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精诚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精诚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4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27 07:23:31

文档简介

高二年级语文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 8页,满分 150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学校、班级、姓名和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写在指定位置;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材料一:
在唐人心目中,江南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区。作为独特的文化区域,“江南”是“佳丽地”,
是“好山水”,江南的山水、特有的物产植被以及经济地位是形成其特有文化品格的重要因素,也
是唐人心目中这个文化区域所独有的元素。美学研究者刘士林先生认为“诗情”与“审美”是江南
文化的本质特征。而笔者认为,“文化江南”应当由山、水、诗、书四个维度构成。这里的“诗”
是指广义的文学,“书”则是指书以及与之有关的撰写、制作、流通、存藏等技术,产业与运作制
度。
因此,可以说,“文化江南”的形成过程,就是江南山水不断对象化、审美化、人文化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诗”与“书”是山水审美化、人文化的重要推动力;与此同时,作为审美对象与自
然禀赋的山水,也为江南文学的发展与书籍产业的勃兴提供了滋养与资源。山水与诗书互相形塑,
造就了风格独特的“文化江南”。作为客体的自然山水与作为主体创造物的文学、书籍互相成就,
互相促进,而作为主体的诗人的实践活动即是这种互相交融的原动力。“文化江南”的形成过程是
作为主体的诗人发现并创造江南的山、水、诗、书的过程,也是江南山、水、诗、书滋养、形塑“人”
的过程。
晋室南渡之后,陶渊明在九江发现了田园山水,谢灵运、孙绰则在浙东发现了山水的价值。诗
人将山水客体化为认识的对象,发现了山水的价值,而山水融入了主体,成为诗人生命的一部分。
宋代词人辛弃疾在信州所写“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则更是将山水主体化,让人
处于客体的位置,人成了山水的对象。
对于江南山水与诗(文学)的关系,刘勰《文心雕龙》提出文学“得江山之助”的命题。中古
以降的诗人文士对此多有阐发,认为江南山水不仅提供了文学创作的素材,也形成了文人独有的风
格特征。浙江省近年也提出“以诗(诗词曲赋)串文”“以路(水系古道)串带”,分别绘就浙东唐诗
之路、大运河诗路、钱塘江诗路、瓯江山水诗路“四条诗路”,正是走在历史的延长线上。
(摘编自冯国栋《江南的山水与诗书》)
材料二:
山水体现了道的特性,由山水可观天道。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
所恶,故几于道。”水能滋养万物,不会因为相争和冲突而破坏自然的和谐有序。水处于卑微的位
高二语文学 科 试题第 1 页 (共 8 页)
置,却彰显了上善、至德和圣人的无为而治,水之“道”有益于心性涵养和政治治理。水为天下至
柔至弱之物,却能击穿石头等坚硬之物,以弱胜强,以柔克刚。南朝宋画家宗炳表示,“山水以形
媚道,而仁者乐”。山水以其形质之美更直接鲜明地呈现“道”,使仁者在静观山水之中因悟道而
喜悦。这也印证了孔子所说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按照朱熹的解释,“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
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事理像水一样变动不
居,义理像山那样永恒不变。山水形成一种互补,将变化与恒常融为一体。通过在山水间游走、居
住、体悟、静观,人们可参透天地之道、治世之道,成为智者或仁者,抑或兼容两者。
“山以之高,渊以之深”,山水的自然本性充分体现了“道”和“至德”。水大不可极,深不
可测,润泽万物,入于无间;而高山仰止,为万民所瞻。山水最能彰显道的本性,是人悟道的直观
对象。中国的山水文明展现了“配对”的思维方式,而非西方式的组合逻辑。“山水”融合了静止
与流动、恒常与变化、透明与晦暗、密实和稀疏、整体与部分、阴阳、虚实、高低等两极的概念。
人在山水里通过“回到源头”可取得新的兴发,汲取新的能量和源头上孕育般的活力,从而解除身
心的对立,回到最好状态
山水赋德、山水比德、山水兴德也是中国山水文明的特质。《诗经》中有大量描述山水的意象
来传达道德教诲,山水赋德是通过展示山水的原貌来喻指人的德性。山水比德也是常见的传统用法,
如《诗经·鲁颂·泮水》反复提到“思乐泮水”,在泮水中采菜,在泮水边上饮酒,表达对德政的
歌颂。诗中还进一步由山水兴德,引申出君王要通过修明德性而兴邦安民。《诗经·小雅·南山有
台》也以山比德,用南山北山各种草本植物起兴,赞颂具备诸种德性的贤人君子,称其“德音不已”。
《诗经》的首篇《关雎》更是借助河流水鸟植物的比兴,歌咏“后妃之德”,“风天下而正夫妇”,
