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树市三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2020年10月23日,中央领导人在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的重要回信中,强调坚持守正创新。“正”字的五笔,恰可以概括我们今天要遵循、传承、弘扬京剧的五个维度——“根、脉、事、形、命”。
“根”是指京剧对价值观的表达。价值观的最高境界是国家观,家国情怀是京剧永恒的主题,今年北京京剧院举办纪念“马派”系列演出大获成功,原因之一就在于传承经典。而这些经典剧目、经典人物,如《赵氏孤儿》中程婴的忧国舍子,《十老安刘》中蒯彻的匡汉舌辩,《春秋笔》中张恩的舍身赴死,无不带有深切的家国情怀,深深感染着观众。
“脉”是指京剧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最高等级的艺术审美的观念、特点、规律,是京剧对美的延绵继续,和对美的不断追求、不断探索、不断创造。京剧流派众多,风格迥异,但所有流派都具有一个相同的特性,那就是对美的正确理解和准确表达。所有京剧流派的创始人,无不做到了这些,因之才能够开宗立派。
所谓正确理解,就是演员对“事”即京剧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正确分析、理解;所谓准确表达,就是演员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对“形”即京剧艺术美的特点、美的规律的遵循、体现,如果还能继续做到升华、创造,形成新的特点、风格,那就可以称之为一代宗师巨匠了,演员艺术造诣的高低,就是在对“事”的正确理解和对“形”的准确表达的前提下,对美的把握以及对美的创造的水平能力。
通俗地说,京剧观众看戏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是“过瘾”。而所谓“过瘾”,实质就是观众对演员表演(如唱腔、念白、身段、舞蹈、武打等)中所体现的美、创造的美的强烈需求。观众评价演员演得好与不好,其实就是对美的理解,美的表达的高下之判。其中,既有演员自身表演水平的因素,也有观众自身认识水平的原因。高水平的演员自然可以去引导观众,而高水平的观众甚至可以去启发演员。作为高明的演员,自己心中一定要植根美、明白美,才能在台上阐释美、表达美。
京剧薪火相传、生命不息的重要原因,就是演员、观众始终在寻美。演员、观众这种寻美的交互关系,形成了京剧强大的生命力,也造成京剧除承载着“教化人生”使命外,还具备美育功能。
美育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国古代有“六艺”之说,其中之一就是“乐”。孔子指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并且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乐”与“艺”,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今天的美育。早在孔子时期,已把“乐”“艺”提升到与“道德”“诗礼”相同的地位,强调美育对于人格培养的重要作用。
弘扬京剧,绝不仅仅是让“京剧姓京”(保护好京剧这个文化瑰宝),更要守护好、发挥好京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作用。用京剧之美浸润大众心田,让越来越多的心灵随美起舞,在京剧用歌舞演故事的精彩演绎中,建设文化强国的文化自信油然而生。
(摘自2021年11月07日《光明日报》)
材料二: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巩固和加强社会主流审美,关系到国家的文化安全,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关系到民族的前途和未来。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中华传统文化积淀了丰富的艺术审美经验,形成了气韵美、意象美、意境美的文化遗产。历史上许多哲学先贤、文学巨擘同时也是美学大家,他们的作品中蕴含着大量美学思想。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灿烂光辉的传统文化艺术,不仅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而且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厚的审美文化资源。因此,修正畸形的审美观,加强和巩固社会主流审美,提升全社会的审美水平,应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寻给养,不仅追求形式美、外在美,更要追求内涵美、内在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审美表现形式。传统文学、绘画、书法、戏剧、音乐、舞蹈等文艺门类中的优秀作品,无不是中华美学精神的生动体现。以古诗词为例,清晨可以是“日出雾露徐,青松如骨沐”,傍晚可以是“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夜晚可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诗词的韵律美、哲理美、凝练美、画面美千百年来散发着无穷的魅力,默默地进行着美的传递。