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启示教训
1、要珍惜和平,远离战争。
2、帝国主义的扩张是战争之源。
3、要支持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正义战争,反对侵略他国、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非正义战争。
4、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方便人类的生活,也可以摧残人类。
第七单元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
的社会主义实践
革命导师列宁
壹
重要名词
布尔什维克、二月革命、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余粮收集制、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计划经济体制
贰
课程标准
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本课
重点
本单元时间轴
列宁主义的形成
壹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1.1 背景
(1)经济: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2)政治: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19世纪末,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俄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农业人口占全国的4/5。俄国在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存在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农村保留有贵族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形式……1901年,西欧资本家控制了俄国工业中最重要的部门,1913年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1/11,德国的1/8。 ——(美)莫斯《俄国史》
在俄国统治者眼里,农民阶级是畜生,必须施以恫吓、束缚和监视。用皮条编成的两米长的皮鞭,只需一鞭即可使人皮开肉绽,于是成了沙皇统治威严的象征。……世纪之交的俄国农民的生活是十分贫苦的。1861年获得解放以后,高额的地租和频繁的饥荒,许多农民的生活条件比以前恶化了,俄国无产阶级受剥削、压迫特别严重,工作时间一般长达10小时,但工资低微。 ——《人类文明图鉴》
俄国依然是一个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1.1 背景
(3)阶级: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
(4)组织: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展开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5)思想:1900年,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
1898年3月,彼得堡、莫斯科、基辅等地的斗争协会代表在明斯克召开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列宁因被流放没能出席这次大会。会议宣告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
1907年各种形式的农民反抗达179次,1914年发生1046次。在工业领域,工人每天工作12-14小时,甚至16-18小时。工资很少。1914年经济罢工达到1370次,政治罢工达1034次,参加者近10万之众。 ——《人类文明图鉴》
◎《火星报》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1.2 形成
(1)形成标志: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
(2)形成时间:1903年
(3)大会意义: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
列宁主义即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1.3 内容
(1)帝国主义定义: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2)对俄国的认识: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3)一国胜利理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4)建立政权方式: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
在“多国同时胜利论”基础上创立“一国胜利论”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1.3 意义
(1)历史地位:列宁深刻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列宁主义。
(2)理论创新: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思想武器: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即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 ——马克思
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中获得胜利。“与各先进国家相比,俄国人开始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是比较容易的。” ——列宁
十月革命的胜利
贰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2.1 革命过程
1917年3月
(俄历2月)
1917年4月
1917年7月
1917年11月
(俄历10月)
推翻沙皇统治,形成了临时政府和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将政权交给临时政府,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并镇压人民反抗。
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举行游行示威,要求“全部政权归苏维埃”。临时政府镇压示威群众,公开反对革命。
列宁提出了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
十月革命爆发,革命武装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
革命取得胜利。
二月革命
四月提纲
七月流血
十月革命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2.1 革命过程
1917年11月6日,列宁秘密来到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武装起义。从1917年11月6日夜间到11月7日上午,二十多万革命士兵和起义工人迅速占领了彼得格勒的
◎十月革命形势图(1917)
各个战略要地。6时左右,赤卫队员、士兵和水兵已经占领了皇宫大桥。除了宫廷广场和伊萨基耶夫斯卡广场地区,其他地区几乎都掌握在起义者的手里。晚上九点四十五分,停泊在涅瓦河上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开炮,发出了总攻的信号。赤卫队员和革命士兵在雷鸣般的“乌拉”声中越过了街垒,迅猛地冲向冬宫。
十月革命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2.2 建立政权
(1)标志: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推翻临时政府,成立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
(2)意义:标志着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临时政府已被推翻。国家政权已转到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的机关,即领导彼得格勒无产阶级和卫戍部队的军事革命委员会手中。 ——列宁《告俄国公民书》(俄历10月25日上午10时)
旧的国家机关将要演到彻底粉碎,而新的管理机关即苏维埃组织将要建立起来。 ——列宁《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会议》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2.3 历史意义
(1)当时:是俄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地位+意义+理论)
(2)历史: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打击+鼓励+并存)
十月革命有着巨大的国际意义。它在统一的无所不包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打开了第一个缺口,开拓了一个社会主义基地,形成了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共处和竞争的世界新格局。这种格局不仅使不同制度的国家共处和斗争,也提供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相互吸取经验,促进各自的繁荣。十月革命的胜利也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提供了一个榜样,可以不通过发达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走上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周尚文 等《苏联兴亡史》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课堂探究】比较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革命性质
打击对象
革命力量
结 果
两者联系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沙皇专制统治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资产阶级参加,并起到积极作用
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参与
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紧密相连,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俄国革命由二月革命过渡到十月革命,从而形成了急剧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课堂探究】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
1.客观原因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中各种矛盾表现最集中、最尖锐的国家。(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②一战为俄国革命创造了有力的国际环境,加速了革命的发展。(激化了国内矛盾,同时使帝国主义列强无暇顾及俄国革命)
