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重庆市高二(下)期中生物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0分)
1. 我国开展的全国人口普查的内容主要有姓名、性别、年龄、婚姻生育、死亡、迁移流动情况和各省、市、地区人口数量及分布等,对以上调查内容进行汇总统计后,可得出以下哪些种群数量特征( )
①种群密度
②出生率
③死亡率
④迁入率
⑤迁出率
⑥性别比例
⑦年龄组成
A. ①③④⑤⑥ B. ②③④⑤⑥ C. ①④⑤⑥⑦ D. ①②③④⑤⑥⑦
2. 如图是一种酵母菌通气培养的生长曲线图,a、b是相同培养条件下两批次培养的结果。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t1时刻,两批次发酵液中营养物质剩余量相同
B. a批次的酵母菌初始接种数量可能低于b批次的
C. t1时刻,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受温度等因素影响
D. 统计数量时,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前要振荡试管
3. 以下谚语或诗句中描述的种间关系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B. 十月鹰出笼,草枯雉兔肥
C.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D.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4. 科学家曾详尽地研究过一个被弃耕的农田的变化,揭示了农田在放弃耕种以后所发生的演替过程。农田弃耕后会有野生植物在农田定居,并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演替,这一演替过程如表所示。下列有关叙述合理的是( )
弃耕年数 优势植物 其他常见植物
0~1 马唐草
1 飞蓬草 豚草
2 紫菀 豚草
3 须芒草
5~10 短叶松 火炬松
50~150 硬木林(栎) 山核桃
A. 该弃耕农田所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B. 该弃耕农田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丰富度逐渐加大
C. 在演替过程中,不断形成新的物种,并淘汰原来的物种
D. 硬木会遮挡草本、苔藓等植物,导致群落对光的利用率降低
5.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B. 动物都是消费者,植物都是生产者
C. 分解者指营寄生或营腐生生活的细菌或真菌
D. 生产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必不可缺少的组分
6. 如图是某池塘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鱼类的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d/a×100%是鱼类的能量传递到下一营养级的效率
B. 鱼类呼吸作用产生的能量全部通过甲途径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C. 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鱼类的同化量,属于鱼的上一营养级
D.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循环往复、逐级递减的
7.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将在阿联酋召开。中国一直都积极地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主动承担大国责任。下列相关措施不利于降低生态足迹,更好地实现自然、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是( )
A.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车辆购置税,同时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B. 人们在日常饮食中适当调整食物结构,增加植物性食物的占比
C. 为增加粮食产量,人们将林地改造成了农田
D. 各省市积极推进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的分类工作
8. 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2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有伯乐树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有桫椤、白豆杉、伞花木、华南五针松(广东松)等21种,省级保护珍稀濒危植物3种,新种1种即广东含笑,此外还有兰科植物26属39种。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措施
B. 该保护区含有多种重点保护植物,体现了生态系统多样性
C. 自然保护区为珍稀物种提供栖息地,有利于保护物种多样性
D. 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提高人们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9. 下列有关果酒、果醋发酵条件的控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果酒发酵的装置常用洗洁精和无水乙醇进行清洗、消毒
