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湖北省高三下学期5月高考考前模拟预测历史试卷(一)
一、选择题
1.《礼记》规定周朝“王太子、王子、群后之太子、卿大夫元士之适子”都可以进入“国学”学习,而在出土的商代甲骨卜辞中就已经出现“大学”“右学”之称。这表明西周教育的特点是
A.等级森严 B.承袭商制
C.去宗教化 D.体系完备
2.下表为先秦时期的家训中有关“修身”问题的阐述。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先秦时期的家训
《礼记·大学》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周易·家人》 “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田稷子母《责子言》 非义之事不计于心,非礼之利不入于家。夫以匹士相与犹然,况于受禄之臣乎 今君设官待子,厚禄以奉子,言行备则可以报君……
A.折射出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特点 B.有助于构建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C.表明孝道在国家治理中具有重要地位 D.体现了当时贵族政治的显著特点
3.西汉后期,郡的数量增加到83个,郡的大小相差很大。下表为公元1年——2年的统计中几个有代表性的郡的数据。这说明
郡名 登记的户 登记的人口
颍川(面积最小的郡之一) 432491 2210 973
牂柯(经营西南夷,面积最大的郡之一) 24219 153360
敦煌(在偏远的西北地区) 11200 38335
河东(位置居中) 236896 962912
A.政府全部接管了王国的领地 B.中央致力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C.西汉创新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D.地方割据势力隐患得以彻底消除
4.如图是南阳汉画像石《投壶》(古代士大夫宴饮时做的一种投掷游戏)。画面中间两个人正在投壶喝酒,左边的人眼皮下垂给人以昏沉之感;右边的人眼睛圆睁,精神正足。从两个人面部的刻画来看,两个人的正侧面都存在于同一张脸上。该作品反映了
A.时代特征影响绘画特色 B.古代艺术与现代主义的融合
C.艺术创作源于丰富想象 D.史料价值与艺术审美的统一
5.急脚递铺是北宋时最机要的递铺,“日行四百里,唯军兴则用之”。神宗时又设“金字牌急脚递”,金牌“以木牌朱漆黄金字,光明眩目,过如飞电,望之者无不避路,日行五百余里。”军情由皇帝亲自处分后,三省、密院不得与闻,而直达军前。这反映了当时
A.崇文抑武的深化 B.中央集权的强化
C.专制皇权的加强 D.枢密院职能调整
6.“铁店里婆娘会打钉”“纺织娘叫不得女工头”“络纬常通夜,抛梭直到晚”“货郎儿,背着柜子遥街串,鼓儿摇得欢。生意虽小,件件都全”,类似的唱词在明清俗曲中屡见不鲜。据此可知,当时
A.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
C.商业发展影响社会风气 D.政府调整重农抑商政策
7.19世纪90年代,维新变法思想的成熟涌现在靠着几本自然科学和政法书籍的知识来探索研究的康有为、谭嗣同等人的头脑中,而没有出现在亲身去过西方、见闻知识远为博洽的早期维新派马建忠、薛福成身上。这主要是由于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充分发展 B.早期维新代表与正统思想划清了界限
C.甲午战败骤然加剧民族危机 D.维新派将儒学经典与西方思想相结合
8.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改外务部为外交部,陆徵祥执掌外交部后,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改革。例如“在人事制度上规定所有驻外使馆工作人员,悉由外交部任命或委派;在财务制度上规定每个驻外使馆必须编造预算,报部批准……在业务制度上规定驻外使馆必须定期向外交部汇报;在保密工作上规定外交文电密码必须时时变动”。这些改革
A.促使近代外交逐渐转向法律化 B.能够保证外交工作的顺利进行
C.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提高 D.有利于外交部门管理的现代化
9.《同安莲花镇云洋村后洋社公禁碑》(1930年)记载“乡社之有规则,犹国家之有法律也。法律不修则国政坏,规则不整则社风替。故欲整顿社风者,非先禁赌、盗不为功;儿童聚赌,无论何人,一经触见或报知,罚戏一台,以警效尤;儿童如敢违约偷盗,有人报说,奖赏大洋二员,以彰正直;田园五谷或家中什物如被盗窃,经发觉,小者罚戏一台,大者估价,加倍赔偿。”这反映了当地
A.儿童的权益受到重视 B.违法行为已经被禁止
C.配合政府的“宪政”方针 D.国家治理的民间举措
10.1985年,邓小平在会见缅甸总理时说:“我们过去曾说过建立‘一条线’的反霸统一战线,现在不搞那些……国际上一切和平力量都是我们的朋友,谁搞霸权主义,我们就反对谁,也不搞集团政治,不依附于任何集团。”这表明中国
A.积极投身不结盟运动 B.重点巩固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
C.适时地调整外交政策 D.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11.在古代雅典,许多学者、文人,如哲学家柏拉图、毕达哥拉斯、戏剧家欧里庇得斯等,都是优秀的运动家或锦标获得者。凡在运动会上夺标的,国家出资为其立像,并刻上他的名字,如米隆的《掷铁饼者》这反映了当时
A.城邦政治影响文化发展 B.人文主义成为主流思潮
C.尚武观念推动对外扩张 D.民主政治逐渐发展完善
