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外国语学校石狮分校 2023 年春期中考试高二年段生物学科试卷
满分:100 分 考试时间:75 分钟 命题人:邱慰蓝 审核人:郑美虹
一、单选题 (本题共 24 道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
1. 科研人员研究了喷洒某种农药对棉花蚜虫种群密度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 如下图所示。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 通常采用样方法调查棉花蚜虫的种群密度
B. 施药后第 1 天内蚜虫数量急剧下降可能与药物毒力和种群迁出有关
C. 施药后第 3 到 9 天内,蚜虫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小
D. 研究表明,该农药防治不仅污染环境,而且药效维持时间短
2. 某野外调查小组在我国东部地区对东部群落进行深入调查,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
A. 调查该森林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 S0m2
B. 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时,若被标记的动物中有少量个体死亡,则导致调查结果偏高
C. 既要获得最大捕获量,又要使该动物资源的更新能力处于较高水平,应使该动物群体的数量保持在图 2 中 C 点所代表的水平上
D. 图 3 中,15-20 年间,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3. 在我国江南的一片水稻田中生活着某种有害昆虫。为了解虫情,先后两次 (间隔 3 天) 对该种群展开了调查, 前后两次调查得到的数据统计结果如图所示。
在两次调查间隔期内,该昆虫种群最可能遭遇到的事件为 ( )
A. 受寒潮侵袭 B. 遭杀虫剂消杀 C. 被天敌捕杀 D. 被性外激素诱杀
4. 某同学在① 、② 、③三种条件下培养大肠杆菌,这三种条件是:
①以葡萄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不断补充培养基,及时去除代谢产物
②以葡萄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不补充培养基,不去除代谢产物
③以葡萄糖和乳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不补充培养基,不去除代谢产物
根据培养结果绘制的一段时间内菌体数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图如下:
第 1页,共 8页
假设三种培养基中初始总糖量相等,则①②③三种条件依次对应的趋势图是 ( )
A. 甲、乙、丙 B. 乙、丙、 甲 C. 丙、 甲、乙 D. 丙、乙、 甲
5. 某研究小组对酵母菌进行了相关研究,图 1 为果酒发酵过程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图 2 是图 1 某时刻台 盼蓝染液染色后显微镜视野下计数室局部图像 (实心表示染成蓝色) ,图 3 为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装置之一。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图 1 中 b 时酵母菌种群的增长率最大
B. 图 1 中酵母菌数量达到 c 时开始产酒,de 段数量减少与酒精含量过高有关
C. 计数得到图 2 的中方格内酵母菌活菌数与死菌数大致相等,此时对应于图 1 的 cd 段
D. 酵母菌发酵产酒时,图 3 装置中红色液滴有可能左移
6. 在欧亚大陆上有一种鼠,以干种子为食而不需要饮水,也不需要用水调节体温,白天在洞穴内排出浓度很高 的尿液以形成一个局部具有较大湿度的小环境。这些鼠夜间从洞穴里爬出来活动,白天则生活在洞穴内。下列有 关这种鼠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这种鼠最可能属于荒漠生物群落中的生物
B. 这种鼠的昼伏夜出行为有利于其适应干旱环境
C. 这种鼠的体温不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出现明显波动
D. 这种鼠的细胞代谢等活动不需要水的参与
7. 滩涂围垦是沿海地区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调查不同围垦阶段的土壤动物群落组成,结果如图。相关叙述正
确的是 ( ) (注:多度指的是所研究区域中同一物种数量的多少)
A. 可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
B. 不同土壤动物多度均随围垦年限增加而增加
C. 不同季节土壤动物种类存在差异是群落演替的结果
D. 影响土壤动物多度的生物因素在不同围垦阶段存在差异
第 2页,共 8页
(
种
群
甲
乙
丙
丁
戊
能
量相对值
3
.56
12.
