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寓言二则 之 掩耳盗钟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自作聪明是愚蠢的,做人要有真才实学才行。
2、解寓言这种文体,知道它是通过一个浅显的小故事来说明生活中的一个道理。许多寓言已演变成为成语,在生活中可以运用这些词语,使自己的语言更生动,更准确。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自作聪明是愚蠢的,做人要有真才实学才行。
教学难点:了解寓言这种文体,知道它是通过一个浅显的小故事来说明生活中的一个道理。
教学准备:从网上下载课文图片和竽的图片,准备生字卡。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导入,整体阅读
提问:
1.在预习的基础上说说“掩耳盗钟”四个字各是什么意思?
2.将四个字的解释连起来说说“掩耳盗钟”的意思。
3.那个人为什么要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那个钟铛呢?结果怎样?
4.读课文时,看全文有几个自然段,标出序号。第l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二、学习重点,深入体会
1.默读第2自然段,读后标出这段有几句话?
自读感悟
2.再次默读第2自然段,思考每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议读交流
3.读第一句,说说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4.出示幻灯
a他明明知道,用手一碰,那个钟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
b他知道,用手一碰,那个钟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
讨论:
1.句话有什么不同?
2.“明明知道”什么意思?
3.明明知道什么?
4.钟铛为什么会丁零丁零响起来?用手碰钟铛会发生什么现象?
5.“碰”和“响’’之间什么关系?
6.什么会被发觉?体会“响”与“碰”之间的关系。
过渡:这个人明明知道用手一碰→响→发觉可是他太想得到那个钟铛了。他想出了怎样的办法?
指名读第2句
出投影片:
a如果把耳朵掩住,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
b如果把耳朵掩住就听不见响声。
7.他是怎样做的?默读第3句画出表示动作的词。
8.从刚才有想法到现在他真的这样去做了,结果怎样呢?
点评归纳
9.大声读第2自然段,体会前后的感情变化。
10.出示投影
“如果把耳朵掩住,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
①他的这个想法是聪明的,还是愚蠢的,为什么?
②他把耳朵掩住,为什么还被人发觉呢?
③他偷钟铛之前,知道不知道有这样的结果从哪儿看出?
④明知道有这样的后果,还要这样做,欺骗的是谁?
三、总结延伸
1.读全文,体会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人吗?
板书设计:
明明知道碰→响→发
↓
掩耳盗钟掩伸偷
↓
没想到碰→发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