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马说》课件(共36张PPT)+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23《马说》课件(共36张PPT)+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28 17:24:33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新课导入
战国时,楚国有一个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里毛遂自荐。他对春申君说:“您听说过千里马吗?有一匹千里马,已过拉车年龄。有一天,它拉着盐车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盖弯屈,尾巴下垂,皮肤溃烂,汗水四溅,它实在拉不动了。这时伯乐遇上了它,爱怜地抚摸它,为它哭泣,脱下衣服盖在它身上。于是,千里马俯身喷气,仰头嘶鸣,声音直冲云霄。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它看到伯乐了解自己啊!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经很久了,难道您就不想举荐我,让我像千里马一样,为您仰天嘶鸣吗?”
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马因遇到伯乐而焕发了青春。现在,我们一块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
马说
—韩愈
学习目标
1、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3、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4、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状况。
文学常识
说──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跟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十分灵活,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最终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其内容大多是一事一议,也就是借一件事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常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形式上则表现为叙议结合,或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或边叙边议,而基本原则是叙为议设,议由叙生,所以核心是议。初中阶段学过的“说”有:《爱莲说》《捕蛇者说》。
认识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中国唐朝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教育家。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贞元八年(792)进士。曾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职,因谏阻宪宗奉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享年五十七岁。获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
韩愈的作品非常多,现存诗文700余篇,其中散文近400篇。 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
韩愈鄙六朝骈体文风,推崇古体散文,其文质朴无华,气势雄健,“文起八代之衰”,“集八代之成” ,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亦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又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有《韩昌黎集》传世。
写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以求得提拔,却一直未被采纳。虽然没能得到重用,但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来的几年内,他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也并未得到特别的赏识,所以常常郁郁寡欢,并有“伯乐不常有”之叹。他进京城应试以图做官,在京城上下奔走相告,待了十年之久,最终还是怀着无限怨愤离开了长安。韩愈的坎坷遭遇正是写作《马说》的思想基础,而此文的另一用意是委婉地表白心迹,并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朗读课文
听范读后朗读
读准字音和节奏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 shí )/或/尽粟(sù)一石。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疏通文意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
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翻译: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名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槽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
春秋时秦国人,擅长相马
奴仆
同“只”,仅
本意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马槽
即使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
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
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翻译:能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够吃尽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千里马的食量而喂养它。这匹千里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美好的才能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吃一次
有时
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同“饲”,喂养
代词,这
同“现”,显现
尚且
等同
疑问代词,怎么
动词,日行千里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驱赶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它嘶鸣的时候,又不能明白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面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马鞭,这里用作动词,用马鞭驱赶
正确的方法
才能,才干
面对
表反问,可译为“吗”
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表推测,可译为“恐怕”
积累词汇
1、通假字
食马者:
才美不外见:
食之不能尽其材:
其真无马邪:
2、词类活用:
一食或尽粟一石: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策之不以其道:
同“饲”,喂养
同“现”,显现
同“才”,才能
同“耶”,表疑问
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尽
形容词用作动词,埋没
数量词用作动词,
日行千里
名词用作动词,用鞭子打
古义:同“饲”,喂养
今义:吃
3、古今异义
一食或尽粟一石: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食之不能尽其才:
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表选择
古义:这样的
今义:判断词
古义:怎么
今义:安定;安装
古义:同样
今义:等级;种(类);等待
4、一词多义:
a.之:虽有千里之能:
  马之千里者:
  策之不以其道: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食之不能尽其才:
b.能: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c.策: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d.而: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结构助词,无义
代词,代指千里马
音节助词,不译
代词,代指千里马
才能,能力
能够
名词作动词,用鞭子打
马鞭
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承接
代词,代千里马
代词,代千里马的
表反问,加强语气
表推测,恐怕
代词,代驱赶千里马的
把,用
按照
吃尽
竭尽
e.食: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
f.虽:故虽有名马:
   虽有千里之能:
g.其:安求其能千里也:
   食之不能尽其材: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策之不以其道:
h.以:不以千里称也:
   策之不以其道:
i.尽: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

同“饲” 喂养
即使
虽然
1、概括文章层意:
2、在理解的基础上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A.千里马的处境怎样?
B.千里马受到哪些不公正的待遇?
C.食马者的愚蠢无知表现在?
D.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3、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
整体感知
一层(1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二层(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三层(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伯乐不常有。其真不知马也!
起句就揭示全文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对论点作概括论述;第二段进一步从反面展开论述,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第三段对“策马者”进行辛辣的嘲讽,结尾再次强调造成不合理现象的原因,是“不知马”,与开头的论点相照应。
4、作者在文中向我们介绍了一匹怎样的马呢?
5、文中除了刻画千里马的形象,还刻画了什么形象?
