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终极模拟评估卷(新高考II卷含解析)(一)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高考终极模拟评估卷(新高考II卷含解析)(一)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27 10:35:08

文档简介

2023年高考终极模拟评估卷(新高考II卷全解全析)(一)
全 解 全 析
1.A 2.D 3.B
4.①避免宠物尸体腐烂对土壤、水源等造成污染,更好地保护环境。②既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宠物主人在心理和情感上的现实需求。③宠物殡葬仪式提供了一种特殊的死亡教育,使人学会感恩,懂得珍惜,能够正确处理悲伤、面对失去。
5.①宠物殡葬行业发展的引导者和推动者。②宠物殡葬行业相关政策、法规、行业标准的制定者。③宠物殡葬操作流程的监管者。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将哀思艺术化”表述错误。从材料一第二段“将宠物骨灰加工成吊坠、戒指,或是将其毛发制成工艺品,也便于主人怀念,寄托哀思”可知,应该表述为“将宠物骨灰艺术化处理,便于主人怀念,寄托哀思”。
C.从材料一第四段“擅自改‘一对一火化’为集中处理,将他人宠物的骨灰给宠物主”可知,并不是“一对一火化”操作违规,侵犯消费者权益,而是将“一对一火化”改为“集中处理”操作违规,侵犯消费者权益。
D.“私购火化炉”与“大多数机构‘无证经营’”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材料一第四段的表述为“无论是自制的火化车还是私人购置的火化炉,都很难符合条件要求。现实生活中,行业内大多数机构都未办理相关审批手续,属于‘无证经营’”。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A.“目前国内尚无宠物殡葬服务相关的政策法规和部门”表述不精确,材料一第二段原文为“宠物殡葬服务涉及民政、农林、畜牧、环保、市场监管等多个部门,目前在国内尚无明确的政策法规对其进行规范,也没有明确的主管部门对其进行监管”,选项缺少“明确”这一限定词。
B.“而《动物防疫法》中相关动物殡葬的法律法规则明确了动物尸体的处理方式”说法错误,从材料一第三段“《动物防疫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只有对于动物尸体无害化处理的规定,并未提及动物殡葬”可知,《动物防疫法》中没有关于动物殡葬的内容。
C.“但一些宠物殡葬师不具备相应服务能力和国家认证的从业资格”说法错误。从材料一最后一段“宠物殡葬师没有被国家人社部门列入正式职业,缺乏统一从业资格培训和认证”可知,并非一些宠物殡葬师不具备国家认证的从业资格,而是所有宠物殡葬师都不具备国家认证的从业资格。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A.“材料一介绍了我国宠物殡葬方式在各阶段经历的发展改革”说法错误。材料一并没有绍我国宠物殡葬方式在各阶段经历的发展改革,只是指出了人们对宠物遗体的处理方式。
C.“意在说明这个行业‘卑微且脆弱’”说法错误。材料二论述宠物殡仪机构选址困难,是举例说明宠物殡葬作为一个新兴行业,还面临着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
D.“材料一重在分析问题,材料二重在解决问题”说法错误。材料一主要指出了当今宠物殡葬业出现的问题,材料二既指出了当今宠物殡葬业出现的一些问题,也指出了对一些问题的解决办法,但其重点并不是解决问题。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对于宠物殡葬对人类的意义,可以从以下三点来分析概括。
从材料一第二段“火化处理可以避免宠物尸体腐烂对土壤、水源等造成污染”可知,宠物殡葬可以避免宠物尸体腐烂对土壤、水源等造成污染,更好地保护环境。
从材料二第二段“选择殡葬机构妥善安置宠物的‘身后事’,既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宠物主人在心理和情感上的现实需求”可知,宠物殡葬既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宠物主人在心理和情感上的现实需求。
从材料二第三点“在某种意义上,宠物殡葬仪式也提供了一种特殊的死亡教育……直面死亡其实是人生的必修课,与宠物的正式告别仪式,可以让人学会感恩,懂得珍惜,也教会人如何处理悲伤,面对失去”可知,宠物殡葬仪式提供了一种特殊的死亡教育,使人学会感恩,懂得珍惜,能够正确处理悲伤、面对失去。
5.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对于针对宠物殡葬行业存在的问题,相关政府部门在其行业发展中扮演的角色,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归纳总结。
首先,从材料一第二段“宠物殡葬行业的出现,大大解决了宠物主人妥善料理宠物‘身后事’,体面送走‘家庭成员’的困扰”,材料二第二段“由此可见,选择殡葬机构妥善安置宠物的‘身后事’,既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宠物主人在心理和情感上的现实需求”等内容可知,政府应该推动宠物殡葬行业的发展,做宠物殡葬行业发展的引导者和推动者。
其次,从材料一第二段“作为一种新兴行业,宠物殡葬尚处于法律和监管的盲区,一直游走在“灰色地带”。宠物殡葬服务涉及民政、农林、畜牧、环保、市场监管等多个部门,目前在国内尚无明确的政策法规对其进行规范”,第四段“同时,行业标准的缺失,导致宠物殡葬行业鱼龙混杂”等内容可以总结出,政府应积极制定宠物殡葬行业相关政策、法规、行业标准,做宠物殡葬行业相关政策、法规、行业标准的制定者。
最后,从材料一第二段“没有明确的主管部门对其进行监管”,第四段“宠物殡葬服务价格差异巨大,水平参差不齐……一些机构的违规操作不仅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等问题”等内容可以总结出,政府应做宠物殡葬操作流程的监管者。
6.B 7.D
8.①“菱荡属陶家村”是实写,从现实的地理环境角度对菱荡的位置进行说明和介绍。②“菱荡是陈聋子的”表现出二者之间的亲密关系,陈聋子在陶家村打了十几年长工,在菱荡满菱角的时候架着筏子摘菱角的人常常是陈聋子。③菱荡宁静幽丽,淳朴和谐的民风在陈聋子身上体现无遗,清静澄明、憨厚朴讷、善良纯粹的陈聋子在城里人的心里就是菱荡的化身。
