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课 窦娥冤(导学案)(含答案)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04课 窦娥冤(导学案)(含答案)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28 18:41: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窦娥冤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梳理文中词语(字音字形);2.了解元杂剧的基本特点; 3.把握戏曲的矛盾冲突; 4.分析人物形象; 5.赏析戏曲语言;6.理解悲剧意蕴。
自学案
一、知人论世
关汉卿, 号已斋叟, 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 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 也是我国戏剧史上 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他一生“不屑仕 进”,生活在底层人民中间。他精通音律,会吟诗,会吹箫、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 猎, 多才多艺, 不仅写作剧本, 有时还登台演唱。关汉卿一生创作的杂剧有六十多种, 数量超 过了英国的“戏剧之父”莎士比亚, 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关汉卿在《南吕 ·一枝花 ·不 伏老》中自述“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可见他的个 性。
二、创作背景: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的双重冲突
故事发生在元朝, 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 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元统治者不仅对 劳动者残酷盘剥, 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 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他们将全国 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 可以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在那个动荡不安的社会里,官 吏昏庸无能,是非不分,流氓横行霸道,谋财害命。他们相互勾结,构成了虐民的罗网。这张网下, 人的生命没有什么保障。杂剧《窦娥冤》反映的就是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
三、了解元杂剧的基本特点
(一)利用互联网查找资料
(二)利用纸质书查找资料
“戏曲研究”公众号;中国戏曲网(戏曲文化网)
《宋元戏曲史》王国维; 《中国戏曲发展史》李啸仓
(三) 利用视频、音频感知戏曲 央视戏曲频道;绝版赏析;《六月雪》程砚秋;昆曲《窦娥
冤》
戏剧
戏剧与戏剧文学
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
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戏剧文学 即剧本,是舞台演出的基础。通常包括两
个部分:一是剧作家的舞台说明,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布景、服装、道具的交代以及 人物台词的心理情绪、动作、上下场的提示等等;二是人物自身的台词,包括对话(对唱)、独 白(独唱)、旁白(旁唱)等。
戏剧与戏曲 中国戏剧主要包括戏曲和话剧:戏曲是中国固有的传统戏剧, 话剧则是 20 世纪 引进的西方戏剧形式。中国古代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古希腊悲喜剧、 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 明清传奇、清代花部等四种基本形式。 元杂剧 元杂剧是在金代剧本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的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 曲形式。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 元杂剧既有自身的特点, 又遵循严格的体制, 形式 上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1) 结构 戏剧结构的基本形式是“四折一楔子”。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 是故事情节 发展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段落。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楔子是一个 短 场戏,放在全剧的开头或两折之间, 起序幕或过场的作用。也有少数杂剧突破了一本四折的形 式,如《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 (2) 曲调 在音乐上,杂剧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一套曲子。宫调是表示声音高低的调 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 调、D 调等)。曲子分许多宫调。曲牌, 是曲调的名称。如课文中的[正 宫][端正好],[正宫]是宫调名, [端正好]是曲牌名。 (3) 角色 在角色分工上, 杂剧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 角, 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 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 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在性格、相貌上有特异 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都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还有孛老(老 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4) 剧本构成 杂剧剧本由曲词、宾白、科介组成。曲词是有严格韵律的新诗体。宾白是剧
中人物的说白, 有对白、独白、旁白、带白等。“科介”即“科范”,规定主要动作、表情、舞
台效果等。
一、导入
二、梳理戏剧内容
教 学 案
《感天动地窦娥冤》
注:参考课下注释,仿照给出回目,概括其他三折的内容。
楔子(序幕):苦命女偿父债卖蔡家,无奈父抛孤女应京试。
第一折(开端):
第二折(发展):
第三折(高潮):窦娥临刑发誓愿,良善女子遭刑斩。
第四折(结局):
把握戏剧冲突 窦娥与现实生活有哪些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表现了什么?
