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理解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战争带来的不同文化的交锋;认识战争在客观上又为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与重构提供了契机。
探究一:一战如何推动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学思之窗】对比两幅地图,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出现了哪些新的国家?
为什么?
1.觉醒的原因(背景)
思考:阅读P73-74,归纳欧亚非各国战后民族在民主意识觉醒的原因?
①一战前,东欧和东南欧的被压迫民族,已经有不断高涨的民族独立愿望和行动。
②一战客观上将自由、民主与民族独立的思想进一步传播到欧洲、西亚和北非各地。
③民族自决原则在殖民地传播开来,成为指导当地人民为独立、民主而斗争的武器。
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世界上较蒙昧的人们决不再仅仅占据他们以前所占据的地方。在他们所占据的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
——美国黑人领袖杜波伊斯
地区 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欧洲 亚洲 中国
法属印度支那
印度
非洲 埃及
拉丁美洲 尼加拉瓜、墨西哥 2.觉醒的表现
四大帝国解体,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诞生,改变欧洲、西亚和北非的政治版图。
思考:结合史实,举例说明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表现。
巴黎和会外交失败,五四运动爆发;先进知识分子觉醒,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成立,领导中国革命进程
胡志明在法国参加共产党,从指望宗主国转为以民族解放的斗争争取国家独立
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持续开展;
尼赫鲁明确提出要求印度完全独立的政治目标并为之奋斗
出现争取民族独立和推进民主的进步运动
亚洲:中国、越南、印度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削弱了帝国主义势力,推动了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深入开展。在东南亚,越南掀起了反抗法国殖民统治的斗争。
胡志明
胡志明生长于贫寒的农村儒生家庭,早年当过教师、海员和杂役。
1920年加入法国共产党。
1924年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
1930年,在香港领导成立越南共产党,二战期间,在中国参与抗日战争,并积极组织越南国内反对法国殖民者的斗争。
1945年9月在河内宣布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国,翌年当选为共和国主席,兼任政府总理。
1951年当选为越南劳动党中央委员会主席。
1955年起又进行统一越南的越南战争。
1969年因病在河内逝世。
链接纲要
在南亚,印度人民在甘地和资产阶级政党国大党的领导下,多次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指导思想:以爱、真理和非暴力争取印度自治和独立的思想,以及通过动员群众、运用非暴力不合作策略与英印当局进行斗争的思想。
甘地
链接纲要
1889年11月14日,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出生。
1905年,尼赫鲁远赴英伦,进入哈罗公学学习。1907年10月,尼赫鲁提前考入剑桥大学。
1920年,尼赫鲁参加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次年被捕入狱。印度独立前先后8次被捕,在狱中度过9年。
1929年,尼赫鲁当选为国大党主席,在他主持下的国大党拉合尔会议提出印度完全独立的政治斗争目标。此后成为全国知识分子和青年的领袖,并多次当选为国大党主席。
1946年9月,英国初步移交政权,成立印度临时政府,英印总督兼任总理,尼赫鲁任副总理。1947年,蒙巴顿方案公布,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印度作为自治领独立,尼赫鲁任总理。
尼赫鲁与周恩来总理一起提出处理国际关系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奠定了中印关系的基础。尼赫鲁还是不结盟运动和万隆会议的倡导者之一。
尼赫鲁
非洲 埃及 华夫脱运动
埃塞俄比亚 抗意战争
拉丁美洲 尼加拉瓜 桑地诺抗美斗争
墨西哥 卡德纳斯改革
扎格鲁尔为首的华夫脱党,迫使英国有条件的承认埃及为独立主权国家,1922年3月,宣布为独立的君主立宪制国家,1923年颁布第一部宪法。 进行护宪运动,要求英国放弃特权,但未获完全成功。被称为“现代埃及之父”。
1926年,桑地诺带领游击队以玻利瓦尔为“精神之父”、“把美国侵略者赶出国土”为目标,高举“自由或死亡”的红黑双色战旗,与美国扶植的反动独裁政权展开武装斗争,迫使美军于1933年撤出尼加拉瓜。次年,桑地诺遭当局刺杀。桑地诺被誉为“人民的良心”和“美洲自由的标志”。
①对内推行土地改革,改组国民革命党,发展教育,限制教会,遏制军人势力,确立总统一任制度
②对外捍卫国家主权和本国资源,将石油行业收归国有,
引领墨西哥走上现代化之路。
抗击意大利侵略的局部反法西斯斗争,在盟军的帮助下,1941年恢复了国家独立
非洲、拉美:埃及、埃塞俄比亚、尼加拉瓜、墨西哥
链接纲要
②战争过程中,殖民地人民意识到白人不是天命所注定的应当统治有色人种的种族,民族自决原则在殖民地传播开来,亚非拉出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推进民主的进步运动,形成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
对殖民国家的影响:
对殖民地的影响:
【思考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战争的浩劫却使欧洲人士气沮丧,失去信心。在欧洲大陆的各个地方,古老的秩序正在受到怀疑和挑战。——《全球通史》
①一战重创了英法老牌国家,它们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遭到削弱,客观上有利于当地民族经济的发展。
①形成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
②欧洲所代表的殖民主义势力不断遭到冲击,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
3.觉醒的影响
探究二:二战如何促使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两次世界大战的消耗使原来作为资本主义中心区域的西欧创伤累累,实力大为削弱,在原有基础上已不可能继续主导世界体系,也无力继续维持庞大的海外殖民帝国。……各殖民地的人民,在反法西斯侵略的斗争中,极大地增强了殖民地人民的民族主义意识,这种觉醒了的民族主义在打败法西斯后自然地转化为争取民族独立的思想武器。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1.瓦解的原因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从政治理论上进一步确立了民族自决原则与废除殖民主义的正义性,明确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
②亚非拉地区经济的发展、民族民主意识更为广泛的传播,第二次民族民主革命席卷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①二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实力
思考:为什么说二战是“对殖民主义的致命打击”?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原因是什么?
