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7课 《 壶口瀑布》导学案(含答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游记的文体特征,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作者的游踪。
2.学习独特的写景角度,赏析所描绘的景物特点;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特点。
3.体会壶口瀑布的磅礴气势,领会文中所写的黄河的伟大性格,激发热爱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情感。
【重点难点】
1.了解游记的文体特征,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作者的游踪。
2.学习独特的写景角度,赏析所描绘的景物特点;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特点。
3.体会壶口瀑布的磅礴气势,领会文中所写的黄河的伟大性格,激发热爱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情感。
【学习过程】
一、预习案
1.了解作者
梁衡,1946年出生,山西霍州人,当代作家。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长期在基层当记者。他曾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等奖项,散文名篇有《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等。 梁衡的散文中常常可见智慧的哲思与感悟,充满大气磅礴的深刻思想。充溢的激情蕴藏在深沉的思考中,别有的那份厚重与沉实,避免了简单的抒情与表白,显示出大散文的气韵。
2.知识链接
游记三要素:
(1)“ ”是作者的游踪。
(2)“ ”是作者在游程中目睹的风貌,包括山水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历史掌故、现实生活等。
(3)“ ”是作者由所见所闻而引发的所思所想。
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所至”是游记的线索,也是写景抒情的基础;“所见”是游记的主体,也是作者着力描写的对象;“所感”是游记的灵魂,也是游记的生命力所在。
3.字词积累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告诫( ) 震耳欲聋( ) 推搡( ) 前呼后拥( )
霎时( ) 驰骋( ) 漩涡( ) 寒噤( )
迂回( ) 汩汩( ) 湿漉漉( ) 怒不可遏( )
铸( )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①警告劝诫。( )
②极短时间。( )
③形容水流动的声音。( )
④形容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
⑤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
⑥形容雄壮的队伍和浩大的声势。( )
⑦愤怒得不能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文中形容水势不可阻挡的样子。( )
二、探究案
1.课文结构梳理
壶口瀑布 开篇:交代地点和游览次数 压而不弯勇往直前
第一次看瀑布(① ) 声 ② 、震耳欲聋 壮美
形 ③ 、像一锅沸水
色 白烟
第二次看瀑布(枯水季) 势 如④ 、凝重、猛烈 壮美柔美
形 河水驰骋,飞转的漩涡,飞毯抖落、钢板出轧,如泉、成溪、如丝如缕
声 隆隆、⑤ 、潺潺、哀哀
色 黄浪、白雪、亮晶晶
结尾:升华点题——黄河性格,民族精神
2.思考探究
(1)第1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2)壶口瀑布与其他瀑布的不同之处是什么?请用第2段中的原句回答。
(3)根据文章说一说,雨季的壶口瀑布有什么特点?作者当时是怎样的感受?
(4)朗读第3—5段,圈出表示观察顺序的词句,把握作者的立足点和观察角度。
(5)作者在枯水期来到壶口瀑布,描写了怎样独特的景物特征?
(6)在第4段中,作者由壶口瀑布联想到人。齐读文段中作者的沉思,理解人的“喜、怒、哀、怨、愁”在文中具体指什么内容以及作者借此表达的情感。
(7)反复阅读课文第3、4段,品味其语言的妙处。
(8)作者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为什么又写了“脚下的石”?
(9)文章最后一段,作者由黄河伟大的性格联想到了人,其中蕴含着什么哲理?抓住关键句进行理解。
(10)作者由黄河之水想到人之外,还想到了什么?
三、质疑案
1.读完课文,回想一下,你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请你针对本文的具体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难,用红笔标注在课本上。
2.从本文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点拨要点
一、预习案
2.(1)所至 (2)所见 (3)所感
3.字词积累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告诫(jiè) 震耳欲聋(lónɡ) 推搡(sǎn) 前呼后拥(yōnɡ)
霎时(shà) 驰骋(chí chěnɡ) 漩涡(xuán wō) 寒噤(jìn)
迂回(yū) 汩汩(ɡǔ) 湿漉漉(lù) 怒不可遏(è)
铸(zhù)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①告诫 ②霎时 ③汩汩 ④潺潺 ⑤震耳欲聋 ⑥千军万马 ⑦怒不可遏
二、探究案
1.课文结构梳理
①雨季 ②隐隐如雷 ③雾气弥漫 ④千军万马 ⑤汩汩
2.思考探究
(1)内容上:点明游览的地点和次数。结构上:引出下文对两次观看壶口瀑布情形的叙述。
(2)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视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
(3)水声——隐隐如雷。氛围——雾气弥漫。水的状态——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雨季壶口瀑布的特点:汹涌可怕、迷蒙疏离
作者的感受:感到可怕,匆匆逃离
(4)表示观察顺序的词句:下到沟底→走到河心,河心有沟→向上游看去→河水跌下去,沟底→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细观脚下的石
立足点:沟底河心的一块大石头上。
观察角度:俯视龙槽——仰观河面——视线随河水由上而下——平视龙槽两边——俯视脚下
(5)
(6)喜: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怒: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 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哀: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
怨: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
愁: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
作者情感:作者由水的各种形态,联想到人生百态。壶口集纳了水的所有形态,表现了黄河宽广博大的胸怀,表达了作者对黄河博大胸襟的赞美之情。
(7)①选词准确,词语丰富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
②适当重复,形成特殊的表达效果
“跌”字在这两段中出现了六次,突出强调了瀑布飞流直下的动态,特别是第4段,在不长的语句中连续五次使用“跌”,三次使用“碎”,不仅强化了瀑布水流的力度,也因适当的重复而形成了独特的音节效果。
③运用拟人手法,用人的动作写水的动态。
这两段中的动词,很多都常常用来表现人的动作,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像“走”“进”“折返”“迂回”“觅”等动词都是如此,这些动词使文章的描写更形象生动,更易打动读者,也更能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
(8)①壶口瀑布是水和石共同造就的,文章以写水为主,但不宜对石不置一词。
②作者定点换景,游目四顾,最后把视线收归脚下,转换非常自然。
