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一滴水经过丽江》课件(共54张PPT)+教学设计+学案+同步练习(原卷+解析卷)+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一滴水经过丽江》课件(共54张PPT)+教学设计+学案+同步练习(原卷+解析卷)+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5.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28 08:23:5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0课 《一滴水经过丽江》同步分层作业(原卷)
一、积累与运用
1.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6分)
我是一片雪,轻 ① 地落在了玉龙雪山顶上。有一天,我被阳光 ② 化成了一滴水,和瀑布里另外的水大声  甲  (喧哗、喧扰)着扑向山下……我看见了潭边的亭台楼阁,看见了花与树。我还顺着人们远眺的目光看见了玉龙雪山,晶莹夺目矗立在蓝天下面。潭水 乙 (对照、映照)雪山,真让人目眩神迷啊。
(1)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tiào zhù     B.tiào chù
C.zhào zhí D.zhào chù
(2)结合语境,在语段中横线处分别填入汉字,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①盈 ②熔 B.①莹 ②熔 C.①盈 ②融 D.①莹 ②融
(3)从语段中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2分)
2.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丽江古城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成就,是中国民居中具有鲜明特色的建筑类型之一。
B.丽江古城内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以红色角砾岩铺就,古城有四方街、木府、五凤楼、大水车、白沙民居建筑群、束河民居建筑群等景点。
C.相传,村里的玉湖是由土司木氏家族明代以前组织挖成的人工湖,从湖中可以看到玉龙雪山的倒影。
D.《一滴水经过丽江》表达了作者对丽江古城的喜爱、赞美之情。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眼前一黑,我就和很多水一起,跌落到地底下去了。    。    。    。在充满寂静和岩石的味道的地下,我又睡去了。
①落水洞下面,是很深的黑暗
②丽江人把高山溪流跌落到地下的地方叫作落水洞
③曲折的水道,安静的深潭
A.②①③  B.②③①  C.③②①  D.③①②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一些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
B.在不同的语言里,都有那个词频频出现:丽江,丽江。
C.我记起了跌进落水洞前的心愿:也要流过四方街。
D.如果你茶饭不思、沉湎于“王者荣耀”不能自拔,如果你忽视现实社会、长期游走于网络虚拟空间,那么,你——可能“病”了!
5.下列对本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以“一滴水”的身份,讲述自己先由雪变成冰,再变成一滴水,之后经过驿道、纳西族村庄、草甸、落水洞、黑龙潭、四方街、纳西人院子,最后流到金沙江的经历。
B.本文以玉龙雪山为背景,以玉河、街道为线条,以四方街为框架,描绘了一幅丽江古城风景画,并用水的流动为画面增加了动感,只为展示丽江的自然景观。
C.丽江古城是一座少数民族古镇,也是一座风景秀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名城,城里的街道、店铺、水车、小桥,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D.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风景如画的丽江和富有地域特色的建筑,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丽江的民俗民风,给人以无限的美感。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题目。(13分)
①顺着玉河,我来到了四方街前。
②进城之前,一道闸口出现在前面。过去,把水拦在闸前,是为了在四方街上的市集散去的黄昏开闸放水,古城的五花石的街道上,水流漫溢,洗净了街道。今天,一架大水车来把我们扬到高处,游览古城的人要把这水车和清凉的水做一个美丽的背景摄影留念。我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古城,看到了狮子山上苍劲的老柏树,看到了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看到了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古城的建筑就这样依止于自然,美丽了自然。
③从水车上哗然一声跌落下来,回到了玉河。在这里,我有些犹豫。因为河流将要一分为三,流过古城。作为一滴水,不可能同时从三条河中穿越同一座古城。因此,所有的水,都在稍作徘徊时,被急匆匆的后来者推着前行。来不及做出选择,我就跌进了三条河中的一条,叫作中河的那一条。
④我穿过了一道又一道小桥。
⑤我经过叮叮当当敲打着银器的小店。经过挂着水一样碧绿的翡翠的玉器店。经过一座院子,白须垂胸的老者们,在演奏古代的音乐。经过售卖纳西族的东巴象形文字的字画店。我想停下来看看,东巴文的“水”字是怎样的写法。但我停不下来,没有看见。我确实想停下来,想被掺入砚池中,被蘸到笔尖,被写成东巴象形文的“水”,挂在店中,那样,来自全世界的人都看见我了。在又一座桥边,一个浇花人把手中的大壶没进了渠中。我立即投身进去,让这个浇花的妇人,把我带进了纳西人三坊一照壁的院子。院子里,兰花在盛开。浇花时,我落在了一朵香气隐约的兰花上。我看到了,楼下正屋,主人一家在闲话。楼上回廊,寄居的游客端着相机在眺望远山。楼上的客人和楼下的主人大声交谈。客人问主人当地的掌故。主人问客人远方的情形。太阳出来了,我怕被迅速蒸发,借一阵微风跳下花朵,正好跳回浇花壶中。
⑥黄昏时,主人再去打水浇花时,我又回到了穿城而过的水流之中。这时,古城五彩的灯光把渠水辉映得五彩斑斓。游客聚集的茶楼酒吧中,传来人们的欢笑与歌唱。这些人来自远方,在那些地方,即便是寂静时分,他们的内心也很喧哗;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
⑦好像是因为那些鼓点的催动,水流得越来越快。很快,我就和更多的水一起出了古城,来到了城外的果园和田地里。一些露珠从树叶上落下,加入了我们。在宽广的丽江坝中流淌,穿越大地时,头顶上是满天星光。一些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
⑧黎明时分,作为一滴水,我来到了喧腾奔流的金沙江边,跃入江流,奔向大海。我知道,作为一滴水,我终于以水的方式走过了丽江。
(节选自《一滴水经过丽江》)
1. 根据文段内容,填写下表。(4分)
游踪 景象 感受
登上水车 依止自然,美丽自然
东巴文字 掺入砚池,蘸到笔尖
投身民居 恬淡怡然,安居乐业
穿城而出 古城夜晚,旷野田园
2. 作者以“一滴水”的身份游览丽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3. 赏析第⑥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2分)
这些人来自远方,在那些地方,即便是寂静时分,他们的内心也很喧哗;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
4.结合全文,从加点字入手,分析第⑧段采用第一人称写法的好处。(4分)
三、素养提升
[2022烟台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2分)
一滴泉水流出了济南
叶延滨
①一滴泉水流出了济南,汇入奔涌的大河。有许多来自其他地方的小水滴,高兴地向济南流出的这滴泉水打招呼:“哎,你好啊,历下君,真高兴和你这样有教养的君子同行!”水滴们喊它“历下君”,它们知道那个泉水汇聚的地方叫历下。
②这滴泉水接受了这个名字,多秀雅的名字,一听就有历史感。是的,泉水从济南流过,也就是经历了一次伟大的回归与穿越之旅。泉水在地下,大家都匆匆地朝上涌动,因为都知道,只要从历史的石岩中涌出来,就回家了。历下君和无数泉水在唱一首童谣:“古舜者,耕历山,历下是我家。”泉水的“老家”有大名“济南”,也有别号“泉城”。非常有名的泉城之画,是元代诗人、书画大家赵孟頫所著的《鹊华秋色图》。老先生还有诗云:“泺水发源天下无,平地涌出白玉壶。”济南的泉水,流过了济南街坊井巷的千百年,也流过了那厚厚的历史。历史感让历下君充满了自豪,没想到一滴泉水流过了济南都有了历史感。
③有文化的济南,泉眼都有名。取了名,就有了文化。历下君是从哪个泉眼出来的呢 最有名的是趵突泉。历下为自己土地上有这名扬天下的泉而自豪。趵突泉的三眼巨泉咕噜噜往外冒,像牡丹,像银壶,更像雪莲!成百上千的人围在泉池四周,像听大学者讲课,口若悬河,纵论古今。历下君觉得自己从地下冒出,见到阳光的时候,四周没这么多双眼睛。那么也许是从珍珠泉出来的 一方清池,沙底上冒出一串串水泡,慢悠悠,亮晶晶。还有黑虎泉、九女泉、玛瑙泉、琵琶泉、白石泉、芙蓉泉、起风泉……七十二名泉,每个名字后面都有很多文化意蕴。有文化的名泉滋养有文化的名士。就说这漱玉泉,泉边永远有个美人倩影,那是李清照。历下君认为自己应该是从漱玉泉出来的。“绿肥红瘦”让这滴泉水感到这个世界真有说不尽的美。名泉引名士,杜甫有名句“济南名士多”。天下的文人墨客汇聚大明湖,李白、杜甫、曾巩、辛弃疾……今人更多,老舍、胡适、柳亚子、叶圣陶、郁达夫……都在济南留下了身影。
④这滴从济南流出的泉水,还真舍不得离开济南。济南是老家,济南与泉水相亲相融。大大小小几百眼泉就是济南人家的“家庭成员”。外地的游客到济南,常被黑虎泉的泉水与市民百姓间的亲近画面感动。黑虎泉名字够威风,虎头张着大嘴让泉水“轰轰下泻,澎湃万状”。济南的老百姓提着水桶、水壶、大罐,排着队从虎口取水,亲近嬉戏,如同家人。更多的小泉,就在井巷街市之中。譬如芙蓉泉就是美蓉街的一景,起风泉就是起风桥的邻居。早先有个叫刘鹗的作家,就用八个字写尽了济南泉水的人缘:“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泉水流出家门走了,就像儿女出了门,儿行千里也恋家,记住济南是老家。人们爱说风水,济南的风水就是这像百姓一样密布于街巷的泉水。听说前些年,济南的泉水突然干涸了。枯泉干沟,残荷衰柳,让济南百姓心急如焚。济南的百姓家里哪能少了一泓清泉啊。经过整治乱开煤窑、乱打深井等急功近利的荒唐之举,泉水又回到了柳街水巷。
⑤世上还有比泉水更多情的水吗 世上还有比济南更亲泉水的城吗 我想和这滴从济南流出的泉水打个招呼:“历下君,多保重。”
⑥手机响了,收到一条短信:请像济南爱泉水那样爱护地球吧,不要让你眼睛里的泪花,成为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历下君问好!
