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启用前
湖北省2023年高考冲刺模拟试卷
历史试题(六)
本试卷共6页,20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要求。
1.周代祭奠记载,其《祭典》有之曰:“国君有牛享,大夫有羊馈,士有豚犬之奠,
庶人有鱼炙之荐,笾豆、脯醢则上下共之。不羞珍矣,不陈庶侈。夫子不以其私欲
干国之典”。这反映了当时( )
A.社会阶层等级森严 B.礼乐制度丰富多彩
C.畜牧业经济的发展 D.等级秩序规范有序
2.西汉《史记·高祖本纪》中载:“夫齐,东有琅邪、即墨之饶,南有泰山之固,西有
浊河之限,北有勃海之利。地方二千里,持戟百万,县隔千里之外,齐得十二焉。”
颜师古对琅邪、即墨作注:“二县近海,财用之所处。”这表明,秦汉时期( )
A.海洋开发在部分地区初见成效 B.朝廷建设了沿海防御体系
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海陆交通促进了经济发展
3.下图是唐代张萱的《捣练图》,该图真实地描绘了唐代官府作坊内织女在捣练、络
线、熨平、缝纫劳作操作时的情景。唐诗有云“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
不尽,总是玉关情。”这体现了当时( )
A.绘画艺术已然走向成熟 B.分工协作的手工业生产特点
C.民营作坊工人技术娴熟 D.雇佣劳动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下表展示的元代官方科技文献者在不同领域分布情况。据此可知该时期( )
类 别 人 数
农 学 4
医 学 5
天文历法 4
地理测绘 13
数 学 0
水 利 2
综 合 2
A.科技发展注重实用 B.农业生产经验得以提升
C.政府主导科技进步 D.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
5.《明神宗实录》记载“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
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明后期,《西台漫记》载“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
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饔飧计。大户一日之计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
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聚为生久矣!”这反映了( )
A.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B.传统经济中亦有新因素
C.手工业生产者生活不容乐观 D.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6.据统计,1867年中国出口茶叶1314千担,出口金额31123千关两;1894年,中国
茶叶出口额1939千担,出口金额为33197千关两。27年间,出口量增加了近47.6%,
但出口值只增加了6.67%。这反映出( )
A.中国逐步沦为列强原料产地 B.五口通商使中国丧失贸易优势
C.中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下降 D.列强利用特权加大对中国掠夺
7.下表是20世纪初孙中山和张謇的部分主张,表明两人都( )
人物 主 张
孙中山 《建国方略》:“革命党之誓约曰:恢复中华,创立民国”“今共和初成,兴实业实为救贫之药剂”“自西学之东来也”
张謇 《农工商标本急策》:“商务亟宜实办”“工务亟宜开导”“农务亟宜振兴”
A.建立民主共和 B.广泛发动民众
C.发展资本主义 D.主张工商皆本
8.中共在某一次大会通过的宣言“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
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这表明,此时的中国共产党( )
A.致力于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B.确立了社会主义革命目标
C.领导全国反帝反封建斗争 D.对中国国情形成理性认识
9.1941年5月,中共中央在《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写道:“根据地政权是共产党领
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性质的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
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
在边区( )
A.践行新民主主义理论 B.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 D.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10.如下表1950-1952年我国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平均增长速度比较,由此可
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其他国家的主要原因是( )
国别 1950—1952工业增长率
中国 34.8%
日本 19.5%
西德 16.2%
美国 8.5%
法国 6.5%
英国 2.2%
A.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 B.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
C.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 D.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展
11.古代雅典实行公开审核制度,鼓励民告官。每位官员经手的账目皆须接受由公众抽
签产生的10位会计的核查;离任官员向陪审法庭提交账目后的3日内,由各地域
部落抽签产生的10位审计员负责受理公众对离任官员的任何公私指控。这一做法
( )
A.扩大了公民的民主权利 B.加强了对公职人员的监督
C.规范了民主集中制程序 D.提高了城邦行政管理效率
12.12—13世纪,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和商品经济的活跃,以国王为代表的势力和新兴市
民阶层在共同利益驱使下逐渐打破封建割据局面,并且国王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
统治,加强对司法和军事等权力的掌控。这反映了( )