B. 当O2和糖源充足时,果醋发酵的过程中没有CO2生成
C. 进行果酒发酵时,每隔12h需要拧松瓶盖排放CO2
D. 进行果醋发酵的过程中只有醋酸菌在发挥作用
10. 发酵工程中所用的菌种多为单一菌种,一旦有杂菌污染,可能导致产量大大降低,因此获取纯净的微生物培养物是发酵工程的重要基础。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煮沸消毒可杀死微生物的营养细胞和部分芽孢
②家庭制作泡菜、葡萄酒时要进行严格的灭菌
③使用过的培养基进行消毒处理后即可丢弃
④实验室常用紫外线或者化学药剂进行消毒
⑤对于吸管、金属器具等可进行干热灭菌
⑥调节培养基的pH在灭菌后进行
A. ①②③④ B. ①④⑤ C. ②③⑥ D. ③④⑤⑥
11. 我国科学家构建了一株嗜盐单胞菌H,该菌能以甘蔗榨糖后的废弃液为原料,在实验室发酵条件下发酵产生PHA等新型高附加值的可降解材料,其工艺流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发酵工程中选育出优良的菌种后即可在发酵罐内发酵
B. 用嗜盐单胞菌H发酵产生PHA时,要给予无氧发酵等条件
C. 培养过程中可用平板划线法对样品中活菌进行接种和计数
D. 发酵罐内可检测微生物数量、产物浓度,也可添加必需的营养
12. 人参和胡萝卜的亲缘关系较近,胡萝卜的愈伤组织为淡黄色粒状,人参的愈伤组织多为深黄色颗粒状。实验人员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获得了人参—胡萝卜杂种植株,检测发现,人参和胡萝卜体细胞杂交显著提高了人参次生代谢产物的含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可用电融合法促使两者的原生质体发生融合
B. 应选择原生质体颜色在两者之间的细胞进行培养
C. 杂交细胞再生出细胞壁是植物细胞融合成功的标志之一
D. 人参、胡萝卜细胞杂交的过程利用基因突变产生了优良性状
13. 下列关于动物细胞工程技术及其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融合形成的杂交细胞会具有两个或多个细胞核
B. 动物细胞培养时,培养箱应保持纯氧环境以保证细胞的有氧呼吸
C. 将以某患者为供体培育的人核移植胚胎干细胞培养得到的器官移植给该患者,可避免发生排斥反应
D. 细胞融合技术突破了有性杂交的局限,但动植物细胞之间不能融合
14. 了解哺乳动物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规律,是体外进行胚胎工程的理论基础。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精子获能后才能进行受精作用
B. 卵细胞可以直接进行受精作用
C. 精子入卵后,卵细胞膜会立即发生透明带反应阻止后来的精子进入透明带
D. 桑葚胚包括内细胞团和滋养层等结构,内细胞团可发育为胎儿的各种组织
15. 在我国干燥、缺水的戈壁无人区,科学家发现了小规模的野化单峰骆驼群。科学家欲通过胚胎移植等方法拯救野化单峰骆驼,进行了如图所示的研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可对野化单峰骆驼A注射促性腺激素,使其排出更多的卵子
B. 受精卵发育为早期胚胎所需要的营养主要来源于自身
C. 在分割囊胚阶段的胚胎C时,需要将内细胞团进行均等分割
D. 对受体雌性D注射免疫抑制剂,有利于顺利完成胚胎的发育
二、探究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5.0分)
16. 某群落中草本植物占优势,灌木丛有少量,乔木非常少见。甲、乙、丙为生活在该群落中的3种生物,其中甲,乙具有挖洞和快速奔跑的特点。甲、乙、丙的种群密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若横坐标时间足够长,则图中显示的甲和乙、乙和丙最可能的种间关系分别为 ______ 。
(2)该群落属于 ______ 群落类型,该群落中乔木非常少的原因是 ______ 。
(3)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甲、乙、丙的种群密度总是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波动,造成该结果的密度制约因素主要是 ______ 。在食物和空间等生态位方面重叠度较高的是 ______ (填“甲和乙”或“乙和丙”),三者的生态位也存在差异,其意义是 ______ 。
17. 近年来,许多农村和城市的郊区建立了人工生态园,不仅为人们节假日提供了观光、休闲、度假场所,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还提高了生态环境质量。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园是生态工程的其中一种类型,建立人工生态园应遵循 ______ 的基本原理。
(2)生态园内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如图所示,能量单位为kJ cm-2 a-1。从图中可以看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来自 ______ ,由植食性动物到肉食性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 ______ (小数点后保留一位),用于植食性动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有 ______ kJ cm-2 a-1。
(3)人工生态园引用科学手段,根据物种的生活习性、种间关系、资源利用等方面对园区生态模式进行了合理规划,如在农田中进行套作、建立立体农业生产方式等。从研究能量流动的角度出发,其意义在于 ______ 。