由审美的视角打开传统文化之门,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灿烂,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积极的审美价值引领。孟子曰:“充实之谓美。”古谚云:“人品不高,落墨无法。”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对美的追求蕴涵着对真善人格的向往,追求美的过程也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养成的过程。今天我们仍然不能脱离“真善”来谈美,那是因为脱离“真善”谈美会使美变成空洞的形式。一味追求表面美、形式美、外表美,会造成名不副实、徒有虚表,会陷入浅薄、肤浅,掉入庸俗甚至低俗、恶俗。
(摘自2021年11月10日《光明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根、脉、事、形、命”就是我们今天要遵循,传承、弘扬京剧的五个维度,这可以用“正”字的五笔来概括。
B.演员、观众寻美的交互关系,形成了京剧强大的生命力,也造成京剧除承载着“教化人生”使命外,还具备美育功能。
C.清晨可以是“日出雾露徐,青松如骨沐”,傍晚可以是“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这说明了中华古诗词可以传递美。
D.让“京剧姓京”,意思是要守护好、发挥好京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北京京剧院举办纪念“马派”系列演出大获成功,传承经典是根本原因。
B.京剧能够薪火相传、生命不息,这正是缘于演员们始终在不懈地追寻美。
C.传统文学、绘画等文艺门类中的优秀作品,都生动体现了中华美学精神。
D.如果京剧演员能够对美有正确理解和准确表达,那就可以成为一代宗师。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直接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提供丰富的审美给养”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世人常用曹植《洛神赋》中的一句“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来赞美王羲之书法之美。
B.京剧经典剧目《赵氏孤儿》中程婴忧国舍子,《十老安刘》中蒯彻匡汉舌辩,这些经典情节无不带有深切的家国情怀。
C.李白的诗雄奇飘逸,人称“谪仙人”。如《梦游天姥吟留别》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
D.孔子指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并且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请以京剧为例,分析我们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得审美给养的原因。(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娃的心娃的胆
陈忠实
司令跪倒在黄河水和沙滩相接的水边。眼前是翻卷着泥浪的黄河河面,右首是陡峭冷峻的悬崖石壁。身后,十余位师长、团长、营长和众多随员也相继跪倒。稍远处,十余匹战马石雕一般撑蹄昂首。三叩之后扬起头来,司令涕泪交流。
每到清明,他都不忘给逝去的先祖烧香叩拜。现在,他以从未有过的庄严、肃穆和痛彻心脾的悲怆,跪倒在黄河滩上,为着八百个尚未完全成年的关中子弟的英灵。
这儿刚刚发生过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八百个士兵,就从右前方的悬崖峭壁顶上跳进了黄河。他们的手榴弹扔完了,子弹打光了,肉搏之后刺刀拼弯乃至断折了,有的连枪也拼丢了。他们被两倍于自己的鬼子逼到这悬崖上,这八百个中国士兵从崖顶跳进了黄河。八百个娃娃呀!全在16岁至18岁这个年龄段。他们是3个月前从关中乡村征召来的农家子弟,有的还是司令老家邻村的乡党……现在都跳到黄河里去了。
就在这个刚刚组建的新兵团结束军事训练即将参加会战的时刻,他亲自去看望了这些他习惯称为小乡党的士兵。司令曾经想到,这些娃娃肯定将成为日本鬼子难以招架的对手:他们之中肯定会有出类拔萃的人物显露出来,进入军队各级指挥岗位,乃至成为将军。当然,也免不了死亡和伤残……他唯独没有料到这种结局。
司令仰头朝崖头山顶上望去,浓厚的暮色里一片模糊。突然,身后传来随员惊讶的声音:“河里是什么?”苍茫模糊的河面上,隐隐可以看到有布质的东西在摆动。司令从沙滩上站起身来,膝盖和裤脚被扑淹上来的河水浸湿了。
突然,身后传来随员惊讶的声音:“河里——一杆旗!” 当三个卫兵把那面旗和相连的尸体拉到沙滩上的时候,随员们全都惊呼起来。
司令自己也惊呆了——
军旗旗杆的钢质尖头,从一个日本鬼子的胸膛刺进去,从背脊处穿出;那个日本鬼子紧紧抱住中国旗手的后腰,中国旗手的双手死扣着日本鬼子的脖子;两人面对着面,中国旗手用旗杆的尖头捅穿日本鬼子胸膛,把他直压到黄河水底;旗杆上的中国西北军的军旗已经撕裂,暮色里看不出颜色。
司令默默地脱下军装上衣,蹲下身去,捏着衣襟擦拭旗手的脸膛。旗手眼窝和鼻孔里积存着黄河的泥沙,圆睁着的眼睛和鼓出的眼球,显示着他憋着多深的一股仇气、鼓着多大的劲儿啊!