80
1
0.30
0
.48
226.5
0
)8. 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群落的季节性是指群落的类型和物种组成随季节变化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B. 森林生物群落中林下阴生植物往往茎细长,叶薄,细胞壁薄,叶绿体颗粒大
C. 荒漠生物群落中的动物多以尿素作为排出含氮废物的主要形式
D. 由冰山岩向森林演替过程中,土壤中有机物越来越少,群落物种丰富度逐渐加大
9. 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图中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 3 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数量变化情况。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
A. 实施退耕还林措施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B. 甲、乙、丙之间为竞争关系,第三阶段的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
C. 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失
D. 3 个阶段中,第三阶段的物种丰富度最高
10.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有几项 ( )
①食物网中某生物的位置不能被其他生物取代
②当天气干旱时,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化,这一事例属于恢复力稳定性
③组成生物体的 C 、H 、O 、N 、P 、S 等元素,不断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进行循环的过程,叫生态系统的 物质循环
④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 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⑤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调节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中的化学信息
⑥信息传递对于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稳定都有重要作用
A. 一项 B. 两项 C. 三项 D. 四项
11. 下图甲表示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过程,其中 A、B、C 分别表示该生态系统不同成分中的不同类型的生 物。图乙是 B1 中两个种群的数量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图甲中 A 、B 、C 共同组成一个群落,三者都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
B. 图乙中两个种群之间的关系是竞争,种群②的数量会无限增加
C. B2 会影响种群①、②的数量变化,若 B2 中的生物大量死亡,短时间内 A 中生物的数量增加
D. 若要使 B2 储存的能量增加 x ,最多需要 A 固定太阳能的量为 y ,则 x 与 y 的关系式应为 y=100x
12. 某陆地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仅有甲、乙、丙、丁、戊 5 个种群。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一年内
(
.
..
)各种群同化的能量相对值如下表。以下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 甲、乙、丙、丁都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B. 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 226.50 与戊的呼吸消耗量之和
C. 第二营养级与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 15.4%
D. 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到环境中
第 3页,共 8页
13. 下图是某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h 、i 、j 、k 表示不同用途的有机物 ( j 是未利用部分) ,方框大小表示使用 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进入该生态系统的 CO2 量与各 h 产生的 CO2 总量相等
B. 生产者i 的量等于被初级消费者同化有机物的量
C. 流向分解者的 k 可被生产者直接吸收利用
D.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
14. 如图为碳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碳循环的平衡一般是①摄取碳的速率和③④⑤释放碳的速率大致相同
B. 碳循环的主要形式是 CO2 ,在任一生态系统内部都可以实现碳元素的自给自足
C. 过程②越简单,则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定越弱,恢复力稳定不一定越强
