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徵
千古明君—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
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以文治天下,并开疆拓土,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并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一代名臣——魏徵
魏徵以性格刚直、才识超卓、敢于犯颜直谏著称。为了维护和巩固李唐王朝的封建统治,曾先后陈谏200多事,劝戒唐太宗以史的教训为鉴,居安思危,励精图治,任贤纳谏,本着清静无为、“仁义”行事。魏徵一生不仅尽心事主,更以江山社稷、天下苍生为重,为唐初社会的稳定和“贞观之治”的出现发挥了重要作用。魏徵所上 《谏太宗十思疏》、《十渐不克终疏》,在当时和后世都有重要影响。
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性格刚直、才识超卓、敢于犯颜直谏。
为了维护和巩固李唐王朝的封建统治,曾先后陈谏200多次,达数十万言。劝戒唐太宗以史的教训为鉴,居安思危,励精图治,任贤纳谏,本着清静无为、“仁义”行事。
他的意见大都为唐太宗采纳,使唐太宗避免了政治上的不少失误。唐初社会能出现号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作为谏臣的魏征功不可没。
鹞死怀中——唐太宗的故事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太宗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
唐太宗与魏征的关系如何?
据史载:贞观十七年,魏征病卒。太宗自制碑文,并为书石。
对侍臣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鉴矣。
关于文体
“疏”,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本文是魏征于贞观十一年时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太宗登基之初,励精图治,政策比较正确,国内出现了百姓富足、社会安定、国力渐强的“贞观之治”。
后来,太宗开始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苑囿,魏征便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提醒他。这一年就连上四次奏章。本文为其中一篇。
结合注释,大声诵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清断句
读出语气
试梳理出魏征的进谏思路
思
人君当思
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为什么思
思些什么
提出问题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诚能十思 垂拱而治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研习第一段
熟练准确朗读;
疏通文段,积累文言知识;
找出本文中心论点,分析论证方法;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第一段
臣听说要想让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使它的根基稳固;想要河水流得长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要使国家稳定,一定要积聚它的道德仁义。源头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安定,臣虽然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像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应该)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无止境的美善,如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除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就像是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本段重点实词积累
固 根本 浚
治 当 胜
塞 明哲 神器
域中 极天 休
本
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
2、盖亦反其本矣 《齐桓晋文之事》
3、本在冀州之南 《愚公移山》
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
5、有本启奏,无本退朝
6、若止印三二本 《活版》
7、此之谓失其本心 《齐桓晋文之事》
8、本末倒置
9、抑本其成败之迹《伶官传序》
推导提示:“本”是指事字,指草木的根,(今有词语“根本”)比
喻为“基础、本原”之义;事物的“本原”不容易弄清
楚,所以需要“推究”;“本原”虚化而为“本来、原来”之义。
(草本的根或茎干)
(根本,基础)
(本来,原来)
(版本,稿本)
(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
(天赋的善心)
(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
(推究本源、考查)
治
1、故治国无法则乱
2、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3、今治水军八十万众
4、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5、不效则治臣之罪
6、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
7、同心一意,共治曹操
8、此吾所以为治平之民虑也
推导提示:“治”的本义是“治水”。引申出一般“处理,
进行某项工作”,处理国家大事是“治理”;处理病人是
