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巩固练习(含解析)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巩固练习(含解析)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28 17:11: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1.朱熹在儒家“人心”和“道心”基础上提出:“凡饥渴而欲得饮食以充其饱且足者,皆人心也。然必有义理存焉,有可以食,有不可以食。”以下与朱熹观点一致的是( )
A.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B.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C.天下之有无,非思虑之所能起灭 D.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2.下表所示为三国至宋代藏书家人数的变化(单位:人)。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三国至隋唐 五代两宋
194 338
A.政治局势的稳定 B.科举考试的完善
C.印刷技术的进步 D.市民文学的发展
3.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精神。北宋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南宋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出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气节。对这种民族精神产生影响的思想是( )
A.黄老之学 B.董仲舒新儒学 C.佛道思想 D.理学思想
4.宋代书院的教育理念以“成就人才,传道以济斯民也”为价值取向。朱熹就曾奉劝他的学生:“深源定自闲中得,妙用元从乐出生。莫问无穷庵外事,此心聊与此山盟。”其旨在( )
A.迎合政府选官取士需要 B.锤炼儒生道德品格
C.弘扬无为而治教育理念 D.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5.北宋中晚期,褪去浮华的极简主义孕育在定窑瓷器的刻花、构图、纹样之中。重莲瓣纹代表君子的气节和风度,作为佛教文化的代言而被广泛使用;其刻花装饰有别于前期的浮雕形式,独具一格;尚简素雅的印花图案自然严谨,活泼生动。这些现象( )
A.体现出了中外文化的频繁交流 B.显示出文化交融推动艺术的多样
C.成为宋代理学产生的历史根源 D.促进中国文化和外来文明的发展
6.与下图所示关键词有关的是( )
A.黄老之学 B.汉代儒学 C.魏晋玄学 D.宋明理学
7.时空意识是学习历史的思维方式之一。下列历史信息的组合按朝代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 隶书 五铢钱 推恩令 水排 《神农本草经》
② 理学 柳词 岁币 三衙分权 《吕氏乡约》
③ 雕版印刷 曲辕犁 长庆会盟 藩镇 筒车
④ 刀形币 何尊 田氏代齐 铸刑书 大盂鼎
A.④①③② B.②③①④ C.④①②③ D.①④②③
8.长期以来,毕昇的活字印刷术只是《梦溪笔谈》中的文字描述。1996年,经过国家文物部门的权威鉴定,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早木活字印本,将中国木活字印刷的使用时间从元代提前到西夏,捍卫了中国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权。这说明( )
A.西夏广泛使用活字印刷术 B.史由证来是历史研究的原则
C.宋夏之间文化交流很频繁 D.论从史出是历史研究的宗旨
9.在唐代,政府对妇女的封赠不限从夫、从子,按就高不就低的原则施行。而宋代则遵循“妇爵从夫”,妇人的封赠以丈夫的官职为准,丈夫去世后才根据子孙的官职执行。这一变化( )
A.重构了等级秩序 B.强化了封建纲常伦理
C.削弱了官员特权 D.提高了妇女社会地位
10.商代青铜器中“虎食人”纹饰曾广泛流行,被认为具有辟邪去祟的意义。西周以后,青铜器上老虎的形象逐渐从信仰世界中走出,成为普通装饰品,形象更加写实和灵动。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人文精神成为社会主流 B.宗教信仰逐渐消失
C.现实生活得到更多关注 D.环境保护观念提升
11.宋代文人画家逐渐走出了自两汉开始的人物画题材仅限于为皇室服务的壁垒,开始将目光转向民间的世俗生活。推动这一转变的因素是( )
A.君主权力受到削弱 B.国家内忧外患加剧
C.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D.文人政治地位下降
12.许倬云认为:朱熹讲理讲得透彻,为了解释“宇宙的理、人生的理、内心的理”,他把理变得“井井有条”。这些“井井有条”的理体现在生活中就是( )
A.伦理道德 B.科学知识 C.良知本心 D.万物本源
13.隋末唐初名将秦琼在新旧《唐书》中被塑造为勇武可嘉的代表,而在明代讲史小说书写中,则被描绘成关羽式的忠义双全典型,实现了由乱世骁勇向开国儒将的形象转变。这一角色转换反映出( )
A.历史人物价值不断提升 B.人物评价缺乏客观标准
C.民众的历史认知被颠覆 D.时代变迁影响人物评价
14.元初的杂剧内容主要体现人道意识、个体欲求,富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斗争精神。到了元代后期,杂剧创作的思想发生了蜕变,以宣扬“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和为统治者歌功颂德为主。这一变化是由于( )
A.程朱理学影响的加深 B.阶级矛盾的缓和
C.民族压迫政策的调整 D.市民阶层的壮大
15.北宋中期,地方政府积极修建亭台馆榭以供民众游玩。欧阳修在《丰乐亭记》的结尾写道:“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范仲淹在《严先生(即严子陵,东汉初年隐士)祠堂记》记载:“(高风亮节)使贪夫廉,懦夫立,是大有功于名教”。上述材料最能佐证北宋时期( )
A.注重推行社会教化 B.儒学复兴最终完成
C.鼓励文学艺术创作 D.实行崇文抑武方针
16.北宋张载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被称为“横渠四句”,历代传颂不衰。下列名言与其内涵相似的是( )
A.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B.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C.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D.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17.
