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秘密级事项管理★启用前
广东省2023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
历史冲刺卷(三)
本试卷共20题,共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考古发现,从龙山文化到二里头文化时期,中原地区在以粟类作物为代表的农业生产和以家猪为代表的家畜饲养的基础上,开始普遍种植水稻和饲养黄牛、绵羊,且这一时期被发现的小麦遗址的数量也逐渐增多。这说明当时中原地区
A.成为水稻的发源地B.农耕经济得到发展
C.农用动力发生变化D.轮作复种技术发达
2.下表所示为孟子和墨子所讲的“义”的相关解释。据此可知,二者都
人物 相关解释
孟子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认为“义”所代表的道德价值高于自己的自然生命
墨子 “天志"有如轮人之规,匠人之矩,而“义果自天出矣”。认为“义”是衡量天下一切是非善恶的标准
A.推崇“义”的价值B.以"义"划分社会等级
C.主张以"义"谋利D.将“义”作为人的美德
3.曹魏名臣邓艾上陈称:“羌胡与民同处者,宜以渐出之,使居民表崇廉耻之教,塞奸宄之路。”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A.羌胡与汉族的相互包容B.战乱导致民族矛盾加剧
C.朝廷正视民族交融问题D.南北方文化差距的缩小
4.唐地理学家贾耽在绘成《海内华夷图》后,上奏唐德宗,奏章中既谈到安国为《西戎
志》中的地理名词,又将辽东、乐浪与黔州、陇西等地并称(而不以“四夷”冠称),“郡县纪其增减"。据此推断,辽东地区
A.得到了唐朝中央的有力管辖B.最早于唐德宗时期归附中央
C.从唐代开始普遍推行郡县制D.行政级别高于其他边疆地区
5.明末小说《二刻拍案惊奇》指出:“徽人因是专重那做商的,所以凡是商人归家,外而
宗族朋友,内而妻妾家属,只看你所得归来的利息多少为重轻……犹如读书求名的中与不中归来的光景一般。"这反映出当地
A.营商环境日趋严苛B.农商互助的经营模式
C.民众宗族意识强烈D.经商的风气较为浓厚
6.戊戌维新运动期间,湖北各局、书院、学堂等纷纷购读《时务报》,使该报在湖北的发行量居全国之首。湖北成为戊戌维新运动的重要省份,是外省维新人士心目中的样板区。运动失败后,湖北民众继续探索救国之路,支持张之洞的新政改革。上述探索体现了
A.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B.维新派对清政府的支持
C.近代化实践不断深入D.维新运动群众基础广泛
7.1913年,时任河南民政长的张凤台发布了《河南保存古物暂行规程》:“近来奸商土痞私发盗卖,日有所闻,不独有玷国光,实于学术、宗教、历史、美术损害匪浅,因订古物保存规程十五条,令行各该县知事遵照办理,以资保存而防遗失。”据此可知,当时
A.地方势力倒卖文物现象普遍存在B.文物保护法律体系逐渐完善
C.文物保护受到了地方政府的重视D.中国文物保护取得显著成果
8.下图所示为1937年珠三角的顺德及附近县和1946年珠三角地区蚕丝业概况。图中变化
A.反映出当地民风由奢趋俭B.与政治局势密切相关
C.体现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D.说明行业利润率降低
9.七七事变爆发后,变工互助运动在抗日根据地迅速兴起,其中以劳动互助最为典型。变工互助制下,妇女学习组的出现开始打破"妇女不下地"的传统习俗,这是对农村生产力的一次解放,促进了抗日根据地粮食的增产。由此可知,变工互助制的实行
A.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B.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巩固了抗日民主政权D.促进了社会各阶层的团结
10.下表所示为1980~1990年中国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各种经济成分所占比重的统计情况(单位:%)。据下表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时间 国有经济投资 集体经济投资 个体经济投资
1980~1985年 66.6 12.7 20.7
1986~1990年 63.3 14.0 22.7
A.所有制经济结构趋于合理B.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已完成
C.国有经济发展出现了衰退D.改革开放释放了经济活力
11.古代雅典酒神节上的一系列仪式向观众传达了理想公民的规范、公民和城邦的关系、公民对城邦应尽的义务等,而该节日中的戏剧表演所表现出的种种违规行为则是对公民规范的拷问。这说明雅典
A.民主政治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B.民主制度促进传统文化繁荣
C.人文主义激发了城邦民主政治D.重视城邦公民理性思考能力
12.下表所示为伏尔泰和卢梭关于私有制的不同观点。据此判断,两位思想家
思想家 观点
伏尔泰 国家的法律应该充分体现和保护公民自由的权利,其中最重要的是财产私有权,保护公民的财产私有权,会促进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有利于国家的富裕和繁荣
卢梭 私有制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由野蛮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
A.所处的政治立场基本相同B.因立场差异导致认知不同
C.都认为财产权是天赋人权D.都注重独立思考、理性判断
13.蒸汽机被发明后,其动力优势逐渐显露,英国工厂主们发现以蒸汽机为动力的工厂可以选择建在人口密集、交通便利的城镇,不需要像以水力机为动力的工厂那样只能建在河边,而这摧毁了工业乡村的优势,使得人口逐渐向工业城镇聚集成为可能。这说明
A.技术进步破坏乡村生态环境B.蒸汽动力优势改变产业结构
C.生产方式变化促进人口增长D.工业革命助推了城市化进程
14.在美国,有的州规定陪审团不能以“少数服从多数”来达成裁决,这一规定可能造成
陪审团因无法形成全体一致或者未达到法定比例的票数,而无法对案件作出裁决。
这种陪审团被称为“悬案陪审团”。由此可见,这一规定
A.确保了司法公正B.坚持权力制衡原则
C.影响了司法效率D.导致判决出现偏差
