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新课标历史八年级下册5.15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一课一练 提技能
一、选择题
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外交领域取得丰硕成果,这主要在于我国 ( )
A.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最早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D.香港、澳门的回归
【答案】A
【知识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解析】【分析】新中国建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丰硕的外交成果。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2.国书是指国家间往来或共同议定的文本,也指一国派遣或召回大使、公使时,由国家元首署名递交给所驻国家元首的文本。根据右图判断,携带此国书的大使应派驻 ( )
A.美国 B.日本 C.苏联 D.印度
【答案】C
【知识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解析】【分析】通过图片中的关键信息“一九四九年十月二十日”“国字第壹号”可判断选C。苏联是最早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国书正式签发于1949年10月20日。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识记分析能力。
3.新中国成立之初,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具体表现有 ( )
①实行外交孤立政策
②对中国沿海实行封锁
③以朝鲜半岛为跳板,侵略中国东北地区
④派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
⑤不与中国建交
A.①②③⑤ B.①②⑤ C.①②③④⑤ D.②③④⑤
【答案】C
【知识点】中美建交
【解析】【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实行外交孤立政策,并对中国沿海实行封锁;以朝鲜内战为借口,侵略中国东北;派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4.“它是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开展活动,冲破美国的孤立和遏制政策,扩大对外交往的有力武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检验,它不仅成为我国对外政策的基石,也逐渐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这段材料评述的是 ( )
A.“一国两制”构想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求同存异”方针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D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分析】解答本题首先明确与中国的外交有关,新中国成立之初,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外交上孤立中国,经济上遏制中国,军事上封锁中国。1953年,中国首先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成为中国外交的基本政策之一。D符合题意。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5.以下有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是中国政府首先提出的
B.是印度尼西亚、印度两国政府共同提出的
C.它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D.它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答案】B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周恩来首先提出,中、印、缅共同倡导,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要考查学生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6.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德国回答记者问题时指出:“远亲不如近邻。从国与国的关系讲,朋友可以选择,但邻居是无法选择的,要世代相处下去。无论是从理智上,还是从感情上,我们都认为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习主席在此着重强调的是 ( )
A.互不侵犯 B.互不干涉内政
C.平等互利 D.和平共处
【答案】D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分析】由题干中的“与邻为善”,可知是国家之间要和平共处。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7.在“百度”搜索引擎中输入“1955年、周恩来、求同存异”几个关键词,你可以搜索到哪次会议的相关内容 ( )
A.日内瓦会议 B.雅尔塔会议
C.第26届联合国大会 D.万隆会议
【答案】D
【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解析】【分析】1955年,周恩来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取得成功。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万隆会议,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8.一个美国记者这样评论:“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这次会议 ( )
A.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
B.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第一次参加的国际会议
C.由美国倡导而召开的国际会议
D.促进了欧亚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答案】A
【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解析】【分析】由题干中的“改变了会议的航向”“周恩来”,可判断该会议是万隆会议。万隆会议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该会议的圆满成功促进了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辨析能力。【知识拓展】周恩来为什么能够改变万隆会议的航向 他坚决执行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他及时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平息了会议中的许多争论,扭转了会议航向;他具有丰富的谈判经验,外交能力出类拔萃。
9.周恩来总理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作为新中国的“外交之父”“外交之魂”,他所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在当时起到的重要作用是 ( )
A.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B.促成了“双十协定”的签订
C.为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奠定基础
D.为日内瓦会议的圆满成功奠定基础
【答案】C
【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解析】【分析】由题干信息“作为新中国的‘外交之父’‘外交之魂’”,排除A、B,西安事变和签订“双十协定”都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前;链接所学知识可知,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万隆会议,考查学生根据材料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10.右图为1955年万隆会议期间,各国代表争相请周恩来签名的情景。该情景出现的原因是 ( )
A.中国国力强大
B.与会各国赞成社会主义
C.周恩来“求同存异”方针得到广泛赞同
D.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席位
【答案】C
【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解析】【分析】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及时而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11.图片是形象的史料。小刚同学在自主学习中收集到以下几幅图片,他为它们配上标题,恰当的是 ( )
A.中国的外交成就 B.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C.中国完成统一大业 D.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
【答案】A
【知识点】外交事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这几幅图片反映的一个主题就是外交事业的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成为指导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为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关系健康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材料二 周恩来健步走上讲台,平静地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去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印尼、印度、缅甸三国总理等纷纷离座,争相同周总理握手。就连之前态度一直非常强硬的菲律宾外交部长罗慕洛都高度评价周总理的讲话是“出色的、和解的,表示了民主精神的”。
——摘编自百度文库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了积极的外交活动,扩大了我国与国际社会的联系,为新中国的和平建设争取了较为有利的外部环境。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根据材料一概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什么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周恩来总理参加的是哪个国际会议 中国是如何对待与会的亚非国家的 周恩来的讲话产生了什么影响
(3)请你概括材料一、二表现出的中国外交理念的共同之处。(写出两点)
(4)根据材料三,分析积极的外交活动对国内和平建设的作用。
【答案】(1)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意义:成为指导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为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关系健康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万隆会议(或亚非会议)。同情、尊重、民主、平等地对待各国。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3)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共同发展。(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4)积极的外交活动能改善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为国内的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解析】【分析】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回答。第(2)题根据材料二中的“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可知是万隆会议。根据材料二中的“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民主精神”,可以归纳周恩来的态度。影响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3)题通过对两则材料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第(4)题根据材料三中的“扩大了我国与国际社会的联系,为新中国的和平建设争取了较为有利的外部环境”归纳得出。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和理解能力。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新课标历史八年级下册5.15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一课一练 提技能