③作者所感慨的小小壶口却有“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的奇景,正是产生于石头对水的约束,因而接下来描写“脚下的石”也是很自然的。
④写被河水侵蚀的石头,能够展现河水的真正力量,这样就改变了前面描写河水在石壁的阻遏挤压下“各自流淌”可能带来的片面印象,使文章的境界更上一层,也为后面写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个性奠定了景物描写上的基础。
(9)关键句:①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②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
哲理:一个人历经磨难,坚强不屈,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方显英雄个性。
(10)民族精神。
作者由黄河的“柔中带刚”“遇强则抗”“勇往直前”联想到中华民族的坚强不屈,借对黄河的赞美,表达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歌颂。
三、质疑案
2.壶口瀑布那雄壮、浑厚、博大的气势,给人一种鼓舞、一种力量,是中华民族无坚不摧、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的体现。这启示我,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要永葆青春活力,发扬黄河这种宁折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壶口瀑布 “挟而不服”“勇往直前”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一往无前的民族精神的体现。这启示我,在学习、生活中,要时刻以这种坚忍不拔、无坚不摧的精神面对困难与挫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50张PPT)
语文部编版 八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第17课 壶口瀑布
梁 衡
新课导入
说起“瀑布”,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了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那么壶口瀑布是否也如诗中所描绘的那样如一道白练从天而降呢?它有什么特点?今天我们通过梁衡的游记散文《壶口瀑布》 去一同领略“天下黄河一壶收”的奇特景观,感受壶口瀑布磅礴的气势和伟大的力量。
新课导入
视频欣赏:《壶口瀑布》
学习目标
1.了解游记的文体特征,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作者的游踪。
2.学习独特的写景角度,赏析所描绘的景物特点;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特点。
3.体会壶口瀑布的磅礴气势,领会文中所写的黄河的伟大性格,激发热爱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情感。
作者简介
梁衡,1946年出生,山西霍州人,当代著名散文家、学者。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长期在基层当记者。他曾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散文名篇有《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等。
梁衡的散文中常常可见智慧的哲思与感悟,充满大气磅礴的深刻思想。充溢的激情蕴藏在深沉的思考中,别有的那份厚重与沉实,避免了简单的抒情与表白,显示出大散文的气韵。
写作背景
梁衡在《我写<壶口瀑布>》中说:“《壶口瀑布》是我在记者任上写的最后一篇散文。1987年我正在黄河壶口采访,接到北京来的电话,国家成立新闻出版署,要我立即回京上任,从此结束了我十三年的一线记者生涯。人的一生总有几个驿站,几个起止点。对我来说壶口这个地方算一个。黄河于我有特殊的比分。我小学、中学阶段是在黄河的支流汾河边长大。大学一毕业就分配在内蒙古黄河边的临河县。只听这个名字,就知道离河有多么近了……后来当了记者就沿黄河上下采访,河边的人和事,还有黄河因季节不同而出现的万千变化,在我脑子里印象亟深。这篇《壶口瀑布》是我心中黄河的缩影。也是我对黄河精神的理解。”
知识链接
定义 三要素
游 记
以记叙旅途见闻为主的文章。
所至(线索)
作者的游踪,游踪既可以是实录游程,也可以是视角的变换。
所见(主体)
作者在游程中目睹的风貌,包括自然景物、人文景观、风土人情、社会生活等。
所感(灵魂)
作者由所见所闻而引起的所思所想。
“所至”是游记的线索,也是写景抒情的基础;“所见”是游记的主体,也是作者着力描写的对象;“所感”是游记的灵魂,也是游记的生命力所在。
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游记可以分为很多种。以记录行程为主的是记叙型游记;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是抒情型游记,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丰乐亭记》、袁宏道的《满井游记》;以描绘景物、景观为主的是写景型游记,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通过游记来说明一个道理的是说理型游记,如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游记的分类
知识链接
预习检查
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告诫( ) 震耳欲聋( ) 推搡( )
前呼后拥( ) 霎时( ) 驰骋( )
漩涡( ) 寒噤( ) 迂回( )
汩汩( ) 湿漉漉( ) 怒不可遏( )
铸造( ) 挟而不服( ) 出轧( )
jiè
lónɡ
sǎng
yōnɡ
shà
chí chěnɡ
xuán wō
jìn
yū
ɡǔ
lù
è
zhù
xié
zhá
( )载歌载舞
( )三年五载
( )折本
( )折腾
( )折服
( )出轧
( )轧帐
( )打旋
轧
旋
( )倾轧
( )旋风
zhá
ɡá
yà
xuán
xuàn
折
zhé
shé
zhē
载
zǎi
zài
多音字
预习检查
( )汨罗江
( )汩汩
mì
ɡǔ
汨
骋( )
娉( )
娉婷
驰骋
chěnɡ
聘( )
聘请
pìn
pīnɡ
形近字
预习检查
预习检查
【迂回】:
【弥漫】:
【震耳欲聋】:
【深不可测】:
【前呼后拥】:
【驰骋】:
【寒噤】:
【潺潺】:
【怒不可遏】:
回旋;环绕。
(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深得无法测量。形容极深。
前面有人吆喝开道,后面有人簇拥护卫。多形容随从多,捧场大。
(骑马)奔驰。
寒战。
形容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愤怒得不能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文中形容水势不可阻挡的样子。
理解并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
预习检查
【推搡】:
【出轧】:
【乘隙】:
【汩汩】:
【从从容容】:
【挟而不服】:
是指被挟持而不屈服。挟:挟持。
使劲推;推抢。
(钢板)从轧钢机里出来。
利用空子,趁机会。
形容水流动的声音。
留有足够的时间,而且常常有余。
理解并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
【震耳欲聋】和【振聋发聩】辨析
同:都有声音很大的意思。
异:“震耳欲聋”只强调声音大。“振聋发聩”除指声音很大外,通常用于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含义更深。
例:(1)建筑工地上震耳欲聋的声音让周围居民有苦难言。
(2)“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言论真是振聋发聩。
预习检查
整体感知
(1)概括交代了壶口的位置和“我”到过的次数,引起下文。
一
(2)“我”在雨季初见壶口瀑布。
二
(3-5)具体写第二次观壶口瀑布的经历和感受。
三
点我放课文朗读
听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6)结尾点明主旨,表达了作者对黄河性格及精神的歌颂。
四
整体感知
晋陕两省边境
第一次 雨季
第二次 枯水季节
详写
略写
壶口瀑布在什么地方?作者总共写了哪几次去壶口瀑布的经历?其中哪次详写?哪次略写?
