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第一单元过关检测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
1.(21-22 南阳期末)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4分)
直播带货应规范 理性消费需倡导
吴女士最近遇到一点①(fán)恼——前不久,她在某直播平台上购买了几件衣服,结果,等衣服到手,衣物质量却让她大跌眼镜。“在直播视频中,主播对衣服的面料赞不绝口,看起来也是很高级的样子。没想到,拿到手却连地摊货都不如,面料粗糙暗淡、②(cái)剪马马虎虎,还留着不少线头,跟主播手里的衣服根本就不是同一③(kuǎn)。”吴女士随即联系商家要求退货,没想到对方以各种理由不④(yǔ)退货。“东西并不贵,我实在没时间精力耗在这件事上,只能算了。”吴女士最后以“取关”该主播了事。
(节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5月23日)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
大跌眼镜( ) 粗糙( ) 耗( ) 了事( )
(2)根据语段中的拼音,在田字格中写出汉字。(2分)
diē
cāo
hào
liǎo
烦
裁
款
予
2.古诗默写。(8分)
(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中的“ , ”与“相知无
远近,万里尚为邻”有异曲同工之妙。
(2)《子衿》通过夸张的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主人
公强烈的心理情绪形象地表现了出来的诗句是: , !
(3)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诗人巧妙运用了《淮南子 说林训》“临河而
羡鱼,不如归家织网”的典故,另翻新意的句子是: , 。
(4)《式微》中道出人们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
苦不堪言的怨言的句子是: , ?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一日不见
如三月兮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微君之故/微君之躬
胡为乎中露/胡为乎泥中
名著阅读。(5分)
我国经典,未经整理,读起来特别难,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结果是敬而远之。朱子似乎见到了这个,他注“四书”,一种作用就是使“四书”普及于一般人。他是成功的,他的“四书”注后来成了小学教科书。
(1)《经典常谈》是朱自清为 撰写的一部介绍 的著作。(2分)
(2)选文提到的“朱子”指 ,“四书”指《论语》《孟子》 和
。(3分)
3.
中学生
我国传统文化经典
朱熹
《大学》
《中庸》
解析:
通读语段可知,语段介绍的是翟志刚、王亚平成功出舱的意义及所做的工作。⑤先叙述翟志刚、王亚平成功出舱,放在第一句;①④对应介绍两人成功出舱的意义,排在第二、三句;②③介绍两人所做的工作,且③对此次出舱活动做了总评,应放在最后。正确的排序为:⑤①④②③。故选B。
4.(21-22 南阳南召期末)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这是中国首位出舱航天员翟志刚时隔13年后再次执行出舱活动任务;
②两名出舱航天员完成在机械臂上安装脚限位器和舱外工作台等工作后,又进行了其他作业。
③经过约6.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密切协同,圆满完成出舱活动全部既定任务。
④王亚平成为中国首位执行出舱任务的女航天员,迈出了中国女性舱外太空行走第一步。
⑤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身着我国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先后从天和核心舱节点舱成功出舱。
A.①④⑤③② B.⑤①④②③ C.②⑤③①④ D.⑤③①②④
B
(2022 河南中考)河南卫视传统文化创新节目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班级围绕此话题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9分)
(1)在制作手抄报时,小文搜集并整理出以下两则材料,但他没有想出能够统领两则材料的标题,请你帮他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20字左右。(3分)
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一:2021年年初,河南卫视春晚节目《唐宫夜宴》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巧妙融合,“破圈”走红。紧接着,《元宵奇妙夜》《端午奇妙游》《中秋奇妙游》《重阳奇妙游》等
“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相继播出,一次次掀起全网关注的热潮。
材料二:2022年,河南卫视继“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成功播出之后,对传统文化再度挖掘,推出了“中国节气”系列节目。目前已播出的 《春分奇遇记》 《谷雨奇遇记》 《立夏奇遇记》等节目,均受到高度关注。
(2)《端午奇妙游》的开场节目《洛神水赋》刷屏,被评为全国“2021年十大文化创意事件”。请你根据下面材料写几句话,把《洛神水赋》推荐给同学们观看。60字左右。(4分)
5.
