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肇庆市肇庆鼎湖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肇庆市肇庆鼎湖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29 11:56: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肇庆鼎湖中学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开学热身训练
高二年级 历史学科
训练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黑色字迹的签字
笔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答案无效。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 小 题 , 每 小 题 3 分 , 共 4 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 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从考古发掘来看,新石器时代,我国家畜中数量最多的是猪,其次是牛、狗和羊,大汶 口遗址发掘出的墓地中有三分之一 以上以猪殉葬。这可以作为证据说明新石器时代
A. 食物种类十分丰富 B. 人们过着定居农耕生活
C. 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D. 小农经济模式已经萌生
2. “清乐"源自汉代乐府的俗乐,魏晋时期逐渐雅乐化,此后分散各地。河西地区的清乐与"羌 胡之声"结合,南朝的清乐则与江南音乐结合,北朝曾改编清乐并由"胡人"演唱。隋代统
一后重新整理了清乐,隋文帝称之为"华夏正声"。清乐的发展说明,魏晋以来
A. 中原的传统文化日渐消亡 B. 各民族文化互动增多,不断交融
C. 汉代的礼乐制度逐步复原 D. 西域文化成为南北朝文化的主流
3. 汉代画像石题材丰富,多为表现人们生活的画面,其中,牛耕图在农业生产活动画面中 占有较大比例,目前出土的汉代牛耕图画像石,共有十三幅(表1),其中包括两幅壁画,
这说明此时
表1
出土省份 牛耕图画像石出土地点
陕西 米脂、绥德(2)、西安、陕北
山东 腾具(2)、邹城
山西 平陆
内蒙古 和林格尔(2幅壁画)
江苏 泗洪、睢宁
A.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趋于成熟 B. 牛耕的推广促使经济重心南移
C. 各地经济的发展程度基本持平 D. 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逐渐推广
4. 今西藏博物馆保存有两方青玉印。两块玉印虽然形制不一样,但是印文都是以八思巴文拼写的汉
字“统领释教大元国师”。元朝时期,中央政府曾赐予西藏众多僧俗首领各式印章。这说明
A. 西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B. 八思巴文成为唯一官方文字
C. 元朝民族交融逐渐加强 D. 元朝政府继续推行羁縻政策
5. 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松江棉布有"衣被天下"之称;丝绸 业市镇有著名的盛泽镇、濮院镇;景德镇瓷业也是"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据此可
知,明清时期
A. 草市开始成为地方商业中心 B. 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
C. 手工业的经济主导地位日趋显现 D. 市镇的规模不断扩大
第 1 页 共 6 页
6. 中国历代都设立了不少义仓、常平仓和惠民仓等。义仓属于地方性济民救灾设施,常平仓由
朝廷兴办,另有惠民仓作为辅助之用,又设广惠仓以赈灾济民。由此可知,中国古代
A. 以民间救济为主 B. 人民社会福利完善
C. 仓储制度集权化 D. 社会救济方式多样
7. 《过境税声明》的发表和《海关税则》的制定,是"协定关税"制在中国近代的最早实施。 作为清政府方谈判代表的耆英,沾沾自喜地向朝廷报告说,实行《海关税则》不会减少 关税收入,"通盘合算,实属有赢无绌"。这说明清政府
A. 重视外交谈判中的博弈 B. 主动融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C. 看到了条约的不平等性 D. 没有意识到关税主权的丧失
8. 1912年至1916年,北京政府颁布了八十多项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
内容涉及农业、工业、商业、矿业、渔业、林业等方面;同时解除了对民间兴办工商企 业的限制,对新办企业予以优惠政策。这些举措
A. 有利于封建专制统治的结束 B. 导致民族经济得到独立发展
C. 改善了民族经济的生存环境 D. 推动了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9. 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指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 已经破产,资产阶级共和国应让位给人民共和国,要"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 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这些言论
