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语文七年级上第11-20课集体备课课件(56张PPT)及讲学稿

文档属性

名称 长春版语文七年级上第11-20课集体备课课件(56张PPT)及讲学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长春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8-24 17:33:49

文档简介

长春版语文七年级上11—20集体备课
各位同仁:现在由我来备后十课。七年级是基础年段,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学习的开始,在使用本套教材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以下三个方面:一、读写基本能力的培养;二、积累;三、灵性的启迪。《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而本套教材所选择篇目正是符合了《课标》中对语文学习的要求,由于大家对每课的重点都比较熟悉。所以这里我会略述单元篇章重点,侧重从教学内容安排方面谈谈自己的想法。希望我的抛砖引玉能带给大家更多的思考。
█教材篇章整合
可以说后十课的选材荟萃中外,贯穿古今,体裁多样,内涵深刻。其中包括小说《白色鸟》《最后一课》《大闹天宫》,童话《不会叫的狗》,科学小品文《犀粪蜣》,神话《古代神话六则》,儒家经典《论语》八则,历史散文《晏子使楚》,古代散文《记·铭·说·志四篇》,还有散文诗《傻瓜》。从内容上我把后十课分成心灵皈依、想象世界、仰望先贤、智慧火花四部分。
█关于小说教学的教学建议
不要浮光掠影:不要为了获取信息,进行短平快的阅读。
切忌急功近利:不要为了考试,只选取零散语段。
严禁浅尝辄止:不要为了消遣,只关注情节,忽视历史的厚重性和人文性,否则,学生们面对着厚厚的“大块头”,他们很少会将阅读进行到底的。
█关于小说教学的教学方法
根据小说的特点,在小说教学中一般采取三步骤:即先从分析故事情节入手,接着进而分析人物形象,然后在前两者的分析基础上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我把这个过程概括为以下四点:
1、理清文章线索,把握故事情节
2、掌握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3、抓住环境描写,分析描写作用
4、最后总结概括,得出小说主题
█《白色鸟》
整体把握
清新灵动的诗意语言
如诗如画的审美意境
舒缓轻盈的叙事节奏
些许淡化的故事情节
《白色鸟》是何立伟的成名作,写于1984年,发表于《人民文学》,同年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这篇文章的获奖,和当时伤痕文学风行有很大的关系。该文和蒋子丹的长篇小说《辫子》有些类似,透过一些近乎美好纯真的东西去表现那个让人伤痛的年代,没有控诉,没有哀怨,只有缓缓的从容不迫的叙说。伤痕文学是本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它得名于卢新华以“文革”中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
伤痕文学:
用文学丈量心灵的深度。避开苦难的阴影,用美被破坏,揭示“文化大革命”原来是对美的摧残、对祥和的毁灭和对自由生命的蹂躏。
本文通过明写两位天真纯朴的少年在河边尽情嬉戏以及如诗如画的自然景色,暗写十年动乱的残酷、混乱、荒谬、野蛮,使两者形成强烈的反差,于鲜明的对比中,歌唱了美丽的自然、纯真的人性,揭露、鞭挞了文革动乱对纯洁人性的污染、践踏和对美好生活的破坏,揭示了那个时代的悲剧。作为刚由小学升入初中的孩子,在他们心底还保留着与现实社会格格不入的美好情怀、幻想与生活乐趣。所以教师可以把着眼点放在感知“白皙少年”和“黝黑少年”几乎游离于那个时代之外幸福玩乐的独特感悟上。
小说写两个主人公出场有什么特点?
如电影的远镜头慢慢拉近,人物慢慢放大,接着写足印:“迤逦了两行深深浅浅歪歪趔趔的”“酒盅似的”,“盈满了阳光,盈满了芳香,还盈满了笑音”,妙在从足迹写出景物,写出快乐的气氛,最后写出两个少年的肖像,写出城里少年和农村少年的不同的肖像特征。
这篇小说又不同于一般的小说,弱化了故事情节,只为我们展现了几幅画面。
分别是:采马齿苋;扯霸王草;弹弓射石;捉蛇治病;河岸对答;裸体游泳;观白色鸟
这篇小说虽然少了悬念铺陈,却具有山水写意的风格,作者却通过色彩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水墨丹青,进而来表现少年世界的纯洁美好。反衬了十年动乱给原本平静、详和、幸福的生活带来的动荡、不安与痛苦。
黝黑与白皙
“水草好葳蕤,后面呢则是芦苇林。汪汪的绿着,无涯的绿着,恰如少年的梦想”
“雪白雪白的两只水鸟,在绿生生的水草边,轻轻梳理那晃眼耀目的羽毛。美丽。安详。而且自由自在。”
“水草的绿与水鸟的白,叫人感动。”
白色和绿色,两种最纯净、自然 、安详的颜色,极好的融合,生命与自然天地浑然一体最动人的画面。正如生活原本的样子。可以自由思考、自由呼吸。
文中除了塑造了两个少年的形象,还有未出场的外婆,对这篇小说的时代背景,学生可能比较模糊,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情况,予以点拨,引导学生找到文中暗示当时时代背景的语句,来猜测一下外婆发生了什么事?