15.19世纪,东方各国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由于内外反动派的残酷镇压而宣告失败,惨痛的教训催人警醒:改良的药方不能拯救灾难深重的民族,部分资产阶级人士由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20世纪初,亚非拉地区再次兴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材料意在强调
A.资产阶级改良道路阻碍社会发展 B.革命道路是民族解放的历史选择
C.资本主义发展是民族解放的根源 D.世界殖民体系瓦解成为历史必然
16.美国花旗集团于2000年11月收购了第一联合资本公司设于15个国家的2600家分行,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零售金融企业。2000年,花旗集团收购了波兰的第三大银行,2001年又以125亿美元收购了墨西哥的第二大银行,由此花旗银行成为两国中规模最大的银行之一。这反映出
A.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的劣势B.资本全球化迅速扩大了南北差距
C.世界各国的联系和相互依赖加深D.发达国家通过资本进行全球扩张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近现代不少国家的人事制度改革,都以建立考试录用制度为突破口。1870年,英国枢密院下令:凡未经考试、未持有合格证书者,一律不得从事任何事务官职。此后,英国常务次官以下的官员,几乎都由考试录用。英国文官考试内容的设计以"通才"为标准,这条标准在考试内容上表现为注重报考者的一般教育程度,强调报考者要具备高度的文化素养,综合而广博的知识。英国人素有"凡受过优良高等综合教育的人更适合担任政府官职"的传统意识,因而他们特别注重从名牌综合性大学的优秀毕业生中录用人才。
——摘编自陈太福《西方文官考试录用制度述评》
材料二 为了取代科举选士制度,张之洞等人在《奏定学堂章程》中专门制定了一套学堂奖励科名出身制度,还在呈递朝廷的奏折中提出:“凡科举抡才之法,皆已括诸学堂奖励之中。然则并非废罢科举,实乃将科举、学堂合并为一而已。”《会奏请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清帝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中也指出:“学堂本古学校之制,其奖励出身亦与科举无异。"在这一颇具科举考试文化特色的“理论"影响下,以学堂选士替代科举选官的举措获得了官绅阶层乃至普通士人的广泛认同。1905年12月13日,《大公报》称:“科举停止后,考试学堂者毂击肩摩。译学馆现已大加扩充,拟于明春出示招考,添设一班,以广学额而资造就。"该报于1906年7月13又记:“(京师)有某官立学堂之某学生,得父死之电而不奔丧",因为“回乡里往返须三月之久,恐旷课而扣分数"。1905年以后,昔日不为世人所重视的教会学校,其申请人数多到学校无法接收;同时,修完学校规定课程的学生也比之前多。
——摘编自张亚群《从考"官"到考"学"——废科举后考试文化的变革与传承》
(1)指出材料一中近代英国文官录用制度的特色。(5分)
(2)概括材料二中清末选官制度改革的内容,并说明改革的进步意义。(9分)
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最先推动地理大发现的西班牙、葡萄牙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商业殖民帝国,但它们并没有真正长久地富裕下去。获得巨大财富的两国封建统治集团并没有将流入的金银投入工商业以扩大生产,而是用于维护其封建专制统治、海外争霸战争以及奢侈享受。国内外商人通过各种方法将尼德兰、英国、法国和德国的优质、廉价商品大量走私到西班牙、葡萄牙及其殖民地,这使得西、葡两国微弱的民族工业丧失国内外市场,进一步受到沉重打击。从殖民地流入西班牙、葡萄牙的黄金、白银最终又流入尼德兰、英国、法国和德国的手工工场主手中。结果,西班牙、葡萄牙的繁荣成为昙花一现。
材料二18、19世纪之交,正当工业革命在英国如火如茶展开之时,欧洲大陆却经历着持续近25年的反法战争和拿破仑战争,这使得英国工业制成品在美洲殖民地市场和欧洲部分国家的市场上获得了实际的垄断地位。19世纪中期,英国的纺织业、煤炭业、冶金业以及机器制造业作为支柱产业,已在世界上占有绝对优势。英国在成为向世界各国提供工业品、先进技术与设备的“世界工厂”的同时,还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成为西班牙之后的又一个“日不落帝国”。19、20世纪之交,英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已经悄然变化,开始走向相对衰微。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余建华《世界市场和科技革命:经济腾飞的两个巨轮——世界经济强国盛衰的历史启迪》
(1)简析材料一中西、葡两国最早成为商业殖民帝国的原因,并指出与西、葡两国相比,英国经济崛起的独特之处。(8分)
(2)简述西班牙、葡萄牙和英国由繁荣到衰微的启示。(6分)
1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在"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之下,新中国对民族主义国家的认识深受苏联两大阵营理论的影响,将民族主义国家视为西方帝国主义阵营的一部分,因此,在政治和外交上否认中立主义的存在,以致1955年4月万隆会议召开之前,与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的亚洲国家只有印度、缅甸等5个国家。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署,中国宣布在外交上采取“继续坚持和平政策”“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的方针,并在1954年逐步形成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代表的新的外交战略。参加万隆会议是新中国在外交上采取的顺势而为的战略行动。在外交关系上,中国积极转向周边国家和亚非新独立国家,这充分体现了新中国主动拓展国际空间的意识。
—摘编自张屹峰《万隆会议与新中国外交话语权的建构》
