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立在地球边上的放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1.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试题。
一 句 话
闻一多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
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
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
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
突然青天里一声霹雳,
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这话叫我今天怎么说?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
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
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
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
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
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揭示出在封建统治下,中国人民不能当家作主的现实。
B.“有一句话能点着火”,显示中国人民蓄积着无比强大的反抗力量。
C.“火山”隐喻蕴藏着巨大力量的民众,“霹雳”隐喻民众革命的声威和力量。
D.“说不定突然着了魔”,流露出一个民主战士徘徊的心境。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全诗形式整齐,语言自然平易而富于节奏感。
B.诗中巧妙地使用了一个反问句,用以增强缄默的火山爆发前的气势。
C.最后两句是化用鲁迅“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诗句,展示中国革命的前景。
D.这首诗对孕育革命的旧中国运用了借喻手法,从而增强了诗歌的磅礴的气势。
(3)如何理解“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歌以“一句话”为题有何好处?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试题。
祈 祷
闻一多
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
启示我,如何把记忆抱紧;
请告诉我这民族的伟大,
轻轻的告诉我,不要喧哗!
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
谁的心里有尧舜的心,
谁的血是荆轲聂政的血,
谁是神农黄帝的遗孽。
告诉我那智慧来得离奇,
说是河马献来的馈礼①;
还告诉我这歌声的节奏,
原是九苞凤凰的传授。
谁告诉我戈壁的沉默,
和五岳的庄严?又告诉我
泰山的石溜②还滴着忍耐,
大江黄河又流着和谐?
再告诉我,那一滴清泪
是孔子吊唁死麟的伤悲?
那狂笑也得告诉我才好,——
庄周,淳于髡,东方朔的笑。
请告诉我谁是中国人,
启示我,如何把记忆抱紧;
请告诉我这民族的伟大,
轻轻的告诉我,不要喧哗!
【注】①河马献来的馈礼:传说伏羲氏时;有龙马出于黄河;背负“河图”;有神龟出于洛水;背负“洛书”。《周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②石溜(liù):岩石间的水流。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想要寻找问题的答案,但是又担心惊扰了这数千年记忆的静谧与庄严,所以反复提醒“轻轻的告诉我,不要喧哗”。
B.“告诉我那智慧来得离奇,/说是河马献来的馈礼”,表现了诗人对离奇传说的质疑,显出诗人超出常人的清醒和勇于批判的精神。
C.对于“谁是中国人”这样一个无须回答的问题,闻一多偏偏要固执地追问,可见他所谓的“中国人”并非单纯以“国籍”概念界定。
D.本诗赞美之中含有迷惘,诗人另一首诗《死水》把旧中国比作“一沟绝望的死水”,诅咒中蕴含希望,两者表达的炽烈的爱国情感是相通的。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是( )
A.诗歌运用四行一节的新格律体,并采用两行一换韵的技法,在视觉上给人以整齐和谐的建筑美,在听觉上给人以抑扬顿挫的音乐美。
B.诗歌标点的使用别具匠心,如第二节有疑问词却用逗号、句号,第四、五节中陈述句却用问号,是语气的变化,更是情感的变化,耐人寻味。
C.诗歌的最后一节与第一节完全相同,感情上是对第一节的重复,形式上首尾照应,形成精致圆熟的结构,有回环往复的咏叹之美。
D.诗歌语言庄严肃穆、蕴意深远;排比手法的运用使情感更浓烈,相关典故及古代人物的运用使诗歌具有穿越历史的深邃,引人怀想。
(3)诗人是如何解答“谁是中国人”这一疑问的 请结合诗歌简要概括。
(4)诗歌题为“祈祷”,祈祷往往源于痛苦而指向希望,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诗人有怎样的痛苦和希望。