(3)此次活动引发了同学们对“如何弘扬传统文化”的热议。请从下面词语中任选两个写一句话,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思考。(2分)
科技 坚守 体验 创意 传承
解析:
题干要求拟写一个能够概括两则材料内容的标题,那就要找出两则材料的共同点,如材料一中的《元宵奇妙夜》《端午奇妙游》《中秋奇妙游》《重阳奇妙游》和材料二中的《春分奇遇记》《谷雨奇遇记》《立夏奇遇记》等都属于传统文化的创新节目;由材料一“一次次掀起全网关注的热潮”和材料二“均受到高度关注”可知,这些节目都受到了高度的关注和认可;这些节目都是河南卫视策划推出的。拟写标题时要囊括上述共同特点,注意语言的简洁明了,20字左右。
(1)在制作手抄报时,小文搜集并整理出以下两则材料,但他没有想出能够统领两则材料的标题,请你帮他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20字左右。(3分)
答案示例:从“奇妙游”到“奇遇记”,河南卫视不断给你惊喜/从“中国节日”到“中国节气”,河南卫视再度“破圈”/河南卫视传统文化创新系列节目受到高度关注
解析:
根据统计信息可知,《端午奇妙游》中的《洛神水赋》这一节目的热度指数最高,受关注程度最高;根据网友留言可以概括《洛神水赋》的一些特点,如由“视听盛宴!美哭了!”可知,这一节目给观众在视觉和听觉方面带来了独特的享受;由“曹植笔下的洛神复活了!”“我是看到神仙姐姐了吗?”等评论可知,水下舞者将洛神演绎得出神入化、生动惊艳。在写推荐语时,要将《洛神水赋》的以上特点表述清楚,以引起同学们的兴趣,达到写推荐语的目的,还要注意字数要求。
(2)《端午奇妙游》的开场节目《洛神水赋》刷屏,被评为全国“2021年十大文化创意事件”。请你根据下面材料写几句话,把《洛神水赋》推荐给同学们观看。60字左右。(4分)
答案示例:同学们,《洛神水赋》是《端午奇妙游》的开场节目,堪称视听盛宴,在整台节目中网络传播热度指数遥遥领先,网上评价很高,大家一定要看看!
解析:
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要求谈谈对“如何弘扬传统文化”的认识,回答时表明自己的观点即可。我们可以从自身角度出发,也可以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关系的角度出发。注意要选择两个词语,符合主题要求。
(3)此次活动引发了同学们对“如何弘扬传统文化”的热议。请从下面词语中任选两个写一句话,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思考。(2分)
科技 坚守 体验 创意 传承
答案示例:
我们要积极参与传统文化活动,体验传统文化的美,用实际行动传承并弘扬传统文化。/我们要用现代科技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用创意表达让传统文化美起来。
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
(一)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14分)
尖山梁的月光
马晓红
①我是尖山梁第一个考进县城高中的,但我是不想读书了,我想跟四叔去省城卖面皮。
②但我不敢跟爹提这事。因为老师对他说过:哑巴,你这娃是块读书的料,将来一定有出息,一定能光宗耀祖的。他咿咿呀呀地笑着,硬是塞给老师几个鸡蛋。
③他每天天不亮就进山砍柴,吃过晌午饭一头钻进苞谷地,晚上早早把鸡赶进笼,摸摸窝里有没有蛋,然后就着月光编簸箕。
④四叔走的那天,他没有上山,一早就端个小板凳坐在院坝边上,慢慢地撕着
烟叶,塞进烟锅,也不点火,吧嗒吧嗒干吸着。我坐在门槛上,默默地看着他脚下的扁担,看着四叔顺着田埂爬上尖山梁,转个弯不见了人影。他划了根火柴,点着了烟,仍然坐着没动——一直坐到天黑。
⑤进城上学那天,我很早就醒了。月亮很大很圆,皎洁的月光穿过破损的窗纸,随意地洒在床前,形成凹凸不平的光斑。他蹲在灶台前抽着烟。见我起来了,留了一碗红苕稀饭给我,还有一小块掺了苞谷面的白面锅盔馍。我吃饭的时候,他一边抽烟,一边整理着背篓。背篓里是一个化肥袋子,装着红苕、苞谷,还有一罐腌菜,那是我的口粮。等我放下碗,他拿出一块折成方形的红布,小心翼翼地递给我——里面大大小小的零钱就是我的学费。
⑥他背起背篓,佝偻着腰,走上弯曲的田埂,在露珠上拖着长长的影子。远处一层一层黑灰的山脊,同样佝偻着腰,陪着我们向前蠕动。我默默地跟在他后面,翻过
尖山梁,过了王家岭,沿着李家河,走差不多一个时辰,到了镇上,再花3块钱,坐半个时辰的公交车,才到县城。县城很小,学校也不大。还没到校门口,他就停下,卸了背篓,拿出袋子,放在我脚边,打个手势,转身就走了。
⑦我看着他灰色的背影被金色的晨曦吞没,却生不起一点感激之情:娘带着襁褓中的我嫁给他,没过一天好日子,生病也没钱医治,到死连一副像样的棺材也没有。现在,他又把我一个人扔进陌生的县城。
