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和主要趋势
单元检测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有学者认为,“9·11”事件对美国造成了巨大的物质损失和心理冲击。随后,美国针对该事件发起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但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相反使美国越陷越深,加之虐囚等丑闻的曝光,美国的国际形象急剧下跌。该学者意在强调,美国( )
A.军事实力有所下降 B.国家利益遭遇挑战
C.霸权政策害人害己 D.忽略自身形象塑造
2.二战后,亚非拉地区出现的很多发展中国家,收回了海关主权,收回了货币发行权和管理权,也收回了被原宗主国控制多年的矿山、工厂、港口、铁路,同时还对许多跨国公司的子公司实行了国有化。这些做法( )
A.导致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彻底崩溃
B.有利于“第三世界”力量的壮大
C.为民族解放运动兴起奠定了基础
D.促使国际经济秩序日趋公正合理
3.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到2003年其快速反应部队建成;日本加强日美关系的同时,也注重与亚洲各国建立密切联系;苏联解体到2000年以来,使俄罗斯逐渐走出低谷。这些史实表明( )
A.国际局势日趋紧张
B.多极化趋势得到加强
C.美国霸权主义破产
D.“一超多强”局面已确立
4.经济全球化一词,最早出现于1985年。它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先进科技和生产力为手段,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分工、贸易、投资、跨国公司和要素流动等,实现各国市场分工与协作相互融合。经济全球化在20世纪90年代发展迅速的原因在于( )
A.各国在市场主导与政府调节间达到平衡
B.新科技革命以及“中间阶层”人数增加
C.跨国公司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
D.发展中国家抢抓机遇逐渐处于有利地位
5.(2022·珠海期末)1973年,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为声援埃及和叙利亚,对偏袒以色列的西方国家实行了禁运,使得油价暴涨,引发长期的“滞胀”现象。这说明了( )
A.石油输出国组织控制了世界经济主导权
B.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成果的脆弱性
C.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和政治紧密相连
D.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两极对峙
6.1970年,以卢森堡首相皮埃尔·维尔纳为首的专家组向欧共体部长理事会提交了《维尔纳报告》。该报告建议从1971年初到1980年底,分三阶段实现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而且特别强调“把职责从国家一级转移到共同体一级是至关重要的”。这一报告提出的历史背景是( )
A.世界经济开始朝制度化方向发展
B.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了瓦解
C.西欧经济一体化的成果日益显现
D.经济全球化有了机构的支撑
7.二战后,西方一些传统老工业区,例如美国五大湖地区、德国鲁尔区、伦敦工业区等趋于衰退,很多工厂废弃,机器布满铁锈,被称为铁锈地带。该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是( )
A.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B.信息技术革命迅猛发展
C.国际分工格局的影响 D.国家忽视传统产业升级
8.据有关数据显示,美国国家安全局至少于2008年起,向全球近10万台计算机植入专门软件,监听各国社会动态。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全球化推动信息共享 B.资本主义阵营瓦解
C.信息化潮流不可逆转 D.信息安全存在风险
9.冷战结束后,美国制造了一系列“文明优劣论”“历史终结论”,并向全世界广泛推销。1996年,首届亚洲儿童权利与传媒会议通过的《马尼拉宣言》针锋相对地指出:亚太地区的大众传媒应尊重和保护亚洲社会的传统文化,向各国儿童提供富有亚洲特色的节目。这一宣言的出台可以印证20世纪末( )
A.反对霸权成为全球共识 B.亚太地区一体化的加速
C.文明的多样性受到重视 D.亚洲儿童权利屡遭侵犯
10.20世纪90年代以来,旧金山和北京的人们都穿着牛仔裤和T恤衫;法国人关闭小酒馆,选择了便捷时尚的汉堡、麦当劳;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的竞争几乎在世界各国都在上演。这说明,经济全球化( )
A.阻碍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B.使世界文化多样性面临挑战
C.受到发展中国家的抵制 D.导致社会信息化的弊端显现
11.(2022·宿迁期末)二战后,先后赢得独立的许多非洲国家与原宗主国保持着密切的经济合作关系,对原殖民主义遗留经济结构的改造采取温和措施。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处于经济“滞胀”中的西方国家压低非洲农矿产品价格,抬高工业品价格,加上其他一些因素,导致非洲经济发展出现严重问题。这说明非洲国家要发展必须( )
A.建立平等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B.结束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合作
C.彻底重建独立后的经济结构 D.成立经济合作组织共谋发展
12.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外汇依赖度为10%以上或者30%左右,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外汇依赖度达到了50%~60%。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
A.经济全球化速度加快 B.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
C.发达国家操纵国际市场 D.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存在
