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故都的秋》《荷塘月色》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4.《故都的秋》《荷塘月色》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26 18:24: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荷塘月色》《故都的秋》整合练习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阅读《荷塘月色》4~6段,完成题目。(14分)
1. 下列对选段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月色本是难以描摹的,但作者透过“黑影”和“倩影”等不同的景物,从不同的角度去写月色,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B. 本文将描写荷塘和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突出了优雅、朦胧、幽静之美。
C. 文中那种无牵无挂独自受用无边荷香月色的自由境地,就是作者要摆脱由现实扰乱“心里颇不宁静”而追求刹那安宁的景象。
D. 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看似是客观上的荷塘月色,却又是著了作者心绪色彩的荷塘月色,表现了作者深沉的感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下列对选段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善于使用叠词,如“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叶子”“亭亭的舞女”等,使得文章读起来极富音乐美,还让所写之景绘色绘形、富于诗意。
B. 本文善于炼字,用“泻”“浮”“洗”“笼”“画”几个动词就描绘出了可感的月色,使人如见其形,如感其质。
C. 作者是从平视到俯视,从细察到鸟瞰,由远及近、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地描绘了荷塘月色的无边风光,使整个画面有立体感。
D. 本文把听觉的形象,转化为嗅觉和视觉的形象,运用痛感的手法,摹拟了香和光时断时续,似有若无的形态。
3. 作者笔下,月光是“淡淡的”,如“流水”,如“牛乳”,如“轻纱”,月光笼罩下的一切都朦朦胧胧。为什么作者说“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4分)
4. 说说第6段所写景物有哪些特点,作者为什么发出了“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感慨?(4分)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14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5. 请用简短的语言分别概括这两个选段的主要内容。(3分)
6. 第一段主要写了荷塘哪些景物?这一段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3分)
7.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这一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指出其两组本体和喻体。(4分)
8. 文中有两个通感的句子,请找出任一个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6分)
又见荷塘月色
吴兆民
①今晚上,我终于来到了清华园的荷塘。可是来迟了,已不见满塘的荷花荷叶。但月光很好,依然能伴我追寻当年朱自清的足迹,也不能不说是非常惬意的事。
②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有好些一定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眷眷的样子是对故人的怀念吧。昏黄的路灯把柳影映射到荷塘里,让人觉着塘中漂动着簇簇水草。我的身影则在这水草上滑过。今晚虽不是满月,但它的清辉似乎不减当年,把眼前的荷塘尽情倾洒。
③荷塘上虽然不见了荷花,但让人分明感到是有荷花的。因为朱自清已将它牢牢根植于人们的头脑里;我已从想象中活生生移植其上。看吧,这满塘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不是荷花吗?那层层叠叠铺展在那里的不是荷叶吗?月光正像当时那样流泻在荷花荷叶上。微风在那里吹拂,依然将那清新的荷香弥散。
④我沿着塘边昔日的小煤屑路向前。几盏温和的路灯紧贴荷塘小路亮着,倒映在水里显出一束束昏黄,把荷塘小路照得分明。左边一列高高土坡,密植森森柏树,黑压压一路绵延。荷塘那边,月亮透过摆动着的高大树枝不时瞟我一眼。
⑤眼前的莲桥把狭长的荷塘分成两半,稀疏的残荷漂浮在荷塘上,令我心生几许凄凉。走过莲桥,拐过小弯,我走进了近春园遗址深处,置身高高的白杨树下。眼前一片开阔地平展展的,月光轻洒,充满空灵,草坪黑青黑青,上面有不少落叶。前面竖立着一块碑石,记载着近春园历史。后面小土坡上的“荷塘月色”亭,显得有些静穆。月光在静静地往这里挥洒,近处的一切都给抹上了清灵灵的光彩,我也被其细心涂抹。我看看月光给我的身影,又不禁抬眼凝望天上的明月,它竟是那样邈远、透亮而圣洁,让人的心胸霎时跟着坦荡起来。
