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南昌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27 07:24: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南昌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
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12小题,3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本题共3小题,10分)
材料一
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
(摘编自林庚《说“木叶”》
材料二
联想意义也是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喜欢走熟路。熟路诱惑性最大,人们对它的抵抗力最低,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它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所说的“套板反应”。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
(摘编自朱光潜《咬文嚼字》
1.下面对于“暗示性”和“套板反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语言的暗示性是隐含在概念背后的,要理解它需要留心细读,借助想象和联想。
B.表示意象的词语和意象后面的暗示性具有本质上的关联,否则意象的暗示性不会产生。
C.套板效应起源于人们的习惯性联想,人喜欢走熟路,又喜欢从众,语言就不免平滑俗滥,所以作者在遣词造句上要避免使用联想意义。
D.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认为,人们遇见某些事物会立即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并毫不斟酌地加以使用,就是“套板效应”。
2.有人对林庚先生《说“木叶”》里的观点提出商榷。下面的诗句不能证明林庚先生《说“木叶”》的基本观点的一句是( )(3分)
A.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B.关西又落木,心事复如何。(贾岛《原上秋居》)
C.满庭木叶愁风起,透幌纱窗惜月沈。(鱼玄机《冬夜寄温飞卿》)
D.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3.林庚认为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需要“想起”“联想”,而朱光潜认为“联想意义也是最易误用而生流弊”。你怎么理解两位先生的观点?(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本题共2小题,7分)
突然的陌生——语义饱和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长时间盯着一个字看,越看越不认识。小时候抄写课文,重复写某个字很多遍之后,你会惊奇地发现,它们突然变成了“熟悉的陌生人”,你竟然不知道自己写了N遍的东西是什么。这种现象叫做“语义饱和现象”。
为什么会这样呢?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心理学家发现大脑在接受持续相同刺激后会产生神经疲倦。简单来说,就是大脑的同一个地方一直拼命地工作,高强度运转之后疲惫了,出现了短暂的“罢工”,即语义饱和,这属于正常的“神经心理学”现象。再通俗一点说,就是你的大脑神经觉得主人太烦人:干嘛老让我看一个东西?刚才是它,怎么现在还是它?
认知神经科学的观点认为,由于短时间内刺激重复呈现,神经元的持续激活导致了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产生抑制作用,使得发送神经元与接收神经元之间的连通性短暂缺失。这是大脑发出的信号,间接表明神经系统累了。
此外,语义饱和过程和文字识别过程也有一定关系。识别文字,首先是字形信号,即笔画、结构信息等视觉信息刺激神经元产生神经电信号,然后通过视神经投射到后脑勺附近的大脑视觉中枢,再与神经中枢中的文字记忆数据库比对,转化为语意,从而读懂这个字的含义。如果人长时间盯着一个字看,眼睛持续接受这个字的刺激,这个刺激信息重复发送到同一个区域的神经元细胞,也会反复读取记忆数据库中的储备信息。久而久之,这种重复刺激和重复信息读取会诱导这个区域的神经元产生疲劳,再有新的刺激信号,已经疲劳的神经元也不会将该神经电信号与中枢的记忆数据库比对,从而产生信号搜索停滞。这个时候,大脑看到这个字仅能注意到字的局部,而无法从整体上对这个字进行认知。这样我们先是不知道这个字怎么读,进而丢失对这个字的意思的联想能力,最后熟悉的字变得“陌生”了。
专家对此现象进行研究后发现,汉字的结构对语义饱和的难易会有影响。左右结构的合体字更容易发生语义饱和,即我们看左右结构的字更容易不认识,如“衡”“明”等;而独体字则需要较长的时间才会发生语义饱和,如“日”“月”等。