D. DDT 等有害物质参与物质循环的过程与碳循环过程相似
15. 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在一所丛林中的房子里,将一只没有交配的雌蛾扣在一个纱罩里,尽管当晚风雨交 加还是有 40 多只雄蛾穿过风雨赶来交尾,第二天,在雌蛾周围洒满樟脑丸和汽油,一点也不影响雄蛾寻找雌蛾 的兴趣。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 利用雌蛾分泌的物质扰乱雌雄交配属于化学防治
B. 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C. 该实验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D. 该实验证明雌蛾能分泌某种属于化学信息的物质
16. 图甲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图乙是该草原生 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种群之间形成的食物网模型。下列说法错误的
是 ( )
A. 图甲中缺少的碳流动方向是b→a ,c→a ,d→a
B. 图乙所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只缺少分解者
C. 图甲中的 b 对应图乙中的 Ⅰ
(
别为
a
和
b
,则此时种群
Ⅳ
同化
的能量最多为
(
a
5
5
b
)
)D. 调查结果显示,一段时间内种群 Ⅰ和Ⅴ同化的总能量分
17.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 识和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湿地保护与修复, 目前已退耕还湿 46 万多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湿地生态系统可因地制宜建设成公园作为人们休闲的好去处,这是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的体现
B. 随着退耕还湿的推进,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增加,这是由于生活在其中的生物发生了适应性变异更加适应 环境的结果
C. 水府庙湿地公园中的刁子鱼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自身同化能量的一部分
D. 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大于农田生态系统,是由于湿地中生物的数目更多
第 4页,共 8页
18. 为加大对濒危物种绿孔雀的保护,我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起来,促进了绿孔雀种群 数量的增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易地保护,是保护绿孔雀的有效措施
B .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促进了绿孔雀间的基因交流
C .提高出生率是增加绿孔雀种群数量的重要途径
D .绿孔雀成年雄鸟在繁殖期为驱赶其他雄鸟发出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
19.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被誉为“中华水塔” 。20 世纪,气 候变化和人为干扰,三江源地区环境恶化,草地严重退化,水土流失加剧,为此我国政府启动了多项保护措施, 大幅度的减畜工作是其中一项。如图为三江源地区实施减畜工程前后载畜压力指数 (草地现实载畜量与草地理论 载畜量的比值) 的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减畜工程可使草地产草量提高,进而使草地载畜压力指数降低
B. 修复三江源地区的退化草场可大力种植各种灌木和乔木,以提 高其稳定性
C. 实施载畜工程后,草地仍处于超载状态,还需进一步减畜减压
D. 现实载畜量高于理论载畜量使草场退化,违背了生态工程的协 调原理
20. 下列关于传统发酵技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图 1 能表示在果酒的制作过程中时间因素对酵母菌产生酒精速率 (V1 ) 的影响
B. 图 2 能表示在果醋的制作过程中溶氧量对醋酸菌产生醋酸速率 (V2 ) 的影响
C. 图 3 能表示在利用乳酸菌制泡菜的过程中,泡菜坛内乳酸的变化趋势
D. 图 4 能表示在一普通的密闭锥形瓶中,加入含酵母菌的葡萄糖溶液,溶液的 pH 随时间的变化
21. 我国华北某地建立了种植业与养殖业密切结合的生态农业示范区,模式图如图。下列对此生态工程的说法 不正确的是 ( )
A. 用沼气代替传统煤炭能源满足村民的需求实现了能源的洁净和可再生
B. 对种养废弃物的饲料化、肥料化和能源化利用实现了能量的多途径利用和良性循环
C. 因地制宜的选择种植和养殖的生物种类需考虑农畜产品的社会需求量
D. 同时实现防治环境污染、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产业发展遵循了生态工程整体的原理
第 5页,共 8页
22. 消毒与灭菌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灭菌就是指彻底杀灭微生物使其永远丧失生长繁殖得能力,消毒仅指杀 死一部分对人体有害的病原菌而对被消毒的物体基本无害,下列哪些事物适用于消毒处理 ()
①皮肤②饮用水③牛奶④注射器⑤培养皿⑥接种环⑦培养基⑧果汁⑨酱油⑩手术刀