12.自19世纪30年代英国工厂改革运动兴起,一代代议员推动改革工厂制度的相关立法,到1874年,议会出台法案规定纺织类工厂工作的女工、童工一周的最长工作时间不得超过56.5小时;1878年,相关法案对工厂和作坊的卫生状况提出了强制性要求。英国工厂改革运动缘于当时英国
A.议会权力的扩大 B.垄断组织的出现
C.妇女的地位提升 D.工业革命的深化
13.俾斯麦在1868年5月说:“德意志若还能够在19世纪达成自己的民族目标,那在我眼中将是难能可贵的事情;假如它在十年甚至五年之内即可实现,那就是一个非比寻常的事件。”这说明此时的德意志
A.邦国矛盾激化 B.工业发展迅猛
C.国际竞争落败 D.民族意识高涨
14.20世纪30年代,苏联工人和农民大都未受过正规教育,生活水平也相对低下,但是工业建设和国防科技却取得了辉煌成就。20世纪70年代,大多数平民成为教育良好、生活达到中等水平的城市居民,但经济建设却趋于停滞,技术更新的速度也慢了下来。这一变化说明苏联
A.未能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 B.与美国争霸严重消耗了自身实力
C.集权体制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 D.改变了高积累低分配的经济方针
15.1994年,美国提议北约与中、东欧国家建立“和平伙伴关系”,在军事演习、维和、危机控制等方面进行合作,但暂不接纳其为新成员国,也不向前华约国家提供安全保障。该提议在北约首脑会议上获得通过。这表明
A.北约转向了维护欧洲的和平 B.冷战后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
C.北约开启了渐进扩张的进程 D.美国全面控制了北约成员国
16.近年来,中国同有关国家共同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建立“中国东盟执法安全合作部长级对话”机制,创建“湄公河流域执法安全合作”机制,积极支持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推动建立“金砖国家峰会”。这表明
A.我国重视对国际新秩序的构建 B.亚洲地区是我国外交工作重心
C.结伴而不结盟的政策深人人心 D.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迅速加快
二、非选择题
17.【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曾出现过中国民族史撰述高潮,其中王桐龄、吕思勉、林惠祥各自撰写的《中国民族史》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著作。这些著作大都以汉族同化、融合其他民族不断壮大为线索考察中国民族的发展历程,并认为中华民族发展的前途为各民族趋于汉化一途。1939年,顾颉刚有感于帝国主义利用民族问题分裂中国的阴谋,发表了《中华民族是一个》一文,提出“五大民族”一词是中国人作茧自缚,授人以分裂的口实,应该正名,“中华民族是一个”,边疆与内地为一体。
——摘编自赵梅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与中国民族史撰述》
材料二
费孝通不赞同顾颉刚的观点,在他看来,中华民族既是一体,又是多元,一体与多元原是辩证统一的概念。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施民族平等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工作,费孝通参与并领导了这一工作,从中他“深切体会到民族是一个……具有亲切认同感的群体。”他于20世纪80年代末发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构建了有关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多元一体”理论。
——摘编自费孝通《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和思考》
材料三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引发了中国民族史的撰述热潮,诸多撰述纷纷以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为主线考察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华民族史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摘编自赵梅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与中国民族史撰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中国出现民族史撰述高潮的历史背景,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说明王桐龄、吕思勉等著述观点的局限。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形成的原因及意义。
18. 【殖民扩张与大帆船贸易】
材料一
欧洲列强在美洲和亚洲面临者不同的挑战。在关洲,他们的主要目标是掠夺新大陆的自然资源,其中最重要的是黄金和白银。后来又让美洲为欧洲市场生产高价值的农作物,如烟草、蔗糖、咖啡等。而在亚洲,欧洲列强的第一个目标是拉制部分亚洲贸易,包括来自印尼群岛的香料、来自印度的棉织物、来自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欧洲、关洲和亚洲断的全球范围的贸易也标志着全球资本主义的诞生。
——摘编自【关】杰弗里·萨克斯(全球化简史)
材料二