13.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2002年人类发展报告》中指出,发达国家内部存在着社会问题,“这在英国和美国表现得最为前后一致和最剧烈。在1979年到1997年间,实际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了38%,但是一个中等收入之家的收入只增加了9%……最富裕的1%家庭的收入增长了140%。”据此判断,这种社会问题是指( )
A.社会的不平等不断扩大 B.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不足
C.西方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D.各国的经济竞争日益加剧
14.2015年以来,欧洲经历了二战以来规模空前的难民危机及难民涌入导致的工作竞争,欧盟不得不在内部边境上重启临时管控,民众对难民的排斥情绪有增无减,这种状况被称为欧洲的“再边境化”。该现象表明欧洲( )
A.一体化进程遭遇到严重挫折
B.难民问题严重威胁世界和平
C.传统治理模式面临新的挑战
D.反经济全球化浪潮愈演愈烈
15.2021年9月25日,华为高管孟晚舟获释回国。此前美国以华为公司“涉嫌违反了美国对伊朗的贸易制裁规定”,指使加拿大扣留孟晚舟1 000多天。这表明当今( )
A.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B.强权政治依旧存在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中国综合国力提升
16.(2022·北京西城区期末)截至2021年底,中国倡议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已有104个国家和地区参加,其中发展中国家超过半数,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占4席,G20国家中占16席,西方七国集团中占5席。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当今的历史潮流
B.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占主导话语权
C.坚持合作共赢,是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的重要保障
D.国际秩序和体系未能朝着更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2分。
17.(14分)【国际格局与新兴力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二战”以来,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世界格局不断发展、演变。
材料一
材料二
20世纪50—70年代世界新兴力量的崛起
1.20世纪50年代,欧洲煤钢共同体建立……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 2.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到60年代末,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国。 3.1957年,中国完成“一五”计划,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1978年以后,实行改革开放,综合国力迅速增长。 4.1961年,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它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宗旨,反对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主张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二战后世界格局演变的总体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极格局对峙的主要表现。(6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提出一个观点并进行阐述。(8分)
18.(12分)【跨国公司的演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如果把一家跨国公司看作一种生物,全球经济体系就是由各个物种构成的“生态系统”。生物进化论认为,物种为了适应环境变化而处在不断的演化过程之中,生态系统的结构也随之变化。跨国公司源于工业革命前殖民时代的海上贸易,当时的跨国公司实际上通过远洋贩运来组织。到19世纪,随着西方国家工业体系的建设完成,帝国主义时代到来,跨国公司也演化成在殖民地直接投资的现代公司。二战后的全球化时代,由于运输、通信等现代技术的发展,跨国制造成为可能,作为超国界生产组织的现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出现。
——摘编自贾晋京《跨国公司的“物种”演化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跨国公司的演变”为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9.(2022·大连期末)(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二战后世界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事件
1945 年 签署《联合国宪章》
1947 年 关贸总协定建立,中国是创始国之一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开始
1952 年 洛杉矶化学烟雾事件致65岁以上的老人死亡400多人
1955 年 日本制定《经济自立五年计划》
1967 年 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与互联网出现
1970 年 绿色和平组织建立,以“保护地球、环境及其各种生物的安全及持续性发展”为使命
1978 年 中国改革开放
1981 年 艾滋病被发现
1992 年 邓小平南方谈话与中共十四大召开
1993 年 欧洲联盟建立
1994 年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第二年 1 月 1 日开始运作
1997 年 爆发东南亚金融危机