“语义饱和现象”不只发生在认读汉字时,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很普遍。比如,看镜子里的自己,看久了,连自己都觉得镜子里的自己像陌生人。
当然,大家也不用为此困扰,通常这种“神经疲倦”是暂时的,只要停止接受刺激,转移一下注意力,让感官和神经休息,我们疲倦的神经系统就会“满血复活”啦。
(取材于王若雅的同名文章)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脑的同一地方接受持续相同刺激会产生神经疲倦,出现“语义饱和现象”。
B.发送神经元与接收神经元的连通性短暂缺失,是造成神经系统疲劳的重要原因。
C.“语义饱和现象”不只发生在识别汉字时,也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D.只要停止接受刺激,让感官和神经系统得到放松,“语义饱和现象”就会消失。
5.有同学为了快速记忆某些知识,在短时间内用大量重复抄写来加深印象,但效果并不好。请你用文章所介绍的“语义饱和现象”的原理,劝说他今后不要用这种方法学习。(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本题共3小题,10分)
材料一
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节选自鲁迅《祝福》)
材料二
只说林冲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就坐下生些焰火起来。屋后有一堆柴炭,拿几块来,生在地炉里。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二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节选自施耐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材料三
您猜怎么着?他凭他那种唉声叹气,他那种垂头丧气,和他那苍白的小脸上的眼镜,降服了我们……在别里科夫这类人的影响下,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什么事都怕。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不敢教人念书写字……
别里科夫跟我同住在一所房子里。他的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房里又热又闷,风推着关紧的门,炉子里嗡嗡地叫,厨房里传来叹息声——不祥的叹息声……他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深怕会出什么事,深怕小贼溜进来。他通宵做恶梦,到早晨我们一块儿到学校去的时候,他没精打采,脸色苍白。
(节选自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
材料四
一时黛玉进了荣府,下了车。众嬷嬷引着,便往东转弯,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比贾母处不同。黛玉便知这方是正经正内室,一条大甬路,直接出大门的。进入堂屋中,抬头迎面先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来高青绿古铜鼎,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一边是金蜼彝,一边是玻璃。地下两溜十六张楠木交椅,又有一副对联,乃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道是: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①焕烟霞。下面一行小字,道是:“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
(节选自曹雪芹《林黛玉进贾府》)
【注】①黼黻:古代官僚贵族礼服上绣的花纹。
6.下列对人物形象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中鲁四的书房案头上摆着《近思录集注》《四书衬》,说明鲁四老爷崇尚孔孟之道和宋明理学,是具有浓厚的封建道统和封建礼教意识的人物。
B.材料二中林冲面对风雪中摇撼的草屋,心里想着“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体现了他还未彻底醒悟、安于现状的心理。
C.材料三描写别里科夫的卧室,体现了他封闭守旧、胆小多疑的“套中人”的性格特点,并且他还妄图用这种性格辖制周围的人和事。
D.材料四对“荣禧堂”的布局陈设做了详细介绍,目的完全在于表现林黛玉“处处留心、时时在意”的性格特点。
7.下列是对材料一中脱落的对联补充和材料四对联落款的停顿处理,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品节详明德性坚定 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