合作探究
任务一 再读课文,紧抓“三要素”,感受游记文的特征
【活动1】 跳读课文2--5段,理清“所至”
“所至”即基本行程,体现作者的游踪,它往往是游记的线索,也是写景抒情的基础。以游踪作为全文的线索,遵循时间的先后顺序,按照立足点和视线的变化,或移步换景,或定点换景,如此组织材料、结构文章,是游记最典型的写法。
第一次
时间:雨季
地点:半山腰----- -----岸上
视角:平 视----- -----回望
1、移步换景:指不固定视点(即立足点和观察点),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把所看到的不同事物叙述和说明下来。
滩里
俯视
① 交代清楚观察点的变换。
② 具体地展现移步后所见到的景物。
③ 围绕中心展示不同的画面,避免支离破碎的感觉。
④ 精心地剪裁,描绘最有特色的景物,避免记流水账。
体验点:
合作探究
第二次
时间:枯水季节(春寒刚过、山还未青时)
地点:沟底-----
视角:俯视龙槽----- 仰视龙槽顶部河面----- ------ ------
往龙槽两边看-----俯视脚下
2、定点换景:是指作者的立足点不变,而从不同角度描绘不同方位景物的写作方法。
① 做到“点”的确定,即作者始终立足于一个基点上,其立足点不能发生变化;
② 要按“序”描写,或远近高低,或左右上下,或东西南北,从不同的方位将不同的景物依次描写出来。
这样可以把景物写得层次清楚,鲜明逼真,有立体感,给读者以如临其境,如在目前的感受。
河心
再次俯视龙槽
体验点:
仰视彩虹
【活动1】 跳读课文2--5段,理清“所至”
【活动2】 细读课文3--5段,关注“所见”
合作探究
任务一 再读课文,紧抓“三要素”,感受游记文的特征
1、画出第二段中描写雨季时壶口瀑布的句子,并思考其特点。
“所见”构成游记的主体,是作者着力描写的对象,可以是自然景物、人文景观,也可以是风土人情、社会生活。
(1).“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
(2).“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
(3).“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
景物特点:
水势盛、水声大
【活动2】 细读课文3--5段,关注“所见”
合作探究
2、写枯水季节,作者下到河心,以河心为立足点,定点换景。分析作者都写了哪些景,这些景有何特征。
龙槽(河中有河,深不可测,可谓“奇”)
河面(势如千军,浊流奔涌,可谓“ ”)
龙槽( ,可谓"险")
水雾、彩虹(彩虹横跨,遁入远山,可谓“ ”)
龙槽两边的水(各自夺路,千姿百态,可谓“ ”)
脚下的石头( )
突然跌落,漩涡飞转
雄
丽
丰
窟窟窍窍,蜂窝杂陈,可谓“异”
合作探究
【小结】:随着视角的变换,作者笔下景物的意境也有所不同。俯视龙槽,河中有河,重在“奇”;仰观河面,浊浪奔涌,“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重在“雄”;看河水冲跌而下,碎为水雾,重在“险”。以上三重境界,从美学角度来看都属于阳刚之美。接下来细写龙槽附近的河水,“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美。最后给巨石一个特写,景物由"多样"返归“单一”,巨石“静"的形态蕴含着河水“动”的力量,有一种震撼人心阴柔之美。文中描绘的多个画面呈现出多种景物,有大有小,有远有近,有静有动;表现出多重意境,刚柔相济,层次分明,情景交融。这样就使得《壶口瀑布》展现出一种审美意义上的立体感,与大量只是表现雄浑壮阔一种意境的同主题散文迥乎有别。同时,本文并不单纯地、对象化地写景,而是“以人写物”,大量使用拟人手法,在表现景物客观特点的同时,重点突出其中能联想到人的行为、情感的细节,从而使文章的景物描写既有自然之美,又有人文内涵。
合作探究
3、根据文章说一说,雨季的壶口瀑布和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各有什么特点?作者当时是怎样的感受?
水声
隐隐如雷
氛围
雾气弥漫
水的状态
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特点:波涛汹涌 震耳欲聋 气势磅礴 撼人心魄
作者的感受:感到可怕,心惊胆战,匆匆逃离
雨季的壶口瀑布:
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
如丝如缕(柔)、轰然而下(刚)
其势如千军万马“凝重”“猛烈”
水浸沟岸,雾罩乱石
声音
气势
景物
雄伟壮阔
刚柔相济
作者的感受:慨叹和震撼
合作探究
4、作者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为什么又写了“脚下的石”?
壶口瀑布是水和石共同造就的,文章以写水为主,但不宜对石不置一词。
1
作者定点换景,游目四顾,最后把视线收归脚下,转换非常自然。
2
作者所感慨的小小壶口却有“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的奇景,正是产生于石头对水的约束,因而接下来描写“脚下的石”也是很自然的。
3
写被河水侵蚀的石头,能够展现河水的真正力量,这样就改变了前面描写河水在石壁的阻遏挤压下“各自流淌”可能带来的片面印象,使文章的境界更上一层,也为后面写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个性奠定了景物描写上的基础。
4
合作探究
5、壶口瀑布奇观形成的关键因素是"水"与"石"。作者在描写它们的时候,遣词造句各有特点。请常析下面两处语言,说说它们在句式选择和动词运用上的不同特点及其作用。
描写"水":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
描写"石":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
描写水的语言多用短促急骤的短句和“拢”“冲”“跌”“翻”“碎”等极有力度的动词,表现出 “水”受到“石”的约束之后,滚滚而来、急坠而下的动态;
描写“石”的语言多是较为舒缓的长句,表现 出“石”的静态,且“凿”“切”“旋”等有力度的动作均是“石”被动承受的,衬托“水激荡石”的力度。
合作探究
【活动3】再读2--5段,体悟“所感”
任务一 再读课文,紧抓“三要素”,感受游记文的特征
“所感”是游记的灵魂,也是游记的生命力所在。好的游记,大多循游踪选取写景的角度,以对景物的描写为文章的主体,并从中生发出感受和思考。这些感受和思考,有的融合于写景状物之中,有的独立于写景状物之外。
1、请从文中找出表达“所感”的文字,填写在表格中,并就其作用或内涵说说你的理解。
角 度 文 句 理 解
直 接 体 验
引 发 感 想
理 性 思 考
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 。
凸显水势之大之快
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 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 。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水的多样和人的多情联系起来,自然而恰切,使文章意蕴丰富,也为下文的进一步议论做铺垫
原 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 。
赞扬黄河柔中带刚、勇往直前的力量和精神;表达磨难造就个性的人生观点 。提升了游记的内涵
合作探究
2、“我突然陷入沉思”,黄河以她宽广博大的胸怀包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找出“喜、怒、哀、怨、愁”指代的具体内容。
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那种猛烈
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
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折返迂回的
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
喜
怒
哀
乐
愁
合作探究
3、齐读第六段,看看作者从石头想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联想
石头: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甚至被旋出大坑
水的特点:水被压迫就会怒不可遏,忍耐后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这种抗争表现在水会
“凿”“旋”“切”“剁”,让石头成孔、成眼,甚至让它成为深沟(“被水
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还可以改变它的位置(“当年的壶口位置还在这
下游一千五百米处”)