②英帝国迅速解体
(1947年印巴分治;1956年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
1962年3月18日签订《埃维昂协议》后,法国承认阿尔及利亚民族独立和拥有全面主权,法国从阿尔及利亚撤军。
①朝鲜独立,中国收回台湾
③法国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
(1954年阿尔及利亚成立民族解放阵线,反抗法国殖民者;1962年阿尔及利亚独立)
2.瓦解的表现
思考:举例说明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具体表现。
二战后的第二次民族民主革命浪潮席卷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土崩瓦解。
3.瓦解的结果
探究三: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如何发展?
印度10卢比纸币上就同时印有十几种不同的语言文字。钞票的正面用英语和印地语标注面额10卢比,其背面用印度其他十几种语言标注面额。
思考:阅读P76,结合材料概括印度现代文化的具体表现?
(1)印度——现代文化呈现多样化特征
融合外来文化:
①印度统治精英接受来自西方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中的
一些基本价值取向。
②政治体制学习英国;中央与地方分享权力;
③采取宗教与政治分离政策;
④主要官方语言为印地语和英语。
2.战后的文化表现
二战后的新兴民族国家,形成当地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
1.战后的文化特征
注重发展传统文化:
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样性;种姓因素仍影响政治与社会生活。
儒家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
(2)新加坡、韩国——现代的东方文化
2.战后的文化表现
思考:阅读P77,结合材料概括新加坡、韩国呈现的现代东方文化的共同点?
20世纪60—80年代,新加坡、韩国等亚洲国家抓住西方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利用本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吸引外国资本,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海湾产油国也出现了“石油繁荣”和经济起飞。——《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①注意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
如:宽容和谐、重视教育、社会为先、吃苦耐劳、勤俭节约
②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
如: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竞争意识、高效率作风
①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也有少数人信仰基督教等其他宗教;
②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但英语和法语也被广泛使用。
③古埃及留下的诸多名胜古迹成为埃及乃至世界的文化遗产,
对现代埃及的建筑和艺术有很大影响
保留传统文化
保留传统文化
接受西方文化
(3)埃及——具有非洲特点的阿拉伯文化,并带有欧洲和西亚等地的文化因素
2.战后的文化表现
思考:阅读P77,举例说明埃及文化的上述特点?
1984年启用的埃及国旗。红色代表革命和鲜血,白色代表光明的未来,黑色代表受外国压抑的长久历史。其中中央的国徽称为“萨拉丁之鹰”,金黄色雄鹰象征日益丰盈的文明;雄鹰胸部的竖纹盾形徽章象征与穆罕默德相关的库里希部落,鹰爪下方的文字则是用阿拉伯文写的“埃及阿拉伯共和国”。
【思考点】结合所学,怎样理解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复兴?
①国家独立是文化复兴的前提和保障。
②新兴民族国家主动发展复兴自己的文化,这是国家主权的表现。
③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复兴呈现出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
相结合的特征;
【问题探究】这段话反映了怎样的政治文化现象?
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动力是什么?
现象:二战后民族意识高涨,追求民族独立和解放成为非洲大陆普遍的政治文化现象
动力:非洲人民的民族自决意识进一步提高;
民族独立、自由等原则的确立和国际社会对非洲对运动的支持;
非殖民化是历史发展大势所趋,英国政府在制定国家政策必须考虑这一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