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1.2地球的公转(共6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1.2地球的公转(共6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7.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5-28 08:31: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5张PPT)
地球的公转
地球运动——公转
中心
思考: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速度
地球公转的一般特点
地球
公转
一般特点:
1.地球公转的轨道
椭圆轨道,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
远日点:7月初,日地距离约1.521亿km。
近日点:1月初,日地距离约1.471亿km
2.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与自转方向一致
近日点
远日点
恒星年:地球公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时间为365日6时9分10秒,这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
3、公转周期
365天6时9分10秒
地球
公转
地球公转的一般特点
地球公转的一般特点
地球
公转
远日点
近日点
思考:为什么近日点速度比远日点速度更快呢?
4.速度
近日点
远日点
地球的公转轨道
7月初
1月初
太阳


开普勒第二定律(面积定律):
在相等时间内太阳和运动着的行星连线所扫过的面积相等
远日点
近日点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地球公转的轨道和速度
(7月初)
(1月初)
最慢
最快
地球公转的一般特点
内容 公转
概念
轨道
方向
周期
速度 线速度 角速度
地球绕太阳的旋转
自西向东
(北逆南顺)
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7月初(远日点)最慢 1月初(近日点)最快
地球
公转
近似正圆的椭圆形
总结归纳:
课本活动
北半球每年夏半年(自春分日至秋分日)的日数为186天,冬半年(自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的日数为179天。
分析多出这7天的原因
北半球夏半年是地球公转距离太阳较远的半年。距离太阳远,速度慢。
分析地球运行到近日点时,北半球正值隆冬季节的原因。
理论上距离太阳越近温度应该越高,为什么地球经过近日点时,北半球处于寒冬,经过远日点时反而处于盛夏。
二、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23.5
北极星
黄赤交角
地轴
地球
赤道平面
黄道平面
1、黄赤交角
黄道面:地球公转轨道面。
赤道面:过球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
黄赤交角:黄道面与赤道面的夹角,即地球自转面与公转面的夹角,即23.5°。
黄赤交角
黄赤交角
黄道面
赤道面
地轴
2.黄赤交角与回归线、极圈度数的关系怎样?
黄赤交角的度数=
南北回归线的度数
太阳直射点能达到的最北、最南纬度数
黄赤交角的度数=
90°
极圈的度数+

23.5
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The angle between yellow and red and the movement of direct sunlight
N
N
N
N



线
夏至日
6月22日前后



线
春分日和秋分日
3月21日前后和9月23日前后



线
冬至日
12月22日前后
夏至
春分
秋分
冬至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①直射点:穿过地心的那条光线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②原 因: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
③周 期:1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秋分 9月23日
夏至
6月22日
冬至
12月22日
北回归线
23.5°N
赤道

南回归线
23.5°S
春分 3月21日
夏至 6月22日
秋分 9月23日
冬至 12月22日
春分 3月21日
春分 3月21日
1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黄赤交角
④直射次数:
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两次太阳直射
南、北回归线之上:一年一次太阳直射
南、北回归线之外:没有太阳直射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课堂小结
地球自转
赤道平面
地球公转
黄道平面
黄赤交角
_________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范围:__________________
23.5 N~23.5 S
23.5
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
黄赤交角的度数=南北回归线的度数=太阳直射点能到达的最北、最南纬度数。
极圈的度数=90°-黄赤交角的度数。(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
黄赤交角的影响
五带存在的原因:黄赤交角,使得按太阳辐射总量分为五个带。分别是热带(赤道到回归线)、南北温带回归线极圈线之间)、南北寒带(极圈线到极点)。
寒带,有极昼极夜
温带,无极昼极夜,也无直射
热带,有太阳直射
北寒带
北温带
热 带
南温带
南寒带
有极昼极夜 终年寒冷
四季分明
终年炎热
北纬66.5°
北纬23.5°
四季分明
南纬23.5°
赤道
北回归线
南回归线
有极昼极夜 终年寒冷
南纬66.5°
北极
讨论: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温带、寒带如何变化?
拓展延伸:
拓展·黄赤交角变大
赤道
北回归线
南回归线
北极圈
南极圈
热带
北温带
南温带
北寒带
南寒带
热带范围扩大
寒带范围扩大
寒带范围扩大
温带范围缩小
温带范围缩小
1.下列各题中,一年有2次太阳直射的:
A:25°S  30°W
B:25°N  25°E
C:20°N  30°E
D:23.5°S  60°W

右图为太阳直射点周年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第2~3题。
2.当太阳直射点移动到D位置时,北半球将迎来的节气是 (  )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3.2020年10月1日这一天,太阳直射点应该在图中的 (  )
A.A和B之间 B.B和C之间 C.C和D之间 D.D和A'之间


