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历史教学设计
课题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时 1课时
课标要求 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
教 学 目 标 唯物史观:正确认识明清时期经济发展与思想文化成就之间的辩证关系;从历史长时段和全球视野出发,认识在世界形势下中国社会的迟滞。 时空观念:对明至清中叶经济、思想变动和未能实现社会转型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分析明清时期新经济因素缓慢发展的原因。 史料实证:史料中提取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重大变化的信息。 家国情怀:指出东西方历史发展趋势,借助本单元相关知识,多角度对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潮流的原因进行合理解释,树立忧患意识、进取意识。
重难点 教学重点: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思想领域的变化 教学难点: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教学方法 史料分析法、比较分析法、阅读法
课前预习 阅读课本,初步梳理明清时期经济、思想新变化,文学艺术、科技成就
重难点突破
【情境创设】 这一时期多方面的发展并没有突破传统政治体制、社会结构以及儒家思想体系的构架……与同一时期西方国家开始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飞跃相比,中国前进的脚步显得迟滞而迂缓。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讲授新课】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经济新发展 明中叶以后,由于赋役沉重,农民单纯种植粮食作物已经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便纷纷种植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经济作物或兼营其他副业。生产粮食为主的单一农业结构开始向多种经营方式的方向发展,导致了粮食作物生产相应减少。随着这种现象的日益加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加,农业与商业发生了越来越密切的联系。 ——摘编自王言峰《中国十六一十八世纪社会心理变迁与白话短篇小说之兴衰》 (1)农业 ①新的农作物品种:明朝后期,新航路开辟带来一些新的农作物,其中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 ②经营方式多样化:江南等地区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 (2)手工业进步 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卷361万历二十九年七月丁未 我吴市民,罔籍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饔飧(yongsun,做饭)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则枵(xiao, 空虚 ),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蒋以化《西台曼纪》卷4 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在清朝继续有所发展。 (3)商业新繁荣 地理大发现后的全球经济带动了晚明的进出口贸易,源源不断流入中国的白银,不仅提供了一般等价物的银通货,为晚明社会的银本位货币体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由于生丝、丝绸、棉布、瓷器等商品的出口持续地增长,这种“外向型”经济极大地刺激了东南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高度成长,以及作为商品集散地的市镇的蓬勃发展。 ——樊树志《晚明史:1573-1644年》 新都(新安)勤俭甲天下,故富亦甲天下。贾人娶妇数月则出外,或数十年,至有父子邂逅而不相认识者。大贾辄数十万,则有副手,而助耳目者数人。其人皆铢两不私,故能以身得幸于大贾而无疑。他日计子母息,大羡,副者始分身而自为贾,故大贾非一人一手足之力也。,他岁懒习赚,有贾无副,则贾不行。其数奇贩折,宁终生漂泊死,羞归乡对人也。男子冠婚后,积岁家食者,则亲友笑之。妇女亦安其俗,而无陌头柳色之悔。 ——顾炎武《肇域志·江南十一·徽州府》 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布行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的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①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 ②出现了地区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如徽商和晋商。 ③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商业活跃、人口密集,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2.局限:就全社会而言,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 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的深刻变化,将强劲的活力输入社会肌体,一股不安分守己而别开生面的新鲜文化潮流涌动于传统文化结构之中。 ——摘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1.明中期:陆王心学 随着封建制度走向没落,理学已沦变为“游谈无根”,“竭而无余华”, 完全以抄袭“宋人语录”及“策论”为治学圭臬,严重脱离实际,变成了空疏无用之学,对明清以来的学风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使得一般士人沉湎于空谈心性,不切实际,不谙时务。 ——王杰:《反省与启蒙:经世实学思潮与社会批判思潮——以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群体为例》 程朱理学获得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明朝中期,王守仁在南宋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形成陆王心学。 (1)内容:“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 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是乃天命之性,吾心之本体,自然灵昭明觉者也。凡意念之发,吾心之良知无有不自知者。 ——《王文成公全书》卷26《大学问》 君子之学,以明其心。其心本无昧也,而欲为之蔽,习为之害,故去蔽与害而明复,匪自外得也。 ——王阳明《别黄宗贤归天台序·壬申》 “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王阳明 (2)影响:陆王心学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励志;而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2.明朝后期:李贽离经叛道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南宋)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卅纪列传总目前论》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非衣饭之外,更有所谓种种与百姓不相同而。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李贽《焚书·答邓石阳》 以李贽为代表的一些思想家,提倡个性自由、藐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震动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更说什么六经,更说什么《语》、《孟》乎?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又不然,则其迂阔门徒、懵懂弟子,记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后遗前,随其所见,笔之于书。后学不察,便谓出自圣人之口也,决定目之为经矣,孰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乎 纵出自圣人,要亦有为而发,不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阔门徒云耳。