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峨日朵雪峰之侧》-高中语文部编版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3《峨日朵雪峰之侧》-高中语文部编版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27 14:44: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3《峨日朵雪峰之侧》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试题。
材料一:
“汉服”是自古存在的中华传统文化组成部分之一,但因为历史的原因,并没有得到自然发展,期间断代了300多年。而这300多年,恰恰又是全球化大变革的年代,不仅有着历史上频繁上演的“改朝换代”,社会经济的变化发展,还有着四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全球化的变迁。我们的生活发生了近乎翻天覆地的变化。此番对汉服的接续,不仅是要找回其外观样式,还要重新拾起传统,使其扎根于现代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老树发新芽。
对于当下的汉服而言,若要找回这一系列的传统服饰,找寻古代汉服的外观样式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要跨越古代到现代的门槛。这两步,需要同步尝试与探索。复兴是推动民俗服饰的形成,带动更多的传统服饰挖掘、保护与传承,因此我们不能有着先考据还原,再传承接续之说。
对于这个必须同步经历的两道坎,我们只能同步完成,无可退缩与逃避。
“汉服”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同时还泛指其一定范围内或其同类的事物按照一定秩序及内部联系组合而产生的整体,是不同的小系统所组成的体系。作为集合概念的体系,我们的目的是推动它重新成为一种活着的文化组成部分,而不是零碎的边缘化记忆和古代款式的生搬硬套,更不是对于某一朝、某一代服饰的全面复盘。过去的零碎元素和款式,在现代社会生活、人际交往中都会有着一定的缺点与不适应性。所有的事物都应当顺应时代变化做出一定的调整。
只有得到社会的认可,才有传承的可能。有观点认为,汉服是从明朝断裂,所以就要从复原明朝开始。看似有道理,但可行性不高。同样还是因为时代的问题。今天人们的审美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古代的服饰的确很美,也有一定的价值,现在的我们也可以穿着,但不应局限于此。另外当今的社会形态、文化、工艺等都有着一定的改变,实际上已经无法完成百分之一百的复原了。
即使拿来了一样工艺的面料,如何穿又会是另一个大问题,过去有着《舆服制》,有着以紫为尊,以黄为禁的习俗,即使照搬了其古代服饰的样式,没有其实际的身份、对应的穿着场合及文化内涵,这一件衣服如此穿到大街上真的合适吗?
所以这里的核心是传承,但绝不是随意“改良”,是根据考据后,经过总结与归纳之后的古代服饰发展脉络和文化内涵来做接续与设计,绝不是随便想象发挥。做个比喻,一座森林烧毁了,我们要在原有的土壤与根基上种植新的树木,采用现代化基因工程或者其他手段,重新培育一座森林,使其能够服务现代人、有实际意义。研究原土壤、根基和遗迹是为了确保新树能够更好的生长,是其为重建的研究手段,而非是研究目的。
体系的重构,类似于森林的重建。既不可能找到原来的残根重新栽植,因为已经不可能了,但也不是我们随便买一些树苗种植就可以的。如果随便发展就没有了传统的接续,这里的现代汉服体系,是指经过现代化建设之后的汉民族传统服饰体系。体系在这里,是指一种活态的文化门类,有着自我发展脉络和动力,适应现代社会自然发展,回归到如同我们的语言和饮食那种没有断代的状态。
这也正是汉服必须要考据,但又不能唯考据的重要原因;又是汉服要传承,但又不能照搬明朝的重要原因。这里的体系是回到汉服复兴的初心,在民族学的框架下,填补民族服饰领域中空白的汉民族服饰。
(摘编自梦玥、若木《复兴的汉服,接续的传统——重新认识回归现代的汉服》)
材料二:
现代汉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手艺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当代青年彰显文化自信最鲜明的表达方式之一,也成为向世人传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