平日的下午,外婆一定逼他睡午觉,一定不许他出来玩,然而今日全变了。
“忽然一天” “打起包袱到乡下来了”
从以上推测,外婆也许是斗争的对象,她为了不连累家人,一个人到乡下去生活。为了不让她疼爱的小外孙受到刺激,让小外孙整个下午在河滩上玩。文章穿插叙述外婆不仅交代了城里少年来乡下玩的原因,而且暗写了十年动乱残酷、荒谬的社会现实。
文革本来是成人上演的悲剧,但孩子的世界是纯洁的、美好的。作者以一颗未泯的童心,通过一黑一白两个少年澄澈的双眼去打量那个污浊的疯狂年代,这种反差耐人回味。
板书设计
聒噪的蝉鸣 白色的水鸟 安详的生活
刺耳的锣声 反差 天真的少年 反思 自由的生命
陡然的辉煌 破坏 无涯的绿意 憧憬 美丽的梦想
热辣的太阳 不息的河流 时代的前进
█《最后一课》
整体把握
母语情结,爱国精神
创作背景:
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篡夺了法国革命成果的拿破仑三世路易·波拿巴在复辟帝制后,为了遏阻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力图通过战争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以摆脱内部危机,巩固王朝统治。
本文以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刻画了小弗朗士和教师韩麦尔先生的典型形象,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人民对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结合小说的三要素,来解析这篇文章,让学生在读课文中,找到主人公,有关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复述故事情节,理清文章脉络。
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活动,事件也在一定的环境里发展,弄清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对准确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陶治学生情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自然景象:反映出小弗郎士无忧无虑、纯真幼稚的心理状态。
社会景象:交代故事的背景,揭示“最后一课”这场悲剧的社会根源。
小弗郎士是个顽皮的孩子,学习上要求自己不严,怕老师骂就想逃学。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一是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珍惜时间、热爱法语,二是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尊重老师,三是从幼稚、不懂事到爱憎分明、热爱祖国。
这实质上是一个人对于即将失去的美好事物的深深眷恋。同时,还与韩麦尔先生以及小镇上居民的沉痛心情的感染有关。在这样一个带有浓厚爱国主义氛围的影响下,不同身份的人相互感染着、影响着,这种合力形成了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
在分析韩麦尔先生的人物形象时,我们可以抓住韩麦尔先生的外貌、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韩麦尔先生漂亮的礼服,温和而又严肃的表情,富有哲理、发人深思的教诲,用尽全身力量写下的“法兰西万岁!”给人以极深刻的印象。这一切都说明这个普普通通的语言教师的职业是和祖国的命运紧密连在一起的。因此由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更典型,更有代表性。
外貌:穿礼服上课表示对最后一课的重视。
神态:柔和、严肃、惨白、呆
语言:宣布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最后……最后……” 评论法国语言
动作:用尽全身力气书写“法兰西万岁”
小弗朗士在韩麦尔先生以及小镇上居民的沉痛心情的感染下。在这样一个带有浓厚爱国主义氛围的影响下,小弗朗士的爱国主义情感在他幼小的心灵中萌芽、滋长,这种合力形成了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
板书设计:
小弗朗士 顽皮贪玩 自知自省 民族情感
韩麦尔先生 玩世不恭 悲壮郑重 爱国情怀
金玉良言:真正属于民族的东西唯有语言,语言是民族的根基。《最后一课》描述了向侵略者缴出语言的痛苦。汉语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有必要更有义务像捍卫祖国一样,捍卫汉语,学好语文就是爱国主义的最高体现。
█《大闹天宫》
整体把握
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事故
外在自然世界的陌生与强大,让人更加重视人的价值与力量的提升,采用虚拟神话的形式,塑造心目中的英雄,其实真正的英雄就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大闹天宫》节选自《西游记》第七回,通过描写孙悟空被刀砍斧剁,雷打火烧、八卦炉炼却毫发无损反练就火眼金睛和再闹天宫,与如来打赌等故事情节,生动塑造了机智、坚强的孙悟空形象,赞扬了孙悟空勇于斗争,敢于反抗神权正统及追求自由的叛逆性格和无畏精神。本文情节简单,学生对大闹天宫的内容早已耳熟能详,所以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问题串讲全文。
1.为什么喜欢“孙悟空大闹天宫”这一情节?
2.结合文章分析孙悟空在这一情节中的形象特征。
3.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的经历是否改变了大圣的性格?
4.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那是因为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我们也能读出现在的影子,《西游记》也是如此谈一谈孙悟空形象的现实意义。
板书设计:
孙悟空:神通广大的本领
桀骜不驯的精神
█《不会叫的狗》(童话)
整体把握
扬长避短,正视自我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一般故事情节神奇曲折,生动浅显,对自然物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能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
本文运用拟人手法叙述了一直不会叫的狗学习叫的故事。可以把这个故事看做是一个人的心灵成长剧。在一个人不断成熟的过程中,要不断地面对挫折,只有经受得住考验,才能增强独立应对困难的能力。
面对人世的纷扰和诸多不同的人生选择,怎样寻找一条适合自己最有利于个性发展的道路。这是这篇文章需要挖掘的,由于童话内容浅显,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围绕着以下问题讲解全文
1、读了这则童话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2、作者给这则童话设计了三种结局,你认为哪种结局更好一些?为什么?