3.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试题。
村 景
希梅内斯
这是一个野外小村,
乌黑的瓦顶上空,
碧绿的田野之中,
回荡着草虫和畜铃的奏鸣。
蝙蝠正在四处飞舞,
天使已敲响晚祷的钟声,
农夫走在回家的路上,
肩扛锄头、嘴里还把歌儿哼。
孩童的喧闹混成一片,
畜栏中的牛群哞哞不停,
锅灶里飘出微微的香气,
淡淡的炊烟袅袅飞升。
金盘似的圆月一轮,
高挂在远处的树顶,
抛洒出清澈的光芒,
沐浴着奇幻而清凉的村景。
(林之木 译)
【注】希梅内斯(1881—1958),西班牙诗人、散文家。195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乌黑的瓦顶上空,/碧绿的田野之中”,屋瓦是黑的,昭示岁月的沧桑;田野是碧绿的,显示出勃勃生机,预示丰收的希望。
B.“农夫走在回家的路上,/肩扛锄头、嘴里还把歌儿哼”,经过一天的劳作,荷锄而归,嘴里还哼着歌谣,写出农夫心情的悠然、欢畅。
C.“锅灶里飘出微微的香气,/淡淡的炊烟袅袅飞升”,这是一幅温馨恬然的乡村风景图,饭香微微飘出,炊烟袅袅升腾,富有诗情画意。
D.“高挂在远处的树顶,/抛洒出清澈的光芒”,诗人在这清冷的月色之下,浓浓的感伤之情油然而生。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的开篇直述,“这是一个野外小村”,篇末收束,“沐浴着奇幻而清凉的村景”,首尾呼应。
B.“天使已敲响晚祷的钟声”是现实与想象的结合,既有庄严肃穆的氛围,又增加了全诗的浪漫主义色彩。
C.诗人善于融情于景,选取多种代表乡村的事物蝙蝠、草虫、牛群,来抒发自己对乡村景色的喜爱。
D.“金盘似的圆月一轮,/高挂在远处的树顶”,将圆月比作金盘,有形有色,形象地写出明月的圆润。
(3)“沐浴着奇幻而清凉的村景”中的“奇幻”和“清凉”如何理解?
(4)诗歌的写景角度灵活多变,这给读者带来怎样的阅读体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4. 人民创造历史,历史造就英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改革、革命、建设的历程中,经过艰苦卓绝的持续奋斗,一曲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赞歌唱响在历史的天空,各条战线、各个领域涌现出一批批英雄模范人物。行程万里,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最动人的乐章。或是赤胆忠心献身国防事业,或是全心全意服务民生福祉,或是_________推动科技创新……
获得“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功勋模范人物,是英模群体的典型代表,是人民的光荣,国家的财富。铭记他们的历史功绩,尊崇他们的英雄风范,彰显了关心英雄、珍爱英雄、尊崇英雄的国家态度。( )。功勋模范人物不仅是国家栋梁、民族先锋、社会楷模、行业_________,也是我们身边可爱可敬、可亲可感的榜样。以身许国的崇高风范、奉献牺牲的高尚情怀、_________的奋斗品质、矢志创新的敬业态度、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功勋模范人物身上,生动地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活动,扬起信念风帆,树立模范标杆,有利于在全社会推动形成_________、崇德向善、争做先锋的良好氛围,不断培厚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改革、革命、建设的历程中,经过艰苦卓绝的持续奋斗,在历史的天空唱响了一曲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赞歌
B.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改革、革命、建设的历程中,经过艰苦卓绝的持续奋斗,一曲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赞歌在历史的天空唱响
C.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中,经过艰苦卓绝的持续奋斗,一曲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赞歌在历史的天空唱响
D.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中,经过艰苦卓绝的持续奋斗,在历史的天空唱响了一曲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赞歌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鞠躬尽瘁 翘楚 默默无闻 择善而从
B.呕心沥血 魁首 当仁不让 择善而从
C.鞠躬尽瘁 翘楚 默默无闻 见贤思齐
D.呕心沥血 魁首 当仁不让 见贤思齐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是国家最高荣誉,是无上的荣光,也是激发亿万人民奋勇前行的巨大力量
B.作为激发亿万人民奋勇前行的巨大力量,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是无上的荣光,是国家最高荣誉
