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第二节 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
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说明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
区域
认知
综合思维
地理实践力
人地协调观
能够搜集全国或区域的环境信息,并利用信息解释自然保护区的设立对于国家或该区域造成的影响。
结合实际案例,了解自然保护区建设的依据、类型、级别,并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角度分析其对生态安全的影响,形成综合思维
通过观察与调查,了解身边、国内自然保护区的相关信息,并结合具体区域背景思考其存在的必要性,提升区域认知以及地理实践力。
根据所学的知识,探究设立自然保护区如何维护生态安全,如何重视保护与开发协调的问题,树立人地协调观。
一、自然保护区设立的依据和意义
自然保护区的概念
自然保护区是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域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广义的自然保护区是指受国家法律特殊保护的各种自然区域的总称,不仅包括自然保护区,还包括国家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遗迹地等各种保护地。
角度 内 容
生态系统 典型的自然地理区域、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以及已经遭受破坏但经保护能够恢复的同类自然生态系统区域
动植物 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域
特殊价值 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海域、海岸、岛屿、湿地、内陆水域、森林、草原和荒漠
自然遗迹 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溶洞、化石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遗迹
特殊区域 经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需要予以特殊保护的其他自然区域
凡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建立自然保护区:
(2)设立标准:
(1)国家条例:依据国务院199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凡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建立自然保护区:
(一)自然保护区的设立依据
(二)自然保护区的类型和级别
按保护对象分类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
保护植物“活化石”的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丹霞地貌的丹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热带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三)自然保护区设立的意义
(1)自然保护区保留了一定面积的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为子孙后代留下天然的“本底”。
(2)自然保护区是生物物种的庇护所、贮备地,保存了许多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以及它们的遗传基因和栖息地。
(3)自然保护区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环境和抵御自然灾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自然保护区是理想的科学研究基地、宣传教育场所和生态旅游目的地。
(5)自然保护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优美的自然景观,可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是人类健康、灵感和创作的源泉。
2.自1956年建立了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以来,我国至今已有2 700多个自然保护区。下列关于自然保护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可以看做是一个生态系统
B.是“天然实验室”,是开展生物学研究的基地
C.是“活的自然博物馆”,可普及生物多样性知识
D.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唯一措施
D
1.以下不属于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的是( )
A.自然生态系统
B.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
C.生态农业观光园
D.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
牛刀小试
C
朱鹮曾广泛分布于我国东部、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地。朱鹮栖息于海拔1 200~1 400 米疏林地带高大的树上,在附近水稻田、河滩、池塘、溪流和沼泽等湿地环境地带觅食,主要以小鱼、蟹、蛙、螺等水生动物为食,兼食昆虫。由于环境恶化等因素,导致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1964 年鸟类学家最后一次见到野生的朱鹮,直到 1981 年 5 月在陕西洋县重新发现了一群数量仅为 7 只的朱鹮种群,这一种群被认定为当时世界上唯一的野生朱鹮种群。40 多年来,我国加强朱鹮救助研究,野外保护和人工繁育同步发展,朱鹮种群不断发展壮大,全球朱鹮种群数量发展到7000余只,其中陕西5000余只。
1993年人工孵化育雏获得成功
1995年人工饲养子一代个体成功繁殖
2000年人工饲养个体自然繁育成功
2004年野化放飞试验成功
1.简要分析朱鹮生存空间不断收缩的原因。
2.汉中朱鹮生存区域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但朱鹮保护仍然面临许多难题。想一想,朱鹮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3.你是否赞同在朱鹮自然保护区开展旅游业?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
探究活动 P97-98