B.德性坚定品节详明 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
C.礼义廉耻孝悌忠信 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
D.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
8.请根据上面四则材料,结合课文内容,分析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几种作用。(4分)
(四)阅读下面文字,完成9-11题。(本题共3小题,12分)
落雪之夜
巴金
我从王主任的房里出来,雪早已住了。山坡上一片白色。石头砌的山路一级一级蜿埏地伸到下面去。王主任住在半山。我的住处在山下。我在这个军的政治部作客已经一个多星期了。晚饭后我常常同王主任散步到山沟口;有时我也到他的房里坐坐,听他谈些战斗故事。
王主任才四十出头,比我年轻,可是他知道的事情很多。他喜欢讲话,要是兴奋起来一口气讲两个钟头,也不让人插嘴。我同他可以说是“一见如故”。我拿着兵团政治部的介绍信到这里来找他,我们头一次见面,谈不上十句,他就称我“老李同志”。等到他陪我走进我临时的住室、跟我告别的时候,他索性简单地叫我“老李”了。我同他在一起一点儿也不感到拘束,我有什么话就老实地讲出来,讲错了,他马上给我纠正。我向他请教,他总是有求必应。倘使他抽不出时间,他会不客气地告诉我,他没有空。
我刚住下来,他就派了一个小通讯员照应我。可是他也任我一个人随意地到处走走。因此这个落过雪的晚上,我从他的房里出来,并没有人送我回去。他本来叫他的通讯员送我下山,我说我喜欢一个人慢慢地在雪地上走,谢绝了他这番好意。他也就不坚持了。
雪在我那双笨重的厚皮靴下面发出吱吱的响声。我在这些相距不算很近的石级上留下了一对一对的脚印。我左弯右拐,走得浑身发热,一面在回想刚才听到的志愿军的英雄故事,越想越高兴,就不再注意眼前的东西。我正走得起劲,忽然撞到一棵松树上,其实也不能说是撞,只是我的右胳膊挨了挨树干,压在枝上的雪落下了一点儿,有一片贴在我的脸上。我抬起头往上看,脚还在朝下移动。我没有料到脚踏在垫了雪的土坡上,身子会站不稳,要不是我连忙抓住旁边矮树的树枝,我一定滚到下面去了。
我站定以后,正在因为这场虚惊暗暗责备自己的粗心,一边掏出手帕揩去脸上的汗珠,忽然听见一个清脆的声音:“同志,怎么啦?摔伤没有?”“原来有一位女同志在我背后讲话。我不曾回头,马上答道:“不要紧,我踩滑了,没有摔倒。”
后面的声音又说:“李林同志,原来是你!小刘没有来?”王主任派给我的小通讯员叫小刘。我知道这位女同志叫王芳。就在前两天下午她到王主任房里谈工作,我正在那里,王主任便向我介绍,说是在报社工作,写些通讯报导还不错。她现在既然认出我来,我只好转过脸去向地答话:“小刘在下面等我,我现在就回去。”
她向我招了招手,亲切地说:“李林同志,你到我们这里来歌一会儿罢。”我这时才看出她站在一个住室的门前,这间黑阴阴的屋子一大半藏在山里面,房里的灯光遮得严严的。这个山坡上有不少这样的屋子,白天我一眼就看见,夜里却不大容易分辨出来。
“王芳同志,谢谢你,我回去了,下回来看你。”我带笑地答道,便不再理她,我的脚又往下移动了。
“请你等一等,我送你回去。”她说着,就跑下坡来。我的眼睛正在望那些积了雪的白石块,可是我听得见她的脚步声。我不要她送我,却又不能阻止她。她已经走到我背后来了。
“李林同志,你上了年纪了,以后夜里出来要带通讯员啊,”她关心地说。我不愿意她送我走到住室,也不喜欢地这种口气,可是想到她那张少女的瓜子脸上两颗好像刚刚油漆过的透亮的黑珠子一样的眼睛,和棉军帽下面两根又黑又粗的辫子,又觉得她小小年纪对我讲这种话有点可笑。我只说:“你不要送罢,就只有一点点路了。”并没有讲别的话。的确山路只剩了十几级,不过我还要顺着山脚走一段路才到得了我那个住室。我把脚步加快了些。我打算赶快走下山坡,转身对地一挥手,说声“再见”,省得她为我多走那么一段路。可是她也加快脚步跟着走下来。她还着急地说:“李林同志,你慢慢走,别摔倒。”她看见我不停步。似乎猜到了我的心思,又说:“我一定要送你回去。”她说了这一句,自己发出一声轻微的笑,马上加一句解释:“你是我们军的客人啊。”
我到了山下,她也下来了。我含笑对地说:“王芳同志,谢谢你,请回去罢。”她望着我笑了笑,说道:“我送你到家。”我只好陪着她往前走了。
我们在这条看不见灯光的积雪的小路上走着。我因为她坚持送,我感到抱歉,没有讲话。她却带笑地说:“你太客气了,雪冻起来,路上不好走。我们走惯了有时还要摔倒。我们是不要紧的。你上了年纪,不能过于大意啊。”
我感谢地的好意,便对她老老实实地解释我的习惯。我们就这样地谈起来,一边谈一边走,不知不觉地到了我的住室门口,通讯员小刘烧暖了炕等我回去,听见我们的脚步声,便出来迎接。
我邀请王芳到我的屋里坐坐,她不肯进去。我要小刘送她上山,她也谢绝了。她还笑着说:“李林同态,你别看这里很静。这里满山都是我们的人。我还怕什么呢?明天见!”她举起手向我敬个礼,又对小刘说一句:“小鬼,你好好照应李林同志啊!”转身便走。她的脚步是那么轻快,半新的棉军服穿在地的身上并不显得臃肿。
(节选自巴金小说《团圆》,题目为编者加)
[注]1952年冬天,以巴金为组长的全国文联组织的赴朝创作人员,踏上了满目疮痍的朝鲜土地。在朝鲜战场上,他深入志愿军中,同许多战士结下深厚友谊。回国后,创作了中篇小说《团圆》。
9.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主任与我“一见如故”,会毫不客气地纠正我的错话,也会直接拒绝我的请教,体现了其热情干脆、固执己见的性格。