司令从腮帮子擦到下巴的交界处时,突然发出一声惊叫:“三娃!是你呀!”旗手左腮和下巴棱儿交会处,有一块大拇指盖大的暗红色的痣斑。那次给新兵团作完讲演,司令直接朝列队的士兵走过去。那些尚未完全褪尽乡村孩子神色的一张张脸膛让他想面对面和他们说话。司令盯住一个浓眉大眼方脸的士兵,士兵举手行一个军礼,铿锵有劲地开口:
“报告孙司令,我是蒲城人。”
司令稍一愣怔:“你是杨军长的老乡。”随即扬起头,面对士兵,提高嗓门说:“蒲城出忠臣啊!全中国都知道杨虎城将军的忠肝义胆。蒲城还出过一个忠臣叫王鼎,他效法春秋时史鱼尸谏,留下劝谏皇上不要签割地赔银的卖国条约的遗书,悬梁自尽了。王鼎尸谏皇上,死忠;杨将军兵谏,大忠。人说蒲城包括整个渭北水硬土硬,长出来的麦子,秆儿硬麦芒也硬,麦子磨出来的面粉也是性硬,这样的麦子养出来的男人女人能不硬气吗?”
会场一片肃然中。
司令问:“你怎么知道我姓孙?”
士兵笑着说:“满蒲城人都知道俺杨军长把兵交给你带了……”
司令仍然对着蒲城籍士兵问:“家里都有啥人?”
“俺妈俺爸,俺婆俺爷,俩哥一个妹子。”
“你妈能舍得你当兵?”
“俺妈哭哩!俺爸把俺妈训住了。”
“你婆呢?”
“俺婆心宽,走时还叫我念她教的口曲儿呢!”
“啥口曲儿?念一念,让我和大伙儿听听。”
士兵清清嗓子,大声诵念起来:“啥高?山高,没有娃的心高。啥远?海远,没有娃的脚远。啥大?天大,没有娃的胆大。”
司令听得慷慨激昂,士兵们热烈鼓掌。司令说:“心——高,脚——远,胆——大。这才是关中娃陕西娃的本色。”
“俺爷还会唱戏哩,逢年过节搭台子唱。”士兵更得意了。
“教给你了没?”
“我能唱几段。”
“那你就唱几句。”
士兵拉开了架势,吼唱起来:“两狼山哎——战胡儿啊——天摇地动……好男儿哎——为国家啊——何惧——一生……”
司令已经热泪盈眶,颤着声问:“你叫啥名字?”
“三娃。”
司令抚摸了这个小乡党下巴棱儿上的那块暗红色的痣斑:“我把你也记住了。你婆教你的口曲儿,你爷教你的戏词,我听一遍就都记下了……”
六年之后,一九四五年九月十八日,武汉中山公园,接受日本投降仪式举行。陆军上将第六战区司令孙蔚如一身戎装,高大威武地坐在受降主官的位置上。冈部直三郎双膝跪地,双手举过低垂的脑袋,托着那把制造杀戮制造罪恶的指挥刀。孙蔚如走过去,从匍匐在脚下的冈部直三郎的手里收取了这把战刀。那一刻,他的眼前浮现出三娃捅穿日军士兵胸膛的军旗,耳边响起三娃他婆教给三娃的口曲儿。还想到了母亲。
三年前,在即将东出潼关进军中条山之前两日,他回家向母亲告别,跪倒在母亲膝下,说不能尽孝了。母亲只说:“当兵就要打仗。国家遭人欺侮哩。这是尽大孝哩,你要打赢回来。”大约一个月前,日本投降的消息传到孙家,母亲喜极而终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描写司令率领师长、团长、营长和众多随员在黄河边跪拜八百勇士英灵的情景,设置悬念,扣人心弦,吸引读者。
B.对黄河河面浊浪翻卷、悬崖石壁陡峭冷峻、战马昂首挺立等场景的描写,营造了雄壮悲怆的氛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C.母亲只说:“当兵就要打仗。国家遭人欺侮哩。这是尽大孝哩,你要打赢回来。”语言朴素,情感真挚,母亲深明大义,舍小家为大家的形象跃然纸上。
D.“他唯独没有料到这种结局”,既写出了战争的残酷与战士牺牲的悲壮,又表现司令对招募娃娃兵入伍的后悔和对他们牺牲的痛惜。
7.小说结尾处写孙司令回忆母亲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写母亲得知胜利的消息“喜极而终”,使情感哀婉低沉,突出孙司令未能尽孝的悲剧,丰富了人物形象。