使淑女配君子,而进贤思才。君子从起先的“寤寐求之”“辗转反侧”逐渐转变为以琴瑟钟鼓之礼
相迎,心性从自然的情爱冲动转向礼仪贤德,使性情和德性获得涵养。山水天地间美好的景、物、
人和生生不息的劳作,可激发人不断完善自身,走向道德人生。
(摘编自林志猛《中国山水文明与精神的超越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唐代人将江南视作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区,是因为江南的山水、特有的物产植被以及经济地位
使江南形成了其特有的文化品格。
B.“文化江南”的形成,得益于江南山水与江南诗书互相形塑,前者为后者提供滋养与资源,后
者不断推动前者审美化、人文化。
C.山水具有形质之美,两者可以形成一种互补,将永恒不变的义理与变动不居的事理融为一体,
能够直接而鲜明地呈现“道”。
D.不同于西方文明的组合逻辑,中国山水文明的最大特色是两极“配对”,以此彰显道的本性,
让人从直观的山水中悟得“道”。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刘士林先生认为江南文化的本质特征是“诗情”与“审美”,而材料一作者则认为文化江南的
本质特征是山、水、诗、书。
B.材料一列举陶渊明、谢灵运、孙绰、辛弃疾的例子,有力地说明了在“文化江南”的形成过程
中,江南山水与诗人是互相形塑的。
C.水虽处卑微却能滋养万物,不会因为相争和冲突而破坏自然的和谐有序,所以老子说:“上善
若水。”可见,水中有天道。
D.材料二列举并分析了《诗经》中《泮水》《南山有台》等三首诗,说明中国山水文明自古就有
高二语文学 科 试题第 2 页 (共 8 页)
山水比德、山水兴德的特质。
3.下列诗句或词句,最能体现“文化江南”特有维度的一项是( )(3分)
A.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唐 白居易《长相思·汴水流》)
B.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宋 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C.万卷图书千户贵,十洲烟景四时和。花心露洗猩猩血,水面风披瑟瑟罗。(唐 殷文圭《题吴中
陆龟蒙山斋》)
D.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明 杨慎《临
江仙》)
4.两则材料同以山水为论述对象,但论述目的并不相同,试简要说明。(4分)
5.“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请.以.上.述.两.则.材.料.为.依.据.,
分析说明这一理念的内涵。(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题。
冬 酿
苏沧桑
这是山里村的时间,戊戌年冬至凌晨五点。
东海上的玉环岛,和往日一样,太阳如约翻过黑夜的墙,跃上墙头般的海平面。
日出之前,一.个.精.灵.悄然潜入了山里村的每一个缝隙。它比光潜得更深,走得更远,光无法渗
透的每个皱褶,它逐一渗透。村庄被岁月啃噬的每道伤疤,它逐一抵达。
一个灰扑扑的酿酒坊窝在庙垟塘山坳一棵巨大的香樟树下,无孔不入的精灵——糯米饭蒸腾的
香气正源源不断地从酿酒坊里涌出来。
山崖下传来隐约的涛声,酿酒坊里响起两个男人的声音。
老师头伊海伯说,要雪白的糯米,一粒坏米都不要。
总管灵江叔说,对,雪白的糯米,宁可贵点。
糯米从泉水里捞出来的样子,像冬日屋檐上的青苔被春雨唤醒。倒进木蒸桶时的样子,则像江
南临近年关的一场小雪,薄薄的,瘦瘦的,亚光的。
半小时后,糯米饭从木蒸桶里倒出来时的样子,变成了江南的另一场雪,洁白,松软,一层叠
着一层,像雪花瓣一片挨着一片,每一个镂空处,都住着一朵晶莹的晨曦。
糯米饭的暖香,来自谷穗,谷穗来自土地和阳光,它是光的孩子。初升的太阳向山里村撒下一
缕缕晨曦的刹那,它.与.母.体.重.逢.。
炊饭,拉开了山里村冬酿的序幕。
做酒人伊海伯、灵江叔在木蒸桶底部摊上一块白纱布,倒入浸好的糯米,盖上竹斗笠。
锅炉蒸气从木蒸桶下汹涌而上,将糯米“炊”熟,黏度恰到好处。
七个海岛汉子的身影穿梭在蒸腾的热气中。蒸气升到屋顶,凝结,雨一样滴落到他们头发上,
悬停在眉睫上,顺着脸上的沟沟壑壑往下淌。像蒸气雨一样淌下来的,是七个男人的汗水。
这是山里村的时间,戊戌年冬至上午十点。
米是骨头,水是血液,曲是魂魄,醪是酒的胎儿。
高二语文学 科 试题第 3 页 (共 8 页)
六十九岁的伊海伯困得厉害,窝在大樟树下暖暖的阳光里打了个盹。半夜,他要一次次爬起来
听酒,听曲的轻歌曼舞,听曲的浅吟低唱,听.曲.的.作.威.作.福.。
月亮挂在大樟树上,几乎每晚都会看见小屋通往酿酒坊的斜坡上,摇摇晃晃走来它熟悉的酿酒
坊唯一的守夜人。他敞着棉大衣,趿拉着棉拖鞋,红彤彤的脸,睡眼惺忪,两百步的路,他的鼻子
一直使劲吸溜着。
他吸溜着所经之处的每一丝香气。从小屋到酿酒坊一百多米的斜坡上,他依次闻到了冬菊花的
香,大樟树干燥的树皮香,冰冷,清冽,孤独,和春天开花时浓郁的樟树花香截然不同,和白天酿
酒坊蒸腾的糯米饭香气也截然不同,他都喜欢。走近酿酒坊,则有一股熟悉的香气,迈进门的一瞬,
他的耳朵雷达般炸开。
他蹲下身子,将耳朵贴紧发酵缸,一个缸一个缸地听,捕捉着每一个细微的声音——醪液发酵
声,是那种很细很急的“节节”声——像初春小雨打在文旦树叶上,像雪正在太阳下迅速融化,又
像从笼子里逃出来的青蟹在灶台下吐沫。
醪是娘肚子里还不会说话的胎儿,嘤嘤嘤嘤哭着笑着,告诉它自己饿了,困了。
胎儿说,缸料厚了,温度高了,难受!