A. 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B. 说明国共两党分歧已经基本解决
C. 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D. 表明新民主主义革命已取得胜利
10.1950年,周恩来总理要求在少数民族地区搞好农田水利建设,兴建轻工业工厂,帮助少 数民族逐步从游牧变成定居。1999年,朱镕基总理对西部大开发作了宏观部署,全国5 个自治区、27个自治州和82个自治县都列入西部大开发的范围。上述举措有利于
A. 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B. 消除边疆与内地间的经济差距
C. 保障少数民族地区的高度自治 D. 推进西部地区的改革开放进程
11.中世纪后期,王权逐渐通过成文法等手段向基层社会渗透;农村地区,庄园主(领主) 对农民和农奴依然有着巨大的支配权;城市中出现了(国王)特许状、市民法以及各种行 会的章程等,如城市自治运动时期商业行会的一些惯例,逐渐发展为调整市民生活的法 律。由此可知,西欧中世纪后期的基层治理
A. 比较依赖习惯法 B. 强调劳动者自治 C. 排除了教会影响 D. 具有多元性特征
12. 大陆法系各国普遍不承认判例的效力,禁止"法官造法",限制法官解释法律。对行政权 和立法权的监督也由至少在形式上不同于普通法院的机构来担任,由此,产生了独立于 普通司法系统的行政法院。由此可见,大陆法系的国家
A. 以成文宪法为唯一的判决根据 B. 行政干涉司法现象严重
C. 法官的权威性和创造性受限制 D. 司法判例没有参考价值
13.16 世纪,马丁 ·路德提出"因信称义",将《圣经》翻译成德语,为人们提供了对抗天主教会的 武器;1879年,法国将革命歌曲《马赛曲》定为国歌,鼓舞人民的斗志。这些做法在当时 A. 有利于欧洲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 B. 削弱了基督教在欧洲的影响
C. 彻底摧毁了罗马教皇的政治权威 D. 推动了欧洲民主政治的进程
14. 19世纪,欧洲时装界出现了两种不可逆转的趋势,首先是服装的面料和款式的多样化; 其次,则是时装样本及后来的时装杂志逐渐流行,社会时尚的代言人逐渐由宫廷贵妇转 变为时装样本模特儿和舞台剧中的女演员。这些趋势根源于
A. 启蒙思想的传播 B. 家庭结构的变化 C. 工业革命的开展 D. 女权运动的推进
15."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建立,使美国就像"世界中央银行"那样,享受着中央银行能
够享受的大多数利益。这是因为该货币体系
A. 给美国提供了发行世界货币权力 B. 使美元成为各国货币联系的纽带
C. 确立了美国在世界中的霸主地位 D. 完成了世界货币体系的最终统一
第 2 页 共 4 页
16.2020年,太空全球经济总量达万亿美元,商业卫星占总卫星比例从冷战时期的4%到2017年的 36%,而且一些商业卫星的性能已达到甚至超过了军用卫星的水平。商业航天从传统的通信、导 航、遥感应用卫星领域,拓展到载人航天、空间探测、在轨服务等多个领域。这表明
A. 现代科技孕育经济新增长点 B. 科技革命推动经济全球化
C. 航天技术威胁各国国家安全 D. 现代科技各领域互相渗透
二、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法律是一种不断完善的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圜也。孔子曰:“安上治 民,莫善于礼。”此之谓也。
《礼记 · 经解》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今皆亡国者,其群臣 官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其国乱弱矣,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则是负薪而救火也, 乱弱甚矣!
《韩非子 · 有度》
材料二
法律始终把它的作者的世界图景包含在抽象的形式中,而每一历史的世界图景都包含一 种政治——经济的倾向,这种倾向依据的不是这个人或那个人所想的事物,却依据的是事实 上掌握政权并因之掌握立法的阶级所实际打算造成的事物。每一种法律都是由一个阶级以大 多数的名义建立起来的。
—— 【德】 奥斯瓦尔德 ·斯宾格勒著,齐世荣等译《西方的没落》
(1)根据材料一概括儒、法两家在治国理念上的差异,结合所学分析法家思想主张更符合战 国时期统治阶级需要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斯宾格勒关于法律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局 限。(4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明代白银货币化最重要的展开方式是赋役折银。贵金属货币流通、循环,使得市场前所 未有地活跃起来。中国巨大的日益增长的白银需求,求远大过于供,向海外的寻求成为必然, 私人海外贸易蓬勃兴起。白银货币的扩展,官可以买得,学可以进得,徭役可以代得,有了 罪过也可以通过纳银顶罪。银子的价值远远超过了陈腐的本末说教,社会风尚焉得不大改
——摘编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再认识》
材料二