9.①小说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三分之二的篇幅是在写“情境”,用抒情写意的笔触,描绘一幅幅充满诗意的自然环境、生活画面和风俗画面。②小说所塑造的人物也只具大致的轮廓,且本身也构成了景物的一个部分,人物似乎不仅是因“情境”而存在的,而且是“情境”的点缀和自然的组成部分。③作者描画了陶家村的翠竹绿水、小桥孤塔,勾勒出一种宁静、和谐的诗意情境,也在一定意义上流露出他对故乡、乡间父老以及千百年来形成的古老淳朴的民间风习和文化的热爱。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粗野落后的民风”错。文章着力表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纯朴和融洽的关系。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将小说推向高潮”错。小说具有诗化特点,重细节而不注重情节,重生活情趣而弱化情节矛盾,情节没有较大的曲折起伏,因此“推向高潮”不准确。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①《菱荡》中着重刻画了两个意象:菱荡和聋子。而菱荡和聋子之间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比如,“城里人并不以为菱荡是陶家村的,是陈聋子的。”而事实情况是,废名强调了“菱荡属陶家村”“陶家村在菱荡圩的坝上”“菱荡圩是以这个菱荡得名”,所以菱荡是陶家村的标志,它对于陶家村的意义不言而喻。“菱荡属陶家村”是实写,从现实的地理环境角度对菱荡的位置进行说明和介绍。
②“菱荡是陈聋子的”表现出二者之间的亲密关系。陈聋子只是在陶家村做了十几年的长工,他甚至不是陶家村土生土长的人。基于这样的关系,为何大家都认为菱荡是陈聋子的?陈聋子在陶家村打了十几年长工,在菱荡满菱角的时候架着筏子摘菱角的人常常是陈聋子。
③菱荡和陈聋子在大家眼里是一体的。菱荡宁静幽丽,淳朴和谐的民风在陈聋子身上体现无遗,清静澄明、憨厚朴讷、善良纯粹的陈聋子在城里人的心里就是菱荡的化身。菱荡是静态的聋子。“菱荡”在作家的笔下被有意识地人格化了。它永不衰竭地默默奉献和静默地存在。聋子对于陶家村人或城里人的帮助,就如菱荡给予城里城外的人的滋养一样,无处、无时不在。聋子是动态的菱荡。他有如“菱荡”般纯净透彻的心地,他有如“菱荡”般明亮真诚的禀性,有“无欲”的生活追求,如“菱荡”一般只是奉献,从不索取。
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①小说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三分之二的篇幅是在写“情境”,用抒情写意的笔触,描绘一幅幅充满诗意的自然环境、生活画面和风俗画面。“菱荡周围常青树的矮林,密得很”,“荡岸,绿草散着野花,成一个圈圈”。那菱荡圩呢?它所处的天地,“坝外一重山,两重山”,被重重叠叠围了起来,菱荡所处的天地是那么小,又仿佛与世隔绝。
②小说所塑造的人物也只具大致的轮廓,且本身也构成了景物的一个部分,人物似乎不仅是因“情境”而存在的,而且是“情境”的点缀和自然的组成部分。聋子身上的特质与菱如出一辙。聋子是动态的菱荡。他有如“菱荡”般纯净透彻的心地,他有如“菱荡”般明亮真诚的禀性,有“无欲”的生活追求,如“菱荡”一般只是奉献,从不索取。
③小说为我们展现了20世纪30年代我国南方水乡的世俗风貌,女人在河边洗衣服,陈砻子坐划子去摘菱角,送菱角到石家井,这些细节一点点构成了南方水乡农民生活的画面。小说中有大量的环境描写,如“周围常青树的矮林,密得很”“荡岸,绿草散着野花,成一个圈圈”“清早起来,河有桥,桥头有塔”“太阳已下西山,青天罩着菱荡圩照样地绿”等等,这些句子展现了水乡美丽的自然和人文风光,增添了小说的美感。作者描画了陶家村的翠竹绿水、小桥孤塔,勾勒出一种宁静、和谐的诗意情境,也在一定意义上流露出他对故乡、乡间父老以及千百年来形成的古老淳朴的民间风习和文化的热爱。
10.FNU 11.C 12.D
13.(1)“憎恨它的国君,它的百姓有什么罪!”秦国终于卖给晋国粮食,运粮车从雍地一直接连到绛地。
(2) 羞辱了一国的士大夫,又说我立有道的国君来统治你们,恐怕不可以吧?
14.①秦缪公体恤百姓,心怀仁爱。②秦缪公广开言路,虚心纳谏。③秦缪公不计前嫌,宽容大度。④秦缪公冷静谨慎,沉着隐忍。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断句的能力。
句意:和晋国缔结和约,恢复他的君位,但让他的嫡子做人质,使他们父子交替住在秦国,这样秦国就可以不受祸害了。
“以要晋国之成”中,“晋国之成”是“要”的宾语,应在“成”后断开,即F处;
“复其君而质其嫡子”中,“而”表并列,表示“复其君”“质其嫡子”这两个动宾结构的并举,故应在“子”后断开,即N处;
“使子父代处秦国”中,“使”是动词,句子是兼语句,成分完整,在“国”后断开,即U处。
1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一词多义的能力。
A.“赐”:动词,赐给;名词,恩惠。句意:去年上天把晋国赐给了秦国/ 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
B.“微”:不是;隐晦。句意:这种事即使不是秦国干的/屈原的文章简约, 言辞隐微。
C.错误。“矜”:都表示怜悯、怜惜。句意:我怨恨他们的君王,但怜悯他的百姓/仍然受到(您的)怜悯和养育。
D.“德”:动词,感激恩德;名词,德行。句意:哥哥假如感激我却忘记了他的亲人,不可以说是仁义/我姑且多树立德行,以等待有才能的人。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为了不被诸侯嘲笑”错误,由原文“杀晋君与逐出之,与以归之,与复之,孰利 ”可知,应是为了秦国的利益;“河东郡”错误,由原文“秦始知河东之政”可知,应是河东,指黄河以东。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恶”,憎恨;“其君是恶”,宾语前置,应为“恶其君”;“与”,动词,给;“属”,连接。
(2)“耻”,羞辱;“临女”,统治你们;“无乃……乎”,恐怕……吧。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可知,秦缪公体恤百姓,心怀仁爱。
②由原文“合大夫而谋曰:……公子絷曰:……公孙枝曰:……是故归惠公而质子圉”可知,秦缪公广开言路,虚心纳谏。
③由原文“晋又饥,秦伯又饩之粟,曰:‘吾怨其君而矜其民’”可知,秦缪公不计前嫌,宽容大度。
④由原文“晋其庸可冀乎!姑树德焉,以待能者”可知,秦缪公冷静谨慎,沉着隐忍。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四年(前 647),晋国发生饥荒,向秦乞求买粮食。缪公问百里奚,百里奚说:“天灾流行,各国都会更替发生,救援灾难体恤邻国,是国家的道义。应该卖给它。”邳郑的儿子豹说:“应攻打晋国。”缪公说:“憎恨它的国君,它的百姓有什么罪!”秦国终于卖给晋国粮食,运粮车从雍地一直接连到绛地。第二年秦国发生饥荒,请求向晋国买粮食。晋君与大臣们商量这件事,虢射说:“去年上天把晋国赐给了秦国,秦国不知道夺取晋国,反而卖给了我们粮食。现在上天把秦国赐给了晋国,晋国难道可以违背天意吗?应该攻打秦国。”惠公便采纳了虢射的计谋,没有卖给秦国粮食,并派军队攻打秦国。秦国非常生气,也派军队攻打晋国。
材料二:
惠公迎战秦国军队,派韩简去探视秦军情况,韩简回来报告说:“秦军人数比我们少,但斗士众多。”惠公问:“什么原因?”韩简回答说:“因为你出奔逃亡时依靠过秦国,回国继承君位时烦劳过秦国,饥荒时又吃过秦国卖给我们的粮食,秦国对我们有三大恩惠而我们都没有报答,所以他们才来入侵。如今你又出兵出击,秦军没有人不愤怒,晋军没有人不懈怠,所以秦军斗士众多。”惠公说:“但如今我不出击,回去后晋国一定会受到轻侮。一介匹夫尚且不可轻侮,何况一个国家呢!”晋军溃败,惠公驾车的马陷入泥泞之中不能行进。惠公呼叫庆郑说:“快用车来载我逃命!”但也未能救出惠公,于是晋惠公被秦军俘获。秦缪公班师回朝,到达王城,召集大夫们谋划,说:“杀死晋君,与将晋君放逐出晋国,与把他带回秦国,与放他回国恢复他的君位,哪个处理方法对我们秦国更有利?”公子絷说:“杀死他对秦国有利。”公孙枝说:“不可以。我们已经让大国的卿士在战场战败蒙耻,又杀他们的国君来加重这种耻辱,这样晋君的儿子就会想着为父报仇,臣子就会想着为国君报仇,这种事即使不是秦国干的,天下人谁不憎恨呢?”公子絷说:“我难道只白白地杀晋君就算完了?我将用公子重耳来代替他为国君。”公孙枝说:“羞辱了一国的士大夫,又说我立有道的国君来统治你们,恐怕不可以吧?倘若行不通,必定被诸侯取笑。战胜大国却被诸侯取笑,不可以说是威武。杀弟弟而立他的哥哥,哥哥假如感激我却忘记了他的亲人,不可以说是仁义。如果没有忘记,这是秦国第二次施恩而没有成功,不可以说是明智。”缪公问:“那么该怎么办呢?”公孙枝说:“不如放他回去,和晋国缔结和约,恢复他的君位,但让他的嫡子做人质,使他们父子交替住在秦国,这样秦国就可以不受祸害了。”因此让惠公回晋国,让子圉到秦国为人质,秦国开始管理黄河以东的政务。