他就赶紧打开稻草盖子,耙几下,把气排出去。一共二十几个缸,耙个把钟头,等胎儿们安静
了,他就回小屋睡一会儿。然后,又准时一两点起来一次,两三点起来一次,哄它们睡。有时候,
胎儿们“补吃多了”,闹得太猛,“发高烧”,直接泛出酒缸,水舀都来不及舀,他就得每一个钟
头都爬起来,一夜四五遍,等酒缸里胎儿们老实了,他才安下心,天也亮了。
发酵期间的搅拌冷却,俗称“开耙”,是整个酿酒工艺中的关键,调节发酵醪的温度,补充新
鲜空气,以利于酵母生长繁殖。人们尊称开耙师傅为“头脑”,即酿酒的首要人物,要断米质、制
酒药、做麦曲、淋饭(用水冷却糯米饭)、开耙、压榨、过滤等等,一听、二嗅、三尝、四摸,负
责一切酿酒技术的把关。没有一位开耙头脑能保证其一生中所酿的每一坛酒都是好酒,伊海伯却几
乎从未闪失。
伊海伯是玉环岛第八代做酒人,少年时继承了一手酿黄酒手艺,也继承了好酒量,十四岁时一
天吃过十二斤黄酒,现在还是一天五斤黄酒,当水喝,白酒一天可以吃一斤多,没酒吃不行。从醒
来到睡下,到半夜起床,他都要喝酒,一天吃十几次。喝多了趴桌子上睡,醒来又喝,但从不糊涂。
他喝什么酒都觉得不好喝,就喝自己做的酒。
有一次他去宜兴,酒馆里的黄酒卖 35元一瓶,他品来品去,觉得酒瓶是好看的,但才七两半,
舌头都没打湿,农民们哪里吃得起?回来就拉着哥们说,我们自己做酒。
白酒辣,红酒酸,他都不喝,只喝自己酿的黄酒。心里,对遥远的仿佛另一个世界的白酒红酒
酿造人充满敬意,惺惺相惜。他听说,外国人把谷物酿的酒蒸馏,叫威士忌,把葡萄酒蒸馏出的叫
白兰地。赤霞珠是萄酒王国中的国王,拉菲则是王后。拉菲庄园中的种植葡萄基本不用化肥,两三
棵葡萄树才能生产一瓶 750ml的酒。拉菲酒的个性温婉内敛,花香果香醇厚柔顺,和他做的黄酒很
像。于是,他觉得,在全世界,他都是有知音的。他暗暗跟他们较着劲,不能“倒牌子”。
“我一世人贪酒,这辈子,老酒和饭一起戒了。”
酒,是他的最爱。
6.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品开篇写日出之前“一个精灵”在山里村每一个缝隙悄然潜行的情景,营造了一种神秘感,
深深吸引读者。
B.“它与母体重逢”中的“它”指谷穗,“母体”喻指土地,这一句形象地写出了谷穗与土地密
高二语文学 科 试题第 4 页 (共 8 页)
不可分的关系。
C.“听曲的作威作福”中“作威作福”是贬词褒用,形象地突出了“曲”的发酵威力,烘托出伊
海伯的愉悦心理。
D.玉环岛山里村冬酿的基本流程是:浸米,炊饭,淋饭,加麦曲,发酵,开耙,压榨、过滤,其
中开耙是关键工艺。
7.下列对作品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二段运用象征手法,以海上日出“翻过黑夜的墙,跃上墙头般的海平面”象征山里村的冬酿
技艺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埋没后,重又惊现于世。
B.写糯米倒进木蒸桶和糯米饭从木蒸桶里倒出时的样子,作者用两场不同的江南雪作比喻,生动
形象地写出了糯米与糯米饭的不同形状与色泽。
C.“像初春小雨打在文旦树叶上……”三句运用排比和比喻的手法,将醪液发酵声写得细腻生动
又逼真,也突出了伊海伯的耳朵如雷达般灵敏。
D.作品以时间为主线,描述了戊戌年冬至凌晨五点至十点山里村冬酿的情形,又穿插了这一时间
段之外的多个情形,使全文形成了虚实交融之势。
8.本文刻画了冬酿非遗传人伊海伯的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形象。(6分)
9.本文是苏沧桑诗意散文的代表作,请结合本文,从.语.言.角.度.分析作者是如何营造浓郁诗意的。(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 10~14题。
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又娶于陈,曰厉妫。

生孝伯,蚤死。其娣.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公子州吁,嬖 人之子也,有宠而好兵,公弗禁,

庄姜恶之。石碏 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佚,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
禄过也。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纵之为祸。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
弗听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桓公立乃老。
四年春,卫州吁弑.桓公而立。
宋殇公之即位也,公子冯出奔郑,郑人欲纳之。及卫州吁立,将修先君之怨于郑,而求宠于诸
侯以和其民,使告于宋曰:“君若伐郑以除君害,君为主,敝.邑.以赋,与陈、蔡从,则卫国之愿也。”
宋人许之。故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围其东门,五日而还。
③ ④