2001 年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根据上表材料,任选一个角度提出主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主题明确,逻辑清晰,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20.(2022·济宁期末)(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现有的国际治理体系是在二战之后,由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凭借经济的优势地位建立起来的,所代表和反映的是少数发达国家的利益。面对新兴经济体的群体性崛起,特别是金砖国家的强力发展,现有的国际经济调节机制难以发挥它的作用。如果在全球经济治理体制的实施中,少了全球经济第二位、货物贸易总额世界第一的中国,那是难以成立的。所以,调整现有的国际经济调节机制成为国际社会的需要。
——王连宫《全球经济治理制度的缺陷与体系重建》
(1)指出材料一中三张图片所代表的国际组织名称,并简要说明这些组织在全球经济治理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6分)
(2)据材料二,谈谈你对“调整现有的国际经济调节机制成为国际社会的需要”的理解。为完善全球治理机制,中国作出了哪些贡献?(8分)
参考答案
C【解析】据材料“美国针对该事件发起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但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相反使美国越陷越深,加之虐囚等丑闻的曝光,美国的国际形象急剧下跌”可知,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给中东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同时也使美国的国际形象急剧下跌,故选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目前依然是当今世界的超级大国,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9·11”事件冲击了美国的国家利益,但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确是美国侵犯他国国家利益的霸权主义行径,排除B项;材料与美国对自身形象塑造的说法无关,排除D项。
B【解析】根据材料“亚非拉地区出现的很多发展中国家,收回了海关主权,收回了货币发行权和管理权,也收回了被原宗主国控制多年的矿山、工厂、港口、铁路”,可知战后新兴民族国家通过一系列措施实现民族经济的复兴,进一步壮大了反殖反霸的“第三世界”力量,故选B项;新兴民族国家的收回利权运动有利于加速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排除A项;新兴民族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为收回利权运动创造有利条件,选项C属于因果倒置,排除;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需要漫长的时间过程,新兴民族国家对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影响有限,排除D项。
B【解析】据材料“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到2003年其快速反应部队建成;日本加强日美关系的同时,也注重与亚洲各国建立密切联系;苏联解体到2000年以来,使俄罗斯逐渐走出低谷”,可知当今世界欧盟、日本、俄罗斯成为世界格局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故选B项;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流,排除A项;美国霸权主义受到了欧盟、日本、俄罗斯的冲击,但还没有破产,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多强,并没有提到美国超级大国的作用,排除D项。
C【解析】据材料“通过分工……实现各国市场分工与协作相互融合”可知,进入20世纪90年代,跨国公司迅猛发展,它们通过把世界各国纳入全新的国际生产分工体系,使各国的生产活动密切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连成一体,故选C项;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在市场主导与政府调节间寻求平衡,保持经济社会发展,排除A项;“中间阶层”人数增加是社会结构新变化的表现,排除B项;经济全球化中,发达国家处于有利地位,而非发展中国家,排除D项。
C【解析】据材料“1973年,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为声援埃及和叙利亚,对偏袒以色列的西方国家实行了禁运,使得油价暴涨,引发长期的‘滞胀’现象”,可知石油输出国组织通过禁运引发了经济“滞胀”现象,说明世界联系增强,故选C项;世界经济主导权控制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手中,排除A项;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成果显著,排除B项;1973年美苏两极对峙,排除D项。
C【解析】《维尔纳报告》建议从1971年初到1980年底分三阶段实现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这是由于1951年以来的西欧经济一体化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果,导致大家对进一步合作充满信心,故选C项;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成立就意味着世界经济开始朝制度化方向发展了,题干时间在这之后,排除A项;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是在1973年,而题干所述报告在1970年就提出了,二者时间不符,排除B项;关贸总协定和世贸组织是经济全球化的机构支撑,而经济全球化的机构支撑不能作为西欧经济合作进一步发展的背景,其背景应该从西欧自身去思考,排除D项。
B【解析】二战后,西方国家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使得与信息相关的高科技产业迅速发展,而原有的老工业区逐渐走向衰退,故选B项;经济全球化指的是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交流日益加深,而题干体现的是一个国家内部经济的变化,排除A项;国际分工格局与老工业区的衰退没有直接关联,排除C项;国家并没有忽视传统产业的升级,而是重视的态度,排除D项。
D【解析】据材料“美国国家安全局至少于2008年起,向全球近10万台计算机植入专门软件,监听各国社会动态”,可知美国国安局凭借自身优势监听各国社会动态,威胁被监听国的国家安全,说明信息安全存在风险,故选D项;监听不等同于“共享”,排除A项;资本主义阵营并未瓦解,排除B项;材料强调美国的做法,与社会潮流关系不大,排除C项。