C.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是激发亿万人民奋勇前行的巨大力量,也是国家最高荣誉,是无上的荣光
D.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是无上的荣光,是国家最高荣誉,也是激发亿万人民奋勇前行的巨大力量
5. 从下列材料中选取必要的信息,为“食品添加剂”下定义。
①食品添加剂是有意加入食品中的物质。
②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是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
③食品添加剂既可以是化学合成物质,也可以是天然物质。
④食品添加剂加入食品中的目的是改善食品的品质和色、香、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用下面的短语组成有关春节和端午节的对联各一副。要求:上下联各为七字,语意连贯,符合节日和对联特点,不得重复使用短语。
门上桃符 碧波竞舟 江边柳线 青艾驱瘴 迎春绿 十里欢 耀眼红 千家乐
7. 阅读下面的文字,请将画线的句子改写成排比句。(要求:不得改变原意)
焦裕禄是闻名全国、感动全国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他在兰考县忘我奋斗一年零五个月,积劳成疾,英年早逝。焦裕禄是为人民拼死拼活谋福祉的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为信仰无怨无悔做奉献,成为共产党人的光辉典范;在为祖国艰苦奋斗创新功的时代里,他是那一代人的精神符号。人民是不会忘记焦裕禄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填入下面空缺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贾母因要带着刘姥姥散闷,遂携了刘姥姥至山前树下盘桓了半晌,又说与他这是什么树,这是什么石,这是什么花。刘姥姥一一的领会,又向贾母道:“谁知城里不但人尊贵,连雀儿也是尊贵的。_________。”众人不解……刘姥姥道:“那廊上金架子上站的绿毛红嘴是鹦哥儿,我是认得的。那笼子里黑老鸹子,怎么又长出凤头来,也会说话呢。”众人听了,又都笑将起来。
A. 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变得既俊又会说话了
B. 偏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他会说话了,也变俊了
C. 偏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他也变俊了,也会说话了
D. 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变得既会说话又俊了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 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如此宏大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
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
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新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还是20世纪80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这些作家是属于某个情感共同体的,这个共同体时刻提醒着他,他的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但是,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会深深感到,我们就生活在那些为美好生活、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人们中间,理应对我们的共同奋斗负有共同责任。我们有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这种认同,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认同,是与新时代伟大历史进程的同频共振。作家和艺术家只有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儿子,积极投身于人们争取美好未来的壮阔征程,才有能力创造出闪耀着明亮光芒的文艺,照亮和雕刻一个民族的灵魂。
(摘编自铁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家树立了与时代积极互动的理念,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
B.对人民的情感认同,是新文化运动以来很多作家创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C.人民是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因为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