练习
3.读二分二至日时地球的位置图,完成下列各题。
(1)写出a、b、c、d代表的北半球的节气。
a   ,b   ,c    ,d   。
(2)国庆节前后,地球公转到  和  之间(填字母),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   半球,地球公转的速度逐渐     。
(3)a、b、c、d四个位置中,地球位于   位置时公转速度最慢,位于   位置时公转速度最快。
c  a
冬至  春分  夏至  秋分
d  a 
南 
加快
练习
练习
1.我国每年元旦时,太阳直射点最接近图中( )
A.① B.② C.③ D.④
2.图中地球公转速度( )
A.①到②先加快后变慢到 B.②到③逐渐变慢
C.③到④先加快后变慢 D.④到①逐渐加快
DC
读下图“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练习
3.第32届夏季奥运会举办期间,地球处于图示的( )
A.甲乙段 B.乙丙段 C.丙丁段 D.丁甲段
4.第32届夏季奥运会举办期间( )
A.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北移动 B.地球公转速度先变快后变慢
C.东京地区日出东北、日落西北 D.北京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
B
第32届夏季奥运会于2021年7月23日~8月8日在日本东京隆重举行。下图为地球二分二至日位置示意图。
C
练习
5.有关国庆节前后太阳直射点和地球公转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速度逐渐减慢
B.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速度逐渐减慢
C.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速度逐渐加快
D.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速度逐渐加快
C
2019年10月1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盛典在北京举行,十里长街,铁流滚滚,浩荡而来;秋日长空,战机翱翔,傲视苍穹…宏伟的天安门见证着盛大阅兵的一个个精彩瞬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
昼夜长短的变化
2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
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
日出
日落
地平面
45°
太阳高度角
正午太阳高度
正午12:00
E
W
N
S
正午太阳高度
研究对象:
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
在你的印象里,从日出到正午再到日落,在这一天中,太阳高度是否发生了变化?是怎样变化的?
地平线
太阳光线
9月23日
地平线
太阳光线
11月23日
地 面
太阳高度角
(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角
(正午太阳高度)
白天 h>0
晨昏线上 h=0
晚上 h<0
太阳高度: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
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是90°;在晨昏线上,太阳高度是0°。
正午太阳高度:当地地方时为12:00的太阳高度,也是一天中最大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日变化
15°N
40°N
25°
H北京=90°-25°=65°
正午太阳的高度的计算
地转偏向力左手定则(南半球)
A地正午太阳高度= 90°— 两地纬度差
注:两地指A地与太阳直射点
计算:当太阳直射在15N°时,求此时北京(40°N)的正午太阳高度
15°N
23°S
38°
圣保罗(23°S)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H圣保罗=90°-38°=52°
40°N
25°
求纬度差
相同半球:大减小
不同半球:相加
S
全球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90°
66.5°
23.5°


12时00分
12时00分
12时00分
12时00分
12时00分
12时00分
12时00分
12时00分
12时00分
N
S
春、秋分日
正午太阳高度角从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同一天,同一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相等
正午太阳高度从直射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23.5°
66.5°
N
全球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夏至日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最大
整个南半球则都达一年最小
24时00分
18时29分
14时51分
13时13分
12时00分
10时47分
09时09分
05时31 分
00时00分
43°08 ′
66°34 ′
90°
46°52 ′
23°26 ′


00时00分
05时31分
09时09分
10时47分
12时00分
13时13分
14时51分
18时29 分
24时00分
43°08 ′
66°34 ′
90°
46°52 ′
23°26 ′


全球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冬至日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最大
整个北半球则都达一年最小
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小结
北半球节气 达最大值的地区 达最小值的地区
夏至日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 南半球各纬度
冬至日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 北半球各纬度
春、秋分日 赤道 南北两极点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规律: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90°);从此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N
S
60°
60°
30°
30°
30°
30°
60°
60°
90°
90°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小结
纬度相同的地点, 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离直射点纬度越近, 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离直射点纬度变化1°,正午太阳高度减小1°。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H = 90°- 纬度差
纬度差指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之间的纬度差
思考: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
影响我国楼房间距大小的自然因素主要看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冬季我国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向南逐渐增大,为保证楼房底层正午有阳光照射,楼房间距自北向南逐渐减小。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太阳高度:
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交角,
叫作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