材料二从1982年起,我国逐步对外交政策进行了调整,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中国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和促进共同繁荣。中国主张所有国家一律平等,并努力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恢复和发展正常关系,而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来决定亲疏、好恶。中国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坚持独立自主,对一切国际问题都根据问题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中国决不依附于任何一个超级大国,也决不同它们任何一方结盟或建立战略关系。
—摘编自《建国五十年五十件大事》
注:材料出处中“建国"应为“新中国成立”,为尊重原文,故不进行改动。
(1)概括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外交战略调整的背景。(5分)
(2)说明从1982年起我国外交政策调整的特点和意义。(7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士人 言 行
春秋末期的孔子 倡导“克己复礼为仁"。认为“克己复礼”重在"修己",但只有"立于礼"的治国者,才能保国兴家,成就大业
西汉的扬雄 在《法言》中记载了一段对话:“或问:‘何以治国 '曰:‘立政。’曰:‘何以立政 '曰:‘政之本,身也。身立则政立矣。””
北宋的苏轼 在《东坡全集》中说:“窃怀忧国爱民之意,自为小官,即好僭议朝政,屡以此获罪,然受性于天,不能尽改。”
明清之际的王夫之 在《读通鉴论》中说:“匡维世教以救君之失,存人理于天下者,非士大夫之责乎 "
“最后的大儒”梁漱溟 在自长沙回北京的途中,见中原大地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此心如饮苦药",遂写下《吾曹不出如苍生何》一文,“投袂而起,誓为天下生灵拔济此厄"
——摘编自陈国质《论士人的家国情怀》
提取材料中的一个或多个信息,指出其呈现的文化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清晰,史论结合。)
广东省2023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
历史冲刺卷(三)参考答案
1.B【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中华文明的起源,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解题分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原地区的农作物种类和家畜种类增多,这反映了当时农耕经济得到发展,故选B项。材料所述“开始普遍种植水稻”并不意味着中原地区是水稻的发源地,排除A项;虽然材料中提及了“黄牛”,但是无法据此说明当时农用动力发生变化,排除C项;仅由材料不能得出中原地区“轮作复种技术发达”的结论,排除D项。
2.A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先秦思想,意在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解题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孟子将“义”视为人的道德追求,墨子则将“义”视为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可见二者都推崇“义”的价值,故选A项。材料没有体现二者“以‘义’划分社会等级”,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所述与孟子的观点相符,但与墨子的观点不符,排除。
3.C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民族交融,意在考查学生阐释历史现象、得出历史观点的能
力,体现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解题分析】材料讲述的是民族交融问题,大臣对此事的关注和建言,从侧面体现出当时朝廷对这一问题的正视,故选C项。邓艾主张对羌胡民众采取"渐出之,使居民表崇廉耻之教"的措施,这反映不出羌胡与汉族的相互包容,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战乱及民族矛盾的信息,排除B项;D项由材料体现不出,排除。
4.A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唐代对辽东地区的统治,意在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解题分析】根据材料“不以‘四夷’冠称”“郡县纪其增减”可知,唐政府将辽东地区与内地同等看待,实行与内地相同的行政制度,故选A项。在唐代之前,辽东地区就是中原王朝的统辖之地,推行过郡县制,排除B、C两项;根据材料"将辽东、乐浪与黔州、陇西等地并称""郡县纪其增减"可知,D项说法错误,排除。
5.D【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明代商业,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解题分析】根据材料中的“专重那做商的”“犹如读书求名的中与不中归来的光景一般”可知,当地的经商风气比较浓厚,故选D项。材料讲述的是徽州人外出经商归来的情景,而非本地营商环境,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徽州农业的发展,排除B项;C项所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6.A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意在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解题分析】根据材料可知,湖北民众积极参加戊戌维新运动,不断探索救国救民之路,这体现出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故选A项。