D.真正扎根时代、富有责任感的艺术家,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
B.文章论证兼顾现实与历史,既有对当下创作的分析,也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C.文章引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内容,巧妙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支撑了论点。
D.文章末段论证了正面人物的塑造是新时代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体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那些认为现实走在小说家想象力前面的作家而言,困难在于如何把握生活的复杂结构和本质内容。
B.对艺术家而言,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既意味着巨大挑战,也能激发创作热情,促使他们投身沸腾的生活。
C.老舍曾说:“不去与劳动人民结为莫逆的好友,是写不出结结实实的作品的。”这与文中情感共同体的理念是相通的。
D.我国当下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由量的问题转向质的问题,艺术家的创作也应少而精,凝聚共识。
10. 睡在麦田里的父亲
郭光明
父亲这一觉儿,一睡就是二十多年。直到现在,也没醒。而且,再也不会醒来。但父亲睡觉的这块麦田,却一直鲜活在我的心间。
每年秋天,稻谷有序撤离,麻雀在稻茬间紧张觅食。父亲总是早早起床,摸着黑,趿拉着破胶鞋,给我家的老黄牛拌好草料,再撒上一把黑豆,卷上一根又粗又硬的旱烟卷,一边吸着,一边瞅着老牛吧嗒吧嗒地吃个肚儿圆。母亲抱怨说,黑灯瞎火的,咋能看见耕?父亲是不作理会的,执意犁翻深深浅浅的稻茬,好像要让疲倦的稻田晒晒太阳。
稻田晒到了半干,父亲却没有摸黑儿套牛,而是等到天亮。我不止一次看到,父亲弓着身,一手扬着牛鞭,一手拽着缰绳,站在铁齿朝下的木耙上,驱赶那头老黄牛,将海浪般起伏的田垄耙碎。我发现,父亲甩起的鞭子,声音很响、很亮、也很脆,但响在田野、脆在半空,没有一次打在牛背上。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适宜。这句农谚,合辙押韵,像首诗,丰满而凝重,是父亲告诉我的。但我记到了现在,虽然我不种麦已有好多年,但父亲起埂、条垄、耧种的影子,有些像摄影家镜头里的《庄稼汉》。田埂笔直,麦垄方正。寒霜如期而至时,变成麦田的稻田,像绿透了的春天,幸福地平躺着,懒洋洋地晒着太阳。
麦苗用了一个冬天、一个春天、半年夏天来生长,父亲跟着麦苗的脚步,弓身除草,弓身施肥,弓身呵护每一棵麦苗的拔节、打苞和抽穗。东南角的那棵柳树,粗大的树干,布满皱纹,像父亲的额头。
这棵柳树,是父亲种下的。没有柳树之前,麦田是盐碱地,是荒草滩,不长一棵麦。那年冬天的一个中午,母亲“忽悠”我:你是个小男子汉,愿不愿意帮大人做点事?我上了母亲的“当”。我挎着母亲递给我的篮子,按母亲指给我的方向给父亲送饭,却不知走了多远,才隐约望见,一头牛影儿,一个人形儿,一个在前,一个在后,一个伸长了脖子,一个佝偻着身子,弓步推着铧犁,像朱仙镇的那组《耕牛图》木版画,许久才见他们动上一动,像睡着了一般。
午时的阳光,撩拨着沧桑的烟尘,漫漶苦涩的味道。太阳底下,父亲一边吃,一边用粗糙得跟老树皮没什么两样的手,擦一擦脸上的汗水。他的裤脚和胶鞋上沾满了黄土。牛的浑身,也是湿漉漉的,鼻孔和嘴巴,同父亲的一样,像是冒着烟;而柳条篮子里的瓦罐,装着母亲熬出的粥,早已温凉不沾,冒出的热气,不及父亲脸上的汗珠。而且,父亲的汗珠,不但有热度,更有力度,摔在地上,像他干涸的嘴唇,丝丝的声响,洇湿一片白花花的盐碱。那年,我不到八岁。
盐碱怕汗,父亲说的。他说汗流多了,盐碱自然就没了。这么多年,父亲的汗水像着了法力,淌到春天,麦苗绿得透明;淌到夏天,稻谷娉婷袅娜;而稻花弥散、稻香缭绕时,父亲的汗水淌进了麦田,压低了碱,洗去了盐,却没有削减父亲变了形的十指骨节的疼痛,洗白父亲黝黑的脸。
弯月不锈,锈了的是岁月。
麦子收获了一茬,父亲老去了一年。父亲老去了一年,麦子又收获了一茬。周而复始,父亲像麦子的时令,白露耕地,秋分播种,立冬要给麦子浇灌过冬水。过了年,一开春,父亲不是给麦子浇返青水,就是给麦子施拔节肥,总之,父亲忙不得闲,而他的腰,弯得更像一把弓。
又一年,布谷鸟拖着长长的颤音,俯视这片麦田,但“咕咕咕”地叫了半天,也没看到那把磨得如明月般的镰刀,更没看到“弓”一样的身影,只看到柳树的旁边,隆起了一堆孤寂的土包,慈眉善目的,似是向布谷鸟招手,又像为骄阳下炸响的麦粒送行。
这是一座坟茔,但不是我家的祖坟,却埋藏了父亲的憧憬。母亲说,这块麦子地,是你爹的生命,既然他累了,就让他在这歇歇吧。说这话时,蓄在母亲眼睛里的悲恸泪水,哀痛不堪地涌出,顺着她粗糙的脸颊,吧嗒吧嗒地掉到了麦田里,而麦穗黄澄澄、金灿灿的,压弯了麦秆,像父亲的腰。
那年冬天,雪下得有点旺,合了父亲的心意。他常说,冬天雪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馍馍睡。
就像他是雪中的一棵麦。但是,父亲不能再说话了。而且,永远也不会再说。然而,父亲给我描绘出一个美妙的世界,尽管那个美妙的世界里,都是些草芥的事物,却蕴藏着奇妙的生命密码,在我心中生长出了淳朴、善良和憨厚!
