莘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答案
选择题:(45分)
1-5 BCBBB
6-10 CADBA
11-15 DCACC
二、非选择题:(55分)
16.(1)原因:统治者的重视和提倡;民众好学精神及知识创造;地处东西方的传统商路中心;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及疆域的扩大。(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满分6分)
(2)特点:长期处于孤立发展,相对缓慢。(2分)原因:与外界文明缺乏交流,内部之间孤立封闭。(2分)
(3)认识:在开放、交流,相互学习与借鉴的基础上创造新的文化是古代文化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文明只有在交流中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文明交流促进人类社会整体发展。(言之有理,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4分)
17.哥伦布的一生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14、15世纪,西欧随着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上对金银财富的追求及开拓市场的意愿日益迫切;人文主义鼓励冒险精神;造船技术、航海经验及科学知识的积累;中央集权国家的出现。哥伦布的一生,恰恰是这个时代一个缩影,也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原因,答出三点得6分)
哥伦布同样也做出了个人努力。他少年时代就在地中海做过几次短途航行,读过《马可·波罗游记》,十分向往中国和印度。坚信地圆学说,相信向西航行可以到达东方。其次他对航海事业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为了实现自己理想,先后向葡萄牙、西班牙申请向西航行;为了黄金梦,先后四次西行。(分析哥伦布的个人经历,4分)
哥伦布的一生既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同时也做出了个人的努力。任何时代,个人的命运都跟社会与时代紧密相连。(最后总结,2分)
18.(1)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促进思想解放;有识之士的推动;自然科学的发展;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每点2分,答出四点即可满分8分)
(2)主张: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学说,(2分)美国资产阶级领导北美人民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建立了美利坚合众国,通过1787年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原则。(2分)
(3)主张:天赋人权、人民主权。(2分)影响:卢梭的学说促进了思想解放,为法国大革命做了思想舆论准备。(2分)
19.论题:一战后新秩序的构想与实践
一战后国际格局发生了变化(欧洲优势地位动摇、苏联与美国日益强大);战后世界人民反对战争、要求和平运动高涨;十月革命后苏俄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战争给人们带来了灾难。在此基础上各国提出了战后新秩序的构想。(任意两点均可得5分)
从和平发展和制度共存的角度,苏联提出了战后各国合作共建的战后国际新秩序的构想;从国家利益和世界霸权的角度美国提出了攫取战后国际领导权的十四点原则构想;而英法则从各自外交利益出发谋划巴黎和会与战后秩序。(任意两点均可得5分)
一战后建立的以国联为主的凡尔赛体系成为英法维护自己利益的工具,美苏被排斥在外,且体系内部战胜国与战败国、战胜国之间等矛盾并未解决,正是这些相互交织的结构性缺陷导致战后国际体系未能维护一战后的世界和平,最终失败。(分析一战后的凡华体系结局,2分)
通过战后美苏等国新秩序的构想与实践可知,只有加强国际协调、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建设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才能真正实现和平发展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总结得1分)莘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有关原始社会后期的考古发现中,人们居住的房屋出现了明显区别,富人的房屋宽敞明亮,墓葬随葬品丰厚;穷人的房屋则矮小破旧,墓葬中随葬品很少或几乎没有。这主要反映了
A.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B. 私有制的产生
C. 人类已进入定居状态 D. 国家开始形成
2.开罗埃及博物馆保存了一尊男性石像。该雕像出土于埃及卡纳克地区,其头部为希腊式样,但站立姿势和衣服却是埃及式样。该雕像( )
A.是埃及文化领先世界的最佳证明 B.体现了古代战争对埃及文化的破坏
C.是研究文化交流交融的一手史料 D.是研究塞琉古王国文化的原始资料
3.庄园是构成中世纪西欧社会的一个最基本单元。庄园的主要产业是农业,同时也包括手工业,有木匠、铁匠,庄园自己酿造啤酒,有自己的磨坊和面包师。庄园里的村民除了耕种自己的份地之外,还要为庄园主耕种土地,每周都要有3天为庄园主干活。这段材料说明( )
A. 庄园里人们的居住条件较好 B. 庄园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
C. 庄园里的村民实行集体劳动 D. 庄园里的劳动者主要是奴隶
4.“帝国建立后,消灭了中亚和西亚几乎全部国家,在东西方之间建立了持久稳固的直接联系渠道,帝国因此成为东西方世界交流的可靠‘中间人’……这是帝国所扮演的成功角色,无论在商业交流和文化交流上都是如此。”这里的“帝国”是指( )
A.罗马帝国 B.阿拉伯帝国 C.奥斯曼帝国 D.波斯帝国
