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5张PPT。2014年高考文综地理试题透析与备考导航江西临川一中 邹建平邹建平老师个人简介 邹建平,临川一中地理高级教师,江西省骨干教师,抚州市优秀教师。该教师自2002年以来,已先后十年任教高三毕业班,近五年在临川一中任教文科零班,教学深受学生喜爱,教学经验丰富,业绩突出,培养一大批学生进入清华、北大等一流名校,该教师多次在本校或赴外地承担观摩课教学。
该教师教学之余,勤于笔耕,多次参与省、市级高中联考命题工作,主持了科研课题《高中政、史、地学科联系与综合能力测试研究》,近些年,撰写的论文、论著有10余篇(本)在省级及以上刊物发表或获奖,参编的教辅资料有近30本。真题透析试卷评析备考导航高考试题透析与备考导航一、2014年试题总体评价2014 年新课标I卷文综地理试题知识点分布较为合理,无偏、繁、怪、难和超纲题目,整体难度适中,注重对主干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命题稳中求新,题材贴近生活,富有鲜明的时代感,体现了高中新课改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突出主干知识的考查,偏重人文地理。
从考点分布看,自然地理主要包括:第1题太阳辐射,第3题太阳高度角和36题第(1)、(2)小题风沙发生的自然条件,加上43题次生地质灾害,共29分;人文地理主要包括:第2题太阳能利用,第4-6题铁路与城镇区位,第7-9题大气污染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第10、11题人口迁移和增长,36题第(3)、(4)小题风沙对铁路运输危害及防治措施,37题沙特工业区位分析及工业污染,加上42题青海湖深度游和44题切沟的危害及防治,共91分。人文地理分值明显偏重,尤其是有关环境问题分值大。当然,也有些题目是以人文地理切入,实际上是考查自然地理内容,如42题实际上是考查青海湖区自然地理特征。2、突出热点区域,中国地理占较大比重。从考查区域看,突出世界和中国热点地区。中国地理占60分,第1、36、42、43题都以青藏高原为背景,第4、5、6题以新疆为背景;世界地理共30分,第10、11题以美国人口增长为题材,37题以沙特阿拉伯为背景。中国地理分值偏重,且集中考查区域为西部地区。3、突出对地理图表的判读及运用能力的考查,体现学科特色。地理图表是最重要的地理问题表现形式, 是地理事实空间信息库,好的图表有地理意义,也蕴含能力元素。今年地理试题涉及的地理图表有:景观图(1-3题的太阳能光热电站远景图、44题的切沟图),区域地图(4-6题的新疆局部、36题的青藏那错湖地区、37题的沙特阿拉伯、42题的青海湖地区),统计表(7-9题的植被变化表),统计坐标图(10-11题的人口迁移及增长图),等值线图(4-6题和43题的等高线图)等。用图表配置地理问题,将重点知识考查与综合分析能力考核相结合,可以多角度、多层次考查学生发现、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这是地理试题的最大特色与优势。4、突出论证和探究能力的考查,具有较强的时代性。以现实生产、生活题材为背景,考查考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重点考查考生分析论证、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发展,具有较强的时代性,体现新课程学以致用理念。
具体体现在1-3题的太阳能光热电站、7-9题的地理实验题、36题的风沙对铁路的危害及防治、42题的深度游、44题切沟的危害及防治。二、真题透析太阳能光热电站(图1)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板聚焦太阳能,给高塔顶端的锅炉加热,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据此完成1~3题。
图1 1.我国下列地区中,资源条件最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的是
A.柴达木盆地 B.黄土高原
C.山东半岛 D.东南丘陵
【命题立意】太阳能属于可再生、清洁能源,本题考查中国太阳能分布特点,意在考查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解题思路】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上,海拔高,空气稀薄,且气候干旱,云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太阳能资源丰富。其它三地均位于季风区,阴雨天气较多,太阳辐射较少,所以A对。
【易错点拨】考生可能因审题不细,认为山东半岛在我国华北地区,太阳辐射也较强,加上距经济发达地区近,能源需求大。未注意题设中“资源条件最适宜”,因而误选C。2.太阳能光热电站可能会
A.提升地表温度 B.干扰飞机电子导航
C.误伤途径飞鸟 D.提高作物产量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太阳能光热电站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意在考查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同时,本题也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和生产实际。
【解题思路】太阳能较分散,光热电站占地广,投资大,本题光热电站是依靠光能集聚产生热能制造蒸汽,来推动发动机运转,高热会烫死飞鸟,强光干扰视觉,飞鸟可能和高塔迎头相撞而伤亡,所以选C。反光板反射太阳光,地面获热减少,地表温度应该降低,A错;反射太阳光不会干扰电子导航,太阳活动会干扰电子导航;太阳能光热电站并没有改变农田光照条件,因而不会提高作物产量。