大帆船贸易的庞大规模让马德里感到惊恐:流出了太多的白银,又流入了太多的丝绸和瓷器。虽不可能计算得出具体数字,但美洲银矿的产量至少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都输往了中国。白银不是唯一被贸易所驱动而横渡太平洋的,“没有哪个大规模的人类群体比中国人更快地接纳了美洲的粮食作物。”
——摘编自【美】查尔斯·受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欧洲列强在美洲和亚洲扩张的不同目标。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全球资本主义”的含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帆船贸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9.【中外粮食问题】
材料一
工业革命时期,曼彻斯特居民主食在之前土豆、面包基础上,增加了茶、蛋类、鲜肉等,粮食替代品增多,农业劳动力加快了向畜牧业的转变。在发展中,由于环境保护观念不强,造成土地污染,影响了土地的生产能力。同时,20多年的法国长期经济封锁,切断了英国从国外进口粮食的主要来源。这些因素使曼彻斯粮食供应问题凸显,引发了一系列社会动荡和骚乱。
——摘编自贾情《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城市粮食供应问题研究——以曼彻斯特为例》
材料二
1949年,上海解放后,一些不法粮商操纵粮食市场,使上海米市从6月中旬起价格大涨。于是,中央委派陈云到上海开展一场保卫新生政权的经济战。在陈云指挥下中央财委和上海市政府从江苏、浙江等地收购大米,调运到上海。同时,国营粮食公司在市场实行有计划的批发抛售,在零售环节,对工厂、学校等办理直接供应和重点配售,使全市六分之一的人口能以低于市场批发的价格买到粮食。同时,工商管理部门对市场各项制度作重大改革,如规定中途退市后不得再进场交易,以割断粮食市场与其他市场间的联系避免相互哄抬价格等。这些措施很快收到了实际效果。另外,为打击私商投机哄抬,国营粮食公司连续降低售价,大量抛货,迫使私商以低于市场价亏本售出粮食。1950 年,上海市政府又成立新的上海市米业市场,交易秩序大为好转,粮价平稳下来。这是新中国在经济战线上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
——摘编自贺涛《上海解放之初的“米粮大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曼彻斯特粮食问题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上海解决粮食问题呈现的特点及其意义。
20.【古代“中国”的内涵】
历史上的“中国”
先秦 “唯王初迁,宅于成周(洛阳)……宅兹中国,自之乂(yi:治理)民”。——西周《何尊》 中国者……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敏技能之所试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义行也 ——《史记》
魏晋南北朝 时朝廷遣使诣(慕容)儁,儁谓使者曰:“汝还白汝天子,我承人之乏,为中国所推,已为帝矣。”——《晋书》
唐朝 所以为中国者,以礼仪也。所谓夷狄者,无礼仪也。岂系于地哉?——《东晋元魏正闰论》
元朝 诸下海使、臣及舶商,辄以中国生口、宝货、戎器、马匹遗诸外番者,从廉访司察之——《元史》
清朝 中国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雍正
——摘编自葛兆光《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等
古代“中国”的内涵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丰富。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一个古代“中国”的内涵,并予以阐释。(要求:史论结合,表述清晰,逻辑严密)
答案
一、选择题
1.B
【解析】根据材料“礼记》规定周朝‘王太子、王子、群后之太子、卿大夫元士之适子’都可以进入‘国学’学习,而在出土的商代甲骨卜辞中就已经出现‘大学’‘右学’之称。”可知,商代甲骨卜辞中已出现“大学”“右学”之类的称呼,而周朝的“国学”与此类似,具有继承性,B项正确;材料中提及的“王太子、王子、群后之太子、卿大夫元士之适子”在入学方面没有体现出明显差异,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周朝“国学”的教育内容,无法得出是否去宗教化,排除C项;材料也未体现教育制度、内容的成体系化程度,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解析】据材料“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先秦时期家训中所讲的“修身”并非是一个个人的问题,而是与齐家、平天下并行的,而这种伦理规范,对于构建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起到了重要作用,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先秦儒家思想内容,所述与“百家争鸣”不符,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先秦时期的家训中修身的问题,并未突出孝道的重要地位,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不能说明贵族政治的显著特点,排除D项。故选B项。
3.B