B.以孙司令母亲之口点出保家卫国是尽大孝,突出了母亲的形象,强化了小说家国一体的主题。
C.写母亲理解、支持儿子上战场,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同仇敌忾、不怕牺牲的强大凝聚力。
D.回忆和现实交错,明线与暗线交织,情节跌宕起伏,丰富了小说的情节内容,增强小说的可读性。
8.关于小说叙写受降仪式的内容有何作用,请联系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分)
9.有人说,陈忠实的创作关注特定的文化背景对人物性格、命运的影响。请结合文中娃娃兵的形象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秀将南归,耿弇曰今兵从南方来不可南行渔阳太守彭宠公之邑人上谷太守即弇父也发此两郡控弦万骑邯郸不足虑也秀官属腹心皆不肯,曰:“死尚南首,奈何北行入囊中!”秀指弇曰:“是我北道主人也。”会故广阳王子接起兵蓟中以应郎,城内扰乱,言邯郸使者方到,二千石以下皆出迎。于是秀趣驾而出,至南城门,门已闭,攻之得出。至饶阳,官属皆乏食。秀乃自称邯郸使者,入传舍,传吏方进食,从者饥,争夺之。传吏疑其伪,乃椎鼓数十通,绐言“邯郸将军至”,官属皆失色。秀升车欲驰,既而惧不免,徐还坐,曰:“请邯郸将军入。”久,乃驾去。至滹沱河,候吏还白“河水流断,无船,不可济。”秀使王霸往视之。霸恐惊众,欲且前,阻水还,即诡曰:“冰坚可度。”官属皆喜。秀笑曰:“候吏果妄语也。”遂前。比至河,河冰亦合,乃令王霸护度,未毕数骑而冰解。进至下博城西,惶惑不知所之。有白衣老父在道旁,指曰:“努力,信都郡为长安城守,去此八十里。”秀即驰赴之。是时郡国皆已降王郎,独信都太守南阳任光、和戎太守信都邳肜不肯从。光自以孤城独守,恐不能全,闻秀至,大喜,吏民皆称万岁。邳肜亦自和戎来会。议者多言可因信都兵自送,西还长安。邳肜曰:“吏民歌吟思汉久矣,故更始举尊号而天下响应,三辅清宫除道以迎之。今卜者王郎,假名因势,驱集乌合之众,遂振燕、赵之地,无有根本之固。明公奋二郡之兵以讨之,何患不克!今释此而归,岂徒空失河北,必更惊动三辅,堕损威重,非计之得者也。若明公无复征伐之意,则虽信都之兵犹难会也。何者?明公既西,则邯郸势成,民不肯捐父母、背成主而千里送公,其离散亡逃可必也。”秀乃止。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光武中兴》)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耿弇曰/今兵从南方来/不可南行渔阳/太守彭宠/公之邑人/上谷太守/即弇父也/发此两郡/控弦/万骑邯郸不足虑也/
B.耿弇曰/今兵从南方来/不可南行/渔阳太守彭宠/公之邑人/上谷太守/即弇父也/发此两郡/控弦万骑/邯郸不足虑也/
C.耿弇曰/今兵从南方来/不可南行渔阳/太守彭宠/公之邑人/上谷太守/即弇父也/发此两郡/控弦万骑/邯郸不足虑也/
D.耿弇曰/今兵从南方来/不可南行/渔阳太守彭宠/公之邑人/上谷太守/即弇父也/发此两郡/控弦/万骑邯郸不足虑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舍,音zhuàn shè,古时供行人休息住宿的处所,蔺相如曾入住广成传舍。
B.“候吏还白”与“便可白公姥”(《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白”字含义相同。
C.“即诡曰”与“诡踪迹”(《指南录·后序》)两句中的“诡”字含义不同。