【易错点拨】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加上未注意图中“反光板”,误认为是通过地面装置吸热,从而得出会“提升地表温度”的结论,另外有考生也会认为高塔和反光会不利于飞行,感觉会干扰飞机电子导航。3.若在北回归线上建一太阳能光热电站,其高塔正午影长与塔高的比值为P,则
A.春、秋分日P=0 B.夏至日P=1
C.全年P<1 D.冬至日P>1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意在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也考查了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及基本计算等技能。地球运动规律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有重要影响,该部分内容既是地理主干知识,也是学习的难点。新课标Ⅰ卷第一次考查地球运动部分内容,但降低了难度,这种转变试图使高中地理教学回归本真,避免猜题、押题之风蔓延,体现学以致用之新课程理念。
【解题思路】北回归线上春、秋分日时正午太阳高度约为66.5°,影子不为0,影长与塔高比重P不等于0,A错;夏至日时,因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其正午太阳高度为90°,影长为0,P=0,B错。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约为43°,影长大于塔高,P>1,D对。
【易错点拨】考生未掌握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
H=90°— (注: 和 分别代表观测点和直射点的纬度,北
纬取“+”,南纬取“—”,纬度差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越大)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图2所示。读图2,完成4~6题。 图24.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
A.河流 B.聚落 C.耕地 D.地形4.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
A.河流 B.聚落 C.耕地 D.地形【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影响我国新疆地区铁路选线的区位因素,意在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解题思路】从图中看出,铁路与1000米等高线走向大体一致,坡度小,工程量小,容易施工,D选项正确。该地位于吐鲁番地区,降水少,缺乏河流,线路离位于绿洲区的城镇较远,故不能选A、B、C。
【易错点拨】考生可能以为连接城镇可以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没有认真看图,因而误选B。5.后来,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不合理,理由可能是
A.线路过长 B.距城镇过远 C.易受洪水威胁 D.工程量过大【命题立意】本题考点:我国热点地区——新疆、铁路建设的区位因素,意在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兰新线位于山麓,吐鲁番处于盆地内部,市区离最近的火车站约40km,故答案选B。该地位于我国西北,降水少,且铁路并未处于山谷线,所以洪水灾害威胁小。图示铁路线与1000等高线走向一致,所以工程量不大。
【易错点拨】考生考虑到该地北部春夏季有冰雪融水,但却没注意铁路沿线无形成洪水的山谷,因而错选C。当然也有考生想到过境铁路不应该穿过市区,联系东部一些发达城市情况,城市离火车站40km也不算太远,觉得B选项不正确。其实该题重在引导考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提高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6.50多年来,兰新铁路并没有改变该区域城镇的分布,是因为该区域的城镇分布受控于
A.地形分布 B.绿洲分布
C.河流分布 D.沙漠分布【命题立意】考点:影响干旱地区城镇分布的区位因素,意在考查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吐鲁番处于盆地,并非在图示区域地势平坦开阔之处,A错;该地区的城镇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的绿洲地区,水源条件较好,所以选B。该地位于我国西北,降水少,河流少,且图示城市并未处于山谷,沙漠分布不利于城市发展,C、D错。
【易错点拨】西北地区干旱,水源是制约城镇分布的主要因素,有些考生因此选C,如果读图仔细,就会发现图示区域无河流,城市也未在山谷。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表1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据此完成7~9题。