公 问于众仲 曰:“卫州吁其成乎?”对曰:“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以乱,犹治丝而棼

之也。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夫兵犹火也,弗戢 ,将
自焚也。夫州吁弑其君而虐用其民,不务令德,必不免矣。”

秋,诸侯复伐郑。宋公使来乞师,公辞之。羽父 请以师会之,公弗许,固请而行。诸侯之师败
郑徒兵,取其禾而还。

州吁未能和其民,厚 问定君于石子。石子曰:“王觐为可。”曰:“何以得觐?”曰:“陈桓
公方有宠于王,陈、卫方睦,若朝陈使请,必可得也。”厚从州吁如陈。石碏使告于陈曰:“卫国
褊小,老夫耄矣,无能为也。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陈人执之而请莅于卫。九月,卫
人使右宰丑莅杀州吁于濮,石碏使其宰獳羊肩莅杀石厚于陈。
君子曰:“石碏,纯臣也!”
高二语文学 科 试题第 5 页 (共 8 页)
(节选自《左传·石碏谏宠州吁》)
【注】①嬖(bì):受宠。②石碏(què):卫国大夫,人称“石子”。③公:指鲁隐公。④众仲:鲁国大夫。⑤戢
(jí):收敛,停止。⑥羽父:鲁国公子翠。⑦厚:指石碏的儿子石厚。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弗听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桓公立乃老
B.弗听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桓公/立乃老
C.弗听/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桓公立/乃老
D.弗听/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桓公立/乃老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其娣戴妫生桓公”中的“娣”,意思是妹妹,古时诸侯娶妻,妹妹可随姊同嫁一个夫君。
B.“而速之”中的“速”意思是招致,与“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中的“速”意思不同。
C.“弑桓公而立”中的“弑”意为杀死,古代专用于称呼臣杀死君主或子杀死父母的行为。
D.“敝邑以赋”一句中,“敝邑”是古代的谦称之辞,用于向别国之人称呼自己的国家。
1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卫庄公宠溺、纵容自己宠妾的儿子卫州吁,这为后来卫州吁弑君主篡位、祸乱卫国直至最终
在他国被杀死埋下了祸根。
B.卫州吁即位后,怂恿宋殇公,又联合陈、蔡两国对一向与卫国无怨无仇的郑国发动了战争,
足见其“好兵”的本性。
C.众仲认为卫州吁依仗武力又安心于做残忍之事,一定会众叛亲离;又预言卫州吁对外发动战
争,其结果必然是自取灭亡。
D.石碏将卫州吁和石厚诱骗去了陈国后,派出使者到陈国,请求陈国立即设法抓住他们,最终
一举铲除了这一对暴君佞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纵之为祸。(4分)
(2)夫州吁弑其君而虐用其民,不务令德,必不免矣。(4分)
14.纵观全文,石碏做了哪三件事而获得了“纯臣”的美称?(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 15~16题。
山坡羊 道情
(元)宋方壶
青山相待,白云相爱,梦不到紫罗袍共黄金带。一茅斋,野花开。管甚谁家兴废谁成败,陋巷
箪瓢亦乐哉。贫,气不改;达,志不改。
15.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青山”两句运用了拟人手法,“相”并非互相之意,而是指诗人“我”,这两句写出了青山
白云对诗人的多情。
B.“紫罗袍”“黄金带”运用借代手法,意指高官厚禄;“梦不到”三字则流露了诗人无缘仕途
迁升的叹惋。
C.“管甚”一句一语双关,明写诗人如今不问世事、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其实暗寓着他才志不
得施展的悲愤。
D.“陋巷箪瓢亦乐哉”一句化用典故,诗人以孔子高徒颜回自况,进一步表明了诗人安贫乐道的
人生选择。
高二语文学 科 试题第 6 页 (共 8 页)
16.这首元曲的题目是“道情”,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人主要“道”了哪些“情”。(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在《陈情表》中李密以“ , ”一句,对晋武帝若能满足其尽孝
“微志”以让祖母能终享晚年,表达了生死相报的感激之情。
(2)同是描“木”绘“江”,比之以杜甫笔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慨,黄庭
坚《登快阁》中的“ , ”则多了一份旷达与闲适。