5.非洲南部的大津巴布韦遗址曾出土了中国的青花瓷器,从史料实证的角度,它们的出现表明
A. 郑和下西洋到访了非洲 B. 中非间存在贸易往来
C. 麦哲伦船队曾抵达此地 D. 非洲制瓷业技艺高超
6.有学者认为,明末以来,美洲的豆类、番茄、玉米、甘薯、辣椒、花生等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的广大亚洲地区传播,以其丰厚的产出和充足的营养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打破了传统的粮食结构。他把这些现象称为“餐桌革命”。“餐桌革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世界市场的形成 B. 工业革命的开展
C. “商业革命”的影响 D. 亚洲人口的膨胀
7.如图是近代某一时期世界主要贸易路线图。由该图可知( )
A. 全球联系初步建立 B. 中国主导世界白银流向
C.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 西欧加大对华资本输出
8.西方社会现代意识兴起等整,历程包括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它们并非环环紧扣,但精神实质却相通相融。这就是
A. 运用了理性的精神 B. 培养了科学精神
C. 实现了信仰上的自由 D. 促进了思想解放
9.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 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 )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 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10.如表为近代世界发生的部分重大历史事件。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时间 事件 主要内容
1689年 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 扩大议会权利,限制王权
1787年 美国制定宪法 确定“三权分立”、联邦制原则
1871年 德国制定《德意志帝国宪法》 实行君主立宪制
1875年 法国颁布《第三共和国宪法》 确立共和制度
A.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B. 民族独立的完成
C. 君主专制统治的结束 D. 国家统一的实现
11.下表为英、德、美三国在全世界制造品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变化情况,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英国 德国 美国
1880年 40 19.3 2.8
1899年 32 22.2 11.2
1913年 29.9 26.4 12.6
A. 英国丧失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B. 科技发展推动世界殖民扩张
C. 德国的工业革命成就最突出 D. 工业革命影响世界经济格局
12. 1872年德文版《共产党宣言》的序言中提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说明
A.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变化 B. 德国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
C. 革命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 D. 社会主义成为世界的主要潮流
13.19世纪到20世纪初,亚非拉国家相继发生民族独立运动:拉丁美洲完成了独立,但并没有彻底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亚洲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非洲斗争水平总体上相对落后,属于旧式民族运动。这些运动( )
A. 因各地社会发展不同而有差异
B. 完成了民族解放和民主革命任务
C. 属于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运动
D. 表明各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14.苏联的工业产量在世界工业总产量中的比重由1929年的3.7%攀升到了1937年的13.7%。该变化得益于(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新经济政策的落实
C.斯大林模式的大力推行 D.勃列日涅夫改革
15.下图为1945年9月26日英国刊登的漫画《三个世界》。漫画中代表英国的狮子眉眼低垂、雄风不再;代表美国的鹰展开双翼,踌躇满志;代表苏联的熊身姿前倾,蓄势待发。它们各自占据着一个地球,地球上的文字从左至右分别是黄金、英镑和辽阔的疆域。漫画下边的配文:“看上去,要协商一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该漫画折射出( )
A. 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对立 B. 世界经济中心已经转移
C. 新的国际格局即将建立 D. 两极格局下的大国对抗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2分,第18题16分,第19题13分,共55分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阿拉伯文化发轫于8世纪的阿拉伯半岛,在阿拉伯的前文化时期,完全处于古巴比伦世界的范围以内,而在它的鼎盛时期,古典文化影响的印记随处可见;阿拔斯朝(750年—1258年)早期,阿拉伯文化臻于鼎盛。以哈里发麦蒙(813年—833年在位)为代表的统治者非常重视发展教育和知识普及,在巴格达设立了著名的智慧馆,将从君士坦丁堡和塞浦路斯搜求到的古籍运到巴格达的智慧馆中;教育大门向全民敞开,朝野上下,求知若渴。传递和保留知识的书本被视为巨大财富,私人藏书成为时尚;通过翻译活动了解和掌握外来文化是阿拉伯文化繁荣进程中富有特色的学术活动。这场历时百余年的翻译运动促使阿拉伯文化不断从古代东西方的文化中吸收营养,推动了阿拉伯文化的繁荣。
