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张PPT)
中华民族这个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还有它的特色:在相当早的时期,距今三千年前, 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若千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它像滚雪球一般地越滚越大,把周围的异族吸收进了这个核心。它在拥有黄河和长江中下游的东亚平原之后,被其他民族称为汉族。汉族继续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成份日益壮大,而且渗入其他民族的聚居区,构成起着凝聚和联系作用的网络,奠定了以这疆域内部多民族联合成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基础,形成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经过民族自觉而称为中华民族。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第十三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概念解析:民族政策
我国的民族政策概括地讲,就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核心,也是我国民族政策的支柱。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民族政策的实现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民族区域自治是党和国家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国家基本的政治制度之一。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一)背景
1、历史经验:
历史上历代政府对民族地区的治理理念和政策,为新中国处理民族关系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2、国情条件:
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逐渐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
3、现实需要:
旧中国少数民族长期遭受统治阶级的压迫和歧视,几乎完全被排除在国家政治生活外,加之地处边陲,交通闭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选必一P20历史纵横)
西藏的民歌这样唱:“山上有没主的野兽,山下没有没主的人。”
解放前的西藏实行野蛮的农奴制,西藏人民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
4、党的探索: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逐步明确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羁縻政策是中国古代王朝治理边疆民族地区的一种传统手段。“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而不改其宜”…就是在少数民族承认中央统治的前提下,中央允许其有相对有限的政治空间,使其可以保持本民族地区原有的社会经济制度、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 ——郭胜利:《民国政府西北民族政策研究》
5、理论基础:
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和地方自治的理论
带手铐脚镣劳作的西藏农奴
被剥下的人皮
被腌制的西藏农奴小孩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民族问题上提出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原则。指出“被压迫民族” 具有民族独立和民族自决的权力。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8卷
列宁强调“实行民族和平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实行彻底的民主主义。保证一切民族和语言的完全平等,取消任何民族特权,不得侵犯少数民族权利,实行广泛的区域自治和完全的地方自治。” ——《列宁选集》第22卷,第139页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二)过程
1941年
1945年
1947年
1949年
1954年
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947.5.1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成为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自治区。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自治机关都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依法行使规定的自治权。
法律依据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确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纲要上P160)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三)机构
1、自治区:
2、其他自治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1947.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10)、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3)、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10)和西藏自治区(1965.9)
自治州、自治县(旗)
自治区与省同级,自治州与地级市同级,自治县与县同级(纲要上P160)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1978-2012)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1984年
1990年
199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
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
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党和国家全面恢复和落实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以健康发展
(一)发展历程
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自治地方进行了有关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工作。
重点
(学习聚焦)
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1978-2012)
(二)优势
1、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
2、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3、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4、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国家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时,充分尊重和照顾民族自治地方的特点和需要,根据全国发展的整体布局和总体要求,将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摆到突出的战略位置。为加快西部地区和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中国政府于2000年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
新疆达坂城风力发电机组
敦煌至格尔木铁路
少数民族人大代表
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
三、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2012-至今)
(一)中共十八大(2012年)以来
“两个共同”、“五个认同”
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二)中共十九大(2017年)以来
1、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赋予民族工作新的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
3、党和国家努力创造各族人民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让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目标。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这首广为传唱的《爱我中华》,是1991年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歌,反映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我国级别最高、影响力最大的民族传统体育赛事,在弘扬民族体育文化、增强人民身体素质促进民族团结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2013年西藏墨脱公路通车
地震断裂带
全长117公里
3千多米落差
修了48年
死亡40余人
天路中的天路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
1.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体现了民族平等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内容之一。
2.前提是国家统一领导。作为国家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必须服从中央统一领导,执行国家法律和大政方针,行使宪法规定的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
3.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享有一定的自治权,这是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国家保证宪法、法律赋予的管理本民族地区自治权的实施。
4.国家统一领导和享有民族自治权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5.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结合。
民族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不同点 设立区域
指导原则
自治程度
社会制度
解决问题
相同点
①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方行政区域,是中央和地方关系;
②都要接受中共的统一领导;
③都享有自治权。
港澳台地区
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一国两制”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有一定的自治权
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为了实现中国和平统一
解决民族问题,实现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
民族自治自治区与特别行政区的不同点与相同点
1941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全国政协通过《共同纲领》
1949
1966
1978
《民族区域自治法》
1984
1947
内蒙古自治区
1954
基本政治制度
中共提出
“三个离不开”
1990
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1997
2012
中共提出
“五个认同”
小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进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55
1958
宁夏回族广西壮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
1965
中共提出
“两个共同”
2018
确立
发展
完善
遭到
破坏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