⑧我在老师面前维持着乖巧的样子,在同学面前只有沉默和自卑。我也不愿意回山里,经常以学习紧张为借口,一连几个星期也不回家。
⑨周末,我就在大街小巷乱窜。最终迷上了网络游戏,越陷越深。白天,我上课、下课、吃饭、做作业……晚上,网瘾犯了,就爬墙出去玩一两个小时。学校围墙并不太高,里外都有几棵老树,斜出的虬枝就是最好的梯子。腊月初八那天,虽然下着雪,
但我还是忍不住了,等同学们睡熟了,我又偷偷地溜了出去。走进网吧,揉了揉眼睛,跟网管打了个手势,径直向最里面的角落走去。太冷了!只有三四个人,都戴着耳机,盯着电脑,没有人抬头看我。我常坐的位置已经有人了。那人看样子已经玩累了,用一件土灰的衣服蒙着头,干瘦的背脊,蜷曲着身子,趴在桌上睡着了。走近几步,隐约闻到一阵腐木的酸臭,我不由得皱了皱眉,绕到最后一排,仍然选一个靠墙的角落。
⑩“呼——呼——”那人真的累了,打起了鼾。
网管走过来,拍了拍那人的脊背。鼾声停了,那人抬起头,衣服滑了下来,露出一头稀疏的白发。“外面那么大的雪,我才让你进来,你也不能吵着人啊!”网管小声说着。那人不停地哈腰点头,咿咿呀呀地道歉。网管摇了摇头,做了个“嘘”的手势,走回门口去了。
我心头一颤,像被雷击了一下:那件打着补丁的衣服是我穿旧的,那头花白
的头发曾陪我从山里走到城里,脚下背篓里是我吃了十几年的红苕和腌菜。
他摸出一张烟叶闻了闻,又放回口袋,支着头发呆,过了一会儿,又趴下了——这次没有打鼾。
我弯着腰,蹑手蹑脚出了网吧。巷子里,回荡着“吱吱”的脚步声,白白的积雪反射着月光,刺得双眼有点酸痛。
灰色的围墙,在月光下起伏,像夜风下的山脊。昏黄的路灯下,雪花飞舞,泛着亮光,像爹的白发,在尖山梁上摇曳。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6.请根据提示,将故事情节补充完整。(2分)
“我”不想进城读书——( )——( )——“我”明白了爹的苦心
7.作者仅在文章开头和结尾处称呼“他”为“爹”,请分析原因。(4分)
8.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4分)
(1)他咿咿呀呀地笑着,硬是塞给老师几个鸡蛋。(2分)
(2)远处一层一层黑灰的山脊,同样佝偻着腰,陪着我们向前蠕动。(2分)
9.文中的“月光”与《驿路梨花》中的“梨花”在行文中都多次出现,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自选两个
角度分析。(提示:结构、手法、情感、主旨等)(4分)
链接材料:
(1)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
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2)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穿着花
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3)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
处开。” (节选自《驿路梨花》)
解析:
结合根据提示,所填内容主语应为第一人称“我”。情节一,“‘我’不想进城读书”对应第①至④段。第一空,情节二,对应第⑤至⑦段,叙述爹送“我”进城上学。根据第⑥段中“县城很小,学校也不大。还没到校门口,他就停下,卸了背篓,拿出袋子,放在我脚边,打个手势,转身就走了”,第⑦段中“我看着他灰色的背影被金色的晨曦吞没,却生不起一点感激之情”“他又把我一个人扔进陌生的县城”,可概括为:“我”被迫进城读书。第二空,情节三,对应第⑧至 段,叙述“我”不好好读书却沉迷于网络,腊月初八在网吧巧遇爹。结合第⑨段中“周末,我就在大街小巷乱窜。最终迷上了网络游戏,越陷越深”,第 段中“那件打着补丁的衣服是我穿旧的,那头花白的头发曾陪我从山里走到城里,脚下背篓里是我吃了十几年的红苕和腌菜”,可概括为:“我”沉迷于网吧,巧遇爹。情节四,第 段用景物描写暗示:“我”明白了爹的苦心。
6.请根据提示,将故事情节补充完整。(2分)
“我”不想进城读书——( )——( )
——“我”明白了爹的苦心
“我”被迫进城读书
“我”沉迷于网吧,巧遇爹
解析:
文章开头,第②段中提到“但我不敢跟爹提这事。因为老师对他说过:哑巴,你这娃是块读书的料”,结合第⑦段中“娘带着襁褓中的我嫁给他”可知,“我”和这个“爹”没有血缘关系,并且这位养父是个哑巴,“我”羞于提及,但为了明确人物之间的关系,不得不交代那个人是“爹”。文章结尾,第 段中提到“昏黄的路灯下,雪花飞舞,泛着亮光,像爹的白发,在尖山梁上摇曳”,因为爹在网吧趴着睡觉的样子,让“我”见识了父爱的深沉和伟大,是父爱让“我”彻底醒悟,从泥潭中爬出来,因此“我”对爹既愧疚又感激,从心里对他感到敬重,所以发自内心地称呼他为“爹”。
7.作者仅在文章开头和结尾处称呼“他”为“爹”,请分析原因。(4分)
答案示例:(1) 文章开头称呼“爹”是为了引出人物,交代身份。
(2)结尾处称呼“爹”是为了表达对爹的愧疚、感激、敬重之情,表明自己醒悟了。
解析:
(1)从“咿咿呀呀地笑”可知运用了神态描写;从“塞”可知运用了动作描写。这个句子写爹听了老师对他说的“你这娃是块读书的料,将来一定有出息,一定能光宗耀祖的”之后内心感到十分得意、感激,同时对儿子的未来充满希望,但又无法表达,只能“咿咿呀呀地笑”,给老师“塞”几个鸡蛋。
(2)“远处一层一层黑灰的山脊,同样佝偻着腰,陪着我们向前蠕动”是爹送“我”进城上学时的景物描写。从句子内容来看,应从修辞手法入手进行赏析。山脊“佝偻”,赋予山脊以人的形态,可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写出了“我”上学途中眼里的山脊似乎都与爹“丑陋”的形象相仿,生动形象地烘托了“我”不情愿上学的心情。
8.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4分)
(1)他咿咿呀呀地笑着,硬是塞给老师几个鸡蛋。(2分)
(2)远处一层一层黑灰的山脊,同样佝偻着腰,陪着我们向前蠕动。(2分)
答案示例:此处运用了拟人手法,将山脊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黑灰的山脊绵延起伏的特点,烘托了“我”不情愿的心情。
答案示例:运用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爹的淳朴善良,表达了他的得意、感激之情,同时表明他对儿子的未来充满希望。
9.文中的“月光”与《驿路梨花》中的“梨花”在行文中都多次出现,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自选两个角度
分析。(提示:结构、手法、情感、主旨等)(4分)
链接材料:
(1)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
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2)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穿着花衫的
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3)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
开。”
(节选自《驿路梨花》)
(示例)结构: 。
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情感: 。
主旨: 。(任选两个角度分析)
“月光”和“梨花”都是文章的线索,推动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首尾呼应,照应题目
都运用了象征手法,“梨花”象征雷锋精神,“月光”象征无言的父爱;都运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心情
情景交融,体现人物情感的变化
“月光”和“梨花”在文章中都有突出和深化文章中心的作用
解析:
要求从结构、手法、情感、主旨等角度中任选两个进行比较赏析。结构方面,本文题目为《尖山梁的月光》,第⑤段中“进城上学那天,我很早就醒了。月亮很大很圆,皎洁的月光穿过破损的窗纸,随意地洒在床前,形成凹凸不平的光斑”,第 段中“灰色的围墙,在月光下起伏,像夜风下的山脊”,运用景物描写,照应题目,且首尾呼应,推动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驿路梨花》 开头、中间和结尾都写到了“梨花”,“梨花”是文章的线索,与题目相照应,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手法方面,本文第 段中“白白的积雪反射着月光,刺得双眼有点酸痛”,运用象征手法,“月光”象征了深沉无言的父爱,并且用景物描写从侧面烘托了“我”的心情变化。《驿路梨花》 中的“驿路梨花处处开”,“梨花”的纯洁无瑕象征了无私奉献的雷锋精神。因此,“月光”和“梨花”都运用了象征手法。情感方面,本文中“月光”多次出现,情景交融,体现了“我”由对“爹”的排斥到敬重的心情的变化。《驿路梨花》中“梨花”的多次出现,反映了“我”对“梨花”和具有“梨花”般心灵的人,由喜爱到尊敬的心情变化。主旨方面,“月光”和“梨花”都是文章题目中的关键词,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它们在文中的反复出现,都起到了突出和深化文章中心的作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4分)
一眼千年的厮守
樊锦诗
①1962年,我第一次到敦煌实习。
②那时,我第一眼见到敦煌,见到黄昏古朴庄严的莫高窟。远方铁马风铃的鸣响,让我好似听到了敦煌与历史千年的耳语,窥见了跨越千年的美。
③那时,满脑子都是一听就让人肃然起敬的名字:常书鸿先生、段文杰先生等等。敦煌就是神话的延续,他们就是神话中的人物啊!