B.王芳是一位负责宣传报道的志愿军女战士,她美丽、热情、善良,从她的言行举止我们看到了志愿军战士团结友爱、认真负责的精神面貌。
C.“我”在回住室的途中,“走得浑身发热”,这其中既有走路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也有回想到志愿军英雄故事时的热血沸腾。
D.王芳在和我交谈时,称呼我的通讯员为“小刘”,而在和通讯员交流时,却直接称呼他为“小鬼”,这主要是因为我刚来驻地,和他们有距离感。
10.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雪作为小说的自然环境,在文中有多种作用,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烘托了人物形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B.小说在顺叙中运用插叙,交代了“我”与王主任和王芳二人认识的过程,使情节更完整,叙述时空富于变化。
C.写“我”喜欢一个人在雪地上走,拒绝了王主任派人送“我”下山的提议,这为故事的发展设置了悬念。
D.小说共写到四位人物:王主任、我、王芳和小刘。作者对这四位人物的描写各有侧重,主次分明,特点突出。
11.小说通常是虚构的,但本文却处处透露着真实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本文的“真实感”是怎样体现出来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3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
材料一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节选自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二
夏,齐孝公①伐我北鄙。公使展喜犒师,使受命于展禽。
齐侯未入竟,展喜从之,曰:“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敞邑,使下臣犒执事。”齐侯曰:“鲁人恐乎?”对曰:“小人恐矣,君子则否。”齐侯曰:“室如县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对曰:“恃先王之命。昔周公、大公②股肱周室,央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③,大师职之。桓公是以纠合诸候,而谋其不协,弥缝其阙,而匡救其灾,昭旧职也。及君即位,诸候之望曰:‘其率桓之功。’我敝邑用是不敢保聚④,曰:‘岂其嗣世九年,而弃命废职?其若先君何!君必不然。’恃此而不恐。”齐侯乃还。
(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注】①齐孝公:齐桓公之子,“孝”是他的谥号。②周公:周文王的儿子,名旦,鲁国的始祖。大公:即吕望,姜姓,通称姜太公,齐国的始祖。大同“太”。③盟府:掌管盟约文书档案的官府。④保聚:聚众保城。
12.下列各项加点词理解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至今治强 治:治理 齐侯未入竟 竟:同“境”,边境
B.包九夷 包:包含 使下臣犒执事 犒:慰劳
C.遂散六国之从 散:没有条理 大公股肱周室 股肱:助手
D.功施到今 施:延续 室如县罄 县:同“悬”,悬挂
13.下列各项中,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上两则材料中,进言的一方都遭遇了困境:李斯身为客卿,因秦王的逐客令而面临被驱逐的境遇;展喜所在的鲁国则面临齐国强兵入侵、兵临城下的险境。
B.李斯直言秦王下令逐客是错误的,并指出客未负秦,是秦负客,导致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展喜转述了鲁国百姓相信齐孝公不会背弃盟约的言论,使孝公愧疚而撤兵。
C.材料一以五帝三王的历史为例,证明客卿对秦国有着重要作用;材料二展喜引用“先王之命”来证明鲁人不怕齐军进攻、不做防备的事实。
D.材料一善用排比对偶,骈散结合,节奏明快酣畅,文风雄浑奔放。材料二的人物语言非常出色,展喜说话绵里藏针,而齐孝公的话虽仅记二句,但咄咄逼人。
14.李斯为文和展喜进言都抓住了对方的心理,颇有针对性。请对此作简要分析。(4分)
1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2)岂其嗣世九年,而弃命废职?其若先君何!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敕赐百官樱桃
王维
芙蓉阙下会千官,紫禁朱樱①出上阑②。
才是寝园春荐后,非关御苑乌衔残。
归鞍竞带青丝笼,中使频倾赤玉盘。
饱食不须愁内热,大官还有蔗浆寒。
[注]①朱樱:樱桃,其实熟时深红色者谓之朱樱。②上阑:汉官观名,在上林苑中。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交代了朝廷赏赐群臣的地点,巧妙点题:第二句着重描写了樱桃色泽,深红可人。