16世纪到17世纪上半叶,白银以史无前例的数量流入欧洲,金钱的强大作用支撑起了 一个虚拟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的交易手段是贵金属,共同纽带是信贷与信托,欧洲建立了 海外商业帝国,从白银流动中汲取了能量,他们的资源更加充沛,竞争心更加活跃,金钱成 了基督教世界的腐蚀剂。随着贵金属的大量涌入,人们对信贷的态度有所放宽,西欧和中欧 部分地区金融的复杂程度不断加深,更重要的是,商业的交易成本下降了,运输变得更容易, 借款变得更简单,但通货膨胀成了一个无法逃避的现实。
——摘编自马克 ·格里格拉斯等著《企鹅欧洲史1517—1949》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析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历史作用。(6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白银大量流入后欧洲社会发生的变化。(8分)
第 3 页 共 6 页
19.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朝代 地方政府
秦 郡、县
汉 州、郡、县(国)
唐 道、州、县
宋 路、州(府)、县
元 省、路、府(州)、县
明 三司、府(州)、县
清 省、府(州)、县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的相关信息,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予以阐述。 (要求:观点具体明确,阐释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 (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棉花产业传播活动的中心是印度。棉花的种植和加工技术从印度向东传遍亚洲。特别是 传入中国,使得亚洲在19世纪以前一直是全球棉花产业的中心。元朝时,棉花在中国农村广 为普及,事实上取代了苎麻成为中国人制衣的纤维原料。到明朝时,棉花生产大力发展,中 国的农民可以用棉花抵税,劳动力的地理分工已经出现:北方农民运输原棉到长江中下游地 区,南方的农民用这些原棉以及他们自己种植的原棉生产棉纺织品,其中一些纺织品还会被 卖回北方,棉布生意甚至达到帝国商业额的四分之一。到17世纪,中国的男女老幼几乎都穿 着棉布衣服。当中国人口在18世纪增加到4亿时,棉花产业仅次于印度,排世界第二。
——斯文 · 贝克特《棉花帝国: 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材料二
立国之初 美国人发现西印度的英法殖民地,棉花强势崛起,成为大宗出口商品。 气候、土地,以及源源不断的黑奴构成大种植园的根基,这些要素可 在美国南方完美复制。
18世纪末 引种加勒比海岛棉和惠特尼发明轧棉机,使棉花逐渐占领南卡罗来 纳、佐治亚、阿拉巴马和路易斯安那诸州。
1786年后 英国机械化棉纺织业迅速扩大导致棉花价格不断上涨,联邦政府获得 的西部许多新领土因非常适宜棉花种植,发展成新的蓄奴州。美国短 时间购买17万奴隶。
1850年 英国的消费棉花有72%进口自美国。
1858年 面对废奴思潮席卷世界和美国,弗吉尼亚参议员詹姆斯 · 亨利 · 哈蒙 德抛出著名的"棉花为王"论调,吹嘘说, 一旦南北开战,不需要放 出一颗炮弹,也不需要拔出刀剑,只消切断棉花供应,英国就会动员 整个文明世界来拯救南方。
1861年 南方不满主张限制奴隶制的林肯当上美国总统,挑起南北战争,南方 邦联总统戴维斯打出"棉花外交"的王牌,期待英法支持,未能如愿。
——摘编自刘绪贻等编著的《美国通史》和黄绍湘主编的《美国通史简编》等
(1)根据材料一,归纳棉花传入对中国元朝至清朝社会发展的作用。(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能够逐步成为“新兴棉花帝国”的因素,并扼要指出它对美国内 政的重大影响。(8分)
第 4 页 共 4 页
肇庆鼎湖中学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开学热身训练
历史参考答案
1-5 BBDAB 6- 10 DDCAA 11- 15 DCACB 16 A
17. 【答案】
(1)差异:法家认为统治者应该用法来管理国家(如答法家认为法律是决定国家强盛与否的 关键也可得2 分);儒家认为应用礼来治理社会。(4分)
原因:①儒家的思想并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并且难以落到实处。②法家 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4 分)(如 果回答法家思想符合战国时期各国富国强兵、政令统一的需要。也可得分2分)
(2)局限:个人财产的多少往往决定着法律地位的高低;对个人权利的认定也有逐渐改进的 过程。(如答“直到20 世纪,黑人、妇女和原住民还在为享有完全的公民权积 极斗。”也可得2分)(4分)
【解析】
(1)第一小问差异,据材料一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得出法家认为统治 者应该用法来管理国家;据材料一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得出儒家认为应用礼来治理 社会。