汉服的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体系。现代汉服是现代人继承古代汉服基本特征而建构的民族传统服饰体系,主流典型特征可以概括为“平中交右、宽禒合缨”八个字,它不仅是对外观的描述,更蕴含了与中华文化息息相关的内涵,充分体现中华服饰崇尚含蓄内敛、端庄稳重的气质与美感。总而言之,汉服与西式服饰的差别,在于汉服几乎所有部件和结构都有相应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即在自然之中寻找规律,进而赋予文化的解释。又如“圆形袖口”“衣裾平直”等结构特征,不论最初是出自工艺或其他客观原因所致,但最终一定会赋予文化的解释,体现“规矩方圆”的文明理念。制衣理念的差异,表现为审美趣味的不同。从结构上看汉服是平面的,但是穿在人的身上,就会随之呈现不同的曲线,其行云流水般的外形,给人以随风而动、潇洒飘逸的感觉。这一点与崇尚开放性感、强调人体曲线审美的西方服饰,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服饰类别,表现出中西方文化的认识差异。
(摘编自杨娜《现代汉服的文化密码》)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汉服传承出现300多年断代期,既有频繁发生的改朝换代方面的原因,同时也有四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原因。
B.汉服不是单一的某种样式而是一个完整的集合体系,当下,我们都有义务让它重新成为一种活着的文化组成部分。
C.随意“改良”,随便想象发挥,是不能传承汉服文化的,需在经历考据、总结、归纳一系列工作后才可设计传承。
D.现代汉服是当代青年彰显文化自信的最鲜明的表达方式,是向世人传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考据还原汉服的外观样式、传承接续汉服服饰文化,这两步没有先后之分,需要同步尝试与探索。
B.因为时代的原因,今天汉服已经无法达到百分之一百的复原,即便复原,如此穿到大街上也不合适。
C.发展到今天,我们的语言和饮食没有发生断代,汉服文化的发展、接续与传承也应达到这种状态。
D.中西方文化的认识差异表现在汉服重“规矩方圆”的文明理念,西装崇尚开放性感、强调人体曲线审美。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现代汉服范畴的一项是( )
A.宽袖圆领、对襟上衣、下身配以曳地长裙的唐代女装袒领半臂襦裙。
B.直领、大袖、衣襟有一对系结缨带的宋代文人服饰鹤氅。
C.交领右衽、有宽大琵琶袖的明代士人男子居家的便装道袍。
D.两边开叉、线条平直、腰身紧绷合体的清代女子服饰旗袍。
4. 请结合材料内容,给“现代汉服”下一个简要定义。
5.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
一个偏见
钱钟书
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它不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而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日娱乐。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平、正经严肃,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又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头前的姿态。人生在世,言动专求合理,大可不必。当然,所谓正道公理压根儿也是偏见。依照生理学常识,人心位置,并不正中,有点偏侧,并且时髦得很,偏倾于左。古人称偏僻之道为“左道”,颇有科学根据。只有人生边上的随笔、热恋时的情书等等,那才是老老实实、痛痛快快的一偏之见。世界太广漠了,我们圆睁两眼,平视正视,视野还是偏狭得可怜,狗注视着肉骨头时,何尝顾到旁边还有狗呢?至于通常所谓偏见,只好比打靶的瞄准,用一只眼来看。但是,也有人以为这倒是瞄中事物红心的看法。譬如说,柏拉图为人类下定义云:“人者,无羽毛之两足动物也。”可谓客观极了!但是偏有人拿着一只拔了毛的鸡向柏拉图去质问。偏激二字,本来相连;我们别有所激,见解当然会另有所偏。假使我们说:“人类是不拘日夜,不问寒暑,发出声音的动物。”那又何妨?