⑥七十五年前那个夜晚,朱自清独自一人来到这月下荷塘,一腔心绪凝结于荷花明月,一腔情感在这里倾泻,一生操守在这里坦白!要清洁,不要朽污;要清直,不要屈从;要清苦,不要奢靡。在那腥风血雨的岁月,有多少人经受不住磨难变节了,经受不住诱惑苟且了,经受不住清贫颓废了;而你没有。为了民族,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你活出了尊严。那个夜晚,你一人在这里的默想和表白,说不上庄严,充其量只是几天后以《荷塘月色》艺术地向世人作了昭告;但你此后却真切地用自己的生命实践。没有哪一个要求你去这样做,也没有哪一个去监督你这样做。你靠的完全是自觉、意志、风范。你虽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却在贫病交加之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援面粉,成了承载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的人。也许有人不屑,也确实有人不屑,但这反而衬托出你的崇高,因为那些不屑者不是同类。
⑦这样想着的时候,阵阵清寒和阴森不知从何方向我袭来,又想到这遗址就是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而殃及近春园使之成为“荒岛”的地方,我再也受不住四围的清寒和阴森,只好回转到有路灯的荷塘边。放眼荷塘,只剩我一人。
⑧我在荷塘边漫步,回首荷塘上空,正有一束绿色聚光在不停旋扫。毕竟是现代文明社会了!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
⑨社会发展了,人还要不要操守?融入现代文明,民族还要不要气节?现实中的许多人和事都做否定性回答。朱自清是旧时代的知识分子,尚且坚守节操,洁身自好,成为一代楷模。就是这荷塘里的荷花也葆有自我净洁、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作为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为什么就不能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作为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又岂能不固守气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之为人这一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回到人之为人的本性上来,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不断温习、时时记取七十五年前那份富有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的深情告白,是恢复我们人之本性的一剂良药。
⑩荷塘上的清风在月光辉映下吹拂着我,不断清理着我的思绪。我下意识地看着眼前的一切。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月色,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今晚曲曲折折的荷塘路上,虽然不见先人踽踽独行的风采,却留下了我深深的思考。
9. 下列对原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怀着渴望已久的心情来追寻朱自清先生的足迹写起,紧接着勾勒了荷塘月色,最后联系史实,评价先生高洁傲岸的人格。
B. 第③段中,作者描写了想象中月下荷塘的美景:荷花、荷叶和荷香,显得空灵洒脱。
C. 第⑨段中说的“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指的是自觉固守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
D. 文末“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月色,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一句的意思是说,荷塘、月色依旧,而我的心思既深切怀念故人,又对在险恶环境里变节投降的文人深表遗憾。
10. 下列对原文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②段开头运用拟人手法,借杨柳表达了作者对朱自清的怀念和敬仰之情,充满了人情味。
B. 第③段中的“根植”是说朱自清《荷塘月色》中优美的景色已在读者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移植”是说“我”对“荷塘月色”的意境作了别具匠心的处理。
C. 第⑥段主要运用了呼告的方法,将第三人称转换为第二人称,营造向故人直接倾诉的氛围,有利于直抒胸臆。
D. 文章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的表达方式,既评价了朱自清先生的人格,又结合现实,探求了发人深思的“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
11. 请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概述画线句“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中“不能释怀”的内容。(4分)
12. 这篇散文以“又见荷塘月色”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6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8分)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节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

提起秋, 人们会马上联想到红叶。然而,我不能不说,红叶和秋的本质相去甚远。