材料邵雍(1012—1077),字尧夫,北宋理学家、数学家、诗人,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他年少时才智出众,慷慨激扬,欲求取功名。在苦读中他叹息道:“昔人尚友于古,而吾独未及四方。”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邵雍自共城迁居洛阳,以打柴为生,亲自烧火做饭以侍奉父母,并为自宅起名为“安乐窝”,自号为“安乐先生”。宋仁宗嘉佑时,皇帝下诏求散失的贤才,西京留守王拱辰把邵雍上荐应诏,任命他为将作监主簿,但他无意于仕途,拒绝了庙堂,选择了山林,刻苦为学,勤于研究。程颢为其所做的墓志铭里称,邵雍的学问纯正统一而不杂乱,就邵雍所达到的境界,可以说是安且成矣。
——摘编自《宋史·列传·邵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邵雍成为“北宋五子”的社会环境。
(2)根据材料,概括邵雍作为一代名士体现的精神价值。
18.宋韵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宋韵文化,赓续千年
宋韵文化是宋代生活习俗、制作工艺、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社会规范、政治理念等的总和,集中反映了宋代思想观念、人文气质、生活品位和审美情趣,是宋代独有的时代精神特质,是高度浓缩的精神要素集合。它是见之于学术思想的思辨之韵、文学艺术的审美之韵、发现发明的智识之韵、生产技术的匠心之韵、社会治理的秩序之韵、日常生活的器物之韵。作为中华文明史上熠熠生辉的璀璨明珠,宋韵文化产生于宋代,但又不局限于宋代,体现了一种积淀、一种渗透、一种传承,是数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王国平《研学宋韵:关于宋韵文化的思考》
选取材料中的一个视角,结合相关史实谈谈你对宋韵文化“独有的时代精神特质”的理解。(要求:观点提炼准确,史实运用合理,论述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材料“凡饥渴而欲得饮食以充其饱且足者,皆人心也。然必有义理存焉,有可以食,有不可以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熹认为人心是人的基本生理需求,义理则指纲常伦理,即他主张违背义理的饮食不可以食,即义理高于人心并制约人心,其思想蕴含礼义廉耻优先的价值倾向。材料“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的大致意思为,人不可以没有羞耻之心,不知羞耻的那种耻辱,就是无耻。此说法也主张廉耻优先的价值观,B项正确;李贽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观点,肯定人的基本欲望,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天下之有无,非思虑之所能起灭”的大致意思为,天下是有还是无, 不是思维能够生或灭的。这是王夫之的唯物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的大致意思为,找到圣人之道,并不是向外去求别人,而是回到自己的内心的最深处,因为那颗纯洁的心和圣人之道一直都在。D项是王阳明心外无理的观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2.C
【详解】根据材料“三国至宋代藏书家人数的变化......三国至隋唐194人......五代两宋338人”可知,宋代藏书家数量激增,这主要是宋代科技的进步促进了书籍印刷量的激增,C项正确;唐代政治局势也比较稳定,但藏书家数量并不多,排除A项;科举制度的完善只是影响性因素,并不是主要因素,排除B项;市民文学的发展也只是影响性因素,而非主要因素,排除D项。故选C项。
3.D
【详解】依据材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知,这体现了社会担当、济世;根据材料“留取丹心照汗青”可知,这体现了民族气节,综合起来,这些思想与理学提倡的济世、民族气节相似,可见这种民族精神受到理学思想影响,D项正确;黄老之学盛行的时间是战国至两汉时期,题干涉及的时间是两宋时期,排除A项;董仲舒是西汉时期人,题干涉及时间是两宋时期,时间不符合,排除B项;题干中的信息体现的是两宋的理学思想,佛道思想虽然影响理学思想的产生,但是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4.B
【详解】根据材料“成就人才,传道以济斯民也”“深源定自闲中得,妙用元从乐出生”可知,宋代书院的教育主张内在的修身养性,进而提高自身的道德品格,“自闲中得”“从乐出生”即是这一主张的体现,B项正确;根据材料“莫问无穷庵外事”可知,书院强调内心清净,不要被外界事务分心,排除A项;根据材料“成就人才,传道以济斯民也”可知,宋代书院主张传道济民,并非无为而治,排除C项;材料主要涉及修身养性,并未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排除D项。故选B项。
5.B
