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人教新课标历史九年级下册六至八单元阶段综合检测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人教新课标历史九年级下册六至八单元阶段综合检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9.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4-25 11:42:45

文档简介

人教新课标历史九年级下册六至八单元阶段综合检测
一、选择题
1.阅读下图,导致清朝这一时期几种主要进口货物税率(关税)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中国手工业纺织技术较弱
C.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 D.英国机器棉纺织业发达
2.下列《辛丑条约》的内容最能直接反映《扯线木偶》漫画寓意的是 (  )
A.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 B.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
C.清政府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D.清政府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3.李鸿章说:“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以下哪一洋务活动符合上述思想 (  )
A.创办湖北织布局 B.筹建北洋海军
C.创设京师同文馆 D.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4.这次革命“它的最大影响当属推翻君主政体,建立民主共和政治。它的意义不同于中国历史上常见的改朝换代,也不仅仅限于赶跑了一个皇帝,而是从根本上动摇了大多数中国人的信仰……”材料中的“这次革命”指的是 (  )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国民革命
5.右图是1921年7月,停泊在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它见证了 (  )
A.戊戌变法的失败 B.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C.抗日战争的胜利 D.解放战争的胜利
6.假期里,靖靖同学观看了以下四部影视剧。其中,最能让他感受到中国红军伟大“长征精神”的影视剧是 (  )
A. B.
C. D.
7.下面材料中两党的宣言(谈话)是在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后发表的 (  )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卢沟桥事变 D.八一三事变
8.我国将12月13日定为国家公祭日,纪念30多万死难同胞,与该公祭日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
A.日军屠杀旅顺居民 B.八国联军在北京烧杀抢掠
C.柳条湖事件 D.南京大屠杀
9.右图是彭德怀在抗日战场指挥作战的情景,与此相关的是 (  )
A.淞沪会战 B.平型关战役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10.“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11.电视台拍摄了一部反映我国近代人们社会生活的电视剧,以下镜头不符合史实的是 (  )
A.人们坐在家中读报纸
B.男主角上街被剪掉了辫子
C.剧中人物穿着中山装、西服、新式旗袍
D.人们见面就叩头,口中称着“大人”“老爷”
12.周恩来曾经说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就是从天安门到天安门。”你认为后一个“天安门”应与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  )
A.鸦片战争 B.公车上书 C.九一八事变 D.开国大典
13.下图反映的新中国工业化建设成就得益于 (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一五”计划的制定
C.国有企业的改革 D.经济特区的设立
14.右图反映的是新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出现图中B点到C点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经济建设有计划性
B.“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C.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D.“文化大革命”扩展到经济领域
15.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会议是 (  )
A.遵义会议 B.中共七大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五大
16.学习历史要注意归纳与总结。下图是陈老师上课时的板书设计,请你为该板书内容设计一个恰当的主题 (  )
A.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B.改革开放
C.中国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 D.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
17.“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特区姓“社”不姓“资”,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位老人是 (  )
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泽民 D.胡锦涛
18.1992年,海基会和海协会就海峡两岸关系形成的“九二共识”的核心是 (  )
A. 一个中国原则 B.两种制度设想
C.政治谈判形式 D.加强联系手段
19.下图为“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情况图”。据此分析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建交高峰的主要原因是 (  )
A.中苏关系恢复正常
B.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中国开始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0.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约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却解决了世界约五分之一人口的温饱问题,这得益于党和国家的政策,也是科技成果的体现。与人民温饱问题最密切相关的“政策”和“科技成果”是 (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籼型杂交水稻
B.一国两制、成功发射“东方红1号”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计算机网络的普及
D.设立经济特区、籼型杂交水稻
二、非选择题 21近代以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数仁人志士不断努力。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请从下列选项中为图②和图③人物选配上合适的称谓。 A.中国铁路之父 B.中国制碱工业之父 C.两弹元勋 D.最可爱的人 【答案】A|D (2)图①人物领导的革命使20世纪的中国发生了第一次历史性巨变。这次革命的名称和指导思想各是什么 为什么说这次革命是一次“历史性巨变” 【答案】名称:辛亥革命。指导思想:三民主义。原因: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成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3)图②人物最突出的贡献是什么 图③人物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答案】图②:主持修建了京张铁路,这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图③: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4)图④人物在外交领域的卓越成就有哪些 【答案】1953年,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解析】【分析】第(1)题,图②詹天佑是我国近代杰出铁路工程师。图③邱少云是抗美援朝战场上的英雄,被誉为“最可爱的人”。第(2)(3)(4)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点评】本题以近代杰出的历史人物为主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识记能力。 【考查类型】常考题 【试题类型】普通类型 【试题级别】九年级 【试题地区】全国 【题型】综合题 【试题来源】人教新课标历史九年级下册六至九单元阶段综合检测
21.思想是行动的先驱。历史上任何一次思想解放运动,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人类社会前进的步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材料二 师夷长技以制夷。
——魏源
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严复《天演论》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同盟会纲领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民主)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