⑦好像在哪儿见过这句话,你见过吗……
(有删改)
1.理解第②段中画线句子的含意。(2分)
泉水从济南流过,也就是经历了一次伟大的回归与穿越之旅。
2.济南的泉水富有文化意蕴,具体体现在哪几方面 (4分)
第20课 《一滴水经过丽江》同步分层作业(解析卷)
一、积累与运用
1.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6分)
我是一片雪,轻 ① 地落在了玉龙雪山顶上。有一天,我被阳光 ② 化成了一滴水,和瀑布里另外的水大声  甲  (喧哗、喧扰)着扑向山下……我看见了潭边的亭台楼阁,看见了花与树。我还顺着人们远眺的目光看见了玉龙雪山,晶莹夺目矗立在蓝天下面。潭水 乙 (对照、映照)雪山,真让人目眩神迷啊。
(1)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tiào zhù     B.tiào chù
C.zhào zhí D.zhào chù
(2)结合语境,在语段中横线处分别填入汉字,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①盈 ②熔 B.①莹 ②熔
C.①盈 ②融 D.①莹 ②融
(3)从语段中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2分)
【答案与解析】.(1)B 远眺(tiào),矗立(chù)。
(2)C 轻盈:形容身材苗条,动作轻快;(声音、节奏)轻松。没有“轻莹”一词。根据语境可知,第一句话描写的是雪落的状态,所以①处应填“盈”。融化:(冰、雪)等变成水。熔化:固体加热到一定温度变为液体。根据语境可知,“我是一片雪”,因太阳光而化成水,所以②处应填“融”。故选C。
(3)喧哗 映照  喧哗:声音大而杂乱;喧嚷。喧扰:喧闹扰乱。语句形容声音大而杂乱,并没有“扰乱”的意思,故选“喧哗”。对照:互相对比参照;(人或事物)相比,对比。映照:照射。语句形容潭水照射雪山,并没有“对比”的意思,故选“映照”。
2.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丽江古城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成就,是中国民居中具有鲜明特色的建筑类型之一。
B.丽江古城内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以红色角砾岩铺就,古城有四方街、木府、五凤楼、大水车、白沙民居建筑群、束河民居建筑群等景点。
C.相传,村里的玉湖是由土司木氏家族明代以前组织挖成的人工湖,从湖中可以看到玉龙雪山的倒影。
D.《一滴水经过丽江》表达了作者对丽江古城的喜爱、赞美之情。
【答案】C  
【解析】语序不当,应把“明代以前”放在“由土司木氏家族”的前面。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眼前一黑,我就和很多水一起,跌落到地底下去了。    。    。    。在充满寂静和岩石的味道的地下,我又睡去了。
①落水洞下面,是很深的黑暗
②丽江人把高山溪流跌落到地下的地方叫作落水洞
③曲折的水道,安静的深潭
A.②①③  B.②③①  C.③②①  D.③①②
【答案】 A 
【解析】 根据三个句子之间“落水洞→落水洞下面→落水洞下面的水道”的逻辑关系排列顺序。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一些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
B.在不同的语言里,都有那个词频频出现:丽江,丽江。
C.我记起了跌进落水洞前的心愿:也要流过四方街。
D.如果你茶饭不思、沉湎于“王者荣耀”不能自拔,如果你忽视现实社会、长期游走于网络虚拟空间,那么,你——可能“病”了!
【答案】D
【解析】句中的第一组双引号应改为书名号。
5.下列对本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以“一滴水”的身份,讲述自己先由雪变成冰,再变成一滴水,之后经过驿道、纳西族村庄、草甸、落水洞、黑龙潭、四方街、纳西人院子,最后流到金沙江的经历。
B.本文以玉龙雪山为背景,以玉河、街道为线条,以四方街为框架,描绘了一幅丽江古城风景画,并用水的流动为画面增加了动感,只为展示丽江的自然景观。
C.丽江古城是一座少数民族古镇,也是一座风景秀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名城,城里的街道、店铺、水车、小桥,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D.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风景如画的丽江和富有地域特色的建筑,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丽江的民俗民风,给人以无限的美感。
【答案】B
【解析】 本文不仅描绘了风景画,还描绘了民俗画;不仅展示了丽江的自然景观,还展示了人文景观。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题目。(13分)
①顺着玉河,我来到了四方街前。
②进城之前,一道闸口出现在前面。过去,把水拦在闸前,是为了在四方街上的市集散去的黄昏开闸放水,古城的五花石的街道上,水流漫溢,洗净了街道。今天,一架大水车来把我们扬到高处,游览古城的人要把这水车和清凉的水做一个美丽的背景摄影留念。我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古城,看到了狮子山上苍劲的老柏树,看到了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看到了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古城的建筑就这样依止于自然,美丽了自然。
③从水车上哗然一声跌落下来,回到了玉河。在这里,我有些犹豫。因为河流将要一分为三,流过古城。作为一滴水,不可能同时从三条河中穿越同一座古城。因此,所有的水,都在稍作徘徊时,被急匆匆的后来者推着前行。来不及做出选择,我就跌进了三条河中的一条,叫作中河的那一条。
④我穿过了一道又一道小桥。
⑤我经过叮叮当当敲打着银器的小店。经过挂着水一样碧绿的翡翠的玉器店。经过一座院子,白须垂胸的老者们,在演奏古代的音乐。经过售卖纳西族的东巴象形文字的字画店。我想停下来看看,东巴文的“水”字是怎样的写法。但我停不下来,没有看见。我确实想停下来,想被掺入砚池中,被蘸到笔尖,被写成东巴象形文的“水”,挂在店中,那样,来自全世界的人都看见我了。在又一座桥边,一个浇花人把手中的大壶没进了渠中。我立即投身进去,让这个浇花的妇人,把我带进了纳西人三坊一照壁的院子。院子里,兰花在盛开。浇花时,我落在了一朵香气隐约的兰花上。我看到了,楼下正屋,主人一家在闲话。楼上回廊,寄居的游客端着相机在眺望远山。楼上的客人和楼下的主人大声交谈。客人问主人当地的掌故。主人问客人远方的情形。太阳出来了,我怕被迅速蒸发,借一阵微风跳下花朵,正好跳回浇花壶中。
⑥黄昏时,主人再去打水浇花时,我又回到了穿城而过的水流之中。这时,古城五彩的灯光把渠水辉映得五彩斑斓。游客聚集的茶楼酒吧中,传来人们的欢笑与歌唱。这些人来自远方,在那些地方,即便是寂静时分,他们的内心也很喧哗;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
⑦好像是因为那些鼓点的催动,水流得越来越快。很快,我就和更多的水一起出了古城,来到了城外的果园和田地里。一些露珠从树叶上落下,加入了我们。在宽广的丽江坝中流淌,穿越大地时,头顶上是满天星光。一些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
⑧黎明时分,作为一滴水,我来到了喧腾奔流的金沙江边,跃入江流,奔向大海。我知道,作为一滴水,我终于以水的方式走过了丽江。
(节选自《一滴水经过丽江》)
1. 根据文段内容,填写下表。(4分)
游踪 景象 感受
登上水车 依止自然,美丽自然
东巴文字 掺入砚池,蘸到笔尖
投身民居 恬淡怡然,安居乐业
穿城而出 古城夜晚,旷野田园
【答案】①古城全貌 ②经过小店 ③百姓寻常生活 ④五彩斑斓,宁静澄澈
【解析】根据题中的提示,在文段中找到相关内容,仿照示例进行概括。①可根据第②段中的“看到了古城,看到了狮子山上苍劲的老柏树,看到了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看到了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等内容概括为“古城全貌”。②可根据第⑤段中的“我经过叮叮当当敲打着银器的小店。经过挂着水一样碧绿的翡翠的玉器店”“经过售卖纳西族的东巴象形文字的字画店”等内容概括为“经过小店”。③可根据第⑤段中的“我看到了,楼下正屋,主人一家在闲话。楼上回廊,寄居的游客端着相机在眺望远山。楼上的客人和楼下的主人大声交谈。客人问主人当地的掌故。主人问客人远方的情形”等内容概括为“百姓寻常生活”。④可根据第⑥段中的“这时,古城五彩的灯光把渠水辉映得五彩斑斓”“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和第⑦段中的“在宽广的丽江坝中流淌,穿越大地时,头顶上是满天星光”等内容概括为“五彩斑斓,宁静澄澈”。
2. 作者以“一滴水”的身份游览丽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答案】①构思新颖,视角独特。②想象合理,描写真切。③突破人的感知局限,上天入地,无所不能,阅尽沧桑。
【解析】 作者用“一滴水”的身份游览丽江,构思非常新颖、独特。既然是“一滴水”,那么就突破了人的感知局限,既可上天,也可入地,可以入民居,也可以入江河,描写角度非常自由,拓展了想象空间。虽然“一滴水”的行动十分自由,但文中情节设置得合情合理,描写的丽江景象、百姓生活真实可感。据此理解作答即可。