黄河的品格:博大宽厚,柔中有刚 (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
勇往直前)。
人的个性:经历磨难,方显个性。
民族的品性(精神):借对黄河的赞美,表达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歌颂。
合作探究
游记在内容上至少应该包括三个要素:第一,所至,即作者的游踪;第二,所见,即作者在游程中目睹的风貌,包括山水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历史掌故、现实生活等;第三,所感,即作者由所见所闻而引发的所思所想。从结构上来说,所至是骨骼,所见是血肉,所感是灵魂。无骨不立,无肉不丰,无魂不活,三者缺一不可,构成一个完整的格局。
小 结
合作探究
例句1: 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任务二 细品语句,体会游记文的语言特点
品味下列语句,说说作者是怎样表现所见之景的特征的
赏析: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涛声比作雷声,把汹涌澎湃的河水比作沸水,突出壶口瀑布惊心动魄、气势磅礴的特点。
合作探究
任务二 细品语句,体会游记文的语言特点
品味下列语句,说说作者是怎样表现所见之景的特征的
例句2: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操操,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
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和一系列动词挤” “撞” “推推操操”“前呼后拥” “撞” “碎”的使用,从瀑布的态势、力量、颜色等方面展现了河水奔腾激越、浩浩荡荡、白浪滔天、势如破竹的雄壮气势。语言长短错落,短句渲染急促之势,饱含惊叹之情。
赏析:
合作探究
例句3: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赏析:
运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直抒胸臆,赞美黄河博大宽厚、压而不弯、奋起反抗、勇往直前的精神,也抒发了对自然的热爱,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
品味下列语句,说说作者是怎样表现所见之景的特征的
合作探究
例句4: 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
赏析:
拟人、对比、排比的使用,
词语“跌”字形容河水的急坠,已经相当形象, 再加上后面“闹” “挤” “急”的准确使用。分别从声音、横向宽度、纵向速度三个方面描绘河水急坠的画面,既全面,又准确。
短句的使用
表现了黄河水流速极快、飞流直下、一泻千里的浩荡之势,语言急促有力。
品味下列语句,说说作者是怎样表现所见之景的特征的
合作探究
品味下列语句,说说作者是怎样表现所见之景的特征的
例句5: 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赏析:
连用两个比喻,并且用后一个比喻否定前一个比喻,表现作者力求用最准确的语言去呈现瀑布的特点。
两个比喻各有侧重,前一个比喻突出河水在溢出龙槽时候平、大和浑厚庄重的特点,显出柔和之气。后一个比喻则突出河水凝重、猛烈的特点,有阳刚力量之美。
两个比喻既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黄河水的浩大厚重,也凸显了河水给人的刚柔相济之感。
合作探究
品味下列语句,说说作者是怎样表现所见之景的特征的
例句6: 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
排比、拟人的运用
“夺路而走”写水的快涌;“乘隙而进”写水流的细;“折返迂回”写水的回淌;“汩汩如泉”,写乐音般的美感;“潺潺成溪”,写水的柔美;“夹在石间”,写出了水的凝滞;“哀哀打旋”又写出了水声的低沉。作者从形态和声音写出了黄河水给人的多样的美感。
赏析:
合作探究
小 结
《壶口瀑布》的语言既宏阔又不失细腻,既有画面感又有动感,既畅达自然又典雅凝练。
1、节奏感强,张弛有度。
2、善用拟人,生动形象。
3、用词精准,表现力强。
拓展延伸
唐诗中的“黄河”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柳中庸《征人怨》)
诗中的黄河与落日描绘出边塞大漠的壮阔雄奇,黄河这一意象使诗歌格局更加宏大,意境更加开阔。
夸张地描写黄河水势浩荡,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享受。
黄河化身为勇于攀登、不懈进取的探索者,“入海流”则体现出敢于挑战、主动积极的精神。
黄河就像诗人的愁思般不远千里奔向故乡,诗人的情感也像黄河一样远远地围绕着故乡,黄河的“绕”寄寓了诗人的绵绵愁情。
代表诗句
表达效果
文章主旨
本文记叙了作者两次游览壶口瀑布的情形,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情状和态势,热情赞美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并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人的精神,表达了对黄河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的赞美。
课堂检测
1.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弥漫(mí) 告诫(jiè) 驰骋(chéng) 推推搡搡(sǎng)
B.雾霭(ǎi) 凝重(níng) 寒噤(jīn) 怒不可遏(è)
C.汩汩(gǔ) 潺潺(chán) 龙槽(cáo) 如丝如缕(lǚ)
D.出轧(yà) 打旋(xuán) 浓缩(suō) 湿漉漉(lù)
【解析】A骋——chěng B噤——jìn D漉——lū
C
课堂检测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驰骋 推推搡搡 震耳欲聋 奋力抗争
B.旋涡 如丝如楼 挟而不服 汩汩如泉
C.雾霭 怒不可遏 深不可测 搏大宽厚
D.翻身 钢板出轧 浪沫横谥 前呼后拥
解析:B项,旋—漩,楼—缕。C项,搏—博。 D项,谥—溢。
A
课堂检测
3.下列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雷茜儿小姐怒不可遏地匆匆走到卧室里,两眼冒火,脸颊通红。
B.在喜迎国庆演讲会上,我班张浩同学声音洪亮,震耳欲聋,博得了阵阵掌声。
C.我真诚希望你们以此为起点,勇往直前,全身心投入到现代科学、投身到科学的应用中去。
D.两兄弟从未经历过这种欢迎场面,只能面面相觑,在前呼后拥下穿过人墙。
【解析】震耳欲聋:指声音很大,要震聋耳朵一样。这里形容同学的声音洪亮,讲话有道理,可以使用振聋发聩。振聋发聩: 用来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不明事理的人,让人为之震惊,受到启发。
B
课堂检测
4.对《壶口瀑布》这篇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壶口瀑布》是一篇描写生动、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
B.文章写了作者二到壶口,于枯水季观瀑,通过秋日的冷清、寂寥,反衬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
C.全文形象可感,借助了多种修辞手法,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及伟力,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使人震撼。
D.文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由壶口瀑布透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联想到人历经艰难宁压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
B
【解析】B.有误。“秋日”错误,原文是“春寒刚过,山还未青”。故选B。
板书设计
壶口瀑布
雨季
气势磅礴
枯水季
刚柔相济
黄河水
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自强不息
百折不挠
勇往直前
课后思考与探究
一、阅读课文,说说课文分别写了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枯水季节的哪些特点。作者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为什么又写“脚下的石”?