今年的清明节,我又来到这块麦田。麦苗依旧绿色,柳丝依旧金黄,依旧散发着泥土的芳香。
父亲的墓碑前,一束牙白的菊花,安静地绽放着,映衬着墓碑黑色的光,显得菊花的瓣更加淡雅,鹅黄的花蕊更加精彩。微风拂过,花叶微微点头,仿佛,通了灵性。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题中“睡”内涵丰富,指父亲在麦田里昼夜劳作,对这片土地眷恋深沉,也指父亲最后埋葬在这块土地里,引人深思。
B.“东南角的那棵柳树,粗大的枝干,布满皱纹,像父亲的额头”,这句对柳树的描写,既是对父亲形象的刻画,也是为引出下文关于麦田由来的交代。
C.作者给在盐碱地开荒的父亲送午饭,“不知走了多远”,可能因当时年幼记忆模糊,但主要是借此突出父亲开荒之难与劳作之辛。
D.“像朱仙镇的那组《耕牛图》木版画,许久才见他们动上一动,像睡着了一般”,该处描写是为了表现烈日下劳动者的疲惫。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让疲倦的稻田晒晒太阳”,“疲倦”修饰稻田,运用比拟修辞,土地供养了一季作物,肥力疲倦;可是“疲倦”的劳作者却没有止息。
B.“撩拨着沧桑的烟尘,漫漶苦涩的味道”,阳光本无味道,也无从撩拨,但浸透了作者的独特感受,契合父亲烈日下在盐碱地上劳作的景象。
C.“弯月不锈,锈了的是岁月”,“锈”“月”二字,巧妙地将空间与时间相勾连,在文中表达了昔日不再、物是人非的感慨。
D.文章语言如画,画中有诗,娓娓道来,清新而不失典雅,朴质而饱含情愫;鲜活生动地勾勒出了热爱脚下这片土地的父亲的形象。
(3)“这句农谚,合辙押韵,像首诗,丰满而凝重”,请结合文章,分析“丰满凝重”的具体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缅怀已逝去的父亲,却用了大量的笔墨来写“麦田”,作者借“麦田”塑造了怎样的父亲形象?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题。
与张秀才第二书
修顿首白秀才足下:前日去后,复取前所贶古今杂文十数篇,反复读之,言尤高而志极大。寻足下之意,岂非闵世病俗,究古明道,欲拔今以复之古,而翦剥齐整凡今之纷淆驳冗者欤 然后益知足下之好学,甚有志者也。然而述三皇太古之道,舍近取远,务高言而鲜事实,此少过也。
君子之于学也务为道,而后履之以身,施之于事,而又见于文章而发之,以信后世。其道,周公、孔子、孟轲之徒常履而行之者是也;其文章,则六经所载,至今而取信者是也。其道易知而可法,其言易明而可行。及诞者言之,乃以混蒙虚无为道,洪荒广略为古,其道难法,其言难行。孔子曰:“道不远人。”所谓道者,乃圣人之道也,此履之于身、施之于事而可得者也,岂如诞者之言者耶!仲尼曰:“吾好古,敏以求之者。”所谓古者,其事乃君臣、上下、礼乐、刑法之事,又岂如诞者之言者邪!此君子之所学也。
夫所谓舍近而取远云者,孔子昔生周之世,孰与今去尧、舜远也 孔子删《书》,断自《尧典》,而弗道其前,其所谓学,则曰“祖述尧、舜”。如孔子之圣且勤,而弗道其前者,岂不能邪 盖以其渐远而难彰,不可以信后世也。
今生于孔子之绝后,而反欲求尧、舜之已前,世所谓务高言而鲜事实者也。唐、虞之道为百王首,仲尼之叹曰“荡荡乎”,谓高深闳大而不可名也。及夫二《典》①,述之炳然,使后世尊崇仰望不可及。其言岂不高邪 然其事不过于亲九族,平百姓,忧水患,见诸侯,谨权衡而已。孔子之后,惟孟轲最知道,然其言不过于教人树桑麻,畜鸡豚,以谓养生送死为王道之本。夫二《典》之文,岂不为文 孟轲之言道,岂不为道 而其事乃世人之甚易知而近者,盖切于事实而已。
今学者不深本之乃乐诞者之言思混沌于古初以无形为至道者无有高下远近使贤者能之愚者可勉而至无过不及,而一本乎大中,故能亘万世,可行而不变也。今以谓不足为,而务高远之为胜,以广诞者无用之说,是非学者之所尽心也。宜少下其高而近其远,以及乎中,则庶乎至矣。