从枫的红到银杏的黄,红叶有着各种各样的色彩。直接来自这些色彩的感触和对深沉专注的秋的感触,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呢。城市里也许不是这样,只要踏进乡间一步,你会看到山裾树林的红叶、田野稔熟的金黄的农作物、红彤彤的照射着的日脚……
当你一一抽出来单独静观的时候,就会发现,毋宁说他们是属于残暑的,不是真正的秋的领域。
能给红叶以秋的气氛的,是红叶中缺少活力的部分。
没有活力的红叶,经一夜冷风,散落而去。只有这落叶才是真正的秋之物。从飘落到庭院的一枚柿叶,到林中飞舞的无数的树叶,或者多半经霜打枯的田野的草叶,都浓浓地涂抹着秋的气韵。踏着沙沙作响的落叶,走过林中小径时,人最深切地感受着秋。
不知从何处吹来的微风中,常绿树的病叶和落叶树的红叶,是那样毫无反抗地、自然地从树梢飘到了地上。
大自然窃窃私语:让地上的回到地上去。而落到地上的那个枯叶,却依然无法在原地安住,被风四处吹散开去。经霜打枯的草丛,结籽的杂草茎静静地迅速生长。人的心,为自身的寒气和寂寥所驱使,向着遥远的地平线彷徨而去,在地平线的彼岸,有着淡梦般令人憧憬的世界。
秋是寂寞的,因为秋真实。秋将所有的外皮,不用的或必需的全部的外皮自行剥光,使万物赤裸裸地伫立着。
……
这毫无遮挡的光线,是如何将光和影鲜明地投射到地面上啊!看到这番情景,人们尤其深深地感到了秋。落叶上的树影,田亩上的草影,原野上的乌影,还有,即使是狭小的城镇里,那长满苔藓的庭院里屋宇的暗影,还有那映在格子门窗上的树枝的清荫,所有这一切都和明丽的日光区分得清清楚楚,人们见了会在心中涌起一丝难以名状的震颤。
这震颤正是秋所具有的本来的感觉。静谧、澄净的剥脱的世界里,清晰地显现出明暗的区划,直接迫击着人们的心扉,在那赤裸的心里,也鲜明地投射着光与影。人在不知不识间,进入了凝视自己心灵的专念之中。纯的、不纯的,清澄的、污浊的,所有这一切,都毫不含糊地现出了原形。
(节选自丰岛与志雄《秋的气魄》)
13. 下列关于甲、乙两文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乙两文均运用了对比手法,甲文将南国之秋和故都之秋进行对比;乙文将红叶代表的秋和落叶、败叶、病叶中表现的秋进行对比。
B. 甲文中,作者“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是因为它们最能代表作者心中故都的秋味。
C. 乙文对秋之气魄的描摹细腻可感,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秋是寂寞的,秋是真实的,秋是一个静谧澄净的剥脱的世界。
D. 乙文的景物描写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作者将景物描写和对心灵的凝视,以及由此产生的真实、震颤、专注思考结合起来。
14. 有评论家说,郁达夫的散文既具文人特质,又含平民姿态。请结合甲文从语言风格角度加以分析。(4分)
15. “一枝一叶总关情”,请赏析乙文中画线的句子,从表现手法和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不少于80字的评点。(5分)
16. 乙文“能给红叶以秋的气氛的,是红叶中缺少活力的部分”,与甲文所写的牵牛花底需要“秋草”作陪衬,都体现了怎样的审美心理?请结合两篇选文加以分析。(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1分)
  我很喜欢到荷塘边走一走,坐一坐,观荷、赏荷。夏季的下午,阳光灿烂,水波不兴,数百朵荷花静静伏在水面,没有动作,没有声息。起风了,荷花听到了风的呼唤,随风翩翩起舞,宽大的碧绿舞裙摇曳翻飞,柔软的腰身划出各种优美的曲线,粉红的头颈灵活地摆动,顾盼自如。雨中的荷花却又是一种姿容。细雨潇潇,我坐在荷塘南边的九曲长亭里观赏荷花。密集的小雨珠滴在宽大的荷叶上,“唰、唰、唰……”,如无数把沙锤在轻轻挥动,似在抚摸我的皮肤,又似在抚摸我的心。雨大了些,增大的雨珠齐齐打在荷叶上,“啪、啪、啪……”,如无数定音鼓在敲动。“大珠小珠落玉盘”,就是这个样子,就是这种声音啊。雨中的荷叶,就是一把琴,就是一张鼓,任雨水来拨动,来敲打,奏出别致的天籁。独坐亭台,聆听这免费的天然音乐会,感受可用两字表达——陶醉。
17.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
A. 在这一刻满屋子人的心都是相同的,都有一样东西,这就是——死者的纪念。
B. 啊,原来如此!——现在你把功课温熟了吗 老师问他。
C. 托德简直是个傻瓜——天生的傻瓜。
D. 我们远远地望见了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18. 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密集的小雨珠唰、唰、唰……滴在宽大的荷叶上”,可以吗 为什么 (4分)
19. 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3分)
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过去拉洋车的,逢转弯处都高叫一声“东去!”“西去!”以防碰着行人。老两口睡觉,老太太嫌老头子挤着她了,说“你往南边去一点”。这是外地少有的。①____________,就特别标明是斜街,如烟袋斜街、杨梅竹斜街。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我认识一个在国子监当过差,伺候过陆润庠、王垿等祭酒的老人,他说:“哪儿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五味神在北京。”五味神是什么神 我至今考查不出来。但是北京人的大白菜文化却是可以理解的。北京人每个人一辈子吃的大白菜摞起来大概有北海白塔那么高。
北京人爱瞧热闹,②____________。他们总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北京是民主运动的策源地,“民国”以来,常有学生运动,北京人管学生运动叫作“闹学生”。学生示威游行,叫作“过学生”。与他们无关。