禽啭于春,蛩啼于秋,蚊作雷于夏,夜则虫醒而鸟睡,风雨并不天天有,无来人犬不吠,不下蛋鸡不报。唯有人用语言,用动作,用机械,随时随地做出声音。语言当然不就是声音,但是在不中听,不愿听,或者隔着墙壁和距离听不真的语言里,文字都丧失了主角和轮廓,变成一团忽涨忽缩的喧闹,跟鸡鸣犬吠同样缺乏意义。这就是所谓“人籁”!断送了睡眠,震断了思想,培养了神经衰弱。
这个世界毕竟是人类主宰管领的。人的声音胜过一切。唐子西的《醉眠》诗的名句“山静如太古”,大概指着人类尚未出现的上古时代,否则山上住和尚,山下来游客,半山开饭店茶馆,决不容许那座山清静。人籁是寂静的致命伤,天籁是能和寂静溶为一片的。风声涛声之于寂静,正如风之于空气,涛之于海水,是二是一。每日东方乍白,我们梦已回而困未醒,会听到无数禽声,向早晨打招呼。那时夜未全消,寂静还逗留着,来庇荫未找清的睡梦。数不清的麻雀的鸣噪,琐碎得像要啄破了这个寂静;鸟鹊的声音清利像把剪刀,老鹳鸟的声音滞涩而有刺像把锯子,都一声两声地向寂静来试锋口。但是寂静似乎太厚实了,又似乎太流动了,太富于弹性了,给禽鸟啼破的浮面,立刻就填满。雄鸡引吭悠扬的报晓,也并未在寂静上划下一道声迹。慢慢地,我们忘了鸟啭是在破坏寂静;似乎寂静已将鸟语吸收消化,变成一种有声音的寂静。此时只要有邻家小儿的啼哭,楼上睡人的咳嗽,或墙外早行者的脚步声,寂静就像宿雾见了朝阳,破裂分散得干净。人籁已起,人事复始,你休想更有安顿。所以我们常把“鸦鸣雀噪”来比人声喧哗,还是对人类存三分回护的曲笔。常将一群妇女的说笑声比于“莺啼燕语”,那简直是对于禽类的侮辱了。
寂静并非是声响全无。声响全无是死,不是静;所以但丁说,在地狱里,连太阳都是静悄悄的。寂静可以说是听觉方面的透明状态,正好像空明可以说是视觉方面的寂穆。寂穆能使人听见平常所听不到的声息,使道德家听见了良心的微语,使诗人们听见了暮色移动的潜息或青草萌芽的幽响。你愈听得见喧闹,你愈听不清声音。唯其人类如此善闹,所以人类相聚而寂不作声,反欠自然。
人籁还有可怕的一点。车马虽喧,跟你在一条水平线上,只在你周围闹。惟有人会对准了你头脑,在你顶上闹——譬如说,你住楼下,有人住楼上。不讲别的,只是脚步声一项,已够教你感到像《红楼梦》里的赵姨娘,有人在踹你的头。每到忍无可忍,你会发两个宏愿。一愿住在楼下的自己变成《山海经》所谓“刑天之民”,头脑生在胸膛下面,不致首当其冲,受楼上皮鞋的践踏。二愿住在楼上的人变像基督教的“安琪儿”或天使,身体生到腰部而止,背生两翼,不用腿脚走路。你存心真好,你不愿意楼上人像孙膑那样受刖足的痛苦,虽然他何尝顾到你的头脑,顾到你是罗登巴煦所谓“给喧闹损伤了的灵魂”?