④我和几个一起实习的同学跑进石窟,震惊到只剩下几个词的重复使用,所有的语言似乎都显得平淡无奇,再华丽的辞藻与之相比都黯然失色了,满心满脑只有:“哎呀,太好了,太美了!”
⑤虽然说对大西北艰苦的环境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水土不服的无奈、上蹿下跳的老鼠,至今想起仍叫人心有余悸。到处都是土,连水都是苦的,实习期没满我就因生病提前返校了,也没想着再回去。
⑥但没想到,可能就是注定要厮守的缘分,一年后我又被分配到敦煌文物研究所(现敦煌研究院的前身),说没有犹豫惶惑,那是假话,和北京相比,那里简直就是另一个世界——到处是苍凉的黄沙,无垠的戈壁滩,稀稀疏疏的骆驼刺。洞外面很破烂,里面很黑,没有门,没有楼梯,就用树干插上树枝的“蜈蚣梯”爬进洞、爬上去后,还得用“蜈蚣梯”原路爬下来,很可怕。我父母自然也是不乐意的,父亲甚至还写了一封信,让我转交学校领导,希望给我换个工作地方,但是那个时候哪里肯这样做,新中国建立才十多年,报效祖国、服从分配、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等等,都是影响青年人人生走向的主流价值观。
⑦一开始,在这般庞大深邃的敦煌面前,我是羞怯的,恍若与初恋相见一般的惶惑不安,一阵子相处后,慢慢地小心翼翼地把敦煌当成了“意中人”。
⑧文物界的人,只要对文物怀有深深的爱,就会想尽一切办法保护它。能守护敦煌,我太知足了,灿烂的阳光,照耀在色彩绚丽的壁画和彩塑上,金碧辉煌,闪烁夺目,整个莫高窟,就是一座巨大无比、藏满珠宝玉翠的宝库。这样动人可爱的“意中人”,已成了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怎么能舍得离开呢?我的爱好和想法,影响了远在武汉工作的我的丈夫老彭,他也是我的同学,理解我,支持我,也了解敦煌。他毅然放弃了心仪的武汉大学考古专业的教学工作,来到敦煌,来到我的身边。从此,我们相依相伴,相知相亲,共同守着敦煌。老彭热忱地投身到敦煌学研究行列,直到生命的最后。
⑨后来西部大开发,旅游大发展。1999年开始,来敦煌欣赏壁画的人愈发多了,
我一半是高兴,另一半又是担忧。我把洞窟当“意中人”,游客数量的剧增有可能让洞窟的容颜不可逆地逝去,壁画渐渐模糊,颜色也慢慢褪去。
⑩有一天,太阳升起,阳光普照敦煌,风沙包围中的莫高窟依旧是安静从容,仰望之间,我莫名觉得心疼:静静沉睡了一千年,她的美丽、她含着泪的微笑,在漫长的岁月里无人可识,而现在,过量的美的惊羡者却可能让她因脆弱而衰老,那些没有留下名字的塑匠、石匠、泥匠、画匠,用坚韧的毅力和沉静的心愿,一代又一代,守护了她一千年。莫高窟带给人们的震撼,绝不应该只是我们看到的惊艳壁画和彩塑,她更是一种文化的力量!就算有一天她真的衰老了,这种力量也不应该消失,我一定要让她活下来。
当我知道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将她永久保留的时候,我立即向甘肃省、国家文物局、科技部提出要进行数字化工程建设。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特别重视莫高窟的
保护。上世纪60年代国家经济刚刚恢复,周恩来总理就特批了一百多万元用于敦煌莫高窟的保护。后来国家更是给了充足的经费,让我们首先进行数字化的实验。现在敦煌已经有一百多个洞窟实现了数字化——壁画的数字化、洞窟3D模型和崖体的三维重建,三十个洞窟的数字资源中英文版都已上线,并实现了全球共享。
我想和敦煌“厮守”下去不再是梦想,这已真真切切成为现实!