3、读了这则童话之后,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多角度)
这篇文章可以分角色朗读甚至表演,也可以结合着七年上的名著导读部分的启示,提倡学生解读文章的自主性创意性,重新解读,看看学生们会有什么新的观点,可以有全新的理解与思考,提倡学生发挥想象力,课下创作童话作品,我们应该抓住这个良好的契机,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喜爱。
板书设计
习语言——不遗余力 惟妙惟肖
三种结局——语言大师 迷失自我
平庸劳碌 禁锢自由
真正习得 找寻真我
█《犀粪蜣》
整体把握
探求真相,敬畏生命
这篇鲜活的、充满生命美感的文章,详细记录了犀粪蜣的外形、习性、住所、配偶、孵化等,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让人们了解到犀粪蜣身上鲜为人知的灵性,也让人们大为惊叹法布尔观察的精细和研究科学的精神。
法布尔,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他一生最大兴趣,尽在于探索生命世界的真面目,发现自然界蕴含着的科学真理。正因为他热爱真理所以他撰写《昆虫记》时,一贯“准确记述观察得到的事实,既不添加什么,也不忽略什么”。
勒古洛斯(《法布尔传》的作者)这样描述法布尔葬礼的场面:“除了清草香花掩蔽着的灵柩,我们还看到几个蓝翅膀的小蝴蝶立在灵柩的上面;蟋蟀听到这消息,赶忙从草中爬来;螳螂听到这一消息,也向他致哀。他一生所喜爱的昆虫,闻到这一消息,都从树木、沙地中追随到这里。法布尔,这个在科学上有功绩的伟人虽然已离开了我们,但他的不朽名著却留给了我们后人。他一生中最喜爱的是昆虫,而现在这些他所喜爱的昆虫也都留恋着他。”
《犀粪蜣》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很引人入胜,引人入胜的原因是什么?是作者自身的好奇心,他不是为了要说明什么,不是在写一篇科普小品文,而是在写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思考,自己对动物的兴趣和爱,对自然界生命神奇生存秩序的探索。给我的震撼是作者的执着和对自然的爱,给我的思考是人类的智力和其他生物的智力有怎样的差别,应该启迪学生有一些相同的认识和思考,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赏析对犀粪蜣生动的描写,分析从犀粪蜣身上的品质,以及带给我们人类的思考。
板书设计:
性情温和
犀粪蜣 工作勤奋
忠于爱情
尽职尽责
█《古代神话六则》
整体把握
崇拜英雄,征服自然
神话:
是远古时代人民集体口头创作的一种文学形式,是古代先民以其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为基础,集体创作的部落故事,是他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状况主观想像和幻想的反映。
神话产生的原因是生产力低下,人们不能科学的解释自然现象,并受到自然的威胁就通过幻想想象把自然力形象化和拟人化,这样就产生了神话。神话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力的原始理解、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中国古代神话主要保存在《山海经》、《淮南子》《楚辞》等古代作品
共性特征
1.人在强大的自然、神权面前,对于人本身的价值的思考。渴望英雄的出现,具有强大的力量、高超的智慧。
2.中国神话中的英雄具有牺牲精神
3.东方人的思维方式,悲剧的力量。失败也是成功,追求的过程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思想意识层面理想已经达成。
4.常运用想象、夸张、拟人的艺术手法。
积累成语 开天辟地 夸父逐日 精卫填海
在七年级上册整套教材中文言文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毫无疑问新教材中所选的古诗文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学好这些古文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至关重要。针对教学需要和教材内容,我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注重朗读(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商友敬先生曾说,文章的精华在句子中,字句之中有声情,有气韵,有见识,有抱负。你不读,这一切精华不会自己显露出来,而只能是纸上的铅字符号,那是“死”的。要把“死”的变成“活”的,只有读,让它在你嘴里活起来,然后才能在你的心里活起来。)
落实字词
翻译准确(古文翻译的原则:信:就是“准确”。即要求译文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达:就是“通畅”。即要求译文通顺明白,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无语病。雅:就是“有文采”。即要求译文“典雅”、“得体”。)
█《论语》八则
整体把握
为学求知,律己修身
《论语》因何定名?“论语”二字的含义是什么? 班固的《汉书》中记载:“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可见,“论语”的“论”是“论纂”的意思,“论语”的“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就是把“接闻于夫子之语”“论纂”起来的意思,即“语言的论纂”。
课文前四则侧重讲“为学”,后四则侧重讲“修身”,充分表现了孔子在这两方面的思想。
1、书下注释标明“朋”指“志同道合者”,表达了孔子怎样的思想?按照你对孔子的了解,孔子的“志”“道”可以如何理解?