维新派反对专制统治,且B项由材料体现不出,排除;材料所述现象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化的发展,但是“张之洞的新政改革”本质上并不比戊戌维新运动更进步,排除C项;D项所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7.C【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民国政府对文物古迹的保护,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解题分析】根据材料“私发盗卖……实于学术、宗教、历史、美术损害匪浅”“因订古物保存规程十五条,令行各该县知事遵照办理,以资保存而防遗失”可知,文物在学术、宗教、历史、美术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文物保护受到了地方政府的重视,故选C项。A项“普遍存在”的说法明显夸大,且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仅由材料体现不出文物保护法律体系逐渐完善,排除B项;D项由材料体现不出,排除
8.B【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经济,意在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解题分析】顺德及附近县属于珠三角,材料实际上反映的是珠三角地区沦陷前和光复后蚕丝业的对比状况。根据材料可知,与1937年相比,1946年当地的蚕丝业出现衰退,政治局势因素是对该变化的合理解释,故选B项。材料反映不出当地民风由奢趋俭,排除A项;根据材料无法得知产业结构和行业利润率的变化情况,排除C、D两项。
9.C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的制度探索,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体现了对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素养的考查。
【解题分析】根据材料“变工互助制下,妇女学习组的出现开始打破‘妇女不下地’的传统习俗,这是对农村生产力的一次解放,促进了抗日根据地粮食的增产”可知,变工互助制的实行提高了粮食产量,缓解了抗日根据地粮食短缺的问题,巩固了抗日民主政权,故选C项。1952年年底,土地改革在中国大陆基本完成,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排除A项;B、D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0.D【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经济,意在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解题分析】根据表格数据可知,1980~1990年的中国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经济投资占比有所下降,而集体经济投资和个体经济投资占比呈上升趋势,这表明改革开放释放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活力,故选D项。仅由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各种经济成分所占比重并不能体现我国所有制经济结构的变化,排除A项;B项所述与史实不符,排除;国有经济投资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占比下降并不能说明国有经济发展出现了衰退,且C项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排除。
11.A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体现了对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素养的考查。
【解题分析】古代雅典通过酒神节上的一系列仪式和戏剧活动传达公民规范、培养理想公民等,说明雅典民主政治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雅典传统文化对民主政治的影响,而不是民主政治对传统文化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人文主义,排除C项;酒神节上的一系列活动树立了理想公民的行为规范,而非重视公民的理性思考能力,排除D项。
12.B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启蒙思想,意在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
【解题分析】材料"保护公民的财产私有权,会促进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说明伏尔泰是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主张保护公民财产私有权的,材料"私有制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说明卢梭是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上阐述财产私有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的,可见两位思想家因立场差异导致在私有权上的认知不同,故选B项,排除A项。“天赋人权”只符合伏尔泰的观点,排除C项;D项由材料体现不出,排除。
13.D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近代城市化,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体现了对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素养的考查。
