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高二历史 选择性必修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化交流与传播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课
壹
重要名词
世袭制、内外服制、宗法制、分封制、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中外朝制、郡国并行制、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行省制、内阁制、军机处
贰
课程标准
①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
②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
本课
重点
时空坐标
中国古代历史朝代简表
本单元时间轴
先秦时期的
政治制度
壹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1.夏朝
天下为公
禅让制
天下为家
世袭制
禹
2.商朝
(1)内外服制:商王直接控制内服王畿地区,王畿四周是外服。
(2)职官制度: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
◎商族势力范围示意图
内服
外服
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除天子控制的镐京和洛邑附近的王畿地区之外的其他地方
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
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3.西周
(1)分封制:
①分封对象:
②分封序列:
③分封地区:
④诸侯权利:
⑤诸侯义务:
再次分封、建立武装、征派赋役、设置官吏
朝觐述职、缴纳贡赋
镇守疆土、随从作战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平民
奴隶
◎分封制示意图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儒效》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3.西周
(2)宗法制:核心为嫡长子继承制
(3)基本特征:分封制和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宗法制示意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4.商周政体特点
(1)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
(2)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3)最高行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先秦政治制度的特点
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
——《左传·襄公十四年》
厉王虐,国人谤王。 ——《国语·周语》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国语·周语》
中国古代的中央政治制度
贰
概念解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指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主要矛盾:皇权vs相权)
“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主要矛盾:中央vs地方)
秦 朝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形成
从汉到元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完善
明 清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顶峰及衰落
二、中国古代的中央政治制度
1.秦朝
(1)皇帝制度:
①地位: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
②内容:丞相和诸大臣听命于皇帝,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
◎秦始皇嬴政
材料一: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命为“制”,令为“诏”,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
——《资治通鉴·秦纪》
材料二:“天子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天子独以印称为玺……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李斯
二、中国古代的中央政治制度
1.秦朝
(2)三公九卿制:
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政府,国家重大事务往往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
皇 帝
御史大夫
丞 相
太 尉
奉
常
廷尉
少府
卫尉
宗正
郎中令
太仆
典客
治粟内史
三公 丞 相 百官之长,统领百官;丞相府是行政中枢所在
御史大夫 副丞相,协理国政,掌管图籍文书,监察百官
太 尉 最高武官,掌军事
九卿 奉 常 宗庙礼仪教化
郎 中 令 宫中警卫
卫 尉 宫门警卫
太 仆 宫廷车马
少 府 皇家财政
宗 正 皇室宗族
典 客 少数民族
治粟内史 租税、 财政
廷 尉 司法、首都警卫
内容:
秦朝郡县图
(三)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
二、中国古代的中央政治制度
1.秦朝
(3)文书行政管理制度:
①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
②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
◎睡虎地秦墓竹简
材料一:有事请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
——《睡虎地秦墓竹简·内史杂》
材料二: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
——《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
◎书同文字木方
西周 秦朝
制度名称 分封制、宗法制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郡县制度
最高统治者 周王权力并非绝对 皇权至上
官员产生 贵族,世袭 官僚,任命
国家构成 家国同构,周王室与诸侯国互有权利义务,诸侯国具有相对独立性 垂直管理,中央任命郡县长官,郡县一切服从中央
特点 对社会控制较为松散,统治具有一定弹性 对社会的控制更加严密,对君主个人素质要求更高
4、认识从先秦到秦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二、中国古代的中央政治制度
2.汉代
(1)汉承秦制,实行三公九卿制
汉武帝:设立中朝,【中外朝制】
皇 帝
中 朝
外 朝
尚书令
侍
中
常
侍
丞
相
御史大夫
太
尉
九 卿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有事上报
(2)西汉晚期: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
(3)东汉:光武帝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
二、中国古代的中央政治制度
3.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他们共同议政的地方叫政事堂
皇 帝
中书省
尚书省
决策
门下省
审议
执行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二、中国古代的中央政治制度
4.宋代的二府三司制
皇 帝
三司
枢密院
财政
中书门下(政事堂)
三司使
御前会议
台谏
同平章事(宰相)
参知政事
(执政)
枢密使
(执政)
枢密副使
(执政)
御史中丞
知谏院
行政
军政
监察
二府三司
二、中国古代的中央政治制度
5.元代的中书一省制
实行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制度
皇 帝
中书省
御史台
行政
枢密院
军事
监察
宣政院
宗教西藏
吏
户
工
刑
礼
兵
二、中国古代的中央政治制度
6.明代
(1)废除宰相,建立内阁:
①皇帝选拔一些文官到宫廷的殿阁值守,是为“内阁”。
②内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协助皇帝处理各种政务,内阁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
二、中国古代的中央政治制度
7.清代