18. 为加强对废弃口罩的处理,某科研小组准备从土壤中筛选出能够高效降解一次性口罩,其主要成分为聚丙烯(仅由C、H两种元素组成)的细菌,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用于筛选目的菌的固体培养基时,需要以 ______ 为唯一碳源,对配制好的培养基进行灭菌,可采用的方法是 ______ 。
(2)若图中平板上的菌落数过于密集,应进一步 ______ ,以便于菌落计数和分离。制备平板培养基时除了需要水、营养物质,还必须添加 ______ ,在3个平板上用涂布法分别接入0.1mL稀释液,3个平板上的菌落数分别是47、53、62个,据此可得出1g样品中得活菌数为 ______ 个。
(3)筛选得到两株目的菌L1、L2,实验人员在培养基中加入能与聚丙烯结合而显色的染色剂,然后再分别接种两株目的菌进行培养,发现L1菌株周围的透明圈直径显著大于L2的,可以得出的结论是① ______ ;② ______ 。
19. 人参是传统的名贵药材,人参皂苷是人参的主要有效成分,是根系的次生代谢物。由于人参栽培困难、培养周期过长及地域限制等难题,利用人参细胞培养获取人参皂苷越来越受到重视。某同学通过向人参毛状根培养基中添加不同诱导因子,研究诱导因子对人参毛状根的生长量、人参总皂苷和单体皂苷Rb1的影响。回答下列问题:
(1)选取悬浮培养的人参毛状根生长旺盛的部位,用无菌滤纸吸干表面水分后,加入MS液体培养基中,黑暗条件下培养。MS培养基需要加入一定量的蔗糖,理由是 ______ 。培养期间,为了达到分散细胞的目的,根系组织可以用适量的 ______ 酶处理。
(2)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诱导因子,培养一个月后测定相关指标,结果如下表所示。
诱导因子 诱导因子浓度/(mmol L-1) 毛状根月增长倍数 总皂苷质量分数/% Rbl质量分数/%
空白 0 16.45 1.93 0.19
MJA 0.001 17.55 2.56 0.25
MJA 0.01 17.81 2.41 0.24
MJA 0.1 17.76 2.27 0.23
MJA 1 16.10 1.90 0.14
SA 0.001 17.88 1.91 0.19
SA 0.01 18.01 2.05 0.24
SA 0.1 18.24 2.10 0.25
SA 1 16.28 1.80 0.09
实验的自变量是 ______ 。诱导因子MJA和SA对人参毛状根的生长、人参皂苷含量的影响是 ______ 。
(3)进行传统植物组织培养时,外植体先经历 ______ 过程形成愈伤组织,再经历 ______ 过程发育成完整植株。
20. 埃博拉病毒(EBoV)呈纤维状,EBoV衣壳外有包膜,包膜上的GP蛋白最为关键,能被宿主细胞识别。人感染EBoV后会引起出血热。治疗该疾病的有效方法是注射疫苗或者抗体。如图表示制备EBoV GP蛋白单克隆抗体的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制备EBoV GP蛋白单克隆抗体时,实验人员每隔2周免疫1次,加强免疫3次,其目的是 ______ 。
(2)以小鼠的脾脏为材料制备单个B淋巴细胞悬液时,需要用 ______ 酶处理以使其分散成单个细胞。若要诱导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常用的方法有 ______ (答出1种)。
(3)诱导细胞进行融合后需要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进行筛选,使用该培养基进行细胞培养的结果是 ______ 。图中多次筛选后的所需细胞群应具备的特点是 ______ 。
(4)预防EBoV可采用生产的GP蛋白作为疫苗对人群进行接种,以GP蛋白作为疫苗比较安全,其原因是 ______ 。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解:①种群密度可通过各省、市、地区人口数量及分布来体现,①正确;
②③出生率和死亡率可通过婚姻生育和死亡来体现,②③正确;
④⑤迁入率和迁出率可通过迁移流动来体现,④⑤正确;
⑥⑦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通过年龄和性别来体现,⑥⑦正确。
故选:D。
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概念及特征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2.【答案】A
【解析】解:A、t1时刻,两批次发酵液中细胞密度不同,所以营养物质剩余量也不同,A错误;
B、由于b批次先达到K值,所以a批次的酵母菌初始接种数量可能低于b批次的,B正确;
C、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所以t1时刻,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受温度等因素影响,C正确;
D、统计数量时,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前要振荡试管,使酵母菌均匀分布,D正确。
故选:A。
由曲线图可知,a、b均呈S形增长曲线,二者的K值相同,但由于培养条件不同,二者达到最大细胞密度的时间不相同。
本题考查的是微生物生长曲线的有关内容,意在考查学生对S形增长曲线、微生物代谢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相关问题的分析能力。
3.【答案】D
【解析】解:A、“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表述螳螂捕食蝉,黄雀捕食,体现了捕食关系;
B、“十月鹰出笼,草枯雉兔肥”表述老鹰出笼捕食兔子,体现了捕食关系;
