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定远县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二5月月考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定远县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二5月月考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29 14:27: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下学期高二5月月考试卷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分)
1. 有学者认为,体系化创新是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棉纺织产业崛起的核心机制。下列各项对相关创新及影响解读正确的是(  )
A. 资源的全球配置解决了资本难题 B. 信贷金融创新保障了原料供应和销售市场
C. 技术创新促进了生产诸要素间协同与整合 D. 工厂制度创新有助于实现规模化生产
2. 1975年,河南堰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了一件长流平底三足青铜爵,被誉为“中国最早的青铜酒杯”。《世本》记载有夏代“杜康造酒”“少康作林酒”“仪狄作酒”“太康造林酒”,当时酒主要是专属享用物品,所以在亡夏的夏桀那里仅有少量的酒的篇章记载。这些资料可用于印证夏代(  )
A. 人的需求提高了铸铜水平 B. 饮食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
C. 农业经济发展的程度不高 D. 社会运转靠礼制加以约束
3. 据统计,到1600年,全西欧的总价格水平比1500年高出200%-300%,其中西班牙上涨幅度最高,平均达到4倍,法国、英国、德国、荷兰则平均上涨两倍到两倍半。这一现象()
A. 使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 B. 使法国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
C. 推动了商业中心的转移 D. 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4. 2017年,国务院提出要建立一个符合国情的“全链条、可追溯、新模式、网络化、高效率”的冷链物流体系。各大冷链物流企业纷纷应用GPS(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监控物流车辆的温度,还能防止配送员不及时配送。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
A. 中国现代科技完善了企业管理 B. 国家重视保障居民的食品安全
C. 我国食物储备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D. 冷链物流解决了食品供需矛盾
5. 隋朝修建的大运河,大大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朝时期,大运河成为“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赋以存立”的唐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
A. 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 水路运输成为主要运输方式
C. 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 D. 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的统一稳定
6. 近代科学革命以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撰写的于1543年出版的《天体运行论》为标志,该著作宣告了“神学宇宙观的破产”。这主要是因为《天体运行论》(  )
A. 形成了重视实验的理性思维方式 B. 确立了发现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
C. 直接促进了启蒙运动的迅速兴起 D. 否定了天主教会宣扬的“地心说”
7. 1865至1911年晚清对外贸易总值增加约6.73倍,除1872至1876这五年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外,其余42年都处于入超状况。1901年后,中国的贸易逆差越来越大,这反映了(  )
A. 清政府严格限制对外出口 B. 中国外贸环境逐步改善
C. 西方经济依赖于中国市场 D. 外来侵略冲击中国贸易
8. 1944年7月布雷顿森林会议成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连同1947年成立的关贸总协定,共同构筑了支撑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三大支柱,构建了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主宰世界国际经济秩序的基本框架。这一框架的建立(  )
A. 消除了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危害 B. 加强了国际经济的协调和治理
C. 使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 标志着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
9. 奥古斯都所推行的城市化运动最杰出的成就,毫无疑问,那就是辉煌的罗马建筑……城市的下水道、供水管、桥梁、道路一应俱全,甚至还建立了西方世界最早的医院和最早的国家医疗体系。这反映出古罗马城市布局(  )
A. 统治者重视 B. 受宗教因素影响较大
C. 重视公共设施的建设 D. 注重军事防卫性
10. 1801-1851年,英国城镇人口快速增长,并逐渐超过农村人口。英国的社会改革家查德威克在提交的《英国劳动人口卫生状况报告书》中指出:“在我国的某些城镇里竟如此缺乏市政管理,以致清洁卫生方面之糟,几乎和一个野营的游牧民族或一支无纪律的军队不相上下。”他意在说明,英国(  )
A. 城市化降低了人们生活水平 B. 清洁卫生是城市治理的重心
C. 城市管理应匹配城市化进程 D. 军队政治纪律意识非常淡薄