闹与热,静与冷,都有连带关系;所以在阴惨的地狱里,太阳也给人以寂寥之感。人声喧杂,冷屋会变成热锅,使人通身烦躁。叔本华《哲学小品》第二百七十八节中说,思想家应当耳聋,大有道理。因为耳朵不聋,必闻声音,声音热闹,头脑就很难保持冷静,思想不会公平,只能把偏见来代替。那时候,你忘掉了你自己也是会闹的动物,你也曾踹过楼下人的头,也曾嚷嚷以致隔壁的人不能思想和睡眠,你更顾不得旁人在说你偏见太深,你又添了一种偏见,又在人生边上注了一笔。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作者开篇提出对偏见持赞成的态度,并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论证,他认为有一些说得冠冕堂皇的“真理”并不比坦诚的“偏见”来得更令人信服。
B. 第三段将人籁和天籁进行对比,直接明快、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对人籁的恶以及对天籁的喜,并借此表达了作者渴望亲近自然、远离尘世的理想。
C. 虽然万籁有声,但在作者看来,自然界的各种声音和寂静其实是完美统一的,它让我们更加能体会到环境的寂静,这与听到人声感觉是截然不同的。
D. 第三段的“人籁”指世俗的观点与言论,第五段“楼上的声音”可理解为带有强权政治的言论,它们干扰人们的思想与判断,是作者着力批判的对象。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的第一段末尾作者提出自己对“人”的定义,采用归谬法,意在证明柏拉图对人类定义的荒谬性,并在结构上起到了总结全段、照应标题“一个偏见”的作用。
B. 文章第二段采用排比铺陈的手法将天籁与人籁的特点罗列出来,语言褒贬分明,并在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指出“人籁”的危害,直言不讳地表达对人籁的厌恶之情。
C. 作者学贯中西,文中引经据典,有但丁的《地狱曲》,有叔本华的《哲学小品》。作者熟悉、灵活、技巧性地处理典故,使之发挥出出人意料而又合情合理的效果。
D. 作品多以杂文笔法,体现“顺手一击”的机智与力量,如利用“人心偏左”的生理学常识就顺带讽刺人们常有的“左倾”思想本身就是一种典型的“偏见”。
8. 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①你愈听得见喧闹,你愈听不清声音。
②思想家应当耳聋。
9. 有人评价说:“钱钟书的语言是带刺的玫瑰,是越咀嚼越有味道的橄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试题。
权德舆,字载之。德舆七岁居父丧,哭踊如成人。未冠,以文章称诸儒间,杜佑、裴胄交辟之。
贞元八年,关东、淮南、浙西州县大水,坏庐舍,漂杀人。德舆建言:“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宜择群臣明识通方者,持节劳徕,问人所疾苦,蠲其租入,与连帅守长讲求所宜。赋取于人,不若藏于人之固也。”帝乃遣奚陟等四人循行慰抚。
时昭义卢从史诈傲,浸不制,其父虔卒京师,而成德王承宗父死求袭,德舆谏,以为:“欲变山东,先择昭义之帅。从史拔自军校偃蹇不法今可因其丧选守臣代之成德习俗既久当制以渐许成德之请则可许昭义则不可。”帝不听。及王承宗叛,从史乃诡计以挠王师,兵老无功。德舆复请赦承宗,徙从史。后皆略如所料。
董溪、于皋谟以运粮使盗军需,流岭南,帝悔其轻,诏中使半道杀之。德舆谏:“溪等方山东用兵,乾没库财,死不偿责。陛下以流斥太轻,当责臣等缪误,审正其罪,明下诏书,与众同弃,则人人惧法。臣知已事不诤,然异时或有此比,要须有司论报,罚一劝百,孰不甘心。”帝深然之。
德舆善辨论,开陈古今本末,以觉悟人主。为辅相,宽和不为察察名。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后二年,以病乞还,卒于道。年六十,赠尚书左仆射,谥曰文。德舆生三岁,知变四声,四岁能赋诗,积思经术,无不贯综。其文雅正赡缛,当时公卿侯王功德卓异者,皆所铭纪,十常七八。虽动止无外饰,其酝藉风流,自然可慕。贞元、元和间,为搢绅羽仪云。
(节选自《新唐书·权德舆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史拔自军/校偃蹇不法/今可因其丧/选守臣代之/成德习俗既久/当制以渐/许成德之请则可/许昭义则不可/
B. 从史拔自军校/偃蹇不法/今可因其丧选/守臣代之/成德习俗既久/当制以渐/许成德之请则可/许昭义则不可/
C. 从史拔自军校/偃蹇不法/今可因其丧/选守臣代之/成德习俗/既久当制以渐/许成德之请则可/许昭义则不可/
D. 从史拔自军校/偃蹇不法/今可因其丧/选守臣代之/成德习俗既久/当制以渐/许成德之请则可/许昭义则不可/
11. 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节,指符节,是朝中大臣的一种凭证,古代使臣奉命出行,执符节以为凭证。
B. 山东,即现在的山东省,唐代因疆域辽阔,为便于管理,基本确立了行省制度。
C. 出,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本文中指权德舆由中央外派到地方任职。