材料三
材料四 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1)材料一所陈述的史实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学术领域出现了怎样的局面
(2)上述思想主张开启了近代中国经济、政治、思想领域里的哪些重大历史事件
(3)上面这篇文章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它为哪一会议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4)邓小平所说的“基本路线”是在党的哪一次会议上制定的 这一次讲话的历史影响是什么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社会主义好》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大地上流行的歌曲,歌词为: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反动派被打倒,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全国人民大团结,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建设高潮。——百度百科
材料二 1957—1966年,党领导全国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尽管发生了严重失误,但仍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材料三
材料四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习近平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歌曲《社会主义好》流行的历史背景。
(2)列举20世纪50年代党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出现的失误,我们应从中吸取怎样的历史教训
(3)联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邓小平南方谈话的背景及重要影响。
(4)新中国成立后,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西藏和平解放是在哪一年 中央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方式是什么
(5)改革开放后,我国在社会保障方面的哪些举措体现出“不断为人民造福”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通过图片可以看出棉花、棉纱、头等白洋布等关税税率大幅度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内容之一为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与题意相符。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
2.【答案】D
【知识点】《辛丑条约》及其危害
【解析】【分析】 “扯线木偶”说明清政府完全听从西方列强的控制,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正能够说明这一问题的实质。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
3.【答案】A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先富”“洋务活动”。链接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湖北织布局等民用工业。B属于海防,D属于军事工业,C属于教育方面。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4.【答案】B
【知识点】革命志士与武装起义
【解析】【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推翻君主政体,建立民主共和政治”,据此可知是辛亥革命。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辛亥革命,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5.【答案】B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由题干信息“1921年7月”“嘉兴南湖”“游船”可知本题选择B。联系所学知识,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后来,因特务告密,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上进行。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提炼信息和再现史实的能力。
6.【答案】C
【知识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链接所学知识并结合图片内容可知,A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B发生在抗美援朝时期,C发生在长征期间,D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辨析能力。
7.【答案】C
【知识点】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解析】【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全民族实行抗战”“1937年7月”。结合所学知识,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的抗战。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七七事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8.【答案】D
【知识点】南京大屠杀
【解析】【分析】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是“30多万死难同胞”。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后,屠杀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三十万人以上。据此判断,答案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南京大屠杀,主要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9.【答案】D
【知识点】百团大战
【解析】【分析】1940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百多个团,对华北地区的日伪军发动了一次进攻战役,即百团大战。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抗日战争,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及知识的识记和应用能力。
10.【答案】D
【知识点】渡江战役
【解析】【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钟山”“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是渡江战役。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渡江战役,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11.【答案】D
【知识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解题时首先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我国近代人们社会生活”,依据所学可知,当时出现的现象有剪辫易服,用握手礼代替跪拜礼,“大人”“老爷”改称“先生”“君”,故正确答案选择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2.【答案】D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解析】【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止时间为1919年至1949年,以五四运动为开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而结束。因此,后一个“天安门”指开国大典,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知识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13.【答案】B
【知识点】工业化起步
【解析】【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应明确图片中的关键信息:“第一批解放牌汽车”“喷气式飞机”,链接所学知识可知,这些都是“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成就。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和分析理解能力。
14.【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图中B点到C点是1957—1960年,联系所学,1958年,我国错误的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B符合题意。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15.【答案】C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16.【答案】B