3. 赏析第⑥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2分)
这些人来自远方,在那些地方,即便是寂静时分,他们的内心也很喧哗;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
【答案】 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古城美丽夜景具有抚慰心灵与陶冶性情的无穷魅力。
【解析】画线部分中,“在那些地方,即便是寂静时分,他们的内心也很喧哗”与“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形成对比,通过对比,突出了丽江古城夜景抚慰心灵、陶冶性情的魅力。可从写作手法、表现内容、作者情感等角度进行赏析。
4.结合全文,从加点字入手,分析第⑧段采用第一人称写法的好处。(4分)
【答案】 “我来到”“我知道”“我终于”突出了本文的抒情主体“我”,抒情意味浓郁。采用第一人称,不仅使情感表达更为浓厚、动人,也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和亲切感。
【解析】文章采用第一人称,通常有增加真实性和亲切感的作用。“我来到”“我知道”“我终于”出现了三次“我”,反复点出抒情主体“我”,使抒情意味浓郁。可据此作答。
三、素养提升
[2022烟台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2分)
一滴泉水流出了济南
叶延滨
①一滴泉水流出了济南,汇入奔涌的大河。有许多来自其他地方的小水滴,高兴地向济南流出的这滴泉水打招呼:“哎,你好啊,历下君,真高兴和你这样有教养的君子同行!”水滴们喊它“历下君”,它们知道那个泉水汇聚的地方叫历下。
②这滴泉水接受了这个名字,多秀雅的名字,一听就有历史感。是的,泉水从济南流过,也就是经历了一次伟大的回归与穿越之旅。泉水在地下,大家都匆匆地朝上涌动,因为都知道,只要从历史的石岩中涌出来,就回家了。历下君和无数泉水在唱一首童谣:“古舜者,耕历山,历下是我家。”泉水的“老家”有大名“济南”,也有别号“泉城”。非常有名的泉城之画,是元代诗人、书画大家赵孟頫所著的《鹊华秋色图》。老先生还有诗云:“泺水发源天下无,平地涌出白玉壶。”济南的泉水,流过了济南街坊井巷的千百年,也流过了那厚厚的历史。历史感让历下君充满了自豪,没想到一滴泉水流过了济南都有了历史感。
③有文化的济南,泉眼都有名。取了名,就有了文化。历下君是从哪个泉眼出来的呢 最有名的是趵突泉。历下为自己土地上有这名扬天下的泉而自豪。趵突泉的三眼巨泉咕噜噜往外冒,像牡丹,像银壶,更像雪莲!成百上千的人围在泉池四周,像听大学者讲课,口若悬河,纵论古今。历下君觉得自己从地下冒出,见到阳光的时候,四周没这么多双眼睛。那么也许是从珍珠泉出来的 一方清池,沙底上冒出一串串水泡,慢悠悠,亮晶晶。还有黑虎泉、九女泉、玛瑙泉、琵琶泉、白石泉、芙蓉泉、起风泉……七十二名泉,每个名字后面都有很多文化意蕴。有文化的名泉滋养有文化的名士。就说这漱玉泉,泉边永远有个美人倩影,那是李清照。历下君认为自己应该是从漱玉泉出来的。“绿肥红瘦”让这滴泉水感到这个世界真有说不尽的美。名泉引名士,杜甫有名句“济南名士多”。天下的文人墨客汇聚大明湖,李白、杜甫、曾巩、辛弃疾……今人更多,老舍、胡适、柳亚子、叶圣陶、郁达夫……都在济南留下了身影。
④这滴从济南流出的泉水,还真舍不得离开济南。济南是老家,济南与泉水相亲相融。大大小小几百眼泉就是济南人家的“家庭成员”。外地的游客到济南,常被黑虎泉的泉水与市民百姓间的亲近画面感动。黑虎泉名字够威风,虎头张着大嘴让泉水“轰轰下泻,澎湃万状”。济南的老百姓提着水桶、水壶、大罐,排着队从虎口取水,亲近嬉戏,如同家人。更多的小泉,就在井巷街市之中。譬如芙蓉泉就是美蓉街的一景,起风泉就是起风桥的邻居。早先有个叫刘鹗的作家,就用八个字写尽了济南泉水的人缘:“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泉水流出家门走了,就像儿女出了门,儿行千里也恋家,记住济南是老家。人们爱说风水,济南的风水就是这像百姓一样密布于街巷的泉水。听说前些年,济南的泉水突然干涸了。枯泉干沟,残荷衰柳,让济南百姓心急如焚。济南的百姓家里哪能少了一泓清泉啊。经过整治乱开煤窑、乱打深井等急功近利的荒唐之举,泉水又回到了柳街水巷。
⑤世上还有比泉水更多情的水吗 世上还有比济南更亲泉水的城吗 我想和这滴从济南流出的泉水打个招呼:“历下君,多保重。”
⑥手机响了,收到一条短信:请像济南爱泉水那样爱护地球吧,不要让你眼睛里的泪花,成为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历下君问好!
⑦好像在哪儿见过这句话,你见过吗……
(有删改)
1.理解第②段中画线句子的含意。(2分)
泉水从济南流过,也就是经历了一次伟大的回归与穿越之旅。
【答案】作为泉水,有幸出自著名的泉城济南,无疑是回到了家的怀抱(或:找到真正的归宿——泉水之家);泉水流过历史悠久的泉城济南,跨越了悠久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每点1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理解句子的含意有以下几种方法:①抓住关键词语理解;②联系上下文理解;③根据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画线句子中的关键词为“回归与穿越”,结合第②段“济南的泉水,流过了济南街坊井巷的千百年,也流过了那厚厚的历史”可知,“回归”即回到(原来地方),写出泉水回到了家的怀抱;“穿越”指从所在时空穿越到另一时空,写出泉水跨越了悠久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
2.济南的泉水富有文化意蕴,具体体现在哪几方面 (4分)
【答案】 一是作为文化名城之泉皆有名字,皆有名气;二是每个名泉的名字后面都有深厚的文化意蕴;三是名泉滋养了当地有文化的名士,留下了许多名篇;四是名泉引来了古今天下名士,在济南留下了声名。(每点1分)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概括文章内容。作答本题,需要抓住文中关键句。由第③段“有文化的济南,泉眼都有名。取了名,就有了文化”可知,济南的泉水作为文化名城之泉皆有名字,皆有名气;由第③段“每个名字后面都有很多文化意蕴。有文化的名泉滋养有文化的名士”可知,每个名泉的名字后面都有深厚的文化意蕴,名泉滋养了当地有文化的名士,留下了许多名篇;由第③段“名泉引名士……都在济南留下了身影”可知,名泉引来了古今天下名士,在济南留下了声名。据此分点作答即可。
3.文章最后两段有什么用意 (2分)
【答案】拓宽文章的主题,由济南的泉水延伸到地球上的每一滴水,从而表达爱护环境的主题;“一滴水”和文章的题目“一滴泉水流出了济南”相呼应,意在警醒人们:爱护地球,珍惜每一滴水。(每点1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段落的作用。结尾段的作用:总结全文,点明主旨(卒章显志);呼应开头或题目,使结构严谨完整;深化主旨或升华主题;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作答本题,需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从内容上来看,最后两段由济南的泉水延伸到地球上的每一滴水,从而表达爱护环境的主题,这就拓宽了文章的主题;从结构上来看,“一滴水”和文章的题目“一滴泉水流出了济南”相呼应,强调人们要爱护地球,珍惜每一滴水。
4.本文与《一滴水经过丽江》异曲同工。文章通篇采用了拟人手法,请结合全文内容探究其表达效果。(4分)
【答案】采用拟人手法,“一滴水”化身“历下君”,赋予泉水以人的情感。(1分)一是可以让泉水成为叙述主体,更好地体现泉水自身的历史、文化特点,令人信服;二是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更易打动读者,让读者感到活泼、自然、亲切;三是作者可以随时与其交流对话,更好地表达作者对济南泉水的热爱之情,突出文章的主旨。(每点1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虽然此类题目有一定的开放性,但答案必须以文本为依据。首先应点明文章是如何运用拟人手法的,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54张PPT)
语文部编版 八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第20课 一滴水经过丽江
阿 来
新课导入
在我国的西南边陲,有一座美丽的城市,她的名字叫丽江。
丽江,静美得像一片散淡的云朵,雅致得像一幅写意的丹青,独特得像一首凝固的诗行,静静地沉睡在祖国大西南的崇山峻岭之中。
今天,让我们跟随阿来一起跋山涉水,像一滴水一样,缓缓地流过丽江,去领略她的魅力与风采。
学习目标
1.了解丽江的自然风景与人文风情;梳理文章的脉络,理清文中“一滴水”游历丽江的过程。(重点)
2.把握文章的写作手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品味作品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表达方式的技巧。(难点)
3.感受作者对丽江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情感。(素养)
作者简介