朱鹮曾广泛分布于我国东部、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地。朱鹮栖息于海拔1200—1400米疏林地带高大的树上,在附近水稻田、河滩、池塘、溪流和沼泽等湿地环境地带觅食,主要以小鱼、蟹、蛙、螺等水生动物为食,兼食昆虫。由于环境恶化等因素,导致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1964年鸟类学家最后一次见到野生的朱鹮,直到1981年5月在陕西洋县重新发现了一群数量仅为7只的朱鹮种群,这一种群被认定为当时世界上唯一的野生朱鹮种群。 2005年,我国汉中朱鹮生存区域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朱鹮已经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Ⅰ级。 如今,汉中朱鹮自然保护区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观光。朱鹮自然保护区由朱鹮梨园、朱鹮生态园和现代农业观光园组成。朱鹮生态园是集科研、教学、观赏、保护为一体的野生朱鹮救护饲养繁育基地。游客可以随时见到人工繁殖的珍稀朱鹮。30多年来,我国加强朱鹮救助研究,野外保护和人工繁育同步发展,使朱鹮数量迅速增长,种群质量稳步提升,逐渐摆脱了濒危局面。朱鹮种群不断发展壮大,2017年底朱鹮数量已达2600余只。
1.简要分析朱鹮生存空间不断收缩的原因。
由于人类活动,适合朱鹮筑巢的高大乔木被砍伐,适合朱鹮觅食的湿地、水田被破坏或改造为旱地,宜居环境遭受破坏,导致朱鹮生存空间不断收缩。
探究活动 P97-98
朱鹮曾广泛分布于我国东部、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地。朱鹮栖息于海拔1200—1400米疏林地带高大的树上,在附近水稻田、河滩、池塘、溪流和沼泽等湿地环境地带觅食,主要以小鱼、蟹、蛙、螺等水生动物为食,兼食昆虫。由于环境恶化等因素,导致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1964年鸟类学家最后一次见到野生的朱鹮,直到1981年5月在陕西洋县重新发现了一群数量仅为7只的朱鹮种群,这一种群被认定为当时世界上唯一的野生朱鹮种群。 2005年,我国汉中朱鹮生存区域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朱鹮已经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Ⅰ级。 如今,汉中朱鹮自然保护区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观光。朱鹮自然保护区由朱鹮梨园、朱鹮生态园和现代农业观光园组成。朱鹮生态园是集科研、教学、观赏、保护为一体的野生朱鹮救护饲养繁育基地。游客可以随时见到人工繁殖的珍稀朱鹮。30多年来,我国加强朱鹮救助研究,野外保护和人工繁育同步发展,使朱鹮数量迅速增长,种群质量稳步提升,逐渐摆脱了濒危局面。朱鹮种群不断发展壮大,2017年底朱鹮数量已达2600余只。
2.汉中朱鹮生存区域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但朱鹮保护仍然面临许多难题。想一想,朱鹮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种群扩大要求更大的良好栖息环境,与保护地社区的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利益冲突;现存野外种群分布过于集中;此外,近亲繁殖严重,雏鸟易发生夭折,幼鸟抵抗力弱。
探究活动 P97-98
朱鹮曾广泛分布于我国东部、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地。朱鹮栖息于海拔1200—1400米疏林地带高大的树上,在附近水稻田、河滩、池塘、溪流和沼泽等湿地环境地带觅食,主要以小鱼、蟹、蛙、螺等水生动物为食,兼食昆虫。由于环境恶化等因素,导致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1964年鸟类学家最后一次见到野生的朱鹮,直到1981年5月在陕西洋县重新发现了一群数量仅为7只的朱鹮种群,这一种群被认定为当时世界上唯一的野生朱鹮种群。 2005年,我国汉中朱鹮生存区域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朱鹮已经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Ⅰ级。 如今,汉中朱鹮自然保护区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观光。朱鹮自然保护区由朱鹮梨园、朱鹮生态园和现代农业观光园组成。朱鹮生态园是集科研、教学、观赏、保护为一体的野生朱鹮救护饲养繁育基地。游客可以随时见到人工繁殖的珍稀朱鹮。30多年来,我国加强朱鹮救助研究,野外保护和人工繁育同步发展,使朱鹮数量迅速增长,种群质量稳步提升,逐渐摆脱了濒危局面。朱鹮种群不断发展壮大,2017年底朱鹮数量已达2600余只。
3.你是否赞同在朱鹮自然保护区开展旅游业?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
赞成。开展旅游业有利于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协调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加强游客对朱鹮的了解,提高人们保护朱鹮等濒危动物的意识。
不赞成。开展旅游业可能会破坏朱鹮现有的生存空间,大量游客进入不利于保护区的管理,可能造成比较多的污染,危及朱鹮的生存繁育。
探究活动 P97-98
高考链接
(2022·山东地理)尼日利亚东南部的热带雨林是非洲仅存的原始热带雨林之一。1991年,尼日利亚政府在热带雨林存量较大的地区建立了克罗斯河国家公园。某机构利用遥感等地理信息技术对1986年和2010年国家公园所在区域的景观进行了对比研究(右图)。据此完成1~2题。
1.与1986年相比,2010年克罗斯河国家公园范围内( )
A.分散林地和农场的面积缩小
B.生物生存环境的连通性下降
C.热带雨林景观的完整性提高
D.雨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
2.图中国家公园内退化斑块的景观类型可能是( )
①灌丛草地 ②草甸沼泽 ③落叶阔叶林 ④常绿硬叶林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A
【知识拓展】自然保护区的内部结构
内部结构 功能
核心区 以保护种源为主,严禁一切干扰;是取得自然“本底”信息的所在地;是为保护和监测环境提供评价的来源地
缓冲区 只准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
实验区 从事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可进行一定范围的生产活动;可有少量居民点和旅游设施等
二、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
1. 生态安全的概念:
2. 生态安全的特点:
整体性
局部生态环境的破坏,可能导致区域性的甚至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不可逆性
当生态环境遭受的破坏超过了其自身修复能力时,往往会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
战略性
生态安全与经济安全、军事安全和国防安全同样重要,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
指国家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受或者少受破坏与威胁的状态。
LOGO
2.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
二、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