矛盾冲突 表现内容
张驴儿误毒死父亲,却诬陷窦娥 强欺弱 恶欺善的现实
三、分析人物形象(合作探究)
1.窦娥是被当时昏聩的官吏曲判的,为何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日月呢? 2.在[倘秀才]一曲里“前街里去心怀恨,后街里去死无冤,休推辞路远”,这一细节对塑
造窦娥形象和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3.临刑前窦娥发出了三桩誓愿,她的每一桩誓愿的目的是什么?有何作用? 4.作者写窦娥指天斥地鬼神“错勘贤愚”“不分好歹”却写窦娥的三桩誓愿得到实现,这
是不是矛盾的?请结合文本内容和你的理解加以探究。
5.窦娥“冤”从何来?造成窦娥悲剧命运的原因何在?
小结
四、赏析语言
1.赏析关汉卿“本色”的戏剧语言。 2.赏析[正宫][端正好]一曲里“没来由”“不提防”“动地惊天”的表达效果?
五、理解悲剧意蕴
鲁迅: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王国维: 《窦娥冤》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
拓展:“大团圆”式结局的民族审美心理与悲剧审美心理。
六、作业
1. 梳理文中的字词和典故; 2.背诵《滚绣球》一曲; 3.完成检测案。
检 测 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元杂剧《窦娥冤》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戏曲家关汉卿的代表作, 位列我国十大悲剧之首。之 前我们解读《窦娥冤》悲剧的原因主要是制度的黑暗、官吏的贪赃枉法、地痞流氓的猖狂和封 建礼教的束缚等。近年来,人们讨论《窦娥冤》冤情的证据和法理问题,并引发了一些争论。 大家普遍认为, 由于当时的审讯方式的主观随意性和没有强有力的自然科学技术、实证科学研 究传统与职业传统的支持,悲剧是必然的;也有人认为,对于借助鬼神来作为裁判的依据,丧 失了法律的独立性。但是, 无论是法学家还是文学史家, 在研究《窦娥冤》时, 都忽略了一个 重要人物蔡婆,只把她作为弱者看待而深深地同情她。实际上,蔡婆才是这个悲剧的起因。
我们知道《窦娥冤》的第一个也是很关键的焦点是高利贷。楔子里说, 窦天章因为不愿错 过三年一次的科举,不得已借蔡婆的高利贷;又因为还不上蔡婆的高利贷,才忍痛将女儿卖给 蔡婆八岁的儿子作童养媳, 所以才有后来的悲剧发生。显然剧作家也是将蔡婆放高利贷作为故 事的起因。
元代放高利贷是合法的, 但元代高利贷的利息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元英宗时代修订的《大 元通制》上明确指出:“诸称贷钱谷, 年月虽多, 不过一本一息……违例取息者, 禁之。”一本 一息就是按借款金额的 10%支付利息。但是我们看蔡婆的利息, 是百分之二百, 借二十两, 要 还四十两, 这样的放贷明显违法。而且看上窦天章的女儿, 提出作为交换要窦娥作童养媳, 属 于夺人女儿。按照法律规定,罪上加罪,应该严惩。
不仅如此,蔡婆在道德上也有明显问题:当窦娥心疼她违心承认下毒以后,她采取默认态 度, 一言不发, 和窦娥“休打我婆婆, 情愿我招了罢”形成鲜明对比。轻易代窦娥答应张驴儿 父子的婚事, 说什么存事冲冲的, 而和张驴儿父亲厮混在一起。所以蔡婆在法律上有罪, 道德 上有明显过错。
桃机太守贪污受贿、严刑遇供, 是案件的裁定者, 也是悲剧的直接制造者。张驴儿父子为 非作歹、抢劫投毒。也是悲剧的参与者和制造者。桃机太守接受张驴儿的贿赂, 贪赃枉法, 内 外勾结,固然在程序上、法理上有值得指责的地方,在证据上的处理也明显违法。
《元史 ·刑法志》说:“诸有毒之药,非医人辄相卖买,致伤人命者,买者卖者皆处死,” 作为赤死张驴儿父亲的毒药是哪里来的?按照元代的法律, 需要搞清楚, 致死人命, 应该买者 卖者皆处死,但是桃机太守完全不问毒药的来源,直接判处窦娥死刑,明显渎职枉法。
窦娥临死前发了三桩愿:血溅白练, 六月飞雪, 楚早三年。结果显示, 窦娥的这三桩誓愿: 都应验了。这三桩誓愿有一定的逻辑关系, 也是古代人们表达冤杠时习见的方式。利用不可能