【解析】从表格的数据信息可知,面积最大的郡、边疆地区的郡户数、人口明显少于面积小的和居中的郡,这反映出中央政府是特意而为之,限制这些大郡、边疆郡的实力变大,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理,即说明中央致力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理,B项正确;“全面”的说法太绝对 ,排除A项;材料中所涉及的郡县,在战国时期已经存在,并不属于创新,排除C项;D项太绝对 ,地方问题仍然存在,排除D项。故选B项。
4.D
【解析】据材料“南阳汉画像石《投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画像石在展现汉社会生活一面的同时,从两个人的面部刻画上来看,两个人面部和嘴巴在侧面,而眼睛和鼻子是正面的,这样就形成一种视觉转换,暗示两个人喝酒时,变化丰富的面部表情和不停转动的头部,这反映出汉代画像石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同时画像石也是记录当时社会生产生活的实物史料,体现了史料价值与艺术审美的统一,D项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当时的时代特征,排除A项;该画像石的艺术风格,并不属于现代主义风格,排除B项;艺术创作源于现实生活而不是源于丰富的想象,排除C项。故选D项。
5.C
【解析】北宋时期,通过急脚递铺、金字牌急脚递等收发情报,皇帝做出的军事决策可以不经过三省、枢密院,快速、秘密地送达军前,反映了当时专制皇权的加强,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崇文抑武政策及其深化,排除A项;中央集权的强化体现的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加强,而材料强调的是皇帝对军队的控制,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军政事务的传递和保密事宜,与枢密院职能调整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6.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明清俗曲可知,手工业较发达,商品经济活跃,女子也可以从事很多手工业,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风气较为开放,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各地的经济联系,排除A项;B项与史实不符,社会结构并没有受到冲击,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政府调整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
7.C
【解析】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客观上刺激了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各阶层纷纷以自己的方式救亡图存,康有为、谭嗣同等资产阶级维新派并没有充足的准备去研究西方的政治制度,导致“维新变法思想的成熟涌现在靠着几本自然科学和政法书籍的知识来探索研究的康有为、谭嗣同等人的头脑中”,C项正确;维新变法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没有充分发展,仍处于初步发展时期,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早期维新派的思想并未成熟,据所学知识,康有为托古改制,并没有与统思想划清界限,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维新变法思想成熟是在没有充分准备下出现的,这种骤然出现于民族危机的加深有关,材料没有强调维新思想宣传的方式,排除D项。故选C项。
8.D
【解析】据题干材料可知,这些外交改革主要是制度上的改革,有利于外交部门管理的现代化,D项正确;未体现近代外交的“法律化”,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改革的内容,没有体现改革的结果,不能反映“能够保证外交工作的顺利进行”,也不能看到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提高,排除BC项。故选D项。
9.D
【解析】根据材料,民国时期一地设立石碑,上面铭刻了村规民约,约束民众的不当行,属于基层治理,D项正确;材料涉及惩罚儿童聚赌、偷盗,体现加强基层治理而不是重视儿童权益,排除A项;“违法行为已经被禁止”说法绝对,排除B项;1928年中国国民党成为中国新的统治者后,宣告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1948年国民党才打出“行宪”的招牌,召开“国民大会”,排除C项。故选D项。
10.C
【解析】据材料“1985年,邓小平在会见缅甸总理时说:‘……建立‘一条线’的反霸统一战线,现在不搞那些……国际上一切和平力量都是我们的朋友,……不依附于任何集团。’”及所学可知,20世纪60年代中国中国提出了建立“一条线”的反霸统一战线,主要针对的是苏联的霸权主义。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以及国内改革开放战略的实施,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不加盟”,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这体现了我国根据形势变化对外交政策适时作出一定调整,C项正确;不结盟运动兴起于1961年,我国并未投身不结盟运动,排除A项;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坚持同世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排除B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1.A
