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少年中国说(节选)》说课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3《少年中国说(节选)》说课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28 08:56: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少年中国说》说课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是文言文《少年中国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来阐述我本节课的教学。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下面我首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先生于1900年发表在《清议报》上的一篇文章。当时八国联军阴谋瓜分中国,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东亚病夫”“一盘散沙”,不能自治,只能由帝国主义列强共管或瓜分。在国内,一些昏聩无知的卖国求荣者叫嚷”中国不亡是无天理”“任何列强三日内就可以灭亡中国”。为了驳斥帝国主义的野蛮行径和卑劣阴谋,纠正国内一些人自暴自弃、甘为亡国奴的心理,激起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梁启超先生适时地写出了这篇《少年中国说》,全文逻辑严密,语言气势磅礴,感情充沛。课文节选了其中的一部分,以整齐的句式描绘了少年中国的光辉前程,激励中国少年发愤图强,勇挑建设少年中国的历史重任,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繁荣富强的热切期盼。
课文第1自然段阐明了建设少年中国之责任在中国少年;第2自然段运用了象征等手法,描绘了少年中国的光辉前程;第3自然段直抒胸臆,感情饱满地赞颂了少年中国“与天不老”,讴歌了中国少年“与国无疆”。通过层层阐述,说明了“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前途和命运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
二、说学情
分析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课是一篇文言文,生僻字较多,文意古奥,大量运用了象征的手法且文章涉及的历史背景比较久远,对于五年级的小学生而言学习难度较大。因此本课的教学应以读带讲,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体会情感,内化语言。指导学生运用好搜集整理的资料,借助资料理解文意体会情感。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新课程标准,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和人文要素,依据学情,本节课我确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1.认识“泻、鳞”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连贯而有气势。
3.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之间的联系产生为国家繁荣富强而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四、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为了落实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连贯而有气势。
为了突出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这一属性,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之间的联系产生为国家繁荣富强而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五、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基于学情和教学目标的确立,在本课教学中我以“朗读”主,以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课文的意思。紧扣单元导语的要求,在整节课渗透本单元的重点,让学生学会运用资料来帮助理解课文。再给学生搭建多个课堂支架,让学生通过交流和自主探究,品味文章语句的特点和所表达的情感,在理解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关系后,体会到振兴中国的责任就在中国少年的肩上,使这种情感升华为自己的情感,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六、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这样的情况,结合五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根据阅读有效的学习方法,我以导、读、品、悟的学习步骤开展教学,以下是具体实施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开始,我选了一首当下流行的歌曲《少年中国说》,首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拉近了学生与文言文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细心关注歌词,激趣引出课题。
从“说”字入手,让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判断课题中的“说”是哪种意思,引导学生用代入法解题,以《爱莲说》、《师说》为例拓展古文常用的“说”字的文体。再引导学生用“论”字换一换,读《少年中国论》,把论字提前再读《论少年中国》。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课题弄明白后,让学生根据课前查找到的资料来深入了解作者,学生互相分享资料,了解作者梁启超的生平资料。然后我再整理出示资料,引导学生说说从哪句话看出梁启超是什么样的人?根据学生介绍情况补充近代史背景资料(播放戊戌变法的视频影片)加深学生对当时历史背景的了解。