孔子认为,只有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人在一起探讨学问,才能有无穷的乐趣,从而有利于增长自己的知识,完善自己的学识与人格。说明了孔子的虚心好学。
孔子志于“克己复礼、爱众求仁”思想的传播和施行。
2、分别查明“君”和“子”在称呼他人时表达的感彩,再结合起来理解“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深刻含义。
“君”单独使用是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现在的“您”。“子”单独使用往往放在姓氏后,也表达对对方的尊重。 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能不怨怒,有这种胸襟气度的确值得人崇敬,的确是在追求完善人格。
3、联系下列观点深入理解课文第二则。
孔子曰: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小子勉之,斯可以为师矣。
——《中论·治学篇》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中庸篇》
此则与“温故知新”一则互为表里。温故而不能知新者,学而不思也;不温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学也。
“学”是求乎外,在于知物;“思”是求乎内,在于明理。
“知之”“好之”“乐之”这三种学习境界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知之”是初级境界,客观知晓而已,不带任何感彩,可能知之不多,也可能知之不少,但都没有投入,是理智的学习。“好之”是中级境界,有了兴趣,自然想知之甚多,在兴趣的引导下会不断获得新知,是愉快的学习。“乐之”是高级境界,把学习视为人生的享受,心灵的寓所,在其中悠然自得,物我两忘,是陶醉的学习。
总观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为学的道理可以引申为做人的道理,做人的道理可以落实为为学的道理。“人不知而不愠”何尝不是做人的至高追求?“见贤思齐”“择善而从”何尝不是为学的优秀品质?儒家认为,为学也是律己修身的过程,做人和做学问是统一的。
板书设计:
为学: 学而时习 有朋远来 不知不愠
学而思之 不知亦智 好之乐之
修身: 一日三省 谋事而忠 交友而信
患不知人 见贤思齐 择善而从
律己省身——谋事而忠 爱人学人——不知不愠
——交友而信 ——见贤思齐
——学而时习 ——必有我师
——患不知人 ——择善而从
█《晏子使楚》
整体把握:
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晏子(?--前500)名婴,字仲平。是春秋后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诸侯。历任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的卿相,辅政长达50年。
《晏子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齐国晏婴言行轶事的著作,是战国时期的人搜集有关晏婴的言行编辑而成的。全书共8卷,215章。每章由一个小故事构成,以晏子为中心人物,写得有血有肉,形象丰满。《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晏子春秋》为“传记之祖”。
本文描述了晏子在面对楚国君臣对他和齐国的轻蔑、侮辱时,所作的针锋相对的斗争,表现了晏子这位出色的政治家、外交家机智灵活、能言善辩和不畏强暴的精神。
齐楚对比,齐国处于劣势,此时,晏子出使楚国,楚国君臣对他态度如何?文中哪些描写中你可以感受到这种态度。
我们可以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对人物进行赏析。
做法(动作 语言)
将至 “习辞者也”——君臣密谋 辱以坐盗——鄙夷不屑
至后 缚者诣王 齐人善盗 盛气凌人
细节:
王视晏子曰 ,“视”字——楚王盛气凌人,高高在上。
通过对人物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楚王是一个自作聪明、仗势欺人、傲慢无礼、盛气凌人,结果自取其辱。
面对楚王的刁难,晏子如何化解?
动作:动作上“避席”直面楚王之视,直面挑衅,庄严态度。
语言:和楚王进行精彩的语言交锋,并举南橘北枳的例证。枳,落叶灌木,味苦酸,球形,也叫枸橘。南方之橘移植到淮河之北就会变成枳。比喻同一物种因环境条件不同而发生变异。后人遂用“南橘北枳”来比喻环境对人的影响。现代汉语用于贬义居多,形容某种事物因为环境的变化而异化或者变质。
语气拿注意分寸,寓刚于柔。有力反击与留有余地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晏子是一位长于外交辞令,能随机应变、从容不迫地维护个人及国家的尊严的人。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以下的问题,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1.楚王为什么想侮辱晏子?(用自己的话回答)
2.楚国君臣是怎样安排计谋的?(用自己的话回答)
3.讨论:楚王和臣下的谋划,是针对晏子的,还是针对齐国的?各人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从课文中找出根据。
4.晏子在楚国反击楚王的目的是什么?能够成功反击依靠的是什么?
5.文章刻画了晏子做为一个外交家的高超的语言艺术,你能结合课文做简要分析吗?
在教学中,为了突出晏子的形象,我们可以拓展阅读其他两则晏子使楚的故事。
后人评价:
1.孔丘曾赞曰:“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
2.诸葛亮:“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理。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3.司马迁:“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祈慕焉。”
板书设计:
楚国君臣 自作聪明
密谋策划 自取其辱
晏子使楚 挫败阴谋 机智过人
维护尊严 善于辞令
█《记·铭·说·志四篇》
《小石潭记》
整体把握
小潭景色从美到幽
宗元心情由乐转悲
《小石潭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的优美和静寂,渲染了一种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融情于景,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悲凉、孤凄之情。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这就是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观察入微,描摹细致。肖其貌,传其神。文章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此外,作者还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