【解析】根据材料“凡在运动会上夺标的,国家出资为其立像,并刻上他的名字”可知,古希腊城邦对优秀的运动员刻碑立像,其中包括一些哲学家、学者等,这有利于促进古希腊思想文化的传播及发展,A项正确;“人文主义成为主流思潮”与史实不符,文艺复兴时期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尚武观念与对外扩张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2.D
【解析】据材料可知,19世纪英国通过了一系列保护工人权益的法案,其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因此为工业革命的深化,D项正确;议会权力扩大属于重要原因,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A项;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才出现垄断组织,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英国工厂改革,妇女地位提升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
13.D
【解析】据材料“1868”“德意志若还能够在19世纪达成自己的民族目标”等信息可知,德意志统一前,俾斯麦强调德意志的民族意识,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邦国矛盾,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工业发展,排除B项 ;材料未提及其他国家,与国际竞争无关,排除C项 。故选D项。
14.C
【解析】20世纪70年代苏联的经济建设趋于停滞是由于集权体制而造成的,即这一变化说明苏联集权体制是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的,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苏联也抓住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出来,不符合题意,排除;高积累低分配的经济方针并未改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15.C
【解析】据题干材料“美国提议北约与中、东欧国家建立‘和平伙伴关系’,在军事演习、维和、危机控制等方面进行首脑会议”可知,冷战结束后,北约逐渐与中、东欧国家建立伙伴关系,开启了渐进扩张的进程,C项正确; 材料仅体现了北约开启渐进扩张的进程,但不能体现北约是否转向维护欧洲的和平,排除A项;北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为了遏制苏联,维护其在欧洲的主导地位,联合西欧一些国家成立的军事组织,与欧洲一体化无关,排除B项;“全面控制"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16.A
【解析】据材料“上海合作组织”,“湄公河流域执法安全合作”等信息,可知新时期中国的外交工作重心已经从原来的国际事务参与者,发展为国际事务的推动者,A项正确;“金砖国家”包括南非、俄罗斯和巴西等非亚洲国家,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结伴而不结盟”的政策具有普遍性,排除C项;题中材料与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
17.(1)背景:五四以来,民族意识全面觉醒;列强侵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答日本侵华民族矛盾上升亦可给分)民族革命斗争不断高涨(答抗日战争不断发展亦可给分)。
局限:只强调民族融合中汉化的一面。中国古代各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相互影响,汉族也不断吸收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和新鲜血液,各民族共同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原因:前人相关研究成果颇丰(或答批判继承前人研究成果)在学术争辩中思想不断发展;开展民族历史调查实践;唯物史观的指导作用;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改革开放推动文化繁荣。(答出以上任意三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意义:发展了民族观;推动了中国民族史学术研究;有利于形成民族认同(或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答出以上任意两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背景:根据材料“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曾出现过中国民族史撰述高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以从五四以来,民族意识全面觉醒、列强侵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民族革命斗争不断高涨等角度进行描述。