材料三:
晋国又发生了饥荒,秦缪公又送给他们粮食,说:“我怨恨他们的君王,但怜悯他的百姓。况且我听说唐叔受封的时候,箕子曾说过:‘唐叔的后代必定会强大。’晋国难道是可以随便打主意的吗?我姑且多树立德行,以等待有才能的人。”从这时起,秦国开始在黄河以东征收赋税,设置官吏,负责管理。
15.C
16.①手法相似,两词都运用典故。本词用伊尹、诸葛亮及刘备等典故,表达词人复杂的情感。《永遇乐》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等典故,抒发对苟安的南宋统治者的不满。②主题相似,都含悲愤之情。两首词情感真挚,都有对统治者苟安一隅、不思进取的愤慨。③词风相似,都有豪迈之势。本词“几番际会,风从云和”奔放雄豪,写出男儿建功立业之志 。《永遇乐》中的“金戈铁马”,慷慨激昂,突显英雄豪情气概。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自己也打算耕田送老,流露出归田园居的退隐之意”错,实际是因“天下偷安”,而引起词人的悲愤之语。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首先,手法相似,两词都运用典故。本词“为伊为葛”一句用伊尹、诸葛亮及刘备等典故,表达词人复杂的情感。《永遇乐》中“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人道寄奴曾住”“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几句中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等典故,抒发对苟安的南宋统治者的不满。
其次,主题相似,都含悲愤之情。本词“天下适安耕且老”一句中,“天下适安”即“天下苟安”,体现了词人的愤慨。《永遇乐》中“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几句,表达了词人为文的起因不是囿于一已私利,而是不忍见大好江山沦落异族之手,同样表达对统治者苟安一隅的不满。两首词情感真挚,都有对统治者苟安一隅、不思进取的愤慨。
最后,词风相似,都有豪迈之势。本词“几番际会,风从云和”两句的意思是:人们融洽相处,只求志同道合。奔放雄豪,写出男儿建功立业之志 。《永遇乐》中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两句的意思是: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慷慨激昂,突显英雄豪情气概。
17.实迷途其未远 觉今是而昨非 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参横斗转欲三更 苦雨终风也解晴)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实、、 伐、榆、旌旆、逶迤、碣、扪、胁、抚膺、 徘徊。
18.①“零添加”就是食品中没有添加剂 ②纯天然的才是最好 ③判定一种食品是否安全
19.①食品添加剂已经有2.5万种,意在表明食品添加剂在全世界广泛使用;②中国只批准了2000多种,不到十分之一,与前面形成对比反差,意在表明中国十分重视食品安全,在食品添加剂方面监管严格。
20.判定食品安全的首要标准不是看食品添加剂是否“零添加”,而是看食品成分和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和剂量。
【解析】
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句,后文“然而,无论从现实情况还是科学概念上看,‘零添加’并非事实”表达的是从科学角度理解“零添加”的特点,前一句于此形成转折,是从一般消费者角度理解“零添加”为食品中没有添加剂,因此该句可填:“零添加”就是食品中没有添加剂;
第二句,“其实,衡量食物的营养、安全和美味并非只有纯天然一个标准”是对前一句一些人看法的否定,因此“一些人”的看法是纯天然是最好的,因此该句可填:纯天然的才是最好;
第三句,后文“首先看食品成分和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和剂量,不要被‘零添加’轻易忽悠”解释的是怎样判断食品安全,因此该句可填:判定一种食品是否安全。
1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全世界的食品添加剂已经有2.5万种”中的数字“2.5万种”强调了食品添加剂数量之多,表明食品添加剂在全世界被广泛使用;
“中国只批准了2000多种,不到十分之一”中的数字“2000”只占“2.5万种”的一小部分,占比不到十分之一,因此意在表明中国十分重视食品安全,在食品添加剂方面监管严格。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及选用句式的能力。
第一段的关键信息是“现代社会的食品都要经过生产、收获、转运、储存和加工等复杂流程,能进到人们的餐桌并吃到嘴里,或多或少含有添加剂”“衡量食物的营养、安全和美味并非只有纯天然一个标准”,即现代社会的食品或多或少都含有添加剂,纯天然不是衡量食品安全的唯一标准。
第二段的关键信息是“首先看食品成分和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和剂量,不要被‘零添加’轻易忽悠”,即消费者真正应该关心的是食品成分和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和剂量。
综合以上信息,材料说的是判定视频安全的标准问题,可用表示并列关系的“不是……而是……加以说明,即判定食品安全的首要标准不是看食品添加剂是否“零添加”,而是看食品成分和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和剂量。
21.①赏心悦目②铺天盖地③与生俱来
22.①原句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连用三个“……舒朗”句式,富有韵律,突出了山吹色带给天地、草木和心情的美好感觉。②原句多使用短句,表意明快,句式活泼,更加具有节奏感,与本文语言风格一致。
【解析】
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①空,前面说“黄与红的搭配,是绝配”,属于视觉上带给人们美好的感觉,后面又说“心情也会不知不觉跟着快慰许多”,属于心情上带给人们的美好的感受。能够表达这个意思的成语是“赏心悦目”,意思是看到美好的景物而心情舒畅、愉快。