出现的现象虚构,一方面是中国古代承认鬼神的存在,另一方面是古代天罚神断传统的延续, 所以在当时没有什么瑕疵。戏剧的题目叫作《感天动地实娥冤》,中国人信奉天人感应,认为 人世间的事都会在天象上表示出来。感天动地实际上是对桃机太守和整个楚州的惩罚。
中国的诗歌、戏剧、小说的悲剧在末了往往出人意料地体现出英好的结局, 譬如《孔雀东 南飞》之化鸟,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化蝶等,成为中国文学的特色。
(摘编自孙娟《<窦娥冤>里的蔡婆》,《光明日报》 2020 年 03 月 16 日)
4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窦娥的悲剧是因为当时没有强有力的自然科学技术、实证科学研究传统等的支持。
B.实际上,蔡婆才是这个悲剧的主因,在研究《窦娥冤》时,许多人都忽略了这一点。 C.违法放贷,夺人儿女,承认下毒,代答婚事,蔡婆在法律上有罪,道德上也有过错。 D.桃机太守在证据处理上明显违法,在程序、法理上值得指责,是悲剧的直接制造者。
45.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之前人们解读《窦娥冤》悲剧的原因和近年来讨论《窦娥冤》冤情的证据和 法理问题并引发的一些争论,提出了个人观点。
B.文章在论证上,分别从法理和道德层而条分缕析,探讨窦娥悲剧产生的原因,真实而 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之混乱、黑暗与残暴。
C.文章引用《大元通制》《元史 ·刑法志》的内容, 是基于法理的考量, 这就从不同于以 往的研究视角让人们思考窦娥悲剧产生的根源。
D.文章采用因果论证,多角度探讨窦娥悲剧产生的原因,从蔡婆通债到窦天章以女当债, 从张驴儿父子通婚到桃机太守逼供,形成因果链。
4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按元律,非医人买卖毒药致死人命者,应该买者卖者皆处死,但桃机太守完全不问毒 药的来源,直接判处窦娥死刑,明显渎职枉法,草菅人命。
B.三桩暂愿是古代表达冤枉时习见的方式,利用不可能出现的现象虚构来体现天罚神断 传统,窦天章断案苦于没有证据时鬼魂登场也是这个意图。
C.戏剧的全名叫作《感天动地窦娥冤》,窦娥冤感天六月里飞雪,动地楚州三年不下雨, 既应了中国人信奉天人感应的思想,又正好和题目切合。
D.窦娥的冤案最终得以昭雪,中国的诗歌、戏剧、小说的悲剧都会在末了出人意料地体 现出这样美好的结局,这也成为中国文学的一大特色。
参考答案
44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 .错误有二:一是以偏概全, “没 有强有力的自然科学技术、实证科学研究传统等支持”只是造成窦娥悲剧的原因之一, 还有“审 讯方式”等;二是忽略了前提“大家普遍认为”;B .“蔡婆才是这个悲剧的主因”错。原文第一段 “但是, 无论是法学家还是文学史家…… 实际上, 蔡婆才是这个悲剧的起因”,选项混淆了“主因” 和“起因”两个概念;C .“承认下毒”的不是蔡婆。原文是“当窦娥心疼她违心承认下毒以后……”, 可见被迫承认下毒的是“窦娥”而不是“蔡婆”,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故选 D。
45 .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 .“分别从法理和道德 层而条分缕析, 探讨窦娥悲剧产生的原因”错。结合原文“但是我们看蔡婆的利息, 是百分之二 百,借二十两,要还四十两,这样的放贷明显违法”“不仅如此,蔡婆在道德上也有明显问题”, 可见对蔡婆的分析是从法理和道德两个层面。故选 B。
46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都会”绝对 化。原文的表达是“中国的诗歌、戏剧、小说的悲剧在末了往往出人意料地体现出英好的结 局”,注意是“往往”。故选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