凡仆之所论者,皆陈言浅语,如足下之多闻博学,不宜为足下道之也。然某之所以云者,本欲损足下高远而俯就之,则安敢务为奇言以自高邪 幸足下少思焉。
(有删改)
[注]①二《典》:《尚书》中《尧典》和《舜典》的合称。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岂非闵世病俗 病:对……感到为难
B.而又见于文章而发之 发:阐发
C.盖以其渐远而难彰 彰:清楚
D.故能亘万世 亘:绵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言尤高而志极大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以信后世 退论书策以舒其愤
C.然其事不过于亲九族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则庶乎至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修直言不讳地指出张秀才在治学方面存在的问题:遵循三皇太古时期的学说,舍近求远,追求高深玄奥的言论,脱离现实。
B.欧阳修指出君子治学的目的是践行“道”,这种“道”应是易知可法的,对“道”的阐述应是易明可行的。
C.欧阳修用孔子删《书》的例子说明君子所追寻的“道”越久远越好,然后以二《典》和孟轲的言论为例,说明“道”体现在贴近现实的人与事中。
D.本文虽是与友人的书信,同时也是一篇极好的议论文章,作者明确地阐述了自己的治学思想,笔调委曲婉转,风格从容舒缓。
(4)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今学者不深本之乃乐诞者之言思混沌于古初以无形为至道者无有高下远近使贤者能之愚者可勉而至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所谓舍近而取远云者,孔子昔生周之世,孰与今去尧、舜远也
译文:________
)然其言不过于教人树桑麻,畜鸡豚,以谓养生送死为王道之本。
译文:________
1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李评事使蜀
王建
劝酒不依巡,明朝万里人。
转江云栈细,近驿板桥新。
石冷啼猿影,松昏戏鹿尘。
少年为客好,况是益州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句叙述了朋友将万里远行、两人离别前开怀畅饮的情景,流露出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B.诗人选取“云栈”“板桥”等意象,以“细”“新”状其特点,突出了旅途之艰险与孤寂。
C.啼猿的身影映在冷峻的石壁上,戏鹿扬起的尘土弥漫在松林间,形象地勾勒出蜀地的景象。
D.中间四句写友人入蜀后的所见所感,虚实结合,在空间的转换中,大大开拓了诗歌的意境。
(2)同为送别诗,本诗尾联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所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诸子争鸣、造纸印刷、筑长城开运河,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创造精神。
材料:
奋斗 团结 梦想
建强国谋复兴 御外侮卫家国 脱贫困奔小康