第②空,前面说树叶“纷纷飘落”,说明叶子的数量非常多,后文又说叶子落下后“一片金黄扑朔迷离”,说明叶子掉落后铺满了整个区域。能够表达这个意思的成语是“铺天盖地”,意思是形容势大,来势猛,到处都是。
第③空,后文说山吹色“这种色泽和情调确实是天生的”,色泽和情调不是其他事物赋予的,而是天然就有的。能够表达这个意思的成语是“与生俱来”,意思是一生下来就是如此。
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修辞上,“天地舒朗,草木舒朗,心情舒朗”连用三个“……舒朗”的句式,属于排比句,富有韵律,语势强烈,突出了山吹色带给天地、草木和心情的美好感觉。
句式上,原句“风,吹过山冈,吹过南坡,就舒朗了,天地舒朗,草木舒朗,心情舒朗”为短句,表意明快,句式活泼,更加具有节奏感,与本文语言风格一致。而改句“风吹过山冈、南坡,天地、草木和心情就舒朗了”是长句,节奏舒缓,也与全文语言风格不符。
23.略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第一段按照时间顺序,列举了一些从近代、到现代、到当代的“好故事”。这其中,革命先驱李大钊、县委书记焦裕禄、雷锋、战斗英雄张富清、最美逆行者等人的“好故事”,体现了他们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公而忘私、不惧辛劳、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而“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则展现了新时代背景下不被困难打倒、积极乐观的个人意志。对此,材料第二段在总结这些“好故事”的意义之后,则围绕其展现了聆听者、传播者、创作者这三种不同的角色。其中,聆听者意味着我们以旁观者姿态去看待他人的好故事;传播者则说明我们不仅仅只是旁观,而是能通过自己的言行将之发扬光大;创作者则说明,我们是切身处地地去践行这些精神品格。
试题要求思考我们这些新时代青年会在“好故事”中承担起怎样的角色。对此,可以认为自己应当创作者,以高度的责任担当继承前辈精神,努力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也可以认为自己可以做那个甘愿坐在路边鼓掌的人,甘于平凡,积极做好自己的小事,不好高骛远。当然,也可以说,今日之我辈,虽然未必都有能力和机遇去创造一个个好故事,但仍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去宣扬、传播,使好故事中的好精神光照千古。
【参考立意】
(1)讲好好故事,我辈青年义不容辞。
(2)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好故事,每个时代都需要讲故事的人。
(3)不能讲出好故事,我们也可以听好好故事。2023年高考终极模拟评估卷(新高考II卷考试版)(一)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5.本试卷共23题,共150分,共10页,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过去,人们对宠物遗体的处理方式主要有三种:遗弃、挖土掩埋、火化。其中,遗弃有违《动物防疫法》中关于“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买卖、加工、随意弃置病死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的规定;而相关规定对于挖土掩埋动物尸体有专门要求,包括掩埋深度、消毒处理等,这对许多宠物主人来说很难做到。
相比之下,宠物殡葬行业的出现,大大解决了宠物主人妥善料理宠物“身后事”,体面送走“家庭成员”的困扰。一方面,火化处理可以避免宠物尸体腐烂对土壤、水源等造成污染;另一方面,将宠物骨灰加工成吊坠、戒指,或是将其毛发制成工艺品,也便于主人怀念,寄托哀思。不过,作为一种新兴行业,宠物殡葬尚处于法律和监管的盲区,一直游走在“灰色地带”。宠物殡葬服务涉及民政、农林、畜牧、环保、市场监管等多个部门,目前在国内尚无明确的政策法规对其进行规范,也没有明确的主管部门对其进行监管。
《殡葬管理条例》主要针对人体,不适用于宠物。《动物防疫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只有对于动物尸体无害化处理的规定,并未提及动物殡葬。按照规定,宠物殡葬涉及动物集中无害化处理,需要办理《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但是,目前审批门槛高、流程繁琐,对于宠物殡葬行业来说,无论是自制的火化车还是私人购置的火化炉,都很难符合条件要求。现实生活中,行业内大多数机构都未办理相关审批手续,属于“无证经营”。
同时,行业标准的缺失,导致宠物殡葬行业鱼龙混杂。目前,宠物殡葬师没有被国家人社部门列入正式职业,缺乏统一从业资格培训和认证。一些人只是跟风入行,并不具备相应服务能力。另外,宠物殡葬服务价格差异巨大,水平参差不齐。同样用宠物骨灰制作晶石,不同机构之间价格相差数倍。私下将宠物遗体随意丢弃,擅自改“一对一火化”为集中处理,将他人宠物的骨灰给宠物主,一些机构的违规操作不仅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等问题。
(摘编自张涛《宠物殡葬不可游走在“灰色地带”》,《北京青年报》2022年4月6日)
材料二:
现实生活中,很多宠物都已成为个人和家庭生活中难以割舍的成员,它们可能是空巢老人的情感寄托,可能陪伴小朋友度过了整个成长历程,也可能给在大城市独自打拼的青年带来了无数个温情、放松时刻。因此,与离世的宠物说再见,往往不只是掩埋那么简单,它们的主人,还有太多的不舍要表达,还有太多难过的情绪要抒发。
由此可见,选择殡葬机构妥善安置宠物的“身后事”,既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宠物主人在心理和情感上的现实需求。仪式是有力量的。有了骨灰寄存处,宠物主人的思念之情也能得以安放。
在某种意义上,宠物殡葬仪式也提供了一种特殊的死亡教育。正如很多人所说的,宠物只能陪你度过生命中的一个阶段,可那却是它们的一生。他们的离去,值得一个郑重的告别。直面死亡其实是人生的必修课,与宠物的正式告别仪式,可以让人学会感恩,懂得珍惜,也教会人如何处理悲伤,面对失去。
需要看到,宠物殡葬作为一个新兴行业,还面临着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有商家在接受采访时指出,目前这个行业“卑微且脆弱”,在经营定位、法律规范、监管要求等方面还有不少空白。比如,很多宠物殡葬机构都面临选址难题。不少居民反对在小区设置类似机构,有的认为这会造成扰民,还有的认为安放宠物骨灰“不吉利”。对于宠物殡葬的收费标准、火化规范、消防要求等,也缺乏统一标准。
宠物殡葬行业未来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明确相关机构的功能定位,给“宠物殡仪馆”一个合法的身份。有关部门不妨在充分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兼顾各方利益,制定更加细化、合理的行业规范,引导宠物殡葬业有序发展。社会对类似选择也应保持足够的尊重和共情,让人与宠物的温暖告别成为可能。
(摘编自任冠青《宠物殡葬:是体面告别也是现实需求》光明网2022年10月14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B.
