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二年级上册 16 朱德的扁担 说课设计
说教材
《朱德的扁担》是新版二年级教材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三篇课文介绍的都是中国历史上的伟人。而这篇课文讲的是1928年,红军初建时期,在国民党竭力“围剿”的特定环境下,朱德同志为了坚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粉碎敌人的阴谋而到茅坪和战士们一起去挑粮食的故事。表现了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同时表现出广大战士对朱德同志的敬爱之情。
二、说学情
二年级的孩子们已经拥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利用学习经验自主学习生字。不太乐观的是,本课中的故事发生在1928年,与现在的生活相去甚远,孩子们丝毫没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对于文中所描绘的历史背景、战争背景、生活状况更是知之甚少。这是本课教学需要解决的一个大问题。
三、说目标
1、认识“朱、德”等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难”,会写“扁担”等生字 。
2、通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结合语境感悟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
3、学习动宾短语的搭配并学会运用。
四、说重难点
根据课文中的语境理解“会师”“山高路陡”等生字词。
2、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并学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五、说策略
文本结合 再创造 手段(资源) 意图
课 前 通过“教学助手”收集备课资料,再通过“一起作业网”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和课前作业,学生可以在线答题,朗读录音,根据学生课前掌握情况设计教学重难点。
“扁担” “扁担”是什么? 微课 了解“扁担”
课 中 毛泽东 创设人物链 《吃水不忘挖井人》 认识“朱德”
“德”字 文化渗透 微课 认识“德”字
“战”字 创设语境 连词成句 结合语境理解意思
“会师” 创设情境 影视资料 结合情境理解意思
“山高路陡” 图片对比 图片 根据图片理解意思
动宾短语 创设情境 图片,连线题 理解与运用
课后 朱德 推荐相关小故事,影片。 影片、故事 课后拓展
六、说资源
由于本课历史背景与现在的生活相去甚远,孩子们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了解当时的背景,因此,本课利用ppt图片,微课、影视视频等资源进行文本再创造,从多个维度帮助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课文背景,理解重点字词。
七、说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回顾旧识,引入新知,结合《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已学课文创建人物链,引导学生依据人物关联,认识朱德。)
2.课件出示朱德像。微课认识“德”字。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让学生认识朱德,并借助微课资源,结合“德”字的演变过程,含义,以及各类道德规范的介绍进行文本再创造,通过传统文化的渗透让学生立体识字。)
3.课件出示课题,读好“扁担”,通过课前微课补充认知,并让学生分享生活中见到的扁担,理解“扁”字的含义,写好“扁担”。
扁担的用途。(设计意图:结合“扁”字的含义,利用常见的动物图片,创造直观的视觉对比让学生理解字义。以及“扁担”二字的书写演练,创设文本以外的知识拓展,让学生认识“扁担”,学会如何写好“扁担”。)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了解这个和朱德有关的小故事。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设计意图:在集体认读生字环节中,根据课前的学前检测找出易读错的生字和易认错的汉字,从音形义三个方面巩固识字,并创设贴合文本的语境进行文本再创造,帮助理解和记忆生字词)
精读课文
1、读第一自然段,重点理解“会师”一词
(设计意图:运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影视资料,对“会师”一词进行文本再创造,使学生直观感受“会师”的场面,从而理解词义。)
2、结合“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等词语体会红军挑粮的艰辛不易。
(设计意图:出示平坦的道路,斜坡,陡峭的山峰三幅图,创造直观的视觉对比让学生理解字义让学生理解“陡”的含义。)
3、战士们不怕困难,依然抢着去挑粮,朱德同志也不例外。(出示朱德挑粮图片)说一说,你看到的朱德。
4、出示课外情境图(设计意图:结合朱德挑粮的图片,以及和朱德有关的课外情境图进行文本再创造,利用图片资源层层递进,让学生用合适的动宾短语描述文本情境,并学会运用。)
信息技术助推语文高效课堂
——评《朱德的扁担》一课
老师执教的《朱德的扁担》是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由于本课历史背景与现在的生活相去甚远,孩子们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去了解当时的背景,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创设逼真的教学情境,渲染活泼的教学氛围,分解不同的教学难点,调动多种学习感官,从多个维度帮助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课文背景,理解重点字词。让每一个孩子爱学、会学、能学,从而提高课堂高效。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兴趣,让学生爱学
导入环节,老师结合《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已学课文中的伟人毛主席来引出人物链,引导学生依据出示的人物关联图,来初步认识朱德。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在学习“扁”字时,老师结合“扁”字的含义,利用常见的动物图片,创造直观的视觉对比让学生轻松理解了字义。
在理解“会师”一词时,老师选择了恰切的的影视资料,使学生直观感受到毛主席和朱德同志率领的两支队伍在井冈山胜利“会师”的振奋人心的场面,从而理解了“会师”的词义。
运用信息技术突出重点、分化难点,让学生会学
在教学“朱德”的“德”字时,老师采用了微课的形式,将这个会意字的含义、结构和汉字文化渗透融合在一起,将枯燥、生硬的教学内容用动画的方式呈现在孩子面前,孩子们目不转睛盯着屏幕,学习兴趣浓厚。为后面语言的积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不仅得言,而且得法。
在教学写字时,老师让孩子们跟着电脑博士书空,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给孩子们做出最好的示范,让他们不仅能感受汉字书写的美,也熟练掌握了重点生字的写法以及书写顺序。
在练习书写的时,老师关注写字不规范的孩子,将他们书写的生字拍下来,运用希沃授课助手将这些“问题字”照片通过热点链接实时上传到电子白板上,让孩子们清楚明白地看到这些字,并亲自来当小老师评一评这些字,找出写得有问题、不规范的原因,再对照自己的书写检查检查,可以进行二次修改。用这样的方式更能有效突破写字这一教学难点。
三、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过程,让学生能学
老师在引导学生积累了文中的动宾短语后,用教学助手设计了“连线搭配”的游戏环节来检测学生学习效果达成度,当看到老师用手指直接在显示屏上连线时,孩子们早就兴奋不已,个个儿争先恐后地举手想得到检测,老师相机出示了朱德同志的另一幅图来开阔学生思维,拓展新知,发展语言,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深化了课内知识。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们学得开心,记得深刻。
老师的这节课找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的切入点,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层次融合,助推语文课堂的高效,深层次体现在:信息技术与语文规律的融合,与教学目标的融合,与教学方法的融合,与学生实际的融合,与时代特点的融合,多层面、多层次地达到多效果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