20.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
A. 箍桶匠说:“你不知道我多么爱你——还有你,我的儿!”
B. “我爱你——”他的声音在山谷中回荡。
C. 以前锦绣般在我眼前的,现在都带了黯淡的颜色——是愁着芳春的消歇么
D. 这幅画画得真好——你为什么这样勇敢,不怕他
2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有窝头、腌萝卜、酱萝卜,就甚满足,再无需求。”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
江南水乡是一幅油画,只有当人们行走在那铺满青石的小路上,才能感受那种独特的神韵。那一排排错落有致的青砖瓦房,那一棵棵随风裁剪的翠绿细柳,那一条条缓缓流淌的潺潺溪流,那一座座守候千年的古朴堤桥,让人不禁联想到多少文人墨客曾在此留下印迹,写下令后人感叹不已的唯美诗篇。
漫步江南,你会发现这里的四季都别有韵味,春有春的诗意,①        ,秋有秋的唯美,冬有冬的画意。慢悠悠,走在水乡的青石板上,天上下起了蒙蒙细雨。那雨丝好细好细啊,细得就如婴儿头上的胎毛,静静地飘落在河面上、小桥上、屋 顶上。雨丝洒向河水,河水腼腆的脸上露出羞涩的笑意;②            ,小桥老态龙钟的身躯挺直了腰板;雨丝洒向屋顶,屋顶睡意蒙眬的双眼泛出浓浓的爱意。“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在江南,你可以无端想起很多美好的往事,你也可以挥毫,留下墨染心绪的诗句,仿佛昨日便是前尘往事,而今生所处的环境又是虚虚实实,你梦啊寻啊,你追啊赶啊,就是不愿打扰那心情,不愿惊醒那梦境。美丽的江南水乡啊,你是那样的唯美,那样的妩媚,那样的令人神往!
23. 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B. 比喻、拟人、排比、引用
C. 比喻、夸张、引用、对偶
D. 排比、引用、对偶、比喻
24.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三、语言表达。
25. 请根据以下新闻内容拟写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0字。(5分)
  进入2月,北京的喜庆气氛愈发浓厚。虎年春节与冬奥盛会接踵而至,“双奥之城”吸引全球目光。
  一起庆冬奥、过大年,俄罗斯总统普京也将来华访问并出席北京冬奥会开幕式。
  熟悉的地方,亲切的朋友。这将是普京总统近三年再次访华,也将是他同习近平主席自2013年以来第38次会晤。
  一个多月前,中俄元首“云端”相见。习近平主席一席话犹在耳畔:“我对我们的‘冬奥之约’十分期待,愿同你携手‘一起向未来’,共同开启后疫情时期中俄关系的崭新篇章。”
26. 下面是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中的一段景物描写,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予以点评。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不超过40字。(5分)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答案】D
【解析】D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错误,这里应该是“对自由的向往”。
2. 【答案】D
【解析】D项,“把听觉的形象,转化为嗅觉和视觉的形象”错误,应该是“把嗅觉和视觉的形象,转化为听觉的形象”。
3. 【答案】符合作者此时的心境:难得的片刻喜悦和宁静,难得的自我陶醉中换来的自由。
4. 【答案】写树,用“重重围住”写树木的茂盛,更写出作者的压抑感;“树色一例是阴阴的”,写色彩的黯淡,更写出作者心情的黯淡。写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表现的是作者心绪的低落。“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表现的是作者那片刻的宁静不复存在,心中烦乱不堪。“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正是作者无法摆脱烦乱、哀愁的感受。
5. 【答案】月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
【解析】第一段由“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引出,主要描绘了月下的荷塘,具体描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等景象;
由第二段的首句“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可知,第二段主要描绘了荷塘上的月色。
6. 【答案】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由静到动,由上到下,由整体到局部。