A.商品经济发展王权加强 B.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商品经济发展
C.国王统而不治建立宪制 D.西欧封建制度衰落市民阶层壮大
13.启蒙运动时期,中国的科举制体现出的“机会均等”理念受到欧洲启蒙思想家伏尔
泰、孟德斯鸠、卢梭、狄诺德等人的心悦诚服,这说明了( )
A.科举制为西方文官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B.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
C.启蒙思想的需求与科举制的某些原则相似
D.中外思想的相互交流与互鉴
14.以下表格是资本主义国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世界贸易中所占比例,这说明了
( )
年份 国 家
英国 美国 德国 法国 俄国
1870 22% 8% 13% 10% -
1913 15% 11% 13% 8% 4%
A.英国经济发展水平日趋衰落 B.多中心的世界贸易格局逐渐形成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自由主义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15.美国记者约翰·里德是1917年俄国革命的亲历者,他在书中写到:“布尔什维克
成功的唯一原因在于:他们实现了最基层百姓那普遍而单纯的愿望,号召他们起来
摧毁旧制度,然后同他们一道,在旧制度的废墟上构建起新的制度的框架”。这一
观点( )
A.认为巩固工农联盟是当务之急 B.意在扩大十月革命的影响
C.否认西方资本主义的民主政治 D.揭示俄国革命胜利的原因
16.2019年出版的《全球科技通史》一书第十章目录。据此判断这一时期科技发展
( )
A.科技竞争愈演愈烈 B.军事推动科技创新
C.科学理论趋时更新 D.信息革命加速发展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17题14分,18题12分,19题14分,20题12分,
共52分)
17.【乡约与基层治理】(14分)
材料 中国古代社会以农业立国,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自然村落和族群社区是社会的基本结构。在社会保障网络中,除了家庭和国家的责任外,乡亲邻里之间互助相帮是很重要的支撑体系。北宋大臣吕大防、吕大临兄弟俩在自己家乡蓝田(今陕西省内)与邻里亲友共同制定的《乡约》(也称《吕氏乡约》或《蓝田乡约》)把社会民众相互帮助的要求用契约规范的形式确定下来。《乡约》的主要内容是: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其中患难相恤就是要求凡同约者在别人遭遇灾难时发挥团体的作用互助互济,用大家的力量分担一家的风险,这种约定体现了中国古代村民朴素的社会保障的精神。《吕氏乡约》的做法后经南宋朱熹推行于全国,成为中国农村很多地方采用的一种社会制度。
——摘编自史柏年《略论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和措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吕氏乡约》的主要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吕氏乡约》的意义。(8分)
18.【边疆治理与经济建设】(12分)
材料一 晚清时,以“西北史地学”为代表的边疆治理研究掀起第一次高潮,时人开始认识到重核心区轻边缘区的思路不能适应时代需要,“海塞并重”的观念逐渐占据主导。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推行与内地相同的行政体制。1885年,在台湾设置行省,在澎湖设立总兵,并修筑新式炮台。1907年,清政府在东北置东三省总督巡抚,废除旗官,民事政令划一,统归于州县;军政事务归东三省总督掌管,统一军队指挥权力;并设置了许多兵备道,负责边务和对外交涉。
——摘编自张峥荣《清末治边政策的转变与近代中国的国家整合》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对西部地区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开发。第一次是“一五计划”时期以“156项建设项目”为核心对西部地区的建设,将钢铁企业、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化工企业等,选择矿产资源丰富以及能源供应充足的中西部地区。第二次是“三五”时期以“三线”建设为核心而进行的开发。这两次西部开发都是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通过强有力的国家计划实施的。世纪之交,党中央又一次做出了西部开发的战略决策,这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西部地区进行的第三次大规模的开发。
——摘编自董志凯、吴江《我国三次西部开发的回顾与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治理边疆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三五”时期西部大开发的背景。(6分)
19.【妇女地位与权利】(14分)
材料一 在传统观念的支配下,无论何种出身的妇女一旦进入婚姻状态,也便意味着法律上的“死亡”。也就是说,进入婚姻关系,这个女人在法律上的存在立即被终止。传统的女子教育,主要是培养女性成为理想的妻子和母亲,在家中或私立学校里接受教育是其教育的形式。在婚姻自由程度上,女性在选择配偶方面几乎没有自主权,婚姻大多由家中男性亲属为其决定。为了把妇女禁锢在家庭中,英国社会动用了一切力量,企图强化“男尊女卑”的观念。
材料二 工业革命焕发出的巨大生产力,不仅使英国走进了富裕的现代社会,而且对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对妇女而言,工业革命使妇女以自由、独立的身份进入社会,发挥自己的作用,将以前从未离开过家庭的妇女从这狭小的天地中解脱了出来。工业革命从根本上提高了英国妇女的地位,为她们争取真正的男女平等奠定了坚如磐石的基础。英国妇女地位的实质性提高,是以她们作为个人直接参加广泛的社会劳动为前提的。大工业也扩大了女工的活动范围与社会圈子,锻炼了她们各方面的能力,增加了她们的阅历,开阔了她们的政治眼界,从而使她们大有收益。
——以上材料摘编自尹丽曼《论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妇女的社会地位》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前后英国妇女地位的变化及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工业革命前后英国妇女地位变化的意义。(6分)
20.【工业革命与世界】(12分)
