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2第11课 近代城市化进程——看城市治理如何改善人居环境说课课件(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2第11课 近代城市化进程——看城市治理如何改善人居环境说课课件(1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28 11:06: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选择性必修2 第四单元
第11课 近代城市化进程
看城市治理如何改善人居环境
说课目录
CONTENTS
01
教学内容
分析系统
02
学情
分析系统
03
教学目标
分析系统
04
教学过程
分析系统
05
教学评价分析系统
01
教学内容分析系统
——单元教学主题的提炼
课标依据
教材依据
学术依据
课标依据
1.1
【课程定位】
输入内容
【模块要求】
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了解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
教材依据
1.2
【课程定位】
输入内容
【模块要求】
本课由“城市化的演进”“居住条件的改善“基础设施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四个部分组成,讲述了近代化以来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以及城市化给人们居住环境带来的改善与问题。本课重点放在近代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化的发展演变上,分析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化对居住环境的积极影响及存在问题。
定位:
选必课程从政治视角深入认识近代城市化进程。
视角:
学城市人居环境改善与困境,深化对人类历史进程的认识。
线索:
探究城市治理与居住环境之间的关系。
Q1:人居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上位概念 居住环境
核心概念 城市化
重要概念 工业革命、城市治理、城市功能与配套
课时大问题 1.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治理如何改善了居住环境?
2.城市化给城市治理带来了哪些挑战?
3.城市治理如何让居住环境更美好?
课标与
教材分析
课时大概念和大问题
1.2
学术依据
1.3
【课程定位】
输入内容
【模块要求】
美国学者弗里德曼将城市化过程分为城市化Ⅰ和城市化Ⅱ。前者包括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模不同的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后者包括城市文化、城市生活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
——《历史选必2教师教学用书》
大工业企业需要许多工人在一个建筑物里面共同劳动;这些工人必须住在近处,甚至在不大的工厂近旁,他们也会形成一个完整的村镇,于是村镇就变成小城市,而小城市又变成大城市”。随着城市的出现,必然要有行政机关、警察、赋税等等,一句话,必然要有公共的行政机构,也就是必然要有一般政治。
资本主义的近代大工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和巨大的财富。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学术依据
1.3
【课程定位】
输入内容
19世纪的城市发展以工业生产效益和经济发展为主导,传统的控制城市环境的组织形式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自由放任、不加控制的城市规划和建设观念,一切都是为了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张冠增《西方城市建设史纲》
随着人口和生产资料的集中、阶级的分化、城乡的分离等社会和经济关系的变迁,城市政治统治机器的建立成为必然,现代城市政治日趋成熟,政府职能也相应地健全了起来。——曹海军《城市政治理论》
工业城市的最大贡献也许在于它所产生的对它自己最大过错的反思。大城市病的解药,首先不在于城市规划,而是在于“人心”。—— 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
课时教学主题
1.4
【课程定位】
输入内容
本课设计的教学主题以单元教学目标分解和学术理论为依据,以城市治理为角度了解近代城市化进程对居住环境带来的影响,理解城市治理是在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进程后产生的,三者相互发生作用影响人们的生活,辨证看待城市化的成就与问题,在探究未来城市治理的理念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感悟出现代城市居民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近代城市化进程
——看城市治理如何改善人居环境
02
学情分析系统
学情分析
2.1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 选必2《经济与社会生活》
课标中的课程内容要求 1.7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14改革开放新时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 1.19改变世界面貌的工业革命:通过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以及所引起的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理解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 2.5 了解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
教材课时设置 纲要上: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纲要下: 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通过纲要上的学习,学生了解中西方工业发展对国家及城市发展的影响,高二的学生具备基本的逻辑思维辨证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并有基本的时空观念,可在教学设置历史解释水平3、4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堂中生成观点,并依据史实做出解释。
学情:
1.本课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学生比较熟悉;
2.其他学科(如地理)学习了城市化的内容。
3.对城市与经济、科技的关系、城市治理、城市化的未来十分感兴趣。
策略:
突出历史学科特性,创设历史情境,设置开放性、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提高历史学科思维。
03
教学目标分析系统
——课时核心目标及其分解
课时核心目标
课时核心目标分解
必备知识
关键能力
核心价值
课时核心目标
3.1
通过分析材料、图表,理解人类社会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近代工业城市催生了城市治理,在工业革命、城市治理、城市化三方相互作用下,城市居住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在探究城市化对城市治理挑战的任务驱动中,反思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治理的不足,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好现实问题的能力;(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通过探究世博会主题中政府对城市治理理念的变化,了解政府对城市治理从追求效益到人文的转变,认识到城市应该让生活变得更美好,感悟现代居民的必备素养,从而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和世界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课时目标分解
3.2
1.必备知识
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
工业革命
城市化发展
人居环境的改善
城市治理
人居环境的困境
科技革命
人文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效益
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批判性思维能力
综合探究能力
辩证思维能力
分析城市治理的背景和成效。
如何辨证分析城市治理对居住环境的积极影响及问题?
为什么美国底特律会申请破产保护?城市治理出了什么问题?
从世博会的主题如何看出城市治理理念的变化并论证表述?
课时目标分解
3.2
2.关键能力
为什么说“工业城市的最大贡献也许在于它所产生的对它自己最大过错的反思”?
课时目标分解
3.2
3.核心价值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增强学生对城市化进程中对居住环境改善与困境的认识,通过学生对城市化进程的反思,能肩负起建设家园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理解要使城市人居环境越来越美好,必须树立从自身做起的理念,使其感悟现代居民的必备素养,从而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和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