C【解析】据材料“亚太地区的大众传媒应尊重和保护亚洲社会的传统文化”可知,美国通过“文明优劣论”“历史终结论”宣扬资本主义文明的优越性,而《马尼拉宣言》则强调应尊重和保护亚洲社会的传统文化,即尊重文明的多样性,故选C项;亚洲儿童权利与传媒会议通过的反美国舆论霸权不等于“全球共识”,排除A项;亚太地区一体化与“亚太地区的大众传媒应尊重和保护亚洲社会的传统文化”不符,排除B项;“向各国儿童提供富有亚洲特色的节目”目的是宣传亚洲的传统文化,而不是说亚洲儿童权利屡遭侵犯,排除D项。
B【解析】据材料“20世纪90年代以来,旧金山和北京的人们都穿着牛仔裤和T恤衫;法国人关闭小酒馆,选择了便捷时尚的汉堡、麦当劳”体现出经济全球化冲击了各国的文化,使世界文化多样性面临挑战,故选B项;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世界各地的经济文化的交流,排除A项;材料仅展示了现象,并没有发展中国家的态度,且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排除C项;经济全球化冲击了各国的文化,无关社会信息化的弊端,排除D项。
A【解析】据材料“西方国家压低非洲农矿产品价格,抬高工业品价格”可知,西方国家通过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压制非洲国家的发展,使得非洲经济发展出现严重问题,非洲国家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建立平等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故选A项;“结束”说法错误,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不能闭关锁国,排除B项;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存在是阻碍非洲国家发展的根本原因,“彻底重建独立后的经济结构”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排除C项;“成立经济合作组织”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排除D项。
B【解析】材料“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外汇依赖度达到了50%~60%”说明第三世界国家外汇依赖度高,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源是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的存在,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发展中国家外汇依赖度高,这是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影响,根源是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排除A项;发达国家操纵国际市场是现实原因,不是根源,排除C项;不合理的经济结构是第三世界国家外汇依赖度高的自身原因,排除D项。
A【解析】根据材料中等之家收入和富裕家庭收入增长对比可知,此阶段社会上层财富增长更快,中等收入家庭增长甚至低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这是贫富差距增大的典型表现,故选A项;根据材料“在1979年到1997年间,实际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了38%”可知经济发展总体速度较快,排除B项;材料中未提及社会中不同收入人群所占比重的变化,无法得知社会结构变化情况,排除C项;材料中主要是“发达国家内部存在着社会问题”,与各国间的经济竞争无关,排除D项。
C【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欧洲的难民问题及民众对难民的排斥情绪有增无减,推动欧盟不得不在内部边境上重启临时管控,说明欧洲传统治理模式面临新挑战,C项正确;材料与欧洲一体化进程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难民问题对世界和平的危害,排除B项;材料与反全球化无关,排除D项。
B【解析】据材料“美国以华为公司‘涉嫌违反了美国对伊朗的贸易制裁规定’,指使加拿大扣留孟晚舟1 000多天”可知美国依然推行强权政治,故选B项;材料主旨是美国指使加拿大扣留孟晚舟,与经济全球化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世界多极化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美国指使加拿大扣留孟晚舟,体现的是美国的强权政治,中国综合实力的提升与主旨无关,排除D项。
C【解析】截止到2021年底,“亚投行”的参与国家数量已经相当多了,而且一些重要的国家也在其中,这说明坚持合作共赢的理念,促进全球共同发展是能够得到广泛认可的,所以是全球共同发展的重要保障,故选C项;上述事实可以反映出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追求是历史潮流,但是并不能说已经得到所有国家认可,排除A项;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并未占据主导话语权的地位,仍然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排除B项;由中国倡议建立的“亚投行”能够得到如此多的国家认可和参与,恰恰说明国际秩序和体系正朝着更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排除D项。
【解析】(1)第一小问趋势,从图示中两极到多个国家共同作用可知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明显。第二小问表现,结合冷战对峙的表现可知,政治上: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苏联等国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上: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苏联等国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军事上:美国等国成立北约,苏联等国成立华约,德国的分裂。