(3)杜鹃鸟又名子规,传说是古蜀王杜宇死后灵魂所化,其意象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的常咏之物,
关于它的诗词名句数不胜数,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 18~20题。
对于受众而言,当前微短剧、微综艺、微纪录片等“微”体量的影视作品更加贴合网络时代碎
片化的传播特点。通过移动终端、竖屏模式,这种微表达让更多观众 。一方面,相较于动辄
1 小时以上的长视频,几分钟至十几分钟时长的微影像更容易在节奏快、压力大的现代生活中填充
受众 的缝隙。另一方面,受时长所限,微体量的影视内容起承转合紧凑、故事背景简明,更
符合当前用户的观看偏好。
当前,微体量影视尚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问题。从选题上看,
部分作品为了博取观众眼球,出现拜金、猎奇、庸俗、暴力等负面内容,难以对观众形成正向的价
值引领。微表达适应了碎片化的需求,但碎片化与思想深度之间如何才能达到平衡,这一问题亟待
解决。从制作上看,成本门槛较低、制作周期较短,让粗制滥造有机可乘,以致内容空洞、缺乏逻
辑、原创匮乏等问题 。
打铁必须自身硬,在创新路径与模式外壳的同时,微体量影视创作需要打磨更有品质的内容和打
造更接地气的内核,而营造出“小而精”的观看体验也是它不可或缺的追求。一方面,微体量影视
作品应面向现实,摆脱单纯猎奇的 ,向精品化、实用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微体量影视作
品需承载正面导向与价值引领,探索小体量如何讲述大主题的有效路径。用短篇幅弘扬宏大主题,
诠释主流价值,力求体量虽浓缩,匠心却不打折扣,中国故事讲出温度,讲出力量。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感同身受 步履匆匆 屡见不鲜 剑走偏锋
B.感同身受 步履维艰 屡试不爽 好高骛远
C.身临其境 步履维艰 屡试不爽 剑走偏锋
D.身临其境 步履匆匆 屡见不鲜 好高骛远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用短篇幅诠释宏大主题,弘扬主流价值,力求虽体量浓缩,却匠心不打折扣,将中国故事讲出
温度,讲出力量。
B.用短篇幅弘扬宏大主题,诠释主流价值,力求体量虽浓缩,匠心却不打折扣,中国故事能讲出
温度,讲出力量。
C.用短篇幅诠释宏大主题,弘扬主流价值,力求虽体量浓缩,匠心却不打折扣,将中国故事讲出
温度,讲出力量。
高二语文学 科 试题第 7 页 (共 8 页)
D.用短篇幅诠释宏大主题,弘扬主流价值,力求体量虽浓缩,却匠心不打折扣,将中国故事讲出
温度,讲出力量。
20.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改变成一个由四个短句构成的排比句。可以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
变原意。(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 II(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题。
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 ▲ );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
他……阿尔志跋绥夫曾借其小说,质问过梦想将来的黄金世界的理想家,因为要造那世界,先唤起
许多人们来受苦。他说,“你们将黄金世界预约给他们的子孙了,可是有什么给他们自己呢?”有
是有的,就是将来的希望。但代价也太大了,为了这希望,要使人练敏了感觉来更深切地感到自己
的苦痛,叫起灵魂来目睹他自己的腐烂的尸骸。惟有说诳和做梦,这些时候便见得伟大。所以我想,
假使寻不出路,我们所要的就是梦;但不要将来的梦, ① 。
……只是这牺牲的适意是属于自己的,与志士们之所谓为社会者无涉。群众——尤其是中国的
——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 ② 。……
对于这样的群众没有法,只好使他们无戏可看倒是疗救,正无需乎震骇一时的牺牲,不如深沉的韧
性的战斗。
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 ③ ,也未
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我想这鞭子总要来,
好坏是别一问题,然而总要打到的。(节选自鲁迅《娜拉走后怎样》)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做梦的人是幸福的
B.梦醒的人是痛苦的
C.所以非必不得已不要做梦
D.每个人都所做的梦大不相同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6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著名书画家丰子恺说,使人生从豪壮沦为沉默、圆滑世故的微妙要素,莫如“渐”:在不知不
