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素养能力评价
班级: 姓名: 学号:
积累与运用
一 、选择题。(填序号)(15%)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重荷(hé) B.蜿蜒(wǎn) C. 镶边(xiāng) D. 漆黑(xī)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辩认 B. 聚集 C.气式 D. 杜娟
3.填入下面句子中的词语,最合适的一项是( )。
在这个信息社会,互联网上的信息有真有假,我们要懂得 真
假,不被迷惑。
A.辩解 B.分辨 C. 争辩 D.辩证
4.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排比)
B.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比喻)
C.怎样小的小船呢 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设问)
D.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比喻)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记金华的双龙洞》是按游双龙洞的顺序来写的,游览经过清楚明了。
B.《海上日出》的第2~3自然段描写了多云和天边有黑云时日出的情景。
C.《颐和园》 一文中,“就来到有名的长廊”交代了游览的地点。
D. 《七月的天山》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按照由高到低、由远及近的顺序描写了天山的美景。
二、看拼音,写词语。(6%)
早晨,太阳冉冉升起,阳光格外càn làn( )。绚丽的朝霞映在kuān guǎng
( )的海面上,如同仙女身上披着的红绸,把大海装点得美丽duó mù( )。 一排排巨浪翻滚着,yōng jǐ( )着,咆哮着,带着惊人的qì shì( )滚滚而来。我被这从未见过的画面吸引了,久久不能yí dòng( )脚步。
三、日积月累。(7%)
1. 《海上日出》按照 的顺序,描绘了 的壮观
景象。
2.写游览过的一个地方,可以按照 的顺序来写。如果景物发生了变
化,可以按照 的顺序来写。
3. 《七月的天山》 一课中,作者描写天山的水时,从高耸的 ,到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的 ,再到山脚下的 ,写得很有条理
阅读与欣赏
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30%)
(一)石湖
郑振铎
去年春天,我又到了洞庭东山。这次是走陆路的,在一年时间里,当地 的农民已经把通往苏州的公路修好了。东山的一个农业合作社里的人,曾经在前年告诉过我:“我们要修汽车路,通到苏州,要迎接拖拉机。”
果然,这条公路修好了,如今到东山去,不需要走水路,更不需要花上 一天两天的时间了,只要两小时不到,就可以从苏州直达洞庭东山。我们就走这条公路,到了石湖。我们远远地望见渺茫的湖水安静地躺在那里, 似乎水波不兴,万籁皆寂。渐渐地走近了,湖山的胜处也就渐渐地豁露出来。有一座破旧的老屋,总有三进深,首先唤起我们注意。前厅还相当完 整,但后边却很破旧,屋顶已经可看见青天了,碎瓦破砖抛得满地,墙垣也 塌颓了一半。这就是范成大的祠堂。墙壁上还嵌着他写的《四时田园杂兴》的石刻,但已经不是全部了。我们在湖边走着,在不高的山上走着。四周的风物秀隽异常。满盈盈的湖水一直溢拍到脚边,却又温柔地退回去了,像慈母抚拍着将睡未睡的婴儿似的,它轻轻地抚拍着石岸。水里的碎 瓷片清晰可见。小小的鱼儿,还有顽健的小虾儿,都在眼前游来蹦去。登上了山巅,可望见更远的太湖。太湖里点点风帆,历历可数。太阳光照在 粼粼的湖水上面,闪耀着金光,就像无数的鱼儿在一刹那之间齐翻着身。 绿色的田野里,夹杂着黄色的菜花田和紫色的苜蓿田,锦绣般地展开在脚下。
这里的湖水,滋育着附近地区的桑麻和水稻,还大有鱼虾之利。劳动人民是喜爱它的,看重它的。
“正在准备把这一带全都绿化了,已经栽下不少树苗了。”陪伴着我们的一位苏州市园林处的负责人说道。
果然有不少各式各样的矮树,上上下下、高高低低地栽种着。不出十 年,这里将是一个很幽深新洁的山林了。他说道:“园林处有一个计划,要把整个石湖区修整一番,成为一座公园。”
事隔一年多,不知石湖公园的建设已经开始了没有 我相信,正像苏 州— 洞庭东山之间的公路一般,勤劳勇敢的苏州市的人民一定会把石湖公园建得异常漂亮,引人入胜。
— 有删改
1.修了公路之后,从苏州到洞庭东山所需要的时间是( )。(3%)
A.2 小时以内 B.5 小时以内
C.10 小时以内 D.24 小时以内
2.下列对老屋的描述与文章不符的一项是( )。(3%)
A.屋子前厅相当完整 B.屋子后边很破旧
C.屋子总有三进深 D. 墙垣全部塌颓了
3.以下选项中,说法与文章不符的一项是( )。(3%)
A.作者不止一次到洞庭东山。
B.作者由近及远地观赏石湖。
C.作者走过湖边时,看到了湖水、石岸、碎瓷片、鱼、虾等物。
D.作者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方法来描写自己的所见。
4.理清作者游石湖的顺序,把下面的路线补充完整。(6%)
(路上)一 → ( )一 → ( )—→ ( )
5.读文中画线的部分,说说作者是怎样把“四周的风物秀隽异常”写清楚的。(5%)
(二)三峡①(节选)
[北魏]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②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③亭
午④夜分,不见曦⑤月。
至于夏水襄⑥陵,沿①溯⑧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注释】①三峡:指长江上游重庆、湖北两个省级行政单位间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三峡全长实际不到200千米。②阙:同“缺”,空隙。③自非:如果不是。④亭午:正午。 ⑤曦(xī):日光,这里指太阳。⑥襄(xiāng): 升到高处。⑦沿:顺流而下。⑧溯:逆流而上。
1.第一自然段主要描写的是( )。(3%)
A.三峡两岸的山 B.三峡的日月
C. 三峡的江水 D. 江陵的船
2.第二自然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3%)
A. 比喻 B. 拟人 C. 夸张 D. 排比
3.读“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你会想到谁的哪一首古诗 (4%)
表达与交流
五、初试身手。(12%)
1.读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照样子写一写日落时的情形。(4%)
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
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
2.认真观察大唐风情旅游景区示意图,根据以下任务,设计不同的旅游路线。(8%)
任务一路线:( )→( )→( )→( )→( )
任务二路线:( )→( )→( )→( )→( )
六、习作。(30%)
你一定游览过不少地方吧 你最想分享给好朋友的一个地方是哪 里 请你按照当时游览的顺序,写写你印象最深的一处景物,把其特点写清楚。题目自拟。
参考答案
一、1.C 2.B 3.B 4.B 5.B
二、灿烂 宽广 夺目 拥挤 气势 移动
三、1. 早晨太阳变化 海上日出 2.游览 景物变化 3.雪峰 雪水 溪流
四 、(一) 1 .A 2.D 3. B
4.老屋 湖边 山巅
5. 示例:作者按照由近到远的顺序,恰当地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四周风景的秀隽异常。
(二)1.A 2.C
3. 我会想到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五、1.示例:傍晚时分,太阳收敛了它那刺眼 的光芒,倚靠着西山,像一位老者一样 缓缓下移。过了一阵子,太阳渐渐西 斜,用群峰半掩着面,不一会儿就消失 不见了,四周变得暗淡下来。
2. (示例)任务一:东门 →历史博物馆→大唐名人纪念碑→大唐古城楼遗址→南门
任务二:南门 →梅园 → 仙人湖 →柳园 →北门
六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