(2)据材料二中欧洲共同体、日本、中国和不结盟运动的形成可以拟定观点为:国际政治力量特别是大国实力的变化推动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然后结合二战后美苏冷战的形成到结束、多极化趋势的发展等相关知识展开论述,如论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成为世界政治、军事大国,形成美苏两极对峙格局;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美国相对衰落,西欧和日本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两极格局受冲击,多极化趋势出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苏联解体,欧、日、俄、中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等各种力量不断发展,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最后得出结论,国家力量对比的变化推动国际关系的改变,进而影响世界政治格局。
【答案】(1)趋势: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明显。
表现:政治上: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苏联等国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上: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苏联等国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军事上:美国等国成立北约,苏联等国成立华约,德国的分裂。
(2)观点:国际政治力量特别是大国实力的变化推动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论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成为政治、军事大国,形成美苏两极对峙格局;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美国相对衰落,西欧和日本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两极格局受冲击,多极化趋势出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苏联解体,欧、日、俄、中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等各种力量不断发展,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结论:国家力量对比的变化推动国际关系的改变,进而影响世界政治格局。(答案仅为示例,其他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据材料“跨国公司源于工业革命前殖民时代的海上贸易,当时的跨国公司实际上通过远洋贩运来组织。到19世纪,随着西方国家工业体系的建设完成,帝国主义时代到来,跨国公司也演化成在殖民地直接投资的现代公司。二战后的全球化时代,由于运输、通信等现代技术的发展,跨国制造成为可能,作为超国界生产组织的现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出现”,可以拟定论题为“跨国公司的演变反映了全球经济体系的演变”,然后根据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经济全球化等相关知识分别从各个阶段的跨国公司变化与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相结合展开阐述,如“跨国公司起源于殖民贸易时代,以东印度公司为代表的早期跨国公司的业务主要是“新航路”上的海上贸易,这些公司在其贸易目的地拥有王室授予的独家垄断权,并且兼有一定行政职能,殖民公司在西方殖民史上扮演了具体的操作者的角色。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生产力不断提升,西方国家的对外扩张能力得到极大加强,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在发展过程中进一步转变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为了获得高额利润和利息对国外进行投资和贷款,因此这一时期的跨国公司开始直接在殖民地投资设厂,进行资本输出。二战后,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跨国公司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从跨国公司转变成跨国制造,即不再仅仅是在一国范围内制造商品销售到另一国,而是产品的制造过程在不同国家进行,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实现了生产和贸易的全球化”。最后进行总结,与题目相对应但又不能完全一样:综上所述,从殖民时代的海上贸易公司到现代化的跨国制造,跨国公司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体现,它见证了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经济体系的演变历程。
【答案】示例
论题:跨国公司的演变反映了全球经济体系的演变。
阐述:跨国公司起源于殖民贸易时代,以东印度公司为代表的早期跨国公司的业务主要是“新航路”上的海上贸易,这些公司在其贸易目的地拥有王室授予的独家垄断权,并且兼有一定行政职能,殖民公司在西方殖民史上扮演了具体的操作者的角色。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生产力不断提升,西方国家的对外扩张能力得到极大加强,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在发展过程中进一步转变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为了获得高额利润和利息对国外进行投资和贷款,因此这一时期的跨国公司开始直接在殖民地投资设厂,进行资本输出。二战后,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跨国公司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从跨国公司转变成跨国制造,即不再仅仅是在一国范围内制造商品销售到另一国,而是产品的制造过程在不同国家进行,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实现了生产和贸易的全球化。
综上所述,从殖民时代的海上贸易公司到现代化的跨国制造,跨国公司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体现,它见证了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经济体系的演变历程。