雨季壶口瀑布的特点是不太像瀑布,而像“一锅正沸着的水”,水势浩大,涛声如雷,令人害怕。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声势浩荡、刚柔相济,景观丰富多样,有雄浑壮阔的,有陡峭奇绝的,有多姿多彩的。
作者之所以在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又写“脚下的石”,其原因大致有四:第一,壶口瀑布是水和石共同造就的,文章以写水为主,但不宜对石不置一词;第二,从观景的角度看,作者定点换景,游目四顾,最后把视线收归脚下,转换非常自然;第三,作者所感慨的小小壶口却“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的奇景,正是产生于石头对水的约束,因而接下来描写“脚下的石”也是很自然的;第四,写被河水侵蚀的石头,能够展现河水的真正力量,这样就改变了前面描写河水在石壁的阻遏挤压下“各自流淌”可能带来的片面印象,使文章的境界更上一层,也为后面写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个性奠定了景物描写上的基础。
课后思考与探究
二、作者在枯水期来到壶口瀑布,采用了独到的观察角度,写出了独特的景物特征。试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
作者采用定点换景的写法,立足点是“河心”,先写水,后写石,视角反复转换。作者先俯视“河中有河”的龙槽,写“壶口”得名的原因,景物特点是“奇”;再仰观河面,看滚滚而来的黄河水,景物特点是“雄”;然后视线随河水由上至下,“跌入”龙槽,碎为水雾,景物特点是“险”。以上三个观察角度所见的景物特点都属于阳刚一类。接下来平视龙槽两边,细写千姿百态的河水,以及水雾和彩虹,景物特点是多姿多彩;最后,视角转换到作者自己的立足点,描写长年被黄河冲刷侵蚀的河底巨石,巨石“静”的形态蕴含着河水“动”的力量,景物特点是震撼人心。文中描写的多个画面呈现出多种景物,有大有小,有远有近,有静有动,表现出多重意境,刚柔相济,层次分明,情景交融。这样就使得壶口瀑布展现出一种审美意义上的立体感。
课后思考与探究
三、作者一边记述所见景象,一边表达自己的感受。找出作者表达感受的文字,说说你的理解。
作者在文中的感受大致包括三个类型,一是观景时的直接体验,二是由景物引发的感想,三是基于景物进行的带有较多理性色彩的思考。不同的感受,理解的方式也应有所不同。
观景时的直接体验,主要是作者观赏雨季壶口瀑布时“可怕的警觉”和枯水季节看河水急坠跌入深沟时“不觉打了一个寒噤”。前者重在描写雨季时壶口瀑布水势之大,后者重在突出瀑布本身的“险”,心理感受有相似之处,但前者偏重“可怕”,后者偏重“震撼”。
由景物引发的感想,主要是作者观赏了河水在壶口前的种种形态后发出的感叹:“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作者由自然联想到人本身,巧妙地把水的多样与人的多情联系起来,文章的意蕴也顿时变得丰富起来——水的种种形态,不正是人生百态的象征吗?作者进而又自设一问:“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毋庸作答,哲理意味油然而生。
理性的思考主要是由脚下的巨石引出的对黄河个性的解读。作者在发议论时使用拟人手法,用“只有宽厚绝无软弱” “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这样写人的语言来诠释黄河的个性,准确生动,易于理解。作者的思考有两个层次:第一,黄河的个性是柔中带刚的,蕴蓄着无尽的力量,所以才能穿凿巨石,改变地貌;第二,未经磨难不成材,黄河的个性也是在巨石的逼迫、抵抗中最终铸就的,甚至可以说“未过壶口不成河”。这两层思考让文章富有理性色彩,有了深度和质感。
课后思考与探究
四、反复阅读课文第3、4段,品味其语言的妙处,并试着写一段赏析文字。
课文第3、4段主要描写壶口瀑布的河水,在动词使用方面很有特点。第一,选词准确,词语丰富。如描写即将坠入深沟的河水,连用“挤”“撞”“推”“搡”“呼”“拥”等动词,非常准确地表现出水的种种动态。第二,适当重复,形成特殊的表达效果。“跌”字在这两段中出现了六次,突出强调了瀑布飞流直下的动态,特别是第4段,在不长的语句中连续五次使用“跌”,三次使用“碎”,不仅强化了瀑布流水的力度,也因适当的重复而形成了独特的音节效果。第三,运用拟人手法,用人的动作写水的动态。这两段中的动词,大多都常常用来表现人的动作,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像“走”“进”“折返”“迂回”“觅”等动词都是如此,这些动词使文章的描写更形象生动,更易打动读者,也更能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
课后思考与探究
五、游记这一体裁,涉及内容广泛,写法自由,风格多样,读来既能增广见闻,也能带来美的享受,引发心灵的共鸣。课外阅读郁达夫《西溪的晴雨》、徐迟《黄山记》、王充闾《读三峡》等,体会它们在选材、构思、语言等方面的特点。
【示例】《黄山记》
选材:介绍黄山的云海、草木鸟兽、泉流及摄身光等几种景物,以见其“奇”;写黄山处处悬崖绝壁,强调黄山胜境的突出特点“险”。
构思: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作为主人来描写,独辟蹊径,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语言:语言简练巧妙、热情奔放。
谢谢聆听
谢谢观赏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7课 《壶口瀑布》同步分层作业(原卷)
一、积累与运用
1.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8分)
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 )。壶口瀑布 ① 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观垂空的水幕, ② 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其时,正是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 ③ 的涛声,什么也听不见,什么也看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
(1)对文段中两处加点字的注音判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mí qìn B.ní jìn
C.mí jìn D.ní qìn
(2)结合语境,在文段中横线处分别填入关联词语和成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①不仅 ②而且 ③振聋发聩
B.①不是 ②而是 ③振聋发聩
C.①不仅 ②而且 ③震耳欲聋
D.①不是 ②而是 ③震耳欲聋
(3)依据下面图片,在文段中括号处填写一句话,完成比喻句。(2分)
(4)从语境来看,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表达欠妥,请进行修改。(2分)
2.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B.我们大家务必记住反电信网络诈骗专用号码——即“96110”。
C.门类丰富、体系完备的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家园。人们只要走进博物馆,就能欣赏自然和人文精华,从中了解城市的历史和文化,获得精神享受。
D.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
3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壶口瀑布位于黄河中游秦晋大峡谷,河床至此非常狭窄,形如“壶口”,河水急跌而下,汹涌奔腾,声震天地。本文描绘的就是这一胜景。
B.本文作者梁衡,当代作家。代表作有《夏感》《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千年一叹》等。
C.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
D.作者在文中不仅细致地描摹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更由黄河的“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很自然地想到了人的经历,由对黄河的歌颂转向对人的歌颂,使读者受到极大的启示和鼓舞。
4.对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洪流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的样子)
B.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排比、比喻,写出水流在龙槽两边滩壁上散开的画面,赋予水流以生机活力)
C.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黄河水的声音、颜色之美)
D.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反问,加强语气,表达作者对大自然创造壶口瀑布这一奇迹的感叹)
二、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完成问题。(14分)
1.课文第3段和第4段主要描写了什么内容 试用简要的语句进行概括。(2分)
2.观察角度是景物描写的基础。作者在枯水期来到壶口瀑布,采用了独到的观察角度。结合选文,简要分析作者采用了什么写景方法。(4分)
3.课文用词精准,表现力强,试选取一点写一段赏析文字,品味其语言的妙处。(4分)
4.课文中写到壶口“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三、素养提升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题目。(10分)
壶口的黄河
肖 铁
①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也许,中国的水应该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
②车行山谷中,远远便听见阵阵低沉的轰鸣,在左右山壁间碰撞,心也随之律动,未见其影,先闻其声,知道壶口到了。
③天渐渐成了黄色,水汽丰富得似乎凭空能捏出一把汗来。
④等真正站在她的旁边,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地竟陷下一层,天也高了一
尺,山谷形似壶嘴,水若浊酒,倾泻而下,一仰难尽的气势,充溢胸口,心跳得能蹦出来。耳朵渐渐聋了,只能看见对方开口,却听不见声音;眼也花了,弥漫着的皆是黄色的漩涡,像是从河里蒸腾地上升,又像是奋不顾身地下降。河底升起硝烟一样的股股黄雾,天宇间充涨着黄色带水的颗粒,碰撞在脸上,散发在天上。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敢想,只看着山被水层层劈开,天也被这股黄流斩断。水从天而降,拍打在谷底,响遏在云里。
⑤想黄河从巴颜喀拉山流下的时候,水也该是清的吧?毕竟是雪水的汇集,是上天的洗礼。下游也会清些,因为地势渐平,流速渐缓,黄沙也会慢慢沉在河底。可你看看现在的黄河,刚刚从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流过,厚重地带着大地的表皮,圣水也染上了中国的颜色,水里一定还有与大地摩擦而生的余热,当然还有陕北的信天游溶在里面,歌曲带着水旋转。黄河在这里最黄,金黄得如同太阳也落在里面。
⑥黄河之水天上来,如果说往前往后的黄河都是平面的话,到了壶口,黄河一下子像愤怒像高昂像要直抒胸臆地站了起来。这时的黄河是立体的黄河了,像猴子站立起来是人进化的重要标志,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就像个顶天立地的人活了。活了便要说话,那浪涛卷起雷鸣般的吼声,便是她第一声啼哭,第一声就不同凡响。注视着从上而下的水,第一次看到自然里的生命在毫无羁绊的状态下的兴奋和放纵。那啪啪的水击之声便是欢笑,真正的快感,真正的淋漓尽致。看久了,心也会溶进那飞溅的黄色水流里。
⑦抬起头,极目四望,北方,阳光打过去,一片白色,水和天连在一起,汪洋恣肆在那里;下游,水会渐渐宽阔,毕竟快到海了,快到生命的终结抑或是升华的地方了,便也心平气和。只有在这里,给予黄河的天地竟仅仅小到一个壶口,考验也就在这里了。过去了,黄河便拐了一个直角,再往后便没有什么能挡住她了,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还。看看空中的水汽,听听大地的回音,便会知道黄河的自信和决心。跃过去,一跃就是五千年,或七十万年,或是一百七十万年,肯定还要久远。司马迁会不会从这里受到了鼓舞,而将那汉代的竹简写尽写穿?易水该是黄河的分支吧,要不荆轲怎么会有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气概和性格?