A. ①②③⑧⑨ B. ④⑤⑥⑦⑩ C. ①②④⑤⑥⑧ D. 以上全部
23. 下列对四种微生物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CO2 是硝化细菌的碳源,该生物所需的能源来自 NH3 的氧化
B. CO2 和硝酸盐分别是褐藻的碳源和氮源,该生物所需的能源来自太阳能
C. 糖类和 N2 是乳酸菌的碳源和氮源,该生物所需的能源来自乳酸的氧化分解
D. 葡萄糖既是酵母菌的碳源也是其能源,但 CO2 一定不是酵母菌的碳源
24. 乙草胺(C14H20C1NO2)是一种广泛应用的除草剂,能抑制土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生长。我国科学工作者 从土壤中分离获得能有效降解乙草胺的菌株,为利用乙草胺进行生物修复提供了微生物资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 的是
A. 从使用乙草胺的土壤取样,使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或平板划线法进行分离
B. 配制以乙草胺为唯一氮源的选择培养基进行培养,可提高降解菌的浓度
C. 提供适宜的温度,将培养基的 pH 调至酸性,有利于降解菌的生长繁殖
D. 在分离纯化菌种后,需要借助生物化学的方法对分离的菌种做进一步的鉴定
二、非选择题 (共 52 分)
25. (12 分) 中国用 60 年将位于榆林境内的毛乌素大沙漠变成绿洲。万里长城中最大的烽火台见证了自己身边 的生态变迁,人们半个多世纪持续不懈的生态治理使毛乌素沙漠 600 多万亩流沙“止步”生绿,历史上饱受风沙 侵害的榆林古城,如今已建设成为“塞上绿洲” 。回答下列问题:
(1) 沙漠变绿洲为生物群落的演替过程。毛乌素沙漠上进行的演替类型与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类型的区别 有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两点) 。
(2) 沙漠演替到绿洲的过程中,区别不同生物群落的重要特征是__________ 。欲调查毛乌素绿洲柽柳的种 群密度,常采用样方法,该方法的关键是做到__________。
(3) 中国用60 年将位于榆林境内的毛乌素大沙漠变成绿洲,此过程说明人类活动可以_____________。
(4) 毛乌素绿洲上部分植物和动物的分布如下表:
上层 中层 下层
植物 乔木 灌木 草本
动物 黄鹂、杜鹃等 山雀、啄木鸟等 野兔、昆虫、蛇等
①决定上层、中层、下层植物种类不同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这种分布的差异具有的意义是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动物随植物在垂直方向上分层而分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动物的这种分布有利于 缓解不同物种之间的__________压力。
26. (12 分) 某湖泊由于大量排入污水,连续多次发生蓝细菌爆发。三个研究性学习小组就此从不同角度进行 研究。请运用所学知识解答以下问题:
(1) 导致蓝细菌爆发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过量的____________ 。蓝细菌爆发的湖泊中,水草大量死亡是由 于缺少________和________这两种非生物因素。
第 6页,共 8页
(2) 甲小组欲对水样中的蓝细菌种群密度进行统计。已知每个计数室由400 个小格组成,容纳液体的总体 积为 0. 1mm3 。现观察到图中该计数室所示 a 、b 、c 、d 、e 5 个中格 80 个小格内共有蓝细菌 n 个,则上述水样中 约有蓝细菌_____________个/mL。
(3) 乙小组分别于早晨和下午在该湖泊的同一地点、同一水层取得两组水样,测得甲组 pH 为 7.3 ,乙组 pH 为 6.0,那么取自早晨的水样是________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丙小组依据生态学原理尝试 在水库中投放以藻类和浮游动物为食的鲢鱼和鳙鱼,对该水库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并取得了明显效果。
(4) 为确定鲢、鳙的投放量,小组应根据食物网中的营养级,调查投放区鲢、鳙
_______________ 的生物积累量 (在本题中指单位面积中生物的总量,以 t hm-2 表示) ;
为保证鲢、鳙的成活率,应捕杀鲢、鳙的_______________。
(5) 已知银鱼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由图可知,为继续将投放鲢、鳙的方法综合
应用,在保持良好水质的同时增加鲢、鳙产量,以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请
提出具体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两点) 。
27. (10 分) 生态系统达到生态平衡时,其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表现为结构平衡、功能平衡和收支 平衡。下图中“置位点”为生态系统所处的某个平衡状态,偏离置位点后,负反馈调节能使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 平衡或稳态,正反馈调节使生态系统远离平衡状态或稳态。图中 P 、A 、B 、C 、D 、E 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 箭头表示物质的传递方向。回答下列问题:
