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谏太宗十思疏》课件(共97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5.1《谏太宗十思疏》课件(共97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1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27 09:10: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97张PPT)
谏太宗十思疏
魏 徵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童志斌)
谏太宗十思疏
魏 徵
徵 史
(1)谏太宗十思疏
疏:奏章。
“条陈也”;分条说明的文字。上疏: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的意见书。
(2)谏太宗十思疏
人君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以止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
一 思 …………;
二 思 ………… ;
三 思 ………… ;
四 思 ………… ;
五 思 ………… ;
六 思 ………… ;
七 思 ………… ;
八 思 ………… ;
九 思 ………… ;
十 思 ………… 。
一 思 知足以自戒;
二 思 知止以安人;
三 思 谦冲以自牧;
四 思 江海下百川;
五 思 三驱以为度;
六 思 慎始而敬终;
七 思 虚心以纳下;
八 思 正身以黜恶;
九 思 无因喜谬赏;
十 思 无因怒滥刑。
一 思 知足以自戒;
二 思 知止以安人;
三 思 谦冲以自牧;
四 思 江海下百川;
五 思 三驱以为度;
六 思 慎始而敬终;
七 思 虚心以纳下;
八 思 正身以黜恶;
九 思 无因喜谬赏;
十 思 无因怒滥刑。
一思知足以自戒;
二思知止以安人;
三思谦冲以自牧;
四思江海下百川;
五思三驱以为度;
六思慎始而敬终;
七思虚心以纳下;
八思正身以黜恶;
九思无因喜谬赏;
十思无因怒滥刑。
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
一思知足以自戒;
二思知止以安人;
三思谦冲以自牧;
四思江海下百川;
五思三驱以为度;
六思慎始而敬终;
七思虚心以纳下;
八思正身以黜恶;
九思无因喜谬赏;
十思无因怒滥刑。
一思知足以自戒;
二思知止以安人;
三思谦冲以自牧;
四思江海下百川;
五思三驱以为度;
六思慎始而敬终;
七思虚心以纳下;
八思正身以黜恶;
九思无因喜谬赏;
十思无因怒滥刑。
一思知足以自戒;
二思知止以安人;
三思谦冲以自牧;
四思江海下百川;
五思三驱以为度;
六思慎始而敬终;
七思虚心以纳下;
八思正身以黜恶;
九思无因喜谬赏;
十思无因怒滥刑。
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平:语平舒也。
——《说文解字》
本义: 语气平和舒顺。
会意。小篆字形象人侧身在山崖洞穴里的形状。本义“倾斜” 。
绝 句 杜 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 句 杜 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3)谏太宗十思疏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诸葛亮《出师表》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
尹: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一竖表示笔,右边是“又”(手),象手拿笔,以表示治事。本义:治理 。
君:会意。从尹,从口。“尹”,表示治事;从“口”,表示发布命令。合起来的意思是:发号施令,治理国家。本义:君主,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陛下乎!陛下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陛下)不念居安思危,戒贪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人君)不念居安思危,戒贪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夫龙之为虫也,可扰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人有婴(撄)之,则必杀人。
人主亦有逆鳞,说之者能无婴(撄)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韩非子·说难》
夫龙之为虫也,可扰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人有婴(撄)之,则必杀人。
人主亦有逆鳞,说之者能无婴(撄)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韩非子·说难》
上尝罢朝,怒曰:“会须杀此田舍翁!”长孙皇后问为谁,上曰:“魏征每廷辱我。”
——《资治通鉴》
(4)谏太宗十思疏
谏,证也。
——《说文解字》
谏者,正也。
——《楚辞·七谏序》
谏,犹“正”也。以道正人行。
——《周礼·司谏》注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谏太宗十思疏》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以止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谏太宗十思疏》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以止安人;……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邹忌讽齐王纳谏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于是入朝见威王,
曰:“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
邹忌讽齐王纳谏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讽太宗十思疏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贪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2.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3.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1.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2.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3.德不厚而思国之治……