11. 中国古代政府对官民身份与乘轿,坐车的规格有严格的规定,官轿出行,民人需躲避……游片战争后,新式交通工具发展……在大城市短途“电车以取值廉,……乘之者不仅屠洁佣保,虽达官贵人、富商大贾,亦群趋之”。这反映出(  )
A. 中国古代封建等级制度森严 B. 交通工具的变化促使思想观念的改变
C. 交通运输业的进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D. 近代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
12. 西周设巫祝,负责驱除方疫,人们通过表演“傩”戏取媚神祇;西汉元康二年宫帝诏:“其令郡国被灾甚者,毋出今年租赋。”《唐律疏议》载:“其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论。主司不禁,与同罪。”这反映出中国古代(  )
A. 疫情防控带有迷信色彩 B. 政府注重减轻百姓负担
C. 疫情防控法制化 D. 政府重视疫情防控
13. 近年来,各地医院纷纷开通互联网医疗服务。通过互联网,群众可以居家得到医生的诊疗方案、治疗指南,并通过线下第三方配送获得相应的药物,逐步实现群众居家诊疗、看病购药的需求,使医疗走向了“让信息多跑路,让患者少跑腿”的发展方向。由此可知(  )
A. 科技推动了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 B. 科技促进了医疗产业的优化升级
C. 科技加速了医疗机构职能的转变 D. 科技助推了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
14. 宋代的地契分为“红契”和“白契”,红契是政府或法律认可的产权凭证,土地交易在完税后由政府在契尾加盖政府印章,相当于官府颁发的财产所有权证。白契是民间买卖土地房屋时,由交易双方协商拟订,有中间人作保并签名盖章。此做法最有助于(  )
A. 维护小农的合法权益 B. 确保政府的赋税收入
C. 缓和尖锐的社会阶级矛盾 D. 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15. 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即广州交易会,创办于1957年,每年两次,至2019年已举办126届。2018年11月5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拉开帷幕。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广州交易会和上海进博会的举办都有利于(  )
A. 应对冷战风险,改善并调整经济结构 B. 应对多极化格局,推动一带一路战略
C. 推动对外开放,实现互利共赢 D. 推动体制改革,保持经济活力
16. 1912年3月,北京某报发表时评“电报与共和”,称“自去年八月十九日以至于今……谋独立以电报,举都督以电报,以至停战以电报,议和又以电报。主张君主以电报,主张共和又以电报”,“说者谓中国之革命为电报之革命,其信然欤”。这一时评(  )
A. 反映出立宪派和革命派的斗争激烈 B. 有利于推动近代中国确立共和政体
C. 折射出武昌起义后复杂的政治形势 D. 强调了近代通讯对革命的决定作用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意大利人哥伦布从小就喜欢航海和冒险。青年时期,他逐渐成长为拥有丰富航海知识和娴熟技术的航海家。哥伦布是地圆说的坚定拥护者,同时,他也向很多国家的国王寻求过航海探险帮助,可是频遭拒绝。但是凭借勇往直前的冒险精神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他终于说服了西班牙女王资助他的航行计划。 1492年8月3日,哥伦布率领着探险队从西班牙的巴罗斯港出发,开始横渡大西洋。1492年10月12日凌晨,经过70个昼夜的艰苦航行,船队终于抵达了一座被群山和树林覆盖的小岛。哥伦布将其命名为圣萨尔瓦多,意为“救世主”,并宣布以西班牙女王的名义占有该岛。哥伦布登陆岛屿后,自以为到达了印度群岛,他将这些土著居民称作“印第安人”(音同“印度人”)。哥伦布船队继续航行,先后到达古巴和海地,哥伦布在那里找到了向往已久的黄金,满载黄金的船队随后返回了欧洲。
——摘编自吴春霞《美洲新大陆的发现者——哥伦布》
材料二随着哥伦布对美洲的征服与开发,美洲农作物也逐渐传入中国。当时我国正处于人口剧增时期,粮食的短缺使得社会动荡不安。这些高产的作物能够有效地缓解粮食短缺的问题,因而被大面积地种植和食用。乾隆三十二年( 1767年),河南《嵩县志》记载:“今嵩民日用,近城者以麦粟为主,菽辅之,其山民玉黍为主,麦粟辅之。”同时,随着这些高产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加,玉米、番薯、马铃薯等也被用作饲料、酿酒或药物等。
——摘编自蒋晚清《哥伦布发现美洲对中国文明的影响》
(1) 概括哥伦布能够发现美洲的主观原因。
(2) 简析哥伦布发现美洲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3年,新中国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根据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国家规定计划的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中国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694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摘编自朱君奇《从计划经济的“兴、变、衰”看中国经济体制变迁》
材料二中共中央在 1983年下发第二个“中央一号文件”。它的主要精神(1)稳定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人民公社的体制。(2)搞活经济,继续放宽某些政策,走全面发展、综合经营的道路;总之,“就是要按照我国的国情,逐步实现农业的经济结构改革、体制改革和技术改革,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农业发展道路”。经过一年的实行,农业生产获得了创纪录的丰收,农村工作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