觉之中,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冷漠自私的成人;血气旺盛、锐意进取的成人“渐渐”变成
顽固的老头子……因为其变更是一日一时一分一秒地“渐进”,犹如从斜度极缓的长远的山坡上走
下来,使人不察其递降的痕迹,而似乎觉得恒久不变,这一过程中又时时处处有所谓的人生的欢乐,
于是人生就被确定,现实而满足地进行下去了。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
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字。
高二语文学 科 试题第 8 页 (共 8 页)高二年级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D【解析】两极“配对”是中国山水文明的思维方式,非中国山水文明的最大特色。据材
料二,中国山水文明的特色有二:一是山水显道,二是山水赋德、山水比德、山水兴德。
2.A【解析】A,“而材料一作者则认为江南文化的本质特征是山、水、诗、书”说法错误。
据材料一第一段,“山、水、诗、书”是“文化江南”的四个构成维度,非江南文化的本质
特征。注意:“江南文化”与“文化江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3.C【解析】注意抓住“文化江南”的“山、水、诗、书”四个维度来分析并筛选。ABD 三
项均缺少了“书”这一必备的维度。
4.①材料一目的是说明江南山水与诗书的关系(1 分,意到即可),突出江南山水对“文化
江南”形成的重要性(1分,意到即可);②材料二目的是说明自然山水与人之“道”和“德”
的内在关联(1分,意到即可),进而说明中国山水文明对于中国人精神的超越性(1 分,意
到即可)。
【解析】此题在关注文本的同时,还需要关注两则材料出处的文章标题,抓住了标题即
抓住了核心。
5.①绿水青山可为文学创作直至人的发展提供滋养与资源;
②绿水青山可与人互相形塑,互相成就,互相促进;
③绿水青山可让人参透天地之道、治世之道,成为智者或仁者,智仁并具者;
④绿水青山可让人汲取新能量新活力,从而解除身心的对立,回到最好状态;
⑤绿水青山可激发人不断完善自身,走向道德人生。
(写出任意四点,意到即可,每点 1分,共 4分)
6.B【解析】“‘母体’喻指土地,这一句形象地写出了谷穗与土地密不可分的关系”一说理
解错误,应为:“母体”喻指阳光,这一句形象地写出了谷穗与阳光密不可分的关系。
7.A【解析】第二段没有运用象征手法,此段写海上日出目的是设置背景,渲染气氛,引出
下文的冬酿情景。
8.①敬业严谨,一丝不苟,由他坚持“一粒坏米都不要”可知;
②热爱酿酒,吃苦耐劳,由他早起“炊饭”,半夜要一次次爬起来听酒、开耙可知;
③技术全面,手艺精湛,由他善于听酒、开耙,酿酒几乎从未闪失可知;
④酷爱喝酒,酒量奇好,由他“一天五斤黄酒”“一天吃十几次”可知;
⑤有志向,信自己,不服输,由他“自己做酒”,暗暗跟世界名酒酿造人较劲,不能“倒
牌子”可知。
(意到任意 3 点即可,每点 2分,共 6分)
9.①大量运用叠词,使语言富有诗一样的音乐美,如“薄薄”“瘦瘦”“暖暖”;
②善于运用整句(排比句、对偶句),流泻出诗一样的韵律,如“光无法渗透的每个皱褶”
四句;
③善于将语言进行新奇而巧妙的组合,呈现出语言别样的诗味,如“岁月啃噬的每道伤疤”
“一朵晶莹的晨曦”;
④语言饱含情感,如诗一样抒情,如“米是骨头,水是血液,曲是魂魄,醪是酒的胎儿”;
⑤用语或含蓄委婉(如“亚光的”),或形象生动(如“黑夜的墙”),或雅致凝练(如“轻歌
曼舞”“浅吟低唱”),呈现出多样的诗味。
(意到任意 3 点即可,每点 2分,共 6分)
10.D
高二语文学科 参考答案第 1 页 (共 4 页)
11.B【解析】两个“速”意思相同,都是“招致”的意思。
12.B【解析】“一向与卫国无怨无仇”曲解文意,原文有“将修先君之怨于郑”一句,说明
卫国与郑国以前是有仇怨的。
13.(1)(如果)打算立州吁为太子,就把这事定下来;如果还没有定下来,纵容他就会酿
成灾祸。(将——将要,打算;犹——还;纵——纵容,放纵;为——酿成,产生,每点意
对得 1分,共 4分)
(2)卫州吁杀了他的国君,又残暴地使用百姓,不去追求美德,就一定不能免于祸患了。
(弑——杀死;虐——残暴;务——追求,致力于;令——美好的,每点意对得 1分,共 4
分)
14.①直言劝谏卫庄公不要宠溺儿子卫州吁;②设计除掉了祸国殃民的暴君卫州吁;③大义
灭亲,杀了自己的助纣为虐的儿子石厚。
(1 点 1 分,意到即可,共 3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卫庄公娶到了齐国太子得臣的妹妹,名叫庄姜,庄姜貌美却生不出孩子,卫国人的《硕
人》一诗就是为她而写的。庄公又从陈国娶了一个女子,叫厉妫,生了儿子孝伯,孝伯早死。
跟她陪嫁来的妹妹戴妫生下了卫桓公,庄姜把卫桓公当作自己的儿子。公子卫州吁是卫庄公
宠妾的儿子,受到卫庄公宠爱并且喜欢打仗,庄公也不禁止他,庄姜讨厌他。大夫石碏劝庄