板书设计:
发现小潭——移步换景
潭中景物——特写镜头
小潭源流——形象比喻
潭中氛围——寓情于景
█《陋室铭》
整体把握
品文情,见德馨
作者托物抒情,文章通过对陋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托物言志,表现出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古文观止》中“陋室之可铭,在德之馨,不在室之陋。惟在德者居之,则陋室之中,触目皆成佳趣。” 作者虚实结合主要从三方面来写陋室不陋,这篇铭中,作者绘景精致淡雅“苔痕上阶绿” 中的“绿色”,为淡雅之色,隐寓作者的恬淡之心,又以“草色入帘青”的生机盎然点明恬淡中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生活状态。其次选韵婉转悠长文章一韵到底。押的是“庚青”韵,“名”、“灵”、“青”、“经”易于涵咏,一唱三叹,余音绕梁之感,营造了短文高雅的意蕴。引用古贤之名室名亭和圣人之语来证明陋室不陋,再次点明了题旨。再引孔子的话作结,更具有雄辩的力量。
板书设计
自然环境幽雅
陋室 交往人物儒雅 不陋
生活情趣高雅
█《爱莲说》
整体把握:
莲且洁身自好,人亦高洁傲岸
文章巧用衬托和比喻,描绘莲花美丽的形态,芬芳的气味,清高的气质,表现了作者不慕富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恶浊世风的鄙弃。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分析莲的外在美,还要通过莲的外在美赏析其内在美,从“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至“亭亭净植”几句,在描写中渗透作者对莲的无限赞美之情,突出了莲的洁净、单纯、雅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则总括莲的品格。对于牡丹、菊和莲的喜爱可以通过修饰语来分析人们对他们的喜爱,可爱者甚蕃—— 甚蕃 选择多样,情有独钟;世人盛爱 —— 盛 ,世人追名逐利;予独爱—— 独,个人洁身自好。作者又用菊花和牡丹衬托莲的高洁品质,使莲的君子形象更加突出。作者笔下之莲“形神兼具”,品貌高洁。象征君子洁身自好,不附权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操守。爱莲,绝非仅仅咏物,更爱君子之德,摒弃恶浊世风。
板书设计:
世人 富贵荣华
追名逐利
我 洁身自好
君子之德
█《寒花葬志》
总体把握
泪到多时原易淡,情难勒处尚闻香
归有光:字熙甫,世称震川先生。明朝后期古文家。故居昆山项脊泾,又号项脊生。少年时即才气过人,三十六岁开始授徒生涯,一生弟子众多,个人却始终科举未高中。少年丧母,两次丧妻,儿女或早夭,或长成之际猝然离世,使他在人生中体味到了太多的无奈与悲凉。二十三岁,与魏孺人结婚,感情深厚,婚后六年妻亡,无限怀念。他以《寒花葬志》《项脊轩志》为代表的家庭散文记叙生活琐事,表现亲人深情与怀念,感人至深。
他一生坎坷,亲人离散、却仍有“不事雕琢却自有风味” 的文字,话语亲切,如述家常。他科举不成、仕途不达,不愿依附权贵。他超脱于明代散发着毒臭的八股之风,终于以清新和富有真情的文字保持了文学的健康的生命,担当着正直文学家的社会使命,被誉为“明文第一”。
本文是作者为家中已故的婢女寒花写的一篇“葬志”。全文仅仅一百多字,简介凝练,却一往情深,表达了作者对亡婢和亡妻的追怀悼念的内心悲情。文章追忆了寒花三事、孺人两笑。三事一为初来时的打扮“垂双鬟,曳深绿布裳”,稚态可掬;二为削荸荠时的调皮“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娇态可噱;三为吃饭时的神情“目眶冉冉动”,憨态可笑。孺人两笑,前一笑是称许婢女,笑丈夫贪嘴被拒,后又“指予以为笑”,是引丈夫而共笑婢女。于此两处可见孺人慈爱、善良、宽厚,也能看出夫妻相得、主婢无间的闺房情趣。最后一段跨过时间的隔限,结束对往事的回忆,回笔写现在的心情:“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这里的十年是指从寒花“初媵”到此时离世的岁月。欢愉已逝,岁月如流,昔日的美好时光不在,更增今日的伤感。于此时品味作者于文中所寄之情,似乎颇有玄机。作者感伤婢女寒花的去世,为此写此文以示祭悼,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这个婢女的喜爱怀念之情,使人深有红颜薄命之感。然对寒花的悼念是表,是明;对亡妻悼念则是里,是暗。亡妻离世尚有妻之侍婢相伴聊以慰解悲情,但如今婢女亦去,再次勾起对亡妻的怀念,如今是连个寄托也没有了,悲从心来。联系作者人生经历,屡试不中,做官不达,发妻早亡,侍婢离世,人生多舛,不由得不发出“命也夫”“可悲也已”的感伤之叹!这感叹中实是深藏对亡人的缅怀,亦有对命运的悲叹。
寒花死时大约二十岁,当时作者妻子已经去世四年,文中几次点明夫妻二人对婢女的喜爱,可见主仆之间情深谊挚,这里亡婢、亡妻并述,因亡妻而及亡婢的爱屋及乌之情油然而生,因亡婢而及亡妻的追怀悼念之情也随之而出。王锡爵《归公墓志铭》“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本文所写皆是日常之事,信手拈来,虽漫不经心,却匠心独具,所写之事围绕思念亲人的主题着意而取,毫无罗列之感,叙事寄情,情由事而生,既能见寒花的天真、调皮、可爱,又可见孺人的性情温雅。如话家常中自有淡雅风味。
板书设计:
主仆融洽 幸福和睦
夫妻相视 情深意笃
温和宽厚 贤妻良主
█《傻瓜》
整体把握:
明辨是非,去伪存真
散文诗比散文“内容更精辟,诗情更浓烈,篇幅更短小,语言更优美,意境更深远”;它比诗歌“表现更自由,思维更活泼,联想更丰富,舒展更自如,情感更和谐”。善用象征手法。
屠格涅夫(1818——1883):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小说著名,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和戏剧家。其作品被称为俄国十九世纪四十至七十年代的“社会历史编年史”。
短篇故事集《猎人笔记》是他的成名之作,长篇小说作品是《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烟》、《处女地》,还有《散文诗集》等。
屠格涅夫同陀思妥耶夫斯基、列夫·托尔斯泰一起被称为俄罗斯文学皇冠上的三颗灿烂明珠、俄罗斯文学“三巨头”。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则称他为“小说家中的小说家”。高尔基说:“未来的文学史专家谈到俄罗斯语言的发展时,一定会说:这种语言是普希金、屠格涅夫和契诃夫创造的”。
这篇散文诗通过描写一个傻瓜利用人们虚荣求尊的心理,冒充权威,对别人一律否定,横加指责,从而成为一个假权威的经过,嘲讽、批判了像傻瓜这样发表误导人群言论的人以及不敢反驳、使其有市场的胆小鬼。本文短小,行文简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朗读,注意语气。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三变与三不变来讲授本文的重点。
一变【傻瓜社会地位】
“没头脑的俗物” “既崇拜又惧怕” “权威”
二变【傻瓜批驳语气】
1.重复性语言 “得了吧”——不屑语气渐强
2.意思相似性语言,否定语气渐强。
“这个画家早就过时了”“您连这都不知道”“我真没想到你会是这样”|
“您怎么不害臊呢?”“这本书毫无用处”“这您不知道?”