【解题分析】根据材料可知,蒸汽机的优势使得工厂主们可以在人口密集、交通便利的城镇建厂,乡村人口也逐渐向城镇聚集,这推动了城市化进程,故选D项。材料并未提到乡村生态环境被破坏、产业结构出现变化和人口增长,排除A、B、C三项。
14.C【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近代西方法律制度,意在考查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解题分析】根据材料可知,陪审团若不遵循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则可能造成较长时间内无法对案件作出裁决,将会影响司法效率,故选C项。“悬案陪审团”不能确保司法公正,也未体现权力制衡,排除A、B两项;“悬案陪审团”只是在较长时间内无法对案件作出裁决,并不意味着其判决出现偏差,排除D项。
15.B【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素养。
【解题分析】材料表明,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经历了从“改良”到“革命”的转变,这意在强调革命道路是民族解放的历史选择,故选B项。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并未阻碍社会发展,只是在部分国家行不通,排除A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只是强调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选择走革命的道路,并未强调世界殖民体系瓦解成为历史必然,排除D项。
16.D【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现代国际金融业的发展,意在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
【解题分析】根据材料可知,美国花旗集团通过兼并、收购等手段,使花旗银行成为波兰和墨西哥最大的银行之一,这反映了发达国家通过资本进行全球扩张,故选D项。材料仅反映了花旗集团的扩张活动,并不能说明在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的劣势,排除A项;材料反映不出南北经济发展的差距,排除B项;材料仅反映了少数国家的情况,不能说明世界各国的联系和相互依赖程度加深,排除C项。
17.(1)特色:普遍适用于各种事务官职;以考试成绩为依据;以“通才”为标准设计考试内容;重视人选的综合文化素养和教育程度;青睐名牌大学的优秀毕业生;等等。(5分)
(2)内容:逐渐减少直至废除科举选官;寓科举于学堂教育之中;给予学堂优秀学生科名出身;等等。(3分)
进步意义:促进了选官制度近代化;推动了近代文化的传播;有利于学校教育的发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等等。(6分)
18.(1)原因:建立起中央集权体制;率先开辟新航路并垄断商路;占有广阔的殖民地;建立了强大的海军;等等。(4分)
独特之处:英国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有利于形成稳定的国内环境;欧洲大陆动荡为英国创造了有利之机;工业革命推动英国经济近代化;英国工业实力强大;等等。(4分)
(2)启示:发挥国家力量的积极作用;重视发展工业;协调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强化维护自身经济利益的能力;与时俱进,重视科技创新及应用;等等。(6分,任答三点即可)
19.(1)背景:两极对峙和东西方冷战;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一边倒"方针成为中国外交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孤立、封锁和围堵新中国;中国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等等。(5分)
(2)特点:延续以往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摆脱了意识形态的束缚;奉行不结盟政策;体现新时期经济建设发展的要求;等等。(4分)
意义:有利于改善中国的国际形象;有利于扩大中国对外交往范围;有利于推进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等等。(3分)
20.[示例]
文化现象:自古以来,中国士人就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2分)
阐述:中国士人自古就形成了家国天下的观念。这种观念经儒家的发展,尤其是儒学在被汉武帝确立为正统思想之后,更为中国广大士人所传承。早在春秋时期,儒家开创者孔子就积极入世,倡导通过“克己复礼”来修身,成就兴国大业。心怀国家、忧国忧民是家国情怀的重要表现,西汉的扬雄劝导君主要有所“忧”、要善于用人、要行仁政等,避免人亡政息。责无旁贷、勇于担当更是优秀士人的品质,苏轼把关心朝政的担当情怀看成是“受性于天”;王夫之呼吁士人应当“匡维世教以救君之失”,对国家兴亡担负起应尽的责任;梁漱溟面对社会动荡、民生困顿的现状,表现出“拔济此厄”的担当与魄力,令人景仰。(9分)
总之,家国情怀自古以来就为中国士人所传承,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1分)("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意在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解题分析】家国情怀是新课程、新教材的重要内容和学生的重要培养目标。本题围绕家国情怀,选取先秦至近代士人关于家国情怀的言行设置情境,考查学生对家国情怀的理解和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意识。首先,此题可以从材料整体讲述先秦至近代士人的家国情怀,以家国情怀的传承为核心等方面进行解答。其次,材料中所给的士人的言行体现了家国情怀的不同内容,因此可以围绕家国情怀有着丰富的内涵、中国士人具有热衷事功的价值取向、中国士人具有心系天下的忧患意识、中国士人具有责无旁贷的担当精神等组织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