D.“何患不克”与“克己复礼”(《论语》)两句中的“克”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秀的下属官员和心腹都不愿意往北去,以为往北就像是进入到口袋一样,但是刘秀认为耿弇是他们北行路上的“东道主”,可以往北去。
B.刘秀一行人到达饶阳时,都已经没有食物了,刘秀假装是邯郸使者,得到驿站官员的热情招待,但由于随从抢夺食物而引起他们怀疑。
C.刘秀等人走到下博县城西时,因疑惑恐惧而不知道往哪里去,在白衣老人的指点下,他们急忙奔赴信都,在信都受到当地官民的热烈欢迎。
D.商议者大多建议利用信都郡的兵力护送刘秀向西回到长安,但是邳肜力排众议,分析现状有理有据,阐明得失击中要害,最终说服了刘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比至河,河冰亦合,乃令王霸护度,未毕数骑而冰解。(4分)
(2)岂徒空失河北,必更惊动三辅,堕损威重,非计之得者也。(4分)
14.文段内容只是《光武中兴》的一个片段,但是从刘秀的行事风格中不难分析其实现“中兴”的缘由。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6题。
踏藕①
苏辙
春湖柳色黄,宿藕冻犹僵。
翻沼龙蛇动,撑船牙角长。
清泉浴泥滓,粲齿碎冰霜。
莫使新梢尽,炎风翠盖凉。
【注】①踏藕:收获藕时,人入水中用脚掌踩去藕周围的烂泥并把它挑出。这是作者在齐州任掌书记时的作品。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翻沼”“撑船”“浴”“碎”等几个动词把踏藕之事写得趣味盎然。
B.颔联上句写人们的踏藕活动惊醒了湖底蛰伏着的“龙蛇”,想象丰富,生动有趣。
C.刚挖出的新藕就快快用泉水冲去污泥,咬一口,清脆爽口,透心冰凉。
D.这首诗即事抒情,作者见暮春时节湖中踏藕热闹欢快,心生喜悦之情。
16.请简要赏析诗歌最后两句的精妙之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表明蜀国历史悠久,和外界交通不便的句子是:“ ▲ ,
▲ 。”(2分)
(2)《秋兴八首(其一)》以景结情,抒发客子羁旅之情的句子是:“ ▲ ,
▲ 。”(2分)
(3)杜甫的《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 , ▲ 。”(2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土豆,又名马铃薯、洋芋、山药蛋。土豆与稻、麦、玉米、高粱一起被称为全球五大农作物,在欧美享有“第二面包”的称号;很多人拿土豆来做菜,比如酸辣土豆丝、鱿鱼土豆等等,口感好,营养丰富:是一种 ▲ (2分)的食物。
有些想减肥的人士认为土豆是减肥的“杀手”,其实不然。土豆同大米相比,所产生的热量较低,并且只含有0.1%的脂肪。除此之外, ▲ (2分)。土豆中所含的钾、维生素C、纤维、抗氧化物质,有利于降血压、降血脂和降低炎症反应水平,对心血管健康有好处。 ▲ (2分)。新鲜土豆汁液直接涂敷于面部,增白作用十分显著;年轻人皮肤油脂分泌旺盛,常受青春痘困扰,用新鲜土豆汁涂抹患处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将熟土豆切片,贴在眼睛上,能减轻下眼袋的浮肿。
18.下列句子中的“杀手”和文中画波浪处的“杀手”,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张爱玲:等待和犹豫才是这个世界上最无情的杀手!