局限:根据材料“这些著作大都以汉族同化、融合其他民族不断壮大为线索考察中国民族的发展历程,并认为中华民族发展的前途为各民族趋于汉化一途。”可知,只强调民族融合中汉化的一面。根据材料“1939年,顾颉刚有感于帝国主义利用民族问题分裂中国的阴谋,发表了《中华民族是一个》一文,提出‘五大民族’一词是中国人作茧自缚,授人以分裂的口实,应该正名,‘中华民族是一个’,边疆与内地为一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各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相互影响,汉族也不断吸收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和新鲜血液,各民族共同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原因:根据材料“ 费孝通不赞同顾颉刚的观点,在他看来,中华民族既是一体,又是多元,一体与多元原是辩证统一的概念。”可知,前人相关研究成果颇丰,批判继承前人研究成果,在学术争辩中思想不断发展;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施民族平等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工作,费孝通参与并领导了这一工作”可知,开展民族历史调查实践,以及唯物史观的指导作用;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施民族平等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可知,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根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末发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构建了有关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多元一体’理论。”可知,改革开放推动文化繁荣。
意义:根据材料“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引发了中国民族史的撰述热潮,诸多撰述纷纷以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为主线考察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华民族史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以从发展民族观、推动中国民族史学术研究、有利于形成民族认同、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角度进行描述。
18.(1)目标:在美洲,掠夺自然资源,发展种植园经济;在亚洲,控制(香料、丝绸、瓷器)贸易。
含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欧洲资本主义占据主导。(答出2点)
(2)影响:大量白银流入,刺激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美洲高产作物传入,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刺激人口增长。
【解析】(1)目标:根据材料“后来又让美洲为欧洲市场生产高价值的农作物,如烟草、蔗糖、咖啡等”可知,在美洲,掠夺自然资源,发展种植园经济;根据材料“而在亚洲,欧洲列强的第一个目标是拉制部分亚洲贸易,包括来自印尼群岛的香料、来自印度的棉织物、来自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可知,在亚洲,控制(香料、丝绸、瓷器)贸易。含义:根据材料“欧洲、关洲和亚洲断的全球范围的贸易也标志着全球资本主义的诞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欧洲资本主义占据主导。
(2)影响:根据材料“但美洲银矿的产量至少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都输往了中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量白银流入,刺激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根据材料“没有哪个大规模的人类群体比中国人更快地接纳了美洲的粮食作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洲高产作物传入,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刺激人口增长。
19.(1)背景:农业劳动力加快了向畜牧业的转变,影响粮食生产;土地污染影响了土地的生产能力,粮食产量减少;法国经济封锁影响粮食进口;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带来人口大量增长。(任意三点)
(2)特点:政府积极干预;市场手段与行政手段相结合;以全国为依托;措施具有针对性和多样性。(任意三点)
影响:稳定了粮食价格,维护了社会稳定;巩固了新生政权;为国民经济恢复奠定了基础。(任意两点)