D. 搢绅,同“缙绅”,插笏垂绅是古代高级官吏的装束,泛指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关东等地发大水,权德舆建议朝廷体察百姓疾苦,暂缓收税,皇帝于是派奚陟等四人巡察抚慰。
B. 卢从史和王承宗的父亲都去世了,权德舆主张同意王承宗的袭官请求,但要将卢从史替换下来。
C. 对于董溪、于皋谟一案,权德舆上奏批评皇帝对此事处理很不恰当,皇帝为此深深地感到自责。
D. 权德舆从不矫饰,但自有一种蕴藉风流,令人仰慕,贞元、元和年间,被视为缙绅士子的表率。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未冠,以文章称诸儒间,杜佑、裴胄交辟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董溪、于皋谟以运粮使盗军需,流岭南,帝悔其轻,诏中使半道杀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独不见
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①,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②。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③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④!
【注】①卢家少妇郁金堂:萧衍《河中之水歌》中有诗句“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②辽阳:在今辽宁省境,为当时边防要地;下句的白狼河(今名大凌河),即在这里。③丹凤城:指长安。传说秦穆公的女儿弄玉善吹箫,引来凤凰集于城上,后来称京城为丹凤城。④流黄:一种帷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借用乐府古题“独不见”。郭茂倩解题云:“独不见,伤思而不得见也。”这恰如李白诗言:“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B.开头两句“郁金堂”“玳瑁梁”描绘女主人公的闺房之美。第二句中的“海燕双栖”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海燕相互依偎的情态。
C.颈联承接颔联中的苦苦相“忆”,思妇在京城苦苦思忆丈夫,哪曾想夫婿音讯断绝,她满怀担忧,惴惴不安。
D.尾联构思新颖,先写主人公愁苦至极的内心独白,再写其不胜愁苦而迁怒于明月,意境较前人开拓一步,增添了抒彩。
(2)本诗言愁有“深文隐蔚,余味曲包”之感,作者是如何表现主人公的愁绪的?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该节目通过选手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嘉宾的精彩点评,用________、打动人心的诗词唤醒深埋在国人心中对诗词的记忆和情怀,带领观众畅享中国诗词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古典之美。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________。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和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增加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 ),每天上班八小时,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中国诗词大会》以________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________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A.耳濡目染 脍炙人口 引人入胜 自然而然
B.耳濡目染 朗朗上口 身临其境 顺其自然
C.耳熟能详 脍炙人口 身临其境 顺其自然
D.耳熟能详 朗朗上口 引人入胜 自然而然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
B.人们感知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享受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增加了人们的生活视野。
C.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和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