一、选择题
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外交领域取得丰硕成果,这主要在于我国 ( )
A.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最早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D.香港、澳门的回归
2.国书是指国家间往来或共同议定的文本,也指一国派遣或召回大使、公使时,由国家元首署名递交给所驻国家元首的文本。根据右图判断,携带此国书的大使应派驻 ( )
A.美国 B.日本 C.苏联 D.印度
3.新中国成立之初,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具体表现有 ( )
①实行外交孤立政策
②对中国沿海实行封锁
③以朝鲜半岛为跳板,侵略中国东北地区
④派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
⑤不与中国建交
A.①②③⑤ B.①②⑤ C.①②③④⑤ D.②③④⑤
4.“它是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开展活动,冲破美国的孤立和遏制政策,扩大对外交往的有力武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检验,它不仅成为我国对外政策的基石,也逐渐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这段材料评述的是 ( )
A.“一国两制”构想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求同存异”方针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5.以下有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是中国政府首先提出的
B.是印度尼西亚、印度两国政府共同提出的
C.它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D.它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6.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德国回答记者问题时指出:“远亲不如近邻。从国与国的关系讲,朋友可以选择,但邻居是无法选择的,要世代相处下去。无论是从理智上,还是从感情上,我们都认为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习主席在此着重强调的是 ( )
A.互不侵犯 B.互不干涉内政
C.平等互利 D.和平共处
7.在“百度”搜索引擎中输入“1955年、周恩来、求同存异”几个关键词,你可以搜索到哪次会议的相关内容 ( )
A.日内瓦会议 B.雅尔塔会议
C.第26届联合国大会 D.万隆会议
8.一个美国记者这样评论:“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这次会议 ( )
A.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
B.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第一次参加的国际会议
C.由美国倡导而召开的国际会议
D.促进了欧亚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9.周恩来总理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作为新中国的“外交之父”“外交之魂”,他所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在当时起到的重要作用是 ( )
A.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B.促成了“双十协定”的签订
C.为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奠定基础
D.为日内瓦会议的圆满成功奠定基础
10.右图为1955年万隆会议期间,各国代表争相请周恩来签名的情景。该情景出现的原因是 ( )
A.中国国力强大
B.与会各国赞成社会主义
C.周恩来“求同存异”方针得到广泛赞同
D.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席位
11.图片是形象的史料。小刚同学在自主学习中收集到以下几幅图片,他为它们配上标题,恰当的是 ( )
A.中国的外交成就 B.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C.中国完成统一大业 D.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成为指导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为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关系健康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材料二 周恩来健步走上讲台,平静地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去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印尼、印度、缅甸三国总理等纷纷离座,争相同周总理握手。就连之前态度一直非常强硬的菲律宾外交部长罗慕洛都高度评价周总理的讲话是“出色的、和解的,表示了民主精神的”。
——摘编自百度文库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了积极的外交活动,扩大了我国与国际社会的联系,为新中国的和平建设争取了较为有利的外部环境。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根据材料一概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什么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周恩来总理参加的是哪个国际会议 中国是如何对待与会的亚非国家的 周恩来的讲话产生了什么影响
(3)请你概括材料一、二表现出的中国外交理念的共同之处。(写出两点)
(4)根据材料三,分析积极的外交活动对国内和平建设的作用。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解析】【分析】新中国建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丰硕的外交成果。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2.【答案】C
【知识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解析】【分析】通过图片中的关键信息“一九四九年十月二十日”“国字第壹号”可判断选C。苏联是最早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国书正式签发于1949年10月20日。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识记分析能力。
3.【答案】C
【知识点】中美建交
【解析】【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实行外交孤立政策,并对中国沿海实行封锁;以朝鲜内战为借口,侵略中国东北;派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4.【答案】D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分析】解答本题首先明确与中国的外交有关,新中国成立之初,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外交上孤立中国,经济上遏制中国,军事上封锁中国。1953年,中国首先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成为中国外交的基本政策之一。D符合题意。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5.【答案】B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周恩来首先提出,中、印、缅共同倡导,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要考查学生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6.【答案】D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分析】由题干中的“与邻为善”,可知是国家之间要和平共处。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7.【答案】D
【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解析】【分析】1955年,周恩来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取得成功。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万隆会议,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8.【答案】A
【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解析】【分析】由题干中的“改变了会议的航向”“周恩来”,可判断该会议是万隆会议。万隆会议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该会议的圆满成功促进了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辨析能力。【知识拓展】周恩来为什么能够改变万隆会议的航向 他坚决执行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他及时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平息了会议中的许多争论,扭转了会议航向;他具有丰富的谈判经验,外交能力出类拔萃。
9.【答案】C
【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解析】【分析】由题干信息“作为新中国的‘外交之父’‘外交之魂’”,排除A、B,西安事变和签订“双十协定”都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前;链接所学知识可知,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万隆会议,考查学生根据材料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10.【答案】C
【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解析】【分析】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及时而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11.【答案】A
【知识点】外交事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这几幅图片反映的一个主题就是外交事业的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12.【答案】(1)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意义:成为指导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为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关系健康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万隆会议(或亚非会议)。同情、尊重、民主、平等地对待各国。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3)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共同发展。(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4)积极的外交活动能改善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为国内的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解析】【分析】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回答。第(2)题根据材料二中的“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可知是万隆会议。根据材料二中的“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民主精神”,可以归纳周恩来的态度。影响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3)题通过对两则材料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第(4)题根据材料三中的“扩大了我国与国际社会的联系,为新中国的和平建设争取了较为有利的外部环境”归纳得出。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和理解能力。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