表1【命题立意】考点: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主要考查解读和运用地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解题思路】生物量等于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之和,随着时间发展,除了地下生物灌木植物略有减少,其他都是增加,因而可推断生物量为增加,即①对。植株密度即单位面积上植株数量,从表中可知,草本植株数量呈递增趋势,密度增加,即③对。从实验数据看不出植被分布有何改变。7.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
①生物量提高
②生物量降低
③植株密度改变
④植被分布改变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命题立意】该题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解题思路】从表直接可以看出,随着时间推移,地下生物量灌木植物减少,但是草本植物增加,符合了题目此消彼长的设问。此题难度小。8.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
A.植株数量
B.总生物量
C.地上生物量
D.地下生物量【命题立意】该题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以及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从表中可以看出,灌木植被植株数量虽无变化,但地下的灌木植被生物量呈减少趋势,长期下去,必然会影响地上灌木植被正常生长,但草本植被各项指标均呈明显增加趋势,D正确。
【易错点拨】有些考生只是将有关数据简单相加,缺乏必要的论证,错误得出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总生物量增加,因而错选A。9.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
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 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
C.灌木植物茂盛、草本植物萎缩
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茂盛图3显示某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读图3,完成10~11题。
10.所示的①、②、③、④四幅图中,符合该国人口增长特征的是图3图4A.① B.② C.③ D.④【命题立意】本题考点:人口迁移和人口增长,意在考查统计坐标图及地理数据的判读能力。
【解题思路】移民人数÷总人口=移民人口比例,由此可以推导出:总人口=移民人数÷移民人口比例。解答该题有巧法,选项中的四幅图1910年和2010年的人数都差不多,1950年的人数差异很大,因此只要算出1950年的总人口基本上可确定答案。由图3可知,1950年的移民人数约为10百万,移民人口比例约为7%, 根据推导式,1950年的总人口=10百万÷7%,即约为143百万,对照①图符合,选A。此题难度大。 图3 10.图4所示的①、②、③、④四幅图中,符合该国人口增长特征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图4 【易错点拨】解答该题关键是明确移民人数、总人口和移民人口比例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此前提下,很多考生未留心选项中四幅图的最大不同之处,按常规方法把图中各年份的总人口都算出来,耗时过多,且容易出错。10.图4所示的①、②、③、④四幅图中,符合该国
人口增长特征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图4【命题立意】本题考点:人口迁移和自然增长,意在考查统计坐标图的判读能力和运用地理数据的能力。
【解题思路】人口自然增长=总人口增长数—机械增长数,机械增长数即移民增长数,从图3可以看出,1950~1970年迁移人数略有下降,但移民占总人口比例下降特别明显,说明这段时期总人口增加很快,由于迁移人口即机械增长数变化不明显,因而推知1950~1970年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最多。此题难度大。
【易错点拨】很多考生不能冷静地分析坐标图,想当然认为移民人数增长最快或者是移民占总人口比例上升最明显的时期就是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最多的时段,因而错误选择A或D。11.该国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最多的时段为
A.1910~1930年 B.1930~1950年 C.1950~1970年 D.1970~1990年图336.(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图6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图6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6分)(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6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点:分析青藏高原湖岸沙源,意在全面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能力。【解题思路】冬春季多风沙可参考沙尘暴发生的机制,即沙源和风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沙源来自三部分:三角洲、河滩和湖底(湖滩)出露。