C、“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表述的是鹿捕食野苹,属于捕食关系。
D、“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表达草与豆之间的竞争关系,综上分析,D与ABC体现的种间关系不同。
故选:D。
生物的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互利共生(同生共死)、捕食(此长彼消、此消彼长)、竞争(你死我活)、寄生(寄生者不劳而获)。
本题主要考查群落中生物的种间关系,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能够结合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应用。
4.【答案】B
【解析】解:A、该弃耕农田所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
B、该弃耕农田演替过程中,物种数目增加,群落物种丰富度逐渐加大,B正确;
C、群落演替的实质是优势取代,并不是不断形成新的物种,也不是淘汰原来的物种,C错误;
D、该演替过程为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群落的垂直结构变得复杂,提高了群落对光的利用率,D错误。
故选:B。
演替的类型:(1)初生演替: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实例:火山岩、冰川泥、沙丘等没有生物痕迹的地方。方向:土壤有机物越丰富,群落中的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大,食物网越来越复杂,群落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2)次生演替—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小灌木—乔木。
实例:弃耕的农田、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等。进程:演替成森林往往需要数十年的时间,但是在干旱的地区或许只能发展到草本植物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
演替实质:在演替过程中,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增长或得以维持,不适应的数量减少甚至淘汰。群落演替的实质是优势取代。
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本题考查群落的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5.【答案】D
【解析】解: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A错误;
B、大部分动物都是消费者,但有的动物是分解者,如秃鹫;植物不都是生产者,如菟丝子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B错误;
C、腐生细菌、真菌,靠分解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维持生活,因此属于分解者,也有一些营腐生生活的动物,如蚯蚓、蜣螂等也属于分解者,C错误;
D、生产者能够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分解者能够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若没有分解者,生态系统会崩溃,故生产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必不可缺少的组分,D正确。
故选:D。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
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6.【答案】C
【解析】解:A、能量传递效率=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d是摄入量,故×100%不是鱼类的能量传递到下一营养级的效率,A错误;
B、鱼类呼吸作用产生的能量一部分用于合成ATP,供应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B错误;
C、某一营养级的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鱼类的同化量,属于鱼的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C正确;
D、生态系统的能量是单向流动的,D错误。
故选:C。
消费者摄入的能量包括粪便量和同化量,同化量的去向包括呼吸散失的热量、遗体残骸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最高营养级除外)和自身生长发育的能量。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7.【答案】C
【解析】解:A、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车辆购置税,同时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能够减少碳排放,有利于降低生态足迹,实现自然、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A错误;