材料 书名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有些书名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工业革命。例如《近代英国工业革命揭秘》、《工业革命与英国的工人阶级》、《发明污染:工业革命以来的煤、烟与文化》、《工业革命220年》、《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从北京回望曼彻斯特:英国、工业革命与中国》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相关史实,围绕“工业革命”重新拟定一个书名,并运用史实对书名蕴含的历史信息加以阐释。(要求:书名准确,表述清晰;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湖北省2023年高考冲刺模拟试卷
历史试题(六)参考答案
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要求。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A B A B C C D A B B A C B D D
1.【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周代不同身份的人祭祀礼仪的不同,对应祭祀物品的贵重程
度也依次递减,说明当时的等级秩序规范有序,D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周代不同
身份的人祭祀礼仪和祭品的差异,而社会阶层等级森严主要体现在血缘亲疏和政治地位
上,材料无相关信息,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周代礼乐制度丰富多彩,B项排除;C项
不是材料的主旨,C项排除。
2.【答案】A
【解析】由古文释义可知齐地的地理位置优越,既有山川带来的的防守优势,也有海洋
带来的交通与经济优势,并注重开发海洋资源来获取财富,故A项正确;由古文释义
可知齐地在作战方面具有天然的防守优势,而非朝廷建设了沿海防御体系,B项排除;
材料没有强调沿海地区的经济社会影响力和交通促进经济的发展,故C、D排除。
3.【答案】B
【解析】唐代绘画艺术达到极盛,至宋、元、明清时期,中国绘画艺术走向成熟,A项
错误排除;画中的纺织女“在捣练、络线、熨平等”中分工明确,相互协作,这体现了
唐代分工协作的手工业生产特点,B项正确;未涉及民营和雇佣劳动的情况,故C、D
两项错误排除。
4.【答案】A
【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作者在“地理测绘、医学、天文历法”等领域分布的人数较多,
这些学科在封建时期与百姓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都具备较高的实用性,据此可知该时
期科技注重实用,A项正确;材料只是官方科技文献的统计,未涉及民间科技文献的情
况,无法得知政府主导,B项排除;由材料无法得出农业生产经验的提升,C项排除;
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是明朝,故D项排除。
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机户罢而织工”,“大户,日取分金”,“小户一日不就”等信
息,可知此时出现了手工业的自由雇佣劳动,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看出民营手工业
超过了官营手工业,故A项排除;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故排除;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
开始解,故D项排除。
6.【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从1867年到1894年中国的茶叶出口值增长缓慢,这主要是因为
印度等茶叶产地的茶对中国的茶叶形成较大的竞争力,C正确;材料与中国沦为列强的
原料产地无关,A排除;材料与五口通商无关,B排除;材料与列强利用特权对中国的
掠夺无关,D排除。
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通过革命的道路,在中国发
展资本主义经济,实行民主共和。他们主张向西方学习,发展实业,实现富国强兵。张
謇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以维护中国利益,发展中国工商业,获得利益,并创办了大
生纱厂。可见他们都主张发展资本主义,C项正确;根据所学,张謇政治上主张君主立
宪,排除A项;材料表明两人都主张发展资本主义,B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BD排除。
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二大的召开,制定了最低革命纲领即民
主革命纲领,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资产阶级、农民和工人是革命动力,帝国主义和封建军
阀是革命对象,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对国情形成理性认识,
D项正确;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正式形成,革命统一战线由此
建立,排除A项;反帝反封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并非“社会主义革命目标”,
排除B项;此时,以孙中山为核心的国民党在革命中仍发挥着重要领导作用,排除C
项。
9.【答案】A
【解析】新民主主义理论指出中国革命分两步走,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在于无产阶
级对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根据材料信息“根据地政权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的性质的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
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故A项正确;人民民主专政为即将成立的中华人民共
和国做理论准备,B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是毛泽东在中
共七大《论联合政府》报告中提出,C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实行三三制,并不是社会主义制度,D项排除。