公说:“臣听说喜爱儿子,要拿道理、规矩教导他,不要让他被邪恶吸引。骄横、奢侈、淫
荡、享乐,都是从邪恶中来的。这四个方面的产生,都是因为宠爱和赏赐过了头。如果打算
要立州吁为太子,就把这事定下来;如果还没有定下来,纵容他就会酿成灾祸。统治人的人
要务必除去祸患,如果是招致灾祸,这恐怕不行吧?”卫庄公不听石碏的劝谏。石碏的儿子
石厚与州吁交往,石碏禁止他,不听。卫桓公被立为国君后,石碏就告老还乡了。
鲁隐公四年的春天,卫州吁杀了卫桓公,然后自立为国君。
当宋殇公即位的时候,宋公子冯出逃到了郑国。郑国人想接纳他。等到卫州吁立为国君,
打算向郑国报复前代国君结下的怨恨,以此来向诸侯讨好并且使卫国百姓和睦安定,他派人
到宋国告诉说:“如果君王想进攻郑国来除去君王的祸害,那么就以君王为主,敝国带着财
物,跟陈、蔡两国一起跟随君王,这就是卫国的愿望。”宋国答应了。所以宋殇公、陈桓公、
蔡国人、卫国人一起攻打郑国,包围了郑国都城的东门,五天以后才撤回。
鲁隐公向众仲询问说:“卫州吁能成功吗?”众仲回答说:“我只听说用德行来使百姓和
睦安定,没有听说用祸乱(来使百姓和睦安定)的。用祸乱,如同理出线头,反而使线更乱。
州吁这个人,依仗武力又安心于做残忍的事。依仗武力就没有民众,安于残忍就没有亲人。
众人背叛,亲人远离,就难以成功了。战争,就像火一样,不去制止,将会烧毁自己。卫州
吁杀了他的国君,又暴虐地使用百姓,不去追求美德,就一定不能免于祸患了。”
到了秋天,诸侯再次攻打郑国。宋殇公派人前来请求出兵,隐公婉言谢绝了。羽父请
率军队会合诸侯,隐公不答应。羽父坚决请求后才前往。诸侯的军队打败了郑国的步兵,割
取了郑国的谷子便各自回国了。
卫州吁未能安定卫国的民心,石厚便向石碏请教稳定君位的方法。石碏说:“觐见周王
是可行的。”石厚问:“凭什么才能觐见周王呢?”石碏答道:“陈桓公现在正受周王宠信,
陈国和卫国的关系下和睦,如果去朝见陈桓公,让他向周天子请求,就一定能办到。”石厚
跟随卫州吁来到陈国。石碏派人告诉陈国说:“卫国地方狭小,老夫已经年迈了,没有什么
作为了。这两个人正是杀害我们国君的凶手,冒昧地请求立即设法处置他们。”陈国人将卫
州吁和石厚抓住,然后到卫国请人来陈国处置这俩人。这年九月,卫国派遣右宰丑到陈国在
濮地杀了州吁。石碏又派自己的家臣獳羊肩来到陈国杀了石厚。
君子说;“石碏,真是一位纯粹正直的臣子啊!”
15.B【解析】“梦不到”以下理解错误,“梦不到”意思是“不去梦”,并非表达无缘仕途迁
升的叹惋,而是表达诗人对官场和功名富贵的决绝态度。
高二语文学科 参考答案第 2 页 (共 4 页)
16.①“青山相待”两句道出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②“梦不到”一句道出了诗人对官场的厌恶鄙弃之情;
③“一茅斋”两句道出了诗人隐居田园之乐;
④“管甚”两句道出了诗人超然世外、安贫乐道之情;
⑤“贫”以下四句表达了诗人无论贫达,志气永不改之情。
(意到任意三点即可,每点 2 分,共 6 分)
17.(1)臣生当陨首 死当结草 (2)落木千山天远大 澄江一道月分明
(3)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 或 又闻子规啼夜月 愁空山 或 庄生晓梦
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本小题答案不限于以上3组,只要是带“杜鹃”或“子规”
的古诗词名句皆可给分) (每小题 2 分,每空 1 分,共 6 分)
18.A【解析】感同身受:原指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受到对方的恩惠一样(多用来代替别人表
示谢意),现多指虽未亲身经历,但感受就如同亲身经历过一样。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
地方。形容艺术表达逼真,感人至深。第一处横线需强调微表达给受众的感觉,不是强调逼
真,故选“感同身受”。步履匆匆:形容有着急的事以至走路很快。步履维艰:①行走十分
困难,行动不方便;②比喻创业经营艰辛。根据第二处横线前后的语境,应选“步履匆匆”。
屡见不鲜:多次见到,已经不新奇了。屡试不爽:经过很多次试验都没有差错。注意第三处
横线前的“问题”二字,“问题”只可说“屡见不鲜”,不可说“屡试不爽”。剑走偏锋:比
喻不走常规,找一些新的、不同以往的办法来解决问题,以求出奇制胜。语意可褒可贬,句
中倾向于贬义。好高骛远:喜欢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注意第四处横线前的“单
纯猎奇”四个字的意思和逻辑暗示,“单纯猎奇”并不意味着“目标高远”,故应选“剑走偏
锋”。
19.C【解析】画线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弘扬……主题”搭配不当;二是“体量虽”语序
不当,应为“虽体量”;三是“中国故事”前缺少必要的介词“将”或“把”。综上,B 项修
改最为恰当。
20.微体量影视创作需要创新路径与模式外壳,需要打磨更有品质的内容,需要打造更接地
气的内核,需要营造出“小而精”的观看体验。(符合排比格式 1 分,每句内容正确 1 分,
共 5 分)