B.颔联首句用“才是”一词突出“春荐”这一祭礼刚刚完成就赏赐臣僚,可见敬礼有加。
C.尾联写朝廷让大官周到地准备了蔗浆,以防饱食樱桃产生内热,恩泽隆盛,感人至深。
D.王维这首诗堪称“诗史”,生动地记录了唐代赐臣樱桃习俗,以小见大盛赞承平盛事。
17.为了突出御赐樱桃的不同寻常,诗人做了哪些渲染?请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古代文人喜欢以“酒”寄托情感,表达人生感慨,杜甫和苏轼分别在《登高》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以酒寄情。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公西华认为自己有很多不足,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等事,他谦虚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雁”是古代诗歌常用意象,常用来表达离别思念、孤寂落寞、忠贞不渝等情感,比如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19.潜台词是戏剧中台词所包含的或未能由台词所表达出来的言外之意。它是以最少的语言来表达最丰富的内容,话里有音,言外有意。以下关于标号处潜台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鲁侍萍 老爷问这些闲事干什么?①
周朴园 这个人跟我们有点亲戚。
鲁侍萍 亲戚?②
周朴园 嗯,——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
鲁侍萍 哦,——那用不着了。③
周朴园 怎么?
鲁侍萍 这个人现在还活着。④
周朴园 (惊愕)什么?
鲁侍萍 她没有死。⑤
A.①闲得无聊 ②纯属胡说八道 ③不会求你的④她没有死 ⑤她就在你面前
B.①不关你的事 ②从何谈起呢 ③恨死你了 ④她很坚强 ⑤她又回来了
C.①明知故问②哪里是什么亲戚,全是鬼话③人活着,就在你面前 ④想赎罪吗 ⑤你打算怎么办
D.①能谈点别的吗 ②那是以前的事了 ③假慈悲 ④活得很好 ⑤她会找你的
20.下列破折号的作用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周朴园:你——你贵姓?(表示声音延长)
B.周朴园: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表示解释说明)
C.周朴园: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表示解释说明)
D.鲁侍萍:(泪满眼)我——我——我只要见见我的萍儿。(表示语气断断续续)
21.下列选项中,有关课文中写作手法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间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句式灵活自由,运用了比喻、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表现出一种崇高和悲怆的气氛。
B.“浮云为我阴,悲风为我旋。”这里采用了拟人手法,是窦娥感天动地冤情的直接诉说。
C.“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这句采用比喻手法,抒发了窦娥的一腔怨气。
D.“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瞩目的中心,这样无可挽回地陨落了!”通过多个偏正短语,赞美一个有洞察力,口才好,有军事才能,代表着民族和国家的希望,同时又很时尚,能正确处理各种关系,被世界关注着的哈姆莱特形象。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4题。
在《雷雨》中,我们可以看到,反抗并不是毫无意义的,纵使反抗没有办法解决所有问题, ① 但它却可以让我们在面对挫折和不幸时变得更加坚韧。它使我们意识到自身并非是逆来顺受的空壳,而是实实在在的人。反抗不是对生活的空洞向往, ② 。
而《雷雨》中人物反抗内质的特殊之处不仅在于其失去了爆发性,是被束缚的、压抑的反抗,更来自他们的反抗中 ③ 。无论是伪善的周朴园,还是触犯伦理禁忌的繁漪,曹禺在进行剖析和刻画时,始终围绕着他们作为人的内核进行创作。他关注着人的本真存在,将“人的存在”作为戏剧发展和矛盾推进的核心,追求着人与世界、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根本的和谐。他将人类生存中所面临的困境以一种戏剧化的、高度集中的形式呈现出来,使之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他以如此荒诞的现实,令人们警醒,启示我们去探索生存的方式、去感悟人之所以为人的本真存在。
22.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我们”,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见小明出了大门,小强忙催促道:“我们快走吧,要迟到了!”