(二)初读课文
由于本课生僻字比较多,我先让学生自由读文,然后抓住难读难懂的字和词,通过多种形式地读,让学生先读通文章。读的过程再渗透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看注释理解意思。
字词读通后,我会通过个人读、分组读、分前后半句合作读、対照读、教师范读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读准课文的节奏,读出连贯、气势。重点指导一些读法不规则,难读的句子着重练习。例如“天/戴其苍,地/履其黄”。引导学生还要根据句子的意思,把朗读节奏掌握好。再让学生在课文找找像这样的句子,反复练习。指导学生第一自然段要读出磅礴的气势;第二自然段要读出韵律美,让人感受中国少年的蓬勃生命力。第三自然段要读出作者对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赞美之情。
(三)品词赏句
读通课文后,让学生默读第二段,思考梁启超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中国呢?然后老师读句子的意思,学生把原文读出来,师生合作理解文意。
理解之后再请学生反复读几遍这篇文章,想一想作者梁启超先生想借这篇文章发表什么观点?引导学生在课文第一段找找答案——“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再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梁启超想看到一个怎样的少年?引导学生从第一段的排比句中体会那种层层递进的关系。让学生明白只有少年强大了,祖国才会强大。
接着在学生情绪饱满的状态下进行引读:因为只有“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四)理解感悟
从“故”为切入点,先理解字意后。让学生结合课题“节选”二字,明白这段文字只是文章的一部分,而且是后面的选段,可是文中并没有告诉我们梁启超认为振兴中国的责任全在中国的原因,想要知道原因,还要看看原文。教师补充原文中未被节选的文字的内容和意思,让学生思考:原文为什么认为振兴中国的责任全在我少年?理解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关系。少年决定了国家的未来,少年的肩上担负着强国的重任。有什么样的少年就有什么样的中国。再一次进行引读:看到了被列强主义压迫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故梁启超说:少年智,则国智……
接下来,学生默读第二段,思考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感受比喻、排比的写作手法。让学生明白在梁启超的眼中,中国像什么____,_____,_____……再次抛出问题,世界那么多的事物,梁启超为什么要用这些具体的事物来描述中国呢?引导学生发现这些事物的共同点,而这些充满生机和力量的正是少年中国。
学生质疑,中国拥有上千年历史,为什么要把中国说成少年?引导学生查资料,理解原文“老大帝国”的意思。让学生从梁启超的话语中感受到无比的愤怒,再借助课堂支架,学生说说老大帝国是一个什么样的中国?让学生知道梁启超写出这篇文章是刻不容缓的。教师再整理出示中国被列强欺辱事件的相关文字资料,让学生说说看后的感受。情感渲染到位后,再次引读“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学习第三段时,正好可以依托上一段的情感氛围,借着昂扬的气势,将情感推至高潮,教师再次引读:作者心中的少年中国是一个智慧、富有、强大、独立、自由、进步、并胜于欧洲、雄于地球的中国。想到这里,作者情不自禁地赞叹……学生读最后一段。抓住“美”和“壮,进一步读书豪壮的气势,读出对少年中国的向往和对中国少年的赞美。”
请全班起立,根据课件提示的设计安排集体配乐朗诵课文,让学生用梁启超的这一篇《少年中国说》来发出自己内心心底的呐喊!
(五)课后作业
课文诉说了中国人的强国梦想,百年来,在强国梦想的激励下,涌现出大量的优秀人物,为国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查找资料,读一读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杰出人物故事。
整节课的情绪的最高潮时,让学生在歌曲《少年中国说》中结束本节课。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整节课的灵魂工具,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并在课后加深理解。在设计板书方面,我结合五年级学生特点,把中国少年和少年中国的关系简单明了地展示出来,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以上就是我整节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不恰当之处,恳请批评和指正。
教学反思:
《少年中国说》是一篇文言文,有很多生僻字和不常见的词语,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起来还有有一定的难度,而且课堂容易沉闷,如何引导学生在读中掌握这些内容就尤为重要。我运用了很多多种形式的朗读,尽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关注每一位学生,效果很不错,学生都懂得了读出铿锵有力,势要担起振兴中国的的决心。
因为是文言文,品味课文的难度就更高一些。我运用了很多课堂支架,结合本单元的单元导语,在课堂中渗透查找资料的阅读策略,使学生在历史资料的辅助下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从而理解“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的原因。
这节课学习的难点是理解中国少年和少年中古的关系。这里我引用了《少年中国说》原文的一些资料,通过对比和导读,使学生身临其境,真正明白只有少年强了中国才会强大起来。
一节课下来,基本按照自己的预想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但在历史背景渲染时,由于我自身的知识储备不厚,所以语言的感染力还不够,这是我今后要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