B、在日常饮食中适当调整食物结构,增加植物性食物的占比,有利于降低生态足迹,实现自然、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B错误;
C、为增加粮食产量,人们将林地改造成了农田,但不利于实现自然、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C正确;
D、各省市积极推进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的分类工作,能够更好地实现自然、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D错误。
故选:C。
生态足迹是指现有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
本题考查生态环境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8.【答案】B
【解析】解:A、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又叫就地保护,A正确;
B、该保护区含有多种重点保护植物,体现了物种多样性,B错误;
C、自然保护区是“天然基因库”,能够保存许多物种和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为珍稀物种提供栖息地,有利于保护物种多样性,C正确;
D、从法律和思想宣传,加强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D正确。
故选:B。
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又叫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是“天然基因库“,能够保存许多物种和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为进行各种生物学研究提供良好的基地,是活的自然博物馆,是向人们普及生物学知识,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对于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9.【答案】C
【解析】解:A、果酒、果醋发酵的装置可用洗洁精和70%酒精进行清洗和消毒,A错误;
B、当O2和糖源充足时,果醋发酵的过程中有CO2生成,B错误;
C、进行果酒发酵时,利用的是酵母菌的无氧呼吸,产生酒精的同时会产生CO2,每隔12h需要拧松瓶盖排放CO2,并不是完全打开,C正确;
D、进行果醋发酵的过程中主要是醋酸菌在发挥作用,传统发酵技术通常是混合菌种,D错误。
故选:C。
1、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把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能进行酒精发酵。故果酒的制作原理是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酵母菌最适宜生长繁殖的温度范围是18~30℃;生产中是否有酒精的产生,可用酸性重铬酸钾来检验,该物质与酒精反应呈现灰绿色。
2、果醋制作中起到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醋酸菌,醋酸菌是一种好氧细菌,只有当氧气充足时,才能进行旺盛的生理活动,其代谢类型属于异养需氧型。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为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醋酸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
本题考查果酒、果醋的制作,要求考生识记参与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微生物及其代谢类型,掌握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原理及条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对选项进行分析判断。
10.【答案】B
【解析】解:①100℃煮沸5~6min可以杀死微生物细胞和一部分芽孢,①正确;
②利用葡萄制作葡萄酒利用的是附着于葡萄皮表面的野生型酵母菌,所以制作葡萄酒时葡萄不进行灭菌,以免杀死酵母菌,②错误;
③培养基的灭菌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③错误;
④在防止杂菌污染,研究和应用微生物时应进行消毒和灭菌,实验室可以用紫外线或化学药物进行消毒,④正确;
⑤对于吸管(玻璃器皿)和金属器具等可进行干热灭菌,⑤正确;
⑥调节培养基的pH必须在灭菌前进行,否则可能会引起二次杂菌污染,⑥错误。
故选:B。
1、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一切微生物的细胞、芽孢和孢子的过程称为灭菌,常用的方法有灼烧灭菌、干热灭菌和湿热灭菌。
2、消毒是指用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仅杀死物体体表或内部的一部分微生物的过程。常用的方法有煮沸消毒法、巴氏消毒法、紫外线或化学药物消毒法等。
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重点考查培养基的制备,要求考生识记培养基的制备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1.【答案】D
【解析】解:A、在发酵工程中选育出优良的菌种,要扩大培养后才能接种到发酵罐内发酵,A错误;
B、图示用嗜盐单胞菌H发酵产生PHA时,有提供空气,所以给予的是有氧发酵等条件,B错误;