阿来,1959年生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市,藏族诗人、作家。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转向小说创作。2000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2018年,作品《蘑菇圈》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他的散文以其清澈和纯净,洗涤着人类疲惫的灵魂,带给人们非同寻常的审美感受。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课堂内外》2013年6月号。略有改动。2012年6月,阿来第三次来到丽江,应允当地政府之约写一篇“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有关丽江的文章。但如何着手,阿来心下茫然,他说:“丽江很好,写丽江的文章也很多,但我总觉得很多文章并没有写出丽江的精髓。丽江的精髓是水!从玉龙雪山上的冰雪,到黑龙潭这些水体,乃至古城中淙淙流淌的河水,水是丽江之美的载体和精魄。”最终,阿来匠心独运,以一滴水这个独特的视角,写成了这篇美文。
知识链接
点 我 放 视 频 :丽江古城风光
知识链接
丽江古城位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的丽江市。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坐落在丽江坝中部,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山西平遥、安徽歙【shè】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
丽江古城内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铺的大多都是红色角砾岩,雨季不会泥泞,旱季也不会飞灰,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与整个古城环境相得益彰。位于古城中心的四方街是丽江古城的中心,位于古城与新城交界处的大水车是丽江古城的标志。
水车
预习检查
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轻盈( ) 喧哗( ) 驿道( )
奔流( ) 草甸( ) 矗立( )
目眩( ) 闸口( ) 徘徊( )
翡翠( ) 砚池( ) 蘸( )
眺望( ) 流淌( ) 擦拭( )
硕大( ) 蜿蜒( ) 掺入( )
yínɡ
xuān

bēn
diàn
chù
xuàn
zhá
pái huái
fěi
yàn
zhàn
tiào
tǎnɡ
shì
shuò
yán
chān

( )柏树
( )柏林
( )黄柏

( )应当
( )上当
bǎi


dānɡ
dànɡ

( )牌坊
( )染坊

( )没收
( )没有
fānɡ
fánɡ

méi
多音字
预习检查
渲( )
暄( )
喧( )
喧哗
渲染
寒暄
xuān
xuàn
xuān
摄( )
蹑( )
蹑足
摄影
shè
niè
慑( )
震慑
shè
绎( )
译( )
驿( )
驿站
演绎
翻译



迭( )
轶( )
跌( )
跌落
更迭
轶事
diē
dié

形近字
预习检查
预习检查
理解并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
映照:
苍劲:
眺望:
蜿蜒:
草甸:
目眩神迷:
照射。
①(树木)苍老挺拔;②(书法、绘画)老练而雄健有力。
从高处往远处看。
(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的样子。
长满野草的低湿地。
眼花缭乱,心神摇荡。多形容所见情景令人惊异。
预习检查
理解并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
徘徊:
掌故:
斑斓:
轻盈:
矗立:
五彩斑斓:
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比喻犹疑不决。
原指旧制、旧例。后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遗闻逸事。
灿烂多彩。
形容身材苗条动作轻快。
高耸地立着。
形容颜色多,色彩错杂灿烂,且耀眼。
预习检查
矗立、屹立、伫立辨析
同:都有站立、立着的意思。
异:“矗立”一般用来形容山峰、建筑等实物;“屹立”有坚定不可动摇的意思,带有明显的褒扬、赞许的感彩,它可以用于事物,也可以用于人;“伫立”主要指人长时间地站着。
例:(1)现在,这些金字塔矗立在起伏的黄沙之中已经有四五千年了。
(2)中华人民共和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3)他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
整体感知
点我放课文朗读
听录音,跟读课文,完成如下任务:
(1)题目《一滴水经过丽江》告诉我们哪些信息?有什么妙处?
(2)这篇游记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
(3)“一滴水”有哪些经历?画出它的游历踪迹。
(4)划分课文层次。
整体感知
点我放课文视频朗读
整体感知
一 滴 水 经 过 丽 江
指文中的“我”
文中的主要内容,包含时空的含义
文章描写的对象
作者以“一滴水”的身份游览丽江,向人们介绍丽江这座古城。以“一滴水经过丽江”为题,点明了文章的内容与地点,新颖别致,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题目《一滴水经过丽江》告诉我们哪些信息?有什么妙处?
整体感知
2.这篇游记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
“一滴水”的游踪
3.“一滴水”有哪些经历?画出它的游历踪迹,并点明写作顺序。
玉龙雪山
驿道
纳西族村庄
草甸
落水洞
黑龙潭
四方街
小桥
店铺
纳西人院子
果园和田地
金沙江
整体感知
写作顺序
(1)从古到今、从早到晚的时间顺序
(2)从高到低、由远及近的空间顺序
有一天——又过去了好几百年——太阳出来了——黄昏时——黎明时分
整体感知
第二部分
(6-16)
以水滴“自叙往事”的方式,叙写历史。叙写自己由高而下,从雪峰直入地下见证丽江古城历史的故事。
以水滴“旅途记事”的方式,描写现在。叙写自己现在经历许多波折,流过丽江古城,见证丽江古城当下的美景的故事。
第一部分
(1-5)
4.划分课文层次。
合作探究
品析第一部分
1.第1段有什么作用
开门见山,点出“我是一片雪”。采用第一人称“我”的叙述角度,运用拟人的手法,讲述一滴水的前生,点明所在的位置——玉龙雪山顶上,达到从峰顶俯瞰的效果。同时,富有童真童趣,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合作探究
品析第一部分
2.根据第一部分内容,“我”这“一滴水”是怎样形成的?
“我”是一片雪,然后变成了坚硬的冰,成为玉龙雪山冰川的一部分,后来被阳光融化成一滴水。而在成为雾气化为雪之前,“我”是一滴水。
合作探究
品析第一部分
3.“我”在去丽江坝的路上都看见了些什么?
◎高大挺拔的树,名叫松与杉。
◎开满鲜花的树。
◎马帮来往的驿道。
◎纳西族村庄里的人们。
合作探究
品析第一部分
4、第3段““是的,我又化成了一滴水,和瀑布里另外的水大声喧哗着扑向山下。在高山上,我们沉默了那么久,终于可以敞开喉咙大声喧哗”句子中的两个“喧哗”意思一样吗?各是什么?
意思不一样。第一个“喧哗”指水多声大而显得水声嘈杂;第二个“喧哗”指“我们”由冰化成水、获得自由后喧闹、嬉戏的样子。
合作探究
品析第一部分
4.文中写明朝时期的四方街的建造和徐霞客的到来有何作用?
体现了丽江古城的美丽,古城历史悠久,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合作探究
品析第二部分
1.第6段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我又睡去了”
“我”再次醒来的所见所闻
承上
启下
合作探究
品析第二部分
2.第6段写“再次醒来,时间又过去了好几百年”有什么作用?“我”再次醒来,丽江发生了什么变化?
开门见山点明“我”沉睡时间之长,暗示丽江将会发生巨大变化。
变化:“已经是一座很大的城了。城里也不是只有最初筑城的纳西人了。如今全中国全世界的人都要来丽江,看纳西古城的四方街,看玉龙雪山。”
合作探究
品析第二部分
3.“一滴水”从黑龙潭出来后看见了哪些景象?
◎看见了很多不同模样的人。黑头发的人,黄头发的人,黑眼睛的人,蓝眼睛的人。
◎看见了潭边的亭台楼阁,看见了花与树。
◎顺着人们远眺的目光看见了玉龙雪山。
◎看见了潭水映照雪山。
合作探究
品析第二部分
第3段徐霞客“把玉龙雪山写进了书里,把丽江古城写进了书里,让它们的名字四处流传”。
第10段“古城的建筑就这样依止于自然,美丽了自然”的评述做铺垫。
延续
发展
照应
铺垫
4.第7段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合作探究
品析第二部分
5.一滴水在进入四方街以前看到了哪些景象?
(1)看见了很多不同模样的人。黑头发的人,黄头发的人。黑眼睛的人,蓝眼睛的人。
(2)看见了潭边的亭台楼阁。
(3)看见了花与树。
(4)看见了玉龙雪山,晶莹夺目矗立在蓝天下面。潭水映照雪山,真让人目眩神迷啊。
(5)看见了古城,看见了狮子山上苍劲的老柏树,看见了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看见了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
自然风景之美
合作探究
品析第二部分
6.“一滴水”来到四方街,进入古城,看到的丽江古城是怎样的?