“某人啊,出了名的流氓呀!”“这谁不知道”
“您还是一个劲儿地相信权威呀!”
三变【众人待傻瓜态度】
“凶狠的人”
“恶毒的人”
“头脑多聪明啊”
“口才多好啊”
“天才”
通过人们的语言来表现人物前后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众人越怯懦盲从,傻瓜越尖刻露骨、肆无忌惮。
一不变【词语使用 】 强调
傻瓜——说辞不变
“得了吧”“您啊——落伍了”(丑态)
做法不变
“无论人家在傻瓜面前夸说哪个人哪一点好处他照例一律予以驳斥。”
“傻瓜便开始去评论一些人和一切事,风格依然当年,连那些惊叹话也照旧。”
二不变【众人表现】
众人随声附和的表现一致。
“唬住了”
“立即同意了傻瓜的见解”
“便也同意了傻瓜”“另一些人会接着说”
三不变【闹剧的社会根源 】
(1)众人的盲从、胆小鬼的怯懦,这一心理与傻瓜是一致的,都是无知所致。本身并不是真正有着真知灼见的人,精神上是空洞和浅薄的。
(2)社会根源,个人功利心十足、私欲横流,一些文学评论家只求批判他人,而没有个人建树。“傻瓜”是社会生活中的跳梁小丑,虚伪的文学评论家、政客的缩影。
作者眼中的傻瓜不仅愚蠢,而且低下,在人类崇高远大的理想面前,只能称他为鼠目寸光、自私自利、欺世盗名的傻瓜。但是,作者悲哀地看到,人们对傻瓜厌之弥深,恨之入骨,却五体投地,称他为“天才”。一个傻瓜震慑着一群傻瓜,呼风唤雨,指挥若定,这就是屠格涅夫眼中的思想界、评论界,一个落后民族的精神世界的象征。这是屠格涅夫写作此文的真正目的,也可以说是本文的宗旨,这是俄罗斯的悲哀。我们今天的社会 “伪”的“假”的东西太多,恶意的炒作、不实的宣传、恶意的批判,导致了一些畸形的网络社会红人、错误的舆论倾向,破坏文化和社会生活最真善美的东西。所以我们要明辨是非,去伪存真。
板书设计
全盘否定
傻瓜 一味批判
毫无建树
无论在梦中还是现实中,我们都要不断的思索,只有思考,才会让我们不断的前行。以上是我对七年级上册后十课的浅显解读,还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的倾听。
课件56张PPT。长春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七年级上册(11-20课)
长春市集体备课
选材特点:
荟萃中外 贯穿古今
体裁多样 内涵深刻关于小说教学的教学建议 :
不要浮光掠影
切忌急功近利
严禁浅尝辄止 关于小说教学的教学方法 :
1、理清文章线索,把握故事情节
2、掌握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3、抓住环境描写,分析描写作用
4、最后总结概括,得出小说主题《白色鸟》
整体把握
清新灵动的诗意语言
如诗如画的审美意境
舒缓轻盈的叙事节奏
些许淡化的故事情节伤痕文学:
用文学丈量心灵的深度。避开苦难的阴影,
用美被破坏,揭示“文化大革命”原来是对美的
摧残、对祥和的毁灭和对自由生命的蹂躏。小说写两个主人公出场有什么特点?
如电影的远镜头慢慢拉近,人物慢慢放
大,接着写足印:“迤逦了两行深深浅
浅歪歪趔趔的”“酒盅似的”,“盈满了阳
光,盈满了芳香,还盈满了笑音”,妙在
从足迹写出景物,写出快乐的气氛,最
后写出两个少年的肖像,写出城里少年
和农村少年的不同的肖像特征。几幅画面:
采马齿苋;扯霸王草;弹弓射石;
捉蛇治病;河岸对答;裸体游泳;
观白色鸟。“水草好葳蕤,后面呢则是芦苇林。汪汪的绿着,
无涯的绿着,恰如少年的梦想”
“雪白雪白的两只水鸟,在绿生生的水草边,轻
轻梳理那晃眼耀目的羽毛。美丽安详,而且自
由自在。”
“水草的绿与水鸟的白,叫人感动。”
白色和绿色,两种最纯净、自然 、安详的颜
色,极好的融合,生命与自然天地浑然一体最动
人的画面。正如生活原本的样子。可以自由思考、
自由呼吸。猜测一下外婆发生了什么事?