C、不能用平板划线法对样品中活菌进行接种和计数,可以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对样品中活菌进行接种和计数,C错误;
D、发酵罐内可检测微生物数量、产物浓度,也可添加必需的营养,D正确。
故选:D。
发酵工程一般包括菌种的选育,扩大培养,培养基的配制、灭菌,接种,发酵,产品的分离、提纯等方面。分析图示开放式的发酵系统,可知嗜盐单胞菌以废弃液为原料,发酵产生PHA等新型高附加值的可降解材料过程中,需要添加其他营养物质、盐、空气,需要严格控制pH、温度等,所产生的PHA要经过分离和提纯才能得到产品。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发酵工程的基本环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12.【答案】D
【解析】解:A、原生质体的融合过程,可用物理(离心、振荡和电击等)或化学方法(如聚乙二醇)诱导融合,A正确;
B、由于胡萝卜的愈伤组织为淡黄色粒状,人参的愈伤组织多为深黄色颗粒状,所以应选择原生质体颜色在两者之间的细胞进行培养,获得了人参—胡萝卜杂种植株,B正确;
C、杂交细胞再生出新的细胞壁是植物细胞融合成功的标志之一,C正确;
D、人参、胡萝卜细胞杂交的过程利用染色体变异产生了优良性状,D错误。
故选:D。
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具体过程:
本题考查植物体细胞杂交、植物组织培养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具体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3.【答案】C
【解析】解:A、动物细胞融合后形成具有原来两个或多个动物细胞遗传信息的单核细胞,A错误;
B、动物细胞培养时,培养箱中气体环境是95%的空气和5%的二氧化碳,B错误;
C、将以某患者为供体培育的人核移植胚胎干细胞培养得到的器官移植给该患者,这属于自体移植,可避免发生排斥反应,C正确;
D、细胞融合技术突破了有性杂交的局限,动植物细胞之间也能融合,D错误。
故选:C。
动物细胞工程常用的技术手段有:动物细胞培养、动物细胞核移植、动物细胞融合、干细胞的培养和应用等,其中动物细胞培养技术是其他动物工程技术的基础。
本题考查动物细胞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动物细胞工程涉及的技术及相关应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4.【答案】A
【解析】解:A、精子获能后才具备受精的能力,A正确;
B、卵子需要发育成熟才能进行受精作用,B错误;
C、精子入卵后,卵细胞膜会立即发生卵细胞膜反应阻止后来的精子进入卵内,C错误;
D、囊胚包括内细胞团和滋养层等结构,内细胞团可发育为胎儿的各种组织,D错误。
故选:A。
动物胚胎发育的基本过程:
(1)精子的发生:精原细胞先进行有丝分裂后进行减数分裂;变形过程中,细胞核为精子头的主要部分,高尔基体发育为顶体,中心体演变为精子的尾,线粒体在尾基部形成线粒体鞘膜,其他物质浓缩为原生质滴直至脱落.(线粒体为精子运动提供能量);
(2)卵子的发生:在胎儿时期,卵原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演变成初级卵母细胞(被卵泡细胞包围),减一分裂在排卵前后完成,形成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进入输卵管准备受精;减二分裂是在受精过程中完成的;
(3)受精:精子获能(在雌性动物生殖道内);卵子的准备(排出的卵子要在输卵管中进一步成熟到减二中期才具备受精能力);受精阶段(卵子周围的结构由外到内:放射冠、透明带、卵黄膜)。
本题考查动物受精的相关知识,属于识记水平。
15.【答案】D
【解析】解:A、可对野化单峰骆驼A注射促性腺激素,使其排出更多的卵子,A正确;
B、受精卵发育为早期胚胎所需要的营养主要来源于自身卵黄,B正确;
C、在分割囊胚阶段的胚胎C时,需要将内细胞团进行均等分割,以免影响分割后胚胎的恢复和进一步发育,C正确;
D、受体对于同种生物的外来胚胎基本上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不需要注射免疫抑制剂,D错误。
故选:D。
1、胚胎移植是指将通过体外受精及其他方式得到的胚胎,移植到同种的、生理状态相同的雌性动物体内,使之继续发育为新个体的技术。其中提供胚胎的个体称为“供体”,接受胚胎的个体叫“受体”。通过任何一项技术(如转基因、核移植和体外受精等)获得的胚胎,都必须移植给受体才能获得后代。
2、超数排卵是指应用外源促性腺激素,诱发卵巢排出比自然情况下更多的成熟卵子。
本题主要考查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16.【答案】种间竞争、互利共生 草原 土层浅薄且含水量少 食物和天敌 甲和乙 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解析】解:(1)由图可知,乙的种群密度与甲种群密度的变化“你死我活”的关系,结合题意甲、乙属于挖洞和快速奔跑的动物,故甲和乙之间为种间竞争;乙和丙表现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则乙与丙之间为互利共生关系。
(2)根据题意,该生物群落以草本植物为主,还生长着少量的灌木,乔木非常少见,动物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可以判断该生物群落是草原群落;树木的生长,既需要有一定深度的土层,使根系扎根吸收土壤中丰富的水分和养料。又需要有足够的水分。由于草原土层浅薄,即使雨量充足,土层的含水量仍然不多,再加上草原上水分蒸发得相当快,使土层中的水分容易散失。由于草原不具备乔木生长的两个基本条件,所以草原上的乔木不容易成活。