【解析】“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描写的是荷叶;“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描写的是荷花;“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描写的是荷香;“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描写的是荷波;“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描写的是流水。作者先写荷叶、荷花、荷香,后写荷波、流水,这是按照由静到动、由上到下的顺序;
作者先总写“曲曲折折的荷塘”,再具体描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等景象,是按照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
7. 【答案】朗照——酣眠;不能朗照——小睡。
【解析】“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意思是“满月朗照,如酣眠一般固不可少,但淡云遮月的疏朗又恰似小睡一般别有风味”。作者用“酣眠”比喻明月“朗照”的状态,用“小睡”比喻月亮“不能朗照”的状态。
8. 【答案】第一个,“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用听觉写嗅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荷香时有时无、断断续续的特点。
第二个,“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用听觉写视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色透过树叶投影在地面形成的光与影那种和谐、韵味,或错落有致的特点。
【解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花香本是靠嗅觉感知的,作者用听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来描绘它,突出表现了花香的淡、隐隐约约、似有还无的特点,用听觉写嗅觉,更加形象生动。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用听觉“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写视觉“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小提琴有着高低起伏的音律和轻重缓急的节奏,它的和谐与光影的和谐有其相通之处。“塘中的月色”的光和影的和谐,在满足现有的视觉体验之外,还满足着审美主体的听觉体验,这两种审美体验同时交互着进行,给人更加深刻的艺术美感。
9. 【答案】D
【解析】D项,“对在险恶环境里变节投降的文人深表遗憾”脱离原文,应该是对“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不能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深表遗憾。
10. 【答案】D
【解析】D项,没有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
11. 【答案】①朱自清以自己的生命实践承载了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②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应该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③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还需要坚持操守与气节。
12. 【答案】①表明文章所写内容与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有关;②说明《荷塘月色》一文对作者产生的深远影响;③暗示要像朱自清先生那样,有高洁的品行、独立的人格和民族气节。
13. 【答案】B
【解析】“是因为它们最能代表作者心中故都的秋味”错,作者心中最具秋味的是体现其“物哀”思想的景物,如秋蝉、枯草等。
14. 【答案】雅俗结合,既有文人语言的典雅之气,又有平民姿态,以口语、俗语入文,亲切家常。如“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又如“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又如“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15. 【答案】(提示)评点文字需要包含以下要点:
(1)表现手法角度:一是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自然以人的精神特质;二是运用联想、想象,由落叶、枯草的衰亡联想到人生的彷徨和希望。
(2)情景关系角度:既描绘了落叶、枯草衰亡和败落的状态,又暗含生机,呈现了秋的肃杀与寂寞;作者认为这种自然生命的更迭,如同人的生命是寂寥与憧憬的更替,表达了对秋的热爱与欣赏;客观景物带上了强烈的主观色彩,情景交融。
16. 【答案】都体现了“物哀”的审美心理。
甲文:景物的选择上,以衰败、纤细、柔弱、家常之物为美,如“破屋”“落蕊”“秋蝉”等;色彩的运用上,以清新、淡雅的冷色调为美,如“青天”“蓝色或白色者为佳”“青布单衣”。