【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工业革命时期,曼彻斯特居民主食在之前土豆、面包基础上,增加了茶、蛋类、鲜肉等,粮食替代品增多,农业劳动力加快了向畜牧业的转变”可分析出农业劳动力加快了向畜牧业的转变,影响粮食生产;根据材料“由于环境保护观念不强,造成土地污染,影响了土地的生产能力”可分析出土地污染影响了土地的生产能力,粮食产量减少;根据材料“20多年的法国长期经济封锁,切断了英国从国外进口粮食的主要来源”可分析出法国经济封锁影响粮食进口;结合工业革命引发的城市化可分析出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带来人口大量增长。(任意三点)
(2)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材料分析题。特点:根据材料“中央委派陈云到上海开展一场保卫新生政权的经济战”可分析出政府积极干预;根据材料“国营粮食公司在市场实行有计划的批发抛售”、“工商管理部门对市场各项制度作重大改革,如规定中途退市后不得再进场交易,以割断粮食市场与其他市场间的联系避免相互哄抬价格等”可分析出市场手段与行政手段相结合;根据材料“在陈云指挥下中央财委和上海市政府从江苏、浙江等地收购大米,调运到上海”可分析出以全国为依托;根据材料“在零售环节,对工厂、学校等办理直接供应和重点配售”、“为打击私商投机哄抬,国营粮食公司连续降低售价,大量抛货”可分析出措施具有针对性和多样性。
影响:根据材料“粮价平稳下来”可分析出稳定了粮食价格,维护了社会稳定;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巩固了新生政权;根据材料“这是新中国在经济战线上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可分析出为国民经济恢复奠定了基础。
20.示例
内涵:文明之邦。
阐释:西周建立后,实行礼乐制,礼乐文化通过封邦建国不断扩散,文化认同感增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礼仪与“蛮夷”的野蛮形成对比。汉代以来,汉文化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魏晋南北朝时期,先进的中原文化影响着少数民族政权。隋唐时期,中外交流频繁,华夏文化辐射周边,形成中华文化圈。
内涵:华夏正统。
阐释:从西周到秦汉,汉民族共同体逐渐形成,确立了以华夏为中心的政权正统意识。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文化,华夏正统观念得到巩固。辽宋夏金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纷纷以华夏正统自居,为元明清大中国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
内涵:民族共同体。
阐释:先秦时期,汉民族在与蛮夷戎狄的交融中,逐渐形成华夏民族。秦汉时期,以汉民族为中心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并巩固。魏晋、隋唐时期,随着民族交融的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拓展。宋元以后,在民族政权并立与互动的过程中,形成了囊括中原塞外庞大的民族共同体。
【解析】本题为论证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先秦至清朝,“中国”内涵的演变。要求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首先,提炼一个古代“中国”的内涵,如:根据材料“中国者……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敏技能之所试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义行也......所以为中国者,以礼仪也。”可知,文明之邦;根据材料“唯王初迁,宅于成周(洛阳)……宅兹中国,......汝还白汝天子,我承人之乏,为中国所推,已为帝矣。”可知,华夏正统;根据材料“诸下海使、臣及舶商,辄以中国生口、宝货、戎器、马匹遗诸外番者,从廉访司察之......中国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可知,民族共同体。
其次,围绕提炼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详细阐述,如:文明之邦。西周建立后,实行礼乐制,礼乐文化通过封邦建国不断扩散,文化认同感增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礼仪与“蛮夷”的野蛮形成对比。汉代以来,汉文化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魏晋南北朝时期,先进的中原文化影响着少数民族政权。隋唐时期,中外交流频繁,华夏文化辐射周边,形成中华文化圈。
华夏正统。从西周到秦汉,汉民族共同体逐渐形成,确立了以华夏为中心的政权正统意识。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文化,华夏正统观念得到巩固。辽宋夏金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纷纷以华夏正统自居,为元明清大中国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
民族共同体。先秦时期,汉民族在与蛮夷戎狄的交融中,逐渐形成华夏民族。秦汉时期,以汉民族为中心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并巩固。魏晋、隋唐时期,随着民族交融的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拓展。宋元以后,在民族政权并立与互动的过程中,形成了囊括中原塞外庞大的民族共同体。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