C.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目前国内尚无宠物殡葬服务相关的政策法规和部门,所以宠物殡葬行业尚处于法律和监管的盲区,一直游走在“灰色地带”。
B.《殡葬管理条例》没有适用于宠物的内容,而《动物防疫法》中相关动物殡葬的法律法规则明确了动物尸体的处理方式。
C.宠物殡葬机构能够帮宠物主人料理宠物的“身后事”,但一些宠物殡葬师不具备相应服务能力和国家认证的从业资格。
D.宠物作为家庭生活中难以割舍的成员,其离世后的殡葬仪式能为主人提供情感上的慰藉,可见宠物殡葬业是有现实需求的。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介绍了我国宠物殡葬方式在各阶段经历的发展改革,并从国家法律法规层面指出了该行业存在的问题。
B.材料二借宠物在个人和家庭生活中的特殊地位,详细阐明了尽快解决宠物殡葬行业现存问题的必要性。
C.材料二论述宠物殡葬机构选址困难,不少居民反对在小区设置类似机构,意在说明这个行业“卑微且脆弱”。
D.两则材料都论述了宠物殡葬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不同的是材料一重在分析问题,材料二重在解决问题。
4.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要说明宠物殡葬对人类来说具有怎样的意义。(4分)
5.针对宠物殡葬行业存在的问题,相关政府部门在其行业发展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请简要概括。(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菱荡
废名
①陶家村在菱荡圩的坝上,离城不过半里,下坝过桥,走一个沙洲,到城西门。
②一条线排着,十来重瓦屋,泥墙,石灰画得砖块分明,太阳底下更有一种光泽,表示陶家村
总是兴旺的。屋后竹林,绿叶堆成了台阶的样子,倾斜至河岸,河水沿竹子打一个弯,潺潺流过。这里离城才是真近,中间就只有河,城墙的一段正对了竹子临水而立,竹林里一条小路,城上也窥得见。
③陶家村过桥的地方有一座石塔,名叫洗手塔。人说,当初是没有桥的,往来要“摆渡”。一位姓张的老汉,专在这里摆渡过日,头发白得像银丝。一天,何仙姑下凡来,渡老汉升天,老汉道;“我不去。城里人如何下乡?乡下人如何进城?”但老汉这天晚上死了。清早起来,河有桥,桥头有塔。何仙姑一夜修了桥。修了桥洗一洗手,成洗手塔。这个故事,陶家村的陈聋子独不相信,他说:“张老头子摆渡,不是要渡钱吗?”摆渡依然要人家给他钱,同聋子“打长工”是一样,所以决不能升天。
④塔不高,一棵大枫树高高的在塔之上,远路行人总要歇住乘一乘荫。坐在树下,菱荡圩一眼看得见,——看见的也仅仅只有菱荡圩的天地了,坝外一重山,两重山,虽知道隔得不近,但树林在山腰。菱荡圩算不得大圩,花篮的形状,花篮里却没有装一朵花,从底绿起——若是荞麦或油菜花开的时候,那又尽是花了。稻田自然一望而知,另外树林子堆的许多球,哪怕城里人时常跑到菱荡圩来玩,也不能一一说出,那是村,那是园。水塘四围栽了树,坝上的树叫菱荡圩的天比地更来得小,除了陶家村以及陶家村对面的一个小庙,走路是在树林里走了一圈。
⑤水草连着菖蒲,菖蒲长到坝脚,树荫遮得这一片草叫人无风自凉。陶家村的牛在这坝脚下放,城里的驴子也在这坝脚下放。人又喜欢伸开他的手脚躺在这里闭眼向天。环着这水田的一条沙路环过菱荡。
⑥菱荡圩是以这个菱荡得名。
⑦菱荡属陶家村,周围常青树的矮林,密得很。走在坝上。望见白水的一角。荡岸,绿草散着野花,成一个圈圈。两个通口,一个连菜园,陈聋子种的几畦园也在这里。
⑧城里人并不以为菱荡是陶家村的,是陈聋子的。大家都熟识这个聋子,喜欢他,打趣他,尤其是那般洗衣的女人——洗衣的多半住在西城根,河水浑了到菱荡来洗。太阳落山以及天刚刚破晓的时候,坝上也听得见她们喉咙叫,甚至,衣篮太重了坐在坝脚下草地上“打一栈”的也与正在捶捣杵的相呼应。野花做了她们的蒲团,原来青青的草她们踏成了路。
⑨陈聋子,平常略去了陈字,只称聋子。他在陶家村打了十几年长工,轻易不见他说话,别人说话他偏肯听,大家都嫉妒他似的这样叫他。但这或者不始于陶家村,他到陶家村来似乎就没有带来别的名字了。二老爹的园是他种,园里出的菜也要他挑上街去卖,二老爹相信他一人,回来一文一文的钱向二老爹手上数。洗衣女人问他讨萝卜吃---好比他正在萝卜田里,他也连忙拔起一个大的,连叶子给她。不过讨萝卜他就答应一个萝卜,再说他的萝卜不好,他无话回,笑是笑的。菱荡圩的萝卜吃在口里实在甜。
⑩菱荡满菱角的时候,菱荡里不时有一个“小划子”,坐划子菱叶上“打回旋”的常是陈聋子。聋子到哪里去了,二老爹也不知道,二老爹或者在坝脚下看他的牛吃草,没有留心他的聋子进菱荡。聋子挑了菱角回家---聋子是在菱荡摘菱角!