6、作者对千里马、待马者有什么样的情感态度?
不被认作千里马,惨死:“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被认作千里马,挨饿:“食不饱,力不足”
不被认作千里马,孤独:“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形象刻画了待马者(策马者、食马者、识马者)不懂马的愚昧无知的形象。
对千里马的遭遇同情,对待马者的无知进行无情鞭挞讽刺。
思考探究
1、文中“食马者”、“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什么?这是什么写法?
2、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这种写法赋所托之物以某种象征意义,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就以千里马喻贤才,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类似的文章我们还学过《在山的那边》、《行道树》等。这种写法的显著特点是寓深刻的道理于具体的形象之中,曲折、深沉、储蓄,能激发人们的想像。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
托物寓意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3、世上肯定存在千里马,但有的千里马能被发现,原因是什么 而有的却被埋没摧残,原因又是什么
4、文章为何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问题
前者因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后者因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如果没有伯乐,即使有千里马,也不可避免终身被埋没、被摧残的命运,其价值就无从体现。这样阐述,突出了伯乐的重要性,即突出了发现人才、赏识人才、任用人才的重要性。
本文托物寓意,作者借千里马被埋没的悲惨遭遇,寄托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以及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控诉。
5、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的
6、伯乐和千里马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7、文中的五个“也”字如何理解?
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①“不以千里称也”流露出无限痛惜的感情。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表现作者愤怒谴责的感情。
③“其真不知马也”有作者的痛切之感,更有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
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中的“也”字,是作者故作顿笔,有暂时了结,不再说下去的意思,可以省却一些无用的话。
⑤“是马也,虽有…… ”中的“也”字,显然是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造成的后果。
①叹无人识才。“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没有“伯乐”,千里马“常有”也就等于没有。“不以千里称也”:道出了千里马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让人感到遗憾、惋惜。
②悲无力使才。“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与常马等不可得”:道出了被埋没的千里马的满腹委屈,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
③愤庸人误才。“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反过来还对着受尽了屈辱的千里马说“天下无马”,愚昧,更是无知!作者满腔的悲愤化成一句“其真不知马也”,对食马者的罪行表示愤恨,对马的悲惨遭遇深表同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愚昧可笑的辛辣讽刺。
8、文章虽短,有一个字却频繁出现,是哪个字?如何理解?

从“不”字可见作者的郁愤之情。
拓展延伸
1、本文题目为“马说”,是什么意思?
2、我们曾经学过另一篇说体文——周敦颐的《爱莲说》,作者是如何阐述“莲花”形象的?
“说”是古代一种以“议论兼记叙”为表达方式的文体,又叫“杂说”“说体文”。本文课题“马说”,即是对千里马的形象进行记叙、议论。
由陶渊明独爱菊、李唐之后世人盛爱牡丹引出“予独爱莲花”,然后阐释莲花的美好品质,接着又从菊的隐喻、牡丹的隐喻逐步谈到莲花的隐喻,最后再感叹陶渊明之爱菊、我之爱莲者稀少,而爱牡丹者众多,表达自己对高尚情操的自持,对尘世俗人的不屑与无奈。
3、与周敦颐相比,韩愈的表达有什么不同之处?
4、 韩如潮”意思是说韩愈的文章如潮水一般浩荡奔腾、波澜起伏。《马说》除了在内容上体现“韩如潮”的特点,在语言形式方面如何体现这个特点呢?