10.【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1950—1952年我国工业平均增长速度为34.8%,同时期的美国为
8.5%、英国为2.2%、西德为16.2%、法国为6.5%、日本为19.5%”可知,建国初期我
国工业发展较快,这是因为新中国成立,人民群众参与的热情高涨,促进了经济的发
展,C项正确;经济恢复表现为工业平均增长速度是表象,而题干问的是原因,排除
A项;1953年才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排除C项;1953年社会主义改造开始,排除D
项。故选C项。
1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公开审核制度加强了公民对官员财务、公务、私务的核查,其
目的是加强对公职人员的监督,B项正确;“鼓励民告官”并不是要扩大公民的民主
权利,排除A项:公开审核制度没有涉及民主集中制程序,排除C项;公开审核制度
有利于提高监察效能,但无法提高行政管理效率,排除D项。
1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和商品经济的活跃,以国王为代表的势力和新兴
市民阶层在共同利益驱使下逐渐打破封建割据局面,并且国王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
统治,加强对司法和军事等权力的掌控”等信息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国王权
力加强,A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14-15世纪,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
英国确立立宪制度,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均与题干时间“12-13世纪”不符,故
BCD排除。
1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思想主张“自由、平等、博爱”等口
号的宣传,而中国的科举制的“公开、公正、平等”某些原则与启蒙运动不谋而合,
故选C。西方文官制度形成于19世纪后期,中国文化对西方的影响未有西方文化对中
国的影响,交流互鉴未体现,也谈不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故ABD项排除。
1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仅仅显示英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下降,这并不能说明英国经济的发
展水平日趋衰落了,故A错误。新兴工业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例增大,英国在世
界贸易中心一家独大受到挑战,多中心的贸易格局逐渐发展,故选B。材料无法得出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故C项排除。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已经过渡
到垄断资本主义,故D项排除。
1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他们实现了最基层百姓那普遍而有单纯的愿望”可知十月革命是无
产阶级的革命,人民当家做主,具有人民性,阶级性和开创性,这也是革命取得成为
的“唯一”原因,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工农联盟,革命的影响力,不是材料的
主旨;而美国记者身份也没有否定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故BCD项排除。
16.【答案】D
【解析】根据“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之路”等可知为信息革命时代,结
合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是在计算机发明的基础上,实现互联网的发明和普及应用可知
信息革命加速发展,故选D项;材料仅有“太空竞赛”,但无法得出科技竞争“愈演
愈烈”的结论,A项排除;材料中未表明这一时期科技取得成功的原因,故B项排除;
材料涉及科学理论及科学技术的新发展,“科学理论不断更新”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
息,C项排除。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答案】
(1)特点:与中国古代社会形态与社会结构相适应;由有影响力的乡绅主持制定;内容体现儒家伦理道德;民众帮扶契约化;发挥团体的互助互济作用;由局部推向全国。(1点2分,3点6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意义:有利于维护基层社会的稳定;有利于调动民众基层治理的积极性;引导了患难相恤、守望相助基层治理的重要方向;教育了民众自我管理基层治理的重要思路;有利于加强基层治理,确保稳定安全和谐;有利于传统文化和儒家伦理道德的宣传与普及等。(1点2分,4点8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解析】第(1)小问根据材料“中国古代社会以农业立国,自然村落和族群社区是社会的基本结构”可得出与中国古代社会形态与社会结构相适应;根据材料“吕大防、吕大临兄弟俩在自己家乡蓝田(今陕西省内)与邻里亲友共同制定”可得出乡绅主持制定;根据材料“民众相互帮助的要求用契约规范的形式确定下来”“《吕氏乡约》的做法后经南宋朱熹推行于全国”可得出内容体现儒家伦理道德,民众帮扶契约化,发挥团体的互助互济作用,由局部推向全国等。
第(2)小问根据材料乡约主要在农村“家庭和国家的责任外,乡亲邻里之间互助相帮是很重要的支撑体系”可得出有利于维护宋代基层社会的稳定,有利于调动民众基层治理的积极性;根据乡约的主要内容“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作用互助互济,用大家的力量分担一家的风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引导了患难相恤、守望相助基层治理的重要方向;教育了民众自我管理仍是基层治理的重要思路;有利于加强基层治理,确保稳定安全和谐;有利于传统文化和儒家伦理道德中的宣传与普及等。
18.【答案】
