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本教学设计力图以教材为基础,以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为依据,以“师生互动教学”为指导,利用多种史料、图片等方式丰富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典型的史料,将史料的展示与问题的解决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会整理、辨析、运用史料来解释历史,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引导学生形成理性认识,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二、教材分析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是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的第四课时。
本单元前三课分别概述了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状况。本课则是从文化的角度对这一时期作了概述。从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看,这一时期各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更为持久和稳定,呈现出互相交融和继续发展的趋势;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看,这一时期中国的文化成就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本课由“儒学的复兴”、“文学艺术”、“科技”、“少数民族文字”四目内容构成,每目内容涉及的知识点又较多,但归类比较清楚。主线是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整课内容可以概括为“儒学复兴”“文艺灿烂”“科技辉煌”“文字多样”四大内容。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历史中已经学过宋元时期“社会生活与文化”“影响深远的宋元科技”两目内容。涉及的知识点有社会日常生活的变化、宋词与元曲、三大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纺织技术等。这与高中教材有不少重合之处,因此高一学生对本课知识有一定熟悉。但“儒学的复兴”是初中教材没有涉及的哲学理论体系,对没有学过哲学的高一学生有一定难度。基于学生实际,通过补充典型史料,设置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历史。
四、教学目标
本课内容的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以此确定教学目标为:
1.能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宋元时期理学产生的背景,概述“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和基本主张,并通过相关史料加深对理学内涵、影响的认识。
2.能够列表概括宋元时期在文学艺术、科技、少数民族文字等方面的成就,从中认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古代科技对世界的贡献。
3.通过分析宋词、元曲诞生的历史条件,理解“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经济基础的反映”,能够认识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级的文化心理需求是促使文学通俗化的重要原因。
4.简述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在宋代的进步之处,体会三大发明对世界文明演进的影响。
5.通过教材的插图和补充材料,能够列举这一时期主要少数民族的文字,理解各民族文字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辽宋夏金元时期文化的新变化的具体表现
2.教学难点:儒学的复兴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展示材料并设问:宋代文化有怎样的影响力?辽宋夏金元时期在中国的历史中处于怎样的地位?就宋朝自身而言,其疆域面积远不及汉唐,而其统治所达到的纵深层面,却是前朝难以比拟的;就宋代文化的影响而言,其空间辐射面远远超越其统治区域,其长久效应也远远超越十一至十三世纪这三百年。此后,中国历史上再没有出现过严重分裂割据的局面。当时人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在一个相对流动的社会中被潜移默化地整合着,……认识宋代的历史,要将视野充分放宽。研究者所面对的,不仅是一个王朝,而是一个历史阶段。在辽宋夏金乃至东亚的背景中寻求更为通达的观照,是值得致力的方向。——邓小南《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推荐序》教学设计意图:这一导入以教师自问自答的方式呈现辽宋夏金元时期文化的影响力。 带着问题分析材料,思考回答 借助这一问题,既对本单元进行小结,又能快速导入本课主题。专家言论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可以引起学生对这一时期文化的向往与学习兴趣,也能潜移默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一、儒学的复兴 1、运用唯物史观(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儒学复兴的背景展示相关材料:材料1:“天子宁有种乎?兵强马壮者为之耳!”——安重荣(唐末军阀)佛道思想宣扬:世界的本原是空,终极目标是成佛。世界的本原是道,终极目标是成仙。结论1:乱世之下,佛道思想的社会影响更大,儒学受到冲击,正统地位遭到挑战。材料2:商人唯利是图,社会上出现道德下滑的现象。商品经济的目的就是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追求财富的欲望、奢侈享受的欲望不断膨胀。——孙学功《从商品经济的发展看理学的兴起》 结论2:社会伦理道德开始败坏材料3:赵匡胤结束了过去开创了未来。这个依靠政变夺取政权的军阀为了江山永固,崇尚文治抑制武功,立下祖宗家法要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士大夫没有政治资本和军事力量,就只能依靠思想;而能够平治天下的,则只有儒学。——易中天《风流南宋》结论3:文人地位的提高为儒学复兴提供了人才保障 于是,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提出:目的: 希望充分发挥儒学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社会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口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2、程朱理学的内涵展示材料:材料1:问:天道如何?曰:只是理。理便是天道也。且如说“皇天震怒”,终不是有人在上震怒,只是理如此。——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22上《伊川杂录》 材料2: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即特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70《读大纪》材料3: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不是天理? ——《朱子语类》 设问:理学的宇宙观和人生观是什么?如何保留人身上的“理”?如何寻找世间的“理” ? 根据材料思考:如何看待“存天理,灭人欲”?材料1: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材料2: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朱熹材料3:理学的理欲之辩,本意是想规谏统治者。但事实是统治者顺手接过来,反向一击,理欲之辩由道德修养的圣贤功夫转化成了政治奴役性的残杀工具。 ——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 3、影响: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 展示资料:材料1:“历代以来,捐躯掏国者,惟宋末独多。”——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2:东钱湖南宋石刻公园材料3:元朝的科举 根据材料,概括分析背景根据材料,知道和了解理学的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和方法论,加深对理学内涵的认识根据材料进行评价了解感悟 通过对时代背景的学习回顾,知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通过材料分析,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以及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意识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材料加深学生对儒学复兴的影响的认识
二、文艺、科技和文字 1、列表概括宋元时期在文学艺术、科技、少数民族文字等方面的成就2、宋词、元曲诞生的历史条件展示材料: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集中体现为宋词,它是中国汉语言文学的一朵奇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宋代的俗文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宋词数量剧增,依托城市娱乐中心而起的说话和戏曲艺术空前繁荣,话本小说流传甚广,开启了元明清俗文学发展的先河。——改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隋唐五代两宋》 设问:根据材料,指出宋词兴盛的社会条件有哪些?宋元文学的特点?3、三大发明对世界文明演进的影响展示材料: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新教的工具,并且一般地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创造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推动力。 ——马克思《1861-1863年政治经济学稿》设问:三大发明如何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重要贡献?4、各民族文字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展示少数民族文字材料:分析其对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 依据教材了解基本史实并进行归纳能够认识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级的文化心理需求是促使文学通俗化的重要原因思考三大发明的世界影响感受中国古代文字的多元,思考意义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理解“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经济基础的反映”感悟、加深对这一时期科技的世界领先地位及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贡献的认识通过教材的插图和补充材料,能够列举这一时期主要少数民族的文字,理解各民族文字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
课堂小结 在这一历史时期中,相对于宋朝来说,辽、夏、金都不再是周边附属性的民族政权,而已经成长为在政治、军事、经济诸方面都能够与赵宋长期抗衡的少数民族王朝。 中原王朝的核心地位和领头作用,不是体现在统一大业的领导权上,而是表现在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巨大深远影响上。 ——虞云国《试论10-13世纪中国境内诸政权的互动》
七、板书
八、教学反思
1.本课涉及文化领域的内容众多,按教材编排讲述下来过于单调,而且也缺乏知识之间的关联。
2.时间分配上略紧,需再做调整。
3.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材料的时间较长,对问题的思考需加强引导。
4.文化内容教学如何有新意。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