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 北宋的政治练习题(含答案)
选择题
1、历代皇帝登上皇位的方式有很多,下列人物以黄袍加身登上皇位的是( )。
2、北宋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设置( )
A、知州 B、通判 C、转运使 D、宰相
3、宋代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税、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通判还有一个职责:“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由此可见。通判( )
A、单独掌握地方行政权 B、掌握地方军政财权
C、行使对地方的检察权 D、兼有监察和行政权
4、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人担任,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而北宋时相当于宰
相的官职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了( )
A、皇权的不断加强 B、封建民主政治的发展
C、丞相权力的扩大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5、下列关于宋朝重文轻武政策信息不正确的是( )
A、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
B、说明宋朝对军队十分不重视
C、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
D、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6. 1069年,王安石变法开始。下列有关此次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得到宋太宗支持
B.涉及的领域单一
C.目的是富国强兵
D.取得了极大成功
7. 《宋史·王安石传》记载:“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下至单丁、女户,本来无役者,亦一概输钱,谓之助役钱。”这反映了王安石变法 ( )
A.缓解了土地兼并现象
B.加重了部分农户的负担
C.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D.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8. 方田均税法是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之一,即下令清丈全国土地,核实土地所有者,并将土地按土质的好坏分为五等,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据此可知,方田均税法 ( )
A.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
B.增加了政府收入
C.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
D.维护了地主的权益
9. 下列关于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相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 )
①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②直接目的都是富国强兵
③都是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④都因触犯了旧势力的利益而遭到强烈反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0、“无言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所描绘的古代帝王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11.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陈桥镇是宋太祖“黄袍加身”之地。与此地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玄武门之变 B.陈桥驿兵变
C.澶渊之盟 D.郾城大捷
12.“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此诗词中涉及的古代开国帝王有( )
A.秦皇、汉武 B.唐宗、宋祖
C.秦皇、宋祖 D.汉武、唐宗
13.北宋初年出现了“兵不识将,将不专兵”的局面,军队战斗力大为削弱。造成这一局面的直接原因是统治者( )
A.实行养兵政策
B.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C.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D.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14.下列不属于北宋初期,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的是 ( )
A.派文臣做地方知州 B.设置通判
C.设置转运使 D.削弱相权
15.以下对右图所示人物评价准确的有( )
①发动陈桥驿兵变,建立了北宋王朝
②通过“杯酒释兵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创立科举考试制度,完善了人才选拔
④采取“崇文抑武”策略,提高了士人地位
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6、“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出现这种历史现象是由于( )
A、统一文字 B、独尊儒术
C、创立科举 D、重文轻武
17、下列不属于宋朝科举发展影响的是( )
A、在宋朝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B、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C、造就了宋朝的文治局面
D、促使文人投入诗词创作之中
18. “七年春,北汉结契丹入寇,命出师御之。次陈桥驿……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这一记载应出自 ( )
A.《隋书·刑法志》
B.《宋史·太祖传》
C.《元史·诸王表》
D.《明史·成祖本纪》
19. 北宋初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下列措施属于“制其钱谷”的是 ( )
A.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B.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C.在地方设置转运使管理财政
D.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
20. 宋人汪洙在《神童诗》中写道:“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这反映了宋朝 ( )
A.强干弱枝
B.独尊儒术
C.用人唯才
D.重文轻武
21. 作为宋代中央最高军事机构的枢密院,长期由文官掌握大权,这种现象被称作“文臣主枢密”,宋代实施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
A.提升官员素质
B.发展文教事业
C.缓和阶级矛盾
D.稳固国家政权
22. 下列关于宋代科举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 )
①宋初大幅度增加了科举取士名额 ②进士科开始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③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④导致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A.①③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23. 秦汉时代,丞相、大臣上朝,可与皇帝“坐而论道”;宋代开始,丞相、大臣只能站着议事。宋代朝议的变化说明 ( )
A.丞相权力逐渐变大
B.专制皇权的加强
C.统治内部出现裂缝
D.封建制度的衰落
24. 宋代对于较为重要的中央机构,多重叠设置;在地方大区的路级建制则分立多个平级机构,互不统属,在州郡一级则特设通判一职,与知州并列,等等。这说明宋代 ( )
A.重视权力制约 B.行政效率提高
C.中央集权加强 D.君相矛盾弱化
25. 在宋代科举制中,增加了一场皇帝主持的殿试,其实行糊名(阅卷时盖住考生的名字)、誊录(抄写考生的试卷),不许朝廷官员推荐考生,食禄之家的子弟必须复试,对贵戚子弟另设考场、另派考官。这反映出宋代科举制( )
A.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B.已经杜绝了政治腐败
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
D.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
26. 时人描述宋初,“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唯恐不及。”此观点认为宋初 ( )
A.地方官员之间相互牵制,强化了君主专制
B.有效地防范了内部动乱,强化了中央集权
C.铲除了封建割据的根源,维护了社会稳定
D.地方行政体系严密,地方官权力基本丧失
27. 著名学者邓广铭认为:“任凭王安石的新法如何发展下去,终归还是不能达到‘耕者有其田’的境地,土地问题是在11世纪的改良主义者改革工作的极限以外的问题。”上述言论 ( )
A.揭示了王安石变法的策略失误
B.否定了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贡献
C.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时代局限
D.明析了反对王安石变法的群体
二、非选择题
28、找出下列表述中的错误并改正。
(1)960年,赵匡胤改国号为宋,以洛阳为都城。
错误: ;改正: 。
(2)宋太宗采取“杯酒释兵权”的措施,解除了石守信等将领的兵权。
错误: ;改正: 。
(3)北宋在地方设节度使,从而消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错误: ;改正: 。
(4)北宋采取重武轻文的国策,各级官员俸禄丰厚,生活十分优裕。
错误: ;改正: 。
29、问答题: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和影响。
3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中期后,“强臣悍将兵布天下,而天子亦自置兵于京师,曰禁军。其后天子弱,方镇强,而唐遂以亡灭者,措置之势使然也”。藩镇“据要险,专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
材料二 宋代进士一登第即释褐(做官),待遇远较唐代为优……而登科名额,亦远较唐代为多。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唐中期后出现的社会问题及宋代针对该问题的解决措施。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宋代进士“待遇远较唐代为优”的表现。
(3)综上所述,宋代采取了哪一治国政策 这一政策有何积极影响
答案
1-5DADAC 6-10CBBBD 11-15BCCDD 16-20DDBCD 21-25DABAC 26-27BC
28、(1)错误:洛阳 改正:开封
(2)错误:宋太宗 改正:宋太祖
(3)错误:节度使 改正:转运使
(4)错误:重武轻文 改正:重文轻武
29、(1)主要措施:
①集中军权: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②集中行政权: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知州三年一换的制度;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在地方设置转运使,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转运使运送中央,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2)影响:
①积极方面:通过上述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维护了社会的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消极方面:兵将分离政策使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政府机构重叠,官吏冗余,效率低下,财政开支庞大;地方上财政困难;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30、(1)社会问题:藩镇割据。措施:①将兵权收归中央;②派文臣管理地方,并设通判监督;③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2)大幅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3)政策:重文轻武的政策。积极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