【解析】“二战后世界大事年表(部分)”中,根据“签署《联合国宪章》”“关贸总协定建立”“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开始”“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与互联网出现”“世界贸易组织成立,第二年 1 月 1 日开始运作”等信息可以得出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的结论,然后围绕这一个信息进行有效解读;根据“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开始”“洛杉矶化学烟雾事件,65 岁以上的老人死亡 400 多人”“绿色和平组织建立,以‘保护地球、环境及其各种生物的安全及持续性发展’为使命”“艾滋病被发现”“爆发东南亚金融危机”等信息可以归纳为发展与问题并存,并以此为论题展开论述。
【答案】示例
例1 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欧共体等经济区域集团的建立,促进了各地区的经济与文化交流;从关贸总协定到世界贸易组织的演进,促进了各国市场的开放,各成员国之间逐渐取消贸易壁垒,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使世界贸易建立起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贸易体系;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进一步促进经济全球化。
这都说明经济全球化潮流不可阻挡,人类文明已融合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例2 发展与问题并存。
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兴起,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生活。互联网为全球化的发展提供技术条件。经济全球化与科学技术是双刃剑,会带来破坏环境和生态平衡等一系列问题,洛杉矶化学烟雾事件说明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科技的进步仍不能克服艾滋病等重大疾病对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威胁。虽然和平发展是当今的历史潮流,但仍有恐怖主义等威胁世界安全的因素存在。
人类文明要获得新的演进,就要不断解决人类自身存在的各种问题,以迎接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例3 中国与世界的融合。
1978 年改革开放,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等设立,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
1992 年中共十四大召开,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为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2001 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也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
中国与世界的融合,既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例4 不同经济发展模式各有优点,可以互相学习借鉴。
西方国家借鉴了计划经济的某些特点,普遍采用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如日本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方针,制订切实可行的经济发展规划。中国借鉴了市场经济的某些特点,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多种模式共存)的趋势,各国要根据国情选择发展模式。
(“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解析】(1)第一小问组织,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一中的三幅图可以依次得出,图1代表的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图2代表的是世界银行、图3代表的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二小问作用,结合所学上述三个组织的建立背景及职能可得,它们共同构成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金融体系和贸易体系,是在成员国开会讨论和协商的基础上建立的,所以其作用是加强了国际协调,规范了经济秩序,使得全球经济治理日趋制度化、体系化;由于规范了经济秩序,所以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2)第一小问理解,由材料二“现有的国际治理体系是在二战之后,由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凭借经济的优势地位建立起来的,所代表和反映的是少数发达国家的利益”可得,美国主导国际规则、国际制度及国际体系的建立,存在着不公平和不公正性;由材料二“面对新兴经济体的群体性崛起,特别是金砖国家的强力发展,现有的国际经济调节机制难以发挥它的作用”“在全球经济治理体制的实施中,少了全球经济第二位、货物贸易总额世界第一的中国,那是难以成立的”可得,新兴经济体在国际规则和制度中的话语权以及规则制度的制定权较少。第二小问中国贡献,结合所学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化的相关知识可得,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机制,加强国际协调;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答案】(1)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作用:加强了国际协调,规范了经济秩序,全球经济治理日趋制度化、体系化;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2)理解:美国主导国际规则、国际制度及国际体系的建立,存在着不公平和不公正性;新兴经济体在国际规则和制度中的话语权以及规则制度的制定权较少。
中国贡献: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机制,加强国际协调;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