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处理军国大事,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汉
坐
而
论
道
宋
站
议
时
政
清
跪
受
笔
录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行政制度的变化:
秦:三公九卿制
①汉武帝时形成中外朝,削弱相权
②东汉尚书台成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
③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增强了国家治理能力
④宋朝以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其长官为宰相,增设参知政事、三司使、枢密使分割相权
⑤元朝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
⑥明朝废中书省和丞相,设内阁
⑦清朝雍正时设军机处
04
宰相权力不断分化
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效率低下的弊端。
03
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
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在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
02
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
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逐渐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
01
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
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条主线发展演变。
二、中国古代的中央政治制度
(二)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西汉郡、县二级制
汉朝郡、县二级制地图
汉朝郡、县职官示意图
1、汉承秦制,汉朝在地方行政制度沿袭秦朝的郡、县二级制。郡设太守为一郡最高长官,其下设郡尉、郡丞分别协掌军事、行政。郡下设县,县设令或长,其下有县丞、县尉,分曹属吏。
(二)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西汉郡、县二级制
2、郡国并行制:
(1)含义:西汉初年,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
(2)原因:吸收秦亡的教训,巩固王朝统治。
(二)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东汉州、郡、县三级制
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刺史改称“州牧”。州刺史在地方不仅有行政权,还有领兵权,这就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
汉代十三州示意图
(二)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隋唐州、县两级制
1.隋朝: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
2.唐朝:
(1)唐朝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成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
(2)安史之乱后,道变成了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
(3)唐中期以后,在一些战略要地,设节度使统兵征战。部分节度使兼并役使州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势力。
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虽奉事朝而不用其法令,官爵、甲兵、赋税、刑杀皆自专之。
——司马光《资治通鉴》
三、中国古代的地方政治制度
郡县制
分为郡、县两级,郡县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
秦
郡国并行制 → 郡、县二级制 → 州、郡、县三级制
西汉景帝、武帝后,诸侯国的权力被不断削弱;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州刺史有行政权和领兵权,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也主要是州、郡、县三级制
汉
州、县二级制
废郡,以州统县
隋
道、州、县三级制 → 节度使
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后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节度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势力
唐
三、中国古代的地方政治制度
州(府、军、监)和县二级 → 路、州(府)、县三级制
路的主要职责是监察州县各级官吏
宋
行省制
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化,形成了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
元
省、府、县三级制
废行中书省,原行中书省的权力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后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总揽一省之权
明
省、府、县三级制
除巡抚外,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
清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2、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
汉朝 郡、县二级制;汉初有王国、侯国(郡国并行);东汉晚期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制
魏晋南北朝 州、郡、县三级制
隋朝 州、县二级制
唐朝 州、县二级制,中期演变成道、州、县三级
宋朝 路、州(府)、县三级制
元朝 省、路、府、州、县多级
明朝 省、府、县三级制
清朝 省、府、县三级制
认识:①在继承前朝的基础上进行变革
②县始终作为地方基层行政单位存在
③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
④本质是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朝代 地方制度(措施) 对中央集权影响
秦 郡县制 加 强
汉初 郡国并行 削 弱
汉武帝 推恩令 加 强
唐 节度使,发展为藩镇割据 削 弱
宋 收兵权建禁军;派文官设通判;掌控赋税 加强;但造成三冗局面,导致积贫积弱
元 行省制,宣慰司,宣政院辖地 加强,重大变革,是省制开端
明 废行省,设三司 加 强
清 督抚制度 加 强
趋势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三、中国古代的地方政治制度
朝代 中央行政 地方治理
夏 商 西周 春秋战国 秦
西汉
东汉 隋
唐
两宋
元
明
清 世袭制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原始民主传统
内外服制
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诞生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文书
郡县制
中朝外朝制
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
郡国并行制 — 郡、县二级制 — 州、郡、县三级制
三省六部制
州、县二级制
道、州、县三级制 — 节度使
二府三司制
路、州(府)、县三级制
中书省(一省制)
行省制
废宰相(洪武),设内阁(永乐)
军机处(雍正)
省、府、县三级制
三、中国古代的地方政治制度
本课小结
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
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
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夏朝的政治体制
商朝的政治体制
西周的政治体制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体制
皇帝制度
中央官制
地方制度
秦朝的文书行政管理制度
中枢行政体制的演变
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