【知识点】对外开放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开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是对内改革的内容,设立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举措,所以板书反映的主题是改革开放。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改革开放,考查学生的归纳能力。
17.【答案】B
【知识点】对外开放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一九九二年”“特区姓‘社’不姓‘资’”“发展才是硬道理”,可知与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有关。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
18.【答案】A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
【解析】【分析】1992年,海基会与海协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19.【答案】B
【知识点】中美建交
【解析】【分析】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是中国外交的一个重大转折:新中国成立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孤立中国,敌视中国的局面开始缓解,中国外交出现了高峰。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
20.【答案】A
【知识点】袁隆平及杂交水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分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大发展。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提高了水稻的产量,为解决世界人民的粮食问题作出贡献。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21.【答案】(1)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3)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在思想上做了准备。
(4)中共十三大。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深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知识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理论;革命志士与武装起义;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第(1)题由材料中时间“春秋战国时期”,以及“儒学、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等可以判断当时出现百家争鸣现象。第(2)题“师夷长技”开启近代的洋务运动,严复是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同盟会纲领开启辛亥革命,“科学与民主”则开启新文化运动。第(3)题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第(4)题“基本路线”制定于中共十三大。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深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22.【答案】(1)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完成了土地改革;实施了“一五”计划;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行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等。
(2)“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经济建设要符合客观经济规律。(有理即可)
(3)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遇到姓“资”姓“社”等问题的困扰。影响: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深远影响。
(4)1951年。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健全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工业化起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分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中的“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好”,链接这一时期的成就回答。第(2)~(5)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并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1 / 1人教新课标历史九年级下册六至八单元阶段综合检测
一、选择题
1.阅读下图,导致清朝这一时期几种主要进口货物税率(关税)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中国手工业纺织技术较弱
C.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 D.英国机器棉纺织业发达
【答案】C
【知识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通过图片可以看出棉花、棉纱、头等白洋布等关税税率大幅度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内容之一为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与题意相符。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
2.下列《辛丑条约》的内容最能直接反映《扯线木偶》漫画寓意的是 (  )
A.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 B.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
C.清政府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D.清政府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答案】D
【知识点】《辛丑条约》及其危害
【解析】【分析】 “扯线木偶”说明清政府完全听从西方列强的控制,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正能够说明这一问题的实质。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
3.李鸿章说:“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以下哪一洋务活动符合上述思想 (  )
A.创办湖北织布局 B.筹建北洋海军
C.创设京师同文馆 D.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答案】A
【知识点】洋务运动
【解析】【分析】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先富”“洋务活动”。链接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湖北织布局等民用工业。B属于海防,D属于军事工业,C属于教育方面。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4.这次革命“它的最大影响当属推翻君主政体,建立民主共和政治。它的意义不同于中国历史上常见的改朝换代,也不仅仅限于赶跑了一个皇帝,而是从根本上动摇了大多数中国人的信仰……”材料中的“这次革命”指的是 (  )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国民革命
【答案】B
【知识点】革命志士与武装起义
【解析】【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推翻君主政体,建立民主共和政治”,据此可知是辛亥革命。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辛亥革命,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5.右图是1921年7月,停泊在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它见证了 (  )
A.戊戌变法的失败 B.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C.抗日战争的胜利 D.解放战争的胜利
【答案】B
【知识点】五四运动
【解析】【分析】由题干信息“1921年7月”“嘉兴南湖”“游船”可知本题选择B。联系所学知识,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后来,因特务告密,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上进行。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提炼信息和再现史实的能力。
6.假期里,靖靖同学观看了以下四部影视剧。其中,最能让他感受到中国红军伟大“长征精神”的影视剧是 (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链接所学知识并结合图片内容可知,A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B发生在抗美援朝时期,C发生在长征期间,D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辨析能力。