(1) 图中的 E 代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_________ , 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若图中A 摄入的能量为 a ,其粪便中的能量为b,B 通过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 c,用于 B 自身生长、发育和 繁殖的能量为d,则A 与B 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
若 C 全部迁出,则 D 的数量将会__________ 。生态系统 中食物链的营养级数量一般不会太多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大量污水输入河流后,河流水质持续恶化,河流生态系统偏离置位点,此过程发生了__________调节。 28. (9 分) 18~19 世纪,海獭曾因人类的猎杀导致濒临灭绝,直至海獭毛皮贸易被禁止,数量才逐渐恢复。为 研究海獭对其所处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行了相关研究。
第 7页,共 8页
(1) 20 世纪末,调查发现 A 群岛海獭的种群数量在逐渐减少 (如图 1) ,这为研究海獭对海岸生态系统的 其他生物的影响提供了自然实验。海带属于海藻,科研人员调查了该群岛中海带的数量和海胆的生物量,调查结 果如图 2 、3 ,推测 3 种生物之间存在的一条食物链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研究者比较存在海獭和缺少海獭的生态系统 (如图4) ,结果显示_____ 。综合图 1~3 分析,请解释出现图 4 所示现象的原因是 _______ _。
(3) 科研人员对该海域中海胆和帽贝影响海藻覆盖率进行了相关 研究,结果如图 5 ,据图分析,在该海域生态系统中,帽贝和海胆 的种间关系是 ______,该海域的海獭遭受破坏性捕杀一段时间后, 帽贝的数量逐渐下降,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海洋生态系统在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后,经过一段时间可以
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 ____________能力。 29. (9 分) 随着我国畜禽产业迅猛发展,废弃羽毛亟需进行有效开发利用。
(1) 羽毛中含有丰富的角蛋白,不易被化学试剂分解,但自然界中少有羽毛长时间积聚,这一现象提示 在 的环境中易找到羽毛分解菌。
(2) 为筛选土壤中的羽毛分解菌,研究者进行如下操作:
①取土样→配置浓度梯度土壤溶液→涂布于基础培养基表面,培养一段时间后,挑取单菌落接种于 的液体培养基中振荡培养。此过程使用的培养基用 法灭菌,羽毛煮沸消毒并烘干。
②以 为对照,观察羽毛降解情况并检测角蛋白酶的酶活,结果如表。
菌株 A B C D 对照
羽毛降解情况
酶活相对值 3 10 8 2 0
据表判断,适合后续研究的菌株及依据 。
(3) 为优化角蛋白酶的生产条件,研究者利用响应面法进行了多变量分析。首先选择起始 pH 、温度、培 养基中羽毛含量三个变量分别进行实验。
依据相关软件推荐的不同变量组合实施多变量实验,并根据实验结果 绘制了每两种变量组合对角蛋白酶活影响的三维图,部分结果如图。 图中投影的等高线反映了不同条件下角蛋白酶活的变化。 由图可知: 等高线中最小图形的中心点代表 时的温度和羽 毛含量;等高线酶活随温度和羽毛含量增加的变化趋势 ( “相 同”或“不同”) 。等高线若为圆形,提示两个变量间交互作用弱,
据图判断,温度与羽毛含量间 。根据测定结果建立模型, 计算出最优组合,并进行验证,测得角蛋白酶活比优化前提高了数倍。
第 8页,共 8页厦门外国语学校石狮分校2023学年春期中考试高二年级生物学科参考答案
1-24:CCDCC DDBCC ABBCA BCDBD BACC
25.(1)起始条件不同、演替速度不同、经历阶段不同等
(2)物种组成 随机取样
(3)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4)①光照 可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②动物依赖植物提供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竞争
26.(1)无机盐 光照 氧气
(2)5n×105
(3)乙 蓝藻夜晚呼吸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水结合产生碳酸使pH下降
(4)上一营养级 天敌
(5)适时捕捞银鱼;种植吸收N、P的其他植物
27.(1)分解者 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2) 增多并逐渐达到相对稳定 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大部分都损失了,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较少
(3)正反馈
28.(1)海带→海胆→海獭
(2)存在海獭的生态系统鱼类多样性高于缺少海獭的生态系统 由于存在海带→海胆→海獭这条食物链,当海獭数量减少时,海胆数量增加,使海带的数量 减少,直接或间接为鱼类提供的食物减少,最终导致鱼类生物多样性降低
(3)竞争 大量捕杀海獭后海胆大量繁殖,导致海藻数量减少,帽贝因缺少食物数量下降
(4)自我调节
29.(1)富含羽毛
(2)①高压蒸汽灭菌 ②空白培养基
(3)角蛋白酶活最高 相同 交互作用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