聋子总是这样的去摘菱角。有一回聋子送一篮菱角到石家井去---石家井是城里有名的巷子,石姓所居,两边院墙夹成一条深巷,石铺的道,小孩子走这里过,故意踏得响,逗回声。聋子走到石家大门,站住了,抬了头望院子里的石榴,仿佛这样望得出人来。两匹狗朝外一奔,跳到他的肩腾上叫。一匹是黑的,一匹白的,尽站在一块石上转,两手紧提篮子,一直到狗叫出了石家的小姑娘,替他喝住狗。石家姑娘见了一篮红菱角,笑道:“是我家买的吗?”聋于被狗呆住了的模样,一言没有发,但他对了小姑娘牙齿都笑出来了,小姑娘引他进来,一会儿又送他出门。他连走路也不响。
以后逢着二老爹的孙女儿吵嘴,聋子就咕噜一句:“你看街上的小姑娘是多么好!”他的话总是这样的说。
一日,太阳已下西山,青天罩着菱荡圩照样地绿,不同的颜色,坝上庙的白墙,坝下聋子人一个,他刚刚从家里上园来,挑了水桶,挟了锄头。他要挑水浇一浇园里的青椒。他一听---菱荡洗衣的有好几个。
走回了原处,扁担横在水桶上,他坐在扁担上,拿出烟竿来吃。衔了烟偏了头,听——
是张大嫂,张大嫂讲了一句好笑的话。聋子也笑。烟竿系上腰。扁担挑上肩。
“今天真热!”张大嫂的破喉咙,“把人热死了怎么办?”张大嫂解开了她的汗湿的褂子兜风。
两边的树还遮了挑水桶的,水桶的一只已经进了菱荡。
“我道是谁——聋子。”
聋子眼睛望了水,笑着自语——
“聋子!”
1927年10月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说中摆渡的张老汉被何仙姑渡上了天,聋子独不信,他用人间常理去判断神话传说的真实性,可见其憨厚朴实、直率真实。
B.小说第④段和第⑦段中,“花篮”“圈圈”摹状出菱荡“封闭”的特征,这也为后文描写陶家村质朴却粗野落后的民风做铺垫。
C.文中“打长工”“打一栈”“小划子”“打回旋”这些口语的运用颇为传神,既表述简洁又契合人物的身份,还富有乡土气息。
D.小说的笔法“朴讷静美”,通过描写平凡人们的生活和恬淡清新的环境,表达了作家的情感和理想,也给人以美的享受。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陶家村与城一水相隔,保持着不远却也不亲密的距离,小说多次渲染菱荡圩的天地之小,构筑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田园世界。
B.小说第④段十分巧妙地借远路行人的视角来写菱荡圩,写出了菱荡圩的整体之美,这与小说的情感氛围和谐统一。
C.二老爹在小说中既具有菱荡乡民陶然自乐的典型特征,又表现出对陈聋子的信任,对陈聋子这一形象的展现有衬托作用。
D.小说结尾采用留白手法,意味深长,面对张大嫂的戏谑,陈聋子笑着自语,这凸显了浓郁的人情味,也将小说推向高潮。
8.小说写道“菱荡属陶家村”,又写“城里人并不以为菱荡是陶家村的,是陈聋子的”,二者其实并不矛盾。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9.有评论认为《菱荡》最大的特点在于小说“一切依赖于‘情境’来组织”,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四年,晋饥、乞余于秦。缪公问百里奚,百里奚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国之道也。与之。”邳郑子豹曰:“伐之。”缪公曰: “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卒与粟,自雍属绛。明年秦饥,请籴于晋。晋君谋之,虢射曰: “往年天以晋赐秦,秦弗知取而贷我。今天以秦赐晋,晋其可以逆天乎 遂伐之。”惠公用虢射谋,不与秦粟,而发兵且伐秦。秦大怒,亦发兵伐晋。
(节选自《史记·晋世家》)
材料二:
惠公御秦师,令韩简视师,曰:“师少于我,斗士众。”公曰:“何故 ”简曰:“以君之出也处己,入也烦己,饥食其籴,三施而无报,故来。今又击之,秦莫不愠,晋莫不怠,斗士是故众。”公曰:“然今我不击,归必狃。 一夫不可狃,而况国乎!”晋师溃,戎马泞而止。公号庆郑曰:“载我!”亦不克救,遂止于秦。缪公归,至于王城,合大夫而谋曰:“杀晋君与逐出之,与以归之,与复之,孰利 ”公子絷曰:“杀之利。”公孙枝曰:“不可。耻大国之士于中原,又杀其君以重之,子思报父之仇,臣思报君之仇,虽微秦国,天下孰弗患?”公子絷曰:“吾岂将徒杀之?吾将以公子重耳①代之。”公孙枝曰:“耻一国之士,又曰余纳有道以临女,无乃不可乎 若不可,必为诸侯笑。战而取笑诸侯,不可谓武。杀其弟而立其兄,兄德我而忘其亲,不可谓仁。若弗忘,是再施不遂也,不可谓智。”君曰:“然则若何 ”公孙枝曰:“不若以归, 以要晋国之成复其君而质其嫡子使子父代处秦国可以无害。”是故归惠公而质子圉,秦始知河东之政。
材料三:
晋又饥,秦伯又饩之粟,曰:“吾怨其君而矜其民。且吾闻唐叔之封也,箕子曰:‘其后必大。’晋其庸可冀乎!姑树德焉,以待能者。”于是秦始征晋河东,置官司焉。
(节选自《左传》)
【注】①重耳,晋惠公的哥哥,有贤名。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以A要B晋C国D之E成F复G其H君I而J质K其L嫡M子N使O子P父Q代R处S秦T国U可V以W无X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往年天以晋赐秦”与“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赐”含义不同。
B.“虽微秦国”与“其文约,其辞微”(《屈原列传》)两句中的“微”含义不同。
C.“吾怨其君而矜其民”与 “犹蒙矜育” (《陈情表》)两句中的“矜”含义不同。
D.“兄德我而忘其亲,不可谓仁”与“姑树德焉,以待能者”两句中的“德”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晋国发生饥荒,向秦国买粮食,秦缪公把粮食卖给了晋国;第二年秦国发生饥荒,晋国不但不卖粮食,还乘机攻打秦国。
B.秦晋交战,秦国将士怨恨晋国,打败了晋国军队,惠公的马车陷入泥泞中停了下来,惠公请求庆郑救他,但还是被俘虏。
C.秦国大臣对如何处置惠公意见不一,公子絷认为杀死惠公对秦国最有利,并建议让惠公的哥哥重耳接替惠公做晋国国君。
D.秦缪公权衡利弊后,为了不被诸侯嘲笑决定放惠公回国,让惠公的儿子到秦国当人质,秦国还得到了河东郡的大片土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卒与粟,自雍属绛。
(2)耻一国之士,又曰余纳有道以临女,无乃不可乎
14.秦缪公是春秋五霸之一,请根据文本概括他能成为霸主的内在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贺新郎 ·怀辛幼安用前韵
【宋】 陈亮
话杀浑①闲说。不成教、齐民也解,为伊为葛②。尊酒相逢成二老,却忆去年风雪。 新著了、几茎华发。百世寻人犹接踵,叹只今、两地三人月。写旧恨,向谁瑟。
男儿何用伤离别。况古来、几番际会,风从云合。千里情亲长晤对,妙体本心次骨。 卧百尺、高楼斗绝③。天下适安耕且老,看买犁卖剑平家铁。壮士泪,肺肝裂。
【注】①杀浑:杀同“煞”,止住;浑,简直。②伊:即伊尹,商时名臣。葛:即诸葛亮,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③斗绝:即陡绝。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两句,词人满心而发,自己虽有救国良策,亦无从施展,说得再多都只是闲说一场罢了。
