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 《白鹭》
教材分析 《白鹭》是我国著名文学家、剧作家郭沫若创作的一篇美文,一篇优美的散文诗。全文只有352个字,却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美丽、可爱、高雅、脱俗的生灵。课文紧扣“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一句,生动地描写了白鹭外形的精巧以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与赞美。 全文共10个自然段,条理清楚,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展开叙写。首尾照应,结构严谨,语言朴实无华、流畅传神。作者巧妙地将文字化为图画,突出美感;运用比喻等修辞,使全文洋溢着浓浓的诗情画意。
学情分析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但抽象思维能力仍有待发展。经过前几年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和文本鉴赏力,还有一定的词汇积累。但是对于文章语言的分析和感受力仍有欠缺。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启发引导和语言直观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计划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鹭、嫌、喙、黛、嵌、匣、嗜、澄”8个生字,正确书写“宜、鹤、嫌、朱、嵌、框、匣、嗜、哨、恩、澄、韵”12个生字,理解课文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联系生活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子。 3. 感受白鹭的美,体会作者对白鹭的赞美、喜爱之情,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子。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比较的表达效果,以及借物抒情的手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视频
教学方法 阅读法、对话法、引导教学法、合作探究法、读写结合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单元导读 (5min) 一、单元页学习 1.浏览第一单元目录,看包含哪些内容。(抽学生回答) 2.看单元页,找出本单元的主题。(点名抽问学生回答问题) 3.再找出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引导学生回答) 4.接下来我们就走进本单元的第一篇文章。 1.学生根据教师提问,回答问题。 预设:第一单元一共有四篇课文,一个口语交际,一篇习作和一个语文园地。 2.预设:本单元的主题是“一花一鸟总关情”。 3.预设:(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写出自己对一种事物的感受。 设计意图:从单元入手,能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建立起整体结构意识。从单元视角下看一篇课文,了解编者的意图,更好地把握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
2.视频导入,引出新课 (5min) 一、视频导入 1.同学们,前段时间老师看到了一种鸟,那时老师被它深深所吸引,现在老师与同学们分享一下。(播放白鹭视频) 2.同学们,从视频中你看到了什么,用一句完整的话来形容。(点名学生回答问题) (点评学生的回答) 3.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鸟吗? 4.那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被它深深吸引吗? 5.老师现在先不告诉你们,我们先走进课文《白鹭》,一起去看看作者郭沫若先生是被白鹭的哪些方面所吸引的吧。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1.观看视频。 2.学生根据教师提问回答问题。 预设1:我从视频中看到了一只全身雪白、脖子长长的、嘴巴尖尖的鸟。 预设2:我从视频中看到了一只嘴巴又长又尖、脖子细长、全身雪白的鸟。 3.预设:白鹭。 4.预设1:全身雪白。 预设2:很瘦。 预设3:脖子长。 5.预设:好。 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播放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设疑,留下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3.初读课文,畅谈收获 (7min) 一、学习生字词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认清生字字形, 读顺每一句话,同桌互相纠正字音。 2.出示生词。(嗜好、清澄、镜匣、长喙、蓑毛、韵味)(指生读,齐读) 3.看图理解“蓑毛”、“长喙”。 (教师回答学生提问:“蓑”是披在身上的防雨工具,白鹭身上的毛又多又长,就像披了一件白色的蓑衣,所以把白鹭的羽毛称作蓑衣。) 4.初读了全文,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白鹭的呢? 1.朗读全文,同桌之间互帮互助。 2.读生词。 3.学生自主提出疑问。 预设:为什么白鹭的羽毛叫蓑毛呢? 4.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预设:文章从四个方面来写白鹭。第1自然段写的是赞美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第2~5自然段是写全身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很适宜;第6~8自然段写的是白鹭觅食、栖息、飞行三个画面;第9~11自然段是写白鹭是一首优美的歌、一首韵在骨子里的诗。 设计意图: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通过字词句的朗读检查、理解等环节落实初读。对于难理解的词语,通过看图等方式,建立具象和抽象之间的联系。划分段落实则也理清了全文的写作顺序。
4.合作探究,解读文本 (20min) 一、学习第2~5自然段 1.通看全文,找出能概括全文的句子。 2.反复朗读这两句,你从中读出了什么样的情感。 3.读了这两句,你有什么疑问吗? 4.同学们,你们觉得“诗”是怎样的呢? 5.那这节课我们就来体会白鹭为什么精巧如诗的。(课件出示第2~5自然段,指名学生分读)想一想作者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白鹭的外形的? 6.理解什么叫适宜。作者是怎样合适而详尽地告诉我们白鹭的颜色搭配和身段大小的? 细读课文,用不同的标记画出相关语句,适当批注。 (看白鹤、朱鹭、苍鹭图, 与白鹭比较: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 即使粉红色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 也觉得大了一些, 而且太不寻常了”) 7.这是一种什么美 8.现在你有什么体会 9.颜色的配合适宜”从哪儿可以体现出来 10.白鹭的颜色没有别的鸟那么绚丽, 你觉得它美吗 这是一种怎样的美 11.如果改成“不长不短、不白不黑”来形容白鹭,好不好? (教师点出手法:排比铺陈,这样的句式写出了白鹭外形的适宜,如诗如画般精巧。) 12.(指导学生朗读)通过朗读把白鹭的精巧表达出来。 1.预设:“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2.预设:喜爱、赞美。 3.预设:白鹭明明是鸟,为什么说它是诗呢? 4.预设:优美、有画面感、有节奏、短小精悍…… 5.学生阅读课文,小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预设: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6.预设:身段的大小适宜是从“全身的流线型结构,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 7.预设:这是小巧、柔和之美。 8.预设:白鹭身段精巧, 颜色和谐, 一切都很适宜, 的确精巧如诗。 9.预设:“雪白的蓑毛、铁色的长喙、青色的脚”;“素之一忽则嫌白, 黛之一忽则嫌黑”。 10.预设1: 质朴的美。 预设2:纯洁的美。 预设3:单纯的美、简单的美。 11.学生交流讨论。 预设:不好,感觉不精巧了。 1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从课文中对白鹭外形的两方面的描写入手,读中体会白鹭外形的美丽。着重紧扣第5自然段具体描写白鹭外形的语言文字,引领学生品词析句,在图文结合中,在充满感情的朗读中感受白鹭美在“色彩搭配和谐”,美在“身段大小适宜”。这样,更有益学生理解“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5.巩固梳理,拓展应用 (8min) 一、小练笔 1.用今天所学的写作手法(排比铺陈),写一段话描写一下你喜欢的动物。 (指名抽几个学生分享) 1.根据教师任务,完成句子。 设计意图:用才学的方法写一段话,巩固了写作方法,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6.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背诵1~5自然段; 2.预习后面几个自然段。 1.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设计意图:背诵优美的段落,积累文本素材,预习后文,为下节课做准备。
板书设计 1.《白鹭》 1:赞美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2~5:全身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很适宜; 6~8:白鹭觅食、栖息、飞行三个画面; 9~11:白鹭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诗。
教学反思 《白鹭》是郭沫若写的一篇优美的散文诗,篇幅不长,但优美生动,给人以遐想的空间。但是仅凭书中的文字、插画体会作者想表达的感情比较有难度。因此恰当运用课件资源能促进学习。 教学设计中导入的视频,较好地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动机;在图文结合的描写中,感受白鹭无穷的韵味,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引导学生个别朗读、集体诵读,读出情感。在朗读中积累诗一般的文学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