16.2 六国论 课件(共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6.2 六国论 课件(共39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26 16:08: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八大家。
一门三父子,
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
峨眉共比高。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
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
文章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与其子苏轼、苏辙俱列入“唐宋八大家”,著有《嘉祐集》,代表作有《权书》《衡论》《几策》等。
论:古代论说文体中的一种,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透辟。“论”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政论,用于作者发表对当时政治的见解和主张;一种是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的统治者提供治国之鉴。本文是典范的论述性散文,史论文。
“六国论”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
解 题
赂lù秦 六国互丧sàng
率shuài赂秦耶yé 小则获邑yì
思厥jué先祖父 暴pù霜露
无厌 yàn 草芥jiè 下咽 yàn 与yǔ嬴而不助五国也
洎jì牧以谗诛 革灭殆dài尽
当tǎng与秦相较 或未易量liáng 悲夫 fú 为wéi秦人积威之所劫
日削xuē月割 苟gǒu以天下之大




兵:兵器。
善:好。
弊:弊病。
力亏:力量亏损。
道:原因,理由。
六国灭亡,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贿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就亏损,这是灭亡的原因。
两个判断句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或:有人 。
互丧:相继灭亡。
率:全都、一概。
以:因为。
盖:表示原因。
完:保全,形容词作动词。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都是因为他们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由于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去了其他国家强有力的援助,就不能单独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啊!
问:第一段结构分析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1)赂秦而力亏
(2)不赂者以赂者丧
总论点
分论点
设问
秦国
韩、魏、楚
齐、燕、赵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以:介词,用
攻取:攻战的方法
动作名
小:形作名,小的(方面)
大:形作名,大的(方面)
其实:古今异义
它的实际情况/它实际上
亡:丢失。
固:本来。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秦国在用战争的手段夺取土地之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市。把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它实际多到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比战败所丧失的土地,它实际也要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六国诸侯最大的祸患,本来不在于战争。
厥:其,他们。
祖父:祖辈和父辈。古今异义
暴:“曝”暴露。
以:表结果,才。
举:拿
割:割让。
而:连词,表转折。
厌:通“餍”,满足。
之:秦国。六国。
判:决定,确定。
至于:相当于“以致”。
理固宜然:按道理(名作状)本来应该这样。
想想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拿(它)来送给别人,好像丢弃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然后才能得到一夜的安睡。(可是第二天)起来看看四周的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贪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没有满足。(六国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六国诸侯的侵略也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分得清清楚楚了。那么,发展到颠覆的结局,从道理上说本来就应该这样。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以:介词,用
事:侍奉名作动
得:适宜,得当之:代词,代上 面的道理。            
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对了。
六国破灭
之赂秦而力亏
数量比较
难易比较
秦的欲望和
诸侯土地比较
受赂所得
割地赂秦的危害(引用、比喻)
问:第二段运用哪些对比(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
战胜所得
其实百倍
祖先创业之难
子孙献地之易
暴秦之欲无厌
诸侯之地有限
奉之弥繁
侵之愈急
起视四境
秦兵又至
迁灭:灭亡
与:亲附、亲近
而:连词,表转折
始:起初
远略:长远的谋略
义:坚持正义,名作动。
斯:这
以…为:把…作为
始:才。速:招致
尝:曾经
再:两次
却:使……退却 使动
洎:及,等到 以:因为
而:连词,表转折
终:坚持到底。形作动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这是为什么呢?(是因齐国)结交秦国而不帮助五国的缘故。五国灭亡之后,齐国也就难以避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所以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灭亡,这是用兵(抗秦)的效果啊。等到后来燕太子丹以荆轲(行刺)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了祸患的来临。赵国曾经五次对秦国作战,两次败仗而三次胜利。后来秦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而被杀,赵国变成(秦国的邯郸)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最后。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革:改变,除去 殆:几乎 智力:智慧和力量
诚:实在 向使:以前假使 爱:爱惜
数和理:天数、命运。当:同“倘”,如果???
或:或许 易量:轻易估量
况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他们的)智谋穷竭,国势孤危了,战败了而灭亡,实在是不得已的事。如果以前韩、魏、楚三国都爱护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应当能够与秦国相较量,或许还不易估量。
第三段: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不赂者