“治疗”;处理坏人是“惩治”。其它情况依此法译之。
还引申出“治理好的”,特指国家太平。
(管理,治理)
(安定,有秩序)
(修理,整饬)
(医治)
(惩处,处置)
(整理)
(对付、抵御)
(治平;社会安定)
胜
1、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2、刑人如恐不胜
3、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4、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
5、予观夫巴陵胜状
推导提示:“胜”的本义是“禁得起,忍得住”,所以能坚持到最后(即“尽”)并“胜过、超过”他人而取得最后的“胜利”,胜利当然要举行“盛大的”庆祝宴会,胜利是“美好”的事,由此又引申出“优美的山水古迹”。
(能承受,禁得起,能忍住)
(尽)
(胜利,战胜,克服)
(胜过,超过)
(优美的,好的)
当
1木兰当户织
2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3有大石当中流
4北邀当国者相见
5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
6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
7犯法当死
8有狼当道,人立而啼
9一夫当关,万人莫开
10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11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推导提示:“当”原义是“面对、对着”。“阻挡”当然要“面对”,对着某个时候某个地方自然就是“处在某个地方和某个时候”。由互相“面对”引申出势力“相当”。由“相当”引申出“适合、适当”等义。
(对着,面对)
(抵,相抵)
(阻挡,抵挡)
(执掌,主持)
(应当,应该)
(恰当,适合,合宜)
(判处,判罪)
(阻,拦)
(占据、把守)
(值,在,正在)
(必然,必定、一定)
思考题:
第一段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证明了什么观点?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排比句
排比句
↓
↑
→
→
↓
↑
比喻论证
简析
1、正面阐述:三个排比句,两个作比喻,一个明事理,浅显易懂。
2、反面申述:紧扣上层三个排比来申述,加上一个反问,简洁有力。
3 提出结论:由人君地位说起,结合开头的比喻,从反面提出自己的观点。
中心论点: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第 二 段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深慎。奔车
所有君主,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无不是在深深的忧虑中就治道显著,而一旦功成名就就道德衰退,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而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难了吗?当初创业时,能力绰绰有余;如今守成,能力却不足,这是为什么呢?大凡在深重忧患当中必须竭尽诚意对待臣下,得志以后就放纵自己傲慢地对待一切人;竭尽诚意就能使吴和越这样敌对国家也能结成一体。傲慢地对待人,就是骨肉亲属也能行同陌路。虽然可以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声威震慑他们,但是结果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感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顺而不是内心里悦服。怨恨不在有多大,可怕的只有人民;人民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
简析:
1 概括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2 以设问引出分析论证,用“殷忧”和“得志”的不同心态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3 用古人的论述以水和舟的关系比民和君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诚能
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第三段
用腐朽的缰绳驾驭飞奔的马车,难道能不加重视吗?统治天下的人,如果真的能够见到自己喜爱的,就想到该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使百姓安宁;想到高高在上充满危机,就要不忘谦虚加强道德修养;恐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江海能居于百川之下;喜爱狩猎,就要想到从三面驱赶,留一面;担心一直松懈,就要想到慎始慎终;害怕受蒙蔽,就要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担心有谗邪的人在自己身边,就想到端正自己的品德来斥退邪恶小人;施加恩惠,就考虑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赏罚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思考题:
1 作者认为得天下之君王为何易失人心?
2 作者如何肯定了人民的力量?
答: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答: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十思 垂拱而治
见欲 知足自戒
将作 知止安人
念危 谦冲自牧
惧溢 江海下川
乐游 三驱为度
忧怠 慎始敬终
虑蔽 虚心纳下
惧邪 正身黜恶
恩加 因喜谬赏
罚及 以怒滥刑
总十思
宏九德
简能任
择善从
智尽谋
勇竭力
仁播惠
信效忠
文武用 垂拱治
何劳苦 代百司
简析:
1 提出“十思”的内容:
2 做到“十思”的好处:人尽其能,垂拱而治.
