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公元1912年2月12日
帝制结束
共和制的建立是否顺利?
近
当
代
【课程标准】
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
理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独特性
水平1—2学习目标
(1)概括雅典民主政治和斯巴达寡头政治的基本特点
(2)了解古罗马共和政体的基本特点及其向帝国转变的过程
(3)了解欧洲中世纪封建政治制度的特点
(4)概述王权与教会、议会之间的关系
(5)以英、法、美三国为例,理解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
水平3—4学习目标
(1)分析古代共和政体的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2)分析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中世纪封建制度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影响
(3)认识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是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果,都是建立在本国国情基础上的
资产阶级共和国
人民
共和国
1912年
1月1日
1912年
3月
1927年
1949年
南京临时政府
北洋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
1927年
1937年
1945年
1949年
1978年
1954年
土地革命
抗日战争
解放
战争
新中国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南京临时政府
---共和制的诞生
临时大总统、国旗、纪年
①南京临时政府建立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南京临时政府
---共和制的诞生
②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内容
意义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目的
为防止袁世凯独裁
主权在民
平等自由
三权分立
责任内阁制
原则
否定了君主专制政体
确定了民主共和政体
从法律上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2、北洋军阀政府时期
---政党政治的尝试
阅读教材,概括北洋政府时期政党政治的发展历程
①开始:
②转折:
议会斗争实现民主政治行不通
国民党成立
“宋案”
“二次革命”
辛亥革命后,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
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开始了政党政治的尝试。
③失败:
袁世凯就任正式大总统后,先后下令解散了国民党和国会。此后,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帝制之路的失败
军阀割据混战
袁世凯复辟帝制,在革命党人和各界人士的反对下,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的派系纷争,很快发展为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3、国民政府时期
本世界进化之潮流,循各国已行之先例,鉴其利弊得失……规定革命进行之时期为三:第一军政时期,第二训政时期,第三宪政时期。
对于人民之政治知识、能力,政府当训导之,以行使其选举权,行使其罢官权,行使其创制权。” ——孙中山《建国方略》
孙中山“训政”理论,体现了怎样的民主政治原则?
在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付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和监察五权,由国民党政府独揽执行。
--p15国民党1928《训政纲领》
《训政纲领》反映出国民党的“训政”实质是什么?
主权在民
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
①“训政”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3、国民政府时期
1948年3月,“行宪国大“在南京召开,通过《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规定在“戡乱时期”,总统“得经行政院会议之决定,为紧急处分,而“动员戡乱时期”之终止,由总统宣告。“临时条款”的通过,满足了蒋介石继续独揽大权、个人独裁的愿望。
——《中国近代史》
②“宪政”
1948年“国民大会”
实质
内容
二、中共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革命根据地
抗日根据地
解放区
土地革命时期
全面抗战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学习聚焦: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建立的不同形式的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各级苏维埃政权
边区政府
行政区
二、中共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1、苏维埃政权
①政权建设:
中国(华)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苏维埃全政权是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的。在苏维埃政权下,所有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只有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上自由的权利的。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31年)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②性质:
③意义:
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
制定法律
建立政府
推选主席
二、中共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2、边区政府
①目的:
②政权建设:
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
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
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
实行“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
③意义:
【学思之窗】p17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在华中地区,实行“三三制”以后,原地方精英与新四军和抗日政权出现少见的融洽气氛,特别是一些被选进或者聘任为参议员和区代表的乡绅,表现出了空前的抗日热情,滨海县的参议长乡绅徐岫青,将自己的三个儿女都送到了新四军……有的乡绅甚至捐出自己的田产…一些本来就有武装的地方精英,也纷纷把武装交出来,归到新四军里。乡绅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后,减租减息的阻力也相应减小了。
——张鸣著:《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1953》)
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还为此后政协制度的形成积累了丰富经验。
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谈谈你对“三三制”原则的认识?
二、中共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课堂探究】比较革命根据地与抗日根据地
比较项 革命根据地 抗日根据地
不同点 指导思想
斗争对象
分布地区
政权性质
最终结果
相同点 工农武装割据
全面抗战路线
国民党反动派
日本侵略者、顽固派、伪军
主要在江南地区
主要在华北地区
人民革命政权
抗日民主政权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根据地丧失
抗击大部分日寇,根据地发展
都采取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政策,着眼于发动和依靠群众壮大力量,都通过发展生产、政权建设、武装民众等方式巩固和建设根据地
启示:只有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更好地巩固、发展和建设根据地。
P16思考点:为什么抗日根据地与革命根据地采用了不同的政权模式?
原因:
⑴革命形势(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不同:
土地革命时期主要是阶级矛盾,中国共产党通过土地革命和国民党独裁统治作斗争。
抗战时期,和日本帝国主义的敌我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为了团结最广大的抗日力量,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做出了调整。
⑵指导思想不同:
前者政权建设受苏俄革命和政权建设影响较大,后者反映党独立自主地探索政权建设模式。
二、中共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3、行政区
意义:巩固新兴的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①政权建设:设置行政区
意义:
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②建国理论: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
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大行政区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设置的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北、西南六大行政区。六大行政区自1949年10月设立,实行党政军一体化管理,至1954年6月撤销。
二、中共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问题探究: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的原因?
“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反对中国独立,反对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就是中国的近代史。历来中国革命的失败,都是被帝国主义绞杀的,无数革命的先烈,为此而抱终天之恨。”
——《毛泽东选集》第2卷
中国民族资本在它积累的最高峰的时候,不过是七十多亿元(1936年币值),合二十亿美元,而当时帝国主义在中国的资本估计达四十二亿八千万美元,比民族资本大一倍以上。稍后,官僚资产阶级所积累的财产达一百到二百亿美元,比民族资本大四倍至九倍。”
——据于素云、张俊华《中国近代经济史》等整理
①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强大起来
②封建势力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封建专制思想根深蒂固。
③民族资产阶级不能担当起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重任
④军阀控制政权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949年
《共同纲领》
临时宪法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正式建立。
1957年以后反右斗争扩大化和“左”倾思想影响,“文革”十年。
改革开放新时期
1982年宪法
新时期治国安邦总章程
奠定基础
正式建立
遭到破坏
恢复完善
人民民主原则
社会主义原则
政协第一届会议
依据课本梳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和完善的过程。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4年以前代行人大职能。1954年以后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存在。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易错概念提醒:
人民民主专政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人民代表大会 ——
国体
政体
国家权力机关
性质
①核心是保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
这一组织形式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
②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
③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
是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和主要内容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作用
地位
①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载体
②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民主
集中
在我国,凡属全国范畴内的重大问题,以及重大的方针、政策,中央国家权力机关在制定通过之前,要广泛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将那些积极的、合理的,能反映问题本质的意见集中起来,形成领导的意见、决策或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
遵循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原则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概念阐释:民主集中制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49
1956
1978
1982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中共中央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
进一步明确这一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和优点,并提出了一整套与之相关的理论与政策
中共中央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
改革开放后
中国十二大
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被写入宪法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指依照宪法和法律,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
4.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决定》:
突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确定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三个有机结合)
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作用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1-3月)
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
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
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
全面抗战时期(1937-1945)
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民主共和制度
政党政治的尝试
一党专政
各级苏维埃政权
边区政府
行政区
人民当家作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