【易错点拨】有些考生审题不清,未注意材料中“就地起沙”语句,舍近求远,未答出本地区沙源,而答成:由于风力作用,沙尘来自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中亚地区。
【答案】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区水深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解题思路】冬春季植被覆盖差,水位下降,沙土裸露,风力大,容易起沙。
【易错点拨】考生未意识到西风经湖面无阻挡,甚至可能形成湖陆风,使风力加强。另外,沙源东部为山间河谷,具有一定的狭管效应,风力增强。
【答案】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36.(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5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点:青藏高原风沙活动的原因,意在全面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四个方面的能力。36.(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7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点:风沙对铁路交通的危害,意在考查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能力。
【解题思路】从材料可知,该地位于青藏高原,风沙多,可能会掩埋铁路,影响铁路运行;风力侵蚀作用强烈,会对铁路基础设施等造成损害;沙尘在铁轨上沉积,会加剧铁轨和车轮的磨损。
【易错点拨】此题设问体现与生产实际(铁路工程)相结合,但给出的答案对工程方面专业术语要求太高,超出高中生的认知水平,该题失分较多。我认为应该给出铁路工程结构图或者相关说明材料,这样也体现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附有关介绍:【答案】(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
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36.(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6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点:防治风沙的措施,意在全面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四个方面的能力。
【解题思路】为了应对风沙危害,就需要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弱风力,建设阻挡风沙的工程,修草方格沙障(宁夏沙坡头最典型),该地区气候干旱,不适宜植树,可以种草或用石块压沙。
【答案】36.(4)(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易错点拨】很多考生缺乏生活经验,不知“阻沙墙”和“石(草)方格沙障”是什么?附图如下:37.(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沙特阿拉伯人口主要集中在在沿海和内陆绿洲地区。21世纪初,该国甲地发现便于开采、储量丰富的优质磷酸盐矿(位置见图7)。初期开采的矿石运往乙地加工。2013年,该国在甲地附近筹建磷酸盐工业城,使其成为集开采、加工于一体的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图7 (1)分析沙特阿拉伯建设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的优势条件。(8分)【解题思路】沙特阿拉伯位于“两洋三洲五海之地”,靠近国际航海线,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结合图文材料,该国磷酸盐矿和油气资源丰富,具有原料和能源优势,沙特为重要的石油出口国,资金雄厚。
【易错点拨】沙特人均收入高,有些考生误以为该国技术先进,当然另有考生了解沙特是发展中国家,又忽略了“人均收入高”这一事实,因而又误答“劳动力廉价(丰富),地价低”等。
【答案】沙特阿拉伯(靠近亚洲、非洲、欧洲市场)濒临海洋,产品运输方便;磷酸盐矿品位高,储量大,易开采;油气资源丰富,能源成本低;资金雄厚。(1)分析沙特阿拉伯建设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的优势条件。(8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点:工业区位优势,意在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等能力。【解题思路】该地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少雨,建设工业城缺乏淡水、温度高、干旱;位于内陆,对外联系不便;地处沙漠,城镇少,基础设施落后,人口少,劳动力短缺。
【易错点拨】考生容易忽略图中两点信息:一是从位置上看,甲位于沙特北部内陆偏远地区;二是处于沙漠,周边城镇少。