7.下面材料中两党的宣言(谈话)是在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后发表的 (  )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卢沟桥事变 D.八一三事变
【答案】C
【知识点】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解析】【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全民族实行抗战”“1937年7月”。结合所学知识,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的抗战。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七七事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8.我国将12月13日定为国家公祭日,纪念30多万死难同胞,与该公祭日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
A.日军屠杀旅顺居民 B.八国联军在北京烧杀抢掠
C.柳条湖事件 D.南京大屠杀
【答案】D
【知识点】南京大屠杀
【解析】【分析】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是“30多万死难同胞”。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后,屠杀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三十万人以上。据此判断,答案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南京大屠杀,主要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9.右图是彭德怀在抗日战场指挥作战的情景,与此相关的是 (  )
A.淞沪会战 B.平型关战役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答案】D
【知识点】百团大战
【解析】【分析】1940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百多个团,对华北地区的日伪军发动了一次进攻战役,即百团大战。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抗日战争,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及知识的识记和应用能力。
10.“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答案】D
【知识点】渡江战役
【解析】【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钟山”“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是渡江战役。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渡江战役,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11.电视台拍摄了一部反映我国近代人们社会生活的电视剧,以下镜头不符合史实的是 (  )
A.人们坐在家中读报纸
B.男主角上街被剪掉了辫子
C.剧中人物穿着中山装、西服、新式旗袍
D.人们见面就叩头,口中称着“大人”“老爷”
【答案】D
【知识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解题时首先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我国近代人们社会生活”,依据所学可知,当时出现的现象有剪辫易服,用握手礼代替跪拜礼,“大人”“老爷”改称“先生”“君”,故正确答案选择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2.周恩来曾经说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就是从天安门到天安门。”你认为后一个“天安门”应与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  )
A.鸦片战争 B.公车上书 C.九一八事变 D.开国大典
【答案】D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解析】【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止时间为1919年至1949年,以五四运动为开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而结束。因此,后一个“天安门”指开国大典,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知识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13.下图反映的新中国工业化建设成就得益于 (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一五”计划的制定
C.国有企业的改革 D.经济特区的设立
【答案】B
【知识点】工业化起步
【解析】【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应明确图片中的关键信息:“第一批解放牌汽车”“喷气式飞机”,链接所学知识可知,这些都是“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成就。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和分析理解能力。
14.右图反映的是新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出现图中B点到C点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经济建设有计划性
B.“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C.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D.“文化大革命”扩展到经济领域
【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图中B点到C点是1957—1960年,联系所学,1958年,我国错误的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B符合题意。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15.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会议是 (  )
A.遵义会议 B.中共七大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五大
【答案】C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16.学习历史要注意归纳与总结。下图是陈老师上课时的板书设计,请你为该板书内容设计一个恰当的主题 (  )
A.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B.改革开放
C.中国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 D.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
【答案】B
【知识点】对外开放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开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是对内改革的内容,设立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举措,所以板书反映的主题是改革开放。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改革开放,考查学生的归纳能力。
17.“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特区姓“社”不姓“资”,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位老人是 (  )
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泽民 D.胡锦涛
【答案】B
【知识点】对外开放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一九九二年”“特区姓‘社’不姓‘资’”“发展才是硬道理”,可知与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有关。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
18.1992年,海基会和海协会就海峡两岸关系形成的“九二共识”的核心是 (  )
A. 一个中国原则 B.两种制度设想
C.政治谈判形式 D.加强联系手段
【答案】A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
【解析】【分析】1992年,海基会与海协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19.下图为“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情况图”。据此分析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建交高峰的主要原因是 (  )
A.中苏关系恢复正常
B.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中国开始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答案】B
【知识点】中美建交