B.南极变暖,全球生态问题日趋严峻,环境保护是我们的责任。
C.炎炎夏日,我们在防暑降温的同时还要考虑服装搭配。
D.这种情况下,我们更不建议“饭后百步走”。
2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圣哲说:“生活中,总是有毒蛇在引诱着我们。”所以你的世界一直在教你说“不”,以免那些毒蛇会来侵害你。可是渐渐地,你说“我不听”,学会了放纵;你说“我不关心”,学会了倨傲:你说“我不想跟你做朋友”,学会了无情;你说“我不想读书了”,学会了退缩……对,你可以说“不”,你有这个权力。也许你觉得这很酷,但是,孩子,你也要明白,你也有倾听、实践、承受的义务。其实生活是个大花园,连毒蛇也喜欢在花底下晒太阳。因此,我们有时候不该说“不”,说“行”反而更可贵。我多么希望你对那些建议、期待、友谊、责任、困难说“行”啊。孩子,我们谈谈吧。
这是爸妈写给孩子的信。假如你是他们的孩子,读了信之后,你想跟他们谈些什么呢?请据此写一封回信。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南昌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
语文参考答案
1. C
2.A
3.林庚先生是从理解(诗歌欣赏、鉴赏)方面说的(1分),暗示性是诗歌意象的联想意义、象征意义,对于这种诗意的领会肯定需要联想(1分)。朱光潜先生是从表达(用字用词、遣词造句)方面说的(1分),反对遣词造句使用套语滥调,没有创意和情趣(1分)。
4、D.“只要停止接受刺激,让感官和神经系统得到放松,‘语义饱和现象’就会消失”错误,原文是“只要停止接受刺激,转移一下注意力,让感官和神经休息,我们疲倦的神经系统就会“满血复活'啦”,是“满血复活”,并非“消失”。
5、短时间内用大量重复抄写会导致神经元产生疲劳,使得发送神经元与接收神经元之间的连通性短暂缺失,从而产生信号搜索停滞,产生“语义饱和现象”,使自己熟悉的东西变得陌生。(原因2分)如果此时能够停止接受刺激,转移一下注意力,让感官和神经休息,疲倦的神经系统就会“满血复活”,学习效果会更好。(解决办法2分)
6. D
7.A
8.①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1分)。如“祝福”场景,展现了鲁镇社会是祥林嫂悲剧的根源。(1分)②交代人物的生活环境(1分)。如对“荣禧堂”的描写突出贾府的富丽华贵及显赫的社会地位(1分)。③烘托人物的性格特点(1分)。如对别里科夫卧室的描写,体现了他封闭守旧、胆小多疑的性格特点(1分)。④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1分)。如对“风雪”的描写渲染了紧张悲壮的气氛,也烘托了林冲孤独沉郁的心情。(1分)⑤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1分)。因为风大雪紧推动一系列故事发生(1分)。⑥深化主题思想(1分)。如家家户户准备祝福的场景反衬出祥林嫂的悲惨命运,深化了主题(1分)。
阅卷要求:只有术语,一点1分,2分封顶。
9、B A.“固执己见”错误。是王主任干脆、简单的体现,不是“固执己见”。C.“也有回想到志愿军英雄故事时的热血沸腾”错误。原文的表述是“我左弯右拐,走得浑身发热,一面在回想刚才听到的志愿军的英雄故事,越想越高兴,就不再注意眼前的东西”,“走得浑身发热......也有回想到志愿军英雄故事时的热血沸腾”无中生有。D.“这主要是因为我刚来驻地,和他们有距离感”错误,和“我”交谈时,如果称呼“我”的通讯员为“小鬼”,“我”会听不明白,所以称呼“小刘”,并不是因为“我刚来驻地,和他们有距离感”。
10.C.“这为故事的发展设置了悬念”错误,没有设置悬念的作用,而是为下文我差点滑落、遇到王芳以及王芳送我回去做铺垫。
11.①背景的真实性(社会环境的真实性)。(1分)小说以作者的亲身经历和历史事件为背景,给人感觉到背景的真实。(1分)②文中的情感是真实的,(1分)志愿军战士对“我”的关心,“我”对志愿军战士的赞美都是真实的情感。③描写的真实。(1分)人物语言、动作、细节等描写符合人物的身份和个性。(1分)④第一人称叙事,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1分)
第①点必须,后三点任答两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合理也可酌情给分,总分不能超6分。
12. C
13.D
14.李斯照顾到秦王的面子,将其下令逐客的责任归于秦国的臣子,(1分)论证上时时考虑到嬴政有一统天下的政治理想;(1分)齐孝公以“孝”为谥号,说明他生前很孝顺,(1分)正是抓住这一特点,从遵守祖先盟约、继承其父职责的角度展开劝谏。(1分)
15.(1)百姓因此殷实富裕,国家因此富足强盛,百姓乐于被国家所用,诸侯亲附归服。
殷、以、被动句、大意通顺各1分。
(2)难道他即位九年,就丢弃王命,废掉职责,他怎么向先君交代(拿先王的盟约怎么办)?