周敦颐无论是呈现“莲花”形象,还是表达自己的气节,都显得不急不缓,含蓄内敛;韩愈在《马说》开篇便先声夺人,指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接着又以排山倒海之势,依次呈现千里马“惨死”“挨饿”“孤独”形象,进而以极尽辛辣之态嘲讽待马者的愚昧无知。可谓气势磅礴,汪洋恣肆。南宋的李涂在《文章精义》中用“韩如潮”来精辟评价韩愈的文章。
如“策之”句连续三个句子句式相近,构成排比,气势浩荡。
如“故虽有名马”句,排偶句式与散句结合,文气流荡,疏密有致。
第二段长句、短句交错使用,参差变化,起起伏伏。
文末感叹、反问、强调三句式叠加,情感发挥到极致,可谓潮水最后冲击海岸,掀起万丈浪涛,气势磅礴。
5、在当今社会,你认为“千里马”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
6、古往今来,曾有多少卓有才华的仁人志士被封建统治者埋没甚至迫害过,这些人也由衷地发出了无言的感慨。试举两例。
7、如果你怀才不遇,你会学下列哪位古人?说出原因。
A.韩愈 B.苏秦 C.韩信 D.陶渊明
首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坚强的意志;其次应该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这样你于能在竞争中游刃有余;再次,还应该具有毛遂自荐的勇气,自信是成功的一半。
示例: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示例:A.韩愈 :怀才不遇写文章 B.苏秦:悬梁刺股愤成材
C.韩信:另寻明主创大业 D.陶渊明:归隐田园乐悠悠
8、阅读材料,谈谈作者创作《马说》的缘由。
韩愈生平经历
韩愈,字退之。幼年生世坎坷却天资聪颖,七岁开始读书,因生活颠沛流离,学习尤为刻苦。新、旧《唐书》说他“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韩愈十九岁便入长安,分别参加户部进士科、吏部博学宏词科考试,前后七次,未能入选。直到25岁才中了进士,而后“三次上书宰相,都未得一复;三次登门拜访,也被‘阍人所辞’,他失望了,只能怀着‘不遇时之叹’,东归河阳” ,投奔节度使做起了幕僚。韩愈一生,从19岁开始考试,到49岁担任五品的中书舍人。仕宦三十年,浮浮沉沉。他曾在多篇文章反应“感士不遇”的思想。如他曾在《上宰相书》中抱怨现行科举制度根本不能选拔真正有用的人才。而《马说》就是他的一篇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作,大致创作于韩愈中青年仕途不顺之时。
长期以来韩愈怀才不遇,满腔忧愤无处宣泄,只得诉诸文字,不平则鸣。为自己才华无处施展鸣不平,也为天下所有被埋没的人才鸣不平。
写作特色
1、托物寓意,中心突出。全文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2、结构精巧,脉络清晰。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接下来,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外现的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进行强烈的谴责和辛辣的嘲讽,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
3、本文通篇运用比喻,宛转地说明道理。全文语言简炼,长短句相间,语气有陈述、疑问、感叹,行文富于变化,这不仅达到了说理深刻、论证有力的效果,而且讽刺辛辣毫无露骨之嫌,巧妙地发挥了针砭时弊的战斗作用,极富艺术感染力。
当堂练习
a.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
b.本文的主旨句:
c.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
d.世上众多千里马被埋没、摧残的根本原因:
e.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
f.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谴责的句子:
g.表达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的愤懑的句子:
h.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的句子:
1、理解性默写: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
伯乐不常有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为划线词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①.不以千里称也( ) (A、称赞 B、称呼 C、物名)
②.故虽有名马( ) (A、虽然 B、即使 C、如果)
③.一食或尽粟一石( ) (A、有时 B、或者 C、可能)
④.其真不知马也( ) (A、知道 B、识别 C、懂得)
3、下列加[ ]字的含义不同,请加以分辨。
 ①.[食]之不能尽其材( )
一[食]或尽粟一石( )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执策[而]临之( )
 ③.[策]之不以其道( )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

喂养

表转折
表承接
鞭打
B
B
C
A
4、“以”的意思和用法与"不以千里称也"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
  A、策之不以其道 B、以丛草为林
C、以至鸟兽木石 D、不以善小而不为
5、用"/"标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食 马 者 不 知 其 能 千 里 而 食 也
6、对文章的中心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下无马。 B.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C.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D.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A
B
7、对本文写作意图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借千里马因不遇伯乐而被埋没于世的故事,说明了识别和选拔人才的困难及其严重危害。
B、本文就有马无马问题反复进行论述,说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借以讽喻当时统治者不能识别和选拔人才,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C、本文借千里马因不遇伯乐而被埋没于世的故事,说明了众多的才智之士不得重用的真正原因,在于没有遇到像伯乐那样知人善任的人。
D、本文就有马无马问题反复进行论述,说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借以呼吁社会能有更多的像伯乐那样的人,使天下人才各得其用。
B
8、从文中看,千里马遇不到伯乐,他们有着怎样的命运?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反映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9、有人认为只要是“千里马”,才能就会施展出来;也有人认为,千里马需遇伯乐,才能方有机会施展出来。你的看法呢?说说理由。
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反映当时不重视人才,不善于发现人才的社会现实。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示例一:只要是“千里马”,才能就会施展出来。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只要自身有实力,不论什么条件下都能施展自身的才华。
示例二:千里马需遇伯乐,方有机会施展出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自身才能的施展需要一位伯乐来发掘。
课堂小结
本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将千里马比作人才,将伯乐比作识别人才的统治者,讽刺了如食马者一般不识人才的愚昧无知的统治者,表达了先有伯乐,然后才有人才的观点,寄寓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对人才被埋没的惋惜,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的痛斥,并期望统治者应该尽心培养人才,着力选拔人才,合理使用人才,建立一套完善的人才机制。
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请你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祝同学们成为驰骋于生活中的一匹千里马!
板书设计
马说
伯乐不常有 ——————→无限痛惜
食马者无知——————→愤怒谴责 托物寓意
真不知马也——————→辛辣嘲讽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