——摘编自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制定“一五”计划的背景,并指出“一五”计划的主要特点。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农村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40年以后,随着中国部分城市开埠通商,新兴工业在这些城市逐渐兴起,大量外国工业品以及粮食等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城市人口的生活资料不再完全仰赖于本国农业部门供应,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对城市发展所形成的制约力有所减弱。同时,沿海沿开埠通商城市也开始了早期工业化进程,由此形成了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内生动力,因而海地区城市人口比重开始逐渐上升。但是从全国来看,城市化发展速度仍然非常缓慢,1893年中国城市化平均水平仅为7.1%。
——摘编自何一民《清代的人口变化与城市化特征探析》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在城市居住和生城市日益发挥着社会和经济发展龙头的作用,对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战略思考成为各级政府政治智慧的重要体现。1980年,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明确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指导方针,它在很长时间内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主要指导战略。20世纪90年代的城市建设实践中,各大城市新区、开发区等开始纷纷涌现,建设规模都非常大。从党的十八大到党的二十大,国家对新型城镇化发展做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二十大强调“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点放在解决“人”的城镇化,聚焦于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
——摘编自孙婷《中国近40年城市化发展主导战略与实践反思》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原因。
20.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作答以下问题;
瘟疫是一种十分古老的社会历史现象,早在殷商时期我国就有了疾疫的记载。
材料一两汉历时426年(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疾疫多发。据统计,在50次疫病中至少有10次与战争有关,占总量的。两汉自然灾害的发生已表现出链发性和群发性的特点,疫病往往伴随其他自然灾害的到来。大灾之后,必有大疫。由于自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汉代人还未能做到对疫病进行积极预防。从疫病流行次数多少来看,东汉比西汉多,王朝后期比前期多。汉初至景帝时,基本上没有大规模的疫病流行。武帝在位56年,中原地区也没有发生疫病记载。两汉衰世的疫病高发期有两个:一是安帝元初六年(119年)至顺帝永建四年(129年),11年共发生疫病5次;二是恒帝延熹四年(161年)至灵帝熹平二年(173年),13年发生疫病6次,平均2.17年一次。两汉的乱世也有两个:一是西汉平帝末年至王莽时期,22年发生疫病4次;二是东汉灵帝、献帝时期,41年共发生疫病9次,平均4.56年一次。汉代的高发病区在南方、洛阳及关东地区。汉代发生在长江流域以南的疫病14次,发生在北方匈奴地区的疫病有3次、西北陇右1次,发生在关东地区的疫病9次,其中东汉都城洛阳4次。
——摘编自王文涛《汉代的疫病流行及其流行特点》
材料二两汉时期,在疾疫爆发后,政府会选择医药治疗作为疾疫应对的一种重要方式。尤其是东汉时期,医药治疗成为常态的应对机制,一般由中央政府出面,派遣大员、医护人员(携带药物)巡行疫区。在医药应对中,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有关隔离措施的记载。但是,也应看到,中央政府出面派遣的光禄大夫、中谒者等并不是精通医药的官员,也不是主管医疗卫生的官员,这些人均是天子近臣,其巡行的目的是考查地方,通达舆情,替皇帝考察疾疫产生的社会影响。由于他们是皇帝的近臣,也隐约具有代替皇帝安抚地方、稳定地方政治的含义。两汉时期,疾疫爆发后,政府还会推出包括地方自责、改元、免除相关人员职务、大赦、减租赋、罢娱乐、赐财务、厉行节约等措施,进行禳疫,以减轻疾病损失,抚慰百姓心理。对百姓最有效、也最为帝王常用的禳疫措施是减租赋。两汉政府还有一些术士试图一起用方术治疗疾疫、遏制其传播。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汉疫病流行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原因。
(2) 根据材料二,概括两汉应对疫病的主要措施。
(3) 结合材料和实际,谈谈你对“疫情”和“生命”的认识。
答案和解析
1.D
【解析】A.资源的全球配置有利于商品的输出和原材料的供应,不能解决资本难题,排除;
B.信贷金融创新有利于解决资本难题,不能保证原料供应和销售市场,排除;
C.技术创新与“生产诸要素间协同与整合”无关,排除;
D.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工厂制诞生,提高了生产效率,有助于实现规模化生产,D正确。 故选:D。
2.C
【解析】造酒需要大量的粮食,而在夏朝“酒主要是专属享用物品”,并没有推广、普及,体现了当时农业经济发展的程度不高,C正确; 当时人们对酒的需求不高,排除A; 材料没有体现饮食结构,排除B; D和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C。
3.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引起的价格革命。16-17世纪由于美洲廉价金银流入欧洲而引起的欧洲金银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称为价格革命。由于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造成物价上涨,原来依靠固定地租为生的封建地主地位下降,而从事商品生产的资产阶级实力上升,这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D项正确;