嗣世、弃命、若......何、句意通顺各1分
16.A
17.①樱桃的产地:御赐樱桃出身不凡,由“紫禁朱樱出上阑”可知产自皇家上林苑。(2分)②樱桃的用途:御赐樱桃是宗庙祭品,而不是鸟儿啄破的残果,极不寻常。(2分)③盛放樱桃的器皿:御赐樱桃装在缠绕着青丝的篮子里、红色的玉盘里,更显珍贵。(2分)
18.(1)潦倒新停浊酒杯 一尊还酹江月
(2)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3)示例一: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示例二: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示例三: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19.“老爷问这些闲事干什么”是明知故问,因为鲁侍萍知道周朴园心虚,明明就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却假装问鲁侍萍。“亲戚”是鲁侍萍的反问,言下之意就是她分明就是你从前的侍女,哪里是亲戚,你在骗人。“那用不着了”是对修坟墓的回答,因为人还活着,而且就在面前,所以不需要修坟墓。“这个人现在还活着”是明确告诉周朴园,鲁侍萍还活着的事实,看他想做什么,是想补偿赎罪吗?“她没有死”是再一次强调鲁侍萍还活着,是想看看周朴园究竟想做什么。故答案为:C。
20. B. “表示解释说明” 错,此处破折号前后话题不同,是表示话题的转换。故答案为:B。
21. C. “这句采用比喻手法” 有误,没有使用比喻。这句采用了拟人手法,将“浮云”“悲风”拟人化,是窦娥感天动地冤情的直接诉说。故答案为:C。
22.A(其他三项和原文的“我们”都是泛指,A项表示特指小明和小强俩人。)
23.①纵使反抗并未带来最佳结果②而是一种奋争③所透露出来的人的光辉(每空2分,意对即可)
24.
本题属于材料+任务驱动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材料是妈妈写给孩子的信。信中例举了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的情况,总是说“不”,“不听”“不关心”“不想跟你做朋友”“不想读书”,这种现象的背后原因其实是“放纵”“倨傲”“无情”“退缩”。这对这个问题,妈妈提出了希望,要履行“倾听”“实践”“承受”的义务,并指出“我们有时候不该说‘不’,说‘行’反而更可贵”。
谈“说‘不’是我的权利”和“说‘行’更可贵”都可以。面对生活中的丑恶的、不合理的现象,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应该大胆说“不”。面对理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面对他人善意的提醒和师长的教导,理应说“行”。其他立意,持之有据亦可。
阅卷要点:
1、有具体的交流内容(“说行”“说不行”要有具体的对象,可虚可实;),有鲜明的观点或看法(观点要理性、积极上进),符合书信的规例,有交流意识,45分起评,然后根据立意、结构、语言、书写等因素逐级上评,不要吝啬高分。
2、缺乏交流意识,空泛谈论“说不”或“说行”,借书信之形,行议论文之实,亦或单纯的议论文,不超过42分。
3、套作、离题等文章,20分以下。
4、其他的按平时阅卷的要求。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