◎经过了银器小店、玉器店、一座院子、字画店、纳西人三坊一照壁的院子。
◎看到了演奏古代音乐的白须垂胸的老者们、纳西族的东巴象形文字、闲适的游客、悠然的主人。
◎看到古城五彩的灯光把渠水辉映得五彩斑斓。
合作探究
品析第二部分
7.一滴水被带进纳西族人的院子,通过所见所闻,你觉得纳西族人有哪些特点?
院子里,兰花在盛开。浇花时,我落在了一朵香气隐约的兰花上。
楼下正屋,主人一家在闲话。
浇花时平
和、悠然
闲话中恬
静、和谐
楼上的客人和楼下的主人大声交谈。客人问主人当地的掌故,主人问客人远方的情形。
交谈中热情、融洽
合作探究
品析第二部分
8.作者为什么要选取四方街,浓墨重彩地进行描绘?
因为四方街“名扬世界”,可以作为丽江当地文化的代表。它位于丽江古城的中心,交通四通八达,周围小巷通幽,街道依山势而建,顺水流而设,具有独特的艺术美和地域特色。
合作探究
品析第二部分
9.“我知道,作为一滴水,我终于以水的方式走过了丽江”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作者以“一滴水”的身份和视角欣赏了风景如画的丽江,见证了人世的沧桑巨变,体会了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表现了一滴水的满足感,表达出作者对丽江古城的眷恋之情。
合作探究
只有用美的语言,才能描绘出美的事物,请品析下面句子的妙处。
①古城的建筑就这样依止于自然,美丽了自然。
“美丽”形容词用作动词,写出了因古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使自然更美丽的特点。
“依止”写出了古城的建筑倚靠自然而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特点。
合作探究
只有用美的语言,才能描绘出美的事物,请品析下面句子的妙处。
②我经过叮叮当当敲打着银器的小店。经过挂着水一样碧绿的翡翠的玉器店。经过一座院子,白须垂胸的老者们,在演奏古代的音乐。经过售卖纳西族的东巴象形文字的字画店。
极力渲染一滴水所经之处的繁华景象,富有纳西族的民族特色,充满人文风情。
排比
合作探究
只有用美的语言,才能描绘出美的事物,请品析下面句子的妙处。
③我确实想停下来,想被掺入砚池中,被蘸到笔尖,被写成东巴象形文的“水”,挂在店中,那样,来自全世界的人都看见我了。
这个句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借“一滴水”的心理活动表达了作者对巴东文字的喜爱与赞美,希望古老的文化遗产能够保存下来并且传播到世界各地。
拟人
合作探究
只有用美的语言,才能描绘出美的事物,请品析下面句子的妙处。
④一些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
云南各民族都有使用银饰的习惯,把薄云掠过月亮比作银匠擦拭银盘,突出了月亮的圆与明亮,画面感强,富有地方特色,极具民族风情,给人以美的享受。
比喻
合作探究
作者笔下的丽江古城,是一幅优美的画卷,你认为这幅画卷美在哪里?
丽江古城作为画面的中心,以玉龙雪山为背景,构成丽江古城风景画,并用水的流动为画面增加运动感。整个画面有层次感,从高到低,由远到近,景致分明。
风景美
丽江古城是一座风景秀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名城。这里的街道,依山势而建,顺水流而设,开闸放水,以水洗尽街道,地域特色明显。这里的大水车是丽江古城的标志性建筑,这里的小桥,历史悠久、数量大、形式多。
建筑美
建筑、放牧、经商、拉琴、浇花、闲聊、畅游、聚集、唱歌等构成了丽江民俗画。
民俗美
合作探究
丽江不但风景美、建筑美,而且民俗美。为了很好地表现丽江的美,作者匠心独运,将自己比作一滴水,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来写这滴水在丽江的旅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将自己比作一滴水,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富有艺术魅力,更易于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视角,以亲身阅历者的身份去观察并叙述,不仅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而且便于作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也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性、亲和力和亲切感。
合作探究
作者以“一滴水”贯穿全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一滴水”既通古贯今,又由高而下,把时间与空间两条线索结合起来,使文章形成有机的整体。
②“一滴水”使写作获得了自由的视角,时而居高瞰下,时而由远观近,时而升高远望,时而仰视天幕,时而抵近细察,时而匆匆一瞥,能全面而灵动地展示观察对象的特点。
③“一滴水”既是观察者,也是“丽江故事”的讲述者,它在文中或娓娓道来,或直抒心意,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使情感表达更加真挚。
合作探究
作为一篇游记散文,文章脉络清晰,层次分明,主次分明,行文灵活而不紊乱。试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文章先从玉龙雪山的冰川写起,交代丽江的起源;接着写“我”奔流到丽江沿途的所见所闻,其中既有山峦、瀑布、树木、鲜花,更有千百年来建设美丽丽江的纳西族人,由“丽江坝”到“丽江城”称谓的变化,则反映出丽江由封闭的古老城镇变为开放的旅游城市这一历史变迁;最后作者抓住重点,对丽江最具特色和魅力的四方街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写,那叮叮当当敲打着银器的小店、挂着水一样碧绿的翡翠的玉器店、售卖东巴象形文字的字画店、演奏古代音乐的白须垂胸的老者们……无不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向人们诉说着丽江古城的历史、现在与未来。
合作探究
作者在文中运用多种感官描写景物,还综合运用描写、叙述、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介绍风景。尤其是在处理一些知识性、背景性的内容时,作者往往不单纯使用说明性的介绍,而是将其转化为叙事性的讲述甚至适当的描写。试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其妙处。
例如:第14段作者从多个感官角度进行描写, “五彩的灯光把渠水辉映得五彩斑斓”从视觉角度来描绘丽江古城的繁华,五彩斑斓,五光十色;“欢笑与歌唱”从听觉角度描绘了人们的闲适与怡然自乐;“夜凉如水”从触觉角度写出了夜的凉等,表达了作者对丽江的热爱与赞美。
例如:关于丽江古城的建设和出名,作者采用的是讲述小故事的写法;关于丽江城的选址缘由、四方街前水闸的作用,则以简要的描写来表现。这样就让知识性、背景性的内容自然和谐地融入了全文如水流动的叙事中,文章的表达也显得更加圆融,更有整体感。
拓展延伸
本单元的四篇游记所写的景物各有特点,写法更是各具特色,试分析其异同之处。
《壶口瀑布》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登勃朗峰》
《一滴水经过丽江》
景物特点
作品内涵
写作手法
不同点
雄浑壮美
奇绝险远
威严瑰奇
纯净自然
以水之势喻人之情,从黄河的特点联想到人的个性品质。
作者在生命极限处见到的景物,生命、死亡、瞬间、历史、感受、思绪交织在一起
写景叙事中,所写的车王“醉驾”狂奔、后发先至的“功劳”,与人生中的某些不期而遇、无心插柳相似。
以一滴水的前世今生作为文章的线索,描写丽江的景物与人,写活了丽江的生命和生命的丽江。
视角独特,既有整体观照,也有细节刻画。
表现出作者置身于难得一见的景物之中的身体感觉和心理感受。
先以散文笔法写登山过程中所见的勃朗峰景色,后以小说笔法写匪夷所思的下山过程,相辅相成,独具异趣。
不写人的“游览”而写水的“经历”,用一滴水从融化成形到汇入大江的过程,串起丽江的风土人情。
拓展延伸
本单元的四篇游记所写的景物各有特点,写法更是各具特色,试分析其异同之处。
《壶口瀑布》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登勃朗峰》
《一滴水经过丽江》
语言特色
创新点
共同点
不同点
宏阔又不失细腻,既有画面感又有动态,既畅达自然又经过精心打磨。
看似不刻意经营,又颇为工巧,有着与景物相称的庄严感。
亦庄亦谐,妙趣横生。
细致优美,在精细的描写之中带有深长的咏叹,富有诗意。
时间和视角选择。
大量呈现作者的身体感受。
奇妙的联想和奇特的经历。
虚构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旅游者兼讲述者,既用它串起文章,形成时空线索又用它与读者交流,抒发情怀。
都传达出作者对人生、生命的某种感悟与思考。
文章主旨
本文描写玉龙雪山顶上的一片雪,经过漫长的岁月,终于融化成水后,欣赏了以四方街为主的丽江古城的地理环境、自然风景、文物古迹、民风民俗、时代风貌等,最终汇入金沙江的经过,写活了丽江的生命和生命的丽江,赞美了丽江优美、绿色的自然风光和沉静、开放、和谐的社会生活。
课堂检测
1.下面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矗立(chù) 擦拭(shì) 流淌(tǎng)徘徊(pái huí)
B.眺望(tiào) 砚池(xiàn) 草甸(diàn) 驿道(yì)
C.轻盈(yíng) 翡翠(fěi) 堤坝(tí) 蜿蜒(wān yán)
D.喧哗(xuān) 硕大(shuò)斑斓(lán) 目眩(xuàn)
【解析】错误改正为:A项,徘徊pái huái ; B项,砚池 yàn;C项,堤坝dī bà。D项正确,故选D。
D
课堂检测
2.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咕咚 跌落 喉咙 晶莹夺目
B. 喧哗 游览 回廊 亭台楼阁
C. 映照 摄影 穿越 五彩斑澜
D. 犹豫 翡翠 擦拭 目眩神迷
【解析】C项有错别字,“五彩斑澜”应为“五彩斑斓”。
C
课堂检测
3.下列句中加色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中国旅游和观赏名胜古迹,常常会遇到亭台楼阁等建筑物,这些建筑物坐落在奇山秀水间,点缀出一处处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景。
B.场上陈列着有锦绣的,有金银的,五光十色,目眩神迷。
C.首先,他们得开辟草莱,支起帐篷,和遍地蜿蜒爬行的毒蛇和蜈蚣周旋。
D.运动会上,同学们手持五彩斑斓的红旗,在为运动员们呐喊助威。
【解析】“五彩斑斓”指灿烂多彩,和“红旗”矛盾。
D
课堂检测
4. 下列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 《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一文,作者以谦虚、幽默的语言,介绍了他的第六个重要抉择——扶植年轻人,显示出王选崇高的人格。
B. 《壶口瀑布》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在文中不仅精细地描摹了壶口瀑布磅礴、雄伟的气势,更由黄河的“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很自然、贴切地联想到人们的经历,由对黄河的歌颂转向对人的歌颂。