我很喜欢中唐第一百五十八窟的卧佛,每当心里有苦闷与烦恼时,都忍不住想走进这个洞窟,瞬间忘却许多烦恼。有时候,甚至觉得敦煌已经成为我的生命了。
我还想说,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一代又一代有志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年轻人,面对极其艰苦的物质生活,面对苍茫戈壁的寂寞,披星戴月,前赴后继,践行着文物工作者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
而我也与我的前辈、同仁们一样,仍愿与这一眼千年的美“厮守”下去。
(选文有改动)
10.下面对文章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父亲写信让“我”转交学校领导,希望给“我”换个工作地方,表现父亲疼爱女儿,反对女儿投
身敦煌学研究。
B.“我”的丈夫老彭,毅然放弃了心仪的武汉大学考古专业的教学工作,来到敦煌,并同“我”一
起守着敦煌,是因为他“理解我,支持我”,也说明了敦煌非凡的魅力。
C.1999年开始,作者为“来敦煌欣赏壁画的人愈发多了”而高兴,为可能使洞窟脆弱、衰老而担忧。
D.现在敦煌已经有一百多个洞窟实现了数字化——壁画的数字化、洞窟3D模型和崖体的三维重建,
表明数字化技术虽然不能阻挡壁画渐渐模糊、颜色慢慢褪去,但却能够将它们永久保留。
11.梳理作者与莫高窟日益深化的“缘分”并填空。(4分)
见到 → ① ______ → 守护 → ② ______ → 传承
12.赏析下面的语句。(4分)
(1)整个莫高窟,就是一座巨大无比、藏满珠宝玉翠的宝库。(从修辞手法的角度)(2分)
(2)上世纪60年代国家经济刚刚恢复,周恩来总理就特批了一百多万元用于敦煌莫高窟的保护。
(赏析加点的词语)(2分)
13.赏析题目《一眼千年的厮守》的妙处。(4分)
解析:
A.“反对女儿投身敦煌学研究”错。由第⑥段“我父母自然也是不乐意的……希望给我换个工作地方”可知,父亲不乐意“我”生活、工作环境的艰苦,体现了父亲对“我”的疼爱,并没有体现出“反对女儿投身敦煌学研究”。
10.下面对文章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父亲写信让“我”转交学校领导,希望给“我”换个工作地方,表现父亲疼爱女儿,反对女儿投身
敦煌学研究。
B.“我”的丈夫老彭,毅然放弃了心仪的武汉大学考古专业的教学工作,来到敦煌,并同“我”一起
守着敦煌,是因为他“理解我,支持我”,也说明了敦煌非凡的魅力。
C.1999年开始,作者为“来敦煌欣赏壁画的人愈发多了”而高兴,为可能使洞窟脆弱、衰老而担忧。
D.现在敦煌已经有一百多个洞窟实现了数字化——壁画的数字化、洞窟3D模型和崖体的三维重建,表
明数字化技术虽然不能阻挡壁画渐渐模糊、颜色慢慢褪去,但却能够将它们永久保留。
A
解析:
首先,由所给出的词语确定填空内容的区域,即“见到”的相关内容在第①~⑤段,“守护”的相关内容在第⑩段,“传承”的相关内容在第 段,据此可初步判断第①空答题区间应为第⑥~⑨段,第②空答题区间在 ~ 段。由第⑦段“一阵子相处后,慢慢地小心翼翼地把敦煌当成了‘意中人’”可提取出关键词语“相处”,由第 段“我想和敦煌‘厮守’下去不再是梦想,这已真真切切成为现实”可提取出关键词语“厮守”。
11.梳理作者与莫高窟日益深化的“缘分”并填空。(4分)
见到 → ① → 守护 → ② → 传承
相处
厮守
解析:
(1)“就是一座巨大无比、藏满珠宝玉翠的宝库”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壁画和彩塑”比作“珠宝玉翠”,将“莫高窟”比作“宝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莫高窟的金碧辉煌、闪烁夺目,突出其艺术价值。由第⑧段下文“这样动人可爱的‘意中人’,已成了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怎么能舍得离开呢”可以体会到作者对莫高窟的热爱之情以及想要去保护它的愿望。
(2)“国家经济刚刚恢复”“周恩来总理就特批了一百多万元用于敦煌莫高窟的保护”中的“刚刚”为副词,“就”为连词,联系第 段“国家特别重视莫高窟的保护”可知, 这体现了当时国家和周恩来总理对莫高窟保护的重视程度。
12.赏析下面的语句。(4分)
(1)整个莫高窟,就是一座巨大无比、藏满珠宝玉翠的宝库。(从修辞手法的角度)(2分)
(2)上世纪60年代国家经济刚刚恢复,周恩来总理就特批了一百多万元用于敦煌莫高窟的保护。(赏
析加点的词语)(2分)
答案示例:“刚刚”写出国家经济恢复不久,“就”写出了周恩来总理批准经费之迅捷,表现了国家和周恩来总理特别重视对莫高窟的保护。
答案示例: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阳光下的“壁画和彩塑”比喻为“珠宝玉翠”,把“莫高窟”比喻为“宝库”,表现了莫高窟“金碧辉煌,闪烁夺目”的美丽和艺术价值,表达了作者对莫高窟“深深的爱”和“想尽一切办法保护它”的愿望。
解析:
首先,由“一眼千年”可见莫高窟魅力之大。结合第 段“有时候,甚至觉得敦煌已经成为我的生命了”和第 段“而我也与我的前辈、同仁们一样,仍愿与这一眼千年的美‘厮守’下去”可知,“一眼千年的厮守”直接表达了作者与莫高窟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敦煌、对莫高窟的热爱,还有对守护者的崇敬之情。标题中的“一眼”和“千年”形成对比,十分独特,能吸引读者阅读。“千年的厮守”,写出了因为莫高窟的魅力才让“我”对敦煌生发热爱与崇敬之情,揭示了文章主旨。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13.赏析题目《一眼千年的厮守》的妙处。(4分)
答案示例:
(1)看“一眼” 就愿“千年厮守”,突出表现了莫高窟的魅力。(2)“一眼”和“千年”对比,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3)高度概括了作者与莫高窟“缘分”深的情感。(4)表现了作者对敦煌的热爱之情。(5)表达出作者对莫高窟历代守护者的崇敬之情。
三、古诗文阅读(共1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0分)
【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节选自《核舟记》)
【乙】南京濮仲谦,古貌古心,粥粥①若无能者,然其技艺之巧,夺天工焉。其竹器,一帚一刷,竹寸耳,勾勒数刀,价以两计。然其所以自喜者,又必用竹之盘根错节,以不事刀斧为奇,则是经其手略刮磨之而遂得重价真不可解也。仲谦名噪甚,得其款,物辄腾贵。三山街②润泽③于仲谦之手者数十人焉,而仲谦赤贫自如也。于友人座间见有佳竹、佳犀④,辄自为之。意偶不属,虽势劫⑤之、利啖之,终不可得。
(节选自《陶庵梦忆》)
【注】①粥粥:卑恭和顺的样子。②三山街:地名。③润泽:获利。④犀:犀牛。引申为犀牛角或皮制作的器物。⑤劫:胁迫。
14.阅读【甲】【乙】两文,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珠可历历数也 勾勒数刀
B.神情与苏、黄不属 意偶不属
C.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辄自为之
D.左臂挂念珠倚之 然其技艺之巧
15.用“/”给【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则 是 经 其 手 略 刮 磨 之 而 遂 得 重 价 真 不 可 解 也。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仲谦名噪甚,得其款,物辄腾贵。
17.【乙】文中濮仲谦“竹寸耳,勾勒数刀,价以两计”,却又为何“赤贫”?请根
据文中相关情节加以分析。(2分)
【乙】参考译文:
南京濮仲谦,有着古朴的容貌和心肠,卑恭和顺的样子好像是一个无能之辈,然而他的雕刻艺术技艺高巧,可以夺天工了。他制作的竹器,哪怕是一把笤帚、一把刷子,几寸长的竹子,他用刀刻几下,而价值立即以两倍计算。然而他自己最喜欢的器具,又必须用盘根错节的竹子,奇在不用刀斧雕刻,只是经过他自己的手略微刮削、打磨,就能卖出高价,真是不可思议。濮仲谦名声大噪,能够得到他在书画雕刻艺术作品上的签名题字,此物品的价格就会立即飞涨。三山街得到濮仲谦的手题字而获利的有数十人,然而濮仲谦自己却贫穷如故,但安然自在。在友人座间见有好的竹子、犀牛角,就自己动手雕刻起来。如果不对他的意,即使用威势胁迫、用利益引诱,终究得不到他的作品。
解析:A.数出来/几;B.类似/类似;C.是/雕刻;D.代词,指左膝/结构助词,的。
14.阅读【甲】【乙】两文,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珠可历历数也 勾勒数刀
B.神情与苏、黄不属 意偶不属
C.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辄自为之
D.左臂挂念珠倚之 然其技艺之巧
B
15.用“/”给【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则 是 经 其 手 略 刮 磨 之 而 遂 得 重 价 真 不 可 解 也。
/
/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仲谦名噪甚,得其款,物辄腾贵。
答案示例:濮仲谦名声大噪,能够得到他在书画雕刻艺术作品上的签名题字,此物品的价格就会立即飞涨。
答案示例: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坡。
解析:根据“而仲谦赤贫自如也”“意偶不属,虽势劫之、利啖之,终不可得”等内容可知,濮仲谦一贫如洗,却又自得其乐,任性适意,鄙夷势利,淡泊名利。
17.【乙】文中濮仲谦“竹寸耳,勾勒数刀,价以两计”,却又为何“赤贫”?请根
据文中相关情节加以分析。(2分)
答案示例:濮仲谦安贫乐道、乐于助人,不为权势和金钱而改变自己的志趣。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4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 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8.朗读诗歌讲究突出重音,你认为首联中哪个字应该重读?请说明理由。(2分)
19.“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试从修辞的角度谈谈这两句
的妙处。(2分)
18.朗读诗歌讲究突出重音,你认为首联中哪个字应该重读?请说明理由。(2分)