D.人们能感知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和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增加了人们的生活视野。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还因为人们热爱古代悠闲自在的生活
B.现在的生活节奏快得令人窒息
C.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
D.古代的生活节奏比现在的要舒缓得多
16.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知识的价值日益显现,人类已进入知识产权的归属和利益分成,并已开始向科技工作者身上倾斜。
B. 在90后的青少年中,科幻迷越来越多,这显示了科幻文化正在崛起,是对长久以来孩子们缺失的想象力的呼唤。
C. 上海世博会首次围绕会展主题设立了城市最佳实践区展示项目,这为解决世界城市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提供了相互交流经验的平台。
D. 由专业搜救队员、医疗救护人员和地震专家组成的中国国际救援队一行约60余人,携带生命探测仪等抢险救护装备和大量药品,于13日乘专机飞赴海地,支援当地抢险救灾工作。
17.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流畅简洁,不超过50个字。 传统观点认为,中国和欧洲的陶瓷贸易始于明代。近日英国杜伦大学证实,该校考古系与中国故宫博物馆考古所,联合整理研究了在西班牙萨拉戈萨等地出土的十余件中国唐代至宋代早期的陶瓷器残片,表明这些陶瓷是当时随阿拉伯商人经印度洋与红海贸易到达地中海地区的。这就将中欧陶瓷贸易的起始时间大大向前推进了,证明了“海上丝绸之路”早在唐代就已延伸至西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把下面的长单句改写成两个前后衔接的短句,其中一个是主动句,一个是被动句。
巴基斯坦国家安全委员会“强烈否认”印度所声称的空袭巴拉果德地区一处恐怖分子营地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的战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答案】C、D、D、①现代汉服是现代人为继承古代汉服基本特征而建构的。
②以“平中交右、宽椽合缨”八个字为主流典型特征。
③几乎所有部件和结构都有相应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
④充分体现中华服饰崇尚含蓄内敛、端庄稳重的气质与美感的民族传统服饰体系。、①首先从历史原因的角度指出汉服的接续传承出现断层,以此引出当下汉服传承的论题。
②进而通过对错误观点的批判、汉服考据的分析,指出重构汉服体系要适应社会和现代时代发展的需要。
③最后重申、强调重构汉服体系需要考据、传承,要回到汉服复兴的初心。
6~9.【答案】B、A、①人的思想如果被世俗嘈杂的“人籁”所干扰,就不能倾听良心的声音,不能感受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②真正的思想家,应该排除世俗和权威的干扰,保持冷静的头脑,保持独立思考。、这句话是对钱钟书作品语言特色的赞美,钱钟书作品的语言特色具体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①辛辣讽刺。如世俗成见、强权言论,明明都是偏执一隅,唯己唯利,却偏偏地要宣称自己“客观公正”和“正襟危坐”。真是“狗注视着肉骨头的时候,何尝顾着旁边还有狗呢”。这话是何等的辛辣!②灵动优美。无论是“禽啭于春,蛩啼于秋”之类的整齐对仗,还是“鸟鹊的声音清利像把剪刀,老鹳鸟的声音滞涩而有刺像把锯子”之类化无形为有形的巧妙比喻,无不彰显了语言的美感。③哲理思辩。如“所谓正道公理压根儿就是一种偏见”,句子看似矛盾,实则体现了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钱钟书的作品中很多句子意味深长,需要反复品味咀嚼才能读懂其中深意,读懂后可以使人收获智慧。
10~13.【答案】D、B、C、 ①(权德舆)不到二十岁,就凭借文章在读书人中受到称赞,杜佑、裴胄交相推荐他。
②董溪、于皋谟凭借运粮使(的身份)盗取军需,被判流放岭南,皇帝后悔这一判处太轻,诏令中使在半路上杀了他们。
14.【答案】(1)B
(2)①衬托。首联“海燕双栖玳瑁梁”反衬主人公的孤独寂寞。②借景抒情。颔联、颈联寒砧木叶、城南秋夜,渲染凄凉冷清的氛围,烘托主人公思念征人而不得见的忧愁。③直抒胸臆。尾联“含愁独不见”直接抒发不见之愁。④以景结情。以“明月照流黄”之景作结。
15.【答案】(1)D
(2)A
(3)C
16.【答案】C
17.【答案】关键信息:中英联合考古研究;中欧陶瓷贸易起始时间不晚于唐代;“海上丝绸之路”在唐代已延伸至西欧。
18.【答案】印度声称空袭了巴拉果德地区一处恐怖分子营地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此战绩被巴基斯坦国家安全委员会“强烈否认”。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