乙文:景物的选择上,选择衰败、悲凉、冷寂的物象,如认为“落叶”“败叶”“病叶”才是真正的“秋之物”,才能真正体现秋的味道;色彩的运用上,如“经霜打枯的草丛”“长满苔藓的庭院里屋宇的暗影”“清荫”也是“物哀”审美的表现。
17. 【答案】A
【解析】A项与文中破折号作用都表示引出下文。B.表示意思的转折;C.表示语意递进;D.表示解释说明。
18. 【答案】不可以。①强调的重点不同:原句的重点落在“唰、唰、唰……”上,突出密集的小雨珠滴在宽大的荷叶上发出的声音,改句拟声词前置后不能突出这一声音。②适用位置不同:原句与后文“如无数把沙锤在轻轻挥动,似在抚摸我的皮肤……”衔接更紧密,后文写像沙锤挥动,这正与“唰、唰、唰”的声音衔接更紧密。改句则显得与后文衔接不太紧密。③句式特点不同,原句句子较短,读起来节奏鲜明,朗朗上口,改句句子较长读起来较平庸。
19. 【答案】①句中把雨中的荷叶比喻为一把琴、一张鼓,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荷叶的形状圆圆的与鼓和某些琴有相似之处。③雨点打在荷叶上的声音与琴被拨动,鼓被敲击发出悦耳的声音相似。
20.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这道题重点考的是破折号的使用。文中破折号作用是解释说明。A项,话题中断或间隔。B项,声音延长。C项,解释说明。与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D项,转换话题。
21. 【答案】①街道如是斜的 ②但是不爱管闲事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运用的连贯性的能力。第①空,由前文“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可知北京的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的,再根据后句“就特别标明是斜街,如烟袋斜街、杨梅竹斜街”的提示,可知此处是说斜的街道,所以,此处应填写“街道如是斜的”,这样和下句衔接紧密。第②空,根据下句“他们总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和他们认为学生运动“与他们无关”可知,此处是说北京人虽然爱瞧热闹,但是他们不爱管闲事。前后句之间是转折关系。所以此处可以填写“但是不爱管闲事”。注意填写语句时有字数限制。
22. 【答案】①原文句式整齐,有排比效果,增强语句气势。②原文表述与全文语言风格一致,口语化亲切感十足。③原文北京人的满足自豪心理表达更加明显。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句子意思及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从句式、修辞、情感等角度分析。首先比较原句与改句之间的不同之处:原句的语序改变比较大,原句是三个句子,分别是:“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这三个句子在句式上相似,这样,原句句式整齐,有排比效果,增强语句气势。而改句把“有窝头”“腌萝卜”“酱萝卜”放在一起,中间用顿号隔开,成为一个分句。另一个分句是“就甚满足,再无需求”。这样,改句就体现不出句式的整齐,也缺乏原句的排比效果,自然不能增强语句的气势。全文语言风格强,倾向口语化,而改句倾向文言。所以,原句这样的语言表述风格就与原文语言风格一致,更亲切自然。还有,原句的“就知足了”比改句的“就甚满足”,原句的“那还有什么说的”比改句的“再无需求”,能够更明显地表达出北京人的满足自豪的心理。
23. 【答案】B
【解析】“是一幅油画”“细得就如婴儿头上的胎毛”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河水腼腆的脸上露出羞涩的笑意”“小桥老态龙钟的身躯挺直了腰板”“屋顶睡意蒙眬的双眼泛出浓浓的爱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春有春的诗意,……秋有秋的唯美,冬有冬的画意”“你是那样的唯美,那样的妩媚,那样的令人神往”等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
24. 【答案】①夏有夏的风情 ②雨丝洒向小桥
25. 【答案】中俄元首“冬奥之约”开启两国关系新篇章
【解析】所谓“一句话新闻’”,即用一句话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事。那么,在解答“一句话新闻”题时,一个快捷实用的方法是不管文段有多长,只问一个问题: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一旦找到答案,题目的主要问题就解决了。然后再根据文段内容及解题的字数要求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 它有什么影响、意义或者作用 酌情进行增加或删减。以上新闻主要说的是中俄元首“冬奥之约”,而其意义为“共同开启后疫情时期中俄关系的崭新篇章”,这样,再根据字数要求做删改,便可得到答案。
26. 【答案】作者从听觉角度通过对比写蝉鸣,用“残声”“嘶叫”寥寥数词就写出了秋之悲凉的特点。
【解析】这种题目主要扣住运用什么手法,达到什么效果来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