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高中历史 年级 高二 学期 秋季
课题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教科书 书 名: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7月
教学目标
1. 通过梳理教材内容,从世界和中国两个角度,了解海、陆、空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史实,认识新中国建立以来交通各个领域的快速发展与巨大成就。 2. 运用史料分析,理解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运输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探究交通运输业对人们社会生活和国家的影响,增强制度自信,涵养家国情怀。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了解陆海交通的发展、航空的发展,主要是20世纪水陆空交通的发展变化。 中国现代交通运输的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原因。 教学难点: 现代交通与社会生活,突出交通对人们日常生活和国家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大家知道什么是“中国速度”吗?中国速度一般指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神奇速度。那提到“中国速度”你能想到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活动:是的,能体现“中国速度”的例子有很多。同学们刚刚提到的高铁、大飞机C919、磁悬浮列车等都是中国速度的代表性成就。今天,我们就从“中国速度”的角度来解读现代交通运输。我们学习的主题就定为现代交通运输里的“中国速度”。 【设计意图】用“中国速度”导入新课,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直接点明本课学习主题。 讲授新课 导入学习任务一:后来居上的中国交通 (1)中国现代交通发展历程的特点 教师活动:展示学生课前整理的时间轴,请学生思考问题1。 问题1:与世界相比,中国现代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有何特点? 学生活动:分析发现世界现代交通成就主要集中在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而中国的现代交通成就集中在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基于此归纳回答。 特点:中国现代交通事业起步晚但发展快。 中国现代交通的“中国速度” 教师活动:进而追问学生问题2。 问题2:“后来居上”的中国现代交通是如何体现“中国速度”的? 学生活动:结合教材和课前搜集资料回答。 体现1:汽车的普及 世界:1908年,美国福特T型汽车是世界上第一款量产车,是当时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与管理的典范。后来,汽车设计越来越科学化、人性化、精细化,并逐步成为现代社会广泛使用的重要交通工具。 中国:1958年,中国制造的第一辆小轿车诞生;现今汽车工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据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报道,公安部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截至2022年9月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4.12亿辆,其中汽车3.15亿辆。 体现2:高速公路广泛发展 世界:1929—1932年,德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科隆至波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高速公路在各国广泛发展。 中国:1988年建成的上海沪嘉高速,是中国大陆建成第一条高速公路;到2020年底,中国高速公路里程已达16.1万千米,位居世界第一。 体现3:高速铁路的修建 世界:1964年,日本“东海道新干线”是世界上第一条商业运营高铁。 中国: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中国进入高铁时代;中国高铁体现“中国速度”:到2020年底,中国高铁运营里程已超过3.8万千米,稳居世界第一;中国高铁在核心技术上实现自主创新,整体技术领先世界;积极“走出去”,在众多国家开展高铁项目。 体现4:海上航运的进步 世界:20世纪后,航运技术进一步提高;船舶制造趋势:大型化、专业化、高速化和自动化等;出现海底隧道的建造。 中国:1982年,中国首次按国际标准建造,并交付了出口船舶,中国造船企业正式进入世界造船市场;2020年,中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的国际市场份额均超过40%。另外,我国港口规模居世界第一,海运船队规模居世界第二。 体现5:航空的发展 世界:1903年12月,美国莱特兄弟设计的“飞行者1号”成功升空,飞机时代开始。飞机航线的开通、材质和动力等方面的改进推动航空领域大发展。 中国: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一家航空公司——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2019年,中国民用航空共有机场238个,飞机3818架,定期航线5521条,其中国际航线953条,定期航班国际通航65 个国家167 个城市。另外,我国非常重视大型机场的建设和飞机的自主研发。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是全世界最大空港之一,2019年9月25日正式投入运营。C919飞机是我国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喷气式民用飞机。 教师活动:启发学生思考,以“中国速度”交通为例,分析现代交通领域出现的新特点?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 特点1:陆海空全面发展; 特点2:高速化、专业化、网络化。 (3)“中国速度”交通探因 材料:新中国成立以来,交通基础设施实现从瓶颈制约到优势支撑的转变,交通运输建设突飞猛进综合交通运输网四通八达。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迅速修复了被破坏的运输线路,恢复了水陆空交通。1953一1977年,交通运输业全民所有制单位基本建设投资累计完成840亿元,建设了青藏公路、武汉长江大桥、首都国际机场等重大项目,改变了落后闭塞的交通面貌。