与嬴不助五国

以荆卿为计

洎牧以谗诛
不能独完。
以:介词,用
封:分封
礼:礼待,名作动
而:却,表转折
为…所:被
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
劫:胁迫,挟持
日:一日日,名作状
月:一月月,名作状
以:相当于而,表结果
为:治理
为:被
哎!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分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大家)齐心合力地向西进军(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都咽不下的。真可悲叹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使自己被别人的一贯暴力所挟制啊!
其:代词,指六国
于:介词,比
而:连词,表转折
可以:可以凭借
苟以:如果凭借
下:降低身份,名作动。
从:跟随
故事:旧事
说起来,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六国的势力虽然比秦国弱小,也还是有可以用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形势。如果凭借偌大的天下,自降身份追随六国灭亡的旧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第四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第五段得出了什么结论?
第四段------
第五段------
借古(六国破亡)
--讽今(在六国下)
结论:
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承上启下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澶渊之盟”议定。北宋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4年),宋又被迫与辽订盟,每年加“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 同年,宋与西夏达成协议,西夏对宋称臣,宋每年送给西夏银十万两,绢十五万匹,茶三万斤。
北宋的时代背景
北宋是我国历史上比较软弱的一个王朝。因北宋第一个皇帝赵匡胤是从军事政变中获得政权的,所以北宋建国后,鉴于唐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的教训,北宋实行中央集权专制制度,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同时为了防范武将军权过重,将官经常轮换,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局面,致使军队没有战斗力。
北宋建国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北宋实行不限制兼并政策,土地集中现象严重,社会矛盾尖锐。
政治上的专制腐败,军事上的骄惰无能,带来外交上的极端软弱。宋太宗以后,国势就渐渐衰弱。
宋朝一再向敌人屈服妥协,增加了敌人的财富,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带来无穷的后患。苏洵写这篇文章借古讽今,向北宋统治者敲起警钟,指出对敌人不用武力抵抗而只是一味屈膝求和,其结果必然招致灭亡,这些意见在今天看来仍有意义。
弊 在 赂 秦
赂 秦 力 亏
不赂者以赂者丧
对比1
对比2
对比3
齐亡之事实
燕亡之教训
赵亡之悲剧
(总 分)
(第一段)
(总分)
(第二段)
(总分)
(第三段)
(过渡)
(分总)
为国者无
使为积威
之所劫哉
(第四段)
(借古)
毋从六国破
亡之故事
(第五段)(讽今)
(并 列)
论 证 方 法
“古人云:… …”
引证法
加强论证说服力
六国灭亡史实
例证法
证明观点正确性
秦与六国、六国之间的对比
对比法
证明破灭必然性
因果论证(第一段)
比喻论证(第二段)
假设论证(第三、四段)
结构:紧凑而富于变化,错综而有条理;正确、清晰、整齐、均衡、对称、美观。
语言: 整齐而不呆板,错落而不零乱,音调铿锵,简洁明快,比喻恰当,态度鲜明,读来急缓有节,抑扬顿挫,如行云流水风行水上,令人感慨淋漓,一唱三叹,可收到余音绕梁之效果。
课堂练习
1、指出下面古今异义词的古今不同含义
A、其实百倍
B、思厥先祖父
C、后秦击赵者再
D、始速祸焉
E、可谓智力
F、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那实际情况。今:实际上)
(祖辈父辈。今指父亲的父亲)
(两次。今表示又一次。)
(速:招致。今指速度快。)
(智谋和力量。今为一个词……
(前例、旧事。今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2、指出下列各句通假字并解释
A、暴霜露
B、暴秦之欲无厌
C、当与秦相较
3、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情况
A、日割月削
B、以地事秦
C、义不赂秦
D、不能独完
E、李牧连却之
“暴”同“曝”。读pù,晒,引申为“暴露”,意为“冒着”
“厌”同“餍”。读yàn,满足。
“当”通“倘”,读“t ng”,如果
名词“事”带宾语“秦”,用作动词:侍奉
“义”,用作动词:坚持正义
“日”“月”,名词作状语
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却,动词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4)洎牧以谗诛
(5)举以予人
(6)至丹以荆卿为计
(7)赵尝五战于秦
被动句
被动句
省略句,省略宾语
省略句,省略动宾词组
状语后置句
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判断句
判断句
5、解释下列多义词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者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以荆卿为计
邯郸为郡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为国者无使为------
六国破灭
薪不尽,火不灭
丧失,丢失,动词
灭亡,动词。
作为,动词
成为,动词
被,介词
治理,动词
灭亡,动词
熄灭,动词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并力西向
而秦兵又至矣
斯用兵之效也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良将犹在
如果,连词
朝着,动词
名词,军队
名词,军事、战争
动词,好象
副词,还
或曰……
或未易量
以地事秦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始速祸焉
有人,有的人,不定代词
也许,或许,连词
事奉,动词
事情,名词
起初,副词
才,副词
终继五国迁灭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故曰“弊在赂秦也”
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强弱胜负已判矣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所以,因此,连词
旧,形容词
胜利,名词
战胜,动词
终于,副词
坚持到底,动词
较秦之所得
此言得之
诚不得已
暴霜露
暴秦之欲无厌
得到,获得,动词
适宜,得当,形容词
能,能够,动词
暴露,显露,动词
凶暴,凶恶残酷的,形容词
6、解释下列句中加括号的“以”的词义。
(1)不赂者(以)赂者丧
(2)秦(以)攻取之外
(3)(以)地事秦
(4)洎牧(以)谗诛
(5)至丹(以)荆卿为计
[由于,介词 ]
[凭借,介词 ]
[把,介词 ]
[因为,介词 ]
[用,介]
(6)(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 谋臣
(7)(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8)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9)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用、介 ]
[凭借、介]
[而, 连]
[而, 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