——摘编自陈宇《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历史条件及其对欧洲的影响》
材料二 美洲诸印第安文明与其他大陆诸文明相隔绝,而且诸印第安文明彼此之间基本上也相隔绝。在2500年中,没有任何可靠的证据可证明中美洲和秘鲁文明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最终结果是,美洲印第安人远远落后于欧亚人。到公元1500年时,美洲大陆刚进入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早在约公元前25000年便已达到的文明阶段。……在1520—1820年的300年间,西班牙人从美洲运回黄金250万千克、白银100万千克。而惨遭杀害的印第安人则有1000余万。……天花比所有的枪炮消灭更多的印第安人。四下流行的鼠疫正在使这些地区荒芜。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印第安文明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衰落的主要原因。(4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文化交流认识。(4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哥伦布年表
时间 主要事迹
1451年 出生于意大利热那亚一个纺织工人家庭
1466——1474年 地中海做过几次短途航行,读过《马可·波罗游记》
1476年 在里斯本办起了一个编制海图的企业,坚信地圆学说
1484年 向葡萄牙国王首次提出向西航行的建议遭到拒绝
1486年 受到西班牙伊莎贝尔王后的召见,王后决定成立一个特别委员会研究哥伦布的计划
1492年10月12日 国王与哥伦布签订了协议。到达圣萨尔瓦多
1493年9月25日 率船队第二次西航
1495年 他们在伊莎贝拉城掠获1500名印第安人为奴隶,遭到印第安人反抗
1497年5月30日 第三次驶向西印度,船队途中发生内讧
1502年4月3日 第四次航行,发现现在中美洲地区,建立殖民点
1505年5月 应召拜见国王,拒绝放弃在西印度的利益
1506年5月20日 殁于巴利亚多利德,终年55岁,至死都认为他到达了印度地区
——摘编自孙家堃译《哥伦布航海日记》
有人说“哥伦布是历史时代的产物”,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启蒙运动不是陡然而至的。新航路开辟使欧洲人认识到世界其他地方还存在迥异的民族、宗教和文明形态,使基督教关于人类起源的说法成为虚假之言。17世纪初,英国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等作品,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观念17世纪的欧洲逐渐确立了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和综合等基本路径发现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而不是盲信教廷的权威。伏尔泰对中国由明智的君主和哲学家统治赞赏备至,据此提倡实行开明的君主制。
——摘编自《从概念史的角度看启蒙运动》
材料二 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一切有权利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而不被强迫做他不应该做的事情。
——孟德斯鸠
材料三 人生下来就是自由的,人可以说是自由的动物。那么,人民自由虽可用法律加以保障,但它原是天所赐予的,为任何人所必不可少。如果有人不取这天所赐予的自由,那就是对天犯了大罪,对自己又是莫大的耻辱。
——卢梭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启蒙运动不是陡然而至”的原因。(8分)
根据材料二.概括孟德斯鸠关于国家权力方面提出了件么政治主张?结合近代美国的相关史实,说明近代资产阶级是怎样践行活德斯鸠的主张的?(4分)
根据材料三.说出卢梭提出了什么政治主张?这一主张的提出对法国社会有何影响?(4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战后新秩序的构想与实践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传统欧洲中心之外的这两个侧翼新兴大国就提出了重塑世界秩序的方案。
一个是列宁所倡导的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和平共处政策:十月革命后,出于对新政权的巩固以及打破已经形成的外交上孤立的被动局面,苏维埃政府提出并奉行其富有创见的和平共处政策,明确提出苏俄希望同各国人民和平共处。这代表了一种新的国际关系规范准则,为争取战后世界秩序重建以及和平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
另一个就是威尔逊为抵消苏俄影响而提出的以国际联盟取代均势外交的构想:“我们应以资本供给全世界,而谁以资本供给全世界谁就应当管理它。”威尔逊认为:“美国政府认为它有权利参加关于这些租让权的地位的任何讨论,不仅由于美国公民现有既得利益,而且还因为,公平的对待这些租让权对美国政府所关心的一般原则的开始运用是必要的。”
——摘编自刘波《凡尔赛体系未能维护一战后世界和平的原因探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以“一战后新秩序的构想与实践”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主题鲜明,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严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