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 《白鹭》
教材分析 《白鹭》是我国著名文学家、剧作家郭沫若创作的一篇美文,一篇优美的散文诗。全文只有352个字,却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美丽、可爱、高雅、脱俗的生灵。课文紧扣“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一句,生动地描写了白鹭外形的精巧以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与赞美。 全文共10个自然段,条理清楚,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展开叙写。首尾照应,结构严谨,语言朴实无华、流畅传神。作者巧妙地将文字化为图画,突出美感;运用比喻等修辞,使全文洋溢着浓浓的诗情画意。
学情分析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但抽象思维能力仍有待发展。经过前几年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和文本鉴赏力,还有一定的词汇积累。但是对于文章语言的分析和感受力仍有欠缺。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启发引导和语言直观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计划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联系生活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子。 能想象并说出作者所描写的画面。 3. 感受白鹭的美,体会作者对白鹭的赞美、喜爱之情,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子。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是如何把对白鹭的爱和赞美融人描写中的,学习借助事物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方法 阅读法、对话法、引导教学法、合作探究法、读写结合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回顾所学,复习导入 (5min) 一、复习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1~5自然段的内容,我们先复习一下上节课的内容。(听写上节课的重点词语:嗜好、清澄、镜匣、长喙、蓑毛、韵味,同桌互改。) 2.回忆课文从几个方面写的白鹭。 3.指名5个同学分别背诵1~5自然段。 学生完成听写,互改作业。 2.预设:分为4个部分。第1自然段写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第2~5自然段写白鹭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都很适宜;第6~8自然段写白鹭在觅食、栖息、飞行时充满韵味;第9~10自然段写白鹭实在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3.背诵1~5自然段。 设计意图:复习前面所学的内容,巩固旧知。
2.初读课文,概括内容 (5min) 一、初步学习第6~8自然段 1.白鹭真是一首精巧的诗。人们常说, “诗中有画,”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6-8自然段, 看看能不能找出几幅优美的画面,并为你看得到的每个画面取名字。小组交流讨论,选出一个最好的分享。(恰当的课堂纪律管理) 2.现在我们请同学分享。 (教师板书,交流比较,选择一个最好的) 1.朗读6~8自然段,并概括。小组讨论。 2.预设1:钓鱼图、绝顶望图、低飞图。 预设2:垂钓图、清晨望图、空中低飞图。 预设3:水田垂钓图、树顶悠憩图、黄昏低飞图。 设计意图:让学生朗读课文概括小标题。不限制学生思维,对学生概括力的有效培养。
3.精读课文,深入学习(min) 一、学习第6自然段 1.你最喜欢哪幅画面 请选择你自己最喜欢的一幅细细品读, 看看哪些描写使得画面生动, 从而吸引了你。在你认为值得咀嚼的词句下做上记号, 也可以写一写你的评论。 (学生交流、分享) 2.(课件出示水田垂钓图)精读第6自然段,体会拟人手法的妙处。白鹭明明是在“捕鱼”,作者为什么写它在“钓鱼”呢?请同学们仔细看这幅图,再联系生活实际想想钓鱼的感觉。 “钓鱼”一词写出了白鹭的悠闲、安静,由此可见作者的用词是多么的巧妙。 3.“嵌”“玻璃框”“镜匣”同样也十分巧妙。(引导学生分析) 4.想象画面并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并尝试背诵。 二、学习第7自然段 5.(课件出示:树顶休憩图) 自主阅读第7自然段,分析从这个段落中的“绝顶”与“像是不安稳”“却很悠然”你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分析回答) 6.课文最后写“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的是在望哨吗?”很能引起读者的思考。