戒奢侈 (第1、2条)
戒骄傲(第3、4条)
戒纵欲(第5、6条)
戒轻人言(第7、8条)
戒赏罚不公(第9、10条)
与课文有关成语
居安思危 载舟覆舟 垂拱而治
文武并用 知足常乐 恃才傲物
择善而从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结合选文及课文看魏徵的劝谏艺术。
魏郑公谏止唐宗封禅,中间数语,引喻剀切,曰:“今有人十年长患,疗治且愈,此人应皮骨仅存,便欲使负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随氏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为之良医,疾苦虽乂(yì,承平无事)安,未甚充实。告成天地,臣切有疑。”太宗不能夺。
思路点拨:从这两处可看出魏征劝谏不但有大勇,还有大智。他很讲究劝谏艺术,善于用比喻来说理。课言语《谏太宗十思疏》一开始就是比喻,用“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治国之本。本文则以“十年长患”来比喻“隋氏之乱”,以“疗治且愈”“日行百里必不可得”来说明“告成天地”(封禅)之事的不可行。魏征劝谏确实是“引喻凯切”,得体动人,能让唐太宗心服。
⑴ 比喻论证,生动形象
文中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借以阐发治国安民的思想,言简意赅,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如文章开篇谈论治国要注重“积其德义”这一根本原则时,从两个方面比喻论证,即“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和“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固其根本”是树木长得高的必要条件,而“浚其泉源”,也是水流得长远的前提,运用自然中的现象比治国的原则,浅显易懂而又生动形象。
⑵ 正反对比论证,加强说服力
正反对比论证集中在一、二自然段,正反对比,使被说明的道理突凸了出来。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而从反面来说“根本不固而求木之长”,“知其不可”,因此,根本与长的关系自然而然被人们接受了。再有第二段中引用历史的教训来劝诫太宗时,也注意了正反对比论证,“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一繁,一寡,最能触动太宗的心灵,即使不用再举出具体的例子,已走过建国历史的太宗也会有很多的想法,从而引以为戒的。
⑶ 语言朴实雄健
文章虽多用对偶句,但笔力道劲,气势雄健,朴实无华,与六朝的骈赋不同。如“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一句,“恩”“喜”“谬赏”分别与“罚”“怒”“滥刑”反义相对,“加”“因”分别与“及”“以”近义相对,这样,大大加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大家可以到文章中再找一些这样的句子体会一下。
⑷ 雄辩的逻辑力量 三个段落,环环相扣,步步深入。
第一段,作者旗帜鲜明地揭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那么,人君为什么当“思”呢?文章的第二段就阐述了这个问题。作者从历史教训出发,提醒太宗必须谨慎从政,要善待臣民,勿失民心。本段虽没有用到一个“思”字,但却始终是扣住“思”字着笔的,它实际上紧承第一段解释了人君当“思”的原因,那就是“凡百元首”的难以善始善终;“取之易。守之难”的严峻事实:“殷忧”时、“得志”后的不同态度,“可畏惟人,载舟覆舟”的深刻教训。同时,为下文的“十思”作了有力的铺垫。到第三段,作者则明确提出了如何“思”。在前二段说明道理的基础上,作者向太宗提出了。十思”的具体内容,并说明如果能够做到这“十思”,就能够发扬光大“九德”修养,使百官各尽其职,各竭其力,天下可“垂拱而治”了。细读文章,便会发现,作者用一“思”字贯穿全文,前后勾连,层层深入,水到渠成。从提出问题——应当“思”,到分析问题——为何“思”,再到解决问题——怎样“思”,结构谨严,浑然一体,具有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1.魏徴始终没有忘记唐太宗与自己的主仆、君臣关系,因此谦称自己为“下愚”。
2.不可改。“臣闻”是奏议中的敬辞,口气不卑不亢。“臣以为”有自以为是之嫌。
3.不可删。“承天景命”也是一种敬辞。
4.不能改。“诚能”表示希望和商量的口吻,而“是故”是论述的口吻,语气极其生硬。
魏徴在进谏时有着清醒的头脑,他虽然知道太宗是很懂得“忠言逆耳利于行”的。他没有因太宗对自己的赏识而得意忘形,仍然坚持一贯的谨言慎行。文中语言真诚谦虚,委婉而又通达,合情而又合理,极富艺术魅力。
你还知道有哪些文言文中的谦辞和敬辞在现在仍然运用,说说看。
敬辞斧正高恭候光临海涵惠令钧
谦辞家舍菲
1 “十思”与第一段的 观点有何联系?
2“十思”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3 君王按“十思”去做会有怎样的结果?
答:“十思”是“积德义”的具体内容
答:谦冲自牧,虚心纳下,慎始敬终,知人善任。
答: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思 考 题
总结:
1 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答: (略)
2 请你谈谈, 魏征说的“十思”在今天对我们有何借鉴意义?
答:(略)
作业
1 熟读并背诵课文。
2 结合自己的见闻,谈谈学习“十思” 的现实意义。
3 找出文中有特殊用法的词语和特殊句式,并记在复习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