B.朱德庸:谣言是爱情的杀手,谎言则是爱情的帮凶。
C.药食专家:洋葱加酒是膝盖疼的杀手,治一个好一个。
D.据报道:墨西哥警方逮捕的一名黑帮杀手被控曾虐杀4人。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离乡时,故乡是青山绿水,让你魂索梦绕,恋兹念兹; ▲ (1分), ▲ (1分), ▲ (1分), ▲ (1分)。从诗经时代到信息时代,人世间经历了(①)的变化,从牛车土路到飞机高铁,从结绳记事到移动互联,从茹毛饮血到神舟飞天,人口也从过去的不流动、少流动到今天的大迁徙、常迁徙……然而不管世事如何变化,人们怎样迁移,中国人对故乡的依恋是(②)、亘古未变的。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特征之一,就是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不太有变动,即便社会变迁,浓厚的乡土情结不曾改变。曹雪芹的故乡在江南,《红楼梦》中,他(③)地提及江南风物,体现的是对故乡浓浓的思念:黛玉看到薛蟠从苏州带回的“家乡之物”,触物伤情;妙玉将苏州玄墓蟠香寺梅花上的雪收在瓮里带到京城,饮的是“精致的乡情”;贾琏陪黛玉回苏州,带回了家乡的“惠泉酒”,王熙凤高兴地给贾琏乳母品尝……故乡的特产,对长期离乡的人来说是刻骨铭心的珍贵记忆。曹雪芹和他《红楼梦》里的主人公们既不“基层”,也非附着在土上的乡下人,但他们骨子里流淌的依然是乡下人的血液,那就是对故土的眷恋、对故乡的深情。
20.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1.请结合语境,仿照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续写,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4分)
22.有人说,阅读《红楼梦》,是了解“乡土中国”的一座桥梁。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了“差序格局”的重要概念,指在亲属、地缘等社会关系中,以自己为中心产生的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请结合《红楼梦》原著,以“差序格局”的概念来解读王熙凤与下列人物的人际格局。(4分)
人物:贾母、贾赦、邢夫人、贾琏、宝玉、林黛玉、巧姐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60分)
2022年11月在卡尔塔举办的第二十二届国际足联世界杯,自开赛起就频频“爆冷”:沙特战胜阿根廷,日本战胜德国,摩洛哥战胜比利时……非热门球队却战胜了夺冠热门球队或者老牌强队,这样的“黑马”逆袭场面,在世界杯的赛场上并不罕见,这种意料之外的精彩场面,也是竞技体育富有恒久魅力的原因之一。非但是体育运动,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行业或领域,也时有类似的“爆冷”场景。这些“爆冷”逆袭的故事,让人们大呼精彩,也让人们产生了无尽的遐思。
对于“爆冷”现象,你有怎样的思考或感悟?请结合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标题自拟,不得抄袭与套作。
试卷第2页,共2页
答案与解析(教师)
1.D(D.“让‘京剧姓京’,意思是……”错误,原文为“弘扬京剧,绝不仅仅是让‘京剧姓京’(保护好京剧这个文化瑰宝),更要守护好、发挥好京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作用”,可知“要守护好、发挥好京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现的积极作用”是“弘扬京剧”的进一步举措,而不是让“京剧姓京”的含义。)
2.C(A.“传承经典是根本原因”错误,原文“原因之一就在于传承经典”,没有说是根本原因;B. “缘于演员们始终在不懈地追寻美”错误,原文为“京剧薪火相传、生命不息的重要原因,就是演员、观众始终在寻美”,可见除了演员还有观众,选项缩小了范围;D.“如果……那就可以成为一代宗师”错误,原文说“如果还能继续做到升华、创造,形成新的特点、风格,那就可以称之为一代宗师巨匠了”。可见光有“京剧演员能够对美有正确理解和准确表达”还不能成为一代宗师巨匠。)
3.D(D.陈述了孔子把“乐”“艺”提升到与“道德”“诗礼”相同的地位,强调了美育对于人格培养的重要作用,该项并不能直接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提供丰富的审美给养”观点。)