【详解】根据材料“北宋中晚期,……重莲瓣纹代表君子的气节和风度,作为佛教文化的代言而被广泛使用;……尚简素雅的印花图案自然严谨,活泼生动。”可知,材料体现出宋代定窑瓷器装饰图案既有佛教风格,也有道教、儒教的痕迹。结合所学可知,宋代时佛教和道教思想在发展中同儒学相交融,对这一时期的艺术品产生重要影响,定窑瓷器图案装饰的变化呈现出三教融合的特征,B项正确;题干只能体现出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传播,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无法得出,排除A项;理学产生源于宋代独特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矛盾,排除C项;材料现象是中国文化受外来文明影响的结果,而不是推动外来文明发展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存天理,灭人欲”等信息可得出,这是宋明理学的内容,理学比较注重抽象思维,具有包括宇宙观、认识论、人生观在内的一套理论体系。它认为“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也称“天理”。人生的目标,应当是“存天理,去人欲”,即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最终实现对“天理”的充分体验,从而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D项正确;A项是汉代的道家的理论,排除A项;汉代儒学强调天人合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排除B项;玄学强调虚无、空谈,与材料中的理学主张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7.A
【详解】依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隶书 五铢钱 推恩令 水排 《神农本草经》”,是两汉时期;“理学 柳词 岁币 三衙分权 《吕氏乡约》”,是北宋时期;“雕版印刷 曲辕犁 长庆会盟 藩镇 筒车”,是隋唐时期;“刀形币 何尊 田氏代齐 铸刑书 大盂鼎”,是战国时期,④①③②A项正确;其余选项顺序,均不符合史实,排除BCD项。故选A项。
8.B
【详解】根据材料“经过国家文物部门的权威鉴定,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早木活字印本,将中国木活字印刷的使用时间从元代提前到西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史研究的原则是“论从史出,史由证来”,一切史学研究,都要从历史事实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材料中《吉祥遍至口和本续》经过国家文物部门的鉴定,将中国木活字印刷的使用时间从元代提前到西夏,说明史由证来是历史研究的原则,B项正确;“广泛使用”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仅凭材料无法断定宋夏之间的文化交流很频繁,排除C项;中西史学都是力求在“求真”与“致用”的张力中来确保自身的学术地位,求真乃史学之所以为史学的根本宗旨,而“论从史出”是历史研究的原则不是宗旨,排除D项。故选B项。
9.B
【详解】根据材料“在唐代,政府对妇女的封赠不限从夫、从子”到了宋代演变为“妇爵从夫”可知,这一现象主要是受到理学的影响,宋代的规定进一步强化了纲常伦理,B项正确;材料与等级秩序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官员特权的信息,排除C项;这一变化可以看出妇女地位是降低了,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根据“西周以后,青铜器上老虎的形象逐渐从信仰世界中走出,成为普通装饰品,形象更加写实和灵动。”可得出纹饰从驱魔辟邪到更关注人们的日常生活,反映出西周之后现实生活得到更多关注,C项正确;人文精神不是主流,排除A项;宗教崇拜仍然存在,没有消失,排除B项;材料强调儒学的影响,而不是环境保护,没有环保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两宋时期,多个民族政权并立,宋王朝内部矛盾尖锐,这促使文人画家将人物画题材转向民间世俗生活,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和忧患意识,B项正确;宋初统治者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在中央,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君主权力加强,排除A项;南宋末年,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排除C项;为抑制武将势力膨胀,北宋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
12.A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朱熹讲理讲得透彻,为了解释‘宇宙的理、人生的理、内心的理’,他把理变得‘井井有条’。”并结合所学可知,朱熹认为“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通过格物致知以穷其理,其具体内容是“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事故。”这里的“天理”指向仁义礼智等封建道德,而人伦、圣言与事故则是天理的阐发应用。他主张知先行重和天理与人欲的对立,要求人们放弃“私欲”,服从“天理”,以入圣地,故可知程朱理学的理体现在生活中是儒家伦理道德,以三纲五常维护社会道德秩序,A项正确;程朱理学的理不是“科学知识”,朱熹提出格物致知是为了明道德之善,并非求科学之真,排除B项;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程朱理学的理不是“良知本心”,排除C项;题干问的是生活中,而不是哲学层面,排除D项。故选A项。