③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集中力量于前线,后方薄弱。
④资产阶级没有满足人民的要求,遭到人民反抗。(“和平、面包和土地”)
2.主观原因
①革命得到人民支持,广大贫苦农民成为革命的同盟军。
②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及时通过调整政治、经济、外交措施来巩固政权。
苏联建设社会
主义的实践
叁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3.1 十月革命后的政权建设
(1)政权:废除了旧的国家机器,创建了新的政权机关。
(2)军队:废除了旧的常备军,组建了红军。
(3)工业:将大工业、铁路和银行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4)土地: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皇室和教会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5)外交:废除沙皇政府和临时政府与外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退出一战。
推翻沙皇君主制以后俄国工农最明确最坚决地要求的和约,就是立即缔结没有兼并……没有赔款的和约。 ——《和平法令》
立刻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不付任何赎金。 ——《土地法令》
国内的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会作何反映?外国势力是否会放弃既得利益?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3.2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①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②他们通过武装干涉,使苏俄陷入内战当中。
(2)目的: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
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
凶猛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
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
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
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杰米扬·别德内依
苏维埃政权管辖的地区燃料、原料和粮食供应极其困难,40%的工厂停产,红军战士和城市居民也面临着断粮的危险。苏维埃政权经受着严峻考验。
◎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苏俄内战形势图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3.2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3)内容:
最重要的是余粮收集制,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
(4)作用: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战时共产主义内容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工业 中小企业收归国有
分配 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1919年俄国1普特 (16.38kg)粮食的价格 国家收购价 6卢布
国家零售价 30卢布
黑市价格 200卢布
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列宁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3.3 新经济政策
(1)时间:1921年3月
(2)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导致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
内战结束意味着不再需要“战时共产主义”这种权宜制度,于是它立即被摒弃了。农民们拿起武器,反对无常的征收。与此同时,这个国家的经济也已陷于瘫痪状态,这主要是由于1914年至1921年间接连不断的战争。工业已下降到战前水平的10%,粮食产量从1916年的7400万吨下降到1919年的3000万吨。最大的灾难是1920年和1921年的全国性旱灾,它造成了俄国历史上最严重的饥荒。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经济危机表现 政治危机表现
粮食产量急剧下降,许多人死于饥饿 农民:对余粮收集制不满
工人:因生活条件恶化,纷纷罢工抗议
大批工厂无法开工,无产阶级队伍涣散 士兵:喀琅施塔得发生水兵叛乱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3.3 新经济政策
(3)内容:
①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
②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4)作用: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
工业
商业
余粮收集制
大中小工业一律收归国有
取消自由贸易
固定粮食税
大企业国有,中小企业可以私营
实行自由贸易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3.4 苏联成立
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简称“苏联”。
苏联的加盟共和国 共和国 加盟时间 共和国 加盟时间
俄罗斯联邦 1922.12.30 阿塞拜疆 1936.12.05
乌克兰 1922.12.30 亚美尼亚 1936.12.05
白俄罗斯 1922.12.30 哈萨克 1936.12.05
爱沙尼亚 1940.08.06 乌兹别克 1924.10.27
拉脱维亚 1940.08.05 土库曼 1924.10.27
立陶宛 1940.08.03 吉尔吉斯 1936.12.05
摩尔达维亚 1940.08.02 塔吉克 1929.10.16
格鲁吉亚 1936.12.05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3.5 “苏联模式”
(1)背景:
①1924年1月,列宁逝世,斯大林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
②苏联依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在资本主义包围下的苏联必须尽快实现工业化。
1927年,英国宣布断绝英苏关系。张伯伦提出要“和共产国际做斗争”。十月革命之后,西方国家对苏维埃采取敌视的态度,孤零零的苏联看起来似乎不堪一击。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不到美国的八分之一,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
——《全球文明史》
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们。”“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或者我们做到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倒。” ——《全球文明史》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3.4 “苏联模式”
(2)概况:斯大林领导的建设社会主义的体制机制,被称为“苏联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
(3)措施:在斯大林领导下,先后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示意图(1921-1940)
(4)成就:
①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
②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
(5)特点
①经济:生产资料公有制,指令性计划经济
②政治文化:权力高度集中,个人崇拜。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3.4 “苏联模式”
(6)评价:
积极:①使苏联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
②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卫国战胜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
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消极: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1941年,希特勒发动袭击后,苏联只用了8天时间就征集了530万人入伍,仅用4个月就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基地。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3.4 “苏联模式”
【课堂探究】苏联模式的经验与教训
(1)经验
①计划经济模式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重大问题,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②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
(2)教训
①遵循经济发展规律,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
②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③国民经济应按比例协调发展;
④注重保护农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3.4 “苏联模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苏联模式
农业
工业
贸易
分配
特点
余粮收集制
用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全盘集体化
大中小工业企业一律收归国有
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高度集中的国家计划模式,直接管理
取消自由贸易
实物配给制
(平均主义)
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工资制
(平均主义)
恢复自由贸易,允许商品买卖
排斥市场调节,国家统一调拨、计划供应
用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
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
用军事行政手段控制社会经济
本课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