【答案】高温干燥,淡水资源短缺,施工环境差;地处偏远地区,人口稀少,劳动力缺乏;地区开发历史短,工业与基础设施薄弱。37.(2)分析在甲地附近建设磷酸盐工业城需要克服的不利地理条件。(8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点:工业区位不利条件,意在全面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四个方面的能力。【命题立意】本题考点: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意在全面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四个方面的能力。
【解题思路】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如答赞成,应该指出甲地人口少,工业、城镇、人口少,未超出环境承载力。如答反对,就从甲地生态脆弱方面入手,而乙地经济水平更高,设施完善,技术水平更高。
【易错点拨】考生容易忽略题目中“通过对甲、乙两地的对比分析”的要求,只答甲地情况。
【答案】赞同:甲地人口少,未利用土地多,能容纳更多污染物;乙地人口多,经济活动密集,对污染更敏感;位于港口,容易污染海洋等。
反对:甲地生态环境更脆弱(水资源短缺,植被稀少,易沙漠化);乙地环境保护设施较完备,污染物处理技术较成熟。37.(3)在甲地或乙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都会造成污染。有观点认为“与乙地相比,甲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造成的污染危害较轻”。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通过对甲、乙两地的对比分析,阐述理由。(6分)42.(10分)旅游地理
近年来,一种不同于传统观光游的“深度游”悄然兴起。深度游是指旅游者通过徒步、自驾等方式,围绕某一特定主题获得深刻体验的旅游活动。有3位旅游者结伴拟于4月下旬自驾前往图8所示区域(湖面高程3196米),进行以观鸟为主题的深度游。 图8 指出为应对旅游地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他们需要携带的生活用品,并说明理由。【解题思路】根据经纬度和海拔可以推断,该地区为青海湖区。该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缺氧),光照强(防晒),温度低且昼夜温差大(御寒),大风天气比较多(防风)等。
【易错点拨】有些考生审题不清,答出:荒漠中容易迷路,要准备GPS导航设备,要带望远镜观鸟。GPS导航设备和望远镜不是生活用品,且并未体现该地区地理环境的特殊性。
【答案】海拔较高(3000米以上),氧气含量偏低,需带氧气袋(瓶)、抗缺氧药品等;气压偏低,水的沸点低,需带高压锅等;空气较稀薄,太阳辐射强,需带防晒物品;气温偏低,昼夜温差大,需备防寒衣物;此时该区域多大风,需备防风帐篷等。42.指出为应对旅游地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他们需要携带的生活用品,并说明理由。
【命题立意】此题设问体现了鲜活的生活气息,本题考查青海湖区地理环境的特殊性,意在全面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四个方面的能力。43.(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图9所示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断裂带。2013年4月20日,这里发生了7.0级强烈地震,2013年4月21日夜至24日,震区出现多次降雨。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发生了严重的次生地质灾害。 图9说明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原因。【解题思路】材料所示,该地区受板块挤压,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位于断裂带,山高谷深,岩石整体性易遭破坏;加上震后出现多次降雨,所以易诱发滑坡、泥石流。
【易错点拨】此题要注意降水既会加剧滑坡、崩塌,还会引发泥石流。
【答案】图示区域(地处断裂带)岩石破碎,山高、坡陡、谷深,强烈地震造成震区岩体松动、破裂,形成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降雨致滑坡、崩塌加剧,引发泥石流。43.说明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原因。
【命题立意】本题考点:地震诱发次生地质灾害,意在全面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四个方面的能力。44.(10分)环境保护
坡耕地上的切沟由流水侵蚀而成。图10为切沟景观。指出切沟对坡耕地的危害,并提出防治措施。【解题思路】切沟由流水侵蚀而成,形成后又会加剧侵蚀强度,使切沟越冲越宽,越冲越深,损坏耕地,阻断交通。其防治措施要借鉴黄土高原沟壑治理措施,修梯田、地埂,植树种草,建拦水坝,修建排水沟,填埋切沟。
【易错点拨】此题应将黄土高原的沟壑治理进行知识迁移,要结合坡耕地和切沟提出具体做法,不能简单答:保塬、护坡、固沟。
【答案】危害:切沟分割土地,损坏耕地,妨碍耕作,(严重时可阻断交通);加大土壤侵蚀量(切沟形成后,水流集中,冲刷能力增强,水土流失加剧)。 防治措施:调整耕作方式,防止水流集中(如等高耕作、间作、修地埂等);修建引水排水设施(如修建排水沟等);(在水流集中区域)设置障碍(如草地、灌丛等);在切沟中修建拦水坝(谷坊);切沟填埋。44.指出切沟对坡耕地的危害,并提出防治措施。