(1)特点:有思想理论指导;海防与塞防并重;地方政治体制与内地趋同;军政分离,重视军事防卫。(1点2分,3点6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背景: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对中国实行敌视政策;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中国为巩固国防和发展经济建设,做出备战备荒建设“三线”的决策。(1点2分,3点6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解析】第(1)小问根据“西北史地学”“海塞并重”的观念逐渐占据主导”、“新疆设立行省,推行与内地相同的行政体制”“民事政令划一,统归于州县;军政事务归东三省总督掌管,统一军队指挥权力”可得出有思想理论指导,海防与塞防并重,地方政治体制与内地趋同,军政分离,重视军事防卫等
第(2)小问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国际国内背景可知国际背景: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对中国实行敌视政策,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国内背景:中国为巩固国防和发展经济建设,做出备战备荒建设“三线”的决策。
19.【答案】
(1)变化:从依附男性到妇女人格政治权利的独立意识;从未离开家庭到广泛参与社会劳动;从妇女地位低下到取得与男性平等的地位;从闭塞到能力和视野得以拓展。(1点2分,2点4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原因:工业革命的影响和推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自由主义政策的传播;女权运动的推动。(1点2分,2点4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意义:有利于妇女更多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和政治活动,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有利于保护妇女权益,维护女性尊严,实现男女平等;有利于调动妇女劳动的积极性,促进资本主义工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1点2分,3点6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解析】第(1)小问根据材料“工业革命使妇女以自由、独立的身份进入社会”可得出,妇女身份独立,不再依附男性而存在;根据材料“英国妇女地位的实质性提高,是以她们作为个人直接参加广泛的社会劳动为前提的”可得出,妇女能直接广泛的参与社会劳动;根据材料“为她们争取真正的男女平等奠定了坚如磐石的基础”可得出,妇女地位逐步取得与男性平等的地位;根据材料“锻炼了她们各方面的能力,增加了她们的阅历,开阔了她们的政治眼界”可得出,妇女的能力和视野得以拓展。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原因:工业革命的影响和推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自由主义政策的传播;女权运动的推动。
第(2)小问根据材料“工业革命焕发出的巨大生产力”“工业革命使妇女以自由、独立的身份进入社会”并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后英国妇女地位的提高是工业革命增加了劳动力的需求,妇女更多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对经济的重要性和政治性增强的结果。根据材料“工业革命从根本上提高了英国妇女的地位,为她们争取真正的男女平等奠定了坚如磐石的基础”可得出,妇女地位的提高有利于保护妇女权益,维护女性尊严,实现男女平等;根据材料“女工的活动范围与社会圈子,锻炼了她们各方面的能力”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有利于调动妇女劳动的积极性,促进资本主义工业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为了把妇女禁锢在家庭中,英国社会动用了一切力量,企图强化‘男尊女卑’的观念。”“工业革命使妇女以自由、独立的身份进入社会,发挥自己的作用”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男女平等、尊重女性、善待女性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20.【答案】示例
书名:《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2分)
阐释: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工具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关系和生活方式,极大的改变了世界。
工业革命带来了一系列生产工具的革新,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发明了珍妮纺纱机、万能蒸汽机、火车机车和蒸汽轮船等,这些新的发明推动了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面貌。
工业革命引发了生产关系的巨大变革。工业革命引发了从手工劳动到机器大生产的变革,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日益壮大,推动资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城市,工业人口猛增,城市化不断发展。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时间观念增强,大城市的重要建筑多设有标准钟,人们出行也往往戴表。在乡村,农业机械日益普及,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大量人口走出乡村,人们的眼界更加开阔。(8分)
综上所述,工业革命从各个方面改变了世界,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使世界越来越紧迷地连成一体,加速了世界历史的进程。(2分)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首先拟定论题,根据以上书名反映了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给英国和世界带来的深刻影响。其次通过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结构、社会生活等方面进行论述,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等,最后进行总结概述。例如还可以从“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与全球化、世界市场”等角度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