C. 明末魏学洢的《核舟记》一文表现的是苏轼泛舟赤壁的场景,“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都出自《赤壁赋》,它们也印证了这一点。
D. 《一滴水经过丽江》一文采用一滴水经过丽江的构思,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丽江的自然景物、人文风情,使作品充满了情趣,构思别致新颖,富有诗意。
【解析】“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后赤壁赋》里的句子。
C
课堂检测
6.下列对本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一滴水”的身份,讲述自己先由雪变成冰,再变成一滴水,之后经过驿道、纳西族村庄、草甸、落水洞、黑龙潭、四方街、纳西人院子,最后流到金沙江的经历。
B.本文以玉龙雪山为背景,以玉河、街道为线条,以四方街为框架,描绘了一幅丽江古城风景画,并用水的流动为画面增加了动感,只为展示丽江的自然景观。
C.丽江古城是一座少数民族古镇,也是一座风景秀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名城,城里的街道、店铺、水车、小桥,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D.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风景如画的丽江和富有地域特色的建筑,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丽江的民俗民风,给人以无限的美感。
B
【解析】 本文不仅描绘了风景画,还描绘了民俗画;不仅展示了丽江的自然景观,还展示了人文景观。
板书设计
一滴水经过丽江
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谐共融)
独特的人文风情(生命平等)
独特的视角
谢谢聆听
谢谢观赏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0课 《一滴水经过丽江》导学案(含答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丽江的自然风景与人文风情;梳理文章的脉络,理清文中“一滴水”游历丽江的过程。(重点)
2.把握文章的写作手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品味作品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表达方式的技巧。(难点)
3.感受作者对丽江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情感。(素养)
【重点难点】
1.了解丽江的自然风景与人文风情;梳理文章的脉络,理清文中“一滴水”游历丽江的过程。(重点)
2.把握文章的写作手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品味作品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表达方式的技巧。(难点)
【学习过程】
一、预习案
1.了解作者
阿来,1959年生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市,藏族诗人、作家。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转向小说创作。2000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2018年,作品《蘑菇圈》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他的散文以其清澈和纯净,洗涤着人类疲惫的灵魂,带给人们非同寻常的审美感受。
2.字词积累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轻盈(yínɡ) 喧哗(xuān) 驿道(yì) 奔流(bēn)
草甸(diàn) 矗立(chù) 目眩(xuàn) 闸口(zhá)
徘徊(pái huái) 翡翠(fěi) 砚池(yàn) 蘸(zhàn)
眺望(tiào) 流淌(tǎnɡ) 擦拭(shì) 硕大(shuò)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①声音大而杂乱;喧嚷。( )
②高耸地立着。( )
③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疑不决。( )
④眼花缭乱,心神摇荡。多形容所见情景令人惊异。( )
⑤形容色彩繁多亮丽。( )
二、探究案
1.课文结构梳理
一滴水经过丽江 “我”由雪变成冰,再变成一滴水 丽江古城无限热爱
① 的漫长旅行 来到② 奔流走过草甸、落水洞仰望③ 兴奋地来到丽江古城在四方街的漫游历程
“我”奔流到④ 边,汇入了江海
2.思考探究
(1)这篇游记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
(2)“一滴水”有哪些经历?画出它的游历踪迹。
(3)第1段有什么作用
(4)根据第一部分内容,“我”这“一滴水”是怎样形成的?
(5)“我”在去丽江坝的路上都看见了些什么?
(6)文中写明朝时期的四方街的建造和徐霞客的到来有何作用?
(7)第6段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8)第6段写“再次醒来,时间又过去了好几百年”有什么作用?“我”再次醒来,丽江发生了什么变化?
(9)“一滴水”从黑龙潭出来后看见了哪些景象?
(10)第7段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11)一滴水在进入四方街以前看到了哪些景象?
(12)“一滴水”来到四方街,进入古城,看到的丽江古城是怎样的?
(13)一滴水被带进纳西族人的院子,通过所见所闻,你觉得纳西族人有哪些特点?
(14)作者为什么要选取四方街,浓墨重彩地进行描绘?
(15)“我知道,作为一滴水,我终于以水的方式走过了丽江”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16)第16段强调“作为一滴水,我终于以水的方式走过了丽江”,而开头说“我是一片雪”,第2段写“我”“变成了坚硬的冰”,为什么?
(17)作者笔下的丽江古城,是一幅优美的画卷,你认为这幅画卷美在哪里?
(18)丽江不但风景美、建筑美,而且民俗美。为了很好地表现丽江的美,作者匠心独运,将自己比作一滴水,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来写这滴水在丽江的旅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9)作者以“一滴水”贯穿全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0)作为一篇游记散文,文章脉络清晰,层次分明,主次分明,行文灵活而不紊乱。试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21)作者在文中运用多种感官描写景物,还综合运用描写、叙述、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介绍风景。尤其是在处理一些知识性、背景性的内容时,作者往往不单纯使用说明性的介绍,而是将其转化为叙事性的讲述甚至适当的描写。试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其妙处。
(22)只有用美的语言,才能描绘出美的事物,请品析下面句子的妙处。
①古城的建筑就这样依止于自然,美丽了自然。
②我经过叮叮当当敲打着银器的小店。经过挂着水一样碧绿的翡翠的玉器店。经过一座院子,白须垂胸的老者们,在演奏古代的音乐。经过售卖纳西族的东巴象形文字的字画店。
③我确实想停下来,想被掺入砚池中,被蘸到笔尖,被写成东巴象形文的“水”,挂在店中,那样,来自全世界的人都看见我了。
④一些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
三、质疑案
1.读完课文,回想一下,你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请你针对本文的具体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难,用红笔标注在课本上。
点拨要点
一、预习案
1.字词积累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轻盈(yínɡ) 喧哗(xuān) 驿道(yì) 奔流(bēn)
草甸(diàn) 矗立(chù) 目眩(xuàn) 闸口(zhá)
徘徊(pái huái) 翡翠(fěi) 砚池(yàn) 蘸(zhàn)
眺望(tiào) 流淌(tǎnɡ) 擦拭(shì) 硕大(shuò)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①喧哗 ②矗立 ③徘徊 ④目眩神迷 ⑤五彩斑斓
二、探究案
1.课文结构梳理
①一滴水 ②丽江坝 ③玉龙雪山 ④金沙江
2.思考探究
(1)一滴水
(2)
(3)开门见山,点出“我是一片雪”。采用第一人称“我”的叙述角度,运用拟人的手法,讲述一滴水的前生,点明所在的位置——玉龙雪山顶上,达到从峰顶俯瞰的效果。同时,富有童真童趣,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4)“我”是一片雪,然后变成了坚硬的冰,成为玉龙雪山冰川的一部分,后来被阳光融化成一滴水。而在成为雾气化为雪之前,“我”是一滴水。
(5)①高大挺拔的树,名叫松与杉。②开满鲜花的树。③马帮来往的驿道。④纳西族村庄里的人们。
(6)体现了丽江古城的美丽,古城历史悠久,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7)承上启下
(8)开门见山点明“我”沉睡时间之长,暗示丽江将会发生巨大变化。
变化:“已经是一座很大的城了。城里也不是只有最初筑城的纳西人了。如今全中国全世界的人都要来丽江,看纳西古城的四方街,看玉龙雪山。”
(9)◎看见了很多不同模样的人。黑头发的人,黄头发的人,黑眼睛的人,蓝眼睛的人。
◎看见了潭边的亭台楼阁,看见了花与树。
◎顺着人们远眺的目光看见了玉龙雪山。
◎看见了潭水映照雪山。
(10)是第3段徐霞客“把玉龙雪山写进了书里,把丽江古城写进了书里,让它们的名字四处流传”的延续发展。为第10段“古城的建筑就这样依止于自然,美丽了自然”的评述做铺垫。
(11)◎看到了古城。
◎看到了狮子山上苍劲的老柏树。
◎看到了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
◎看到了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
(12)◎经过了银器小店、玉器店、一座院子、字画店、纳西人三坊一照壁的院子。
◎看到了演奏古代音乐的白须垂胸的老者们、纳西族的东巴象形文字、闲适的游客、悠然的主人。
◎看到古城五彩的灯光把渠水辉映得五彩斑斓。
(13)“院子里,兰花在盛开。浇花时,我落在了一朵香气隐约的兰花上。”——浇花时平和、悠然。
“楼上的客人和楼下的主人大声交谈。客人问主人当地的掌故,主人问客人远方的情形。”——闲话中恬静、和谐。
“楼下正屋,主人一家在闲话。”——交谈中热情、融洽