平日的下午,外婆一定逼他睡午觉,一定不许
他出来玩,然而今日全变了。“忽然一天” “打
起包袱到乡下来了”
文章穿插叙述外婆不仅交代了城里少年来乡下玩
的原因,而且暗写了十年动乱残酷、荒谬的社
会现实。板书设计
聒噪的蝉鸣 白色的水鸟 安详的生活
刺耳的锣声 反差 天真的少年 反思 自由的生命
陡然的辉煌 破坏 无涯的绿意 憧憬 美丽的梦想
热辣的太阳 不息的河流 时代的前进 《最后一课》
整体把握:
母语情结,爱国精神
创作背景:
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篡夺了法国革命
成果的拿破仑三世路易·波拿巴在复辟帝制后,
为了遏阻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
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力图通过战争
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以摆脱内部危
机,巩固王朝统治。“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
婉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
兵正在操练。”
自然景象:反映出小弗郎士无忧无虑、纯真
幼稚的心理状态。
社会景象:交代故事的背景,揭示“最后一课”
这场悲剧的社会根源。他的思想感情发生的变化:
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珍惜时间、热爱法语
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尊重老师
从幼稚、不懂事到爱憎分明、热爱祖国 外貌:穿礼服上课表示对最后一课的重视。
神态:柔和、严肃、惨白、呆
语言:宣布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
“最后……最后……” 评论法国语言
动作:用尽全身力气书写“法兰西万岁”板书设计:
小弗朗士 顽皮贪玩 自知自省 民族情感
韩麦尔先生 玩世不恭 悲壮郑重 爱国情怀金玉良言:
真正属于民族的东西唯有语言,
语言是民族的根基。 《大闹天宫》
整体把握:
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事故。1.为什么喜欢“孙悟空大闹天宫”这一情节?
2.结合文章分析孙悟空在这一情节中的形象特征。
3.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的经历是否改变了大圣的性格?
4.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那是因为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
社会我们也能读出现在的影子,《西游记》也是如此,谈
一谈孙悟空形象的现实意义。
板书设计:
孙悟空:神通广大的本领
桀骜不驯的精神 《不会叫的狗》
整体把握:
扬长避短,正视自我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通过丰富的想象、
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
思想教育。一般故事情节神奇曲折,生动浅显,对
自然物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能适应儿童的接受
能力。 1、读了这则童话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2、作者给这则童话设计了三种结局,
你认为哪种结局更好一些?为什么?
3、读了这则童话之后,你有什么收获和
感受?(多角度) 习语言——不遗余力 惟妙惟肖
三种结局——语言大师 迷失自我
平庸劳碌 禁锢自由
真正习得 找寻真我 《犀粪蜣》
整体把握:
探求真相,敬畏生命。
法布尔,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他一生
最大兴趣,尽在于探索生命世界的真面目,发
现自然界蕴含着的科学真理。正因为他热爱真
理所以他撰写《昆虫记》时,一贯“准确记述
观察得到的事实,既不添加什么,也不忽略什
么”。 勒古洛斯(《法布尔传》的作者)这样描
述法布尔葬礼的场面:“除了清草香花
掩蔽着的灵柩,我们还看到几个蓝翅膀
的小蝴蝶立在灵柩的上面;蟋蟀听到这
消息,赶忙从草中爬来;螳螂听到这一
消息,也向他致哀。他一生所喜爱的昆
虫,闻到这一消息,都从树木、沙地中
追随到这里。法布尔,这个在科学上有
功绩的伟人虽然已离开了我们,但他的
不朽名著却留给了我们后人。他一生中
最喜爱的是昆虫,而现在这些他所喜爱
的昆虫也都留恋着他。” 板书设计:
性情温和
犀粪蜣 工作勤奋
忠于爱情
尽职尽责 《古代神话六则》
整体把握:
崇拜英雄,征服自然。
神话:
是远古时代人民集体口头创作的一种
文学形式,是古代先民以其对世界起源、自
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为基础,集
体创作的部落故事,是他们对世界起源、
自然现象和社会状况主观想像和幻想的反
映。积累成语 :
开天辟地
夸父逐日
精卫填海 有关文言文教学的教学建议:
注重朗读
落实字词
翻译准确
明确思想 《论语》八则
整体把握:
为学求知,律己修身
《论语》因何定名?“论语”二字的含义是什么? 班固的《汉书》中记载:“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
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
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
谓之论语。” 可见,“论语”的“论”是“论纂”的意
思,“论语”的“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就是
把“接闻于夫子之语”“论纂”起来的意思,即“语言
的论纂”。1、书下注释标明“朋”指“志同道合者”,表达了
孔子怎样的思想?按照你对孔子的了解,孔子
的“志”“道”可以如何理解?
孔子认为,只有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人
在一起探讨学问,才能有无穷的乐趣,从而有
利于增长自己的知识,完善自己的学识与人格。
说明了孔子的虚心好学。孔子志于“克己复礼、
爱众求仁”思想的传播和施行。2、分别查明“君”和“子”在称呼他人时表达的
感彩,再结合起来理解“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的深刻含义。
“君”单独使用是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
现在的“您”。
“子”单独使用往往放在姓氏后,也表达
对对方的尊重。
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能不怨怒,有
这种胸襟气度的确值得人崇敬,的确是在追
求完善人格。联系下列观点深入理解课文第二则。
孔子曰: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
小子勉之,斯可以为师矣。
——《中论·治学篇》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中庸篇》 “知之”“好之”“乐之”这三种学习境界的根本
区别是什么?