关系
3. 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
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构筑生态安全空间格局的关键节点,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现状
我国已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类型齐全、功能相对完善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
意义
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确保生态系统安全稳定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供了重要保障。
①牛背梁水热条件较好,物种较丰富;②南北坡水热差异大,物种差异大;③相对高度大,自然带垂直分异显著;④为自然保护区,受人类干扰较小,物种易得以保存。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秦岭主峰太白山海拔约3 700 m,南北坡气候迥然不同,气温差异大。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位于秦岭东部,海拔1 000~2 802 m,是汉江、渭河支流的发源地,被誉为“天然基因库”“西安市后花园”。
2020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秦岭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考察生态保护情况时强调“各级干部要当好秦岭生态的卫士”。如图示意秦岭及周边地区地形。
(1)分析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被誉为“天然基因库”的原因。(6分)
(2)简述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对周边河流的生态作用。(6分)
探究活动
①该保护区处于河流发源地,利于提供优质水源;②保持水土,减轻水土流失,有利于降低河流含沙量;③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减轻旱涝灾害。
生物多样性(物种)丰富的原因分析
思考方向 规范答题术语
水热条件 地处低纬度(热带),热量丰富,繁衍生长速度快,生物多样性丰富
气候差异 ①跨纬度广,热量差异大,物种丰富;②跨海陆(经度)广,水分差异大,物种丰富;③地形起伏大,气候的垂直差异显著,物种丰富;④面积广大,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物种丰富
生存空间 面积广大,地域辽阔,生物生存空间(如森林、湿地)广,物种丰富;处于自然地理环境的过渡区域,物种丰富
天敌 地形较封闭(远离大陆),天敌少
人类活动 地形较封闭(远离大陆),人烟稀少,经济落后,开发程度低,受人类活动干扰少
在生物的原产地开展对生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工作,称为就地保护。在动物园或繁殖中心开展濒危动物的繁殖保护工作,称为迁地或移地保护。由于胚胎移植、冷冻精液和克隆等新的繁殖技术的发展,动物的遗传物质可以脱离动物的身体进行保存,于是又有离体保护。
就地保护的主要方法是在濒危物种的栖息地建立保护区或国家公园。栖息地丧失是目前物种灭绝和濒危的主要原因,建立保护区之后可对物种的状况进行监测和研究。迁地保护是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把生存条件不复存在、物种数量极少或难以找到配偶等原因,生存和繁衍受到严重威胁的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殖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迁地保护为行将灭绝的生物提供了最后的生存机会。一般情况下,当物种的种群数量极低,或者物种原有生存环境被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破坏甚至不复存在时,迁地保护就成为保护物种的重要手段。
(100页)
迁地保护和就地保护
1.当前,有不少专家认为:“华南虎在自然界已不存在可自我延续与恢复能力,人工繁育华南虎进行野化训练和放归自然,促进其种群复壮,是拯救华南虎的必然途径”。为此,在韶关市国家森林公园里建立了华南虎繁育研究中心,用以保护华南虎该措施属于( )
A.建立自然保护区 B.迁地保护
C.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 D.法制教育和管理
B [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除了建立自然保护区之外,人们还把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又叫迁地保护。结合以上可知,在韶关市国家森林公园里建立华南虎繁育研究中心,保护华南虎,该措施属于迁地保护。]
2.下列关于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迁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B.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主要场所
C.植物园、动物园、水族馆等是实施迁地保护的主要手段
D.对某些珍稀动物进行就地保护时还要进行迁地保护
A
B
牛刀小试
课堂总结
野生亚洲象食量大,每头象至少需10~12平方千米的采食范围。近年来,西双版纳的勐养自然保护区中野象大量取食当地农作物、人象冲突的事件频发。下图为勐养自然保护区局部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勐养自然保护区中人象冲突的原因不包括( )
A.保护区面积过大 B.人类活动增多 C.公路阻碍大象迁徙 D.农作物属于大象食谱
2.减少人象冲突的措施,可行的是( )
①适当增加人工投食 ②建设生物通道 ③全部生态移民 ④国家补偿农民损失 ⑤建动物园圈养野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②④⑤
A
B
课堂检测
从1869年发现并命名大熊猫,到2019年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挂牌成立,150年来对于大熊猫的保护与研究,见证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时代。如图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大熊猫国家公园( )
A.地处陕青川三省,集中连片分布
B.气候较温暖湿润,没有寒潮冻害
C.以盆地丘陵为主,建设难度较大
D.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效益突出
4.大熊猫国家公园岷山片区,地处岷江上游,
在保护大熊猫的同时,生态文明建设还应聚焦在( )
A.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B.退耕还草,防风固沙
C.垃圾分类,资源优化
D.清淤治污,提升水质
课堂检测
D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