13.D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隋末唐初名将秦琼在新旧《唐书》中被塑造为勇武可嘉的代表,而在明代讲史小说书写中,则被描绘成关羽式的忠义双全典型,实现了由乱世骁勇向开国儒将的形象转变。”并结合所学可知,秦琼形象的发展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唐宋时期的猛将阶段、元明时期的准儒将阶段,以及明末至清代的儒将阶段。在猛将阶段,秦琼形象主要出现在史料记载和与史料有紧密联系的文人笔记中,不论是历史上真实的勇悍还是带有虚构性质的勇力绝人,都体现着对秦琼形象勇武特征的强烈突显;在准儒将阶段,秦琼形象受到杂剧、小说等通俗文学创作规律的影响,逐渐呈现出其他个性特征,如处事周全、理智谦逊,并借此逐步摆脱了符号化的形象;在第三个阶段,秦琼形象的勇明显被弱化,取而代之的是智和德的巨大优势,这些性格元素的形成无疑是对前一阶段成果的继承和发展,秦琼形象的丰富性和独特性均在此期形成,并最终定型为将、侠、儒兼具的完美人格。秦琼形象的转变体现出时代变迁影响人物评价,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历史人物价值的提升,排除A项;人物评价不同并非是缺乏客观标准,排除B项;秦琼角色的转换并非是民众的历史认知被颠覆,而是时代变迁影响人物评价,排除C项。故选D项。
14.A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程朱理学影响的加深,元杂剧的内容,从元初的主要体现人道意识、个体欲求,富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斗争精神,转变为元代后期的以宣扬“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和为统治者歌功颂德为主,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元杂剧内容的变化,无法体现阶级矛盾是否缓和,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元杂剧的内容越来越多地宣扬程朱理学的主张,未体现民族压迫政策的调整,排除C项;市民阶层的壮大与商品经济发展有关,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5.A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北宋中期,地方政府积极修建亭台馆榭以供民众游玩。”可知北宋政府在修建亭台馆榭以供民众游玩,材料“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的大致意思为而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于是便写了这篇文章,并给亭子起名为丰乐。“高风亮节使贪夫廉,懦夫立,是大有功于名教”的大致意思为没有光武帝,怎能完成严先生的高节呢?严先生能使贪婪的人清廉、懦弱的人发奋自立,这真是有功于名教呢!可推出修建亭台馆榭更重要的是借机向民众宣讲朝廷的恩德,传达主流价值观念,进行伦理道德教育,这些属于社会教化层面,A项正确;心学标志着儒学复兴的完成,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信息并非是鼓励文学艺术创作,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北宋时期实行崇文抑武方针,排除D项。故选A项。
16.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横渠四句”体现的是核心内涵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即体现了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以及高度的家国情怀,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体现的是正是这种家国情怀与责任意识,D项正确;A项强调尚贤,排除A项;B项是首家的尊崇自然,排除B项;C项是探索精神,排除C项。故选D项。
17.(1)重文抑武的统治政策;崇尚理学的社会风气;科举制的推行;兴学重教文化氛围浓厚;
(2)经世致用,安贫乐道,淡泊名利,潜心专研等。
【详解】(1)社会环境:根据材料“邵雍(1012—1077),字尧夫,北宋理学家、数学家、诗人,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重文抑武的统治政策;崇尚理学的社会风气;科举制的推行;兴学重教文化氛围浓厚等方面分析邵雍成为“北宋五子”的社会环境。
(2)精神价值:根据材料“……他年少时才智出众,慷慨激扬,欲求取功名。在苦读中他叹息道:‘昔人尚友于古,而吾独未及四方。’……”,可得出,经世致用;根据材料“……邵雍自共城迁居洛阳,以打柴为生,亲自烧火做饭以侍奉父母,并为自宅起名为‘安乐窝’,自号为‘安乐先生’……”,可得出,安贫乐道;根据材料“……宋仁宗嘉佑时,皇帝下诏求散失的贤才,西京留守王拱辰把邵雍上荐应诏,任命他为将作监主簿,但他无意于仕途,拒绝了庙堂,选择了山林,刻苦为学,勤于研究……”,可得出,淡泊名利,潜心专研。
18.示例一:哲学思想
史实与特质:理学诞生,形成一套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彰显思辨之美(或哲理之美)。
理解与阐释:魏晋以来儒学日益僵化,佛教、道教广泛传播;隋唐时期儒家学者主张调和并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理论等。理学的诞生标志着儒学走向成熟;对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和社会伦理道德秩序;对强化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德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影响深远。透过宋代理学的哲学思辨可见整个宋韵文化的博大精深,其优秀的文化品格和影响力已超越宋代赓续千年,极大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示例二:日常生活