“知之”是初级境界,客观知晓而已,不带任
何感彩,可能知之不多,也可能知之不少,
但都没有投入,是理智的学习。
“好之”是中级境界,有了兴趣,自然想知之
甚多,在兴趣的引导下会不断获得新知,是愉快
地学习。
“乐之”是高级境界,把学习视为人生的享受,
心灵的寓所,在其中悠然自得,物我两忘,是陶
醉的学习。板书设计:
为学: 学而时习 有朋远来 不知不愠
学而思之 不知亦智 好之乐之
修身: 一日三省 谋事而忠 交友而信
患不知人 见贤思齐 择善而从 律己省身——谋事而忠 爱人学人——不知不愠
——交友而信 ——见贤思齐
——学而时习 ——必有我师
——患不知人 ——择善而从 《晏子使楚》
整体把握:
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晏子(?--前500)名婴,字仲平。是春秋
后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以有政治远见、
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诸侯。历任齐灵公、
齐庄公、齐景公三朝的卿相,辅政长达50年。《晏子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齐国晏婴言
行轶事的著作,是战国时期的人搜集有关
晏婴的言行编辑而成的。全书共8卷,215
章。每章由一个小故事构成,以晏子为中
心人物,写得有血有肉,形象丰满。《四
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晏子春秋》为“传记
之祖”。将至 “习辞者也”——君臣密谋 辱以坐盗——鄙夷不屑
至后 缚者诣王 齐人善盗 盛气凌人
细节:
王视晏子曰 ,“视”字——楚王盛气凌人,高高在上。
楚王:自作聪明、仗势欺人、傲慢无礼、
盛气凌人、自取其辱面对楚王的刁难,晏子如何化解?
动作:动作上“避席”直面楚王之视,直面挑衅,
庄严态度。
语言:楚王进行精彩的语言交锋,并举南橘北
枳的例证。
晏子:长于外交辞令,能随机应变、从容不迫
地维护个人及国家的尊严。 1.楚王为什么想侮辱晏子?(用自己的话回答)
2.楚国君臣是怎样安排计谋的?(用自己的话回答)
3.讨论:楚王和臣下的谋划,是针对晏子的,还是针对
齐国的?各人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从课文中找出根据。
4.晏子在楚国反击楚王的目的是什么?能够成功反击依
靠的是什么?
5.文章刻画了晏子做为一个外交家的高超的语言艺术,
你能结合课文做简要分析吗?后人评价:
1.孔丘曾赞曰:“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
不有,晏子果君子也!”
2.诸葛亮:“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理。一朝被
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
子。”
3.司马迁:“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
祈慕焉。”板书设计:
楚国君臣 自作聪明
密谋策划 自取其辱
晏子使楚 挫败阴谋 机智过人
维护尊严 善于辞令 《小石潭记》
整体把握:
小潭景色从美到幽
宗元心情由乐转悲
板书设计:
发现小潭——移步换景
潭中景物——特写镜头
小潭源流——形象比喻
潭中氛围——寓情于景 《陋室铭》
整体把握:
品文情,见德馨
板书设计:
自然环境幽雅
陋室 交往人物儒雅 不陋
生活情趣高雅 《爱莲说》
整体把握:
莲且洁身自好,人亦高洁傲岸
板书设计:
世人 富贵荣华
追名逐利
我 洁身自好
君子之德 《寒花葬志》
总体把握:
泪到多时原易淡,情难勒处尚闻香。
归有光:字熙甫,世称震川先生。明朝后期古文家。
故居昆山项脊泾,又号项脊生。少年时即才气过人,
三十六岁开始授徒生涯,一生弟子众多,个人却始
终科举未高中。少年丧母,两次丧妻,儿女或早夭,
或长成之际猝然离世,使他在人生中体味到了太多的
无奈与悲凉。二十三岁,与魏孺人结婚,感情深厚,
婚后六年妻亡,无限怀念。他以《寒花葬志》《项脊
轩志》为代表的家庭散文记叙生活琐事,表现亲人深
情与怀念,感人至深。 板书设计:
主仆融洽 幸福和睦
夫妻相视 情深意笃
温和宽厚 贤妻良主整体把握:
明辨是非,去伪存真。
屠格涅夫(1818——1883):俄国批判现实
主义作家,以小说著名,也是一位杰出的诗
人和戏剧家。其作品被称为俄国十九世纪四
十至七十年代的“社会历史编年史”。 短篇故
事集《猎人笔记》是他的成名之作,长篇小
说作品是《罗亭》、《贵族之家》、《前夜》、
《父与子》、《烟》、《处女地》,还有
《散文诗集》等。屠格涅夫同陀思妥耶夫斯基、列夫·托尔斯泰一
起被称为俄罗斯文学皇冠上的三颗灿烂明珠、
俄罗斯文学“三巨头”。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
则称他为“小说家中的小说家”。高尔基说:
“未来的文学史专家谈到俄罗斯语言的发展时,
一定会说:这种语言是普希金、屠格涅夫和契
诃夫创造的”。一变:傻瓜社会地位
二变:傻瓜批驳语气
三变:众人待傻瓜态度一不变:傻瓜说辞不变
二不变:众人表现不变
三不变:闹剧根源不变板书设计
全盘否定
傻瓜 一味批判
毫无建树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谢 谢!