20世纪90年代后,国家将加快交通运输发展作为重要战略目标,持续加大投资力度,交通运输业投资快速增长。1996-2018年,全国交通运输业投资年均增长16.7%,全国形成了以铁路为骨干,公路、水运、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组成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据《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整理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探究问题3。 问题3:中国现代交通事业展现出“中国速度”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活动:合作探究并分享答案。 原因:政治上,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交通事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党和政府鼓励和扶持的政策利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经济上,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为交通运输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思想上,改革开放以来不断解放思想,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为交通事业发展提供了思想和技术支撑。另外,中国交通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们的智慧与付出。 【设计意图】通过搜集资料和课堂分享,感受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交通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通过分析现代交通成就的原因,让学生认识到现代中国交通取得的成就是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制的优越性,基于我国综合国力提升、科技进步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进而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涵养家国情怀。 导入学习任务二:现代交通助力中国梦 教师展示资料: 材料1:第一组图片 材料2:第二组图片 材料3: 2022年3月19日,匈塞铁路贝诺段正式开通运营。匈塞铁路是由中国公司承建的首条采用欧洲ETCS-2级列控标准的高铁项目。匈塞铁路自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至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全长350千米,设计高铁最高时速200千米。建成通车后,两地之间的运行时间将从目前的8小时缩短为3小时以内。 匈塞铁路是中国——中东欧合作中的标志性项目,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铁路建设发展迅速,具有成熟的装备、技术和施工经验,性价比优势明显。中东欧国家有市场需求,双方完全可以实现互利共赢。中国装备走出国门,特别是加强与新兴市场国家的合作,既可帮助这些国家基础设施转型升级,也有利于消化中国过剩产能,提高装备的质量和服务水平,将造福多方,不仅有利于中欧合作,也有利于世界发展。 ——整理自《中匈塞三国合作建设匈塞铁路》等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依据材料思考问题4。 问题4:具有“中国速度”的交通运输对我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并发言。 个人层面:便捷出行,快捷物流,改变人们生活观念。 社会层面:促进城市交通和城市规划,居民生活更便捷。 国家层面: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助力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设计意图】在学生对前面知识已经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深层次引导学生,体现知识的递进性。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落实本课难点即交通运输对人类社会生活、国家经济发展以及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重大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历史解释素养,涵养家国情怀。 课堂小结 “中国速度”是一种智慧,彰显出无可比拟的制度优势。我国在交通领域的惊人发展速度,向世界充分展示了国家的强大实力,也再次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中国速度”是一种精神,凝聚出气势磅礴的复兴伟力。交通建设的不断发展,为经济社会注入澎湃动力,也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快捷出行、便利生活提供了保障。交通建设的“中国速度”,必将托举着亿万人民的美好向往,凝聚气势磅礴的复兴伟力,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业拓展 结合历史与现实,学习2019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关注现实问题的意识。
设计反思与讨论
本节课在教材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微调,设计了两大任务来探究现代交通尤其是中国现代交通的变迁与新发展。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引导学生梳理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完成相关内容的总结与归纳,一方面还用四大问题来引领学生对教材知识进行深入思考。本课设问围绕现代交通里的“中国速度”这一主线展开,具有递进性。设问既有简单的问答,也包括探究性的分析和思辨性的思考,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本课教学设计更注重家国情怀的涵养。通过本课学习引导学生从世界的眼光看中国,从中国看世界,在激活思维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祖国的强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