【解析】【分析】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是中国外交的一个重大转折:新中国成立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孤立中国,敌视中国的局面开始缓解,中国外交出现了高峰。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
20.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约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却解决了世界约五分之一人口的温饱问题,这得益于党和国家的政策,也是科技成果的体现。与人民温饱问题最密切相关的“政策”和“科技成果”是 (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籼型杂交水稻
B.一国两制、成功发射“东方红1号”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计算机网络的普及
D.设立经济特区、籼型杂交水稻
【答案】A
【知识点】袁隆平及杂交水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分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大发展。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提高了水稻的产量,为解决世界人民的粮食问题作出贡献。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二、非选择题 21近代以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数仁人志士不断努力。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请从下列选项中为图②和图③人物选配上合适的称谓。 A.中国铁路之父 B.中国制碱工业之父 C.两弹元勋 D.最可爱的人 【答案】A|D (2)图①人物领导的革命使20世纪的中国发生了第一次历史性巨变。这次革命的名称和指导思想各是什么 为什么说这次革命是一次“历史性巨变” 【答案】名称:辛亥革命。指导思想:三民主义。原因: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成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3)图②人物最突出的贡献是什么 图③人物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答案】图②:主持修建了京张铁路,这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图③: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4)图④人物在外交领域的卓越成就有哪些 【答案】1953年,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解析】【分析】第(1)题,图②詹天佑是我国近代杰出铁路工程师。图③邱少云是抗美援朝战场上的英雄,被誉为“最可爱的人”。第(2)(3)(4)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点评】本题以近代杰出的历史人物为主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识记能力。 【考查类型】常考题 【试题类型】普通类型 【试题级别】九年级 【试题地区】全国 【题型】综合题 【试题来源】人教新课标历史九年级下册六至九单元阶段综合检测
21.思想是行动的先驱。历史上任何一次思想解放运动,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人类社会前进的步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材料二 师夷长技以制夷。
——魏源
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严复《天演论》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同盟会纲领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民主)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
材料三
材料四 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1)材料一所陈述的史实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学术领域出现了怎样的局面
(2)上述思想主张开启了近代中国经济、政治、思想领域里的哪些重大历史事件
(3)上面这篇文章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它为哪一会议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4)邓小平所说的“基本路线”是在党的哪一次会议上制定的 这一次讲话的历史影响是什么
【答案】(1)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3)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在思想上做了准备。
(4)中共十三大。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深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知识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理论;革命志士与武装起义;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第(1)题由材料中时间“春秋战国时期”,以及“儒学、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等可以判断当时出现百家争鸣现象。第(2)题“师夷长技”开启近代的洋务运动,严复是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同盟会纲领开启辛亥革命,“科学与民主”则开启新文化运动。第(3)题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第(4)题“基本路线”制定于中共十三大。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深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社会主义好》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大地上流行的歌曲,歌词为: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反动派被打倒,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全国人民大团结,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建设高潮。——百度百科
材料二 1957—1966年,党领导全国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尽管发生了严重失误,但仍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材料三
材料四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习近平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歌曲《社会主义好》流行的历史背景。
(2)列举20世纪50年代党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出现的失误,我们应从中吸取怎样的历史教训
(3)联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邓小平南方谈话的背景及重要影响。
(4)新中国成立后,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西藏和平解放是在哪一年 中央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方式是什么
(5)改革开放后,我国在社会保障方面的哪些举措体现出“不断为人民造福”
【答案】(1)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完成了土地改革;实施了“一五”计划;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行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等。
(2)“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经济建设要符合客观经济规律。(有理即可)
(3)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遇到姓“资”姓“社”等问题的困扰。影响: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深远影响。
(4)1951年。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健全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工业化起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分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中的“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好”,链接这一时期的成就回答。第(2)~(5)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并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