【命题立意】本题考点:流水侵蚀,切沟对坡耕地的危害及防治措施。意在全面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四个方面的能力。三、新课标试题命题趋势分析及备考策略。(一)新课标试题命题趋势——稳中求新、稳中有变。
1、试题结构和题型稳定。
从2011年起,江西省文综使用新课标全国I卷,四年来,新课标I卷文综地理试题结构和题型稳定。选择题1-11题,共44分;必做题36和37题,共46分;选做题为3选1,42题为旅游地理,43题为自然灾害与防治,44题为环境保护,每题各10分。2、注重对主干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命题题材贴近生活。
附表1:2013-2014年新课标I卷文综地理选择题考点分布附表2:2011-2012年新课标I卷文综地理选择题考点分布附表3:近四年新课标I卷文综地理非选择题必做题考点分布附表4:近四年新课标I卷文综地理非选择题选做题考点分布2、注重对主干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命题题材贴近生活。由四幅统计表格可知,近四年必做题部分涉及到的主干知识如下(大致按出现频次排列):
(1)工业区位因素:2011年1、2题和37(1)(2),2012年8、9题和36(2)(3),2014年37(1)(2)(3)。共72分。
(2)农业区位因素:2011年3、4、5题,2012年1、2、3题和37(3),2013年1、2、3题和37(1)(2)(3)(4)。共68分。
(3)天气与气候:2011年36(1),2012年37(1),2013年4、5、6和9、10、11题,2013年36(1)(2)(3)。共66分。
(4)水体运动和水资源:2011年36(1)(2)(3),2012年4、5题和37(2)。共42分。
(5)铁路交通建设:2011年9、10、11题,2014年4、5、6题。共24分。
(6)区域环境问题:2014年36(1)(2)(3)(4)——风沙。共24分。
(7)生物资源(植被):2012年36(1),2013年6题,2014年7、8、9题。共22分。
(8)人口问题:2013年7、8题,2014年10、11题。共16分。
(9)宇宙中地球:2014年1、2、3题。共12分。2、注重对主干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命题题材贴近生活。近四年主干知识占必做题分值比例图3、突出对图表判读能力考查。
近四年文综地理试题中,除2011年1—5题和2012年1—3题为纯文字材料题以外,其它题目均以图(表)为信息载体。涉及的图表类型如下(大致按出现频次排列):虽然必做题部分每年均为第36和37题,分值合计46分,但不同年份,小题构成不相同,2011年为“3+2”型,2012年为“3+3”型,2013年为“3+4”型,2014年为“4+3”型,总体题量有所增加。
选做题除2012年每个模块采用两小题组合(即“1+1”型)以外,其它年份每个模块均只设一道题,形式趋于稳定。这样也有利于答题卡设计。4、必做题题量有所增加,选做题形式趋于稳定。(二)2015年高考备考策略。1、第一轮复习要力求知识点全覆盖,夯实基础。
从命题者与应试者的关系来看,颇类似于小孩玩的“捉迷藏”游戏。如果专家所命试题大部分被中学师生猜中,这样将不利于高考的选拔性和公正性。高考是一种抽样考查,只要在考点范围之内,都有可能考。作为应考者,不能存在侥幸心理,要抛弃“不重视基础、热衷于猜题、押题”的错误做法,要对照考试说明,全面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构建知识网络。(二)2015年高考备考策略。2、第二轮复习要突出主干知识,提升能力。
(1)自然地理部分,大气环境(天气与气候)、水体运动(河流、洋流)、地质作用等为高频考点,复习时要有的放矢。地球运动部分重在基础,复习时选题难度不必过大,用时不能过长。
(2)人文地理部分,主要掌握四大区位理论:即农业、工业、城市、交通区位理论,在复习时要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如人口问题),学会分析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二)2015年高考备考策略。2、第二轮复习要突出主干知识,提升能力。
(3)区域地理部分,重在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利用经纬网及其它地理信息定位,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区域发展的区位条件,针对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要关注西部大开发、东南亚、中东、俄罗斯等热点地区。
(4)选修模块部分,考查主干内容有:旅游资源的特点、成因、开发条件,自然灾害的类型、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环境问题(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5)地理技能部分,要重视对图表的判读,尤其是区域图、等值线图、景观图、统计图表和原理示意图。复习时,要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引导学生对图表信息进行筛选、甄别,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分析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夯实基础把握重点提升能力赢得高考祝同学们2015年高考成功!谢谢大家!江西临川一中 邹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