医药假病,方难定执,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至论乎 然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 ——(明)李贽《焚书》卷3《童心说》 思考1:阅读材料,结合课文内容,体会陆王心学衍生出的思想解放倾向及其对封建传统思想的冲击? 良知是王守仁思想的核心概念,实际上是天理的另一种表述形式。南宋陆九渊主张“心即理”,王守仁在此其基础上提出“良知”概念,他将“良知”解释为人最基本的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与程朱理学强调“天理”要通过知识和阅历的积累逐步体验不同,陆王心学认为“天理”(即良知)只能通过心灵感悟获得,更加重视感性自然和直觉经验。因此在有的地方,王守仁又说“良知”就是本来面目。他的一些弟子,还有李贽等激进思想家,不断发挥“良知”的主观性,甚至提出“童心”的新概念,从而大大发展了心学的思想解放和平等、叛逆倾向,以至于对儒家经典和传统伦理道德秩序多所否定。这样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与明朝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社会风气变化的趋势相适应,影响十分巨大。 3.明末清初:承古萌新 (1)原因: 明末清初的社会大变动,使得思想家们不再沉湎于程朱陆王之空谈,而是把关注的目光从“游谈无根”的泥潭中转向社会,转向现实,把学术研究与社会现实紧密联系起来,拓展了学术研究的领域和范围,对影响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揭露和抨击。 ——王杰:《反省与启蒙:经世实学思潮与社会批判思潮——以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群体为例》 明末清初社会的剧烈动荡,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 (2)思想主张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黄宗羲《原君》 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自公卿大夫至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 ——顾炎武 “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 ——王夫之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正始》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黄宗羲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 黄宗羲还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 顾炎武认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人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4.局限: 理学的发展编织成了中国思想文化结构性的发展的牢笼,几乎把思想家从内部超越它的可能性杜绝了。以至于以后理学的反叛者们,无论其反抗的声音多么激越,其在某一点上的见解多么深刻泼辣,但从外部看来都不过是拔自己头发,想把自己提起来的举动。他们所能打出的也只能是复古的旗号,抬出孔孟,在回到孔孟那里去的口号下,猛烈攻击着僵化的理学体系。 ——金观涛、刘青峰《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 (1)表现:明末清初的思想解放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但是对儒家思想的批评继承,仍属于儒家;反传统的启蒙思潮影响只在少数士。,未撼动儒学的正统地位。 (2)原因: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新经济因素发展不充分;理学思想占据主导;自身理论具有局限性。 三、通俗文学艺术 1.原因:在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的背景下,民间的小说和戏曲取得了重要成就。 思考2:从明朝后期起,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这一现象与当时社会发展有怎样的关系? 文学创作是当时社会诸多方面发生变化的反应。一方面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和工匠的地位有所提高,轻商的观念也有一定的改变,产生了工商皆本的思想,冲击传统观念(等级观念和伦理道德);另一方面,市民阶层的扩大,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市民生活需要的文化。 2.代表作 (1)小说 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传》、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题材。 明朝中期,吴承恩《西游记》是神话小说 清朝中期,吴敬之《儒林外史》是讽刺小说的杰作。 清朝中期,曹雪芹的长篇小说《红楼梦》,是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也是享誉世界的名著。 (2)戏曲 明清戏曲创作也趋向长篇化,情节更加曲折复杂,称为传奇,代表作家有明朝汤显祖、清朝孔尚任等 舞台演出方面,江苏昆山一带发源的昆曲长期流行;清朝道光年间形成了京剧,并且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 四、科技 1.科技著作:明朝后期几部重要科技著作相继问世,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学技术进行了总结。 李时珍《本草纲目》,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到16世纪为止中国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学著作。 徐光启《农政全书》,于1639年刻板付印。系统记载了中国古代农学的相关知识。 宋应星《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地理和地质学名著。 思考3:应该怎样理解徐光启的观点?他推崇《几何原本》的理由何在? 《几何原本》者,度数之宗,所以穷方圆平直之情,尽规矩准绳之用也。……由显入微,从疑得信。盖不用为用,众用所基,真可谓万象之形囿,百家之学海。 ——《徐光启集》卷2《刻<几何原本>序》 此书为益,能令学理者祛其浮气,练其精心;学事者资其定法,发其巧思,故举世无一人不当学……能精此书者,无一事不可精;好学此书者,无一事不可学。 此书为用甚广……而习者益寡。窃意百年之后必人人习之,即又以为习之晚矣! ——《徐光启集》卷2《<几何原本>杂议》 在合作翻译几何原本的过程中,徐光启学习到了西方数学严密的逻辑推理方法,也深切体会到几何学在自然科学体系中的基础作用。 2.大型典籍:明清时期,朝廷为标榜“文治”,一再组织学者编撰总结。 明成祖时编成了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 清乾隆后期编成了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一次系统和全面的整理,但在编撰时也按照清廷的政治标准销毁了不少禁书。 3.西学东渐: 从明朝后期起,一些欧洲天主教传教士前来中国传教,代表人物有意大利人利玛窦等。他们借助传播科学知识来达到传教的目的,与一些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 清朝前期传教士还运用欧洲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 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的中学西渐,主要包括以下环节:儒家经典四书五经的翻译和西传,以及欧洲启蒙思想家,从儒家经典中汲取思想资源的情况。传教士对中国历史概况和文化特征的介绍,中国器物和艺术品在欧洲的传播,以及欧洲社会一度出现中国热的状况。 4.局限:古典科技进入总结阶段,没有转化为近代科技。 “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管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16世纪以后,欧洲生了近代科学,中国的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 ——李约瑟(英)《中国科学技术史》 ①特点:经验总结性著作多;以实用科技为主;西方近代科技传入 ②原因: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缺乏动力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文化专制、八股取士、闭关锁国等政策,阻碍科技进步 儒家重人伦、轻科学的文化传统,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课后作业 明清经济、思想领域的变化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