西

太阳高度角
正午太阳高度角
1.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
②正午太阳高度:
当地正午(地方时 点)的太阳高度。
也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
12:00
夜半球:太阳高度<0°
昼半球:太阳高度>0°
晨昏线:太阳高度=0°
四、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纬度变化规律
春秋分日(3月21日与9月23日前后)
正午太阳高度角从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同一天,同一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相等
正午太阳高度从直射纬度
向南北两侧递减
四、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2. 正午太阳高度纬度变化规律
北半球夏至日(6月22日前后)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最大
整个南半球则都达一年最小
四、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纬度变化规律
北半球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
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最大
整个北半球则都达一年最小
四、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θ
H1
A
a
θ
a
H2
A
H1=
H2 =
正午太阳高度角(H)= 90°- 两地纬度差(直射点与所求纬度)
θ-a
θ-a

90°-( θ-a )

θ+a
θ+a
90°-( θ+a )
B
C
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四、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 正午太阳高度纬度变化规律
①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
90°
60°
30°

南极
南极圈
南回归线
北回归线
北极圈
北极
0 °
90°
60°
30°

②两纬线关于太阳直射点对称分布,则这两纬线正午太阳高度
③位于太阳直射点同一侧的两地正午太阳高度差=
相等
两地的纬度差
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4. 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全年最 值
南半球各纬度达到全年最 值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全年最 值
夏至日
冬至日
北半球各纬度达到全年最 值




距太阳直射点最近的一天
正午太阳高度
达到一年中最大
距太阳直射点最远的一天
正午太阳高度
达到一年中最小
夏至日
冬至日
距太阳直射点最近的一天
正午太阳高度
达到一年中最大
距太阳直射点最远的一天
正午太阳高度
达到一年中最小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应用
确定地方时
确定房屋的朝向
确定当地的地理纬度
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
确定楼间距、楼高
计算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角度
判断山地自然带在南坡和北坡的分布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应用
确定地方时
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此时日影最短,当地的地方时是( )
12时
确定房屋的朝向
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因此房屋坐北朝南
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因此房屋坐南朝北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应用
③确定当地的地理纬度
当太阳直射点位置一定时,所求地与直射点纬度相差多少度,正午太阳高度就相差多少度
根据某地某日(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可判断该地纬度大小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应用
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
太阳直射点上,
物体的影子长度缩短为0;
b.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正午日影越短;
c.正午是一天中日影最短的时刻;
d.日影永远朝向背离太阳的方向;
太阳直射
23.5°N
N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应用
确定楼间距、楼高
以我国为例,南楼高度为h,该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H,则最小楼间距L为L=h *cot H
23°26′N
N
h
H
L
基本原理:前一幢楼在正午太阳高度最低时不挡住后一幢楼的阳光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应用
计算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角度
α
H
其倾角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关系为:
α+H=90°。
α =当地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间隔。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应用
判断山地自然带在南坡和北坡的分布高度
在相同高度阳坡温度较高,阴坡温度较低
从而影响到自然带在阳坡和阴坡的分布高度
昼夜长短的变化
昼弧
赤道
昼弧
夜弧
昼弧
夜弧
夜弧
晨线
昏线
用什么衡量昼夜长短?
晨昏线把每一条纬线分为昼弧和夜弧两部分,昼夜长短用昼弧和夜弧所占的比例表示。
昼夜长短的变化
3.21/9.23 6.22 12.22
直射点 位 置
北半球
赤 道
南半球
昼夜平分
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
昼夜平分
昼夜平分
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
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
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
1.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
昼夜长短的变化
夏半年(3.21—9.23):
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
冬半年(9.23—3.21):
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
昼长夜短
昼短夜长
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
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
1.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
①同一纬线各地的日出、日落地方时相同,昼长相等。
但同一经线上,地方时相同但日出日落时间不一定相同
昼夜长短的变化
②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
Eg.40°N昼长= 40°S夜长
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根据昼弧或夜弧的长度进行计算
昼(夜)长时数=昼(夜)弧度数÷15°
1.昼夜长短的计算
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昼夜长短的计算
②根据日出或日落时间进行计算
该点所在纬线与晨线交点所在经线时间为日出时间;
与昏线交点所在经线时间为日落时间。
昼长时数=日落时间-日出时间
=(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夜长时数=(日出时间-0)×2=(24-日落时间)×2
四季的更替
四季变化的根本原因:
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的公转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由于直射点的移动,地球南北半球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是不均匀的
由此造成南北半球的温度变化和差异,是冬夏季温度变化的基础
四季的更替
天文四季
夏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
冬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短、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
春季和秋季是冬、夏季节的过渡季节
气候四季
北温带的许多国家在气候统计上把3、4、5三个月划分为春季, 依次每三月划分为夏、秋、冬季
五带划分
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可以把地球表面粗略地划分为
热带
北温带与南温带
北寒带与南寒带
有太阳直射
有极昼极夜
无极昼极夜
也无直射
北寒带
北温带
热带
南温带
南寒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