(14)因为四方街“名扬世界”,可以作为丽江当地文化的代表。它位于丽江古城的中心,交通四通八达,周围小巷通幽,街道依山势而建,顺水流而设,具有独特的艺术美和地域特色。
(15)作者以“一滴水”的身份和视角欣赏了风景如画的丽江,见证了人世的沧桑巨变,体会了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表现了一滴水的满足感,表达出作者对丽江古城的眷恋之情。
(16)“雪”“冰”“水”是同一种物质在“雪山”“冰川”“河流”三种不同环境下的不同形态,单用其中任何一种均不能完成对丽江全景的游历,而写“雪”在玉龙雪山顶上变成“冰”,变成“冰川”的一部分,再融化为“水”流过丽江古城,流过黑龙潭,流入金沙江,可以写出丽江漫长的历史以及古城的变迁,更符合实际情形,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17)①风景美:丽江古城作为画面的中心,以玉龙雪山为背景,构成丽江古城风景画,并用水的流动为画面增加运动感。整个画面有层次感,从高到低,由远到近,景致分明。
②建筑美:丽江古城是一座风景秀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名城。这里的街道,依山势而建,顺水流而设,开闸放水,以水洗尽街道,地域特色明显。这里的大水车是丽江古城的标志性建筑,这里的小桥,历史悠久、数量大、形式多。
③民俗美:建筑、放牧、经商、拉琴、浇花、闲聊、畅游、聚集、唱歌等构成了丽江民俗画。
(18)将自己比作一滴水,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富有艺术魅力,更易于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视角,以亲身阅历者的身份去观察并叙述,不仅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而且便于作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也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性、亲和力和亲切感。
(19)①“一滴水”既通古贯今,又由高而下,把时间与空间两条线索结合起来,使文章形成有机的整体。
②“一滴水”使写作获得了自由的视角,时而居高瞰下,时而由远观近,时而升高远望,时而仰视天幕,时而抵近细察,时而匆匆一瞥,能全面而灵动地展示观察对象的特点。
③“一滴水”既是观察者,也是“丽江故事”的讲述者,它在文中或娓娓道来,或直抒心意,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使情感表达更加真挚。
(20)文章先从玉龙雪山的冰川写起,交代丽江的起源;接着写“我”奔流到丽江沿途的所见所闻,其中既有山峦、瀑布、树木、鲜花,更有千百年来建设美丽丽江的纳西族人,由“丽江坝”到“丽江城”称谓的变化,则反映出丽江由封闭的古老城镇变为开放的旅游城市这一历史变迁;最后作者抓住重点,对丽江最具特色和魅力的四方街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写,那叮叮当当敲打着银器的小店、挂着水一样碧绿的翡翠的玉器店、售卖东巴象形文字的字画店、演奏古代音乐的白须垂胸的老者们……无不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向人们诉说着丽江古城的历史、现在与未来。
(21) 例如第14段作者从多个感官角度进行描写, “五彩的灯光把渠水辉映得五彩斑斓”从视觉角度来描绘丽江古城的繁华,五彩斑斓,五光十色;“欢笑与歌唱”从听觉角度描绘了人们的闲适与怡然自乐;“夜凉如水”从触觉角度写出了夜的凉等,表达了作者对丽江的热爱与赞美。
例如关于丽江古城的建设和出名,作者采用的是讲述小故事的写法;关于丽江城的选址缘由、四方街前水闸的作用,则以简要的描写来表现。这样就让知识性、背景性的内容自然和谐地融入了全文如水流动的叙事中,文章的表达也显得更加圆融,更有整体感。
(22)①“依止”写出了古城的建筑倚靠自然而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特点。“美丽”形容词用作动词,写出了因古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使自然更美丽的特点。
②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极力渲染一滴水所经之处的繁华景象,富有纳西族的民族特色,充满人文风情。
③这个句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借“一滴水”的心理活动表达了作者对巴东文字的喜爱与赞美,希望古老的文化遗产能够保存下来并且传播到世界各地。
④云南各民族都有使用银饰的习惯,把薄云掠过月亮比作银匠擦拭银盘,突出了月亮的圆与明亮,画面感强,富有地方特色,极具民族风情,给人以美的享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0课 《一滴水经过丽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丽江的自然风景与人文风情;梳理文章的脉络,理清文中“一滴水”游历丽江的过程。(重点)
2.把握文章的写作手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品味作品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表达方式的技巧。(难点)
3.感受作者对丽江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情感。(素养)
【重点难点】
1.了解丽江的自然风景与人文风情;梳理文章的脉络,理清文中“一滴水”游历丽江的过程。(重点)
2.把握文章的写作手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品味作品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表达方式的技巧。(难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我国的西南边陲,有一座美丽的城市,她的名字叫丽江。
丽江,静美得像一片散淡的云朵,雅致得像一幅写意的丹青,独特得像一首凝固的诗行,静静地沉睡在祖国大西南的崇山峻岭之中。
今天,让我们跟随阿来一起跋山涉水,像一滴水一样,缓缓地流过丽江,去领略她的魅力与风采。
二、预习检查
1、作者简介
阿来,1959年生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市,藏族诗人、作家。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转向小说创作。2000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2018年,作品《蘑菇圈》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他的散文以其清澈和纯净,洗涤着人类疲惫的灵魂,带给人们非同寻常的审美感受。
2、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课堂内外》2013年6月号。略有改动。2012年6月,阿来第三次来到丽江,应允当地政府之约写一篇“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有关丽江的文章。但如何着手,阿来心下茫然,他说:“丽江很好,写丽江的文章也很多,但我总觉得很多文章并没有写出丽江的精髓。丽江的精髓是水!从玉龙雪山上的冰雪,到黑龙潭这些水体,乃至古城中淙淙流淌的河水,水是丽江之美的载体和精魄。”最终,阿来匠心独运,以一滴水这个独特的视角,写成了这篇美文。
3、知识链接
丽江古城位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的丽江市。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坐落在丽江坝中部,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山西平遥、安徽歙【shè】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
丽江古城内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铺的大多都是红色角砾岩,雨季不会泥泞,旱季也不会飞灰,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与整个古城环境相得益彰。位于古城中心的四方街是丽江古城的中心,位于古城与新城交界处的大水车是丽江古城的标志。
4、抽生完成,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砚池(yàn)   蘸(zhàn)   驿道(yì) 矗立(chù)
闸口(zhá)  眺望(tiào) 擦拭(shì)  流淌(tǎng) 
草甸(diàn) 徘徊(pái huái) 轻盈(yíng) 喧哗(xuān)
硕大(shuò)  斑斓(lán)
5、请你结合具体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掌故:原指旧制、旧例。后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遗闻逸事。
苍劲:老练刚劲。
目眩神迷:眼花缭乱,心神摇荡。
斑斓:灿烂多彩。
矗立、屹立、伫立辨析
同:都有站立、立着的意思。
异:“矗立”一般用来形容山峰、建筑等实物;“屹立”有坚定不可动摇的意思,带有明显的褒扬、赞许的感彩,它可以用于事物,也可以用于人;“伫立”主要指人长时间地站着。
例:(1)现在,这些金字塔矗立在起伏的黄沙之中已经有四五千年了。
(2)中华人民共和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3)他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录音,跟读课文,完成如下任务:
(1)题目《一滴水经过丽江》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2)这篇游记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
(3)“一滴水”有哪些经历?画出它的游历踪迹。
(4)划分课文层次。
(课件播放课文朗读,学生听读、讨论后归纳)
预设:
(1)“一滴水”指文中的“我”,“经过”是文中的主要内容,包含时空的含义,“丽江”是文章描写的对象。 作者以“一滴水”的身份游览丽江,向人们介绍丽江这座古城。以“一滴水经过丽江”为题,新颖巧妙。
(2)一滴水的游踪
(3)
(4)划分课文层次。
一部分(1—5):以水滴“自叙往事”的方式,叙写自己由高而下,从雪峰直入地下见证丽江古城历史的故事。
二部分(6—16):以水滴“旅途记事”的方式,叙写自己现在经历许多波折,流过丽江古城,见证丽江古城当下的美景的故事。
四、精读细研,深入学习
1.品析第一部分
(1)第1段有什么作用
预设:开门见山,点出“我是一片雪”。采用第一人称“我”的叙述角度,运用拟人的手法,讲述一滴水的前生,点明所在的位置——玉龙雪山顶上,达到从峰顶俯瞰的效果。同时,富有童真童趣,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2)根据第一部分内容,“我”这“一滴水”是怎样形成的?