此时,白鹭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如果是在瞭望,白鹭在望什么呢?如果它不是在望哨,那它可能在干什么呢?(指名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其实,连作者郭沫若先生自己都不清楚白鹭究竟是在干什么,这时候所有的语言都及不上最后这一个问句来得妥帖和恰当。语言的留白往往是最美的,它能够使文章更加耐人寻味! 7.朗读并尝试背诵本段。 三、学习第8自然段 8.(课件出示:黄昏低飞图) 看白鹭飞行,又给我们带来什么感受呢? 9.播放白鹭飞行的视频,理解“清澄”“具有生命了”。 10.朗读本段,体会黄昏时,白鹭在天空低飞的美景。 11. 刚才我们欣赏了三幅白鹭图。画是无字诗, 你们感觉这三幅白鹭图中流淌着怎样的诗意呢 或者说, 那都是些什么诗呢 (引导学生回答) 12.(同时出示以上三幅图)思考这三幅图排列的顺序。(引导学生分析回答) 13.我们将3这几段连起来读一读,背一背。 1.学生自主阅读,并做标记。 学生交流、分享。 2.学生观察课件图,联系生活回答问题。 预设:钓鱼给我的感觉是很悠闲的,白鹭捕鱼的过程让我觉得它十分悠然自得、闲适。 3.预设:我觉得“嵌”字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田野的辽阔,表达出作者对美丽景色的赞美之情。“玻璃框”“镜匣”,表现了水田的清、环境的美。 4.学生朗读、背诵。 5.预设:“绝顶”,表现白鹭所站位置的高和险;“像是不安稳”“却很悠然”,表现白鹭超然物外的淡然之韵。 6.预设1:我觉得白鹭没有在望哨,它可能就是在发呆,或者随便看看。 预设2:我觉得白鹭是在望哨,它在望有没有其他鸟类过来,守卫自己的领地。 7.朗读、尝试背诵。 8.预设:舒展、轻缓、自由自在、轻松。 10.朗读并体会。 11.预设:三个画面都是宁静、优美、含蓄、飘逸的, 就和江南小桥流水的感觉一样。是三首朦胧诗, 三首韵味无穷的诗。 12.预设:由静到动,动静交融,如歌一样韵律起伏,如诗一般优雅梦幻。 13.朗读并背诵。 设计意图:读与思结合,读与悟结合,图与文结合,朗读中领悟“白鹭诗中有画,韵味无穷”。教学中抓住三幅画面,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品味,并根据画面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使得学生对“白鹭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的理解水到渠成。
4.继续学习,总结写法 (min) 一、学习第9自然段 同学们,这样诗情画意的景象还有人觉得美中不足呢,读一读第9自然段,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说说自己的想法。(小组交流、讨论) 尽管白鹭的无声让人觉得美中不足,但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白鹭本身不就是一首优美的诗吗?齐读第9自然段,用心感受一下。 二、学习第10自然段 2.同学们,学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3.读一读第10自然段。 文章开头第一段写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结尾也写到“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这两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上下连贯,使人印象深刻。 1.交流、讨论,分享。 预设1:我同意作者的观点, 白鹭本身就是一首歌, 不需要再用歌喉添彩了。 预设2:白鹭的外形那么漂亮, 活动那么高雅脱俗, 它就是能给人们带来快乐的一首无声的歌。 预设1:白鹭真的是太美了。 预设2:白鹭真是一首诗。 预设3:作者的话很美,也是一首诗。 预设1: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设计意图:单独将这一部分留到最后,是为了突出、强调最后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让学生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
5.总结全课 (min) 一、总结 1.同学们,学习了这篇课文,从中你有什么启发吗? 同学们,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发现,用心去领略,那么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好。 1.预设:生活中不缺少美,但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地明白、理解本文的主题:善于发现。
6.作业布置 背诵全文 摘抄喜欢的自然段。 阅读郭沫若的《杜鹃》 1.完成布置的作业 设计意图:课外拓展延伸,可使学生增加阅读积累、语言积累,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板书设计 白鹭 水田垂钓图:悠闲 树顶悠憩图:淡然 黄昏低飞图:自由自在 首尾呼应 善于观察发现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