⑧这才是中国的河。西南就是周文王的岐山,就是周武王的丰镐,就是大秦的咸阳,就是盛唐的长安。半坡人该是在这儿舀过水吧?秦嬴政该是从这里出过兵饮过马吧?有这样的水,还有什么可怕的呢?还有什么不可征服的呢?
⑨路德维希[注]为尼罗河作传,也该有人为黄河作传的,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
[注] 路德维希:埃米尔·路德维希(1881—1948),德国著名传记作家,著有《地中海传》《尼罗河传》等。
1. 第①段写九寨沟的水和太湖的水,有什么用意?(2分)
2. 第④段描写了壶口黄河的景色,语言特点是什么?作简要分析。(3分)
3. 第⑦段的写作顺序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分)
第⑧段“这才是中国的河”有什么含义?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3分)
第17课 《壶口瀑布》同步分层作业(解析版)
一、积累与运用
1.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8分)
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 )。壶口瀑布 ① 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观垂空的水幕, ② 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其时,正是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 ③ 的涛声,什么也听不见,什么也看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
(1)对文段中两处加点字的注音判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mí qìn B.ní jìn
C.mí jìn D.ní qìn
【答案】C 弥(mí),浸(jìn)。
(2)结合语境,在文段中横线处分别填入关联词语和成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①不仅 ②而且 ③振聋发聩
B.①不是 ②而是 ③振聋发聩
C.①不仅 ②而且 ③震耳欲聋
D.①不是 ②而是 ③震耳欲聋
【答案】D
【解析】分析语意可知,①②空所在句子是一个选择复句,否定了“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观垂空的水幕”,肯定了“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所以应用“不是”“而是”。振聋发聩: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震耳欲聋: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这里是用来形容“涛声”,所以应用“震耳欲聋”。故选D。
(3)依据下面图片,在文段中括号处填写一句话,完成比喻句。(2分)
【答案】 一锅正沸着的水
【解析】看图片可知,瀑布冲击而下,波涛翻涌,水面动荡不休,像是水烧开了一样。故可拟写为:一锅正沸着的水。
(4)从语境来看,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表达欠妥,请进行修改。(2分)
【答案】 修改为“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
【解析】“什么也听不见”照应前文“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照应前文“扑面而来的水汽”。根据前文“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应调整语序为“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
2.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B.我们大家务必记住反电信网络诈骗专用号码——即“96110”。
C.门类丰富、体系完备的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家园。人们只要走进博物馆,就能欣赏自然和人文精华,从中了解城市的历史和文化,获得精神享受。
D.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
【答案】B
【解析】句中的破折号标示解释说明,和“即”意思重复,故破折号使用错误,应把破折号改为逗号。
3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壶口瀑布位于黄河中游秦晋大峡谷,河床至此非常狭窄,形如“壶口”,河水急跌而下,汹涌奔腾,声震天地。本文描绘的就是这一胜景。
B.本文作者梁衡,当代作家。代表作有《夏感》《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千年一叹》等。
C.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
D.作者在文中不仅细致地描摹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更由黄河的“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很自然地想到了人的经历,由对黄河的歌颂转向对人的歌颂,使读者受到极大的启示和鼓舞。
【答案】B
【解析】《千年一叹》的作者是余秋雨。
4.对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洪流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的样子)
B.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排比、比喻,写出水流在龙槽两边滩壁上散开的画面,赋予水流以生机活力)
C.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黄河水的声音、颜色之美)
D.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反问,加强语气,表达作者对大自然创造壶口瀑布这一奇迹的感叹)
【答案】B
【解析】“比喻”错,应为“拟人”。
二、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完成问题。(14分)
1.课文第3段和第4段主要描写了什么内容 试用简要的语句进行概括。(2分)
【答案】这两段文字主要描写了枯水期时的壶口瀑布。(2分)
2.观察角度是景物描写的基础。作者在枯水期来到壶口瀑布,采用了独到的观察角度。结合选文,简要分析作者采用了什么写景方法。(4分)
【答案】 作者采用了定点换景的写法。(1分)立足点是河心,视角反复转换,先俯视龙槽,再仰观河面,然后视线随河水由上至下,跌入“龙槽”,接着平视龙槽两边。(3分)
3.课文用词精准,表现力强,试选取一点写一段赏析文字,品味其语言的妙处。(4分)
【答案】示例一:用词准确,词语丰富。如描写即将坠入深沟的河水,连用“挤”“撞”“推”“搡”“呼”
“拥”等动词,非常准确地表现出水的种种动态。
示例二:运用拟人化的手法,用人的动作写水的动态。文中的很多动词都常常用来表现人的动作,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像“折返”“迂回”“觅”等动词都是如此。这些动词使文章的描写更形象,更易打动读者,也更能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4分)
4.课文中写到壶口“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案】这是作者由景物引发的感想,主要是作者观赏了河水在壶口前的种种形态后发出的感叹。作者由自然联想到人本身,巧妙地把水的多样与人的多情相联系,文章的意蕴也顿时变得丰富起来,水的种种形态正是人生百态的象征,哲理意味油然而生。(4分)
三、素养提升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题目。(10分)
壶口的黄河
肖 铁
①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也许,中国的水应该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
②车行山谷中,远远便听见阵阵低沉的轰鸣,在左右山壁间碰撞,心也随之律动,未见其影,先闻其声,知道壶口到了。
③天渐渐成了黄色,水汽丰富得似乎凭空能捏出一把汗来。
④等真正站在她的旁边,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地竟陷下一层,天也高了一
尺,山谷形似壶嘴,水若浊酒,倾泻而下,一仰难尽的气势,充溢胸口,心跳得能蹦出来。耳朵渐渐聋了,只能看见对方开口,却听不见声音;眼也花了,弥漫着的皆是黄色的漩涡,像是从河里蒸腾地上升,又像是奋不顾身地下降。河底升起硝烟一样的股股黄雾,天宇间充涨着黄色带水的颗粒,碰撞在脸上,散发在天上。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敢想,只看着山被水层层劈开,天也被这股黄流斩断。水从天而降,拍打在谷底,响遏在云里。