第二小问原因:①结合所学可知,儒家的思想并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在 重视富国强兵的君主看来,儒家的仁政与德治思想,难以落到实处。②结合所学可知, 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在法家思想的 指引下, 秦国不断富国强兵, 最终统一 六国,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局限,据材料二“法律 ……包含一种政治——经济的倾向”得出任何法律都是一定政治、 经济基础的反映;据材料二“每一种法律都是由一个阶级以大多数的名义建立起来的” 得出法律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结合所学可知,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确认了私有财产制度, 个人财产的多少往往决定着法律地位的高低;对个人权利的认定也有逐渐改进的过程, 直到20世纪,黑人、原住民和妇女还在为享有完全的公民权积极斗争。
18. 【答案】
(1)历史作用:使中国市场变得活跃,商品经济繁荣;推动了明代私人海外贸易的发展;改 变了明代的社会观念和风俗习惯;推动明代赋税制度的改革。(每点2分,任 答三点6分)
(2)变化:促进了欧洲社会的竞争;为资本主义发展注入资本;改变了人们的宗教观念,推 动了金融体系的改革;引起了价格革命;推动了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发展。
(每点2分,任答四点8分)
19. 【答案】
示例一:观点: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不断强化。(2分)
阐述: 自秦朝创立中央集权制度以来,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汉朝在秦制的 基础上,在汉武帝时期设州刺史监察地方,同时以郡统国,有效的加强了中央集权。唐宋时 期,分别设道和路监察地方,宋朝更是设"四监司"并派文官担任地方行政长官,大大加强 了中央集权。元朝设立行省制度且被后世所沿用,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从而加强了中 央集权。明清时期进一步完善行省制度和边疆治理,中央集权得到巩固。(8分)
总之:中国古代虽然经历东汉末年和唐朝中后期两次地方割据时期,但总体而言,中央 集权是不断强化的。(2分)
第 5 页 共 6 页
示例二: 观点:中国古代地方治理不断完善。(2分)
阐述:自秦朝创立中央集权制度以来,古代地方治理不断完善。秦朝实行郡县二级,汉 朝则实行州郡县三级管理,隋唐宋元时期,地方行政层级经历了二、三、四级的反复变化, 最终在元朝确立了行省制度,在加强中央集权和提高行政效率之间达到平衡。并且在明清时 候,行省制度被完善,边疆治理得到加强,有效的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8分)
总之:中国古代地方治理水平在历朝的探索中不断得到完善。(2分)
示例三: 观点:县制在古代地方治理中保持稳定。(2分)
阐述:自秦朝普遍推行郡县制以来,地方行政管理的上层机构发生了多次变化, 二县制 一直保持稳定。汉朝在郡县的基础上设州刺史作为监察机构,隋朝撤郡保留州县两级,唐宋 时期在州县的基础上增设道和路作为监察区,元朝增设行省,明清时期设立总督和巡抚。县 制直接由国家管理的最低一级地方行政机构一直保持稳定。上层行政机构的变化突出了中央 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而县制的稳定有利于地方社会的稳定和小农经济的发展。(8分)
所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革主要围绕地方的上层行政区进行,县制在古代地方 治理中保持稳定。(2分)
【解析】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层级从郡县两级逐渐发展成为省、府(州)、县,说明 地方行政层级逐渐变多,反映了地方权力逐渐削弱,中央集权逐渐强化;表格中虽然秦汉以 来地方行政层级经历了二、三、四级的反复变化,但是到元朝的行省制逐渐定型,使得中央 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形成了平衡局面,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反映了秦汉以 来地方治理体系的逐渐完善;从表格中的共性分析来看,秦汉至明清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中, 县治始终是最稳定的地方基层治理单位,呈现出下稳上动的特点,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基层治
理效率,又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基层社会的稳定。
20. 【答案】(14分)
(1)作用:棉布取代麻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推动长途贩运贸易繁荣;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 化和农村经济专业化;增加农业实物税种类并扩大国家商业税来源;中国棉花产业位居 世界前列。(6分。回答不拘泥于本表述。)
(2)因素:地理环境优越;引进优良品种;美国工业革命的开展和技术的革新;英国开展工 业革命对棉花需求增加的刺激;黑奴贸易提供廉价劳动力;联邦政府领土的扩张和种植 园主向西部的拓展。(6分。)
影响:加剧南北矛盾,导致内战爆发。(2分)
第 6 页 共 4 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