垦田拓海 开天辟地 守望相助 抗灾治水 逐日 奔月 同舟共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的学科类课外培训发展迅猛。②这种培训,价格相对低廉,时间、场地相对灵活,覆盖面广,③其一对一、一对多等多种在线教学方式,满足了个性化、定制化需求,受到不少家长和学生的追捧。④但问题随之也出现,⑤有的培训平台存在低俗有害信息或学习无关的网络游戏等内容;⑥有的培训内容以应试为导向,超标超前,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⑦凡此种种,泥沙俱下,严重影响了在线教育质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把下面这个长句改写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他的著作用康德、叔本华的美学思想,就境界的主客体及其对待关系、境界的辩证结构及其内在的矛盾运动、境界美的分类与各自特点,对境界阐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1)D
(2)C
(3)诗中说有一句话既是“祸”,又是“火”。说它是“祸”,是指这句话具有很大的危险性;说它是“火”,是指这句话具有很大的鼓动性。
(4)内容上,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照应文章中的“咱们的中国!”这句话。情感上,所有的情感都用一句话表达,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愤怒和对理想中国的追求和赞颂。读者角度,以此为题,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答案】(1)B
(2)C
(3)诗人借具有代表性的人或物含蓄表现“中国人”的特征:①借杰出的历史人物表明“中国人”应有担当天下、奋斗反抗等精神;②借中华大地的自然风物,表明“中国人”应具备坚韧不拔、团结一心等品质;③借“凤凰授歌”等文明繁盛景象表明“中国人”应热爱中华历史,传承灿烂文化。
(4)①诗人身处内忧外患的乱世,看不清国家的前途,因而迷惘、痛苦。②诗人希望国人能传承民族精神,丢弃卑怯,自尊自强,担起复兴中华的重任。③诗人希望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呼唤民族文化复兴,抵御西方列强的“文化侵略”。
3.【答案】(1)D
(2)A
(3)“奇幻”的意思是奇异变幻,“清凉”的意思是清静幽凉。“沐浴着奇幻而清凉的村景”,运用了比拟的手法,光芒沐浴着村景,小村都被月光笼罩着;在结构上总结野外小村傍晚时分迷人的景致,如乌黑的瓦顶,碧绿的田野,蝙蝠、草虫和牛群,农夫扛着锄头回家的场景,孩童的喧闹,淡淡的炊烟袅袅飞升,锅灶里飘散出微微的香气,高挂在远处的树顶金盘似的圆月,这些景致奇异变幻,给人特别清静幽凉的感觉,表达了诗人对洒脱怡然的乡村生活的赞美之情。
(4)“乌黑的瓦顶”“碧绿的田野”,诗人先通过视觉的角度描绘了典型的村庄景色;接下来述以听觉上的意象,“回荡着草虫和畜铃的奏鸣”,并且经由诗人的想象,道出“天使已敲响晚祷的钟声”;接下来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了多种足以代表着乡村的动物,蝙蝠、草虫和牛群,同时也描画了农夫经过一天的耕耘劳作扛着锄头回家的场景,“嘴里还把歌儿哼”,体现了农夫心情的舒畅,还映照着孩童的喧闹;又契入了嗅觉的感受,“锅灶里飘散出微微的香气”;最后从视觉的角度,用比喻的修辞描绘了高挂在远处的树顶的抛洒出清澈的光芒的金盘似的圆月。整首诗描绘美好静谧奇异的村景和恬然的乡村生活,让读者从不同的感官欣赏如此景象,让读者不禁对洒脱怡然的乡村生活生出一种羡慕、赞美和向往之情。
4.【答案】(1)D
(2)C
(3)A
5.【答案】【示例】食品添加剂是为了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因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有意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物质或天然物质。