⑤想黄河从巴颜喀拉山流下的时候,水也该是清的吧?毕竟是雪水的汇集,是上天的洗礼。下游也会清些,因为地势渐平,流速渐缓,黄沙也会慢慢沉在河底。可你看看现在的黄河,刚刚从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流过,厚重地带着大地的表皮,圣水也染上了中国的颜色,水里一定还有与大地摩擦而生的余热,当然还有陕北的信天游溶在里面,歌曲带着水旋转。黄河在这里最黄,金黄得如同太阳也落在里面。
⑥黄河之水天上来,如果说往前往后的黄河都是平面的话,到了壶口,黄河一下子像愤怒像高昂像要直抒胸臆地站了起来。这时的黄河是立体的黄河了,像猴子站立起来是人进化的重要标志,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就像个顶天立地的人活了。活了便要说话,那浪涛卷起雷鸣般的吼声,便是她第一声啼哭,第一声就不同凡响。注视着从上而下的水,第一次看到自然里的生命在毫无羁绊的状态下的兴奋和放纵。那啪啪的水击之声便是欢笑,真正的快感,真正的淋漓尽致。看久了,心也会溶进那飞溅的黄色水流里。
⑦抬起头,极目四望,北方,阳光打过去,一片白色,水和天连在一起,汪洋恣肆在那里;下游,水会渐渐宽阔,毕竟快到海了,快到生命的终结抑或是升华的地方了,便也心平气和。只有在这里,给予黄河的天地竟仅仅小到一个壶口,考验也就在这里了。过去了,黄河便拐了一个直角,再往后便没有什么能挡住她了,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还。看看空中的水汽,听听大地的回音,便会知道黄河的自信和决心。跃过去,一跃就是五千年,或七十万年,或是一百七十万年,肯定还要久远。司马迁会不会从这里受到了鼓舞,而将那汉代的竹简写尽写穿?易水该是黄河的分支吧,要不荆轲怎么会有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气概和性格?
⑧这才是中国的河。西南就是周文王的岐山,就是周武王的丰镐,就是大秦的咸阳,就是盛唐的长安。半坡人该是在这儿舀过水吧?秦嬴政该是从这里出过兵饮过马吧?有这样的水,还有什么可怕的呢?还有什么不可征服的呢?
⑨路德维希[注]为尼罗河作传,也该有人为黄河作传的,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
[注] 路德维希:埃米尔·路德维希(1881—1948),德国著名传记作家,著有《地中海传》《尼罗河传》等。
1. 第①段写九寨沟的水和太湖的水,有什么用意?(2分)
【答案】用九寨沟的水和太湖的水来衬托黄河的水,凸显黄河水的粗犷、大气,引出下文。
【解析】文中第①段写九寨沟的水和太湖的水,其用意在于以九寨沟的水“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的特点,来衬托黄河水粗犷、大气的特点,并引出下文对黄河的描述。
2. 第④段描写了壶口黄河的景色,语言特点是什么?作简要分析。(3分)
【答案】 ①用词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②句式整齐,写出了黄河的气势。③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我”面对黄河时的主观感受。
【解析】第④段描写壶口的语句中,“陷”“高”“山谷形似壶嘴”等用词形象,富有感染力;“耳朵渐渐聋了,只能看见对方开口,却听不见声音;眼也花了,弥漫着的皆是黄色的漩涡”句式整齐,从侧面写出了黄河的气势;“山谷形似壶嘴……心跳得能蹦出来”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耳朵渐渐聋了”“山被水层层劈开,天也被这股黄流斩断”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面对黄河时的主观感受。
3. 第⑦段的写作顺序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分)
【答案】 ①顺序:由远及近,由现实到历史。②好处:营造了一个宽广的时空,增加了内容的厚度。
【解析】根据“极目四望……水和天连在一起……;下游……一个壶口”可知,该段使用了“由远及近”的空间顺序;根据“跃过去,一跃就是五千年,或七十万年,或是一百七十万年,肯定还要久远”可知,该段使用了由现实到历史的写作顺序。两者结合,由今思古,营造了一个宽广的时空,增加了内容的厚度。
4. 第⑧段“这才是中国的河”有什么含义?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3分)
【答案】 ①黄河水是黄色的,和中国人的肤色是相同的颜色。②黄河激流澎湃,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精神。③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解析】分析这句话的含义,关键在于准确把握“这”指代的是“黄河”。结合“黄河”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不难得出答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7课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游记的文体特征,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作者的游踪。
2.学习独特的写景角度,赏析所描绘的景物特点;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特点。
3.体会壶口瀑布的磅礴气势,领会文中所写的黄河的伟大性格,激发热爱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情感。
【重点难点】
1.了解游记的文体特征,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作者的游踪。
2.学习独特的写景角度,赏析所描绘的景物特点;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特点。
3.体会壶口瀑布的磅礴气势,领会文中所写的黄河的伟大性格,激发热爱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课件展示视频:陕西旅游宣传片《壶口瀑布》
师:壶口瀑布以他独有的魅力惊叹中外。那么这节课,我们就随梁衡一起走进《壶口瀑布》,来感受壶口瀑布的磅礴气势,领会文中所写的黄河的伟大性格,以及作者所流露出的情感。
(板书:壶口瀑布 梁衡)
二、出示目标,学生齐读
师:我们先来看一下我们的学习目标——
课件出示:
1.了解游记的文体特征,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作者的游踪。
2.学习独特的写景角度,赏析所描绘的景物特点;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特点。
3.体会壶口瀑布的磅礴气势,领会文中所写的黄河的伟大性格,激发热爱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情感。
——学生齐读
三、预学展示,字词积累
课件展示:
1.走近作者
梁衡,1946年出生,山西霍州人,当代作家。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长期在基层当记者。他曾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等奖项,散文名篇有《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等。 梁衡的散文中常常可见智慧的哲思与感悟,充满大气磅礴的深刻思想。充溢的激情蕴藏在深沉的思考中,别有的那份厚重与沉实,避免了简单的抒情与表白,显示出大散文的气韵。
2.知识链接
游记三要素:
(1)“所至”是作者的游踪。
(2)“所见”是作者在游程中目睹的风貌,包括山水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历史掌故、现实生活等。
(3)“所感”是作者由所见所闻而引发的所思所想。
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所至”是游记的线索,也是写景抒情的基础;“所见”是游记的主体,也是作者着力描写的对象;“所感”是游记的灵魂,也是游记的生命力所在。
3.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告诫(jiè) 震耳欲聋(lónɡ) 推搡(sǎn) 前呼后拥(yōnɡ)
霎时(shà) 驰骋(chí chěnɡ) 漩涡(xuán wō) 寒噤(jìn)
迂回(yū) 汩汩(ɡǔ) 湿漉漉(lù) 怒不可遏(è)
铸(zhù)
(2)理解词意
告诫:警告劝诫。
霎时:极短时间。
汩汩:形容水流动的声音。
潺潺:形容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震耳欲聋: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千军万马:形容雄壮的队伍和浩大的声势。
怒不可遏:愤怒得不能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文中形容水势不可阻挡的样子。
(点生读,师指导)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课件播放课文朗读,学生听读、讨论后归纳)
预设:
一部分(1):概括交代了壶口的位置和“我”到过的次数,引起下文。
二部分(2):“我”在雨季初见壶口瀑布。
三部分(3-5):具体写第二次观壶口瀑布的经历和感受。
四部分(6):结尾点明主旨,表达了作者对黄河性格及精神的歌颂。
2.文章两次写到壶口瀑布的情景,分别是什么时期?