B.“千里情亲长晤对”两句谓友人虽远隔千里,也会有如常会面般的亲切,只要两人见解一致,就能体察对方的“本心”。
C.“天下适安耕且老”两句,如今天下太平,人人安适,自己也打算耕田送老,流露出归田园居的退隐之意。
D.全词慷慨沉痛,寓悲于壮,气势雄健,文辞典丽宏富,又杂之以俚语方言,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16.作为辛派词风的一员干将,陈亮所作之词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有诸多相似之处,本词亦然,请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说调转车走回原路,趁迷途未远赶快罢休,这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相似的两句是:“_________, ___________。”
(2)《燕歌行》中“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描写大军出征时锣鼓声响彻,威震山海关,军旗猎猎,迎风舒展的雄壮场景。
(3)星宿常出现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在古代诗文中既可以渲染气氛,也可寄托情感,其中让 你印象最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零添加”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消费者认为, ① 。然而,无论从现实情况还是科学概念上看,“零添加”并非事实。因为,现代社会的食品都要经过生产、收获、转运、储存和加工等复杂流程,能进到人们的餐桌并吃到嘴里,或多或少含有添加剂。一些人以为,无论是食品还是其他产品, ② 。其实,衡量食物的营养、安全和美味并非只有纯天然一个标准。食品生产和加工一大目的。是让食品营养充分发挥价值。在一些食品安全事件中,不法厂商把并非食品添加剂的物质添加到食品中,才让食品添加剂声名狼藉。
今天,全世界的食品添加剂已经有2.5万种,可谓五花八门,而中国只批准了2000多种,不到十分之一。这些食品添加剂有些是为了保障食品安全,不用反而不行。例如,香肠和腊肉会使用一点亚硝酸盐以防腐,其作用主要是抑制肉毒杆菌生长繁殖。肉毒杆菌可以产生肉毒素,毒性强于砒霜。显然,在肉类加工中使用一点亚硝酸盐是合理的,否则,会产生肉毒素,从而危害人体健康。在某些情况下,有些厂家故弄玄虚,把有些并不需要使用防腐剂的食品说成“零添加”,如腌渍食品(高盐)等。因此, ③ 首先看食品成分和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和剂量,不要被“零添加”轻易忽悠。
18.请任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运用数据,有何用意?(4分)
20.简述上文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并列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山吹,是一种颜色,纯正的黄。有些《诗经》的味道,《楚辞》的味道,明清小品的味道。此间的称谓,雅得脱俗,与众不同。
曾想,我若有一只清代山吹色云龙纹盘,平日里便会挑一些颜色可与它搭配之物,比如,在盘中摆放清新欲滴、娇嫩无比、色泽鲜红的草莓或樱桃,黄与红的搭配,是绝配,让人看一眼,就 ① ,心情也会不知不觉跟着快慰许多。记得那年深秋在徽州古村看漫山秋色。站在石阶上,看山坡下,一棵粗大的银杏树,如蝶的黄金树叶,纷纷飘落。那些 ② 、随风飘落的叶子,就落在树下“白墙黛瓦马头墙”的老房子上,树与房子互相映衬。在相互掩映下,一片金黄扑朔迷离。这时候,这样的金黄颜色,用“山吹”这个词,就契合、熨帖了。
山吹色有着 ③ 的让人不忍触摸的纯美色泽和一种雅的情调。这种色泽和情调确实是天生的。它表达一份金黄,也表达着对凡间植物的一份挚爱。风,吹过山冈,吹过南坡,天地舒朗,草木舒朗,心情舒朗。这种舒朗的背后,是一片华贵、温朗、好看的山吹色。
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改成:“风吹过山冈、南坡,天地、草木和心情就舒朗了。”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革命先驱李大钊到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从公而忘私的“最美奋斗者”雷锋到坚守初心的战斗英雄张富清,从最美逆行者坚定的转身到“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一个又一个“好故事”展现着时代潮流的变迁,也铭记着个人的奋斗和奉献。在“好故事”周围有聆听者,欣赏其意义与价值;有传播者,弘扬其传统与精神;有创作者,践行奋斗,书写续章……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你会在“好故事”中承担起怎样的角色?请你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泄露个人信息。2023年高考终极模拟评估卷(新高考II卷参考答案)(一)
简 明 答 案
1.A 2.D 3.B
4.①避免宠物尸体腐烂对土壤、水源等造成污染,更好地保护环境。②既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宠物主人在心理和情感上的现实需求。③宠物殡葬仪式提供了一种特殊的死亡教育,使人学会感恩,懂得珍惜,能够正确处理悲伤、面对失去。
5.①宠物殡葬行业发展的引导者和推动者。②宠物殡葬行业相关政策、法规、行业标准的制定者。③宠物殡葬操作流程的监管者。
6.B 7.D
8.①“菱荡属陶家村”是实写,从现实的地理环境角度对菱荡的位置进行说明和介绍。②“菱荡是陈聋子的”表现出二者之间的亲密关系,陈聋子在陶家村打了十几年长工,在菱荡满菱角的时候架着筏子摘菱角的人常常是陈聋子。③菱荡宁静幽丽,淳朴和谐的民风在陈聋子身上体现无遗,清静澄明、憨厚朴讷、善良纯粹的陈聋子在城里人的心里就是菱荡的化身。
9.①小说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三分之二的篇幅是在写“情境”,用抒情写意的笔触,描绘一幅幅充满诗意的自然环境、生活画面和风俗画面。②小说所塑造的人物也只具大致的轮廓,且本身也构成了景物的一个部分,人物似乎不仅是因“情境”而存在的,而且是“情境”的点缀和自然的组成部分。③作者描画了陶家村的翠竹绿水、小桥孤塔,勾勒出一种宁静、和谐的诗意情境,也在一定意义上流露出他对故乡、乡间父老以及千百年来形成的古老淳朴的民间风习和文化的热爱。
10.FNU 11.C 12.D
13.(1)“憎恨它的国君,它的百姓有什么罪!”秦国终于卖给晋国粮食,运粮车从雍地一直接连到绛地。
(2) 羞辱了一国的士大夫,又说我立有道的国君来统治你们,恐怕不可以吧?