(3)由(1)可知,甲和乙是种间竞争,乙和丙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甲、乙、丙的种群密度总是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波动,造成该结果的密度制约因素主要是食物和天敌。由于甲和乙是种间竞争,竞争栖息的场所和食物,因此在食物和空间等生态位方面重叠较高的是甲和乙。甲、乙、丙三种的生态位也存在差异,其意义是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故答案为:
(1)种间竞争、互利共生
(2)草原 土层浅薄且含水量少
(3)食物和天敌 甲和乙 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1、种间关系:(1)互利共生:同生共死,在坐标曲线中表现为平行关系,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人与人体中的有些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2)捕食:此长彼消、此消彼长,坐标曲线的特点:现增加者先减少为被捕食者,后增加者后减少为捕食者,如兔以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3)种间竞争:有的表现为你死我活的关系,有的竞争的结果导致一方被淘汰,另一方占据优势地位,如大小草履虫;水稻与稗草等。(4)寄生:寄生者不劳而获,如人与蛔虫、猪与猪肉绦虫。
2、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3、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例如,同样是缺少食物,种群密度越高,该种群受食物短缺的影响就越大,因此,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而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因此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例如,在遭遇寒流时,有些昆虫种群不论其种群密度高低,所有个体都会死亡。
本题考查群落的种间关系,考查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理解的能力。
17.【答案】循环、整体、协调、自生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输入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15.6% 12 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解析】解:(1)建立人工生态园应遵循循环、整体、协调、自生的基本原理。
(2)流经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输入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流入植食性动物的能量是14+2=16kJ cm﹣2 a﹣1,从植食性动物流向肉食性动物的能量是=16-4-9-0.5=2.5kJ cm﹣2 a﹣1,由植食性动物到肉食性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00%=15.6%。用于植食性动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植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16-4=12kJ cm﹣2 a﹣1。
(3)在农田中进行套作、建立立体农业生产方式,是人工建立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故答案为:
(1)循环、整体、协调、自生
(2)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输入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15.6% 12
(3)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同化量)=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以有机物形式储存起来)=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被同化)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未利用的能量)。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由于食物关系会形成一定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链交织而成的)食物网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食物关系形成的。相邻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100%。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能够结合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应用。
18.【答案】聚丙烯 高压蒸汽灭菌 稀释后再接种 凝固剂(或琼脂) 5.4×108 L1、L2均能降解聚丙烯 L1降解聚丙烯能力强于L2