4.材料一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首先提出我们今天要遵循、传承、弘扬京剧的五个维度——“根、脉,事、形、命”。接着分别论述这五个维度的具体内容,最后总结弘扬京剧要注意的问题及意义。
5.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丰富的审美表现形式。如:京剧的唱腔、念白、身段、舞蹈、武打等外在表现形式能给人丰富的审美给养。
②中华传统文化有积极的审美价值引领。如:京剧价值观的最高境界是国家观,家国情怀是京剧永恒的主题。
6.D(D.“表现司令对招募娃娃兵入伍的后悔”错误。司令并非为招募他们后悔,而是为他们的死感到愧疚悲伤。)
7.A(A.“使情感哀婉低沉,突出孙司令未能尽孝的悲剧”错误。写母亲得知胜利的消息“喜极而终”,凸显了孙司令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同仇敌忾不怕牺牲的强大凝聚力。)
8.①受降仪式时间、地点、参加人员都是真实的,历史场景与虚构情节相结合,使艺术描写更显真实,前文的相关情节更能深入人心。
②在受降仪式的现场,再次写到三娃捅穿敌人胸膛的军旗和唱的口曲儿,凸显了和三娃相似的千万中华好儿郎为国捐躯的英雄形象。
③抗战胜利,我军受降,这场景是无数英烈用生命换来的,而英雄已逝,从而表达了对英雄的痛惜与缅怀,使小说主题内蕴更深刻。
9.关中的地域特色和传统文化等影响了陈忠实作品的人物塑造,决定了人物的性格命运:
①关中水硬土硬的地域特色,培育了性格硬气、杀敌报国、宁死不屈的娃娃兵;
②关中历史人物和现实英雄的忠肝义胆,滋养了娃娃兵敬慕先辈、报效国家的情怀;
③家中长辈的口曲、戏词等优秀传统文化,使娃娃兵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精神激励和爱国教育,最后为保家卫国献出了生命。
10.B(“渔阳”是“太守”的定语,表示地名称谓,两者一起作为“彭宠”这一主语的身份定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万骑”是“控弦”的数量,不能断开;“邯郸”是后一句的主语,应在“邯郸”前断开,排除AD。)
11.D(D.“克”:攻克,取胜/克制。句意:为什么担忧不能取胜/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举止合乎礼节。)
12.B(B.“得到驿站官员的热情招待”说法有误。原文“至饶阳,官属皆乏食。秀乃自称邯郸使者,入传舍,传吏方进食,从者饥,争夺之”意思是到饶阳,属官都缺乏食品。刘秀于是自称是邯郸的使节,进入客馆。客馆的官吏正在吃饭,刘秀的随从饥饿难忍,争抢食物,并没有说他们热情招待。)
13.(1)等到了河畔,河水却也结冰了。刘秀就命令王霸监护渡河,只剩下几个骑马的人还没有到达河对岸时,冰就融解了。
(2)岂不是白白地失去了黄河以北,而且势将惊动三辅,大损您的威信,不是良策。
14.积极有为、知人善用、机智冷静、善于纳谏。
15.D(D.“暮春时节”错误,根据首联中“春湖柳色黄”和“宿藕冻犹僵”两句可看出诗歌描写的是初春时节的景象。)
16.①这两句叮嘱踏藕之人尝新藕可以,但不要一扫而光,要把新芽留下,等到盛夏酷暑才会有满池绿荷如伞盖带来一片清凉。读来既新鲜又有意趣。②这两句诗句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着眼于眼前尝藕之事,想象的却是炎夏的凉风翠盖之景。联想丰富,诗情与意境完美融合。
17.(1)尔来四万八千岁 不与秦塞通人烟
(2)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3)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18.D(D .“杀手”是“为一定利益致人死命的人”,用的是“杀手”的本义;其他选项中的“杀手”都是比喻义,指“使对方惨败的人、事、物”。)
19.①粮菜兼用型;
②土豆有极高的药用价值;
③土豆还有美容的功效
20.翻天覆地 根深蒂固 不厌其烦
21.归乡时,故乡是金山银山,让你归心似箭,载欣载奔。
22.①王熙凤和贾琏是夫妻,巧姐是她的女儿,这是与她最近的圈子;
②再向外,她是贾赦和邢夫人的儿媳妇,这是与她关系稍远的圈子;
③再向外,她是贾母的孙媳妇、贾宝玉的堂嫂、林黛玉的表嫂,这是与她关系再远一些的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