14.①秦缪公体恤百姓,心怀仁爱。②秦缪公广开言路,虚心纳谏。③秦缪公不计前嫌,宽容大度。④秦缪公冷静谨慎,沉着隐忍。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四年(前 647),晋国发生饥荒,向秦乞求买粮食。缪公问百里奚,百里奚说:“天灾流行,各国都会更替发生,救援灾难体恤邻国,是国家的道义。应该卖给它。”邳郑的儿子豹说:“应攻打晋国。”缪公说:“憎恨它的国君,它的百姓有什么罪!”秦国终于卖给晋国粮食,运粮车从雍地一直接连到绛地。第二年秦国发生饥荒,请求向晋国买粮食。晋君与大臣们商量这件事,虢射说:“去年上天把晋国赐给了秦国,秦国不知道夺取晋国,反而卖给了我们粮食。现在上天把秦国赐给了晋国,晋国难道可以违背天意吗?应该攻打秦国。”惠公便采纳了虢射的计谋,没有卖给秦国粮食,并派军队攻打秦国。秦国非常生气,也派军队攻打晋国。
材料二:
惠公迎战秦国军队,派韩简去探视秦军情况,韩简回来报告说:“秦军人数比我们少,但斗士众多。”惠公问:“什么原因?”韩简回答说:“因为你出奔逃亡时依靠过秦国,回国继承君位时烦劳过秦国,饥荒时又吃过秦国卖给我们的粮食,秦国对我们有三大恩惠而我们都没有报答,所以他们才来入侵。如今你又出兵出击,秦军没有人不愤怒,晋军没有人不懈怠,所以秦军斗士众多。”惠公说:“但如今我不出击,回去后晋国一定会受到轻侮。一介匹夫尚且不可轻侮,何况一个国家呢!”晋军溃败,惠公驾车的马陷入泥泞之中不能行进。惠公呼叫庆郑说:“快用车来载我逃命!”但也未能救出惠公,于是晋惠公被秦军俘获。秦缪公班师回朝,到达王城,召集大夫们谋划,说:“杀死晋君,与将晋君放逐出晋国,与把他带回秦国,与放他回国恢复他的君位,哪个处理方法对我们秦国更有利?”公子絷说:“杀死他对秦国有利。”公孙枝说:“不可以。我们已经让大国的卿士在战场战败蒙耻,又杀他们的国君来加重这种耻辱,这样晋君的儿子就会想着为父报仇,臣子就会想着为国君报仇,这种事即使不是秦国干的,天下人谁不憎恨呢?”公子絷说:“我难道只白白地杀晋君就算完了?我将用公子重耳来代替他为国君。”公孙枝说:“羞辱了一国的士大夫,又说我立有道的国君来统治你们,恐怕不可以吧?倘若行不通,必定被诸侯取笑。战胜大国却被诸侯取笑,不可以说是威武。杀弟弟而立他的哥哥,哥哥假如感激我却忘记了他的亲人,不可以说是仁义。如果没有忘记,这是秦国第二次施恩而没有成功,不可以说是明智。”缪公问:“那么该怎么办呢?”公孙枝说:“不如放他回去,和晋国缔结和约,恢复他的君位,但让他的嫡子做人质,使他们父子交替住在秦国,这样秦国就可以不受祸害了。”因此让惠公回晋国,让子圉到秦国为人质,秦国开始管理黄河以东的政务。
材料三:
晋国又发生了饥荒,秦缪公又送给他们粮食,说:“我怨恨他们的君王,但怜悯他的百姓。况且我听说唐叔受封的时候,箕子曾说过:‘唐叔的后代必定会强大。’晋国难道是可以随便打主意的吗?我姑且多树立德行,以等待有才能的人。”从这时起,秦国开始在黄河以东征收赋税,设置官吏,负责管理。
15.C
16.①手法相似,两词都运用典故。本词用伊尹、诸葛亮及刘备等典故,表达词人复杂的情感。《永遇乐》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等典故,抒发对苟安的南宋统治者的不满。②主题相似,都含悲愤之情。两首词情感真挚,都有对统治者苟安一隅、不思进取的愤慨。③词风相似,都有豪迈之势。本词“几番际会,风从云和”奔放雄豪,写出男儿建功立业之志 。《永遇乐》中的“金戈铁马”,慷慨激昂,突显英雄豪情气概。
17.实迷途其未远 觉今是而昨非 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参横斗转欲三更 苦雨终风也解晴)
18.①“零添加”就是食品中没有添加剂 ②纯天然的才是最好 ③判定一种食品是否安全
19.①食品添加剂已经有2.5万种,意在表明食品添加剂在全世界广泛使用;②中国只批准了2000多种,不到十分之一,与前面形成对比反差,意在表明中国十分重视食品安全,在食品添加剂方面监管严格。
20.判定食品安全的首要标准不是看食品添加剂是否“零添加”,而是看食品成分和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和剂量。
21.①赏心悦目②铺天盖地③与生俱来
22.①原句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连用三个“……舒朗”句式,富有韵律,突出了山吹色带给天地、草木和心情的美好感觉。②原句多使用短句,表意明快,句式活泼,更加具有节奏感,与本文语言风格一致。
23.略
【参考立意】
(1)讲好好故事,我辈青年义不容辞。
(2)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好故事,每个时代都需要讲故事的人。
(3)不能讲出好故事,我们也可以听好好故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