预设:第一次是雨季,第二次是枯水季节。
3.雨季的瀑布有什么特点?枯水季的瀑布又有什么特点?
预设:雨季的瀑布:惊心动魄;枯水季的瀑布:气势磅礴、雄伟壮大、坚韧不拔、刚中带柔
五、研读课文,深入学习
1.品味第一部分
(1)第1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预设:内容上:点明游览的地点和次数。结构上:引出下文对两次观看壶口瀑布情形的叙述。
2.品味第二部分
(1)壶口瀑布与其他瀑布的不同之处是什么?请用第2段中的原句回答。
预设: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视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
(2)根据文章说一说,雨季的壶口瀑布有什么特点?作者当时是怎样的感受?
预设:水声——隐隐如雷。氛围——雾气弥漫。水的状态——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雨季壶口瀑布的特点:汹涌可怕、迷蒙疏离
作者的感受:感到可怕,匆匆逃离
3.品味第三部分
(1)请同学们朗读第3—5段,圈出表示观察顺序的词句,把握作者的立足点和观察角度。
预设:
表示观察顺序的词句:下到沟底→走到河心,河心有沟→向上游看去→河水跌下去,沟底→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细观脚下的石
立足点:沟底河心的一块大石头上。
观察角度:俯视龙槽——仰观河面——视线随河水由上而下——平视龙槽两边——俯视脚下
(2)作者在枯水期来到壶口瀑布,描写了怎样独特的景物特征?
预设:
(3)在第4段中,作者由壶口瀑布联想到人。齐读文段中作者的沉思,理解人的“喜、怒、哀、怨、愁”在文中具体指什么内容以及作者借此表达的情感。
预设:
喜: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怒: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 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哀: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
怨: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
愁: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
作者情感:作者由水的各种形态,联想到人生百态。壶口集纳了水的所有形态,表现了黄河宽广博大的胸怀,表达了作者对黄河博大胸襟的赞美之情。
(4)反复阅读课文第3、4段,品味其语言的妙处。
预设:
①选词准确,词语丰富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
②适当重复,形成特殊的表达效果
“跌”字在这两段中出现了六次,突出强调了瀑布飞流直下的动态,特别是第4段,在不长的语句中连续五次使用“跌”,三次使用“碎”,不仅强化了瀑布水流的力度,也因适当的重复而形成了独特的音节效果。
③运用拟人手法,用人的动作写水的动态。
这两段中的动词,很多都常常用来表现人的动作,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像“走”“进”“折返”“迂回”“觅”等动词都是如此,这些动词使文章的描写更形象生动,更易打动读者,也更能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
(5)作者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为什么又写了“脚下的石”?
预设:
①壶口瀑布是水和石共同造就的,文章以写水为主,但不宜对石不置一词。
②作者定点换景,游目四顾,最后把视线收归脚下,转换非常自然。
③作者所感慨的小小壶口却有“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的奇景,正是产生于石头对水的约束,因而接下来描写“脚下的石”也是很自然的。
④写被河水侵蚀的石头,能够展现河水的真正力量,这样就改变了前面描写河水在石壁的阻遏挤压下“各自流淌”可能带来的片面印象,使文章的境界更上一层,也为后面写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个性奠定了景物描写上的基础。
4.品味第四部分
(1)齐诵文章最后一段,思考:作者由黄河伟大的性格联想到了人,其中蕴含着什么哲理?抓住关键句进行理解。
预设:
关键句:①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②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
哲理:一个人历经磨难,坚强不屈,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方显英雄个性。
(2)作者由黄河之水想到人之外,还想到了什么?
预设:民族精神。
作者由黄河的“柔中带刚”“遇强则抗”“勇往直前”联想到中华民族的坚强不屈,借对黄河的赞美,表达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歌颂。
六、深入探究,总结迁移
1.作者一边记述所见景象,一边表达自己的感受。找出作者表达感受的文字,说说你的理解。
预设:
①观景时的直接体验:“可怕的警觉”“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②由景物引发的感想:“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情感。”
③基于景物进行的带有较多理性色彩的思考:最后一段。两层思考:一是黄河个性柔中带刚,蕴藏无尽的力量;二是黄河的个性在磨难中铸就。
2.从本文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预设:
壶口瀑布那雄壮、浑厚、博大的气势,给人一种鼓舞、一种力量,是中华民族无坚不摧、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的体现。这启示我,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要永葆青春活力,发扬黄河这种宁折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壶口瀑布 “挟而不服”“勇往直前”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一往无前的民族精神的体现。这启示我,在学习、生活中,要时刻以这种坚忍不拔、无坚不摧的精神面对困难与挫折。
师小结课文主旨:本文记叙了作者两次游览壶口瀑布的情形,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情状和态势,热情赞美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并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人的精神,表达了对黄河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的赞美。
七、拓展延伸,丰富学识
课件展示:
八、课堂检测,巩固提高
1.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C )
A.弥漫(mí) 告诫(jiè) 驰骋(chéng) 推推搡搡(sǎng)
B.雾霭(ǎi) 凝重(níng) 寒噤(jīn) 怒不可遏(è)
C.汩汩(gǔ) 潺潺(chán) 龙槽(cáo) 如丝如缕(lǚ)
D.出轧(yà) 打旋(xuán) 浓缩(suō) 湿漉漉(lù)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
A.驰骋 推推搡搡 震耳欲聋 奋力抗争
B.旋涡 如丝如楼 挟而不服 汩汩如泉
C.雾霭 怒不可遏 深不可测 搏大宽厚
D.翻身 钢板出轧 浪沫横谥 前呼后拥
3.下列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雷茜儿小姐怒不可遏地匆匆走到卧室里,两眼冒火,脸颊通红。
B.在喜迎国庆演讲会上,我班张浩同学声音洪亮,震耳欲聋,博得了阵阵掌声。
C.我真诚希望你们以此为起点,勇往直前,全身心投入到现代科学、投身到科学的应用中去。
D.两兄弟从未经历过这种欢迎场面,只能面面相觑,在前呼后拥下穿过人墙。
4.对《壶口瀑布》这篇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壶口瀑布》是一篇描写生动、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
B.文章写了作者二到壶口,于枯水季观瀑,通过秋日的冷清、寂寥,反衬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
C.全文形象可感,借助了多种修辞手法,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及伟力,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使人震撼。
D.文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由壶口瀑布透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联想到人历经艰难宁压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