答案示例一:“辅”字应重读,该字将送别之地(城阙)和友人上任之地(五津)联系起来,形象地写出了三秦之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象雄伟,意境开阔,应该突出强调。
答案示例二:“望”字应重读,一个“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州联系起来,表达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应该突出强调。(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写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算在天涯海角也近如邻居一样。“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比邻”,并邻,近邻,极言心意相通心灵相距之近。这两句运用了对比、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境界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全诗结构严谨,暗合首句营造的雄浑阔大的气势,把前面淡淡的伤离情绪一笔荡开。诗人设想别后:只要我们心心相通,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这与一般的送别诗情调不同,含义极为深刻,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19.“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试从修辞的角度谈谈这两句的妙处。(2分)
答案示例:
这两句诗运用了对比、夸张的修辞手法,“天涯”极言相距之远,“比邻”极言心意相通、心灵相距之近,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表达了对朋友的劝慰之意,情感乐观豁达。这一哲理将前四句表现出的离别之苦转为积极乐观的态度和旷达高远的情怀,使全诗境界高远,暗合首句营造的雄浑阔大的气势,开阔的意境浑然天成。
四、作文(共50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原来”,意思是发现从前不知道的情况。生活百味,青春多彩,“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
中。”蓦然回首,原来:凡事蕴理,万物成趣,人间有情;苦难也可成营养,美丽或许有缺憾,我也是一
道风景……
请以《原来,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写一篇记叙性文章;③不少于500字;④文中不要出现与考生有关的真实
的人名、校名;⑤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限定词语“原来”是时间副词,表示发现从前不知道的情况。此题目的构思广泛,可以回忆往事,可以探究发现,需从自身经历出发,体验认知的过程。一是需要精确立意,紧扣“原来”,突出“过去”与“现在”的对比,凸显心灵的成长。同时素材要“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拒绝套路。二是需要精确表达,用描写展现成长故事,用细节传情达意,才能真正打动读者。而这正是符合课标和考纲的目标要求。
范文:
原来,我也很优秀
我曾是一个自卑的女孩,我的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失败,太多太多的挫折,太多太多的冷漠,太多太多的孤独,这一切的一切,常常令我畏惧。有时,我真想退缩,真想放弃……
青春,是花季亦是雨季,但为什么正处于如花似玉的年纪的我,却感受不到一丝丝的欢欣愉悦,常常与寂寞相伴,与茫然同行?因为我很渺小,像一株微不足道的小草,整日在自怨自艾中度过。
就在我孤独地流泪,寂寞地唱歌时,上天终于注意到了我,把您派到我身边把我从苦海之中拯救出来。
您白皙的脸常冲我微笑。还记得您在班里夸我功底好,我在台上的每一次朗读、每一次背诵,您总说饱含感情、富有韵味。这时的我,羞红了脸颊,但心里是甜滋滋的。从此,我每天都期待着您的课,每次都把手举得高高的,踊跃地回答着您的问题。渐渐地,我成了全班回答问题最积极的一个。不仅是在您的课上,其他学科我也能自信地举手,这都是您的功劳,让我重新燃起了希望之火。
还记得,那次学校组织一个演讲比赛,我很想报名,但不敢挑战那些比我优秀的演讲者,是您,又一次给我鼓励,您说您相信我,并说这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带着您给的信任,我参加了。在台上,我看见您正坐在墙角边注视着我,白皙的脸上依然挂着甜甜的微笑,眼睛里满是对我的鼓励和信任。那时,我想:一定要好好表现,决不辜负您的期望。结果,我获得了第一名!
这次演讲的成功,又给我增添了莫大的自信。在这,我要谢谢您,请接受我对您最最真诚的感激和敬意!
从此,我不再自卑,面对困难我不再茫然失措,因为我看到挫折背后希望之芽正在萌发。是您,让我发现,原来,我也很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