1 . ……
2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3 .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贪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1 . …………,
2 . 伐根以求木茂,
3 . 塞源而欲流长。
1 . 德薄而望国安,
2 . 伐根以求木茂,
3 . 塞源而欲流长。
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2.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3.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1.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2.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3.德不厚而思国之治……
1 .德薄而望国安,
2 . 伐根以求木茂,
3 . 塞源而欲流长。
臣闻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贪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殆哉!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贪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2.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3.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1.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2.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3.德不厚而思国之治……
1 . 德薄而望国安,
2 . 伐根以求木茂,
3 . 塞源而欲流长。
人君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以止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
十:数之具也。
“一”为东西,“丨” 为
南北,则四方中央备矣。
九: 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
—— 《素问·三部九候论》
凡一二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三”,以见其多;“三”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九”,以见其极多。
——(清)汪中《述学·释三九》
(5)谏太宗十思疏
太宗手诏答曰:
省频抗表,诚极忠款,言穷切至。披览忘倦,每达宵分。非公体国情深,启沃义重,岂能示以良图,匡其不及?……公之所陈,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
太宗手诏答曰:
省频抗表,诚极忠款,言穷切至。披览忘倦,每达宵分。非公体国情深,启沃义重,岂能示以良图,匡其不及?……公之所陈,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
“弦”指弓弦,“韦”是兽皮。弦紧皮软,喻性子急缓不同。古人佩弦来警戒自己的性缓,佩韦以警戒自己的性急;后遂用“弦韦”喻朋友的规劝。
因声求气
凡行文多寡短长,抑扬高下,无一定之律,而有一定之妙,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学者求神气而得之于音节,求音节而得之于字句,则思过半矣。其要只在读古人文字时,便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
——(清)刘大櫆
凡行文多寡短长,抑扬高下,无一定之律,而有一定之妙,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学者求神气而得之于音节,求音节而得之于字句,则思过半矣。其要只在读古人文字时,便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
——(清)刘大櫆
音节高则神气必高,音节下则神气必下,故音节为神气之迹。一句之中,或多一字,或少一字;一字之中,或用平声,或用仄声;同一平字仄字,或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人声,则音节迥异,故字句为音节之矩。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
——(清)刘大櫆
音节高则神气必高,音节下则神气必下,故音节为神气之迹。一句之中,或多一字,或少一字;一字之中,或用平声,或用仄声;同一平字仄字,或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人声,则音节迥异,故字句为音节之矩。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
——(清)刘大櫆
尔欲作五古七古,须熟读五古七古各数十篇。先之以高声朗诵,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与我之喉舌相习,则下笔为诗时,必有句调凑赴腕下。
——曾国藩
尔欲作五古七古,须熟读五古七古各数十篇。先之以高声朗诵,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与我之喉舌相习,则下笔为诗时,必有句调凑赴腕下。
——曾国藩
谏太宗十思疏
魏 徵
徵状貌不逾中人,而素有胆智,每犯颜进谏,虽逢王赫斯怒,神色不移。
——《旧唐书·列传第二十一·魏徵 》
徵状貌不逾中人,而素有胆智,每犯颜进谏,虽逢王赫斯怒,神色不移。
——《旧唐书·列传第二十一·魏徵 》
郑玄 笺:“赫,怒意。”斯,语助。后因以“赫斯”指帝王盛怒貌。
上尝罢朝,怒曰:“会须杀此田舍翁。”长孙皇后问为谁,上曰:“魏征每廷辱我。”后退,具朝服立于庭,上惊问其故,后曰:“妾闻主明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贺!”上乃悦。
——《资治通鉴》
上尝罢朝,怒曰:“会须杀此田舍翁。”长孙皇后问为谁,上曰:“魏征每廷辱我。”后退,具朝服立于庭,上惊问其故,后曰:“妾闻主明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贺!”上乃悦。
——《资治通鉴》
上尝得佳鹞,自臂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久不已,鹞竟死怀中。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