【解析】解:(1)本实验为了从土壤中筛选出能够高效降解一次性口罩(其主要成分为聚丙烯)细菌,所以需要以聚丙烯为唯一碳源。对培养基进行灭菌一般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
(2)若图中平板上的菌落数过于密集,会导致技术不准确,为了便于菌落计数和分离,应进一步稀释后再接种。制备平板培养基时除了需要水、营养物质,还必须添加凝固剂,如琼脂,制成固体培养基。3个平板上的菌落数分别是47、53、62个,计算得平均菌落数是54;由图示可知,相对于1g土样稀释了106倍,则1g样品中活菌数=54÷0.1×106=5.4×108个。
(3)在培养基中加入能与聚丙烯结合而显色的染色剂,两菌株周围都出现了透明圈,说明L1、L2均能降解聚丙烯;L1菌株周围的透明圈直径显著大于L2的,说明L1降解聚丙烯的能力显著强于L2的。
故答案为:
(1)聚丙烯 高压蒸汽灭菌
(2)稀释后再接种 凝固剂(或琼脂) 5.4×108
(3)L1、L2均能降解聚丙烯 L1降解聚丙烯能力强于L2
1、在微生物学中,将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种类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称为选择培养基。虽然各种培养基的具体配方不同,但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提供碳元素的物质)、氮源(提供氮元素的物质)和无机盐。另外还需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要求。
2、间接计数法(活菌计数法):
①原理: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活菌。
②操作:a、设置重复组,增强实验的说服力与准确性;b、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
③计算公式:每克样品中的菌株数=(C÷V)×M,其中C代表某一稀释度下平板上生长的平均菌落数,V代表涂布平板时所用的稀释液的体积(mL),M代表稀释倍数。
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及计数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19.【答案】既能作为能源物质,又能维持渗透压稳定 纤维素 诱导因子的种类和浓度 都表现两重性 脱分化 再分化
【解析】解:(1)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配制的MS培养基需要加入一定量的蔗糖,其作用是既能作为能源物质,又能维持渗透压稳定。为了达到分散细胞的目的,根系组织可以用适量的纤维素酶处理。
(2)分析表格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诱导因子的种类和浓度。随着诱导因子MJA和SA浓度的升高,二者对人参毛状根的生长、人参皂苷含量都表现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即都表现两重性。
(3)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外植体先经历脱分化过程形成愈伤组织,再经历再分化过程发育成完整植株。
故答案为:
(1)既能作为能源物质,又能维持渗透压稳定 纤维素
(2)诱导因子的种类和浓度 都表现两重性
(3)脱分化 再分化
在无菌条件下,将植物器官或组织(如芽、茎尖、根尖或花药)的一部分切下来,放在适当的人工培养基上进行培养,这些器官或组织就会进行细胞分裂,形成新的组织。不过这种组织没有发生分化,只是一团薄壁细胞,叫做愈伤组织。在适合的光照、温度和一定的营养物质与激素等条件下,愈伤组织便开始分化,产生出植物的各种器官和组织,进而发育成一棵完整的植株。
本题结合实验分析考查植物组织培养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原理及操作步骤,能将教材中的知识结合题中信息进行迁移应用。
20.【答案】刺激小鼠机体产生更多的B淋巴细胞 胰蛋白 灭活的病毒或聚乙二醇 只有杂交瘤细胞能存活 既能无限增殖,又能产生抗EBoV GP蛋白抗体 GP蛋白自身没有感染能力,但保留有抗原性
【解析】解:(1)为了刺激小鼠机体产生更多的B淋巴细胞,一般实验人员每隔2周对小鼠免疫1次,加强免疫3次。
(2)以小鼠的脾脏为材料制备单个B淋巴细胞悬液时,需要用胰蛋白酶处理以使其分散成单个细胞。若要诱导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常用灭活的病毒或聚乙二醇等进行诱导。
(3)诱导细胞进行融合后需要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进行筛选,在该选择性培养基上只有杂交瘤细胞能存活。经过多次筛选后得到的细胞群具有既能无限增殖,又能产生抗EBoV GP蛋白抗体的特点。
(4)以GP蛋白作为疫苗比较安全,其原因是GP蛋白自身没有感染能力,但保留有抗原性。
故答案为:
(1)刺激小鼠机体产生更多的B淋巴细胞
(2)胰蛋白 灭活的病毒或聚乙二醇
(3)只有杂交瘤细胞能存活 既能无限增殖,又能产生抗EBoV GP蛋白抗体
(4)GP蛋白自身没有感染能力,但保留有抗原性
单克隆抗体制备的过程:对小动物注射抗原,从该动物的脾脏中获取效应B细胞,将效应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筛选出能产生单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克隆化培养杂交瘤细胞(体内培养和体外培养),最后获取单克隆抗体。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