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低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欧洲的商人们开始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从此,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这是商业革命的结果,排除A项;
材料不只提到法国,强调对全西欧的影响,排除B项;
商业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也是商业革命的表现,排除C项。 故选:D。
4.B
【解析】中国政府提出配备GPS“全链条、可追溯、新模式、网络化、高效率”的冷链物流体系,据所学可知,冷链物流体系和食品相关,涉及运输、冷藏等环节,冷链物流体系中加入GPS有助于保障食品安全,国家重视保障居民的食品安全的说法符合题意,B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企业管理制度,材料涉及中国政府的食品安全做法,排除A项;
材料没有涉及中国我国食物储备技术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比较,无法得出此认识,排除C项;
D项说法绝对化,影响食品供需的因素很多,冷链物流只是其中之一,排除D项。
故选:B。
5.D
【解析】根据“隋朝修建的大运河,大大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朝时期,大运河成为‘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赋以存立’的唐朝的生命线”可知,大运河的修建对于维护国家稳定,巩固国家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D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当时运河修建技术同世界的对比,排除A项;
当时的水路运输并非是主要交通形式,排除B项;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 故选:D。
6.D
【解析】根据材料“近代科学革命以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撰写的于1543年出版的《天体运行论》为标志,”结合所学知识,哥白尼写成了《天体运行论》,创立了“日心说”,否定了天主教会宣扬的“地心说”,建立起一种新的宇宙观,D项正确;
近代科学革命形成的重视经验和事实的理性化思维方式,A项说法有误,排除A项;
近代科学革命确立了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和综合等基本途径发现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并不是因为《天体运行论》,排除B项;
自然科学取得很大进展促进了启蒙运动的兴起,《天体运行论》仅是近代科学革命成就之一,并不能直接促进启蒙运动迅速兴起,C项表述有误,排除C项。 故选:D。
7.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随着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凭借着许多贸易特权,使得中国外贸逆差现象严重,中国外贸环境逐步恶化,D正确,排除B;
鸦片战争后,闭关锁国政策已经被打破,而且A不是中国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排除A;
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并不是“西方经济依赖于中国市场”,排除C。 故选:D。
8.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国际经济组织,加强在金融、投资和贸易等领域的国际协调,B项正确;
“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
材料所述国际经济秩序主要影响资本主义国家,受冷战和经济体制差异的影响,二战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形成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排除C项;
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运作,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排除D项。 故选:B。
9.C
【解析】根据材料“奥古斯都所推行的城市化运动……城市的下水道、供水管、桥梁、道路一应俱全,甚至还建立了西方世界最早的医院和最早的国家医疗体系。”可知,奥古斯都推动了古罗马城市的道路交通建设和国家医疗机构的建设,这说明城市化运动重视公共设施的建设,C项正确;
材料并不是强调统治者的重视,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A项;
材料体现不出宗教对古罗马城市布局的影响,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古罗马城市布局中关于军事防卫的信息,排除D项。 故选:C。
10.C
【解析】根据材料“在我国的某些城镇里竟如此缺乏市政管理,以致清洁卫生方面之糟,几乎和一个野营的游牧民族或一支无纪律的军队不相上下”可知,19世纪前期,随着英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管理滞后、城市化卫生状况恶劣的问题凸显,这说明城市管理应匹配城市化进程,C项正确; 城市化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双重影响,排除A项; 清洁卫生是城市管理的重要方面,但不是重心,排除B项; 查德威克只是拿军队的纪律来作比喻城市问题的严重,排除D项。 故选:C。
11.B
【解析】中国古代政府对官民身份与乘桥、坐车的规格有严格的规定;近代在大城市短途电车上,乘车者身份不一;由此可知,近代人们乘坐交通工具时已经没有了等级观念,B项交通工具的变化促使思想观念的改变的说法符合题意,B项正确;
A项符合史实,但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古代中国至近代中国国人乘坐交通工具的变化折射的本质问题,据题干可知,本质是交通工具的变化促使思想观念的改变,排除A项;
材料没有涉及交通运输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不能形成交通运输业的进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认识,排除C项;