6.【答案】春节:江边柳线迎春绿 门上桃符耀眼红端午节:青艾驱瘴千家乐 碧波竞舟十里欢
7.【答案】【示例】是为人民拼死拼活谋福祉的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是为信仰无怨无悔做奉献的共产党人的光辉典范,是为祖国艰苦奋斗创新功的那一代人的精神符号。
8.【答案】C
9.【答案】(1)B
(2)D
(3)D
10.【答案】(1)D
(2)C
(3)“丰满凝重”是作者对农谚的感受,也是对与农谚相关的父亲形象的感受。第一层含义:是指农谚语言生动形象地概括了及时种麦的时令特点,是劳动人民在劳作实践中智慧的体现,给作者的印象与体会深刻,故而记到了现在。第二层含义:这条农谚是父亲告诉作者的,凝注了父亲的劳动智慧,浓缩了父亲一生劳作的身影:种麦时节父亲“起埂、条垄、耧种”;“麦苗用了一个冬天、一个春天、半年夏天来生长,父亲跟着麦苗的脚步,弓身除草,弓身施肥,弓身呵护每一棵麦苗的拔节、打苞和抽穗”。以父亲为代表的农夫一生丰满而凝重。
(4)①辛勤劳苦的父亲形象。父亲挥洒汗水把盐碱地、荒草滩耕耘成了肥沃的麦田,父亲在这块麦田一年两作,昼夜不息,早出晚归,忙不得闲。②眷恋土地的父亲形象。在麦田劳作一生,麦田是父亲的追求与希望;父亲死后没有埋进祖坟,而是选择埋在麦田边,麦田是父亲的归宿。父亲,是生死不离、深爱脚下这片麦田的父亲。③智慧淳朴的父亲形象。父亲耕种麦田,深谙农事节气,依令而作;父亲用自己在麦田的劳动无声教导孩子:生命就如麦田,用心耕耘才有希望,才有收获。④作者借麦田塑造父亲形象,麦田是父亲的象征,父亲是几千年来,一代代在“麦田”辛勤劳作的农民形象的缩影。
11.【答案】(1) A
(2)B
(3)C
(4)今学者不深本之/乃乐诞者之言/思混沌于古初/以无形为至道者/无有高下远近/使贤者能之/愚者可勉而至/
(5)(1)所说的舍弃近的求取远的这个问题,(是说)孔子当初生于周朝,和今人相比哪一个距离尧、舜更远呢
(2)可是他谈论的没有超过教人种植桑麻,饲养鸡和猪,来说明(百姓能对父母)生前奉养与死后安葬是王道的根本。
12.【答案】(1)D
(2)相同点:两首诗的尾联均表达了旷达乐观、昂扬积极的情感,无伤感之意。
不同点:王建的诗尾联侧重劝勉、鼓励友人,希望他趁着年轻,且正逢蜀地大好春光,可在外多磨炼自己;而王勃的诗尾联侧重劝慰友人,安慰自己,不要为离别泪湿衣襟,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
13.【答案】【示例】垦田拓海、抗灾治水、脱贫困奔小康,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奋斗精神。
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御外侮卫家国,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团结精神。
开天辟地、逐日奔月、建强国谋复兴,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梦想精神。
14.【答案】【示例】①句,“随着”改为“通过”(或“借助”)。③句,“追捧”改为“青睐”。④句,“但问题随之也出现”改为“但问题也随之出现”。⑤句,“学习无关的网络游戏”前加“与”。
15.【答案】【示例】他的著作对境界这一中国传统的美学范畴进行了详细的阐释,阐释的依据是康德、叔本华的美学思想,阐释的内容既有境界的主客体及其对待关系,也有境界的辩证结构及其内在的矛盾运动,还有境界美的分类与各自特点。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