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件(共23张PPT)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件(共23张PPT)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29 16:05: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明朝统一形势图
元末吏治腐败,横征暴敛,苛捐杂税名目繁多,大批蒙古贵族抢占土地,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而中原连年灾荒,更使得百姓破产流亡,无计为生。
当时,黄河泛滥,元政府征发15万人修治黄河,并派2万士兵镇压。治河过程中,官员贪污,民工生活困苦,激起人民不满,遂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朱元璋也是诸路起义军中的一支,并最终获得胜利。
公元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同年,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一、明朝的统一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根本原因:相权阻碍君权
1.明太祖废宰相
2.明成祖设内阁
3.宦官专权
明太祖
明成祖
材料一: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督查员、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頏,不敢相压。事皆朝庭总之,所以稳当。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思考:阅读材料一,指出朱元璋对于宰相制度的态度,并概括他的后续措施
1.明太祖废丞相
解释:宰相的设立导致了秦朝的速亡,并以“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为理由否定宰相制度
态度:否定宰相制度,废除宰相制度
措施:废宰相,六部直属于皇帝,向皇帝负责
实因: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强皇权的需要
皇帝












亲自掌管
据载在洪武十七年(1384)九月十四至二十一日的八天之内,诸司奏章即多达1660件,共3391事。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幸福的烦恼”
1.废宰相,权分六部
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同时,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此后,太祖进而宣布,以后嗣君不许议置丞相;大臣如敢奏请者,处以重刑。至此,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宰相废除后,皇帝的工作压力成倍增加。据记载,朱元璋曾在八天之内,平均每天批阅奏章两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他深感“人主以一人御天下,不可无辅臣”。
明成祖在位时,选拔一些文官到皇宫内的文渊阁值班,充当秘书,形成一个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俗称“内阁”,其官员称为某殿或某阁大学士。
内阁的设立
2.明成祖设内阁
内阁
职责:大学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
发展: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
侍从、顾问
参与机密事务,决策等
票拟权
权倾六部
(明太祖)
(明神宗)
(明宣宗)
(明成祖)
内阁权力不断扩大
2、内阁
——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
内阁
“批红”
“票拟”
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
《杏园雅集图》(局部)
明成祖
公务递交
皇帝
六部
内阁首辅杨士奇
从五品
正四品
归纳: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异同
比较项 宰相 内阁
性质 中央一级行政机构 侍从咨询机构
职权 行政、决策 参谋、咨询
任职方式 选拔任命 皇帝任命
本质 封建君主专制的需要 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
对君权的影响 制约皇权 加强皇权
3、宦官专权
皇帝
六部
内阁
“批红”
司礼监
公务递交
代理
协助
提督东厂
锦衣卫




有明一代,官吏不过是佣仆,君主对文官任意奖黜,一有得罪,当朝廷杖。…后来宦官专权,文官更是受尽皇室家奴的欺凌。 ——《万古江河》
“票拟”
(本质是君主专制加强)
原因:皇帝信任宦官
权力:司礼监获得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利;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对官民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1.海上交通:
2.沿海形势:
郑和下西洋
倭寇骚扰—抗倭斗争
西方殖民者早期殖民
路线
目的
结果
意义
评价
1.郑和下西洋
15世纪前期,明成祖、明宣宗两位皇帝派遣宦官郑和远航海外。郑和先后七次率领船队出海,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史称“郑和下西洋”。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以武慑之。
——《明史·郑和传》
目的
直接目的:“欲踪迹之”,寻找明惠帝朱允炆;
主要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宣扬国威
结果
“朝贡”
中国与海外诸国所进行的官方的进贡和回赐关系。
所有来中国朝贡的国家中,只有朝鲜贡来的东西可能比得到的赏赐多,而其他所有朝贡的国家,得到的赏赐远远大于带来的贡品。一次朝贡中,得到“500%甚至600%的利润回报是不足为奇的。
——据(日)朝仓弘教《世界海关和关税史》整理
主要目的:宣扬国威,维护朝贡贸易
郑和下西洋
意义:①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
②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
远洋航海家的航行。
郑和下西洋
开辟新航路
评价:
1.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远洋航行,领先于欧洲半个多世纪;
2. 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未能持续
评价:郑和下西洋
1523年,日本贡使在宁波爆发“争贡事件”
1555年,60余名倭寇劫掠东南,震惊朝野
明政府下令废除浙闽市舶司,严禁海外贸易
海禁政策与倭寇骚扰
戚公祠
浙江台州·临海古城
江南长城
戚继光
俞大猷
戚、俞二将连续重创倭寇,东南沿海的形势稳定下来,朝廷遂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
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侵夺
16C中期,葡萄牙人获得了濠镜澳租住权
荷兰和西班牙先后占据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
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
荷兰人登陆台湾
三、内陆边疆
1、边疆管理
乌思藏
(1)北方:
(2)西南:
(3)东北:
①重修长城
②议和 册封
①册封僧俗首领法王
②行都指挥使
③任用藏族上层人士管理
①奴儿干都司
②封授首领官号
蒙古 鞑靼 明代中期,鞑靼不断威胁明朝北部边防,深入内地,包围北京,瓦剌甚至还俘虏了明英宗;
1571年,“隆庆和议”,明朝封鞑靼首领俺答汗为顺义王,恢复通贡关系,双方基本恢复和平关系。
瓦剌 明朝中期,瓦剌不断威胁明朝北部边防
对西藏的统治 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并设立行都指挥司等机构,委任藏族上层人士任职
对东北的管理 明朝前期,在黑龙江流域设立奴儿干都司,并广泛对东北地区女真部落首领封授官职
根本原因: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日常尖锐
直接原因:陕西北部一带大旱,官府不顾民众死亡,催征如故。
公元1644年,农民军首领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即占领北京,明朝灭亡。
四、明清易代
清朝的建立与统一
清朝的建立:16、17世纪,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1616年,他在赫拉图拉称汗,国号大金,并进攻明朝。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并将族名改为满洲。
清朝的统一:清朝摄政王多尔衮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北京。清军经过20多年的激烈战斗,确立了清朝在全国的统治。
谢谢观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