史实与特质:坊市界限被打破(或街市、夜市出现,宋瓷)彰显市井风情浓厚,注重生活品质(或器物之美)。
理解与阐释:两宋时期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城市经济相对繁荣;政府对社会控制的相对宽松;市民阶层的壮大。宋代市井文化的发达,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提升了宋人的生活质量。透过宋代日常生活的品质之美可见整个宋韵文化的博大精深,其优秀的文化品格和影响力已超越宋代赓续千年,极大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示例三:文学艺术
史实与特质:可用来配乐歌唱的词进入鼎盛时期(宋词成就突出),彰显文学艺术的审美之韵(宋人的审美情趣日益多元,雅俗共赏。)
理解与阐释:两宋时期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娱乐场所需要大量歌词;市民阶层的壮大;国家分裂,文人忧思。宋词的发达提升了宋人的生活情趣;并且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优秀词作;极大丰富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底蕴。透过宋词的繁荣和文学艺术的审美之韵可见整个宋韵文化的博大精深,其优秀的文化品格和影响力已超越宋代赓续千年,极大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详解】根据材料“宋韵文化是宋代生活习俗、制作工艺、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社会规范、政治理念等的总和,集中反映了宋代思想观念、人文气质、生活品位和审美情趣,是宋代独有的时代精神特质,是高度浓缩的精神要素集合”可知,宋韵文化内涵丰富多样,考生可选择任一自己熟悉的角度分析作答。示例一:哲学思想。史实与特质:理学诞生,形成一套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彰显思辨之美(或哲理之美)。(考生所提炼的文化特质,只要与所选角度和所列史实逻辑关系清晰、正确即可)理解与阐释:从分析形成原因角度作答:如魏晋以来儒学日益僵化,佛教、道教广泛传播;隋唐时期儒家学者主张调和并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理论等。(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从阐释历史影响角度作答:如理学的诞生标志着儒学走向成熟;对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和社会伦理道德秩序;对强化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德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影响深远。(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从联系当代价值角度作答:如透过宋代理学的哲学思辨可见整个宋韵文化的博大精深,其优秀的文化品格和影响力已超越宋代赓续千年,极大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示例二:日常生活。史实与特质:坊市界限被打破(或街市、夜市出现,宋瓷)(史实),市井风情浓厚,注重生活品质(或器物之美)。(特质)(考生所提炼的文化特质,只要与所选角度与所列史实逻辑关系清晰、正确即可)理解与阐释:从分析形成原因的角度作答:如,两宋时期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城市经济相对繁荣;政府对社会控制的相对宽松;市民阶层的壮大。(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从阐释历史影响的角度作答:如,宋代市井文化的发达,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提升了宋人的生活质量。(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联系当代价值角度作答:如,透过宋代日常生活的品质之美可见整个宋韵文化的博大精深,其优秀的文化品格和影响力已超越宋代赓续千年,极大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示例三:文学艺术。史实与特质:可用来配乐歌唱的词进入鼎盛时期(宋词成就突出)(史实),彰显文学艺术的审美之韵(宋人的审美情趣日益多元,雅俗共赏。)(特质)(考生所提炼的文化特质,只要与所选角度与所列史实逻辑关系清晰、正确,即可)理解与阐释:从分析形成原因的角度作答:如,两宋时期商品经济较为发达;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娱乐场所需要大量歌词;市民阶层的壮大;国家分裂,文人忧思。(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从阐释历史影响的角度作答:如,宋词的发达提升了宋人的生活情趣;并且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优秀词作;极大丰富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底蕴。(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联系当代价值角度作答:如,透过宋词的繁荣和文学艺术的审美之韵可见整个宋韵文化的博大精深,其优秀的文化品格和影响力已超越宋代赓续千年,极大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