预设:“我”是一片雪,然后变成了坚硬的冰,成为玉龙雪山冰川的一部分,后来被阳光融化成一滴水。而在成为雾气化为雪之前,“我”是一滴水。
(3)“我”在去丽江坝的路上都看见了些什么?
预设:
①高大挺拔的树,名叫松与杉。②开满鲜花的树。③马帮来往的驿道。④纳西族村庄里的人们。
(4)文中写明朝时期的四方街的建造和徐霞客的到来有何作用?
预设:体现了丽江古城的美丽,古城历史悠久,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2.品析第二部分
(1)第6段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预设:承上启下
(2)第6段写“再次醒来,时间又过去了好几百年”有什么作用?“我”再次醒来,丽江发生了什么变化?
预设:开门见山点明“我”沉睡时间之长,暗示丽江将会发生巨大变化。
变化:“已经是一座很大的城了。城里也不是只有最初筑城的纳西人了。如今全中国全世界的人都要来丽江,看纳西古城的四方街,看玉龙雪山。”
(3)“一滴水”从黑龙潭出来后看见了哪些景象?
预设:
◎看见了很多不同模样的人。黑头发的人,黄头发的人,黑眼睛的人,蓝眼睛的人。
◎看见了潭边的亭台楼阁,看见了花与树。
◎顺着人们远眺的目光看见了玉龙雪山。
◎看见了潭水映照雪山。
(4)第7段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预设:是第3段徐霞客“把玉龙雪山写进了书里,把丽江古城写进了书里,让它们的名字四处流传”的延续发展。为第10段“古城的建筑就这样依止于自然,美丽了自然”的评述做铺垫。
(5)一滴水在进入四方街以前看到了哪些景象?
预设:
◎看到了古城。
◎看到了狮子山上苍劲的老柏树。
◎看到了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
◎看到了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
(6)“一滴水”来到四方街,进入古城,看到的丽江古城是怎样的?
预设:
◎经过了银器小店、玉器店、一座院子、字画店、纳西人三坊一照壁的院子。
◎看到了演奏古代音乐的白须垂胸的老者们、纳西族的东巴象形文字、闲适的游客、悠然的主人。
◎看到古城五彩的灯光把渠水辉映得五彩斑斓。
(7)一滴水被带进纳西族人的院子,通过所见所闻,你觉得纳西族人有哪些特点?
预设:
“院子里,兰花在盛开。浇花时,我落在了一朵香气隐约的兰花上。”——浇花时平和、悠然。
“楼上的客人和楼下的主人大声交谈。客人问主人当地的掌故,主人问客人远方的情形。”——闲话中恬静、和谐。
“楼下正屋,主人一家在闲话。”——交谈中热情、融洽
(8)作者为什么要选取四方街,浓墨重彩地进行描绘?
预设:因为四方街“名扬世界”,可以作为丽江当地文化的代表。它位于丽江古城的中心,交通四通八达,周围小巷通幽,街道依山势而建,顺水流而设,具有独特的艺术美和地域特色。
(9)“我知道,作为一滴水,我终于以水的方式走过了丽江”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预设:作者以“一滴水”的身份和视角欣赏了风景如画的丽江,见证了人世的沧桑巨变,体会了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表现了一滴水的满足感,表达出作者对丽江古城的眷恋之情。
(10)第16段强调“作为一滴水,我终于以水的方式走过了丽江”,而开头说“我是一片雪”,第2段写“我”“变成了坚硬的冰”,为什么?
预设:“雪”“冰”“水”是同一种物质在“雪山”“冰川”“河流”三种不同环境下的不同形态,单用其中任何一种均不能完成对丽江全景的游历,而写“雪”在玉龙雪山顶上变成“冰”,变成“冰川”的一部分,再融化为“水”流过丽江古城,流过黑龙潭,流入金沙江,可以写出丽江漫长的历史以及古城的变迁,更符合实际情形,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五、深入探究,总结提高
1.只有用美的语言,才能描绘出美的事物,请品析下面句子的妙处。
①古城的建筑就这样依止于自然,美丽了自然。
预设:“依止”写出了古城的建筑倚靠自然而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特点。“美丽”形容词用作动词,写出了因古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使自然更美丽的特点。
②我经过叮叮当当敲打着银器的小店。经过挂着水一样碧绿的翡翠的玉器店。经过一座院子,白须垂胸的老者们,在演奏古代的音乐。经过售卖纳西族的东巴象形文字的字画店。
预设: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极力渲染一滴水所经之处的繁华景象,富有纳西族的民族特色,充满人文风情。
③我确实想停下来,想被掺入砚池中,被蘸到笔尖,被写成东巴象形文的“水”,挂在店中,那样,来自全世界的人都看见我了。
预设:这个句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借“一滴水”的心理活动表达了作者对巴东文字的喜爱与赞美,希望古老的文化遗产能够保存下来并且传播到世界各地。
④一些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
预设:云南各民族都有使用银饰的习惯,把薄云掠过月亮比作银匠擦拭银盘,突出了月亮的圆与明亮,画面感强,富有地方特色,极具民族风情,给人以美的享受。
2.作者笔下的丽江古城,是一幅优美的画卷,你认为这幅画卷美在哪里?
预设:
①风景美:丽江古城作为画面的中心,以玉龙雪山为背景,构成丽江古城风景画,并用水的流动为画面增加运动感。整个画面有层次感,从高到低,由远到近,景致分明。
②建筑美:丽江古城是一座风景秀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名城。这里的街道,依山势而建,顺水流而设,开闸放水,以水洗尽街道,地域特色明显。这里的大水车是丽江古城的标志性建筑,这里的小桥,历史悠久、数量大、形式多。
③民俗美:建筑、放牧、经商、拉琴、浇花、闲聊、畅游、聚集、唱歌等构成了丽江民俗画。
3.丽江不但风景美、建筑美,而且民俗美。为了很好地表现丽江的美,作者匠心独运,将自己比作一滴水,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来写这滴水在丽江的旅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预设:
将自己比作一滴水,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富有艺术魅力,更易于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视角,以亲身阅历者的身份去观察并叙述,不仅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而且便于作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也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性、亲和力和亲切感。
4.作者以“一滴水”贯穿全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预设:
①“一滴水”既通古贯今,又由高而下,把时间与空间两条线索结合起来,使文章形成有机的整体。
②“一滴水”使写作获得了自由的视角,时而居高瞰下,时而由远观近,时而升高远望,时而仰视天幕,时而抵近细察,时而匆匆一瞥,能全面而灵动地展示观察对象的特点。
③“一滴水”既是观察者,也是“丽江故事”的讲述者,它在文中或娓娓道来,或直抒心意,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使情感表达更加真挚。
5.作为一篇游记散文,文章脉络清晰,层次分明,主次分明,行文灵活而不紊乱。试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预设:
文章先从玉龙雪山的冰川写起,交代丽江的起源;接着写“我”奔流到丽江沿途的所见所闻,其中既有山峦、瀑布、树木、鲜花,更有千百年来建设美丽丽江的纳西族人,由“丽江坝”到“丽江城”称谓的变化,则反映出丽江由封闭的古老城镇变为开放的旅游城市这一历史变迁;最后作者抓住重点,对丽江最具特色和魅力的四方街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写,那叮叮当当敲打着银器的小店、挂着水一样碧绿的翡翠的玉器店、售卖东巴象形文字的字画店、演奏古代音乐的白须垂胸的老者们……无不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向人们诉说着丽江古城的历史、现在与未来。
6.作者在文中运用多种感官描写景物,还综合运用描写、叙述、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介绍风景。尤其是在处理一些知识性、背景性的内容时,作者往往不单纯使用说明性的介绍,而是将其转化为叙事性的讲述甚至适当的描写。试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其妙处。
预设:
例如第14段作者从多个感官角度进行描写, “五彩的灯光把渠水辉映得五彩斑斓”从视觉角度来描绘丽江古城的繁华,五彩斑斓,五光十色;“欢笑与歌唱”从听觉角度描绘了人们的闲适与怡然自乐;“夜凉如水”从触觉角度写出了夜的凉等,表达了作者对丽江的热爱与赞美。
例如关于丽江古城的建设和出名,作者采用的是讲述小故事的写法;关于丽江城的选址缘由、四方街前水闸的作用,则以简要的描写来表现。这样就让知识性、背景性的内容自然和谐地融入了全文如水流动的叙事中,文章的表达也显得更加圆融,更有整体感。
师小结课文主旨: 本文描写玉龙雪山顶上的一片雪,经过漫长的岁月,终于融化成水后,欣赏了以四方街为主的丽江古城的地理环境、自然风景、文物古迹、民风民俗、时代风貌等,最终汇入金沙江的经过,写活了丽江的生命和生命的丽江,赞美了丽江优美、绿色的自然风光和沉静、开放、和谐的社会生活。
六、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请完成本课《同步分层作业》。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