21.A【解析】注意下文“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这一句在语意和逻辑上的暗示。“最要
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意味着他正沉浸在梦中幸福之中。B“梦醒的人是痛苦的”语意与前
文重复;C“所以非必不得已不要做梦”逻辑上能承前一句,却无法关联下一句,D“每个人
都所做的梦大不相同”,强调梦的不同,语意和逻辑上无法贯通上下句。
22.①只要目前的梦
②他们就看了滑稽剧
③即使有了血 (每句 2分,意到即可,共 6 分)
23.【材料解读】丰子恺的名言,其实讲的是在人生历程中理想、信仰与现实渐渐背离的问题。
他指出绝大多数的人生最终由豪壮沦为沉默、圆滑,人生变得现实而满足,其微妙之处在于“渐”
——不知不觉的“渐渐”变化,使人渐渐忘却了曾经激励自己的精神坐标。这启示我们:一
个人有了高远的精神坐标后该怎样坚持?在坚持的过程中如何警觉一时一分一秒的渐变?如
何对待无时不有的生的意趣与价值的诱惑?
【立意参考】
①不忘初心,方得始终;②立我所求,持我所爱;③对人生之渐变,常怀警觉之心;④
拒绝小诱惑,不让现实打败理想;④让信仰/理想之光引领人生的每分每秒;⑤心怀高志,
清醒生活。
【评分细则】
1.基本要求:
①文体必须明确,而且无论何种文体,“感悟与思考”必须要有,且占一定篇幅;
高二语文学科 参考答案第 3 页 (共 4 页)
②论述不可脱离上述“渐变”这个论题;
③偏题、离题作文要敢于往下给分,优秀作文要敢于给高分甚至满分,尽量避免分数中庸的
现象;
④建议均分控制在 44 分左右。
2.评分标准(可参照 2022 年全国高考新 I 卷作文评分标准)
一类文(55-60)
内容:符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思想健康、感情真挚;
表达:符合文体要求、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字迹工整;
发展等级的特征要求: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
二类文(54-50)
内容:符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较充实、思想健康、感情真挚;
表达:符合文体要求、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字迹清楚;
发展等级的特征要求:较深刻、较丰富、较有文采、较有创意;
三类文(49-44)
内容:基本符合题意、中心不明确、内容单薄、思想基本健康、感情基本真实;
表达:基本符合文体要求、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畅、字迹基本清楚;
发展等级的特征要求:略显深刻、略显丰富、略有文采、略有创意;
四类文(43-39)
内容:偏离题意、中心不明确、内容不当、思想不健康、感情虚假;
表达:不符合文体要求、结构混乱、语言不通顺,语病多、字迹潦草,难辨;
发展等级的特征要求:个别语句有深意、个别例子较好、个别语句较精彩、个别地方有新意;
五类文(≤38)
内容:偏离或背离题意,内容单薄,重复啰嗦,缺乏深度;
表达:结构不完整,有较多语病和错别字,字迹潦草不清晰;
发展等级的特征要求:无创新,少有文采,缺乏亮点。
3.特殊情况说明
①基础等级评分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符合文体要求,指符合考生
所选文体的要求。
②发展等级评分,依据 4个评分点,不求全面,只需一点突出,即可按等评分,直至满分。
③未拟题目扣 2分。出现错别字,1~2 个不扣分,3 个扣 1分,4个扣 2 分,5 个扣 3分,6
个以上(含 6 个)扣 4 分,重复不计。不足字数者,每少 50 字扣 1 分。
④判抄袭的文章,“基础等级”在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⑤判偏题的,只能评四等,但“发展等级分”一分不给。
⑥不足 800 字的,只能评四等,但“发展等级分”一分不给。
4.其他项评定
(1)扣分项评定
①出现错别字,1 个错别字扣 1 分,重复不计,扣完 5 分为止。
②标点符号出现 3 处以上错误的酌情扣分。
③不足字数者,每少 50 字扣 1 分;无标题扣 2 分。
(2)残篇评定
①400 字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
②400 字以下的文章,20 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③200 字以下的文章,10 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④只写一两句话的,给 2分,不评 0 分。
⑤只写标题的,给 2分,不评 0 分。
高二语文学科 参考答案第 4 页 (共 4 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