D项是表象,据题干反映可知,材料问的是本质问题,排除D项。 故选:B。
12.D
【解析】古代中国政府采用多种方式应对疫情,非常重视疫情防控,D项正确;
根据材料“西周设巫祝,负责驱除疠疫,人们通过表演“傩”戏取媚神祇”可知西周疫情防控带有迷信色彩,但不适用其他朝代,排除A项;
根据材料“西汉元康二年宫帝诏:‘其令郡国被灾甚者,毋出今年租赋。’”可知西汉政府疫情防控重视减轻负担,同样不适用其他朝代,扩大范围,排除B项;
根据材料《唐律疏议》载:‘其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论。主司不禁,与同罪。’”可知唐朝用法律管控疫情,无法得出其他朝代,排除C项。 故选:D。
13.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医疗方式出现,人民群众可以通过互联网与医生实现远距离沟通,获得诊疗方案和指南,医药也可通过线上方式购买,这既便捷了群众,也有利于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故D项正确;
材料与医疗水平、医疗产业、机构职能无关,故排除A、B、C三项。 故选:D。
14.D
【解析】材料“红契是政府或法律认可的产权凭证,土地交易在完税后由政府在契尾加盖政府印章,相当于官府颁发的财产所有权证”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故D正确; A说法片面,排除; B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 C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 故选:D。
15.C
【解析】题干涉及的广州交易会和上海进博会均体现对外开放的特点,结合其影响可知C正确;
“冷战”在1991年结束,故排除A; 多极化格局并不存在,故排除B; 题干涉及的是对外开放,故排除D。 故选:C。
16.A
【解析】根据材料“谋独立”“举都督”“停战”“议和”“君主”“共和”可知,武昌起义后,各势力派别提出不同的政治主张,折射出武昌起义后政治形势的复杂,故A正确; 材料反映了武昌起义后政治形势的复杂,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 材料未体现立宪派和革命派的激烈斗争,排除C;
材料未涉及近代通讯对革命的意义,排除D。 故选:A。
17.【小题1】主观原因:哥伦布有丰富的航海知识和娴熟技术;哥伦布具有冒险和进取精神;哥伦布相信地圆学说;哥伦布得到西班牙女王支持。
【小题2】影响:间接促进了中国和美洲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的丝绸、茶叶和瓷器出口;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使中国白银进一步货币化;丰富了中国农作物品种,改善了农业种植结构,有利于农产品商品化:缓解了中国的人地矛盾和粮食供应紧张的状况。
18.【小题1】背景:人民政权得到巩固;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国民经济基本恢复;中苏建交及《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签订;抗美援朝战争大局已定。
主要特点:中央政府集中统筹规划;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工业化建设与“三大改造”并举(或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进行)其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
【小题2】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改革;改革人民公社旧体制,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注意合理调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比例,改善农业经济结构;发展乡镇企业;推进技术改革,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从实际出发,结合我国国情制定政策(或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发展道路)。
19.【小题1】特点:起步晚,发展缓慢;具有半殖民地特征;发展水平不高;受西方工业文明影响;空间布局不均衡,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长江流域。(任答其中三点)
【小题2】原因: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工业化进程的推动;交通运输的发展;国家确定指导方针;新时代可持续发展战略。(任答其中三点)
20.【小题1】特点:战争和自然灾害是疫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具有突发性,难以预防;东汉多于西汉,王朝后期高于前期;衰世、乱世出现疫病的频率高于治世;地区不平衡,高发区在南方、洛阳及关东地区。
原因:战争时期,环境恶劣,人员密集,身心消耗大,便利病菌入侵;小农经济为主体,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病菌易在流民中传播;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理论盛行;王朝末期,宦官、外戚专权,政局动荡,社会矛盾尖锐;南方湿润而温暖,传染病易滋生;两汉时期,南方经济开发程度差;洛阳是东汉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密度大。
【小题2】政府形成常态应对机制,派医送药;采取隔离措施;派近臣巡视,及时知晓疫情,安抚民众;采取罪己、减租等禳疫措施;利用方术治疗。
【小题3】示例:疫病是一种古老的社会现象,中国拥有丰富的抗疫经验和传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我们抗击疫病的能力不断增强。疫病危害性让我们看到生命的渺小和短暂,国人面对疫情的坚韧又体现生之伟大。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珍爱生命、敬畏生命,以踏实的前行和坚定的意志诠释生命的价值。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