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2.3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课件(共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2.3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课件(共3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5-28 08:21: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第二章 第三节
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结合实例,分析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综合思维)
1
2
结合实例,分析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综合思维)
3
结合生活实例,树立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人地协调观)
目录
目标一 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目标二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聚落
人类从事生产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
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
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南北方聚落差异
北方平原地区
南方丘陵地区、山区
呈团聚型、棋盘式
空间分布相对分散
规模较大,聚居的人口较多
规模较小,聚居的人口较少
西北地区
新疆禾木村
雅鲁藏布江谷地
青藏高原
云贵高原
广西桂林喀斯特
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地形
气候
水文
社会经济因素
人口
资源
城镇分布
工农业生产水平
科学技术
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2)我国交通线路的空间分布特点
①西部稀疏、东部稠密
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2)我国交通线路的空间分布特点
②平原地区交通线路一般呈网络状。
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2)我国交通线路的空间分布特点
③山区公路多呈“之”字形分布。
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3)交通线路选线的原则
①依据:沿线的自然、经济、社会、交通、技术、生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②表现
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段
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
设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我国不同地区聚落的分布特点
地区 分布特点
西北地区 多分布在绿洲上
青藏高原 多分布在河谷地区
云贵高原 多分布在山间盆地
地形与公路选址
1. 青藏高原的聚落为何多分布在河谷地带?
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寒冷,河谷地带不仅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而且地势相对较低,气候温暖,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和人类的生存。
思考
2. 在山区为什么要修建盘山公路?对车辆行驶的影响有哪些?
①山区地形起伏大,工程建设难度高,与等高线平行呈“之”字形相对降低工程难度。
②便于爬坡和行驶,但延长了行驶距离。
思考
(2022·河南商丘期中)读“我国某史前文明遗址的原始村落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
导 练
1.由右图分析先民选择居住地时,充分考虑的影响聚落布局最主要的因素是
A.地形 B.气候
C.水文 D.生物

由AB线的地形剖面图可以判断,居民点布局在接近水源、又不会被洪水淹没的河谷阶地上,所以先民选择居住地时,充分考虑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地形,A正确。
该村落的布局与气候、生物因素关系不大,B、D错误。
水文对该村落的布局有一定影响,但不是最主要的因素,C错误。故选A。
2.随着人口的增加,图中区域M有可能发展成为聚落,其聚落的形状可能是
A.多核心状 B.条带状
C.同心圆状 D.棋盘格状

读图可知,M位于两山之间的河谷地带,聚落应沿河流分布,形状可能是条带状,B正确。
多核心状、同心圆状是城市空间结构模式,该聚落为原始村落,A、C错误。
棋盘状主要是平原地区的聚落形状,D错误。故选B。
读下图,完成3~4题。
3.该岛铁路形状为环形,说明其最主要影响因素是
A.河流 B.气候
C.地形 D.冻土

由经纬度可知,该岛为日本的本州岛,以山地为主的地形成为其交通运输线建设的主要障碍,铁路主要分布在地形平坦的沿海地区。
4.甲和乙之间的铁路没有按图中虚线修建,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A.虚线处是鞍部 B.虚线处是河谷
C.虚线处等高线稀疏 D.虚线处等高线密集

虚线处虽然是直线,距离近,却没有建铁路,最有可能是因为其地势陡(等高线密集),不适宜修建铁路。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表现
(1)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明显的。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也逐步增大。人类活动不断地塑造着新的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表现
(2)人类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既有合理的,遵循着自然规律的,例如修筑梯田;也有不合理的,违背自然规律的,例如毁林开荒。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思考
我国山区多梯田,在梯田上进行耕作与在坡地上进行耕作,哪一种方式更有利于农业生产?为什么?
梯田。 梯田相对较平坦,既有利于耕、种、收等活动的进行,又能保土、保肥、保水;若在坡地上耕作,因坡度大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导致土层变薄、肥力下降,农业生产趋向恶性循环。
黄土高原是周人、秦人的发祥地,周人、秦人都属于农业民族,他们在开垦耕地、营造宫殿和墓葬的过程中,大量地砍伐森林,使树木几乎被砍伐殆尽,其结果是引起了水土流失,造成支离破碎、沟壑纵横的地表景观。
导 思
2.[区域认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黄河三角洲面积的变化有何关系?
答案 黄河三角洲的形成与黄河水所挟带的大量泥沙淤积有关,黄河含沙量大与黄河中游的水土流失有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黄河三角洲增长快;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减轻,黄河三角洲增长趋缓。
1.[综合思维]上述事例说明破坏植被对地表形态产生了哪些影响?
答案 加速地表侵蚀,引起水土流失。
3.[人地协调观]受水土流失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黄河下游的河床会发生什么变化?
答案 水土流失严重,泥沙淤积严重,河床抬升;人类加固堤坝,形成“地上河”。
(2022·河南郑州期中)呼伦湖(右图)位于内蒙古境内,东岸多沙丘带分布,近年来沙丘带范围呈扩大趋势。据此完成1~2题。
导 练
1.与近年来沙丘带范围扩大密切相关的是
①气候变暖 ②围湖造田 ③引水灌溉 ④流水堆积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近年来沙丘带范围扩大,最有可能是湖水下降导致的,气候变暖,蒸发加剧,会使得湖水水位下降,沙丘带范围扩大,①正确;引水灌溉,使得入湖水量减少,湖水水位下降,沙丘带范围扩大,③正确;流水堆积产生的沙丘应在河口地区,沙丘出现在湖东岸,并不只出现在河
口,④错误;围湖造田,会使湖泊面积减小,不一定会造成湖泊水位下降,②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2.下列抑制沙丘带范围扩大的措施合理的是
A.植树造林 B.退田还湖
C.优化水资源配置 D.定期清理湖床
抑制沙丘带范围扩大,主要使入湖水量增加,优化水资源配置,可使入湖水量增加,C正确;
呼伦湖位于半干旱地区,大量植树造林,会大量消耗水资源,A错误;
呼伦湖并没有大规模的围湖造田,B错误;
定期清理湖床治标不治本,D错误,所以选C。

(2022·山东淄博模拟)山东半岛蓬莱沿岸水下2 m处有一片浅滩沙坝(如下图),沿岸的村庄一般不受海浪威胁。1985年以来,为整治航道,该地不断开挖水下浅滩,1990年发生了两次大风浪,造成海岸线后退,并冲毁民房和农田。据此完成3~4题。
3.该地海岸被严重侵蚀的主要原因是
A.风浪较大 B.人工挖沙
C.海运发展 D.海岸脆弱

海底的浅滩沙坝具有消减海浪的作用,而整治航道时,该地不断开挖水下浅滩,由此导致浅滩沙坝防波作用减弱,海浪对海岸的侵蚀作用加强。B正确,A、C、D错误,故选B。
4.1990年大风浪后,该侵蚀强烈岸段首选的防御措施是
A.修建护岸设施 B.海岸植树造林
C.海滩营造植被 D.硬化海滩

由题干限定条件“1990年大风浪后”“侵蚀强烈岸段”“首选”可知,修建护岸设施是短期内可采取的最有效的防御风浪措施,海岸植树造林和海滩营造植被对海岸的防护作用难以在短期内得以发挥,硬化海滩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破坏。A正确,B、C、D错误,故选A。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