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学案(无答案) 高中历史 部编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学案(无答案) 高中历史 部编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28 23:18: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前5分钟复习巩固训练
材料 毛泽东说:“我是赞成秦始皇的”“秦始皇是厚今薄古的专家”“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超过他的。”
探究问题:从材料看,毛泽东“赞成秦始皇”的两个主要理由是什么 我们在评价秦始皇的时候应该坚持什么样的态度和立场
二、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三、考点梳理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西汉的建立: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即汉高祖。
2.“文景之治”
二、西汉的强盛
拓展:汉代君主专制的演变?
中央集权的发展?
补充: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
从历史解释角度分析汉承秦制的表现与创新及评价?
史料探史:
史料一: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史料二:  汉武帝为了削弱丞相的权力,加强自己的权力,就重用身边的人员,于是尚书令一职日益重要。尚书令原是少府的属官,为皇帝管章奏文书。此时,大臣们的章奏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先送尚书台。汉武帝又选用一些出身卑微而有才能的士人为郎,加以侍中、给侍中、常侍等头衔,允许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令共议军国大事,组成“中朝”。原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中央政府为“外朝”…“中朝”是皇帝身边的御用工具。 ——摘编自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进行中央机构改革的措施和原因。
史料三:  汉武帝于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将铸币权从各郡国收归中央政府,使中央政府对五铢进行统一铸造和发行①。“於是悉禁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所前铸钱皆废销之,输其铜三官②。而民之铸钱益少,计其费不能相当,唯真工大奸乃盗为之”。
——摘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3)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汉武帝统一货币的举措,这一举措有何政治意义
从历史解释角度分析汉承秦制的表现与创新及评价?
三、东汉的兴衰
1、王莽改制
2、光武中兴
3、东汉衰亡
四、两汉文化
五、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六、丝绸之路与欧亚大陆其他商路【选择性必修3】
阶段特征:
政治:
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格局,以皇权为核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西汉时实现了“大一统”,巩固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
以农业为主导的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秦朝统一度量衡、货币,两汉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经济发展;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沟通了中西方的贸易往来。
思想:
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政策加强了思想控制;西汉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儒家思想不仅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 想,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四、考点强化训练
(2017.4·浙江高考·2)谈到西汉的政权建设,史家常以“汉承秦制”作论。下列项中能体现该论断的是(  )
A.皇帝制与郡县制 B.郡县制与刺史制
C.皇帝制与封国制 D.丞相制与刺史制
(2020.7·浙江高考·3)史载:“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其后颇有所改。”其中“颇有所改”的是
①设丞相 ②设内朝 ③设御史大夫 ④设司隶校尉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20·全国Ⅲ卷高考·25)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
A.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 B.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
C.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 D.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
(2020·山东高考·2)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总体上是商业活跃的地方。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这是由于西汉政府
A.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 B.强化了经济控制
C.开通了丝路贸易 D.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
(2019·江苏高考·2)《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  )
A.实行察举制度 B.独尊儒家学说
C.实行郡国并行制 D.全面推行郡县制
(2019·全国Ⅰ卷高考·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2019·全国Ⅲ卷高考·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900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 ——据《汉书》《后汉书》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9分)
(2019·海南高考·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汉代实行以察举、征辟为主体的人才选拔制度。东汉中后期强调文治,高级官员往往是儒学名家,拥有成百上千的门生。某人一旦成为某位官员的下属,则终生为其“故吏”。一些家族有人长期担任朝廷重要官职,如弘农杨氏、汝南袁氏“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成为影响人才选拔的重要因素。官员们互相嘱托,推荐亲属故旧,所推荐的人才“不复依其质干,准其才行,但虚造声誉”。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人唯亲,以便控制朝廷与地方政治,世家大族干预人才选拔,一些地方的人才选拔甚至是被数个家族长期把持。——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中后期人才选拔的弊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汉中后期人才选拔弊端的影响。(7分)
五、课后反思小结
本课涉及的内容多,时间跨度大,用一个课时比较紧张。学生对于“休养生息”政策与文景之治、汉武帝大一统等基本史实已经学习过,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但对汉朝推恩令、刺史制度、独尊儒术的概念理解不准确,两汉由盛转衰的原因学生知之不多,且并未形成西汉、新朝、东汉的系统知识,缺乏全面把握的能力和理性认识,且提取材料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学习能力需要进一步的加强。
通过图片与史料等直观材料的展示及设问引导学生层层分析、评价汉朝继续巩固“大一统”的影响和东汉崩溃的诸多原因,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引导他们全面、客观的看待历史。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